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4-06-26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共7篇)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1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出口基地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出口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能在全省外贸发展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的出口基地,根据国办发【2006】42号文件“继续加强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建设”和商务部《关于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资源禀赋条件,省商务厅组织实施“湖北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工程”,简称“2112”工程,即到“十二五”末期,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链比较完备,各具特色的出口基地和一大批基地企业,至“十二五”末期,建成2家年出口过20亿美元,1家年出口过10亿美元,10家年出口过5亿美元,20家年出口过一亿美元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为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取得长足的发展。当前,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已上升到中部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的比重已由“十五”末期的不足20%上升到50%以上,成为我省外贸出口的主要支撑力量。虽然规模偏小,发展不足仍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省外贸的主要矛盾,但今后仅仅依靠单纯的进一步扩张出口规模。已很难使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再上新台阶。同时这种粗放式增长也带来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显现了我省出口结构矛盾的严重性,也更加凸现了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我省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发展到了新的关键阶段,要实现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依托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局部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出口基地产业集聚、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目前,商务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出口基地建设,国家出口基地包括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国家出口基地一般是以地市行政辖区进行管理,并依托具有一定产业集群优势的产业园区。我省现已有武汉经济开发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宜昌楚磷工业园(精细化工)等2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武汉、宜昌、襄樊等3个国家加工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经过多年的培育,我省国家级出口基地产业规模和产业聚集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光电子、显示器、电脑、手机等在全国已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武汉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2009年汽车总产值达857亿元,生产汽车49.2万辆。各国家级出口基地2009年出口额达到3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0%以上.。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基地建设要在继续发挥各国家级出口基地作用的同时,建设一批省级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基地,加以重点培育,使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相互协调配合、多层次的出口基地体系。

二、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在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将发挥出 口基地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加快产业调整、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出口基地集中,强化外贸出口对我省地方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全面提升我省出口产业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湖北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出口基地建设目标

1、力争经过5年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出2家年出口额过20亿美元,1家年出口过10亿美元,10家年出口过5亿美元,20家年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2、到“十二”期末,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出口额达100亿美元以上,占我省外贸出口总额的50%以上

3、创立10个机电和高新技术国家级知名品牌;培育10大技术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集团,使出口基地成为我省自主创新的聚集地、自主品牌的孵化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示范区、地方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增长极。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大力支持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基地和产业的发展。根据我省现在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首先要重点支持我省现在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产业、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磷化工等方面,因地制宜,使这些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做大做强,发挥我省外贸出口支柱作用。其次,大力支持国家十大振兴调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我省“十二五”期间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大型成套设备等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鼓励出口企业加强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批量出口规模。三是建立与完善全省的出口基地体系。各省级出口基地建设要研究提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的长远规划,力争将出口基地建设成为我省扩大出口规模、加快自主创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承接载体。同时,各市州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特点,建设一批地市级出口基地,综合运用贸易、财政、金融、法律等手段,支持基地内符合我国产业调整导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优化地区出口产品结构及出口企业结构。

(二)突出抓好基地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依托基地服务机构、骨干企业或产业联盟等形式,支持出口基地搭建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快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开展与国际同步或国内领先的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各出口基地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二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以中国国际招标网、湖北省机电产品出口促进会网站和省商务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专栏为依托,对全省出口企业进行法律服务、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交流等服务。各出口基地也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三是继续推进各出口基地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等质量与环境认证以及CE、RICH、欧盟“WEEE、RoHS两指令”和TS16949等专项认证,加大对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的技术、资金支持力度,改变目前我省出口检测设备、水平落后的状况,尽快形成一批专业技术覆盖面广、实力雄厚、管理有序,并逐渐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公正检验检测平台;同时积极参与和国外权威检验机构的互认活动,争取签订各种类型的多边和双边的互认协议,冲破国外的各种贸易和技术壁垒。四是建立出口检验检测平台。以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省质监局、武汉汉阳汽车研究所等公共检测机构为依托,同时支持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建立自主的检测机构,对企业自身及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检验,为我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质量检测提供服务,从而加强出口产品质量控制,提升产品质量。五是支持出口基地及企业建立员工技能培训中心,积极发挥社会中介培训机构作用,对企业开展技术和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三)扶持与培育基地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出口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出口龙头企业,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参股等多方式进行扩张,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优势产品为重点、各类配套企业和产品协调发展的出口体系,延长产业链。二是要练好内功,不断增强龙头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龙头企业要在保持产业规模提升的同时,完善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现精细制造,确立我省龙头企业在国际国内的综合优势。三是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对全省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和专人负责制,对企业发展过程实时跟踪,贴身服务,对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十二五”末期,力争我省机电及高新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年出口额过1亿

