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2024-10-24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精选8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1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内容,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学校的办学品位,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我校的学风,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赵 红 副组长:龚学余、姜志胜

成 员:苏 玲、陈 熙、刘泽华、谢水波、雷小勇、彭建军、谢铷鸿、潘本衡、伍衡山、谭志刚、蒋韶竹以及各学院主管 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办公室主任:陈熙(兼)。以后部门人员变更,成员自动替补,不再另行下文。

二、建设目标

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讲究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做到勤学、会学、乐学,从而形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优良学风。

阶段性具体目标为:经过2至3年的努力,重修率明显下降,每门课程重修率最多不超过10%。全校英语四级统考平均通过率二年级达80%以上,毕业班达95%以上,考取研究生率达3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每年稳步提升,学生考试违纪率明显下降。

三、主要制度和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

1、教学安排上尽量增加一年级的学习量,加强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

管理,原则上要求新生不购置个人电脑。

2、各学院要精心选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老师开展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分配优秀专业教师给低年级学生上课。

3、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4、强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加强作业、答疑、研究生助教等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强化学生早读、晚自习制度

1、每周从星期日晚自习开始至星期五第八节课结束,为每周教学、学习时间。在此时间段,各学院原则上不组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教学楼各教室都对学生开放。

2、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英语早读,早读场所为上午第一节课的上课教室。其他年级早读可以在学生宿舍和校园其他室内外场所进行。各班级要落实对早读学生的考勤。

3、每周星期日至星期四的晚上,原则上学生必须到教室或图书馆自习;如有特殊情况学生只能留在宿舍,也必须以修习功课为主,不得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活动。

4、学院要按照学生居住情况建立以老师牵头,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宿舍楼栋学风督查小组,负责本楼栋本院学生的晚自习情况检查和纪律维护。

5、各学院每天都要安排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和教室,了解学生早晚自习情况,指导学风督查小组的工作,并做好工作记录。

6、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每周到学生宿舍或教室2次以上,落实学生早晚自习和生活的各项安排和工作督查。

(三)完善学生身体锻炼制度

1、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依靠学院团学会,建立学生早起锻炼签到制度,组织每一位学生每周至少有五天参与早起锻炼,时间安排在20—30分钟。

2、体育教研部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提高授课质量,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使大学生体育课程切实取得实效。

3、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组织丰富多彩、参与面广、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体锻炼,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风貌。

4、精心组织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四)强化课堂管理制度

1、强化课堂考勤制度。学生班级由班委会组织课堂考勤,经任课教师签名,各班每星期要对课堂考勤情况进行汇总,并在班会上公布,每月将课堂缺勤情况汇总交给教务干事和辅导员老师;同时,任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并定期将考勤记录报学院;学院对于达到违纪处理条件的学生及时处理。学校学生会组织要坚持对全校进行课堂出勤、纪律的抽查和督查,定期公布结果,有力促进课堂管理。

2、严格执行课程考核资格审查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加本门课程考核:(1)有习题作业的课程,学生缺交作业累计达全学期该课程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2)有实验课程,缺做该课程实验四分之一或实验成绩不及格者;(3)一学期内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教学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

3、严格课堂管理。教学区实施手机及网络信号屏蔽制度,在上课时段,教学区手机及网络信号关闭,只有在课间及休息时段开放。严查上课时玩手机、玩平板电脑、听音乐、讲小话、睡觉等行为,确保课堂秩序。严格按照《学生手册》有关规定,加大对违反学习纪律学生的查处力度。

4、强化毕业班的考勤和考核管理。各学院要制订相应的详细的毕业生考勤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和严格毕业前资格审查制度,基础理论课程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毕业阶段。强化毕业设计审查制度,加强导师资格审查及选题审查,推行毕业论文查重值,重复率超过80%的不合格,超过50%的推迟答辩。

(五)强化考纪考风制度

大力加强诚信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加强考试管理,对舞弊违纪学生

及时查处,对监考不负责的教师要给予追究,并按《南华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相应条款处理。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加强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等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强调学生进课堂,减少投机性考试舞弊发生的概率。

