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讲话

2024-06-11

高质量发展讲话(共8篇)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1

在“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是XX集团“高质量发展落实年”,今天在关键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召开“高质量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树起“高质量发展”鲜明旗帜,以最强决心、最新思路、最大力度、最实举措,为加快实现高质量“三保一争”战略目标,建设“一强四优”行业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为集团实现“两保一争”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就是要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奋斗号角,号召公司上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开拓者的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投身到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热潮中来;就是要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局二次党代会和年终系列会绘就了“高质量发展”蓝图,系列改革为我们积蓄了磅礴动能,我们迎来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落实“高质量发展”是XX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从今天开始,XX“高质量发展落实年”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刚刚XX书记宣贯了《弘扬奋斗精神提升价值创造献礼党的二十大——XX“高质量发展落实年”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和工作安排,希望大家能始终保持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畏艰险的精神,坚定不移抓落实。下面,我提三点要求。

一、鼓足干劲、奋勇争先,以“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推动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内容多、涵盖广,唯有摒除杂念、埋头苦干方能达成目标、取得成效。要聚焦“人均产值”“人均创效”和“工期成本”作为关键指标,树立“管进度就是管成本”的理念。要坚定不移的完成“开门红开局稳”任务要求,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们开展高质量发展落实年,就是要全力以赴中好项目、管好项目,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就是要识别和选拔一批作风好、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干部,笔扫千军公众号整理,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增强本领、锤炼能力、激发干劲,真正形成“认真、务实、高效、和谐”浓厚氛围,让干则必成、干则一流成为公司气质。

二是要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突出一个“拼”字。

大家既要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又要铆足干劲、比学赶超,站在更高“坐标系”,对照更强“参照系”,和别人比一比、拼一拼,进一步营造争一流、争先进的浓厚氛围。要以实绩论英雄,在优质开发上比数量,在生产经营上比价值,在争取荣誉上比先进,以扎实的成效为全局添彩。

三是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突出一个“实”字。

“高质量发展落实年”必须坚定一个原则,就是务求实效。要强化督查考核、跟踪问效,把有关工作任务列为各项目各部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各项考评指标都要刚性化、数字化,完善指标亮晒、排名通报、节点考核等跟踪督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公司加快发展夯基垒土、积势蓄能。

二、打开窗口、展示形象,以“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推动公司知名度、美誉度

各项目要以“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活动为契机,统筹推进地企共建,聚焦形象塑造、品牌推广,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我局成立18年来,业务涵盖公路、铁路、房建、桥梁、隧道、市政公用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场航站楼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咨询等,施工足迹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我们秉承“固基修道,履方致远”的企业使命,坚持“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精神,文名公众号整理,承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工程项目。我们囊获了“鲁班奖”、“李春奖”、“乔治理查德森奖”等业内最高荣誉。我们以创新之力推动高速发展,以诚信之道打造企业品牌,以工匠之心铸就品质工程,以共赢之举同享发展成果!

各项目要进一步坚定“质量自信”、“品牌自信”,积极组织开展“工地开放日”系列活动,用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把我们高质量的产品介绍出去,把我们的品牌形象传播出去,把项目打造成沟通区域的“桥梁”,展示形象的“窗口”,介绍工程的“样板”。用优质服务深耕区域市场,让更多政府领导、主管部门、业主客户认识XX、了解XX、信赖XX。

三、撸起袖子、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六比六创”劳动竞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要以“六比六创”劳动竞赛为抓手,坚持快字当头、快字为要,以项目的大干快上推动赶超发展。

要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主人翁精神和创新活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形成一批质量安全示范项目、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产业工人,全面超额完成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要围绕中心比效益,创高效精品工程;立足岗位比技能,创匠心精品工程;促进发展比质量,创优质精品工程;推动学习比创新,创智能精品工程;节能减排比效果,创生态精品工程;履行责任比贡献,创和谐精品工程。

同志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现在,目标已定,任务已明,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振奋精神、拼搏争先,干出攻坚克难高效率、干出比学赶超新境界、干出市场满意好口碑,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年”推进步伐,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2

在长城副局长讲话之前, 我就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抓好全省质量工作, 先讲3点意见。

1 抓好质量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质量不仅涉及经济发展, 也涉及公共形象, 尤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抓好质量工作,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