美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出口过5000万美元达到50家,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四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项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企业国际市场信息、应对贸易摩擦、出口对象国的贸易政策指导,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加快基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打造基地自主创新体系,突破国际专利壁垒。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为突破口,推动产学研结合,自主研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促进产业联盟和专利池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的“二次开发”。二是鼓励出口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创立一批具有品牌声誉和固定消费群体的湖北品牌,树立“湖北制造”的整体形象,促进我省出口主体由车间型、工厂型向品牌型转变。对我省企业在境外开展广告宣传、商标注册、国际标准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费用方面将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加快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使企业由“市场依赖型”向“自主营销型”转变。要在我省重点出口基地建立一套覆盖主要出口市场的集信息收集、市场开拓、展示销售、配件仓储、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境外营销服务体系。

(五)完善扶持出口基地的促进政策。

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发挥发改委、科技、工信委等相关部门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作用,加以整合,形成合力,并研究和实施新的激励扶持政策,形成出口政策促进体系。一是发挥商务部优化进出口结构资金、“421”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专项、省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会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现有政策的促进作用。这些资金要重点向出口基地倾斜,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导向,重点推进基地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与发改委、工信委、科技等相关产业部门协作,将各部门促进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与我省出口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使出口基地的相关产业得到优化扶持。三是从省优化结构资金中重点扶持出口基地及基地企业建设。四是商省财政争取设立省级出口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出口基地搭建研发、检测、认证、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地及重点企业数据库,支持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及交流,扩大基地影响力。一是利用多种方式,推动基地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国际交流。坚持利用国际有效资源和发挥我省优势相结合,多层次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扩大我省出口基地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创我省出口基地对外合资、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基地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我省设备、资本、技术和料件出口。三是继续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要着重引进国外的智力资源,巩固与国外贸易合作的同时,促进与国外的技术合作。

(七)建立健全出口基地协调机制和综合服务体系。

由我省政府牵头,成立省“2112”工程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副秘书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商务厅机电和科技产业处、外贸处、公平贸易处、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武汉分行相关处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机电和科技产业处,领导小组负责出口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各种问题的协调。

1、出口基地的申报与认定。申报省级出口基地由申报城市所在的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向省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省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经济、技术、管理方面的专家对申报的基地依据认定标准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认定为省级出口基地,并予授牌。

2、出口基地的考核。省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出口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总量控制,优胜劣汰,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出口基地进行定期考核,出口基地有效期为2年。授牌2年期满后对出口基地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半年内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出口基地予以摘牌。

四、2010年工作安排

(一)6月下旬拿出《湖北省商务厅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湖北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二)征求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省财政、武汉海关、省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武汉分行相

关处室和厅内相关处室的意见,出台《湖北省商务厅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湖北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管理办法》。

(三)8月按照《湖北省商务厅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湖北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管理办法》,命名湖北首批20个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并由省政府正式授牌。

(四)全面启动“2112”工程20个出口基地技术的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等5个大公共平台建设。

(五)做好“2112”工程相关的跟踪、检查、督办工作。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2

意见阐述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重要性。意见指出, 建筑防水卷材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材料,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功能性产品。近年来, 我国建筑防水卷材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 我国建筑防水卷材产业大而不强, 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不高、市场竞争不规范、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很突出。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 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质量水平提升滞后于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是兴业之道、强业之策。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 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的重要意义, 采取综合施治措施, 夯实质量建设基础, 解决突出存在的重点问题, 通过质量建设着力推动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实现以质取胜、强化提质增效、促进转型升级。

意见明确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工作方针和目标。意见指出, 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以质取胜为主线,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市场调节、行业自律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按照系统推进、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 以保证质量安全为根本要求, 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关键, 以严格政府监管为保障, 以公平竞争、质量诚信为导向, 着力加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质量建设, 有效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症结和主要问题, 全面提升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发展水平、质量保障水平和总体质量水平。

意见提出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具体路径, 包括:

(一) 加强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能力建设。

首先, 强化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引导企业树立“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督促企业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 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其次, 以严格的内部质量管理有效解决质量不稳定的突出问题, 督促生产企业结合建筑防水产品生产实际和质量不可靠、不稳定等突出问题, 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严格质量控制, 严格原材料把关, 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第三, 重视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 鼓励企业按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加快装备改造和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 开发新产品, 从生产源头入手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第四, 优势企业要带头履行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质量诚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率先承诺不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产品, 积极践行质量承诺, 试行产品质量保证期制, 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和媒体监督。

