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2024-06-11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通用8篇)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1

中职学生的心理分析与我们的对策

刘贤柱

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差,学生群的存在给班级量化考评带来巨大困难,如何做好学生的转化,是一项极为耗费时力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在这里我就中职学生学生的转化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心理分析

1、思想、行为方面放任自己。国有国法,校有校纪。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少数学生却对社会公德、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经常三五成群,整日厮混在一起,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顶撞老师、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网吧,同学之间因一句话或看一眼便不舒服,拔出拳头就打,私藏凶器,甚至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勾结进行敲诈勒索、打群架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2、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中职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来校干什么,对中职学生抱有成见,对专业课的学习也不感兴趣,认为要认真学习就不会来中职学生而去普通中学了;有的勤奋好学,一心想把成绩赶上去的,只是因为基础太差或者智能较低而使成绩上不去;还有的学生底子薄,上课时听老师讲课犹如听天书一般,于是便得过且过混日子。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沉重的课业,更没有紧张的学习气氛。学习懒散,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分散,睡觉、画画、看小说、听音乐等;作业经常拖拉或拒做,临近考试没有紧迫感,各门功课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逃学事件屡见不鲜。

3、生活方面追求享乐。有的学生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有利先享”的“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在校便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同学连值日工作也不愿做,大扫除时,更有嫌安排的工作重了、脏了,有责任便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兜,自私自利,娇气任性。勤俭节约、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受家长“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观念的影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生活浪费贪图享受,经常向父母提超越家庭条件的过高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买高档服装、化妆品,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4、心理方面存在障碍。有的学生父母不合,家庭崩溃(指父母离婚或因故死亡、出走),计划外出生的孩子,双亲嗜好烟酒、麻将、经营“三室一厅”或靠非法手段致富的个体老板;还有的父母长期外出经商、办厂,只顾自己赚钱,不顾好子女教养的“守财奴”等。这些学生无法忍受家中无休止的争吵和不幸,从而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进而造成恐惧心理。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认为上中职学生没有出息,造成自卑心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处在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较差。

二、我们的对策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必须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差”的根源,这是做好差生转化的前提。青年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可塑性很强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缺乏实干精神;有创新精神,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容易上当受骗;善于交往,但组织纪律涣散,法制观念淡

薄,哥门义气严重,不愿艰苦奋斗,喜欢讲吃讲穿;他们希望学有所成,但不能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班主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信任他们,在彼此交往中经常多说一些充满期望的话给予鼓励,如“一分汗水一分成功”、“只有加倍的付出,才会有加倍的收获”、“老师会时刻关注进取中的你”、“希望每天展现在老师面前的总是自信,奋进中的你”。用点头,微笑,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对他们不能有丝毫的鄙薄轻视之意,在了解中增强其信任感,在信任中加深了解,缩短师生思想上的差距。在转化时既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状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王玲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她逐渐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了起来,喜欢独来独往,无视校纪校规。她的父亲经常来看她,可每次都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针对这一情况,我反复要求她要体谅、理解父亲的处境和心情。另一方面我给予她细致的关爱,让她担任班级劳动委员,给她提供与同学交往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此以后,她不仅话多了,学习用功了,而且能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把卫生这一块的班级量化考评成绩搞上去并一直保持较好的成绩。

2、对学生充满爱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转化学生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有爱心,因为只有老师用真诚的心去贴近他们,使他们切身感觉到老师在关心、帮助自己,才不会与老师发生抵触心理。班主任要关心学生,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有选择地安排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学生结对子,随时随地地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激发起他们对集体生活的热爱和依赖。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他们的特点,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促其发展,促其成材。张强原本是一个违纪团伙中的第二号人物,当时在学生中很有影响,达到了谈其色变的程度。有一次,他们这个团伙正准备变向敲诈一位同学时,被我发现及时制止,私下多次谈心,给他改过的机会,并悄悄处理了此事。终于用一颗爱心慢慢地感化了他,后来他终于敢找借口离开了那个团伙,自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关心班级、热爱集体,为我班的量化考评成绩月月一等立下汗马功劳。他本人上学期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每个学生都有进取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进取心,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也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没有哪一个人是自甘堕落的,但日积月累的问题使他们想要进步却无法达到,自感希望渺茫,因而通过捣乱、违反纪律等方式来吸引老师与同学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照顾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初期可复习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进度也可以放慢一些,同时在课堂上也注意照顾他们的接受能力,努力改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听得懂,学得好,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班级量化考评实施细则,启发他们为自己、为班级确定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并让他们每达到一个目标都有成就感。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多谈“服务”,少谈“管理”,把我们对学生的“管理”转变为对学生的“服务”。王涛同学成绩很差,但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强,我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有成就感,进而认识到进入中职学生只是人生的一个目标,还有许多目标等他去实现。