(1) 质量是事关我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质量涉及大众, 关系民生, 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 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问题引发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时有曝光, 制假售假、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也使质量安全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2008年9月由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 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给许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从我省情况看, 2008年10月, 红河州“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 夺去了3名患者的生命;今年1月3日, 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发生坍塌, 造成了施工作业人员7人死亡、8人重伤。这些质量安全事件一次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次次地警示我们, 质量无小事, 重视质量工作是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负责的态度;抓好质量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基本要求;强化质量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云南奠定重要基础。

(2) 质量是事关我省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问题。有人说,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目前, 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 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上。从国际上看, 设立标准和质量等技术贸易壁垒也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一种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竞争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价格竞争”, 逐渐转向“质量竞争”、“品质竞争”。近年来, 我省经济始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 全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还很少, 真正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企业更少。目前全省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在全国l 957个中国名牌中, 我省也只占了17个, 在全国排名第23位;我省质量竞争力指数仅为74.6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30位, 仅高于西藏;全省产品合格率仍然偏低, 其中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低于80%。对此,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赢得主动,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发展水平, 就必须坚决扭转当前总体质量水平低的被动状况, 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意识。只有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产品, 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 才能不断提升我省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力, 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抢得先机。

(3) 质量是事关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没有质量的发展, 不是科学的发展, 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当前, 我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另一方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式粗放, 发展质量不高, 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和工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等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节能减排等方面, 还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极大的压力。云南多样性特点突出, 生态环境良好, 山青水秀, 风和日丽, 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独特优势。保护好云南的山山水水, 建设生态文明, 更是全省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做到又好又快, 质量第一;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根本,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 靠质量促发展, 走出一条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 质量是事关我省对外形象和影响力的重大问题。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我省旅游业发展快, 2009年游客已上亿人次, 生态环境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维护好云南的良好形象, 尤其需要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工作做好了, 形成了良好的地方形象和影响力, 可以极大地提高我省对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相反, 如果出了质量问题, 带来的杀伤力也是相当大的。目前, 我省正在加快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 这对我省提升对外形象和影响, 参与国际和区域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质量、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为支撑, 采取质量技术创新、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支持措施, 切实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树立我省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2 全面推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努力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我省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主要产业的质量不断提高。其中, 卷烟、机械、有色冶金等产业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有的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 出口商品合格率达99.91%。二是自主品牌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全省累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l7个,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个, 驰名商标l6件;云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件数也有了很大突破, 各类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销售产值的40%以上,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类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9%;旅游、交通、邮政等服务业顾客满意度逐步提高;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 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5%。四是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了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区域性制假问题和重大产品质量案件得到有效防范, 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这些工作, 为我省推进质量兴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 全省质量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质量意识不强, 全省质量整体竞争力水平还比较低, 质量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质量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等。为了进一步发挥质量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服务作用, 我省决定在全省启动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工作的水平。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 起草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 并已印发今天参会的各位代表。这个实施意见对我省到“十二五”末加强质量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 都已经作了明确。全省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质量振兴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 全力组织实施好质量兴省战略, 时时刻刻把安全记在脑子里、把质量溶入细节上、把管理落到行动中, 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4个方面狠下功夫, 确保质量安全不出事, 质量过硬靠得住, 以质量改善民生, 以质量保障和谐, 以质量促进发展。各地、各相关部门、各行业都要把质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要高度重视质量, 不断提质增效, 以质量振兴促进发展。

(1) 抓好质量兴市, 强化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各州 (市) 、县 (市、区) 政府要切实强化对质量工作的主导地位, 承担起本地质量发展工作的职责,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监督、服务的职能。注重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a) 强化规划。要结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决策, 尤其要结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 谋划好本区域内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质量振兴工作。

(b) 强化引导。各州 (市) 、县 (市、区) 政府要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置;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 重点建立一批质量工作示范县、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 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引导企业建立并实行最严格的质量评价、考核和把关体系, 形成抓质量工作的内生动力机制, 使企业积极、自觉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运用先进管理模式提高生产质量和经营水平, 争创国家、省级质量奖。

(c) 强化监管。在质量问题上要坚持重奖重罚, 坚持抓源头抓监管。要不断健全监管制度, 堵塞监管漏洞, 强化监管措施, 完善质量法规, 及时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最大限度地避免区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并保持对伪劣产品、劣质服务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

(d) 强化服务。要强化政府在质量工作中的服务职能, 把政府投入和工作重点真正用到提高公共产品质量上, 用到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利益、需求和愿望上, 用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改善产业全面质量管理上, 切切实实地把政府服务工作做到位、落到实处。

