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学生

2024-09-17

中职机电学生(共12篇)

中职机电学生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从近年来中职学校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看, 每个企业都希望录用的中职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使现有的设备、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上看, 部分中职毕业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的效益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且对中职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 在企业里不能很好地从事本工种的工作,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中职学校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简陋、数量不足, 多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仅够做演示性操作, 另外有些学校为了减少消耗, 缩短了训练时间, 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众所周知, 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因此, 他们在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操作技能方面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 难以提高并形成技巧。

三、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

1.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支持他们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校也可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能够满足全体学生操作训练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

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 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 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 学生对操作方法、要领会迅速掌握。

3. 规范基本操作, 为提速做准备

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 正如小学生入学时,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 只有先握好笔, 才能写好字, 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规范基本操作对任何工种都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在练习中, 教师对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要作出规范要求, 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

4. 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展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较为规范的从院校到省市再到国家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培养

中职机电学生 篇2

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工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五金机电产业是支柱产业。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这种产业结构的特点,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为:“为永康当地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并力求使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及时调整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既实现了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整编后的机电专业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但教学内容仍旧比较枯燥。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组织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具体,也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1999年以来,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职校生的特点,对机电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一直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方向,突出职教特色。根据永康五金机电产业区域优势,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促使机电专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机电专业在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虽然对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只是侧重于机电专业中基础课程及所有课程的设置,并未开发出具有实际效用的专业课程范例。这次研究系前面基础课程研究的后续,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研究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如何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所以“中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的研究”调整为“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研究”,只是限定在机电专业中专业课程的研究。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设想把机电专业细化为车工专业、钳工专业、焊工专业、数控专业等,并以普通车工专业的专业综合课程为例(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详细分析了实施专业综合课程的总体思路、原则、实施策略及实施机电综合课程后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立项两年,课题主要负责人(高级车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并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实习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调查的方式与内容

①通过走访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经济界的人士和查阅新闻媒体的宣传资料,了解永康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查寻永康“中国五金网”、“今日五金网”,了解我市机电行业和五金产品的概况。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的不同行业也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设置与改革的问题上,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允许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性。②召开我校历届毕业生和应届实习生座谈会,掌握毕业生的从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习环节的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劳动岗位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产业结构频繁调整,人们的劳动岗位经常发生转移;各种行业岗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跨学科的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那种为适应狭窄的培养目标及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设置的课程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应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择业的多样性和上岗后转岗的频繁性以及独自谋职创业。也就是说,职高生应能适应机电行业的技术、工艺、管理、销售和生产等不同岗位,如果专业面设计的太窄,将不利于学生的择业上岗。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蹲点调查研究。副书记周跃湘到永康市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实习处主任应广洪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技能开发科副科长吕华福到浙江铁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车间主任;机电教研组老师颜征天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生产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特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车间主任兼品质部副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挺到中国群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任副厂长。通过下厂实践,熟悉永康主导产品电动工具、防盗门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永康企业管理的现状和用工人员的素质;了解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新的加工工艺与加工技术;了解企业对职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④对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及从业情况;承担企业职工培训的课程内容;永康机电企业近几年较为广泛使用的新设备、机电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如何加强实践环节的问卷调查;如何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未来的职业实践服务。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但是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理论所能覆盖的,往往是多门知识共同渗透组合的,即使是某一简单的岗位技术活动,要说明其本质与规律,也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机电专业教育不应片面强调培养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简单操作工,而应培养“厚基础,多能力、会创新”的综合型人才。机电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某一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培养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现行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原有的机电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分离,各门理论课程中相关部分界限不清,教学内容上产生重叠,甚至出现扯皮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了系列专业课程后,仍对机电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认识,不知如何将专业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实习时碰到问题不知该用哪些专业理论去解决。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学校学的知识没用。虽然职教部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教改探索,对原有的机电专业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编,删减了部分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例如:省编机电专业教材《机械基础》融合了原《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热处理》、《液压传动》等课程。但教师很容易按旧教学方法去完善教学环节,走回学科型的老路。

②人们只是认识到实现专业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性,并对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并未开发出富有实际效用的综合课程的范例。这种课程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新型的课程。③尽管现行课程已经具有课程综合的成分,它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各分科课程的关联性和交互性的把握。但在本质上它仍属分科课程,这种课程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分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它仍依附于分科课程,只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较低程度的整合。所以它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机电综合专业课程的理论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是指取消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科际界限,以培养学生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为宗旨,以特定主题为出发点,对原有分科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所形成的课程。

1、国内外综合课程理论

叶立群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指出:“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是指为达到某种专业的特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科目和实习活动的总称”。蔡克勇在《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中说:“现代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身‘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实施高度地方化的课程,教科书版本和内容多种多样,很少引起争议。历史悠久的美国地方课程有利于地方依据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开设各有异趣的课程,培养自由、独特的各式人才。” 上述理论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生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2、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中,学校试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充分认识,以此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并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广泛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工业生产中来。为此,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吸引并获得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这种课程计划还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使学生发展成为技术熟练、业务出众的有效的社会成员。①实用性。实施综合课程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种新鲜事物,或迎合学校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而在于使综合课程能够在学生的发展上展示其特有的教育价值。这种课程从寻求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出发,注重科学和技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和确定,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

