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2024-06-04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精选6篇)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1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功能与成效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技能训练的系统场所,学生可以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是学一技之能,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各工种的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经过2、3年的锻炼后进入企业,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之后并不一定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而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进到企业之后,企业要先对他们进行二次培养,才能真正地适应岗位需要。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将企业和实训基地结合起来,使实训基地具有生产的功能,将传统的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1、由于中职机电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设备,师资条件差,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搞教学难度很大,对机电专业要把教学搞好,难度更大,设备很难达到学生工位的需求,实习材料的消耗性太大。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使实训成本得以极大降低,使生产性实训成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会促进学

生技能的提高,学习效率高,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2、从教师层面上,由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没有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可以传授的东西很少,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要参与生产性实训,产品引进、来料加工等方面要全程参与,理论上得到了升华,老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容量不断的扩大,反过来,提高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训项目也由以往的传统性实训转变为真正的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涉及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企业的产品往往不是某个学科教师可以单独设计生产的,需要一些跨专业的教师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会促进专业发展,机电专业发展没有新方法、措施很难发展,通过生产性实训,能够达到和企业对接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对社会声誉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并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4、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当今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一体化促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可能成功,沟通和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并且经常一起交流、商讨、争论以设计较佳的研究方案,最后通力协作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如何影响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不但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建立稳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重点,开拓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控制实训过程成本

由于实训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加工或半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只能赚一点加工费。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科研能力,设计、开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实训基地收入。

2、提高产品合格率

我们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初次加工产品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上或技术上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残、次品,降低合格率。这需要加工前先模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后再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得到解决及其强化。生产性实训由于加工的产品数量众多,学生生产加工时同一操作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多次,由技能上升为技巧,从而提高实训产品合格率。

3、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

由于企业承担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在企业氛围中感受工厂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性,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学生掌握技能及与企业接轨至关重要的一步。

4、加大对外生产的规模

为解决机电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例如我校针对纸品机械市场需求旺盛,学校有较强设备、技术条件等优势的实际情况,自发研究生产组装了无纺布机械。由于我校成立的公司是属于校企,同时生产产品多属小件,单件产品利润较少,需增加加工数量,提高效益。

实现中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多种问题,将实训基地建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城市社区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师生技术创新和制作基地。这样才有生命活力,有效地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力争,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取更大效益。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2

1 校内实训基地现状

药剂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完成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基础、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实验和实践任务的重要场所, 并承担着药学人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科研服务的任务。但对欠发达地区中职卫校来说, 药剂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2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受传统实验室条件所限, 欠发达地区中职卫校一般都开设一些工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主要是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操作设备及仪器的动手能力, 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因此, 扩大实验场所, 购置实验仪器及相应设备, 建立满足各学科实验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非常必要。

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1 加强和整合药剂专业实验室

(1) 根据学科特点, 建立药物化学综合实验室。药物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其本质都属于“化学”, 应配备药物崩解仪、智能溶出试验仪、澄明度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薄层色谱仪、pH计、永停滴定仪、自动旋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常用仪器, 以满足以上相关学科基本实验开设的需求;同时,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减少实验仪器的闲置与浪费, 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2) 加强药物制剂实验室建设。配备让学生开展常见制剂制备的设备与仪器, 如中小型压片机、包衣机、颗粒机、粉碎机、胶囊填充机等, 通过开设传统验证性实验让学生熟悉常见制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常用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

(3) 建立中药标本室。收集药用植物标本、中药材标本, 配备多功能显微摄像仪、全国中草药分布查询系统及现代中草药查询系统软件,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实物标本, 为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与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3.2 建立药物制剂仿真实训室

药剂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药物制剂生产企业、连锁药店、各类医院药房等, 为使药剂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始终紧跟医药行业的发展步伐, 培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 应引进药物制剂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仿真系统软件, 建立药物制剂仿真实训室。