3、对学生要有耐心。对于一个学生,直接批评他的缺点,会使他挫伤的自尊心再度受伤,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心灰意冷,不利于转化,所以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激励他。任何人都有其思想或行为上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发扬,特别是当他们有了进步,即使只有一丁点儿,也要给予以充分肯定,使其增强必胜的信心;达到一个阶段目标就马上激励。如学生只要给班级量化考评得分,在每周的班会上就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下一个阶段目标。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很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了解他们的个性、习惯等等,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就是转化后的学生,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复萌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教育既要反复抓,又要抓反复。坚持不懈、不断激励,不能急躁,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一曝十寒,更不能希望一蹴而就,一定要有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去做细致的工作,培育和期待转化的到来。总之,对学生的教育尤如雕刻艺术家,即使是一块最普通的木头,也要用艺术家特有的眼光去认真分析研究,并用心雕琢,使其能够变成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只要我们用真心,动真情,学生的转化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2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透视

在现代社会,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道德、讲品行。具体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维度上, 其理想状态就是保持人格独立、智力正常、认知正确、心理自控、情感适当、善于思考、意志合理、热爱生活、个性健全、态度积极、行为协调、充满自信、适应良好的状态。唯有如此, 才能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和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才能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学习、工作、生活, 享受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喜悦。

中职生年龄基本介于15~18周岁之间, 生理上处于快速发育期, 心理上处于快速成熟期。然而, 基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安排, 中职学校被排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低端”, 就读中职院校之后, 生活环境、学校管理、教育模式等都与原本的初中大为不同, 尤其是从原来的“被管理”转向“自我管理”, 又在沉重的择业就业压力下, 难免出现心态失衡、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 容易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自强的复杂情感, 主要体现为不能客观认识自己, 总是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和进取心, 对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产生了评价落差。中职生生源来源较为复杂, 加之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偏见和歧视, 以至于中职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成长与成才、学习与就业等问题时, 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知, 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畏缩、怯懦, 对学习和前途缺乏动力, 久而久之, 还会引发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 尤其是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时表现出基础知识能力不足的问题时, 更加令其产生精神颓废的情绪, 长此以往, 容易产生自卑感。

(二) 逆反心理严重, 自控能力较差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叛逆、情感丰富和易激性是典型特点, 不喜欢受束缚, 对班规校纪和教师的批评教育常常存在抵触心理。同时, 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 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渴望独立自由, 但是又不清楚以何种方式来体现, 以至于显得另类而偏激。此外,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主线, 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导, 离开了升学的外在压力, 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容易放松, 在行为上容易放纵, 缺乏是非辨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 导致中职生在接触社会的时候容易放任自流、情绪不受控、行为失当等, 社会影响恶劣。

(三) 情绪情感不稳定及封闭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职生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常常因与自我认知不相符的评价而引发情绪波动, 并且, 情绪的两极性较为明显, 摇摆于理性与非理性、沾沾自喜与一蹶不振、情绪亢奋与失落、喜悦和愤怒等两端, 情绪的变化不受控制, 正是情绪波动的不稳定性, 以至于不理性的行为时有发生。此外, 中职生内心情感丰富, 因担忧情感表达方式不被接受, 较易选择情感隐藏, 情感表现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 假使情感没能得到正确的宣泄, 容易导致焦躁、压抑、郁闷等心理问题, 甚至出现自闭的症状。事实上,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 却因情感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 使其在与人交流时常常受挫, 并由此产生焦虑不安感、社交恐惧感, 极其不利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四) 适应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 有些中职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进入中职学校之后, 就要学会独立生活, 必然会引发心理上的巨大反差。部分中职生在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适应能力差的短板就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在个人目标、行为与学校、社会的要求不符合时, 极易出现不知所措或心理逆反的情形, 不知道如何主动变通来适应变化, 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解决困难的能力, 容易产生惶恐和郁闷情绪。实际上,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 要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须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才能胜任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此, 提高中职生的适应能力是中职教育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 尤其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只有解决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才能为其成长为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人才保驾护航。