(六)发挥班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各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班委会、团支部的建设。要把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挑选出来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班级组织的班子建设,提高班委会、团支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2、要大力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级主题教育。各学院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每两周定期召开班会,大力开展学习心得、学习经验交流、研讨会,帮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兴趣小组”、“科研小组”等学习互助活动,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积极帮助学习后进的学生,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

(七)全面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考研

1、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活动。各学院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富有吸引力的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活动;要安排优秀的专业老师担任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指导,是学生在学科类活动中能够增长本领,增强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

2、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尤其要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临床医学技能竞赛、结构模型竞赛等影响较大、层次较高的学科竞赛活动,力争前列。

3、大力引导学生考研。要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加强对学生考研教育。要积极组织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数学、英语学习研讨会等考研类活动,帮助学生打好考研基础。要尽可能开放图书馆等场所自习室,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保障措施

学风建设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各自职责,认真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大力加强教风建设,学校成立课堂教学督导组,深入课堂对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及教师教学状况进行抽查。教务处牵头,各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务干事具体落实,各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和团委书记协助。任课老师将自己所授课程的学生出勤情况报所在学院教务干事,教务干事将情况汇总并经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签字后报课堂教学督导组。对无故缺课的学生,学生工作部(处)将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任课老师有意隐瞒出勤情况的,一经发现,由教务处报学校处理。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纪律管理

学校成立学生宿舍管理督导组,对学生自习纪律、就寝纪律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工作部(处)牵头,各学院学生工作室具体落实。各院学生班班主任、辅导员将所带班级平时宿舍纪律情况报学生工作室,由学生工作室汇总并经各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签字后报学生宿舍管理督导组。对违反学生,由学生工作部(处)按照有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班主任、辅导员有意隐瞒情况的,一经发现,由学生工作部(处)报学校处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入开展学生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活动内容见学生手册)。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校成立校园精神文明督导组,对校园内学生仪容仪表及男女交往失范等不良行为进行检查,对不文明言行进行纠正。校团委牵头。对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或妨碍检查人员检查的学生,学生工作部(处)将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五、考核与奖励

(一)考核

1、教务处负责组织对老师、课堂以及教务系统教风、学风建设进行考

核。学工部负责组织对学工系统学风建设进行考核。

2、学工部对各学院学风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学院学风建设主要措施、辅导员下一线检查记录、主题班会记录、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学生早起锻炼和早晚自习记录等材料;各学院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课堂出勤率、考试通过率、考试违纪率、就业率等学风建设主要指标;各学院学风建设开展的总体情况;

3、学工部对各学院学风建设考核的主要方式:随机抽查各学院早晚自习、早起锻炼等情况;查看学院学风建设各项文字汇报材料及第一手工作记录;学院学风建设各项指标相比较往年的进步情况以及其他学院的排名。

(二)加大学风建设数据在各类评先评优中的指标权重

1、加强学风建设在各类评优评先中的权重。将学生的舞弊率作为学院学风建设的核心指标,加大权重;学院考研率、英语四级通过率、课堂出勤率、早晚自习出勤率作为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学院各类评优评先活动。

2、推行多样化的考核,制订各课程的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规则及考试大纲,加强过程能力类考核的过程监控机制和力度。

3、将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制定为学风类评先评优的硬性指标。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未过大学英语四级者,不得参与评先评优;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年级英语四级统考未达到全校平均通过率的班级,不得参与各项班级评先评优,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未达全校平均通过率的学院,不能评选为学风建设组织奖。

(三)奖励

加大奖励力度,学工部每在学院中组织评选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文明宿舍建设优秀组织奖等集体奖励,并予以相应表彰。根据《学生手册》有关规定,每年评选出先进班集体、先进分团委、先进团支部、文明宿舍等学风建设集体予以奖励。

六、研究生处、船山学院参照本意见制定出具体的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2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3

农农发[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农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屡禁不止,因农药残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当前,农药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秩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的清查,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一年内多次违法经营的,要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停止其经营活动。大力发展农药连锁经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农药直销,支持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卖药、施药”一体化服务。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严格核定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

二、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安全合理用药

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农药使用监管员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巡查,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要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测,发现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

