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4-06-17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选6篇)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1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0年4月19日 中纪发[2010]19号

2010年5月4日

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长期任务,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始终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为巩固和深化主题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明确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围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改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纭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三)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营造和形成崇尚学习、善于研究、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 纪检监察机关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务虚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定期讲党课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中心组学习,每年至少召开1次务虚会,主要领导同志每年至少为机关干部讲1次党课。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

(四)提高党性修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表率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宗旨意识。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支部工作,开展好党小组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分析检查评议,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五)改进干部作风。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下访、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领题调研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至少组织1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征求和反馈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带头改进文风会风,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

1实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结合纪检监察职业特点,明确纪检监察干部职业道德要求。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遵行职业操守,规范日常行为,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为正确履行职责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七)加强教育培训。按照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坚持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组织调训制度,探索开展自主选学,对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重点培训,对新进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干部一年内必须进行培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突出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培训,不断优化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和教育培训情况考核评估机制,重视培训结果的运用。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

(八)强化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纪检监察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

坚持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继续选派中西部及民族地区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积极选派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重要岗位和上级机关培养锻炼,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挂职锻炼。建立和完善以老带新角度,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九)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着力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要求,探索和拓宽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做好与职责相关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发展党内民主和维护党员权利、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既坚决惩治腐败,又有效预防腐败。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威信高的干部进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优化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重点选好配强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负责人,着力抓好县级纪委书记队伍建设。新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的,原则上要能干满一届。加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地方各级新任职的纪委书记一般应易地交流产生,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班子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地方县级纪委书记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十一)选准用好干部。严把入口,纪检监察机关新进主任科员以下干部,要实行凡进必考(考试、考核)。探索建立体现纪检监察职业特点的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注重选调熟悉经济、法律、金融、审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有计划地遴选有基层实践经验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形成干部培养选拔链。畅通出口,积极推荐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任职。

(十二)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

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制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扩大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完善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大纪检监察机关内部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力度。

五、坚持从严要求,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十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纪检监察干部双重领导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纪检监察系统干部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特点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平时考核和考核,重视考察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依法配置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职能和权限,明确业务分工,减少职责交叉,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推进金纪工程建设,提高管理科技含量。

(十四)加强干部监督。健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派驻(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对反映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调查处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谈话和诫勉、述职述廉等制度。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发挥好干部人事、机关党委(纪委)、案件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纪检监察权力的正确行使。专案组应设立临时党组织,加强对执纪办案人员的监督,切实做到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十五)强化纪律约束。纪检监察干部要模范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严守政治纪律,禁止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严守工作纪律,禁止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干部人事等事项;严守办案纪律,禁止以案谋私、违纪违法办案;严守保密纪律,禁止泄露信访举报内容、案件情况等秘密;严守廉政纪律,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十六)关心爱护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为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表彰奖励工作。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后勤保障水平,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建立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帮助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十七)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遇到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总体部署,纪委书记(纪检组组长)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考核、换届考察或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每年要向全委会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

(十八)不断提高队伍建设制度化水平。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转化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

制。按照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把建章立制贯穿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十九)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创新。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巩固和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优化机构设置,整合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地方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研究制定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的指导意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纪检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二十)努力营造加强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突出宣传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重大影响的纪检监察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典型群体。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有关问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干部为一般干部作表率,上级机关为下级机关作表率,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为全系统作表率,切实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十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2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3

2014年11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承载着党中央关心爱护广大老同志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意见》制定的意义

《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四个更加注重”的工作原则,确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提出“充分体现离退休干部特点和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工作方向,并对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具体要求,完善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机制。这是积极应对离退休干部工作自身变化的内在要求;这是准确把握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的大局大势的迫切需要;这是把党中央对广大老同志的深切关爱和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转化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关键一步,在离退休干部工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关于《意见》提出的措施