药品生产企业都要严格执行GMP标准, 没有通过GMP标准认证的企业是不能生产药品的。因此, 为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沿海地区许多医药职业院校已开展药物制剂GMP实训课程, 甚至有的院校还投入巨资建造了实训车间或基地, 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笔者认为, 建立实训车间或基地虽然可以从硬件上解决学生GMP实践问题, 但对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卫校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耗资巨大, 包括建设厂房、配置生产设备、购置药品质量检测仪器等, 而且药物制剂设备更新速度快, 大部分院校资金有限, 不可能实施GMP实践。 (2) 车间建成后, 在进行模拟正式生产药品时, 需采购各种药品原料、辅料、包装材料, 生产的药品不能销售和使用, 造成了极大浪费。 (3) 药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GMP管理, 鉴于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般也不愿意让学生去参观实践。即使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 也不可能进入洁净区亲自实地操作, 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些厂区厂房和生产设施的布局, 或简要了解一些工艺流程, 不可能有按照GMP标准去实践的机会。

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软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它价格便宜、投资少, 大部分学校有能力购置。随着药物制剂的发展、设备的更新、GMP标准的提高, 该软件可不断升级, 学校花少量的钱就可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其次, 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特点就是在数字技术平台上, 以仿真、模拟的形式, 形象而逼真地引入药物制剂专业综合技术, 涵盖G M P标准下的药物颗粒剂生产、片剂生产、胶囊剂生产、水针剂生产等。而且融入了现代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内容, 非常适用于药学类、制药技术类各层次的教学、制药企业员工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 同时也为药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提供了平台。引进药物制剂G M P仿真系统, 可实施与生产实际最接近的模拟实训。

3.3 创立G S 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模拟药店

G S P模拟药店也是医药类院校开展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设置一间“药店”, 里面有柜台、货架、药品、电脑等, 从表面上看与真正药店没有任何区别, 但货架上的药品是一些从医院药房或药店收集来的空盒和空瓶。通过模拟药店训练, 学生能按照G S P标准正确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O T C) 、保健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的分类与标识;熟悉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出库、运输等程序和环节;掌握药品的分类储存、色标管理、保管养护及有效期的管理;熟悉中药的分类储存与保管 (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蛀、防鼠) 及质量检查 (外观性状、色泽、质地) ;学会冷藏药品的保管方法。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 到模拟药店进行实践,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了解更多的药物名称、种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品经营管理知识。

G S P模拟药店作为一个仿真实验室, 既可以满足药剂专业多门课程实训教学的需求, 又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药物咨询、管理与销售等实训的场所。通过建设模拟药店,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及与人沟通能力。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3

关键词:校内教学实训 畜牧兽医 高职高专

江苏省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训练量不足的缺失。在实践项目的组织上,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手训练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培养畜牧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真实的生产现场,探索畜牧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根据畜牧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对学习者所需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项目模块,构建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建设了畜牧园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并取得了实质成果。

一、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畜牧园是由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兴建的教学实训基地,由水禽、种猪两大教学实训基地组成。

1.猪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猪场教学实训基地建有各类猪舍及附属用房26幢总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猪场采用全封闭、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猪场采用干湿分离机将粪污干湿分离,分离的粪水进入沼气工程发酵处理,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应猪场及园区生产生活用电,发酵产生的沼液,通过管道喷洒于园区苗木及周边蔬菜基地。猪场拥有种猪性能测定系统、完善的兽医设备、采精设备和饲料加工设备供学生实训。

2.水禽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水禽教学实训基地占地60余亩,建有各类水禽5000平方米标准养殖舍,舍内配套自动喂料、饮水设备、湿帘、大型排风扇、自动光照控制设备、加温设备等。水禽教学实训基地拥有完整的养殖、孵化、加工等设备供学生实训。

3.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畜牧园还会为学生提供了电子阅览室、科普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学习生活设施。学生在这个实训平台上努力提高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二、师资力量建设

1.校内讲师队伍建设

校内讲师队伍由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组建,畜牧兽医站专业校内讲师队伍由18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实际生产服务知识、管理能力,对于生产实践设计过程,自己操作编制实验内容,制作教学用具,计划实习进度,调整实习设备,研究实习方案及实习教材,结合实践需要制教材内容,培育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校内讲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方面的研究,还要进入养殖场企业参与生产,这样掌握相关专业第一经验,从而从纯理论型教师转向复合型,多能型教师。