②职业性。这种课程从个体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将科学技术与职业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实和未来某一职业领域或几种职业领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③稳定性。综合课程的开发上应当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不仅能够使开发出的综合课程不断得到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以贯之地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其价值。在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尽管仅仅开发出了两个主题单元,并仍在进一步地发展,这与当前许多学校不断变换综合课程的形态,不断寻求所谓新潮的务虚的、急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一所学校来说,集中精力开发一种或几种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适应本校教师、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课程,并持久地试验下去,乃是一种务实、最有效的做法,也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④综合性。现代综合课程中的诸多内容与技能在传统课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些内容与技能是为学生的明天生活考虑和设计的,而传统课程内容与技能的设计则排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育要素。综合课程试图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加强对科际间联系的认识,并帮助他们以一种全息而非孤立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诸如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的方法与能力等学生的其他素养,则需要综合课程来培养。

三、构建机电综合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总体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动态化的,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过程应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机电综合课程的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倡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以课题的形式揉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中所有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各个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传统机电专业的几门主课进行了筛选重组,删减了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了课程内容重叠,增加了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电综合课程内容 综合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必须从科技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找到结合点。学生基础差是事实,但在工厂里进行机床操作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能掌握科技知识,作为职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更能掌握当代科技知识。关键是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利用永康五金支柱产业,众多五金市场,七千多家企业,这些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编出具有永康特色的综合教材;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能学进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样,通过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使机电专业办成具有永康特色的机电专业,而且能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会“教”书,也会“编”书。这种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程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①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现行机电专业教材内容必须作适当的增删。

首先,建议删减课程门类,适当压缩课时,使学生对必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综合进行教学。一方面这几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现行课程门类。其次,建议删减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学术性太强及过深过难的知识。“以宽基础、窄专业”为主导思想,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专业课程改革。“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情况,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以及理论性较的内容。

②为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应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中均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课时比一般为1:2。例如,“车工”专业从入门到初级技能有9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从初级到中级技能有8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综合化教学。

③为了培养的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对机电专业的整体认识,我们将各课程进行了整合。为此对课程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例如,车工专业综合课程教材“车床的结构”的内容,首先从材料入手,根据《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车床各部件使用的材料,详细介绍材料的性能和特征,以及材料热处理的方法;从车床的传动装置分析,结合《机电基础》知识来分析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特性和计算;再从车床的运动分析,结合《车工工艺学》的知识,介绍车床的主运动和辅助运动。最后,让学生到车床上亲自观察、了解车床的结构。

3、合理汇总专业知识,编写配套综合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教材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环节。教材必须纠正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倾向,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纯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机电专业课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可以考虑编写综合性的专业教材,其理由是: ①教材从整体上安排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避免知识传授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机电专业。构建的内容结构应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关,以主题的方式将科学学科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②实行综合教学,使教材编写从全局出发,使各分科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克服分科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达成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和整合,进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丰富的个性。

③应适当降低理论性、学术性内容的要求,广泛挖掘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作业。按照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④当今科技信息量剧增,专业教材要反映科技新成果,重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和生活,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这一思路只有在综合性学科里才能更好体现出来。

采用自编综合教材,它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生产现状的矛盾;二是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可以增加实习时间;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对教师增加了压力,也培养、锻炼了教师。原有的教材在综合化教学中只能作为参考,必须把这些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成为综合课程的教材。

我们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编写综合教材。第一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识图知识:1.1正投影的基本概念;1.2简单零件剖视、剖面的表达方法;1.3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1.4简单装配图的识读。

2、量具与公差配合知识:2.1常用量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2公差与配合2.3形位公差2.4表面粗糙度。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3.1金属材料的性能3.2碳素钢3.3合金钢3.4铸铁3.5钢的热处理3.6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机电传动知识:4.1机电传动基本知识4.2带传动4.3螺旋传动4.4链传动4.5齿轮传动。

5、相关工艺知识:5.1车床电器的一般常识 5.2钳工基础知识5.3磨削加工基本知识5.4零件毛坯的基本知识。

6、车削的基本知识:6.1车床简介6.2车床的润滑和一级保养6.3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

7、金属切削刀具知识:7.1常用车刀的种类、规格和用途 7.2刀具材料7.3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及选择7.4刀具寿命。

8、金属切削基本知识:8.1车削运动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8.2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8.3切削液8.4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9、车削加工:9.1轴类零件的车削9.2套类零件的车削9.3圆锥零件的车削9.4成形面的车削9.5车螺纹。

10、工件的定位和紧夹:10.1夹具的基本概念10.2工件的基准选择与定位方法10.3工件的夹紧。技能知识

1、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1安全文明生产1.2工具、量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1.3车床的润滑及维护保护1.4卡爪与卡盘的装卸。