(一) 转变教育观念, 促进心理健康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师来说, 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观念的改变非常重要, 要规避传统上只注重中职生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而忽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弊端, 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具体到教学层面,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力、创造力等方面着手, 推行素质教育, 多方面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重引导, 力戒训导, 积极举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让学生通过比赛增强信心, 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相处, 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增强职业发展信心, 从而克服自卑感和对未来的盲目感。

(二) 坚持问题导向, 开展心理辅导

“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 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 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可见,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在中职生群体中存在, 而且是一个全民性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 中职学校要针对中职生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宣泄室等心理帮扶平台,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同时,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尤其是思政类课程, 发挥其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的重要功能, 与班主任一起常规性地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常识教育, 对有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进行长期跟踪辅导, 通过面对面、心对心的真诚交流来矫正心理问题、及时跟进、长期关注, 以便进行更好地引导, 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

(三) 开展集体活动, 塑造良好个性

集体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中职生形成健康开朗、善于交往的性格, 针对部分中职生性格内向、封闭性强、社交能力差的问题, 开展球类活动、主题班会、户外拓展活动、辩论赛等集体性活动, 让学生参与活动, 能够帮助中职生走出心理孤僻的“阴霾”,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高尚品德、陶冶情操、磨炼意志、锻炼能力, 不仅是创新能力增长的需要, 更是交往恐惧心理缓解的“良药”, 为中职生建构了一条有效的情感抒发和宣泄“渠道”, 确保其学会交流、懂得交往, 并学会发现自我、战胜自我。

(四) 注重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氛围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 一旦一个人、一个团体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昂扬奋进的文化氛围, 就会产生持续的内在动力, 厚实心理健康的文化底基。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灵魂工程, 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道德培养起到有效的正效应。对此, 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校级层面来讲, 就是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以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为媒介, 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让中职生知晓心理健康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 建设好墙报、橱窗、心理热线、校园心理信箱等心理健康辅导平台, 形成“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 使中职生在和谐文化的熏陶中, 获取心理健康的养料,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总之,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中职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涵, 并针对中职生在自卑感强、自控能力差、情绪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欠缺, 提出教育观念转变、集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才能解决中职生心理困惑, 疏通心理障碍,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57-59.

[2]张春英.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反思:关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分析与建议[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版) , 2010 (27) :10-11.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计算机;心理需求;兴趣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办公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如今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丰富,如网页制作、多媒体开发、PS等等,这些课程内容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的枯燥性和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及动力不足,造成了中职学生无法学好计算机这一门课的事实。

1中职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征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15到18岁左右的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学生生理与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需求方面也呈现着一定的特点。

1.1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由于在初中阶段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其中考失利,容易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另眼看待”,而对于这些目光他们往往已经习以为常,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倾向。由于没有考上高中,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对其大多没有什么指望,仅仅希望他们能上一个中职学校解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计。而这些学生似乎也很“配合”家长的期望,在学校里该上课就上课,该睡觉就睡觉,对于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自己都不清楚或压根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可以说自初中以来的那种消极学习的态度在中职阶段得以保留和加剧,对大部分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

1.2自我认同感强,不希望他人的批评教育

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后就形成了一种我行我素的性格倾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渴望独立生活,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性格与看法,但是,他们更喜欢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对自己为人处事能力持正面态度,而对其他人则有一种吹毛求疵的不良习惯,经不起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比如说,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或内容本身枯燥时,他们就不愿意认真听课,在课堂下面做各种小动作,而不顾及整个课堂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给予批评,有的人反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对于教师的批评感到很“无辜”。