三、加强农药监督执法,整顿农药市场秩序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基层乡村农药经营门店的检查,重点检查其经销的农药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依法查处并责令生产者改正。要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强化“检打联动”,发现假劣农药的,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情节严重的,及时提请我部吊销其农药登记证。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省际间、部门间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查处情况要及时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加强农药展销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参展单位资质和参展产品合法性,展销会期间出现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追究展销会组织者责任。

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政务信息公开是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农药管理相关信息。要公布办事程序和要求,推行阳光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公布农药登记、质量监测、农药药效、安全风险等信息,为农药执法人员、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服务。

五、妥善处理药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农作物药害事故是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妥善处理药害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药药害技术调查及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药害鉴定专家库。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药害事故进行鉴定,科学判定药害发生原因及损失程度,指导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避免群体事件发生。

六、健全农药管理机构,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药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农药管理机构参与管理,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农药管理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全面履行农业部门农药监管职责,禁止农药管理和执法人员参与农药经营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落实农药管理经费,保障农药市场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农药登记、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药登记、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全国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

第四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实施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受委托单位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第二章 农药登记

第五条 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实行认证制度。

农业部负责组织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的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

经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农业部制定并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应当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新农药应申请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一)田间试验

农药研制者在我国进行田间试验,应当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农药研制者持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与取得认证资格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合同,试验应当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实施。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田间试验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研制者的田间试验申请,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田间试验资料审查。

(二)临时登记

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示范试验(面积超过10公顷)、试销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农药,其生产者须申请原药和制剂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当经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临时登记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经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发给原药和制剂农药临时登记证。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生产者向农业部提出农药临时登记申请的,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担。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临时登记评审。

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四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4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正值我校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端正学风,有效地促进音乐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严谨、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优良班风、教风、学风促良好校风,结合音乐学院创大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以创建综合性大学为中心,以营造“勤奋、求实、创新、有序”的学风为目标,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先导,以建立学风建设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强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学风建设载体为重点,健全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管理的学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齐抓共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全员参与,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工作目标

(1)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使学生普遍达到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进步,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的目标。

(2)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善于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使学生团体、班集体和寝室都成为学习型组织,每个学生都是学习型个人。

(3)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学习的观念和自觉遵守学校学习和生活纪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集中精力听课,在课堂上不讲话、不睡觉、不看课外书籍、不玩手机;杜绝抄袭作业、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

等不良现象;严格遵守学习、生活纪律,按时作息,坚持三早一晚活动和一日生活规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4)促使学生达到 “七高三低二杜绝”的目标,“七高”即:毕业率和学位率高、研究生报考和录取率高、英语计算机过级率高、学生科研积极性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高;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创业率高;学生高水平竞赛获奖率高;“三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考试违纪率低;旷课、迟到、早退率低;“二杜绝”即杜绝学生重大伤亡事故和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现象。

3.工作思路

坚持“学生为本,爱心为根”,围绕学生创建综合性大学目标,结合音乐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组织骨干作用,坚持三严管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肃校纪),以班级和寝室建设为重点,以文明修身和隆中诸葛读书工程为抓手,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使学院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现状分析

音乐学院一直重视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带有强烈的功利心,认为自身具备优越的家庭条件,找工作及工作后的发展不成问题,读大学是为了“捞张文凭”,处于“无目标”状态。

2.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上课经常迟到和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作业、实验报告、结业论文、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

3.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用尽各种手段作弊,直接导致学院考风不正及部分学生多门课程需要补考或重修。

4.部分学生认为理论和基础不重要,片面地强调专业实践经验,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5.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学习与休息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把美好时光消磨在吃喝玩乐、谈情说爱和玩电脑游戏上。

6.个别寝室“脏、乱、差”现象严重。学生在寝室酗酒、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甚至打牌赌博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7.极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或整天逃课在寝室里玩电脑,或在校外网吧通宵不归,个别甚至以网络为伴,几乎“与外界隔绝”。

8.极个别班级班风不正,班级管理混乱,班级凝聚力缺失,整体班级风气不好。

为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使学风建设真正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及时有效地开展学风建设迫在眉睫。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1)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针对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开展单独谈话、训导等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2)深入学生,掌握其心理动态,注重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困惑,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生活、就业、成才等切身问题。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成才发展规划指导,使学生以成才为内驱力,形成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形成理性的远景学习目标。大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年级侧重专业教育和考研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要不要考研,为什么考研?大三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如何就业和创业,掌握就业创业政策和技巧。大四年级重点进行考研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使学生顺利升学就业。