教育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和党员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服务保障方面,一是切实落实“三个机制”,即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二是明确地方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没有明确服务管理机构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地党委和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三是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公用经费、特需经费标准。四是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原单位和原单位所在地有关部门、接受安置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

思想政治方面,要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学习阵地建设,他们家庭出身不同、战斗岗位、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社会环境、文化教育、信息理念的程度都不一样,面对这种特殊的群体,要做到加强教育引导,统一思想认识。

责任落实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职责,强化保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带头联系、经常走访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统筹谋划、科学指导,把离退休干部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履行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职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工作。三是搞好服务保障。《意见》强调,在推进各项改革中,要确保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机构编制稳定,工作经费、服务用车等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同时,要求全面实行地方各级党委老干部局局长兼任同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要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建设。

三、学习《意见》结合实际提出的建议

目前我们的现状与《意见》的要求还有些差距,首先要吃透精神实质要字词句段一字不漏的仔细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理解了文件精神实质,才会融会贯通与工作实践。其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坚持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区分情况、区别对待,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对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要求,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先行试点、探索实践、稳步推進。同时,通过专项督查、调研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推动文件精神的落实。最后注意研究贯彻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更好地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广大离退休干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有在改革开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他们都浴血奋战,忘我工作,为祖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都是矢志不渝的忠实代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凝心聚力,展示他们的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凝聚和释放正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4

湘发[2007]10号(2007年4月26日)

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巩固和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村干部队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村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事迹层,加强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全局,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着眼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型村干部队伍,为加强“三农”工作、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通过五年努力,村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村干部队伍的结构进一步改善。力争每村有1名30岁左右的干部,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中,30岁左右的人数应有所增加;每村至少有1名女干部。村干部后备力量按1:1的比例配备。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45岁以下的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应具备中专(高中)以上学历,逐步实现每村有1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二是村干部队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村干部队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充满活力的村干部选任、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四是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村干部的基本补贴与奖励相结合的待遇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村干部补贴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营造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村干部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选拔农村优秀人才,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那些靠得住、有文化、有本事、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村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按照精干高效原则,从严控制村干部职数。

改革和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及村民委员会换届中推行的“四提倡一注重”选举村干部的做法,保障党员和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进一步拓宽选任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鼓励乡镇干部按程序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按程序担任村干部,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并将他们作为将来补充乡镇干部的重要来源。对本地一时没有合适村干部人选的村,可从县、乡选派干部按程序担任村干部,也可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县市区委、乡镇党委要逐村建立一支素质较好、相对稳定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尤其要选好村党组织书记的后备人选。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条件成熟的按党章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担任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要把发展党员、选拔后备干部、培养实用人才和村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

注重组织形式创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按照党章和有关法律规定,积极试点,探索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领导班子“三位一体”、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改善队伍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增强领导班子活力。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大对村干部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构建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培训体系。从2007年开始,省里每年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200名左右。各市州、县市区要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培训力度。其他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由乡镇党委每年组织培训一次。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建设。市州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巩固和完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增强基地培训功能,提升基地管理水平。要把培训村干部与培训农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争每名党员干部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作用。实现村村建立远程教育站点。每个站点每月开展集中学习教育不少于2次,经常开展个性化学习,确保学出效果,用出效益。发挥“红星”网辅助教学平台作用,依托有关院校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每个村级领导班子中有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干部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地留存党费适当补充,确保培训经费到位。培训村干部不得收取任何培训费用,不得增加村级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村干部的管理

建立村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县市区委组织部对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实行备案管理,结合村干部队伍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经常性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精神,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在确保村级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账乡镇监管。坚持和完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村党组织的工作事项,除国家秘密外,都要向党员和群众公开。重点公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等内容。

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制度。乡镇党委应指导和督促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工作目标,明确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绩效与报酬、奖惩挂钩。

健全村干部年终考评制度。每年年底,乡镇党委应对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等村干部进行年终考评。年终考评一般先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向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并述职,然后组织党员群众对村干部进行评议,乡镇党委依据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等情况,对村干部作出组织评定。组织评定的结果,作为村干部奖惩和领取报酬的重要依据。