(二) 加强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 从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准入关。一是严格生产许可管理, 严格执行新公布的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从严审批核发生产许可证;二是在获证企业日常管理中, 督促企业持续稳定地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实现从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全过程质量管理;三是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等产业政策,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 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第二, 建立和完善应用领域质量管控制度。一是推动完善重点领域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的采购质量把关制度, 建立防水卷材质量生产、销售、应用记录“三统一”的追溯机制, 形成生产、流通、应用等关键环节全产业链条质量监管模式, 全链条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使用领域;二是完善应用领域建筑防水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 鼓励业主单位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第三, 保持对建筑防水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一是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建筑防水卷材作为“三查三打”专项行动的重点, 集中优势力量, 突出重点对象, 在一定时期取得突出成效;二是对建筑防水卷材产品全面实施分类监管制度;三是在产业集聚、无证生产集中区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区域整治, 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有效规范生产秩序;四是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引导从业企业规范经营, 注重建筑防水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对生产企业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情况的检查;五是加强执法协作, 实施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 严厉查办一批制假售假大案要案, 对典型案件和大案要案进行督办, 集中公布一批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违法案件。第四, 强化政策约束和引导扶持。一是严格贯彻产业政策, 严格落实行业准入条件, 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二是推行产业退出机制, 对不满足产业政策要求、质量问题突出或引发质量事故的企业, 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责令企业退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三是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激励和标准约束,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逐步提高行业生产集中度;四是引导企业重视并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加快新产品开发;五是强化标准支撑, 根据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需求, 完善建筑防水卷材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企业标准备案制度, 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坚决不予备案, 对已备案的企业标准进行清查, 集中清理一批关键技术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三) 加强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市场环境建设。

首先, 推进完善应用领域的招投标机制。运用市场机制, 有效破除单纯的“最低价中标”招投标模式,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招投标导向。共同抵制恶意低价竞标, 有效防止低价竞标带来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质量安全风险, 着力创建一个公平竞争、公开透明、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市场环境。其次, 通过信息公开共享有效遏制无序竞争。一是行业管理部门公告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 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支持行业协会向社会发布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等行业信息, 防止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竞争;三是利用信息化、电子化手段, 推动建立质量监督、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重点用户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 建立面向社会的建筑防水质量信息平台, 实现企业证照信息、准入公告信息、产品抽查信息、分类管理信息、质量违法信息、用户投诉信息、质量事故信息、行业检查信息的共享。

(四) 加强行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首先, 深入开展以质量诚信为主要内容的行业自律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业内宣传和扶持一批能够发挥质量诚信引领作用的优势企业, 形成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正能量。第二, 着力加强质量诚信文化建设, 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全方位提升生产企业、业主单位及广大消费者质量意识, 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 形成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第三, 强化质量守信的社会监督。一是建立健全举报制度, 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举报违法违规和质量问题突出的企业;二是全面采集建筑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生产许可、监督抽查、质量违法违规等质量信用信息并向社会公开, 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对企业违法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三是建立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 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 取消投标资格, 禁止进入工程市场, 通过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切实提高质量违法成本, 遏制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最大限度地挤压质量违法企业的生存空间, 不断净化建筑防水卷材行业的市场环境。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3

2010-01-25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各人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

近年来,产品说明会已逐渐成为人身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形式,对于宣传保险知识、培养保险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公司对产品说明会疏于管理,保险分支机构和销售人员的误导行为时有发生,隐藏着较大风险。为规范人身保险市场经营行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正当利益,维护行业诚信形象,现就加强人身保险产品说明会的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意见所称产品说明会是指各人身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组织的、以宣传或销售人身保险产品为目的、以会议和讲座为主要方式的经营活动。以宣传或销售人身保险产品为目的的客户联谊会、客户答谢会、高端客户沙龙等活动或委托其他保险中介机构举办的类似经营活动适用本意见。

二、各省级分公司应加强对产品说明会的组织管理,原则上产品说明会应由省级分公司或经授权的中心支公司统一管理。产品说明会应由保险公司正式员工具体负责,营销员个人不应举办本意见所称的产品说明会。

三、各省级分公司应制定下发产品说明会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加强指导和管控。管理制度应涵盖产品说明会审批流程、宣传材料及课件印制、讲解人员资质审核、文字与声像档案留存等。

四、各省级分公司应对产品说明会实行审批管理,制定合理的审批流程。各省级分公司在明确授权条件后,可授权符合条件的下一级机构对所辖范围内的产品说明会申请进行审批。省级分公司应加强明查暗访,对存在审批不严、管理不善的,应取消该分支机构产品说明会的审批权限。产品说明会举办单位应当在会前向上一级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资料至少应当包括:

(一)产品说明会拟举办的时间、地点、承办单位;

(二)产品说明会组织管理人员、主持人、讲解人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名单;

(三)产品说明会会议议程、讲义内容以及其他在会场演示和分发的宣传材料。

五、各公司应加强产品说明会档案资料管理,归档资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年。产品说明会归档工作应由中心支公司及以上级机构负责。归档资料应包含申请、审批和举办环节的相关资料,举办环节资料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参加产品说明会的客户签到表、营销员名单、现场签单统计资料;

(二)产品说明会全程录音资料。应当采取必要技术手段保证录音质量,确保录音资料可以清晰再现产品说明会讲解的真实情形。不得对归档录音资料进行剪接编辑。

六、产品说明会使用的各类宣传资料应由总公司或者经授权的省级分公司统一印制,省级分公司负责对讲解人员使用的课件和讲义审核把关。演讲资料不得出现虚假陈述和误导内容,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不得诋毁同业,不得与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作片面比较,不得出现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产品说明会上应提供相应的产品条款和产品说明书供客户查询。

七、各省级分公司应加强对产品说明会讲解人员的管理,统一培训,建立资格认定与考核制度,并做好日常管理。产品说明会讲解人员资格应由省级分公司认定。未获得资格的人员不应承担产品说明会讲解工作。

八、各公司应合理选邀参加产品说明会的对象,尽量避免邀请弱势群体或其他不适合人群,防范经济和法律风险。应尽量采用文字方式邀请,如需使用电话邀请,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严格管理电话呼出时间,避免对客户造成滋扰。应当向被邀请人明确产品说明会的举办目的,不得采取欺骗方式组织客户参加产品说明会,不得以赠送高价值礼品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诱导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各公司应当依法妥善管理客户信息,防止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九、各省级分公司应对产品说明会举办情况进行检查,建立较为详尽的书面记录并妥善保管。

十、我局将对本意见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各公司在落实过程中有问题应及时向我局反馈。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4

公司所属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为落实公司一届二次职代会暨2010年工作会精神,深入实施公司“1-3477”中长期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公司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着力推进班组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队伍,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全面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愿景目标,现结合公司实际,提出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要以集团公司关于创建“五型”班组的实施意见和集团公司2010年工会工作会议暨“五型”班组建设大庆石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的精神为指导。围绕公司“1-3477”中长期发展思路,以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持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为重点,以“五型”班组建设为载体。坚持固本强基,促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坚持严字当头、科学管理;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增强班组团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基层班组基础管理,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努力构建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的综合性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基层班组建设成为企业科学发展的稳固基石,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效型、QHSE型、和谐型、规范型”的基层组织,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在班组长队伍建设方面要达到:建立班组长选拔、使用、培养、晋升的长效机制,把班组长培养成为业务精、技术精、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基层管理者,班组长队伍成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或专业技术管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在班组制度建设方面要达到: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线,建立健全包括基础建设、基础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梳理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理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要形成一整套、成系列的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的制度。

在班组管理方面要达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科学化,员工管理人性化,以此奠定企业扎实的管理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班组建设与管理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符合的原则。班组建设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发展的基础工作,通过加强“五型”班组建设与管理,夯实企业基础管理,促进企业中长期发展战— 2 —

略目标的实现。

(二)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鉴于公司产品业务多、行业跨度较大、点多面广线长和班组设置较为复杂等特点。各单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生产经营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本单位产业特点和产品工艺特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最终促使全员提素质,全面上水平。

(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要学习借鉴、总结继承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班组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寻找一个对标单位,分析对比,找准差距,明确方向,制定措施,在继承传统优秀作法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要“抓两头、带中间”,注重选树本单位的标杆班组并表彰激励,注重帮促后进班组并鞭策约束,促使单位整体管理上水平。深入研究未来企业发展趋势,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阶段性实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公司“三步走”发展战略,2010年到2012年是苦练内功打基础的阶段。要大力营造“干正事、干实事、干成事”的氛围,紧密结合实际,着眼于员工,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基础,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创效。要不断总结阶段性成果,提炼形成好的做法和经验。然后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企业文化。

(五)坚持严考核硬兑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管理没有考核和只有考核而不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极易导致运动

化和形式主义。搞好班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量化考核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分配紧密挂钩。坚持严考核硬兑现,实施科学奖惩,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的作用。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员工自我约束、自主管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四、各级组织在班组建设与管理中的职责及主要工作