(4)充分利用宣传阵地,通过对典型事例或反面教材的剖析,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学习自觉性。在大学生中开展“十佳之星”优秀典型宣传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报道、宣传优秀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经历,引导青年学子以典型为目标,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2、抓好三个阵地

(1)课堂阵地。严把上课考勤、课堂纪律和课程考核关,任课教师随堂点名并及时上报课堂考勤结果;建立由院领导、三办人员为成员的课堂考勤督察组,每天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教师到岗和是否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学生会学习部、学生党总支专人每周排查或抽查学生早晚自习和上课情况,及时统计、公示课堂考勤情况,考勤结果纳入学生组织发展和评优评模考评体系,对缺勤的同学要做好教育、帮扶和处罚工作。

(2)宿舍阵地。管好学生宿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严格执行《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狠抓大功率电器、校外住宿、晚归等违纪行为的查处,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第二、落实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实行学生党员包保重点寝室制度,每月开展创建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窗口;第三、认真落实《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公寓区行为量化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宿舍安全、卫生管理,美化净化宿舍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第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文化占领宿舍阵地。

(3)考场阵地。大力加强考风考纪和考场纪律教育,把考风建设与学生公德教育、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试行“零作弊”诚信承诺签名制,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学工教学联动,以教风带学风

教风对学风具有主导作用。全院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对课堂纪律、学生听课情况进行管理,是任课教师的职责。上课前,任课教师要进行点名,准确记录学生缺勤情况,对迟到、早退、交头接耳、接打手机等现象,给予及时批评和制止,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有条件的教师,邀请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学院将通过院领导、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教育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每月召开一次信息员工作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院教学委员会。

4.建立学风监督评价体系

(1)建立学院、班级二级检查、监督机制,完善“三早一晚”和“一日生活规范”管理措施。加强早锻炼、早晚自习和课堂考勤等日常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学生考勤、请假、作息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班子督导制,全面督导教学、管理、宿舍等环节。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定时张榜公布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周一统计,每周一公布,每月一总结,(2)制定完善《班级学风建设量化考核办法》,将学生获奖、开展活动、班级平均成绩、宿舍卫生、教室学习氛围、旷课、迟到、早退、晚归、彻夜不归、在外住宿等,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指标。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建立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监督体系。定期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管理意见,恳请家长做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学风建设的后盾,家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4)加大宣传及监督力度。利用院报、班会、条幅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风建设工作的宣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氛围,增强工作透明度。建立学风建设宣传公示专栏,将学风建设工作方案、规章制度、检查结果、处分通报、评优名单等内容及时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5.推动人文活动建设

(1)推动学院人文活动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在学院的教室建立一些警示学生、烘托气氛的名人名言标语牌;多途径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营造“学先进,树榜样”的氛围。开展以“学风伴我行,和谐一家亲”为主题的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营造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

(2)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组织各种学术报告会、音乐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增强学习效果。

(3)鼓励各学生组织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6.加大考研投入,指导学生考研。

一是大力宣传音乐专业考研意义、考研政策,鼓励发动广大学生树立考研意向。(初步确定在2013级新生入校后设立一个考研班)二是为2010级考研学生

提供良好复习环境,配备考研教室,营造“比学赶超”的考研氛围;三是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选派多名专业能力强的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考研计划、辅导学生,提高过线率。四是加强考研过线后复试的指导和帮助调剂,提高录取率。五是加大奖励表彰力度,凡考取研究生除学校奖励外,直接评为优秀毕业生。

7.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学风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学生评价和各种评优表彰的基础上,每学期末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为我院争光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评选出“优秀学风建设班”(每年级一个),“优秀学风建设寝室”(10个),“优秀学风建设十佳标兵”。

关于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意见综述 篇5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以优良的学风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激励、引导和凝聚作用,为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现就加强学风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学风,即求学、治学之风,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办学思路、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优良的学风,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履行学校职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学校创造活力的着力抓手;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创造性完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任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和紧迫要求。

