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4-05-24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通用8篇)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21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当前,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加快对现有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各级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实完善设备配置,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加强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定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基本职责,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阵地的调研,摸清底数,对不符合标准的进行调整改造,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重塑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支持民营电影放映企业发展。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扶持中西部地区电影放映企业,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鼓励电影放映企业和个人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五)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每个书屋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2015年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文化管(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各出版发行企业要按普通服务原则,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分销网点建设予以扶持。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积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要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二)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县级文化馆(站)、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以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购买优秀剧本提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译制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四)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精心安排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广场文化,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地。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目、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城市公园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

(五)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等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和体现民族特色、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要面向群众、开拓市场,提供更多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助资、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境内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以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地)、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

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一)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市)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供效能,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根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要深入开展文化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要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给于适当支持。要建立健全有关文化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用好公益性福利彩票分成,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培养、实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社区、乡镇和红色旅游纪念馆工作,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讲解员;注意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力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宣传文化、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做好对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具体指导。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2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相关法律和配套政策不完善。

当前的文化管理格局仍是由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部门组成, 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各个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 进行专业的管理, 但这种体制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不利于对文化事业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传统办法来管理文化工作, 致使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突出, 不利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实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所需要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财政, 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 投入保障的差距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 其他的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很少。

3、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乡差距大。

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农民订阅书报刊的支出基本为零, 乡镇、村图书室图书基本依靠捐赠。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甚至赌博依然是农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4、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 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一些地方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不准、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导致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实中一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设施, 运营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收益小的大众性公共文化娱乐项目设置极少, 造成了设施社会效益属性的偏离。公共文化设施往往是“建设容易运行难”,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 而运行则需要长期投入, 没有稳定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很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康持续的运行。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文化行政机构改革, 整合职能, 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 改变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 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只有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 可操作性增强了,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理念转变了, 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执行也就顺畅了。

2、加大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同时,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 用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以有效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

3、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首先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 要确定统一的最低保障标准, 财力较强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 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后是工作评价的标准化, 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建立社会评价标准。

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区域均等, 通过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和发达地区一样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城乡均等,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最后是人群均等, 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 推动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4、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第一, 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 可以尝试政府自评与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政府掌握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手资料, 在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信息完整性上具有社会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社会机构在评估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二者可以合作组织开展具体评价工作;第二, 对不同公共部门和不同的公共服务实施分类分项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 通过公众满意度、需求调查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绩效评价结果按时向社会各界公布, 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 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工作考核的依据。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3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4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

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编制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落实对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对口帮扶,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

(六)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指

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八)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公共

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十二)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十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

费开放范围。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十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评奖和艺术、出版等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

系,保障信息传播的高效快捷和安全有序。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推进数字出版,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六、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九)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立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为平台,由文化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地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

(二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报告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一)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推广居民、村民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调动驻村(社区)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统筹资源,共同参与基层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多元联动格局。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

(二十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以效能为导向,314

术,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二十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加快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加强公共文化立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的衔接,加快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规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治化水平。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5

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

(一)指导思想。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走市场化运作道路,鼓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促进我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基本原则。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三)积极鼓励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全资或参股出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的专业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主要是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自愿出资,为本会员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建立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四)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担保资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机制上的灵活性,提高担保业的竞争实力。政府出资或参与出资设立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探索以产业、行业协会或乡镇等为单位,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互助性融资担保服务。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条件和基本要求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指依法成立的,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信用担保责任和风险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

(二)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当符合《担保法》、《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手续。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创新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生态环保型、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服务,重点是成长型和初创型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短期银行贷款(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打包以及出口产品押汇等)、中长期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诉讼履约以及其他经济合同等担保服务。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重点为中小企业短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担保。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担保服务方式、开发担保服务产品。在实行以企业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为主反担保的同时,也可积极探索以动产、债权、特许收费权、不动产收益权、不动产租赁权、经营权等担保,努力挖掘各种可利用的担保资源。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工作措施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当年为民营及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月平均余额达到其注册资金1:5的担保机构,按照该机构担保实际发生呆帐、坏帐额的10%给予补偿,连续补偿2年。补偿资金在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所产生的各种税收,县得部分由县财政按年度足额返还。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可在税前按当年担保费的50%比例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总的担保费率应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以内,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将担保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办理查询被担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依法可公开的相关资料;国土和房管部门应给予办理土地、在建工程和房产抵押登记等;公安车管、地方海事等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车辆、船舶抵押登记;公证部门应给予办理公证证明;税务部门应给予查询被担保企业纳税情况;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优先安排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查询被担保企业贷款情况。