2、车削轴类零件:2.1外圆车刀的刃磨与装夹2.2车端面和外圆2.3车台阶外圆2.4切断和车外沟槽。

3、车套类零件:3.1钻孔3.2车孔3.3车内沟槽3.4切断和车外沟槽。

4、车圆锥:4.1车外圆锥4.2车内圆锥。

5、车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加工:5.1双手控制法车成形面和抛光5.2用成形刀车成形面5.3表面滚花。

6、车三角形螺纹和梯形螺纹:6.1刃磨螺纹车刀及调整交换齿轮6.2车普通螺纹6.3低速车梯形螺纹。

第二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机电制图知识:1.1平面图形和截交线的画法1.2零件的表达方法1.3零件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1.4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

2、金属切削与刀具刃磨:2.1金属的切削过程2.2刀具的刃磨2.3磨削原理及砂轮的选择。

3、机电制造工艺基础与夹具:3.1机电加工精度3.2工件的定位与夹具

4、车床:4.1CA6140型卧式车床4.2回轮、转塔车床4.3立式车床4.4简易数控车床基础知识。

5、蜗杆、多线螺纹和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5.1蜗杆的车削5.2多线螺纹的车削5.3偏心工件的车削5.4细长轴的车削5.5深孔加工简介5.6薄壁工件的车削。

6、生产技术管理:6.1车间生产管理6.2专业技术管理。技能知识

1、蜗杆和多线螺纹的车削:1.1车蜗杆1.2车多线梯形螺纹。

2、车偏心工件:2.1偏心工件的划线2.2偏心工件的加工方法。

3、车细长轴和深孔加工:3.1车细长轴3.2深孔加工。

4、在花盘、角铁上车削工件:4.1在花盘上车工件4.2在角铁上车工件4.3在专用夹具上车削工件4.4车薄壁工件。

5、复杂轴的加工:5.1十字轴工件的加工5.2车制复杂台阶轴。

6、在立式车床上车削工件:6.1在立式车床上车飞轮6.2卧式车床的机构调整与试车。

4、改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的较为密切。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叉进行,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

专业综合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例如,在“车削加工”这节内容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讲完车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车工房亲自去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再结合常用的典型机电零件,让学生提出车削加工的方案。在有些实训暂时做不到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些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5、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出总成绩。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见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6、打破课程之间壁垒,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多年来,全体专业教师一般分两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两类教师各自为营,基本上互不交流,即理论教师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师在实训车间培养技能操作。综合课程的实施迫使一位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事实证明,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对驾驭专业课教学具有极好的支持作用。

四、实施机电综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综合课程表面上有削弱专业理论课,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嫌。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分清主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只能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如果强化了理论教学忽视了能力培养,那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综合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对付知识的变化。就知识的扩充而言,综合课程能够帮助师生处理知识量激增问题;就知识的退化而言,当知识变得过时的时候,综合课程这种柔韧性的课程形态,与分科课程那种事实上的永久性和僵硬性相比,更易于更新知识的内容;就知识的破碎而言,综合课程有助于抵消总是增长着的知识的破碎,而向我们提供整体的观点,帮助我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综合课程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个别目的。

2、学习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比较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编制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强调自我学习和个人责任心的综合课程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知”、学会“行”、学会“生存”,形成一种良好的自我观念,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有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和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在学校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就不可能一门学科解决,而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综合才能收效;有助于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五、几点思考

综合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它涉及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的改变,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改革的实施,难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操作 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命题考试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建议进行过程考核,如机电制图、识图能力,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此外还包括诸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记分综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很难进行具体的量化操作。

2、专业教师难以适应综合教学

一是教师对于分科教学已经非常习惯,一旦要打破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观念转变很难。二是适应合科教学的师资配备很难,原有教师均为分科培养,分科教学,现在要改教综合课,知识缺陷大,教学衔接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分科马上走向综合科,选择运用难。

3、理论和实践难以完全融合

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必须保证他们的实习、实际操作的必要场所,没有这些环境,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空谈。虽然近几年来,我校加大了机电专业设备的配置,但还是远远根不上招生数的巨增,所以学生的实训课跟不上综合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实训设备能满足教学内容的穿插的需要,需考虑它们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发展,但在全面铺开使用时受到强烈反对。因为在同一本书中同时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现有教师多数无法教学。妥协的结果是把各分科内容相对集中,形成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体系。其好处是有利于教师教,不能综合教学的时候也可用分科教学;缺点是造成了一些知识模块安排和难点分布的不合理,并使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更紧密。

4、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教材编写人员基本上是原学科的专家或教师,对教材不能兼通。此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进展、技术应用及其社会效应,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认识模式的发展等,也难以做到充分了解。结果使有些本来应该相互联系的内容未能联系,应该拓展的地方未能拓展,科学方法教育、能力培养未能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地进行。

几年来,我们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师队伍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现实状况下,增加综合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课程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切不可因此而放弃对分科课程应有的重视。因为相对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来说,分科课程具有前提性,或者说必要性。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是21世纪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进程中,我们必将遇到更多新的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参考资料:

1、《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资料汇编》,1996

2、郭杨.寻求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中职机电学生 篇3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专业 任务驱动 学习主动性 教学改革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是达到机电专业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

孔子对教学有这样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它简练深刻地描绘了教学的最佳效果,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在原先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这种提高可以是知识水平,也可以是技能水平、道德、认知,甚至是情感的总体提升。我从事机电专业的教学工作,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机电专业学生更需建设性思维和全面的知识技能水平,以适应未来开创性的实践工作。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认识更多机械电子设备,学习更多机械电子理论知识,且能合作完成相关课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是关键,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都很好地秉承了上述理念。目前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机电专业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且效果显著,充分调动了学生行动上的主动性。但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安排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思想上的主动性,还在探索当中,将两者做到完美结合仍缺乏具体操作。

二、学生为中心和任务驱动的概念和意义

现代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协助孩子做出选择并稍做指导。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曾说:“设置一系列的情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发现一些需要靠创造性发挥才能解决的新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特长,展现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如何弱化老师强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安排的出发点,如何调动学生对课堂进程的主导性,如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有选择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关键。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教授新知识时,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自主探索和相互配合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从而引入所需的新知识,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掌握新理论新知识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机电课程的学习中,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实例为依托,带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它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新能力,克服了以往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三、在机电教学中如何将以学生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1.机电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兼顾课程知识点。

机电专业传统教学都以课本进行教授,知识点相当程度决定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安排,基本上教学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应摒弃课本的桎梏,积极开发探索机电专业新的任务课题,但机电涵盖面太广,如何选取合适可行的任务设计呢?可以通过征询学生意见,上网搜索,借鉴学习的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进行任务设计,将课程的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面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愿意学习。

2.新的任务设计前应给学生布置预习环节或前置任务。

机电专业所需知识要求要高,要想实现任务导向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技能基础,对新的任务不能过分陌生。所以应设置提前量,在下个任务开始前让学生自己准备预习,可以通过预设任务和问题,或者提供机械电路等相关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通过学生论述、老师评价的方式建立小组竞争的态势,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储备相关知识的目的,学生学习才有积极性。

3.建立小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点,培养团队意识,促进竞争主动性。

对班级学生要充分了解,谁机械强,谁电路精,谁操作麻利,谁统筹观好,要合理搭配,形成若干平行小组,小组内部协助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机械和电路上的特长,各司其职,以不可或缺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完成任务;小组之间要公平竞争,教师要少主动告知,扮演顾问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主导任务进程,通过各个小组之间进度快慢,工作优劣形成对其他小组学生的隐形压力,学生都有不服输的心理,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4.任务驱动中若要匡正方向则应多设选项,让学生自己选择。

对于基本让学生负责的任务模式,学生知识经验欠缺容易绕弯路和范低级错误,为提高效率,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以多设置选项型问题,比如给几种设计方案,几种不同电机,几套不同线路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路径,防止漫无边际,钻牛角尖等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

5.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中职机电学生 篇4

在21世纪, 创新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产业, 机械工程学科也是支柱和基础学科之一。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来说, 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 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开设机电综合实验, 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机械类专业开设机电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对于机械类专业, 国外许多职业学校都十分重视综合性实验教学, 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实验很多。但国内很少有学校开设机电综合实验。根据机械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培养掌握机电综合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在原有教学计划中, 虽然各主要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实验, 但这些实验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知识相对比较单一, 与其它知识结合不紧密。机电综合实验是在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导论、机械控制工程、液压与气动、测试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 综合了机械、电子、测控等技术开发的多个综合性实验。

2.2开展教改项目研究, 探索机电综合实验的方法

目前, 国内很多职业学校未开设机电综合实验, 对于机电综合实验应包含什么内容, 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如何组织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 我们经过反复研讨, 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学习情况, 结合机械专业教学特点及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2011年制定了机电综合实验教学组织计划及教学内容, 并开发了相应的实验设备。我们采用讲座和课外作业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使他们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已经对实验有所了解, 并对实验产生兴趣。2013年的机电综合实验, 我们采用教师提框架, 提要求, 学生搭平台, 做实验, 结合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创新机会, 使得实验更具有挑战性。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的改革,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明显的是每组学生所搭的平台会有所不同, 而且编程方法和思路也不一样。

2.3合理利用资源, 开发综合性实验系统

近两年来, 为了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有限的实验经费, 我们用学校投入的实验经费只购买了一部分当今较为先进的工控设备, 如PLC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虚拟仪器、机器人模型等。在此基础上, 我们一方面开发制作新的实验设备, 例如, PLC控制双工作台加工流水线、三自由度机器人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实验室中原有的机械设备和修复一些旧的机械设备,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例如, 机械传动系统扭功测试虚拟仪器、矿用通风机变频器控制系统等都是在原有纯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改进完成的。通过不懈的努力, 我们已开发了八个新的机电综合实验系统。