2.技术导师队伍建设

畜牧园聘请有经验的畜牧兽医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作为养殖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学院兼职教师,现有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充分利用他们高操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在现场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技能,快速培养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人才。

三、实训课程建设

畜牧园作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学生在养殖场顶岗实习一个月,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讲师和技术导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手把手教会学生养殖技术,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畜牧兽医专业类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本达到工学结合常态化,每月一个班到中心进行“工学结合”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为了让畜牧兽医类专业每个学生都了解校内基地,增加对畜牧业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实训中心还安排了为期1天的生产见习、为期1周的生产实训等多模态教学模式。

另外,每学期安排2~3班在实习基地完成了《养猪生产》《家禽生产》两门课程的“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在猪场、水禽实训基地生产功能区进行轮岗教学,同时完成两门课程的“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

四、运行管理制度建设

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分为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生产管理。教学管理主要是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和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的编写,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监督、考核,教改的研究等均由校内讲师和技术导师参与联合制定完成。日常管理由校内讲师监督指导,学生轮流值班负责。技术导师作为实训基地的师傅,负责学生的生产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做好生产管理。生产管理由技术导师指导安排。在整个实训期间,学生定期轮换工作岗位,要求能了解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

五、结语

畜牧园校内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生产、产品加工、经營管理等全方位的实训,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参观访问、见习经理等措施,全面、深入了解并掌握现代畜牧生产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2012,(10):147-148.

[2]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条件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221-223.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4

论文关键词: 护理专业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影响因素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现有实训基地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并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探讨了护理专业所特有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影响因素和对策。

在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感设计要成为现实还受较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校领导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我们整个方案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其次教师的能力与观念均影响着他们的参与意识;最后学校获取行业的支持和一定的社会资源也是搞好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影响因素

(一)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应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所以要想把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提出来加以研究和开发,护理专业教师首先有这样的意识;再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尤其是实施起来需要资金,而作为学校能否把部分资金注入到这项研究与建设之中,关键还是校领导的观念决定了其重视程度。如我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过程中,在讨论实训基地的主体资金应着重放在哪里时,专业教师与校领导的观念发生了冲突。教师自然而然地以教学为中心,强调建设是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物质基础的,强调其使用率的问题,但由于政府不断地对学校进行着各种评估,领导者则更多地是强调硬件建设,这样可向来访者展示这些上档次的可观的物质场景。一线教师认为,在学校经费等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应强调“所设就有所用”,这个“所用”一定是学生学习所需,而绝不是只看不用的花架子,否则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果仅仅是要观看的话,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可借网络技术等,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更全面的、更新的一些技术前沿的设备等。尽管有以上冲突,但我校最终还是把较大的精力放在所谓的模拟病房区域,它的布局只是从展示的角度考虑而非是学生的学习角度考虑,所以整体较为紧凑,而学生进行真实的训练要受到较大的限制,真的是“只能看不能用”。本人还是较为主张实训基地建设应把有限资源用在实处,即对学生的学习有实际作用。

另外,对大多数卫生职业学校来说,护理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所有的观念体系均是医学科学的学问观。部分教师认识到,对中高职护理教育来说,应强调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一件新事物。如我校教师指出,学生只要掌握操作程序就可以了,至于“真做”那是临床的事,这就是造成目前医院对学校护生动手能力差有着强烈反应的原因,所以要想把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教课程来开发研究,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投身于这样的研究开发活动之中,再有就是领导观念的改变,能为研究开发提供现实的基础。

(二)教师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对教师专业水平、课程开发技能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专业覆盖的相关职业岗位群发展近况,熟悉护理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正如现在对职校专业教师提出的双师型要求,而且要具备基本的课程开发技能,善于与人合作处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是行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而且要做研究者、开发者。这对大多数中职教师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当被问及“您感到您目前最希望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73.6%的中职教师希望能有再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而不是加薪、晋升职务等其他要求;当被问及“假如您乐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您希望学校为您提供什么条件”时,65.17%的中职教师希望首先能有再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其次才是减轻课时等要求。从对教师的访谈来看,我们发现,他们普遍感到由于知识和能力欠缺所带来的压力。此外,从调查来看,10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而现实中这方面却很欠缺。