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会计离任前,要实行任期财务清理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由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民主理财小组共同负责,审计结果必须向村民公示。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村民主理财小组还应搞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

六、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待遇

完善村干部误工报酬保障制度。从2007年起,对村干部给予每人每月不少于200元的误工基本补贴,由县市区按村规模大小,每村核定3-5名村干部职数,将补贴落实到人。现行补助标准高于此标准的,按现行补助标准执行;现行补助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按此标准执行。建立奖励制度。奖励标准由各村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状况和村规模、人口数量、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报乡镇政府审定。对其他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误工补贴,由村视财力状况适当确定。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制度。

建立离任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生活困难补助制度。对连续任职10年以上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正常卸职、离任且现年龄在60周岁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村民平均水平的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按每人每月不少于3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由县市区、乡镇核定补助对象,直接发放到人。现行生活困难补助标准高于此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现行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按此标准执行。对生活困难的其他离任村干部,县市区、乡镇党委要关心照顾,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应列为低保对象。

村干部误工基本补贴和离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生活困难补助,原则上从财政对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中统筹解决,省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村的转移支付,确保各项补贴和补助到位,并形成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市州、县市区可结合各地实 际,根据财政情况适当给予补贴和补助。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的具体办法和途径。注重从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从2007年开始,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额的公务员编制,面向年富力强、实绩突出、有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定向考试,择优录用。对受到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奖励表彰的优秀村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切实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每个村要有一个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的场所。2007年,着重抓好已列入全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6823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其他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村,由县市区财政扶持,逐步建设好。同时,抓好已有活动场所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定期表彰村干部制度。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级联创”表彰活动,对优秀村干部进行表彰和奖励。

七、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将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落实领导责任,定期研究部署,制订工作规划,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县市区、乡镇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将村干部队伍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机构改革、村组合并等工作统筹考虑,制订总体规划和计划。县市区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调研,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乡镇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的精力抓村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共同做好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与培养年轻干部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和健全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整合组织资源,健全省、市州、县市区党委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配强工作力量,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关涉农部门和教育、财政、民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形成抓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合力。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5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我街道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水平,强力推进全街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党工委研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查找并彻底整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纽带,深入查找并彻底整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速、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干部形象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奋力开创全街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解决学风不够浓厚问题

一是加强党工委理论中心组的教育培训。党工委规定每月4日为学 -1-

习日,学习要真正做到“四有”,即:有学习主题、有参学记录、有讨论记录、有个人学习笔记。

二是加强全体科级干部、直属部门负责人、各社区总支书记和全体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每年举行两次全体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加快干部思想解放、作风转变。加大“走出去”力度,直属部门、各社区总支书记年内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不少于两次;加大“请进来”力度,开办街道“知识讲堂”,确定培训专题,不定期邀请外地专家、先进典型举办专题讲座,在全街道遴选 6—10名直属及社区、村街优秀党员干部登台授课。

三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村“两委”干部每届任期内必须轮训一遍。我街道每年对村委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尤其注重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分期分批让他们“走出去”考察学习。

为确保学习成效,全街道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加强对各单位学习培训任务的督促落实。

2、解决联系基层不够紧密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科级干部包办事处、包企业、包村街、包学校、包困难户制度。深入开展“五包五服”活动,科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调研,每季度要到所包办事处、村街过一次组织生活、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一堂廉政报告课,为联系村、企业、学校和困难户办 2—3件实事。科级领导干部包服情况,每季度向镇党委会做一次专题汇报。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周”活动。通过参加民主议政日、召开群众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每季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调研周”活动。领导干部要撰写“蹲点手记”或“民情日记”,撰写调研报告,促进成果运用。对调研活动中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将办理结果在村街张榜公布,在街道政府网站公示。