两年来, 我们为两届毕业生开设了机电综合实验课程,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又为研究生开设了该课程。这些尝试不仅使我们的机电实验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有效地解决了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带领同学们进行科技作品制作。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技活动中, 教师精心安排若干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题目, 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训练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 变跟随教师为积极创新。在科技活动中, 学生们组成团队, 互相切磋, 共同创作。比如我们指导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种机械量测试系统”项目, 它的研究需要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传感器及测试技术知识、计算机控制技术知识、虚拟仪器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首先, 组织课题小组同学们对课题进行的调研、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然后进行原理样机的开发,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近百人参加了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制作, 在机械学专业, 有许多学生设计的作品, 结构新颖, 构思巧妙, 极富创造性。通过指导课外科技活动, 我们发现, 设计和研究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 在课题完成过程中, 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才干, 养成了严谨的科学作风, 特别是提高了独立工作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四、结论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 探索了中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践证明, 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 提高综合素质, 效果显著。该成果在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 在同职业学校中属领先水平,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摘要: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育, 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在开设机电综合实验、师生科研互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及组织科技作品竞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探究 篇5

【关键词】学生实践技能 “双师型”的教师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189-0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对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专业而言,学生在学习中涉及相关学科知识,要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操作、制造、装配、调试、维修等技能。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出现空前短缺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需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教学,对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械零件制造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级职业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也就是说,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院校缺乏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只是对机械或电气方面的知识了解,但这无法从事机电设备的综合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应实行创新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培训效果。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

从教学计划中可看出,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让一名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不应采取机电并重的培养方案。

2.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操作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最终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差。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

3.缺少“双师型”的教师

在职业院校中真正“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低,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能带学生开展实训实习,而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效果不佳。

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

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使学生在就业时有针对性,应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例如根据培养方向可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物流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事设备的装配与调试、制造、开发工作;也可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四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体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没有走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很好的渗透和融合在一起,同时课程安排不合理、内容重复,与当前该专业所处的“机、电、液”三大块内容相结合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将“机、电、液”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重新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分为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

在综合化系列课程设置时,将相关的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一门课程中。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并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我院正在尝试模块化教学并取得了成效。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机电一体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的设计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我们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步专业技能训练;第三步综合强化技能训练。

教学课时设置的原则应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实践操作训练应跟上理论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实践操作训练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职机电教学创新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践能力;教学创新

1.开设机电一体化实训

1.1开设机电一体化实训的必要性

根据机电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培养掌握机电综合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在原有教学计划中,虽然各主要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实验,但这些实验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知识相对比较单一,与其它知识结合不紧密。机电一体化实训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而开发的综合性实验。

1.2开展教改项目研究

我们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学习情况,结合机电专业教学特点及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组织计划及教学内容,并开发了相应的实训设备。我们采用讲座和课外作业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实训开始之前就已经对实训有所了解,并对实训内容产生兴趣。我们采用教师提框架,提要求,学生拟计划,做决策,结合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创新机会,使得实训更具有挑战性。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明显的是每组学生所拟的计划会有所不同,而且解决方法和思路也不一样。

1.3合理利用资源

近两年来,为了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有限的实验经费,我们用学校投入的实验经费只购买了一部分当今较为先进的电工设备,如 中级电工实验实训装置、电工电子四合一实验装置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实际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自己制作了简单实用的电工实训集成板,可依据电路图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精心安排若干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题目,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训练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变跟随教师为积极创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组成团队,互相切磋,共同创作。比如我们的实训课题“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它的完成需要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安全用电基本常识、触电急救方法、仪表的正确使用以及职业感知等多方面的知识。首先,组织课题小组同学们对课题进行的调研、资料收集和可行性论证,然后拟定计划并作出相应的决策。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发现,设计和研究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才干,养成了严谨的科学作风,特别是提高了独立工作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层。由于在开学的初期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搞清楚学生的状况,所以笔者的经验是这时不要急于分层。可以在一至两周时间里通过观察,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三层。第一层(A组)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B组)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C组)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在实际教学中,班级里各个层次学生的比例在1∶2∶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好A组学生,保持他们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高;集中精力抓住B组和C组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下中职机电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一般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教学。若完全按层次分组不一定是最优的搭配。笔者的经验是每组安排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高中低搭配,这样在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能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应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性很强,实训比重在70%左右。以“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为例,笔者将这个课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展开教学。在每一阶段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为安装控制线路前的理论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线路动作原理,看懂原理图和安装图。理论教学是中职大部分学生的短板,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要求,对后续的实训教学开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要正确理解两支交流接触器的“自锁”与“互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路控制电机的运转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模拟引导学生理解线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状态,再通过实物充分讲解,让学生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列举生活化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笔者把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求降低,在基本理解线路原理的基础上,明确线路所需的低压元器件及正确安装位置;对于A组学生提出提高性的要求,在掌握线路原理图的基础上能自行设计接线图。第二阶段为安装线路图,实践阶段。根据线路的要求选配低压元器件,根据接线图进行接线。这个阶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定在能够根据接线图接线,接线工艺合格。这部分教学为实训教学,小组采用高中低搭配能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特点。学生根据任务的安排,自行完成电路的接线,同组制作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组学生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不一定差,所以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实训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能完成线路的接线,安装工艺基本合格;对于A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生产控制要求,掌握接线的技巧和创新性。第三阶段电路的检查和试车。线路的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难点。全面检查接线的正确性,根据动作原理,防止因为错接、漏接造成的电路不能运转或者短路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阶段基本教学目标为学生自查和小组互查结合,小组讨论,保证自己线路能够正常运转。对A组学生要求会使用仪表排除线路故障。

4.结论

专业化教育在中等职业教学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保证每位中职生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学有所得,学得一技之长,既关于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对学生未来的前途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职机电课程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水平。

【參考文献】

[1]丁宗燕.分层次教学法在电工生产实习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70-71.