(一)公司负责制定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各单位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督导;组织召开推动会及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负责两年一次的先进“五型”班组和优秀班组长表彰;负责制定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及制度。

(二)二级单位要按照公司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成立推进组织;制定考核办法,并对三级单位班组建设与管理实施考核;负责制定班组的机构设置及岗位定编规范;负责班组长培训;负责班组基础建设的规划和投入及班组基础资料的规范;负责每年一次的先进“五型”班组和优秀班组长的表彰。

(三)三级单位是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负责按照二级单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负责结合单位实际和产品工艺特点科学合理划分班组,规范班组的设立、运行、撤销的组织程序;负责班组的设置和班组人员的配备;负责班组长选配和管理;核定班组工作任务指标;制定班组建设标准和考核细则并对班组实施考核与检查;按二级单位的规划负责班组软、硬件配置和日常管理— 4 —

等工作。负责完善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生产指挥、组织协调、岗位协作等机制。

五、班组长队伍建设与管理

基层班组长是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是生产(工作)一线的“兵头将尾”。班组长与工作现场和作业员工接触最广泛,联系最紧密,是公司各项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机制在现场的最直接的执行者。班组长的目标愿景、工作作风、文化认同等是否与公司的整体管理要求相一致,直接关系到公司整体的工作绩效。要大力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将班组长队伍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组长的任职条件

1.综合素质好,责任意识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熟悉安全生产,业务精,技术精,会管理;

3.了解现代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身作则,办事公道,关心爱护和团结员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5.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 6.经过班组长任前岗位培训。

(二)班组长的选拔和培训

1.班组长的产生由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采取公开招聘、行政任命和民主选举等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经过

组织考核、三级单位党政领导集体研究、报上级人事组织部门备案等程序。

2.建立专门的班组长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实际,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长培训,培训应进行详细的班组长知识、技能、理念等方面需求调研,根据培训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确保班组长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3.要有计划的组织班组长到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交流,引进吸收优秀的班组建设与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经验;

4.班组长的培训目标是:胜任班组长岗位需求,并把优秀班组长培养成为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或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三)班组长的管理和使用

1.要明确班组长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 2.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班组长岗位任职资格和岗位规范,建立起班组长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等机制;

3.做好班组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进班组长的成长; 4.要加强领导干部与班组长的交流沟通,构建各级领导与组长及班组长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

(四)班组长的待遇、考核、晋升和退出

建立完善的班组长考核、奖励、晋升和退出机制。建立班组长后备干部人才库。畅通优秀班组长的晋升通道,注重把优秀班组长选拔到各级经营、管理、技术等领导岗位上来。从2011年1— 6 —

月1日起,提倡把踏实肯干、工作出色、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放在班组长的岗位上,让他们沉下心来熟悉生产一线的工作。凡新提拔的三级单位的领导和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优先考虑从班组长队伍中产生。今后对连续获得先进并非常优秀的基层班组要以班组长的名字命名。要提高班组长岗位工资或岗位津贴,使班组长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报酬和精神激励。

六、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司《关于创建“学习型、创效型、QHSE型、和谐型、规范型”班组活动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五型”班组建设的要求为标准,着重强化以下十项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班组制度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线,建立健全包括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HSE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学习培训、思想作风等标准化作业和管理制度。

(二)班组基础建设。要不断改善班组工作和休息环境,为班组成员配备必要的更衣柜、资料柜、专业书籍等设施。要建立健全各类基础管理台帐,不断完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定额计量等基础工作。

(三)班组学习培训。牢固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班组要组织员工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读书自学、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熟练掌握岗位应知应会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服务水平、协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班组质量管理。要牢固树立“用人品创造产品、打造精

品”的理念,把质量作为班组价值的本质追求,扎实开展QC小组、质量分析和质量评比等活动,做到产品质量全程可控,质量追溯有据可查,不合格产品不转入下道工序。认真做好“三检制”,确实达到客户满意、上下工序满意、员工自己满意。

(五)班组HSE管理。要认真落实集团公司HSE管理原则和“反违章禁令”,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组织员工学习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增强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自我防范能力。加强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管理。关注员工健康。班组员工做到会安全操作,会自我保护,不违章作业。

(六)班组设备管理。要树立“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的理念,落实专人专责制度。熟悉岗位设备结构、性能、原理及操作规程,做到合理使用设备、精心保养设备、及时维修设备,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要做好设备运转和修保记录。设备台帐资料齐全,备品备件保管完好。