近年来,董事会和学院党政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中心环节,狠抓落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 1 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从2008年升本以来,办学质量的高低已凸显为学校今后改革与发展、实现既定办学目标的决定因素。而学风的好坏,已成为学校办学上质量、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因素。新的发展形势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学风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思想认识层面和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还是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等都存在着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有待强化;二是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意识不强,部分管理的服务、育人意识有待强化,全员育人的氛围有待优化;三是部分学生成才意识不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待提高等;四是社会不良风气给学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全院师生员工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风建设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院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增强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将学风建设当作关系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工作,当作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齐心协力,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努力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

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海西建设和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秉承和大力弘扬以“正大气象、厚德载物”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激发师生员工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团结进取的校园氛围,“通过十抓”,促进学风,努力把学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抓学生学习。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助人成功”的育人理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方法等问题,并贯彻落实到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意义。1.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优良氛围,使学院各方面工作围绕为良好学风的建设服务。

3.根据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 3 善学分制、主辅修制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质量。

4.不断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在全校范围内真正形成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比贡献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抓教师教风。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风建设。优良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优良师德师风的引导。要通过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学校各项相关管理规定,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治学和育人结合起来。

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教风建设的关键是师德建设,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深入开展以“讲师德、树师风、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努力钻研业务,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教学规律,4 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才的引导者”。

4.不断深化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及时跟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学术和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诚信为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5.深入开展教学评比活动。经常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教研成果评比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培养骨干,铸造名师,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要遵循教学规范,严格课堂纪律,严格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严格执行《闽南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奖优罚劣,优绩优酬。

(三)抓考风考纪。严肃考试纪律,狠抓考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积极探索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严格评分标准,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强考试效果;加强毕业论文、实验实习报告成果的管理,注重论文的原创性和实验实习报告成果的真实性;加强校纪校规教育,严格考试工作规范,严明考场纪律,加大考场监督力度。同时,严格学籍管理,规范学籍变动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抓诚信教育。加强科学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教育,将科学诚信教育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科学诚信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诚信做人、诚实做事,提高学风建设的整体效果。

(五)抓实践育人。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拓展实践育人形式,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和实践育人机制,促进优良学风建设。要把实践育人纳入到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切实做到实践育人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诚信和创新精神;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努力探索和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奉献基层、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而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六)抓素质拓展。加大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工作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专业特点鼓励开展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学风建设渗透到素质拓展活动中。大力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 6 行科学方法论教育,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七)抓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实践“正大气象、厚德载物”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优化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精心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水平、大学的文化品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积极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交流,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交流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和育人环境,促进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

(八)抓学生社团。加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力开展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开展社团活动,通过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知识与技能系列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学生会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 7 指导、服务和管理作用,把握学生社团的航标,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风建设稳步推进。

(九)抓班级班风。班级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政治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学风工作的指导,努力构建一套促进班级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干部和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学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以及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等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人;积极推进机关干部和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工作,机关干部和教师要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研究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对班委会、团支部工作的指导力度;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规章,加大对学生上课、自习和早操的考勤和检查力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创建求知上进、生动活泼、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

(十)抓公寓管理。加强公寓管理,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大“六进”公寓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公寓管理工作水平。要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宿区文化活动,加大“文明宿舍”评选工作的力度,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宿舍“家庭”观念和纪律观念教育,营造团结进取、互助和谐的人际环境;规范宿区上网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公寓文明新风尚,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重点解决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成长与生活困难。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采取各种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通过资助举措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培养他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精神;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切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要切实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全面提升学风建设服务。

三、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一)进一步修定完善学生工作考评体系,突出学风建设在考评中的主导地位。

1.进行每学的《闽南理工学院学生管理目标责任书》考核中,突出对各系(部)和辅导员学风建设的措施和成绩的考核,进一步把学风建设工作数量化、指标化、有形化,使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平均学分绩点、重修重考率、评优资格率、国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考研率、违纪率等量化指标在考核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在评选先进班集体过程中,突出班集体学风建设量化指标的决定性作用,使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得到有力加强和巩固。对学生个人综合素 9 质测评及各项奖、贷、补、助的推荐评审及评优工作,要突出其学习成绩,但也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既专又博的方向发展。3.学生处和各系(部)要加强对辅导员领导和考核工作,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要依据考核办法以所带班级的学风建设各项指标为主要依据进行全面考核,并将此结果作为评选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的首要条件,真正做到“学风建设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学风建设的成果。