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制度规范与完善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规范运营担保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依照《担保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健全内部决策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加强法人化管理,严控操作风险,严禁违规操作。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对单个项目或单个企业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5%,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倍。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合作,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债务本金可以实行比例担保,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要求被担保人以其合法财产提供反担保。加强和完善对被担保人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和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认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按要求向行政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报送机构情况表、业务统计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和资料。

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要加强协调和合作,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担责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二)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信用担保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各商业银行要客观分析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辨证地看待第一还款来源与第二还款来源的关系,全方位思考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方式,高度重视信用担保机构介入银企信贷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合理分担风险、分享利益的协作机制;对由担保机构支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资金供应、利率水平上予以倾斜;在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与担保协调联动、同步考察,建立安全有效的借、保、贷、还运行机制。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担保机构协作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

(一)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制度、信用资信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为县经贸委。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本意见公布后一个月内,到县经贸委登记备案;新设和变更登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在设立或变更后一个月内到县经贸委登记备案。

(三)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信用担保行业自律组织要通过制订行业准则、业务操作规范、组织担保人员培训、组织担保业务交流、资信评估、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强对担保服务业的指导与监督,切实强化风险控制与防范。

(四)县经贸委要积极会同财政、工商、金融监管等职能部门,加强服务,完善措施,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共同做好担保机构的风险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努力促进我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建设和环境营造

各部门应坚持依法行政,为经济发展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切实帮助金融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金融系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银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联合制裁和打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充分利用银行信用统一评级制度,逐步建立与信用评级制度协调一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制操作办法,提高服务中小企业效率。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6

文章来源:流通发展司 2012-08-03 16:59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政策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流通发[2011]399号

【发布日期】2011-10-2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精神,通过搭建平台、集成政策,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现就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是商贸流通业的主体,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是保持市场繁荣、吸纳创业就业、便利居民生活的主要力量。但是,近几年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在资金、成本、人才、市场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作用和潜力受到抑制。加快建立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体系,优化配置金融、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类资源,从政策、资金、机制上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动流通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用5年时间,分国家、省、市三级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一批特色突出、服务能力强的示范性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商,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便捷化的服务体系,使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竞争力有所增强,形成有利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服务体系。二是坚持服务共享、特色突出、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优先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特有的问题和瓶颈,与现有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有效衔接。三是坚持示范先行、逐步推广、长期服务,选择发展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地区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并探索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改建或新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整合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服务资源,形成面向广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先期选择发展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20个城市开展试点。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逐步形成以服务中心为核心,联结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专业机构和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服务的服务网络。对特色突出、服务完善、示范效应强的专业服务单位,要重点扶持,加强推广。

(二)完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需求。引导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以下服务:

一是融资服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服务,完善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配套服务,帮助企业获取银行直接融资;组织企业与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等机构对接并开展相关配套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交易风险转移和无抵押融资。二是市场开拓服务。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分行业、地域开展市场环境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供需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掌握市场情况;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节庆促销、跨产业对接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经营领域;组织企业建立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合作机制,降低经营成本。

三是科技应用服务。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交易方式,提高管理、营销和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利用网络营销平台发展网络销售业务,拓展营销方式;帮助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管理提升服务。推广应用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提供品牌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服务,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开展对经营者、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水平。

(三)制订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现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解决政策不平等问题,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负担;完善行业监测和统计评价体系,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分类统计分析工作,提供市场分析和风险预警;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标准推广,充分发挥标准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细化商贸流通领域中、小、微型企业标准,增强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服务项目给予引导支持;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行业特点,发布优先发展的行业目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商业模式新、经营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做大做强。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与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以及供销社、工商联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要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注重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全面调研,制订工作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具体规划,提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细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

(三)加大支持,加强宣传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类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争取设立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了解建设运营情况,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引导公共服务平台规范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宣传,帮助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更好地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7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近年来, 我国用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增长, 但是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业务经费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幅员辽阔, 农村所占比重较大, 但城乡差距较大, 平均到基层的文化经费数额有限;另一方面, 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基层政府投入为主, 大部分乡镇的财政吃紧, 再加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规划性和联系性, 导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投入自己非常有限,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公共文化建设甚至没有列为财政投入的范围。此外, 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撑。由于缺乏基本经费的保障和缺少资金投入的途径, 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了阻碍。

2.公共设施不足。在我国的广大基层, 大部分的乡镇没有对农村的文化基础建设有足够的认识, 很多乡镇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本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中, 而且对健身场所、娱乐场所、文化宣传阵地等基础设施缺少统筹安排安排, 缺乏规划性。因此, 不少农村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须的基础设施, 即便有的农村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 也因为缺乏规划性、整体性, 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不科学、不规范、不平衡, 这样自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提高, 但是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 多是组织看电影、跳广场舞等形式, 而且参加活动的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乏味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不高, 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4.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一直以来, 我国基层文化工作者基本上是由机关人员兼职, 而且年龄较大, 学习能力不足,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 所以他们的业务素质较低。另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频繁, 无法吸引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尤其是缺乏创作型的人才。