1.3内心深处需要别人的鼓励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职生对自己前途充满各种幻想,但鉴于当前的情况也感觉到其目标达成是一种很遥远的事,有时因此而感到茫然。同时,为了达成目标经常有自我努力的行为发生,但是这种行为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不断搁浅或打断,根本无法坚持。同时,不少中职教师也没有拿出心思对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完书后就直接离开,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平常作业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反而有时叫上几个同学来帮助其批改作业,这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4对某些事物非常感兴趣,且有时很执着

中职生一般而言对于能够吸引他们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和欲望。但是由于其认识能力还不够高,分辨能力也较弱,思想还比较单纯。在计算机课程上的表现是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反而利用旁边的电脑躲着玩电脑游戏,在他们眼里,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只要自己高兴就行。比如,在电脑实践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同学,特别是男生总是把课堂任务放在一边而玩起了各种小游戏,而女生而是聊起来了QQ。

2根据中职学生心理需求创新计算机教学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导向,就可以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动力与兴趣,从而将他们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海洋当中。主要做法如下:

2.1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一个故事或一个简单的交流开始,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技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当教师讲解操作系统这一章节时,可能首先与同学聊一下大家都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大部分学生都是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用的是什么版本,是XP,还是Windows 7,还是Windows 8操作系统。当学生回答各种版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是哪一种版本的系统最好,为什么,特别是最新的Windows 8操作系统,它与前面两版系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介绍一下当下非常火热的苹果操作系统。

2.2不违背学生意愿,激发其学习动力

在当前中职教育计算机的课程上,不少学生并不会认真听教师在台上讲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往往喜欢自己在下面玩QQ或一些小游戏。当学校把网络切断应付这种现象时,学生又自己带U盘将各种中小游戏拷在电脑中接着玩,其热情并没有减弱,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不少中职男生,几个人一组在下面躲着打CS。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学生想玩,我们可以阻止其行为不可能阻止其心,但是我们可以提一点要求,就是在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放开玩。但是,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多玩一些益智游戏,如飞机大战,打地鼠等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打字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此类游戏的竞赛活动,得分最高者可以进行适度奖励。

2.3想办法展现计算机课程魅力

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理论是非常枯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老是说“虽然知识是枯燥的,但是没有办法,你们必须认真学习,否则考试考不过,以后工作上也会出现问题”等等类似的“废话”。既然枯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困难,他们绝不会因为教师的几句“威胁”的话而坐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因为事实上的枯燥而不做出任何积极的探索,以及试图改变这种枯燥现状。就笔者来说,在教学中发现了好多学生都对PS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他们一些人总喜欢自拍和去照相,而PS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美化,从而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跳跃教学,将PS直接引入课堂,以优化图片为主题,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为基本的处理方法,然后试着让他们用PS做一下户外广告牌,从而使学生感觉到计算机课程是非常实用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2.4为学生找路子进行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特别是WORD的运用讲解非常多,内容相当庞杂,即使是作为本科毕业生也很难灵活使用WORD。学生使用WORD时仅仅是常规的文字编辑,及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对于一些需要排版的内容则是无能为力,不是学生没有学过,而是他们根本没有实践过,让他们自己练习无疑是自己骗自己。所以,笔者利用各种渠道获得了对一些书籍进行文字编辑及排版工作,这些工作是有劳动报酬的,因此,我将其发给学生来完成,对于完成情况的好坏我会亲自把关,并根据好坏发放一定的薪酬,这样即学即用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OFFICE操作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博阳.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卢柏香.构建积极心理场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1,5

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素养,以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人的心境或人格发展成最佳状态。中职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中职生存在心理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传统观念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家长的意识里,孩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上大学,学校教育评价成败也普遍用升学率衡量。因此,选择职业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就带着失败、自卑的低落情绪进入职校大门。第二,从学生构成看,中职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多是留守学生。他们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从小在单亲或寄养的环境中成长,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状态,在心理上易产生焦虑、忧郁、躁动等不良状况。第三,从适应新环境看,学生到中职学校后发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习思维习惯与中学也不同,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适应能力差,就会产生厌烦甚至空虚、迷茫的心理。第四,从年龄特征看,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4~18岁之间。这个时段的青少年正是心理、生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青春期的困惑以及认知上的模糊更需要正确的指导。由此看来,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中职学校应该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建设基本队伍