(七)班组现场管理。认真执行《渤海装备公司5S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做好现场定置管理和目视化管理,深入推进5S现场管理,逐步形成以生产现场为活动平台,以人的素养为核心要素,以整理、整顿、清扫为主要手段,形成清洁的长效机制,最终达到素养的全面提升。

(八)班组成本管理。大力开展创效创新、节能降耗等活动。严格执行物料领用制度。工卡量具、主材辅材、仪器仪表等要保管完好、不差不失。要通过交旧领新、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合— 8 —

理化建议等活动,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九)班组团队管理。要以公司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把员工的个人愿景融入到团队的使命之中,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要关心员工、关爱家庭,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形成班组团队精神。加强班组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一支和谐高效的团队。

(十)班组文化管理。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提升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班组文化建设,塑造班组良好形象。要坚持班务公开,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保障员工享有对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班组生产目标、班组经济责任、奖金分配、先进评选等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基层班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最基层组织单元,是激发员工活力的细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的落脚点。各单位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司“1-3477”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基层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基层班组建设与管

理工作。

公司层面由安全环保处和党群工作处负责牵头主抓。安全环保处同时负责HSE和现场管理等工作;党群工作处同时负责“五型“班组和团队、文化管理等工作;企管法规处负责综合基础管理等工作;人事处负责组织管理和员工培训考核等工作;科技质量处负责质量管理等工作;生产运行处负责生产和设备管理等工作;财务资产处负责成本管理等工作。其它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做好基层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建立机制,加大投入

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明确班组建设与管理的考核标准,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和改进班组建设与管理;要切实建立起班组长的培养选拔考核激励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班组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班组建设和班组长培训的费用。

(三)抓好载体,选树标杆

各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以“五型”班组创建为主要载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要在总结班组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分析和解决班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加强与改进班组建设的新方式、新途经,使班组建设与管理更加符合公司“1-3477”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努力建设制度健全、创新力强、执行力强、业绩突出的一流班组,推动班组建设与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5

导意见

国食药监安[2011]466号

2011年11月09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现就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为目的,以提高监测评价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二)基本原则:按照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监管负总责的要求,在遵循国家确定的编制、人员、经费等基本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用药情况,坚持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分级管理、加强指导、高效运转的原则,强化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下,按照职能和工作任务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各级监测机构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适用、监测应急到位,并接受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形成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良好局面。

(三)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国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逐步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监测行为日益规范,预警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本满足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需求。

二、职责分工

(四)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承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组织开展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发布药品不良反应警示信息;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研究和国际交流工作。

(五)省(区、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领导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对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六)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领导和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并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工作。

三、建设要求

(七)组织机构: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综合考虑本地区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医药企业数、用药水平等因素,合理制订本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设置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直属技术机构,按照中央编办要求按独立法人单位建设。省(区、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作为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直属专职技术机构,一般按照独立法人单位建设。设区的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一般按照本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属专职技术机构建设,设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机构,配置人员和办公场所。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部门及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可设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配置人员和办公场所。

(八)监测队伍:要选拔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监测岗位,以医学、药学及流行病学等专业背景人员为主构建监测技术骨干团队。要加强业务培训,使各级监测机构人员准确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提高监测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

(九)监测装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根据工作任务需要,配备可上网的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碎纸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常规的设备;配备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服务器等;配备符合现场调查、应急处置需要的交通工具、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录影摄像设备及无线上网等相关设施与设备。

(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提升药品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省及省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一规划、部署和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做好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落实,加强网络系统的日常应用、维护与管理,保障网络系统安全、有效运转。

四、工作重点

(十一)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机制。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职责要求,围绕病例报告的上报、分析、评价、信息反馈和预警应急等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制度和程序,细化监测工作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高监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对药品群体或严重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规范调查程序,落实监管责任,促进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于群体和严重药品安全事件在调查的基础上尝试预研预判工作,提高风险信号检出的灵敏度和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做到安全隐患 “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

(十二)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队伍的分析评价能力。要加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到监测事业。要加强对监测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现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工作效能,提高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综合分析评价水平,提高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调查评价能力。要制定相关技术原则,规范监测报告行为,提高对病例报告的分析评价水平,促进药品安全性信号的快速报告准确处理。

(十三)夯实报告收集上报的基础。督促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提高监测和报告意识,主动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责任。通过培训带动、手册指导和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化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认识水平及能力,促进病例报告表格信息填报完整、内容准确规范。

(十四)强化药品安全的预警与应急工作。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做好对药品风险信号的提取与分析工作,对可能发生的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时预警,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抽验,必要时应立即采取暂停销售使用等控制措施。深化群发或者死亡的不良反应病例的现场调查,准确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为分析评价工作奠定信息基础。加强应急培训与指导,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十五)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利用水平。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信息的分析工作,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水平,及时将安全用药信息反馈给医疗机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维护患者健康。积极对公众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主动防范药品风险的意识,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尝试重点监测、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信号检出等方式,主动利用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开展研究,提高药物警戒工作水平。