三是深入开展“下基层,送温暖”活动。在对全街道特殊群体、困 -2-

难群众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一户一法”帮扶对策,对特殊群体进行产业帮扶、资金帮扶、救济帮扶、智力帮扶、社会帮扶等措施,力争通过3年时间,着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3、解决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是提升效能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三农服务中心”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在法律服务、办事指南、农业技术等方面对群众予以指导。同时,严禁作风粗暴,对待群众“冷、横、硬”,部门间踢皮球,逃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严肃处理。

二是开展“优质服务窗口”评选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执法单位及其“窗口科室”的评议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入户、座谈会、电话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群众对执法单位的意见。对于连续两次群众满意率后两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直属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党工委写出书面检查,对双管部门,将情况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在全街道努力建立优质高效服务或办事窗口,统一标准、规范要求,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方便群众办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加大党务、政务、村委、财务公开力度。充分利用孙武街道网站、三农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所有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事项的依据、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等内容(涉密内容除外)全部公开,做到政务公开无缝隙,提高办事效率。各村街要结合“民主议政日”的开展,通过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党务、村务公开力度,推进基层民主化,维护群众知情权,强化群众监督。,加大各项工作流程

4、解决组织纪律涣散问题

一是严肃纪律,落实《党委十项制度》。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不从事任何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串岗、离岗,玩电子游戏、看电影、上网聊天、炒股等)。街道纪工委要加强对各社区、直属部门工作纪律和工作 -3-

效率的明察暗访力度。违反规定的,一年内被查实一次,年度考核最高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一年内被查实两次,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单位一年内有两人次以上被查实的,该单位当年不能评为先进。各单

位工作人员要严格按制度要求,在工作驻地值班居住,违反规定的,经查实,一次,批评教育;两次,全街道通报;三次,停职检查。

二是围绕提速提质、改善形象,开展“四治”活动。以治懒、治散、治庸、治腐为目的,加强对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落实情况、机关工作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强化绩效考评为重点,严格落实《党委十项制度》,严格问责,集中查处一批不干事、不尽责、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反面典型。

5、解决工作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一是开展“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每年年初,各部门要将上年度获得县委、县政府以上荣誉的单位和个人称号(连同表彰文件)报党政办公室,根据单位和个人情况,量化分值,实行积分制管理,排名情况全镇通报。同时,在全街道辖区内开展“创新型先进人物”评选活动,积极营造群众参与、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倡树先进典型。文化站要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分层次树立先进典型,在全镇范围内大造声势,通过开展先进个人电视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社会稳定、为民办实事等方面,树立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先进典型,并力争在推出省市县级层面重大典型上实现突破。6.解决奢侈浪费违规开支问题

一是严格管理机关干部公务开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财务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巧立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外出旅游。街道机关干部到村检查工作一律不准在村就餐,为村街办事后回街道办食堂用餐。同时,在街道纪工 -4- 委设立举报电话,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是对村街实行村务财务双代管。加大对村干部培训,成立了街道审计所对各村街的财务逐一进行审计,再将村街的公章及财务交由街道农经站进行了代管,在全街道8个社区相应设立了审计员,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街进行集中整治,杜绝村街干部违规使用村级资产案件的发生。7.解决党员干部借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大操大办问题

把党员干部本人、子女婚丧嫁娶事宜纳入重大事项报告范围,并实行事前事后“双报告”制度。操办婚庆等事宜,事前要将有关活动的计划安排向街道纪工委办公室组织报告,事后两周内将操办事宜的具体情况向镇纪检组织报告,丧葬事宜事前可不报告,事后两周内要进行报告。同时,在街道纪工委办公室设立举报电话,对超范围宴请、大操大办、借机收钱敛财、违规使用公车,特别是与报告情况严重不符的,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三、组织保障

1.明确责任。为确保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街道党工委成立由党工委书记胡俊生同志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张志光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全街

道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街道纪工委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社区、直属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工抓,相关部门要一齐抓。