(2) 抓好质量兴业, 促进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行业质量水平的提升, 是实现行业振兴的基础, 是推进我省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全省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部门, 都要强化质量意识, 提高质量水平。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能, 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切实承担起对本行业质量发展的责任。当前, 要重视3个方面的工作:

(a) 抓好行业质量发展规划。以巩固壮大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围绕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化、生物、旅游文化、商贸流通、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主要行业, 以标准制定、行业监管、品牌培育、诚信建设为抓手, 制定行业质量发展规划。要注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等手段,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优化升级, 实现行业振兴。

(b) 抓好市场规范。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管职责, 重视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环境、市场秩序、价格机制、市场信息、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发挥市场对产品和服务自主调节功能, 依靠优胜劣汰规则推进质量工作。要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质量问题的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c) 抓好能力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行业质量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 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机制, 提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的能力;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 提高快速处置问题的能力, 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等, 都要及时妥善处置好;要针对当前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源头不可控等突出特点, 加强研究, 未雨绸缪, 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避免各类质量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扩大化。

(3) 抓好质量兴企, 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企业是提升全社会质量水平的基本单位, 是质量安全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 质量也是企业的生命线, 只有质量的大提高才能促进企业的大发展。因此, 不论从全省工作的角度, 还是从企业成长壮大的角度来看, 都需要我们把质量兴企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作为质量兴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组织实施。各类企业都要切实强化质量责任, 狠抓质量工作, 提升发展水平。

(a) 推进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确保企业产品质量, 实现质量兴企目标的关键。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努力推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 依靠各个环节的“标准”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 要积极推行管理体系认证, 努力参与各类标准体系的制定, 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使我省的标准化工作在更高层次上、更广范围内得到认可。

(b)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归根结底要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来保障。要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

(c) 坚持扶优扶强。大企业大集团在装备、研发、资金、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都有优势, 是推进质量兴企的关键力量。要继续坚持扶优扶强, 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发挥其在质量振兴方面的带动作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 帮助解决好企业成长中的难题, 支持中小企业加强质量工作。

(d)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遵守道德良知, 以对广大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4) 抓好质量兴品, 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也是产品销售的重要武器。打造品牌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 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响亮的品牌产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质量建设和品牌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通过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 实现产业的振兴。

(a) 增强产品质量意识。要把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 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云南产品的质量水平, 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

(b) 加快制定和实施全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按照“争创一个品牌, 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 培植一批品牌”的思路,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发展规划, 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 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c) 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培育机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 鼓励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 促进产业集聚,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d) 加强政策引导。对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重视对我省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宣传, 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 努力把“云南制造”打造成优质产品的标志。

3 完善保障措施, 推动质量兴省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质量兴省战略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推进质量兴省, 以质量振兴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1) 加强领导。省政府已经成立了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的质量兴省工作。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把质量兴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全力抓好本区域内的各项质量工作。

(2) 形成合力。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涉及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监管和服务作用, 部门的协同作用, 企业的主体作用, 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战略的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加强协调, 密切协作,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各个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要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参与, 使质量兴省成为全省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日常习惯和行为方式, 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3) 强化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意见》精神, 抓紧研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 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把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 逐一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 落实到生产、流通、消费的每一个环节,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的工作局面, 确保把质量兴省战略落到实处, 抓出成效。要加强监督考核, 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 要严格进行行政问责。

(4) 加大投入。各级财政都要逐步加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保证品牌战略推进、质量管理奖励、质量管理基础研究等经费要求。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

(5) 完善机制。一是完善质量激励机制。设立“省政府质量管理奖”, 对在抓质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 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质量工作的政策措施。二是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质量安全体系。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提高质量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完善重大突发质量安全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

(6) 搞好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 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视舆论导向, 以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典型引路, 注重宣传报道重视质量、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质量过硬的名优产品。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对突发事件, 要迅速稳妥发布信息, 避免负面报道、信息不实。

学校品质发展 赢得高质量生源 篇3

日前,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续梅带队的12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对江苏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题采访。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江苏职业教育专题汇报会,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代表参加了交流会,学校潘东标校长向与会领导、媒体作题为《学校品质发展,赢得高质量生源》的交流发言,字字句句高度概括了南京高职校人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后,潘校长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2009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招收新生人数1012人,600分以上生源达160多人,招生质量空前提高,实现了“稳定数量,确保质量”的既定工作目标。

一流的办学理念是生源高质量的基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在职教领域最早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支持等国际合作。BSH合作项目已成为21世纪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个典范,2009年6月首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成为博士西门子公司的正式员工和技术骨干。BSH合作项目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引领和示范,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办学亮点。