中职机电学生 篇7

一、课前前置学习环节

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平面四杆机构的感性认识,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安排2013级机电1、2班的学生去校企合作工厂参观, 观看冲床的冲压工件的工作过程,听师傅讲解冲床中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运用和工作原理。参观后再安排学生参观学校机械基础实验室,观看各种典型的平面四杆机构的应用,对接下来的平面四杆机构的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到互联网上搜集关于平面四杆机构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然后整理上传至Bb平台,让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网络搜集资料的能力;在Bb平台上完成课前调查,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以及对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馈;如果有关于四杆机构学习困惑就进入讨论板块进行讨论,也可以在Bb平台博客板块书写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想的博客,让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

学生在Bb平台上根据搜集整理的“平面四杆组成和类型” “平面四杆机构的三种类型的判定”“曲柄存在的条件”“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等等关于平面四杆机构的微视频,再结合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预习。借助教师制作的“铰链四杆机构判定的流程” 微课试完成平台课前练习中的计算题,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学习去解决。

按照Bb平台导学案的要求每组制作两个尺寸不同的铰链四杆机构,学生自己采购木块、螺丝、砂纸等材料,教师提供制作的工具,比如锯子、螺丝刀等,通过动手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课堂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课堂学习环节

通过汽车发动机视频和动画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任务一:请学生代表当小老师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和有哪些类型?其余学生进行补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通过说的过程把前置学习的疑惑拿到课堂中让大家一起来学习,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

任务二: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定。前置学习好的学生直接就做实验,学得不太理想的学生利用平台的视频资源进行回放辅助自己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锻炼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难点,学会了数形结合、分层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

然后学生代表展示实验制作的作品,其他学生利用手机App微弹幕软件进行评价。学生开心地运用微弹幕软件在“玩中学” 提高了学习兴趣。

实验的开始实物杆长是固定,数据只有两组,此时学生可以运用模拟仿真软件来做实验,任意改变杆长,这样数据更丰富, 结论更可靠,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融合,突破难点。

再次选择学生代表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发言:不同杆长条件下, 不同杆做机架,铰链四杆机构存在哪些类型?什么情况下存在曲柄?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借助“铰链四杆机构判定的流程”微课,合作归纳判定三步骤(算、看、判)。学生合作完成练习,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答案,用Mirror Op无线多屏互动软件当场进行点评。Mirror Op软件可现场生成资源,方便及时进行点评,进一步巩固重点。

三、学习评价环节

学生通过多媒体终端,如ipad、手机等,利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在问卷星等平台完成评价,问卷星有这样一个好处:数据能当场产生,利于学生对学习效果有清楚的了解。

四、课后拓展环节

学生到Bb平台上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学生之间以Bb平台讨论板为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在Bb平台上完成课后调查和电子档案构建,查找实例,拍照、解释机构组成和运行原理,并上传Bb平台供师生相互研讨,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

本次教学中,学生先参观校企合作工厂和机械基础实验室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并以发动机的工作场景的动画导入任务,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以完成实物、仿真实验寻找结论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最后学生动手安装发动机中曲柄滑块机构。这种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模式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做学教合一”的现代职教课堂。学生使用Bb平台进行前置学习和课后学习;师生以Bb平台讨论板为交流平台进行互动。

通过此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以后在教学中多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前置学习参观校企合作工厂和机械基础实验室增强感性认识,课堂中做实物实验和仿真实验探索问题,得出结论运用于解题。动手安装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巩固所学知识。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Bb平台、仿真软件、微弹幕App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机电学生,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中职机电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初探 篇8

一、现阶段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 其评价内容过多偏向机电课程基础知识, 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考核, 忽视学生认知态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双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现行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不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现行评价体系中, 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孰不知分数测评一方面有其偶然性, 另一方面有其片面性, 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 并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它只注重了评价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反馈调整功能, 从而误导了许多家长、学生。学生的学习文化背景、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事实,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 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不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为不利。

3. 学生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课程评价中, 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 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 评价体系太片面, 缺乏民主性。

4. 评价只关注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在学习的各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还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都熟视无睹, 评价往往会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正评价, 失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厌学心理。

二、立足实效, 创新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内在发展动力, 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需要鼓励多元评价方式, 如等级评价制, 淡化分数的概念;分层评价制, 承认学生在发展上的差异, 而且尊重这些差异, 因材施教, 培养个性与自信;合作考试制, 通过合作考试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研究的习惯等。