(十六)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督促药品生产企业落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责任,按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严格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制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主动防范药品安全风险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将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本企业生产及质量管理等情况相结合,主动排查消除药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后主动采取修改说明书、召回等措施,有效防范重大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十七)引导医疗机构深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考核与医院质量管理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临床医护人员、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医疗机构的报告意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加强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提高报告质量。

五、保障措施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着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把加强省及省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在重要位置。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同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着力推动机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主动加强与同级卫生、机构编制管理、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商,并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进机构建设的合力。

(十九)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体系建设需要,在充分利用国债和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向地方财政争取配套资金,并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予以重点保障。无中央转移支付支持的省市,应积极向地方财政争取相应的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予以重点保障。要对建设资金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经费使用等情况实行归口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和跟踪指导,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扎实推进机构建设和监测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十)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各地要以提高监测能力为中心,合理确定各级机构职责,规范监测工作流程,构建监测网络平台,强化监测队伍建设,确保机构高效运行,全面提高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在推进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反映,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善于发现地市、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机构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及时在本地区总结推广,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6

交运发〔2011〕4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建立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负责有为、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道路运输管理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道路运输管理队伍是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主体,是推动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在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安全稳定、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深入实施,对道路运输管理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切实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和性质,提高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队伍素质和形象,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

(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道路运输领域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政事分开、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客观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转变工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统一规范、监管有力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撑。

(四)基本原则。坚持政事分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职能,明确机构性质,仍承担生产经营性职能的应当予以剥离,逐步将承担的公益服务性职能移交事业单位;坚持政府主导,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争取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本地实际、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新格局;坚持权责一致,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机构设置,明晰工作权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名称和级别的相对统一,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机构职责、队伍能力相适应;坚持统筹兼顾,从体制机制、管理方式以及队伍组织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快形成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队伍建设与道路运输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五)明确机构职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承担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站场运营、汽车出入境运输、机动车维修与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有关管理、车辆超限运输源头治理等行政管理职责。根据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工作职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是承担行政职能的管理机构。

(六)规范机构设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国务院关于“相同或者相近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的要求,同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原则上只设一个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整合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管理机构和运政执法机构,实行道路运输管理统一政令、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目标,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省、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名称原则为“XX道路运输管理局(处)”。承担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职责的机构应当作为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名称为“XX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局”,经批准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XX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级别,应当根据依法承担的行政职能,参照行业类似的其他机构,科学合理确定。

(七)规范人事管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坚持职责、任务与编制相适应的原则,按照“统一定编、严格控编”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域范围、道路运输市场规模、公众出行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机构设置标准,实行编制的动态管理,控制人员总量。

(八)完善用人机制。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应当体现专业化、正规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要求,新录用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或者省(区、市)的有关规定,实行凡进必考,公开录用。新录用人员原则应当为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道路运输相关专业比例应当达到70%以上。加强人员日常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轮岗。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人员退出机制。鼓励和提倡上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互派干部交流挂职或任职,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之间可开展干部交流挂职。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干部异地交流任职。

四、提升队伍素质和形象

(九)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和法纪意识,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队伍,筑牢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

(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问责制度、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

(十一)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制定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实行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定期轮训等制度,建立基地,拓宽渠道,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原则上每3年要对道路运输管理干部轮训一次。交通运输部适时组织对省(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每年要组织对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培训。

(十二)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政为民、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情系民生、服务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首问(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努力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十三)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健全具有行业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廉政教育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规定、程序和结果要及时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十四)推进正规化建设。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基础管理和内部管理,推进业务程序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队伍装备建设,按照规定统一执法形象,提高道路运输管理现代化水平。

(十五)推进依法治运。加快完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严格执法程序,统一执法尺度,规范执法行为。建立

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和行政复议制度,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加强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自觉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继续推进跨地区执法联动和运政、路政联合执法,探索建立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联动互动、协同协作的依法监管能力。(十六)加强行业文明与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职工标兵等创建活动,培育、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氛围。加强道路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培育体现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丰富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完善和落实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加强与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的协调,研究解决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十八)强化规划指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地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规划,明确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健康发展。