一流的办学条件是生源高质量的关键。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近三年设备投入三千多万元,生均仪器设备一万元,全省第一,并构建全国一流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创建技能强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副教授、高级讲师8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10人,占专任教师40%,有近110人次曾赴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中有获得德国“师傅证书”的老教师,也有一大批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家注册的造价师、结构师、监理师、电子商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0%。学校还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这些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充分认可,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指标。

一流的办学绩效是生源高质量的保障。盯紧市场、贴近企业,开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热门专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先后与吉博利、博世公司、西门子公司、霍利威尔、中兴通讯、熊猫电子集团、南京装饰集团、大地集团等200家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毕业生成了企业的“免检”人才,形成了入学——就业直通车。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能水平,对口就业率持续95%以上,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技术骨干。“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重视技能培训,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12金、6银、4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获奖率、团体总分南京市第一,金牌总数全省第一。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四名参赛选手全部夺得金牌。省教育厅授予学校“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和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学校还多渠道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现已与新加坡建设局管理学院、韩国大田大学、韩国全州大学、韩国全州Vision大学、法国科尔比谢学校、歌德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16所国际院校联合办学,国际化成才立交桥完美架构和良好实现。稳定、对口、高效的就业,多元、开放的继续升造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保障。

链接

【中国青年报】“在我们校园,从十五六岁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看到。”南京高等职业学校潘东标校长介绍,他们的办学宗旨就是让普通学生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让农民工接受最好的职业培训。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4

今天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X同志就推进人才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着重讲五个问题。

一、人才是高质量发展之本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也是强市的根本。加快城市建设跨越提升要以人才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由人才来推动,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突破同样要靠人才作保证。毛主席曾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建国以来,我们在人才方面做了一系列安排部署,都很给力,都得到了人民的称赞。比如大家熟悉的钱学森,钱学森当年回国时,美国的阻力非常大,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部署钱学森回国事宜。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接见他,紧握住他的双手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从钱学森的身上,可以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才的重视。那个时候尊重人才,不是靠开会的,不是靠讲话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地做,是非常有效的。那时候全国并没有大范围地表彰人才,没有每年都评科技成果奖,但做的一些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它是实实在在的呢?主席和总理都上心的事,怎么可能办不好?1977年,我们国家百废待兴,一方面人才匮乏,一方面人才没有得到重用。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要求抓科技、抓教育,这是他的首选。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诚恳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令科技工作者弹泪动容、倍感振奋,人们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风范,我们照着学、跟着做就行了。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紧紧围绕省会科学发展,在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功夫,认真研究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

二、规划是人才兴盛之要

规划先行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首先要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市里制定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对未来10年人才发展重大问题的总体设计。要把这一规划落到实处,还必须有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具体规划相配套,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人才规划体系。制定人才规划是件大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切实把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好。一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抓好相关规划的制定。贯彻落实人才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单位密切配合。市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70多项重点任务,涉及多个部门。下一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这些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单位。承担这些重点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牵头单位要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会同参与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进度要求,做好具体分工和组织协调。参与单位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二是县(市)区和高新区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人才发展规划。县(市)区人才工作不平衡,是我市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各县(市)区要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努力使人才工作实现较大突破。各县(市)区和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人才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要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眼解决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确立人才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要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形成区域人才发展特色。要根据本地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对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进行统筹谋划,设计重点人才工程或人才项目。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把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根据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各县(市)区和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的人才规划,要在10月底前编制完成。印发前要报送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关爱是规划贯彻之基