从目前的学生状况看,中职学校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实行校领导负责制,统一领导、层层落实,组织协调并有计划地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建立心理疏导工作站,配备具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科学知识、熟悉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师生释疑解惑。另外,学校应依托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参与有关心理问题教育交流会,拓展教师的心理基础知识,找到有效途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

2.经常性地摸排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校或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系统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学生在刚入学阶段、稳定发展阶段、临毕业阶段,均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可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症结。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工作细心,从学生日常的言行及异常情绪中,剖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和处理,使学生能健康地学习、生活,顺利地完成技校生活。

3.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学校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通过讲座、专刊、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有意识地排练一些心理戏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及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免产生不良的情绪。针对不良情绪,除了老师的正确疏导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宣泄渠道。良好的宣泄渠道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宣泄平台。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在学校内采取措施外,还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针对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分析指导。

6.关心教职员工的内心感受

人际交往中,总是通过模仿、感染、回应等机制互相制药、互相影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职学校的教师,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特别是近年来生源素质渐渐下滑的情况下,内心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学校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老师的合理要求,为老师办实事、解难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让教师安心、充满激情和愉快地工作。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5

(焦扬

新疆昌吉卫生学校)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区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年龄段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着有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社会认知的偏见,学校、家庭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以及青春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使中职学生在情感心理、性心理、个性心理、学习心理、自我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较普遍存在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剖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对策和建议,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中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不良倾向的出现,其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又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教育方法的原因。有些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又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对职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不断扩招,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状况下,中职生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面对求职时理想与现实、专业和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矛盾,使学生们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往往让学生们产生困惑、迷茫和不满、内疚等心理。[1]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利于健康性格的人生观的塑造。由于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中职学校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纵观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在过去传统的择业观中,人们职业选择往往是由国家统分、统管,特别是中职教育也曾成为国家“包分配”大军中的佼佼者。[2]那时中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提前拿饭碗的最好途径。高分学生、优秀学生纷纷涌入中职学校成为其中一员。初中毕业的优质生源特别是农村生大多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普通生源和少数家庭状况较好的优生进入高中;而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初中毕业就如分水岭,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高中,只有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才考虑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客观上,从高校扩招至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取消入学资格,也就是所谓的“0分录取”,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发生了逆转性变化。自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5年的504.46万人,增幅达366%;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7万人增至2005年的1561.78万人,增幅达358%。[3]社会就业领域也纷纷提高对用人文凭的要求。网上也频频爆出饭店卫生员的招聘启事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社会舆论也把中职教育简单的定性为“工人”,大学生为“白领”、“金领”。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学生纷纷涌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中职学校一度无人问津。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导向,高校投入逐年增多,一些好一点的中专开始合校、升格,通通步入高校的行列享受国家政策。剩下的这些中职学校生源一年不如一年,最终打出了“O分入学”的旗号。那些学习成绩差、家长难以管教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多,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学生的补助给予很大力度的支持,于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通过2-3年的学习尽快步入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这样以来另一个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高于常模,这些学生同样成为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当然,就业制度改革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毕业生就业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还不配套。虽然教育部2004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及国家政策导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分流、社会再就业等系统工程等诸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困难极大,往往是学生们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了。[4]

腐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具有毒化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释放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讲究享受的一面,对社会风气形成了挑战。电影、电视、新闻媒体、出版书籍,本应该是积极引导最好的传媒媒介,但往往成为利益的附属品,为了赚钱,或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或热衷于色情凶杀,或颠倒事实蒙骗公众,或只做金钱或权贵的奴隶,缺少更深刻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某些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等对学生的影响还不够直接,那么拉帮结派、结伙斗殴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因为这些是他们有条件模仿的。某歌星参与黑社会打架斗殴致死人命,尽管媒体作为反面信息予以报道,但此类事件对学生的坏影响还是存在的。学生人际交往中江湖义气的不良倾向,是可以从社会公众人物那里找到影子的。[5]