(三)学校如何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对大多数职业学校来说,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大难题。从观念层面看,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本身就有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把重点放在了招生等其它方面,而对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这是根本的致命的问题。我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护理专业教育在江苏地区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几年来,我们较江苏地区同类学校相比,明显落后了;从物质方面看,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从制度方面看,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相结合的难度一直较大,如有的职业领域中高职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通过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护理专业基本是就业后找到工作单位的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

护理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一样要过多地依赖医疗卫生机构,即行业的支持和帮助。回顾职业教育,早期都是职业现场的学徒制形式。护理教育也同样,早期的护理教育都是各院办学校,招生模模极小。但现行的状况是:一方面,由于医院体制的改革,中高职院校大多已和医院完全剥离,另一方面,各卫生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以上所有这些都对学校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源提出了挑战。

二、对策

要成功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卫生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以上对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分析,本文从相应层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领导重视。

以各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加快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相关的配套改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校上下特别是校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意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价值所在,要从实现职业教育就业目标的高度看待校内基地建设。这是方案开发的前提。

(二)成立课题组、课题引领。

成立以校长、骨干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及职教课程专家为主的实训基地开发小组。在撰写该论文时,正值我校进行新校区建设,故向校教研室及省医教室递交了课题申请书。总体来说,护理职业教育课改起步较晚,在这方面各校对教师的培训也很不足。许多教师已深深感到现有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适应学生的需要;前期课程各校考试效果均极为不理想,不及格率极高;前期课程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与后期课程并无太多的相关性;由于前期课程占时较多,势必影响后期的专业实践课的开展。

总体来说,从对我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来看,护理职业学校仍较重视理论课的教学。虽然职校教师已深感学生学得困难、自己教得无效,但真正把课程改革行动起来的意识还很不够,同时教师们对职业教育应怎样改革还较为困惑。例如,在对我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到底应是怎么样的关系?如何进行教学?仍然有一些教师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先理论再实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这也是为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仍然明显地出现因教学区与实训区完全分离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课改要在校领导的参与支持下方能见效,必须上下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让他们能获得职业教育领域里的各种新观念,进行课改的实际能力也能有进一步地提高。

(三)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策支持。

以学校和卫生医疗单位为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双方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如前所述,缺乏足够可利用的资源一直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是影响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护理专业实训基建设应校内校外相结合,由医院承担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承担的校内实训基地共同构成护理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各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有如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坚持一般性参与的院校合作。它主要表现为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参与接受护理专业学生实训,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资源上的保证;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经常与学校开展联谊活动等。第二,坚持协助性介入的院校合作。它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参与卫生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从企业需要出发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等环节,如学校聘请医院临床护理专家成立临床专家组,定期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同时提供学生实习训练条件。第三,坚持互动性的院校合作。双方互聘员工,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真正做到学校、医院的资源共享。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5

王晓江,罗怀晓,张普礼 梁熠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对校外实习基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校办实习工厂、按照“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在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校内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其它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衡量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教高

[2006]

14、16号文件对此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院校举办者,要努力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多年来,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理顺管理与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协调生产与教学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一、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生产实习实训,是很难落实和操作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缺少完善的、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未使企业将接收学生实习作为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如减、免、退税等,致使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法律规范的职能,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促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建立校企联合、合作共赢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监控与考核。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一方面急需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希望毕业生能够达到零适应期;但另一方面企业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够支持,或者是没有精力顾及。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必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要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竞争;同时又由于受技术保密、安全责任、进人计划、食宿条件、生产安排和管理等客观因素,以及怕麻烦、怕影响生产等主观原因的影响,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很难落实和有效实施。

三是学校方面。对于校企合作,学校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但实际多是依靠私人关系(领导、校友、朋友、同学等)在维持,学校无法对企业提出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存在所谓“一头热”现象。即使有的企业愿意接收学生的实习,但限制性也太多,这也不许动、哪也不许摸,这里不能去、哪里不能看;而且实习费用较高,学校难以接受,也很难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当然也有部分院校主动性比较差,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切只是理想化的设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校外实习和实训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保障。