有了好的人才工作规划,关键还要,把人才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岗位,使人尽其才。把人才用好,关键在知人善任。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信任,意想不到的信任才是大突破。解放战争的时候,从西柏坡发出的408封电报,几乎每封都有一句话,“如遇特急情况,请某某、某某全权酌定”。对比一下,60年前蒋介石谁都不放心,飞来飞去,安插亲信,在那盯着,不是盯事,而是盯人。这样哪能把事办好,人人自危,谁都不信谁,都没人干事了。我们干人才工作,也要从中汲取经验。需用的人才就要予以信任,并给位子,位子“合身”也很重要。位子不“合身”,对人才来讲,小则屈才,大则误事。要求贤若渴,还得为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邓小平同志当年都能那么做,我们今天还有啥做不到的事情?邓小平当“后勤部长”的时候讲过,“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这些抓人才工作的基本理念,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才能把人才紧紧的团结在党的周围,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所用。没有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恐怕吸引不到人才。“以实绩论英雄,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置”,这是别人的好做法,我们要把对头管用的拿来用、用好用足就行了。这次机构改革中,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统计师、总审计师、总经济师等岗位,把党组成员都去掉了,什么意思呢?这些人才不能光在党内找,还要跑到党外去找,这是从机制上做了保障。没有专业人员把关、运作,有时候是要犯错的,不懂技术、净说外行话,是干不好事的,轻则犯错、重则犯罪。关爱人才,也要有一定的投入,就是给“位子”、奖“票子”、发“牌子”。我们党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有着光荣传统。白求恩大家都很熟悉,咱们大多数人都是背诵《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长大的,用现在的话很精准的讲,他是我们在“战争年代引进的一个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受到的礼遇是什么呢?第一,在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第二,八路军战士每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司令员聂荣臻每月也只有5元钱的伙食费,但毛主席、党中央却特批白求恩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哈尔滨为高端人才无偿提供周转房,凡在哈尔滨连续工作8年以上的,可以获得人才公寓的个人私有产权。这些做法,不在于讲了那么多、出了多少条,有一条管用,人才就来了。我们离X那么近,城际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使城际交通时间短于市内交通时间,将来可能很多人才会选择生活在X、工作在X,时间长了就对居住地感情深了,人才就可以为我所用。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5

同志们:

这次座谈会,既是工作交流和部署会,又是专题讲座和培训会。刚才,X等部分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及基层、村组(社区)的相关同志作了经验介绍,讲的很好,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目前来看,全市各级人大已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共识和经验。但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面,就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化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在深学笃行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深化对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基层人大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处于民主法治建设的最前沿,对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基层政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层一级人大代表,直接来自人民群众,既熟悉当地社情民意,又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扎实履职,对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些在基层都有直接反映,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基层人大作用,加快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加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X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的长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职能,大力推进法治X建设,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得到明显提升,但也还存在基层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稍显淡薄的问题。基层人大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最知民情、最通民意、最接地气,必须充分运用法定职能,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确保基层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特别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强基层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基层人大进一步彰显重视合法性、程序性的特点,通过推动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规范化、法定化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通过引导基层自治促进乡村善治,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三)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落实到农村基层,我们也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衔接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迫切需要基层人大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依法履职尽责、彰显更大作为。尤其是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作用,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加强人大监督、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二、抓住重点关键,准确把握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市委先后召开关于加强和改进县乡人大工作的会议,并下发了专门的文件,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及市委对加强和改进县乡人大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政治站位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对此,我们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旗帜要十分鲜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政治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始终,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基层人大要注重发挥基层党(工)委核心保证作用、人大主席团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无论是监督工作,还是决定重大事项、进行人事任免,都要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基层人大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要求。

(二)服务大局必须一以贯之,毫不松懈。党委工作重点就是人大工作中心。坚持从地方发展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工作,人大工作才有为、有位。全市基层人大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履职尽责。当前,要重点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X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善用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手段,着力解决公平正义、发展环境、基层治理等现实问题,确保法治建设在基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切实改善基层民生民本,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贯穿履职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要广泛凝聚发展力量,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优势,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履职行权必须依法依规,毫不含糊。法律赋予基层人大13项职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对政府工作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权、对基层政权机关领导成员的选举权。全市基层人大要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要围绕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行使好决定权,并抓好对所作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体现其权威性。要依法做好同级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查工作。要因地制宜确定监督议题,围绕党委重视、政府关注、群众关心、人大可为的事项,通过视察、调研、工作评议等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提出有份量、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同时,在监督过程中,针对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敢于和善于提出意见,以法定形式督促政府及有关单位研究处理,并加强跟踪监督,确保监督实效。要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作为基层人大的根本任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对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素质,发挥基层人大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四)代表工作必须抓严抓实,毫不疏忽。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基层人大要始终把做好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调动代表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密切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并协助政府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现有各级人大代表1万多名,基层人大代表占到70%,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推进X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市基层人大要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抓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引导和组织代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集民智,使人大代表更好地植根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进一步密切同代表的联系,提高代表意识,引导代表更多地从发展大局和群众视角看问题、出主意,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强化领导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切实提高办结效率。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力保障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其中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推进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到真正重视上。各级党委要更加自觉把人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党委总体工作布局,坚持把人大工作置于党委工作的全局来考虑谋划,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来部署推动。市县党委每届任期内要召开1次人大工作会议,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听取1次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各基层党(工)委每年至少2次专题听取人大工作汇报,及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二)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到全力支持上。全市各基层党委要注重发挥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支持其在大会闭会期间,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调研、视察、工作评议,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督办等方式,依法行使人大监督权,确保人大监督有力度、有刚性、有执行力;要支持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进一步完善党委、人大、政府决策规则和程序,基层党委有关重大决策,凡是法律规定应当提交基层人大决定的,都要提交人大讨论通过,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比如今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部分县市正在试点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县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选举任免权,把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选举、任免干部统一起来,尊重和维护选举、任命干部的严肃性。