(二)教务处要深入开展评教评学,促进教学质量

1.认真做好每学期全校范围内的学生评教活动。根据学生评教结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作为任课教师考核的定性指标。同时,分层次组织专家、教授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班风和学风状况定期进行评学活动,对教师评学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有关系(部)公布,并及时加以整改。

2.及时反馈在评教过程中学生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应虚心接受,认真查找不足,尽快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加强教、学、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三项联系制度。

10(1)职能处室联系制度。教务处、学生处、督导应经常加强协调与沟通,相互探讨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和措施,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早落实。

(2)各系(部)与职能处室的联系制度。职能处室应加大指导和监控力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各系(部)搞好调查研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联系制度。这是加强教与学的主导环节,是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及时发现、解决、处理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必须对教学中学生的有关情况、数据及时反馈,提供给辅导员,以便使其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与学最有效结合的基本点,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环节,使课堂教学首先保持良好的秩序,让学生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对经常迟到、早退和旷课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反馈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三)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三育人”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次“三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氛围。

(四)完善学生各项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生各项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切实发挥正面激励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两年评选一次“学风先进集体”和“学风先进个人”,并召开表彰大会,交流学风建设经验,树立可见、可信、可学的学习楷模,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

四、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董事会和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办、督导办、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形成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系(部)紧密结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明确职责和分工。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全校学风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建立学风建设工作考核制度。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负责制订全校学风建设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对各单位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及考核。落实学风工作责任制,强化不抓学风就是失职,抓不好学风就是不称职的思想。学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系(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优、晋职晋级等重要依据之一。各系(部)要成立学风建设工作小组,由一把手负责,定期研究本单位学风建设工作形势,落实学校学风建设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制订本单位学风建设工作计划安排,注重实效,讲求特色,开展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学风建设活动,把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6

沪工总经〔2011〕200号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和全国班组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推进本市不同类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班组建设工作健康发展,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班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激发企业活力的细胞和源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的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为核心,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和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以提高班组成员整体素质为重点,增强班组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以开展班组建设创先争优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班组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班组建设要以创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管理型、效益型、和谐型”六型班组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民主法治、健康安全、社会文明”六大素质为主要任务,以广泛开展“岗位建功、职工创新、技能登高、节能减排、劳动保护、团队创先”六大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推动班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不断提高班组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和高效、创新、和谐的坚强集体。

三、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班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从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出发,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努力夯实企业管理基础,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职工与企业全面发展的原则。班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依靠职工;保障职工权益,实现体面劳动;加强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爱;注重提升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努力为职工的工作、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展职工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职工的活力,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要认真总结班组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与统一推进相结合。要

积极探索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班组建设,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不断创造新方法,使班组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班组建设与管理经验,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班组既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又是职工集聚的工作团队,在班组内部,既要维护班组长的行政指挥权威,又要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班组工会小组长和“工管员”的作用,实现班组管理全员化。

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班组建设的实际,围绕创建“六型”班组和开展“六大”行动,从地区、行业、企业性质、不同业态和规模的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重点、善突破、点面结合、全面推进。要探索建立班组建设工作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措施,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主要内容

(一)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基本要求。要从建章立制和完善生产记录等基础资料入手,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重点,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5S管理、操作规程、学习培训与思想教育管理等班组标准化作业和管理制度。以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和保证班组工作正常运转为目标,进一步增强班组执行力。要把加强管理与教育职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执行规章制度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班组管理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实现职工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促进班组管理科学化。

(二)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班组是职工成长成材的摇篮,展示才能的舞台。班组不仅是完成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的基本单位,也是锻炼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课堂。要从班组工作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班组成员易于接受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班组成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班组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积极引导班组成员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五小”(小改进、小发明、小设计、小建议、小革新)、QC小组和“JJ小组”活动、提高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班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积极组织班组成员开展学习培训、师徒帮教、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技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大力培养和选树技能人才。