由此看来,“物美价廉”、“合作共赢”的校外实习大多只能是“理想”,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调整思路和做法,必须要有学校能够掌控的基本实训条件,必须要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作保

障,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经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实习,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后,企业可根据用人需求,选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主动,因为现在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后顾之忧。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之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和1992年并入的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校创建之初,就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要求,一并建立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主要生产工具磨床系列产品。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校办实习工厂经历了生产规模由小到大、技术含量由低到高、产品结构由单一到系列化、主要功能定位由单纯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到既承担教学实习又从事产品生产的发展过程,是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相对比较大、工种比较全、与学院主干专业设置配套、技术水平较高的校办实习工厂之一,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国家《工具磨床、多用磨床、卡规磨床机床标准》制定单位,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已通过ISO9001、ISO2000标准认证,拥有国家《出口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XMT”咸机牌精密工具磨床,年产600余台,占全国同类机床市场份额的40%以上,多个品种曾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同时提供25个工种、300多个生产实训岗位。近年来,校厂联合开发研制出8种多轴联动的精密数控工具磨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是学院长期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认可。校办实习工厂与学院作为教学共同体,两者同生共长、相辅相成。学院充分利用依托校办实习工厂资源,构建了“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仿真演练——技能训练——实际操练——顶岗锻炼”逐级递进的学生能力培训体系,实现了“专业系部——校办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特别是1999年学院改制建院以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了校办实习工厂“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使其更好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的“两地、两场”,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高科技产品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场所,构筑“校厂一体”的学生能力培养平台,营造“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校厂双向互动”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为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证和软硬件基础,具备真实的企业化育人环境,可实现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学习与就业顺利接轨,让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尽快向员工角色转换。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院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保持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至2008年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10.7%、193.2%、238.5%;新生报到率稳中有升,分别达到86.23%、90.17%、92.41%;毕业生就业工作屡创佳绩,首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7.65%,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9.84%、优秀率为54.65%。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自身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依据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要求,以校办工厂为依托,按照“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由于历史等原因,近十多年来,许多学校的校办工厂已从学校剥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企业;因为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部分学校的校办工厂已因为不能很好处理生产与教学实习的关系,而逐渐从实际产品的生产中退出,变为纯粹消耗性的仿真教学实习车间;部分校办工厂规模小,甚或产品和设备与学校主干专业不配套,实际上并不具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也起不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我院几经周折能够得以将校办工厂完整保留下来,方便了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得以有效落实和实施,但仍存在诸如校厂如何深入融合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使学院长期办学形成的“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深入,需要对原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重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学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使各专业实训设施相对集中、形成规模与体系,组建五个融“教学、生产、培训、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并举;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中,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一是生产性原则。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是真实的产品生产,真实的生产性企业;二是先进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仪器设备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适当压缩传统产品,扩大高技术含量、高利润产品。三是开放性原则。实习基地要能够为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提供多种服务;以生产为主,规模适度,为教学服务;扩大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四是市场性原则。要立足市场,降低管理、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建设过程中,考虑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在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必须保持生产性,产品要面向市场,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保证职工收入;二是必须提供教学实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真实的生产性实习环境,并减少学生实习消耗,主要是为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在建设中,必须要有意识地预留一些岗位给学生顶岗实习;三是必须保持适度的新产品研发、试制与推广,以确保始终处于技术前沿;四是必须保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以校办实习工厂为主,工业技术中心、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数控工程系相关实践教学资源为辅,统筹安排,形成规模大、工种全,融“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具体包括改扩建七个实习车间和四个实习中心。