(三)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到创造条件上。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的文件对基层人大健全会议制度、加强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落实经费保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和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结构,健全和规范人大工作机构,重视人大干部队伍建设,为人大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构支持与人员保障。特别是组织、宣传、编制、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推动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要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基层人大主席、副主席干好主业。各基层要根据人大工作实际和需要,切实保障人大工作必要的经费支出,改善办公条件,不断推进信息化和代表工作站(室)建设,保障基层人大工作有办公场所、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

(四)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到引领建设上。进入新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党委要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和全力支持人大的自身建设。基层人大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熟悉掌握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程序和方法,提高做好人大工作的本领。要制定和完善基层人大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确保人大工作有章可循。要不断改进基层人大工作方法,把基层人大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多谋兴业之策,多思惠民之举,多做帮困文章。要重视基层人大工作宣传,突出工作亮点,展示代表风采,扩大基层人大的影响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大工作、关心人大工作、支持人大工作。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6

刚才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作了发言,特别是X同志代表质量强市领导小组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20年质量工作亮点,对今年质量强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到了X个方面,我完全同意。X家企业受到表彰,X家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的企业受到表彰并作了发言,其他同志也作了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高质量发展这个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市委、政府专题召开全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质量强市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重要讲话精神。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充分表明我们大家共同推动X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把提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质量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质量保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政府,向在座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质量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精益求精、以自身卓越推动“质量强市”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全市质量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命题,这些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从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到具体工作部署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我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讲: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生物科技企业X户、新能源企业X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X%;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低端产业企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X%;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规上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采煤企业、铝及铝后加工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X%;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工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全市X家企业、X万户个体工商户仅有X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当多的企业还在走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粗放发展老路,还没有真正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还没有把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些方面的情况,从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支撑我市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而新动能、新增长点还没有形成规模,实现全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高质量要体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不平衡、不充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质量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供需失衡,出现了出境旅游热和抢购马桶盖、婴儿奶粉、汉方药、大米等海外“扫货”的尴尬消费。之前,央视《焦点访谈》以“有机蔬菜有玄机”为题,对北京部分超市打着“有机蔬菜”标识未必真有机,进行了公开曝光。经检测,贴着“有机蔬菜”标签的蔬菜均有农药残留,按蔬菜有机码查询追溯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蔬菜还未成熟上市,且耕地里还堆放有大量化肥,超市里销售的有机蔬菜是普通蔬菜经过加工包装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背后,暴露出企业的无良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缺失。从我市情况看,已建立了玉米、肉牛、红干椒等九大特色产业X项标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到X个,建成运行了肉牛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但产业标准有没有真正得到执行,“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没有真正全程按标准生产管控,可追溯系统能否经得起追溯,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刻反思,做好工作。

高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供给。我市主导产业大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多四少”问题。推动九大全产业链发展,必须把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环保要求贯穿于整个产业、每一个流程,确保整个产业质量可控,安全可追溯。要瞄准产业前沿创品牌、提质量,努力把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世界标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争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第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建设质量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对X来讲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提升质量水平,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打好“五张牌”:

一要打好“理念牌”。大国与强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质量。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落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全市要将质量强市战略放在转型升级的大局中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精心打造“X品牌”,以标准引领支撑经济转型,构建质量强市长效机制,抓好《X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落实,推动质量强市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二要打好“供给牌”。加强品牌培养、培育和保护,实施X精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上加大力度,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X品牌”,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和“金字招牌”。具有驰名商标的企业,要树立打品牌、弘扬地区文化的责任意识,使X地区品牌创建与文化有机结合,代市扬名,走向世界。

三要打好“机制牌”。要完善责任机制,着力构建质量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各级党委、政府是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质量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强化工作督查奖惩,促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三方责任的落实。要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形成逐级倒逼、明细明确的质量安全责任链条,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和法定义务。要着力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度,有效提升全社会质量治理水平。