二、学校因素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有的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大

[6]多数初中学校依然被应试教育所笼罩。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不能用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分配绩效工资,但是许多学校依然把考试分数当成追求的目标。中职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中考的残酷竞争的失败,更强化了他们自卑的心理。初中学校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很少舍得花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即使搞一些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对应的活动,只安排少数学生参加。有的学校到了初三,甚至连大课间活动都取消了。在这样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强迫、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7]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本以为到新的环境中可以重新开始,却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依然沿用中学,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在新环境中树立自信。在学校里,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了解,沟通信息、表现自我、寄托情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交往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之间的磨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而一些老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压抑、烦躁、缺乏生活兴趣、性格不开朗等心理倾向,尤其是学生感到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更为普遍。[8]

在新疆职业学校中,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南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占到大多数。这些学生中很多是民考民,汉语水平不高,在面对新的知识时面临很多困难。而在南疆,双语师资短缺,一些学校上课的教师自身汉语水平就不过关,在授课中常常遇到很多难题。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表现出的急躁、情绪不稳定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动手能力。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设施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显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相对薄弱,教师的动手能力差,怎能塑造出合格的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知识传授仍然缺乏实用性,有关就业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就业素质、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欠缺,缺乏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设计。很多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学校职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环节匮乏。[9]

与教育管理制度相伴而生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法的失当。虽然我们也常会听到一些教师介绍因材施教、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做法,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有些教师的工作始终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的,他们的确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但目的都是为了分数,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旦有了提高,就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夸奖,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提高,教师就会失去耐心,就会厌弃,就会迁怒,就会训斥。对此,学生会由衷地感到不公平,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不再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羡慕和钦佩,也不再对冷若冰霜的老师表示敬仰和尊重。他们对周围的人们逐渐冷漠起来,产生敌意。[10]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职业特点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父母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问题。在现代中国,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智育发展,轻视思想心理教育的现象,学生普遍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受挫能力较差。[11]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问题家庭增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问题。经过数据显示,家庭贫困及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远远大于全国常模。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的了解中60%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然,如果简单地说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那是不公平的。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期盼。[12]问题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往往错位,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更加自卑。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爱又往往变成溺爱,他们自己整日辛劳,却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省吃俭用,却不缺孩子的钱花,造成很多学生一遇到与家长发生矛盾的问题就选择离家出走,致使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也有个别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位学生父亲长期家庭暴力,致使她对男人的定义都是“坏人”,这种极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他们不愿与异性交往、甚至“立志”不走进婚姻生活。[13]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放纵,有的难免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长期这样,孩子自然会出现冷漠、孤僻、敌对情绪不断凸显,最终导致辍学甚至犯罪。[14]与此同时,家长的期待,父母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职生就业心理活动及价值判断。在调查中显示,中职生的家庭背景,大部分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家庭生活水平与质量保持在生存需要的满足上。部分学生的父母下岗,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有些家庭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在一种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下生活,情绪变化无常、冷酷、缺乏爱心。我们发现近两年来,单亲家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与单亲家庭孩子的接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未来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状态。自我封闭,显得较自卑。即使实际不生存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择业与就业的信心。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对亲情、爱情等问题认识模糊,把频繁换男朋友当作常事。其他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调查中都伴随着一段不和谐的家庭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的和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解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必须从家庭入手得到家人的关注。[15]

四、自身因素

健康的心理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中职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2-19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期,习惯上称为青春期。中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四大高峰期:生理变化期;智力发展高峰期;社会需求高峰期;创造高峰期。因此,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关键时期。[16]

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原因。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冲动、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难与人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导致过分自我束缚,怀疑,常常紧张,苦闷和焦虑;敌对型人格障碍导致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第二,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许多学生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第三,缺乏科学的社会认识。对社会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受到社会消极因素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的人格障碍。[17]