七个实训车间分别是机床电气车间、机械加工车间、机床装配车间,焊接车间、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钣金加工与塑料成型车间,主要承担机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任务;在车间、工种、工艺流程、设备仪器等安排上,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四个实习中心分别为:一是计量与检测中心,将原工厂计量室、机械工程系公差测量实验室、数控工程系精密测量实训室资源整合,组成计量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习和生产活动;二是工具中心,将原工厂刀具、夹具、量具库、机械工程系工艺工装实验室、夹具实验室资源整合,形成工具中心,服务于生产和机电类学生的教学实习;三是设备维修中心,由校办实习工厂负责机械、机床、电气、动力等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同时为机床维修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机械、电气类其它专业的学生实习服务。并建立机床拆装实训室,供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四是热加工检测中心,将原材料工程系无损检测与理化检测实训室、基础部力学性能实验室、工厂试验中心资源整合,组成热加工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检测专业、热加工及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建设中,我们还将改扩建2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厂房,添置8大类、18个品种、20台套设备。项目整体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性实训规模,实训岗位将由目前的300个增加到460个,实习实训能力将达到每天1000人的规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均得以有效保障,实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原则

在“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任务由各系承担并负责管理,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初、中级工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由校办工厂承担并负责管理,学生实际操练,并帮助工厂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学院在提供一定实习经费支持的同时,工厂也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达到“三赢”目的;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共同管理模式,学生按照“准员工”角色进行管理。

2.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办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挂职锻炼。

二是校办工厂和学校的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交叉使用;有关费用由学校与校办工厂统一结算,以保持校办工厂财务的独立性。

三是实践教学任务由教务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各系部、校办工厂分别下达,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督导与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学校对校办工厂的考核,除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保证本厂职工收入外,还要考核其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情况及“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生产性实习条件、环境建设等情况。

总体来说,我们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初步实现了生产与教学协调发展,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距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诸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与分配制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2]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2006-11-3.[3] 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 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 [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6

摘 要:分析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对实训运营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高校培养一批全面性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来,实训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组合模式,拓展校内和校外实践的实习计划,要求各大高校更新设备,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使部分高校逐步将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训练是面向市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质性训练,既方便又实际。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一种融入了企业需求和学校精神的高度统一体。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训练,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就需要各大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与各大企业相结合,让学生提早感受工作岗位的一切,为毕业后的顺利工作提供保障,减轻就业压力。

校内生产实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基础知识学习再好也不能代替亲身实践,实训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缺点,尽快改正,达到一个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标准。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内实训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质性训练,是利用一些高端的设备使学生熟悉技术管理、生产的各环节,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模拟的真实企业环境中让学生提早发现自身的缺陷,及时弥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培训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当难得的,专业性、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机会,对于优化学生的技能有关键性的作用,也让学生认清当前的企业怎样运作,不要盲目,漫无目的,无所事事,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是实用的,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体验企业的竞争,激发学习的动力,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这可谓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运行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实训与企业实训有着本质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学校组织,教师实施,学生实践,有着强烈的针对性,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实训还是有些不同的。一些大型企业进驻校园,其管理模式与学校的管理模式肯定有着不同。

首先,学校要考虑多重因素,因为学校设备并不是以获得利益为宗旨的,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其次,专业性教师参与,深入内部进行综合管理也是与企业不同的标志。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方案的制订、实施过程都在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没有风险,所以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作为学校方面,应积极主动实践,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创新改造,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技能。

四、校内实训的探索与提高

1.实训中的问题

校内实训在各大高校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管理运营中出现了诸多矛盾,没有充分发挥出实训应有的作用。一是学校并没有统一管理实训,缺乏适度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二是实训项目不够明确、清晰,论证不够充分;三是建设周期短,实训队伍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改进对策

首先,要从本质上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懂得管理与建设。实训的最基础性功能就是让学生亲自上手去体验,去感受,通过体验和感受才会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所在,教师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缺点,积极加入到改革和创新的队伍中。

其次,要把实训的目标和内容结合,设定目标方案,完善实训管理模式和考核模式,经过实训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才是关键的目的。

最后,要加强实训队伍的建设,扩大教师和学生实训队伍,重视对实训教师的培养,评选出最优秀的教师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建设一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强大实训队伍。

总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提早感受到工作岗位的一切。校内实训基地是创新教育模式的载体,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对高校培养有创造性和实践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研究[J].职教管理,2010(7).

[2]张雪梅,池利民.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上一篇:与虎的古诗词下一篇:学校创模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