四要打好“体系牌”。要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要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广泛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确保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即用即有、可靠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

五要打好“保障牌”。要切实管住质量安全,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推动部门监管有机衔接、无缝对接。要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准确掌握从车间到用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倒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要坚持全域抓、全员管,推进质量领域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制售假冒伪劣等质量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畅通质量举报投诉渠道,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群众关心质量的环境和氛围。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7

一、2012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情况

2012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国资委和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部署,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克服困难, 扎实工作, 保持了国有经济总体平稳运行。1-11月, 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2万亿元, 同比增长10.3%;实现利润1.7万亿元, 同比下降6.9%;累计上交税金2.5万亿元, 同比增长11.5%, 增幅高于同期全国税收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截至11月底, 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69万亿元, 同比增长15.1%。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天津、上海、四川、贵州、重庆、宁夏、西藏、新疆8个省 (区、市) 实现效益同比增长。各地国资委和国有企业为地方经济稳增长和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 各级国资委紧紧围绕“十二五”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两新目标”, 按照年初确定的把握“一个基调”, 抓好“两个提升”, 发挥“三个作用”的工作思路, 深化改革, 加快调整, 加强监管, 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 全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 各地普遍建立了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 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协调机制, 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引导企业把握形势、调整策略, 超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和预案;加强市场调研,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合作, 提高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管理, 降本增效, 加大风险管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北京、江苏、宁夏等地积极开展企业经济运行督导,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跟踪, 加强动态监测和风险警示, 确保生产经营平稳运行。上海推动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350亿元, 企业财务成本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下浮33%, 青海、大连、宁波等地积极指导企业合理选择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 降低资金成本。山西推动省属煤炭产业与电力、钢铁等八个相关产业协同联动, 实现了产销量持续增长, 安徽、四川等地引导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黑龙江、吉林、云南、陕西等地开展了管理提升活动, 福建引导所出资企业开展与台塑对标, 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各地进一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推进股权多元化, 加快整体上市步伐, 建设规范董事会, 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2年底,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953家, 占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38.5%, 市值合计13.71万亿元, 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1.4%。江苏省属企业集团层面全部完成公司化改造, 80%以上子公司成为股权多元化企业, 重庆市属国有工商企业一半实现了整体上市或主体上市, 河南、湖南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境外上市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云南、厦门通过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 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深圳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全部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大多数, 河北面向全国选聘外部董事。安徽、江苏等地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力度, 重点做好企业内部分配结构调整工作, 工资增长向一线职工、高技能岗位倾斜。黑龙江全力推动驻黑中央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并启动了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 重庆制定了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改革方案。一些省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出台了系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政策文件, 进一步完善了省属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三)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大力引导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优势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 培育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 2012年共有11家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各地积极利用产权市场推动监管企业结构调整和低效无效资产转让, 2012年全国产权市场公开转让企业国有产权866亿元, 平均增值率达到19%。上海通过化解税务、债务、职工安置等难题, 累计完成1900户非主业企业和壳企业的退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强了对停业歇业企业的清理工作。山西按产业链进行战略重组, 推动煤炭企业向煤化工、电力产业延伸。山东等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并购重组, 取得了较好成效。各地打破区域界限, 积极开展“外引内联”, 推动监管企业与中央企业、省外企业、省内企业间的合作, 今年共有15个省 (区、市) 与中央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对接活动。辽宁、黑龙江、四川、甘肃等地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跨省联合重组, 通过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海南积极开展市县水电资产和资源重组整合, 福建整合全省稀土资源, 北京完成了8个区县粮食购销企业重组, 陕西等地推动省属监管企业与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四) 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各地普遍加大了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河北推动钢铁、煤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积极发展钢材加工配送、先进装备制造业。青岛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数字多媒体、智能交通、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辽宁、新疆等地发挥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层次。许多省市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上海安排30%以上的国有资本收益支持企业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山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优秀人才实施重奖, 广东出台省属企业创新发展考核办法, 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考核支持力度。天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 引导企业由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五) 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

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国资监管组织和法规体系建设。浙江、广西、湖南全部地市单独设立了国资委, 且均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安徽、江西90%以上县 (市、区) 明确了国资监管责任主体。继湖北、山东颁布省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后, 辽宁、江西等地全面启动了地方国资监管法规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14个省级国资委的监管覆盖面比上年有所扩大, 广西、内蒙古等地将金融企业纳入监管范围, 湖北、深圳等地将文化、科技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半数以上的省 (区、市) 国资委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覆盖面超过90%。各地普遍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河南、山东等地在地市级国资委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河北开展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估。各地组织开展了监管企业户数清理, 初步建成地方监管企业名录库, 全国国有企业月报动态监测范围从地市扩大到县级, 初步实现全覆盖。