1.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去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的单一考试形式变为综合评价体系,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意识、探究、合作方式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如我们考核“机械基础”课程时, 一方面以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进行, 同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机电模型。通过制作完成作品过程中的创新程度、团结协作能力、作品完成的情况, 随时给出反馈性的评价。

2. 实现尊重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个体、关心个体、发展个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创造性地为实现学习目标而竭尽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不同, 学生在学习机电课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形成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他们的个性,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各显其能, 各施其才,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自信心, 发现自我价值, 这样才能学好课程。

3. 实现教师评价、他人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我们应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引起被评价者的共鸣。如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 我们可以采用工厂实习师傅实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一体的评价方式,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 不要忽视家长的评价, 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 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 这样共同管理, 共同评价, 会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 也使家长时时看到孩子的进步, 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4. 注重过程,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死板的评价;关注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及时反馈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 导致学生只看结论与答案, 忽视积极的思维过程。而阶段性评价让教师深入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只有关注过程, 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机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 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实习管理人员与工厂师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章清.论档案袋评定与学生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24 (1) :77—81.

[2]么大中, 张淑芳, 罗欢.扭转重量轻质之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3 (4) .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篇9

一、实施完善的一体化教学

1. 教学环境一体化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考证等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 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接近。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原理, 又可以进行动手实践。

首先, 对学校统一投资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根据课程要求配备基本的仪器和实验材料, 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环境。其次, 教师要根据课程项目, 自己开发和制造实验实训设备。第三, 学校要与有关企业共同建设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教室。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应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安全操作规程, 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 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 做到人员职业化, 管理企业化。

教学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突出技能实训教学, 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 把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实习车间, 给学生营造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

2. 教学内容一体化

(1)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我们要将几个相近课程整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课程。在大纲中, 教师应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而是要根据实际生产的系统性来考虑知识的安排和取舍

(2)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学校要将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请进来,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真正反映企业的需求, 推行教学“七合一”, 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具与工具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合一、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合一。

3. 教学评价体系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学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因为有的卷面成绩很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有限, 而一些在学校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职业生涯发展很好。这说明过去单纯由教和练考核学生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和能力提高的情况。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动态的, 应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校企合作, 开展项目教学

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可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由机电一体化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 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 实现双赢。

在加强实践训练方面, 我们应推动校企合作, 践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 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能促进校企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也给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并为他们提供了合格的企业准员工。

2. 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订单式”教育。围绕重点企业和新的改扩建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校企签定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合同, 使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相衔接, 并按需求设置办学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及招生计划。

通过“订单式”教学, 学校基本解决了实训材料纯消耗的弊端, 既大幅度降低了实训中心运行的成本和实训教学成本, 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了教学的量与质。企业借助于学校的生产设备完成了产品加工, 既实现了盈利目标, 又增加了对潜在新员工的了解机会。所以, “跟单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合作方式, 校企双方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订单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性。“跟单式”教学以产品加工这个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中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菜单式”教学。根据企业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特殊要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选定教材, 确定专业课程、制定操作技能训练标准, 对课程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浅谈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 篇10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中职机电教学中, 作为中职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这样才可以有效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院校在机电教学中, 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型设置不同的课程, 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基础性强和概念性强的理论课程要采取讲授法, 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采取精讲多讲的方法。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进行课堂教学, 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机电教学的质量。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想要做好机电教学改革, 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 只有具备一支学历、科研和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才可以提高中职机电教学的效率, 做好中职机电教学改革。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应该邀请企业和高校的教授来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 还可以让教师走进企业, 和企业的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样就可以加深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和了解, 使他们能够更加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 以此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从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实施全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中职机电教学中, 教师应该全面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减少验证性的实验, 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使他们的情操得到有效的陶冶。除此之外, 中职机电教师还应该开展各类的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具备集体意识, 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从而提高了中职机电教学的效率。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平台

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和企业合作的实训平台, 建立校办的实习工厂,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平台优势, 达到合作共赢和优势互补的目的。中职院校应该以实际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带动学校的实训水平, 把单纯的消耗性实习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实习, 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实习基地, 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毕业和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接, 还可以为企业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从而弥补了学校师资和设备不足的情况, 为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 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想要做好中职机电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出发, 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能够更加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除此之外, 要实施全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平台, 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实习基地, 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中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解太林.论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其对策[J].华章, 2010 (30) .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企业文化;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中职学校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要适应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才能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机电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外,还要注重实践的应用。

(一)增加机电教学的实训课

在机电专业中,实训课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会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就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实训课应用与社会实践中。很多学校的实训课比重太少,增加实训课的时长,添加必备的实训应用设备,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生活离不开机电的应用,铁轨的焊接、管道的疏通、门窗的安装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机电的运用。若一味的口头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并对之加以分析讲解来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用直观的实物模型,来启发学生的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1]增加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加大实训课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利用实训室资源深入了解机电专业知识的魅力。