目前的中职生与过去相比较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以不同于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未来职业选择上表现在个体间的差异,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全面,就业时能表现出自信、敢于竞争,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部分同学仅在中职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自我认识受教师、家长的影响较多,依赖心理严重,不能很好的把握机会和适时的作出选择,去适应社会。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在 认知能、择业的信心不足。“等、看、靠”的思想严重。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老师给予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来找,更要等待父母亲朋为自己托关系寻找出路,总认为毕业就可以就业。而且目前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择业完全市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自我认为与高职生、大学生无法相比,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应建立的择业层面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层,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自己所占有的位置,不能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分析,更不懂得如何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与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获取用人信息,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推销自我。成绩不佳的同学甚至在毕业后对自己的职业取向问题回答一无所知,认为这种事情不是由个人考虑的问题,一谈就业一脸的茫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已无兴趣可言,行为举止是散漫的。为掩饰自卑的心理,在吃穿上相互攀比,行为习惯极不规范,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将来即使是选择了某种职业,也缺乏竞争力,仅仅是混饭吃,满足生存需要而已,生活缺乏长远的目标。[18] 作者认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心理环境,重视中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增进学生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4] 霍如涛,郑俊宝,林宝,赵映明;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S1期

[5] 罗鸣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骆久红;中职学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变革[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10] 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1]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12] 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13] 蔡韦龄;;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依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14] 李祝青;论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5] 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6] 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7] 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18] 沈贵鹏;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作者简介:焦扬,女,新疆昌吉卫生学校团委副书记; 工作地址:新疆昌吉市延安北路342号;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6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

积极心理学主要应用在对人们身上的正能量进行研究,使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病态转变成了人们的积极行为,使心理学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主观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行为和体验,以对人类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积极生活态度的探讨,使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积极地面对未来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2、从个人成长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相比,更重视对人类的积极心理进行研究,例如人类的善良、宽容、勇气等心理状态,从而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增强对生活的审美体验。

3、从群体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主要对群体的社会性进行分析,包括人类的道德品质、奉献行为、职业操守等,使人类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培养人类的社会责任心和岗位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在很多教师的印象中,中职学校学生都较为顽劣,缺少道德品质,在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常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若是学生犯了错误,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而采取了军事化的办学方式。这些做法虽然看起来使学生变得乖巧和听话,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更严重的逆反心理。2.缺少对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由于中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意外事故。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使得学校更加要求学生的顺从和听话,反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受到了局限。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评价的标准没有与时俱进,在很多中职学校中仍保持着以“三好”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学习好”是对所有同学的要求,“品德好”常常被学校认为是服从管理,“身体好”则被认为是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3.传统心理学理念影响较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得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及时聘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们也只重视学生的心理疾病,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潜力的发掘。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7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和引导的意义

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引导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体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义务和职责, 而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中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5岁到19岁之间, 是一个人从未成年跨入成年的重要阶段, 也是心理状态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点和转折点, 在这个重要的年龄和心理阶段, 学生都得面对许多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 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近年来, 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例越来越多, 如果能及时疏导心理问题, 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所以说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和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是相对敏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 中职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 缺乏自信,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 中职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 觉得低人一等, 有自卑情绪。在学习方式上, 职业技术学校讲究自动、自觉、灵活运用。那些已经习惯了由教师安排学习的同学, 较难适应自己安排学习, 有的同学开始对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产生了“弃学”的想法;再加上自己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 慢慢地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有些学生一直成绩差, 表现不好, 他们生活在父母、教师和其他长辈的责备声中,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2. 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普遍存在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 直接就业年龄又太小, 又没有一技之长, 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无可奈何地来到中职院校读书。由于学习基础差, 他们有时候会听不懂教师讲课, 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继而产生了厌学心理。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反正是做一名工人, 只要混个及格就够了;有些学习内容对中职生缺乏吸引力, 教材内容难度较大, 对学生要求太高。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 而且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对前途丧失信心, 普遍存在悲观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上人才市场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一方面用人单位不能恰当地选用人才, 而是盲目攀高, 把中职生挡在门外, 另一方面毕业生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 期望值过高, 导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新难题。加上受社会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没有奔头, 加上就业竞争的激烈, 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还未成熟, 就会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因而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 于是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 甚至自暴自弃。