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第一, 建议国家继续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 可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乡镇政府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使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文化活动中。第二, 农村文化活动室创建后, 县级和乡镇文化部门要投入一定的经费, 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管理, 可以聘请村文化管理员, 并给予一定的补助, 这样能够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正常开放, 并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 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部门要多鼓励民办企业等捐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 通过多种渠道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2.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级文化部门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精心布置、功能互补”的原则来建立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文化馆、图书馆、广场等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互补、互享。乡镇政府应当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强化乡镇文化站、村级图书室、村级健身室等基础设施的功能, 同时要因村制宜, 建设一些方便群众就近参加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 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此, 便能够使县市、乡镇、农村三级文化资源实现共享, 并交流互动, 互相提高。此外, 基层文化部门应当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 并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3.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一要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宣传文化部门要采取“菜单”方式, 根据农民需要,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和服务三农等系列文化活动, 定时组织有关专家到农村作专题讲座。二要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引导当地文化团队唱响主旋律, 发出好声音。引导当地团队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资源, 开展活泼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好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以农民为主体, 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业节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三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应当鼓励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创办文化活动, 同时要在政府政策、民间社会力量的扶持下, 深入挖掘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 如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等, 在传承这些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要创新活动形式, 通过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队伍是使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此,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 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 经常性开展文化干部业务培训, 打造“又好又专”的干部队伍。其次, 建好村级管理人员队伍, 明确专人负责村文化工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抓好文化表演队伍, 文化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力量, 必须加大对各类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上级文化部门要定期组织文化系统老师下乡进行业务辅导, 使农村文化内容、形式与时俱进, 文化创作技能不断提升。

总之,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是, 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 应当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同时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 2009 (1) .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 2010 (4) .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8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长效化;标准化;规范化;效率化

目前河北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企业失业职工及下岗人员的增加,对就业、经济环境、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影响。要想促使充分就业,根本途径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带动就业需求,政府承担起促进就业的职能,并且不断创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而逐渐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

一、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2009年河北省组织开展了“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春风送岗”、“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活动,“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3.3万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春风送岗活动”促进近15万农民工就业。通过落实“2009京冀人力资源洽谈会”协议和促进农民工返城,已有48.8万人进京就业。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17.7万人;组织创业培训2.7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亿元,直接扶持7361人创业,带动2.3万余人就业。

二、当前河北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形势和任务

(一)公共就业服务将承担更为繁重的促进就业工作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要提供基础的公益性就业服务。二是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其就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着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工作任务。四是各类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人数集中,零就业家庭不断产生,残疾人就业依然困难,就业援助工作更为艰巨。五是在劳动力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短缺和劳动者就业难并存,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服务和供需匹配服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现状难以适应促进就业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实现均等。与城市相比,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很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的短缺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服务项目单一,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信息化手段落后等问题突出。

三、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现“四化”发展

(一)公共就业服务实现“长效化”

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河北省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的协调发展。

1.推行就业目标管理制。加强对我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目标管理制,这一制度的核心重点应围绕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分解、制订年度、中期、远景等阶段性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实现绩效挂钩,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2.完善促进就业的五项制度。重点完善免费服务制度、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就业援助制度、专项服务制度以及信息服务制度。在组织实施中,突出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3.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依据《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建设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正常运转。

(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

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硬、软件的建设上应实现标准统一。包括机构、场地、设施、职能、人员、名称、标识、制度及工作软件推广安装等,各个城市应统筹规划指导。

2.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规范统一。省级、市级、县(市、区)级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服务场地面积应达到一定标准。县级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应设“一台五区”:咨询服务台、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和失业保险经办区。

3.公共就业服务窗口服务设备配置标准。设备配置应坚持实用、适用、节约原则。

4.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业务流程要统一标准。内容包括业务办理项目、办理依据、办理时间、办理时限、办理流程及联系地址和方式。

(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规范化”

1.公共就业服务窗口要实现规范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推行业务事项办理公开制、业务办理一次性告知制和业务限时办结制。要做到服务主动、举止文明、仪表端庄、廉洁自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

2.公共就业服务窗口管理制度。要遵守作息制度;遵守工作程序,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按程序逐级进行;讲究工作质量,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讲求工作效率。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效率化”

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奖惩办法,改善和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总之,要解决好广大劳动者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这是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就业服务工作要点[Z].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10.

[2]河北经济年鉴[Z].河北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绿化环保生态工作下一篇:预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