(二)引入生产应用的实践环节

机电专业课程的开展不应该单单的用头脑想象某些专业知识,只有让学生身处第一线,引入生产应用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才能更好的达到机电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架空于实践,在生产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更能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中职学校在建立自己实训室的同时,还要多多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第一时间接触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在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体会机电专业生产的知识性,并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深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三)增加职业资格认证学习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十分注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社会上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有所增加,各种专业证书已经成为每个学生求职的敲门砖。[2]学校开设的课程要与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多多开设有利于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机电专业相关的职业认证,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企业的机会。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实习

深入基层的实践实习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考虑机电专业的实践特点,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进工厂的机会,在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带领学生多多参与实践实习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实践学习,并鼓励学生自主实习,在基层的生产车间里学习机电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五)完善实践学习的考核体系

在开展实践实习的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考核,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实习的有效性。实践考核体系的制定要与学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相适应,明确考核目标、建立合理的考核结构,丰富考核内容,做全面的考核报告分析。

第一,实践考核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机电专业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实践考核体系的确定就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全面的技术人才。

第二,实践考核体系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模式。也可以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的融入企业。机电专业开设了很多不同的课程,每个学生擅长的科目和技能是不同的,不能只针对某一种技能进行考核。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设置多重考核模式,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注重实践考核的评价功能。实践考核体系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检查督促学生的实践效果,因此,做好实践考核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及时的考核评价。在一定时期的考核结束后,要做好考核报告分析,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帮助,保证实践考核的实用性。

二、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水平,因此,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结协作、有持续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3]教师的学历、专业技能是学校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优质的教学队伍能够增加学校的教学业绩、提高学校的声誉,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发展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与学生分享学习的经验,带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4]职业教育的开设是为给社会提供专业的职业化人才,机电教学的改革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需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全方位的职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为进入社会做好铺垫。课程的开设要符合职业培养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忽视个人能力的培养。除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外,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都要纳入到教学的改革体系中。改变过去单一的授课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结语

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机电专业的中职学生能够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增加实训室学习的比重,在基层的生产实践中更好的感悟机电的专业知识,注重个人职业资格认证的获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实践实习,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加强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华春蔚.试析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蓝晓雨.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3]李莉.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2(7).

浅议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 篇12

关键词: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前进的步伐, 从而凸显了机电专业在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领域, 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发展模式,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 在机电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要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提高办学成效, 确保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一、中职机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落后

调查资料显示, 当前机电专业教授的内容仍以传统机械类课程为主, 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 且课程内容繁琐, 课程设置过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内容。另外, 中职学校在校生本身学习能力差距较大, 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学习内容简单缺少新意, 而学习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认为学习内容太难, 缺乏兴趣, 顾此失彼, 导致教学进程不和谐。

(二) 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 许多中职院校的机电教学专业仍采用实验教学法教授课程内容, 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传统的手工作坊式育人模式为主。而机电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复杂性强, 教师教, 学生学, 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被动的接受只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差、容量小, 以及节奏慢等问题, 都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导致的。

(三) 机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机电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 它能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 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以, 如何教会学生实际操作, 是实践训练的主要内容。而大部分中职院校课程教授仍以讲授为主, 实际训练课程很少, 且在教学考试中占据很小的比例, 也没有完善的教学考核办法, 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

(一) 将生产环节引入教学课题中

将生产环节引入教学课题中指的是将实践课程内容和本地区一些机电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联系起来, 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生产车间。将传统的消耗性实习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性实习, 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接, 还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设备不足、教师资源缺乏教学基础薄弱的情况。

(二) 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法, 积极开展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中职机电教学改革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尽可能的减少验证性质的实验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 教师在组织课程时,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 自发的参与到实践科研活动中, 加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效提高了机电教学的效率。

(三) 改革机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中职机电教师作为机电教学的领头人, 理应率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 对于一些概念性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对于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实践讲解以及精讲多讲的方式。另外, 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 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渐提高中职机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 不断创新机电教学大纲

在机电专业的教学环节中, 要不断根据社会市场经济需求创新教学大纲, 坚持课题化思想, 根据现代企业机电控制技术的特点进行课题设计, 把职业岗位的可操作性以及专项性作为大纲依据进行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实现从基础到专业、有学生专长达到企业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五) 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中职机电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需要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有能力, 科研知识强, 才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机电教学的效率, 促进机电教学改革的步伐。另外, 在进行机电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以邀请高校教授以及知名专家来校开开展研讨互动。同时, 让教师深入生产实践, 走进企业中, 这样才能增加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的为社会培养创新性和技术性人才,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知, 机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 若想实现中职机电教学的完美改革, 首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设立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引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内部, 积极开展实训平台, 构建全新的第二课堂, 全面实现实践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供实际生产实习基地,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够实现中职机电教学的全面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松华.浅谈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J].新课程 (上) , 2012 (10) .

[2]黄吉安.浅谈中职机电教学改革创新[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07) .

[3]周志江.浅谈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12 (02) .

上一篇:LVDS技术下一篇: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