(三)抓好班组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职工生命,结合企业和岗位的特点,大力开展班组健康、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健康、安全、环保意识;班组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创建“安全生产1000班组”活动,全面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职业卫生标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切实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四)完善班组民主管理,实现班组管理全员化。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班组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两长”(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和“工管员”制度、班委会制度、班组民主生活会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等行之有效制度。班组中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要充分履行代表的职责。同时,积极探索班组民主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使班组民主管理工作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要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班组决策要充分听取班组成员的意见,班组长要自觉接受班组成员的监督。

(五)加强班组思想工作,努力建设和谐班组文化。加强思想工作是增强班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班组思想工作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班组成员,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激励人,积极引导班组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准确掌握班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反映班组成员诉求,把做好思想工作与关心班组成员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建文明单位、创文明班组、做文明职工”的活动。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团队精神。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一支精干高效的团队。

(六)广泛开展班组建设创先争优竞赛,努力实现“四个一流”目标。开展班组建设创先争优竞赛是调动和发挥班组职工积极性,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有效形式,是职工主人翁精神的体现,也是促进班组建设的有效途径。班组建设竞赛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等活动为载体,以安全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和节能减排为重点,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建设“职工小家”、“文明班组”建设等活动紧密结合,鼓励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争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通过竞赛,进一步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班组成员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

(七)全面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人。要根据企业实际,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任用机制,选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技术熟练、敢于管理、善于团结人的优秀职工担任班组长。班组长的产生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公开招聘、行政任命和民主选举等方式。注重班组长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建立班组长的培训制度及培训规划,加强班组长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组织班组长外出学习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对口交流,学习班组建设的先进经验与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班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时代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班组长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等机制,既要支持班组长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又要加强对班组长的管理教育和监督。要拓宽班组长的发展渠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优先把优秀班组长选拔到各级管理、技术或领导岗位上来。企业应建立班组建设基金,建立完善对班组长的考核、奖励、晋升等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应注重一线班组,设立班组长岗位工资或岗位津贴,使班组长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报酬和精神鼓励。

五、组织领导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建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推进、职工参与、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企业党组织要把班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思想政治领导;行政部门要把班组建设纳入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会要积极协助党政推进班组建设,在总结经验、选树典型、激励先进、指导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班组建设。

(二)建立机制,加大投入。建立上海市班组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班组建设工作,提出班组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措施;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班组建设工作会议;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两年选树一批先进班组典型;建立班组长培养培训机制,开展五年一次班组长大轮训;建立班组建设保障机制,加大班组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证班组建设和班组长培训费用落实到位;建立班组建设管理机制,明确班组建设工作考核和评价标准,注重调查研究,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和改进班组建设。

(三)抓好载体,创建品牌。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班组创建活动。要加强分类指导,认真总结不同类型企业加强班组建设工作的经验,大力培养、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模范班组的示范引导作用。探索加强与改进班组建设的新方式与途径,使班组建设更加适应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需要,推动班组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市总工会市经信工作党委

市国资委市工商联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7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准确把握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 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 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 成效显著。目前, 草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 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遏制,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草原牧区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 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 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灾害频繁, 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 增收难问题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 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 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草原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 “十二五”时期将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 坚持科学发展, 集中力量解决草原牧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提高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 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统筹推进新时期各项草原工作

做好草原工作, 是中央的要求, 社会的期望, 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基本工作思路,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从2011年开始, 国家将在重点草原省份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实施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补贴、牧区教育支持和绩效考核奖励。这是一项大政策, 落实这项政策给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 扎实推进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科技进步等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 把中央的各项惠牧政策切实落实到草场牧户。

二、扎实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 明确草原权属

明晰草原所有权、确定草原使用权是深化牧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落实草原各项制度的基础。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草原资源调查勘测, 确定草原土地类型和四至边界。结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明晰草原的权属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的规定, 依法开展草原登记, 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 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体作用。

2. 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将草原承包到户, 明确草原承包者的权利义务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户, 各类草原补贴才能落实到牧户。目前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 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 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 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3. 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明确流转的程序、条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 指导草原流转合同的订立, 建立流转合同档案,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草原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对草原流转的监督管理, 防止以草原流转为名, 擅自改变草原用途。

4. 强化承包管理

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 各地核发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应统一式样, 承包合同应确保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做到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加强档案管理, 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户承包情况图表、原始文字记录等档案资料, 归档保管。建立草原承包电子档案, 实现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尽快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 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机构的作用, 引导农牧民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处等途径, 依法解决草原承包纠纷。