(十九)加强经费保障。根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的财政预算体制,道路运输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保证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经费。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经费使用管理,严禁道路运输管理经费挪作他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履行政府赋予的其他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所需经费,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据本指导意见精神,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步实施,加强督导,扎实推进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7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建设交通系统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市总工会《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深入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意见》,结合建设交通行业职工队伍实际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以“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为宗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立足基层和班组,以点带面,深入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教育职工,以先进理念和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职工,以劳模、先进精神引领职工,以先进文化陶冶职工,加快提高建设交通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和上海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创争活动,以班组建设为基础,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企事业“学习型班组”;广泛开展“一单位一品牌”的职工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一批富有建设交通行业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项目;广泛开展迎世博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全面完成20万建筑业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努力实现:职工素质工程进一步深化、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工作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加强职工队伍思想建设

1、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奠定共同思想基础

各级工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形势任务要求,根据单位实际,结合重大节庆、重大活动,用形势报告会、班组学习、内部网络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用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职工,打牢职工群众共同思想基础。

2、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先进人物引领作用

以评选表彰劳模和各类先进为契机,结合“三八节”、“五一”劳动节等重大纪念日,举办建设交通系统劳模先进表彰会、事迹座谈会、劳模讲坛等活动,大力表彰、宣传和弘扬新时期建设交通系统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动员职工争做乐于岗位奉献、勇于改革创新和推动建设交通行业科学发展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

(二)以提升文明素质为目标,加强职工道德文明建设

1、开展践行三个文明主题活动,促进文明素质提高

在2010世博年,全面开展建设交通职工“践行三个文明,争创世博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一是编写发放《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职工文明礼仪宣传手册》,倡导建设交通职工模范践行三个文明和“十要十不要”;二是开展践行三个文明大讨论、大宣传、大培训、大行动,引导职工增强东道主意识,弘扬主人翁精神,争创世博先锋,展示行业形象;三是加大对建筑农民工培训力度,以“文明观博”为重点培训内容,推进世博保障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全面完成20万建筑业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努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建设交通行业职工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2、开展好人好事评选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创建

各级工会要积极开展道德文明和“十佳好事”等评选和表彰活动,善于发现职工在工作、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并进行评选表彰和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召和教育职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以深化“创争”活动为抓手,强化“学习型班组”创建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把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能力等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把学习培训与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学习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维护好职工的学习权、受教育权和职业生涯发展权。

1、分类分层开展职工大培训活动

各级工会要适应时代和新科技的要求,提倡终生学习理念,创新职工学习培训载体,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等新技术和手段,搭建职工学习的平台,拓展学习领域,结合单位实际,分类分层开展职工大培训活动。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以提高职工的执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大职工法律法规、管理服务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企业要以提高职工岗位竞争力和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文化、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

2、开展“我读书、我发展”的读书活动

以“我读书,我发展”为主题,以班组(项目)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条件,建立“职工书屋”、“电子书屋”、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职工“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掀起新一轮读书活动热潮,使读书活动成为职工增知识、陶情操、健身心、促发展的有效载体。

3、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

养护管理和窗口服务单位工会要以一线班组(项目)为重点,分类开展道路养护、通行费、规费征收等岗位技能培训、技能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不断提高窗口和一线职工的技能和服务水平;科研和管理单位工会要以科研设计、设施管理等班组(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合理化建议和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强职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四)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目标,推进企事业文化建设

1、开展“一单位一品牌”的职工文化品牌建设

各级工会要根据单位的实际,设计好活动载体,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单位特色的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文化品牌,真心构建职工精神家园。加强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每个企事业单位都要培育和形成一个文化品牌。公路处、建筑建材业受理中心、城建热线等窗口单位工会要深化行业文化建设,以行业文化活动凝聚行业职工,以行业文化建设推进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2、开展“一季一赛”健身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深入学习和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建设交通工会每年开展4次文体比赛活动,形成“一季一赛”的活动品牌。各单位工会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职工健身计划,开展深受职工欢迎和参与的健身活动,切实关心职工健康,增强职工的体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素质工程的工作合力。

积极争取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健全完善工会“大学校”建设和职工素质工程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党政主导、工会运作、有关部门配合、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深入发展。

(二)注重机制建设,形成推进素质工程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分类指导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职工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丰富活动载体,有的放矢指导开展职工素质工程,确保素质工程的实效;二是健全完善典型和品牌的培育机制。

注重“品牌”效应,积极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树立“职工文化品牌”,发挥先进典型和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立监督考评机制。细化“学习型班组”标准和考评办法, 建立职代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报告制度;四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争取党委、行政的支持,加大对职工素质工程的经费投入。

(三)树立创新理念,形成素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动力

上一篇:擦黑板叙事作文300字下一篇:2020民办幼儿园年检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