三、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关怀和引导的对策

1. 引导学生自我调控和定位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在家里基本上是“受宠”的地位。来到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中, 原来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心理上产生了许多不适应, 甚至有明显的失落感。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们“盲目自信”的感觉, 一切都要以我为主;另一方面, 他们的现实环境又给了他们自卑的倾向。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 也要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 也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使他们从烦恼、焦虑、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增强适应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由于青少年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成功者固然快乐, 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后没有得到成功也应该要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的人在困难、挫折面前不会被吓倒, 而是期待着希望和光明。应教育学生要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和一颗感受快乐的心灵, 养成保持快乐心情的习惯。针对生活态度比较悲观的学生, 首先, 要积极与其家长交流, 希望家长降低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改变教育方式, 少对孩子指责、抱怨, 多鼓励、赞许;其次, 与任课教师沟通, 要求他们多关注学生, 挖掘其闪光点, 对其点滴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最后, 作为班主任, 我们要帮助其制定学习与个人特长的发展计划, 让其通过努力获得进步, 并在班上展示特长。

3.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工作中, 班主任应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可以通过设计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组织班级活动等方式, 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信任, 学会尊重, 学会宽容, 学会倾诉。对于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 班主任仔细分析原因、查找真相、寻找方法。在找到症结之后, 班主任应以好朋友的身份与他交谈,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话题, 鼓励他与人大胆交往。同时和他身边接触较多的同学进行交流, 从多个层面为性格孤僻的学生创造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 促使其性格的转变。

总之, 对于中职院校的班主任而言, 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这就要求班主任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多学习, 始终做学生的朋友。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教育学生, 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帮助学生, 让学生在职业院校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李韦遴.好心态成就好学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影响

2000 年12 月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还是教学领域,均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不断暴露 建立符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求的新方向。以此为契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模式、小群体模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发展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应用的广阔空间,极大地动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简单的理论介绍,缺乏纳入课程的实验研究;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富于建设性的体育教学情绪调节方法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已有的教学模式中鲜见针对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为干预策略,探讨其对中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影响,旨在探讨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对教与学中各种客观因素的能动反映,为了发挥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能,应重视体育教学中各种因素的构成和调适.力求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仅有45分钟的效率,学生的掌握程度达到甚至超过教师所预计的目标。在此中体育教学心理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改变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资源,倘若一旦能够提供某种明确的使人促进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会被开发。"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也认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尽量以最大可能改善条件,尽可能改善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和道德心理条件。"因而,在体育课中应建立一种能使师生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潜力的心理环境。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五个要素。

2.体育教学设计与心理辅导干预的具体操作

体育教学设计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乐学上,因为中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不时分散,要求越高、越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相反在轻松娱乐中学习,它的相对注意力就会增长.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以激发和满足全部学生的求知(技)欲,让他们在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的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乐,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中,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余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只有对体育和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设计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体2体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2.1 导入

目前的中职学校体育课大多是采用体育选项形式。选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班级,因而绝大多数同学之间并不认识,此过程就是让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和适应。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自我介绍,然后采用课件、挂图等对总体学习目标和团体心理辅导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让学生明白各种要求;其次,通过做一些游戏,活跃气氛;再次,自由交谈。通过这些,使学生之间拉近心理的距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2情景化教学

教师创设情景一一"找朋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它的"标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学习小组、找朋友。目的是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携手同行去完成面临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多,最好不超过8人。对个别不太合群、性格比较内向、有自卑心理或暂时找不到朋友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调配。

即为"小组设计"过程。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示范,把知识大容量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总体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的子目标。这个过程中,为了增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团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教师可以采用两个活动来进行心理辅导。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反映,它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具有影响力的典型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是构成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3.体育教学中处理师生及学生之间心理环境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不要把教育视为一种短期行为,认为学生在我教的时候就得听我的话,否则便采用严加管教,甚至非常粗暴的态度来对待。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处于易塑期.也是心理易受伤害期,在他的学习期间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和中学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努力给学生创造出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请记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学习探究的环境.带领学生领略求知路上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孙君毕 . 史教资料[J]. 2006.10

[2][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3][美]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64.

上一篇:关于自由的感悟下一篇:高质量发展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