三、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1. 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天然草原生态及生产力状况, 加快确定草原适宜载畜量标准, 核定草原载畜量, 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放牧牲畜数量上限, 为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打牢基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 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制定减畜计划

各地要根据核定的载畜量, 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 确定减畜数量, 规定减畜时间进度, 并逐级上报备案。要将减畜额度落实到村、到户, 对落实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及时兑现奖励资金, 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

3. 尽快实现草畜平衡

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办法, 建立草畜平衡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状, 明确领导责任。要实行草畜平衡公示制, 发挥牧民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 杜绝超载过牧。

四、继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1. 加强草原监督管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机构执法监督条件和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 提高监管能力。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落实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草原基础设施的管护。严格草原资源管理, 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征收办法, 力争从2011年开始依法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 确保资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 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2. 加大对草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损害牧民合法利益行为的同时, 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实行常态化巡查, 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 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要创新执法方式, 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 震慑不法分子。

五、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

1. 加强草原监测

草原监测是确定草原生产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 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方面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 丰富完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 改进监测方法和手段, 优化监测指标, 创新监测方法。在稳步推进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同时, 各地要规划设置数量适宜、分布合理的省级、县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规范固定监测点的运行和管理, 定期开展草原固定监测工作。抓紧开展草原本底调查, 摸清政策实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状况。加快开发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提高草原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发布监测信息, 客观反映草原植被生长、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工程效益等状况和变化情况, 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强草原监督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草原火灾预警

加强草原火灾监测预警, 是做好草原防火、保护植被恢复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科研单位合作, 开展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草原防火预案制度、物资装备、通讯指挥、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努力提高对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3.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加强对草原生产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认真开展草原生产生态形势分析和预测, 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形势、趋势变化做出预报预警。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强化信息预警, 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畜群结构调整、牲畜出栏和草原灾害防治等工作, 不断提高草原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六、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

1. 加强草原科技创新

要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 围绕草原植被恢复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 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植、划区轮牧模式、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草原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 尽快开发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2.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要以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 根据不同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做好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优良牧草高产栽培、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轮牧休牧、舍饲圈养、遥感应用、全球定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 加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

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 加强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 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加强草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加快草原实用人才培养, 满足草原建设工作的需要。

七、切实加强草原工作的组织领导

1. 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省的要求,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工作分工, 落实具体责任, 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保证处处有人管, 事事有人抓, 切实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 细化明确考核指标, 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健全督查制度, 对政策落实施行全过程监控, 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

2. 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

要尽快建立机构设置合理, 队伍结构优化, 设施设备齐全, 经费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体系,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在草原面积较大、草原生态脆弱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要建立草原监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充实监理队伍。已经设立监理机构的地方, 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明确公益性定位,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对禁牧、减畜和实施生态移民的牧户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为基础、覆盖所有草原的基层草原管护队伍。

3. 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意见, 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 尽快制定草原保护建设政策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 一抓到底, 要全面开展动员部署, 组织落实, 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新问题, 及时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切实保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4. 加强舆论宣传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入户宣讲、政策明白纸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草原扶持政策, 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内容, 增强保护建设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草原在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力宣传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成就, 提高全社会关心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 使草原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各地在贯彻落实本意见过程中, 如有问题或建议, 请及时与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联系。

联系人:李维薇

电话:010-59192874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 篇8

本刊讯 7月29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进一步做好全市档案工作提出要求。市档案局(馆)党组最近就认真贯彻《意见》精神作出部署。

《意见》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出要求:(1)依法做好文件材料归档工作。高度重视日常文件材料归档工作,从源头促进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认真做好重点领域的档案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时,要将涉及民生问题的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大力加强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的归档工作。重大活动的组织承办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档案主管部门要依法进行督导。当前特别要做好奥运档案工作。(2)切实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馆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作为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全市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步伐;要抓好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实施计划,及时解决在建设选址、资金筹措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要使档案馆切实达到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的作用。(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组成部分,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要扎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为促进依法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要将档案工作切实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要进一步完善归档责任制,要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上一篇:大班班级秋季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团委的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