2.实行分类考核。全街道面上分为社区和街道直属部门两个类型,每年组织一次效能效率考核,考核结果全街道通报。社区及街道属单位各村街年度考核连续两次列最后两位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向党工委、街道办写出书面检查,并对本单位评先树优实行一票否决。

附:《全街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5- 附:

孙武街道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胡俊生 党工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张志光 党工委副书记、主任 副 组 长:王笃超 成 员:王建新

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6

保障监察工作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产业园区、冷水河风景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部门:

为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的公共服务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贵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着力解决当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出现的深层矛盾问题

随着我县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利益格局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态势更为明显。

(一)部分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淡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部分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不签订工程合同而导致劳动纠纷;

(三)因要求增加工资、解决车旅费、改善劳动条件引发的各种上访事件;

(四)部分包工头利用农民工讨薪的手段进行诈骗等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因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而恶意拖欠民工工资;

(五)部分政府性工程因施工单位的原因造成拖欠的现象十分严重;

(六)部分危困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费;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监管范围从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建立健全各劳动保障监察监管机制

(一)劳动保障部门要以预防违法为基础、重点查处为手段、维权维稳为目标的执法工作格局,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书面审查的基础作用,建立日常巡查目标管理制度,增强书面审查信息化手段,提高专项检查监察力度,实施源头预防和主动查处的有效性;

(二)加大主动监察力度,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执法性质,决定了监察的执法形式应当是主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及时预防和处理违法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改变劳动保障监察仅限于受理举报的被动局面。劳动保障监察员要主动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进行执法监察。

(三)要进一步提高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效率,完善群众来访、来电、来信等举报投诉处理措施,确保举报投诉渠道畅通;

(四)要加大对突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存在的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突出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对上级交办、信访案件、媒体曝光以及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要落实案件查处责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快速反应、严肃查处;

(五)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工作方法,落实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执法中的主体地位和牵头、协调作用,坚决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督促用人单位自觉纠正违法行为;

(六)要深化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自我约束、自觉规范、诚信守法的用工理念,指导和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

(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通过整合现有执法资源,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定,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成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明确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负责人,配齐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保持劳动保障监察员的相对稳定,切实解决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金沙县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金府办

[2011]185号)文件明确了我县乡镇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职责:

1、负责对网格区域内全部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

2、负责对辖区内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协助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开展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配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并做好相应的调查取证工作。对本级网格内发生的劳动纠纷进行妥善处置,对涉及劳动保障的重大群体事件,要及时介入,掌握动态,按应急预案要求及时报告和处理;及时上报各类报表、信息和总结,规范档案管理。

(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监督机制。

1、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工作目标管理和执法责任制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推行劳动保障监察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期限和职责。

2、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实行案件调查、审核、决定“三分离”制度和行政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制度、重大处罚决定听证制度,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陈述权、申辩权和获得救济权,尊重、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越权执法和行政不作为。

四、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简称“两网化”)管理工作,是转变监察执法模式、提升监察水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

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0号)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的要求,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两网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79号)要求,根据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黔人社厅通〔2011〕296号)文件及《金沙县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金府办[2011]185号)文件精神,制定本乡镇本地区“两网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为乡镇(街道)“两网化”管理提供必需的工作场所等工作条件。要加强“两网化”管理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利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各乡镇要加强对本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负总责,要加强督导,保证依法高效处理。因不当干预导致违法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得不到及时查处和制止,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各乡镇要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和企业工资保障金制度,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各部门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

1、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综合治理机制。

2、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对本行业主管项目和企业的监管职责,确保各项防止拖欠措施落实到位,处理好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3、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欠薪逃匿、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黑恶势力参与的“恶意讨薪”行为依法予以打击;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对无证照违法经营主体进行取缔;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使用童工、强迫劳动、妨碍执行公务、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基金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健康、科学发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金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技术部人员岗位说明下一篇:根据所学单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