二、2013年国资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国资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进一步落实国资监管“两新目标”,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推动国有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要在加强对监管企业指导和服务上下功夫。

加强所监管企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 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分析机制、重点企业综合分析机制、企业重大事项综合协调机制, 密切关注监管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及时向企业通报情况、提示风险。积极协调各方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企业加强战略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要在推动企业开拓市场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加强市场调研, 创新商业模式,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企业加大降本增效力度,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成本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人工成本控制, 严格规范职务消费, 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减少资金占用, 提高资产周转效率。

三是要在推动企业强化管理防控风险上下功夫。

推动企业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 查找差距, 找准薄弱环节, 针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抓好管理提升, 建立管理改善和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 加强重大事项集中管控, 提高集团管控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强化基础管理, 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推动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特别是加强投资和资金风险管控, 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 严控资产负债率过快增长, 确保企业稳健经营。

(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一是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 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要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力度, 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 严格董事履职责任, 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 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三是要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 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 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 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要指导所监管企业依法规范各类用工特别是劳务派遣用工管理, 模范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四是要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逐步将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今年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将全面启动, 各地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多方筹措改革成本, 积极稳妥推进, 同时要做好所在地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政策衔接和协调工作。今年重庆、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将开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改革探索, 希望各地摸清情况, 积极研究有关措施,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好基础。

(三)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加大调整重组, 优化布局结构。

各地要根据国有企业现有布局状况和功能定位, 立足本地, 综合考虑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的趋势, 统筹规划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做强做优优势行业、优势企业。要按照完善产业链、优势互补原则, 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整合, 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要大力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的作用, 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资源整合, 加快辅业改制重组, 处理低效无效资产。要引导大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 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不搞大而全、小而全, 不搞产业链通吃, 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要把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搞好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工作, 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能比重, 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 积极支持培育发展具有本地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引导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发挥品牌对产业集成和提升的带动作用。

三是要强化创新驱动, 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考核导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加强科研攻关, 强化前沿基础研究, 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注重发挥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作用, 加强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 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要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 营造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提高监管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职能, 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 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 确保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目标、主要任务的协调一致。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 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的关系, 健全国家出资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 健全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资产统计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优化整合现有法规资源, 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三是要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专业化监管优势, 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 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条件。四是要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 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产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特点, 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法, 整合监管资源, 提升监管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向本级政府报告、与相关部门协调协作以及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 完善国资监管工作大格局。

(五) 提高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是一个重大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进一步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体制, 努力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企业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和职工董事监事等制度, 进一步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工会、共青团和统战工作, 增强企业凝聚力。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弘扬和培育国有企业先进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以严明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为重点推进作风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深化反腐倡廉建设, 全面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综合素质, 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为国有企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有力保证。

三、加强国资监管系统的自身建设

各级国资委肩负着推动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繁重任务和使命,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挑战, 要履好职、尽好责, 必须加强我们自身的各方面建设, 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 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越要大力加强国资监管系统的自身建设, 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第一, 要坚定理想信念, 鼓足发展国有经济的精气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 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 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的根本保证。要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牢牢把握旗帜方向, 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牢牢把握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推动国有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骨干作用;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推动国有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在实践中探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规律, 奋力开拓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

第二, 要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 我们所监管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些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就没有能力甚至是没有资格指导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各级国资委干部职工要始终瞄准前沿领域,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 特别是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现代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要结合国资监管工作特点和机关干部队伍实际, 制定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机制, 优化完善机关干部知识结构, 注重培养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科学监管能力, 掌握国资监管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 全面了解企业情况, 确保监管措施有力, 监管结果有效。二是改革创新能力, 善于不断总结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经验, 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敢于进行新创造、开创新局面。三是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善于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有效化解各种突出矛盾, 确保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四是战略引领能力, 培养全球思维、战略思维, 统筹局部和整体, 兼顾当前和长远, 更好地谋划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局。

第三, 要强化机关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国资监管机构作为代表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 直接面对广大国有企业。我们不断要求国有企业加强管理, 自身的管理首先要搞好。要以决策更加科学、运转更加高效、行为更加规范为目标, 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强化机关管理, 着重提高四个方面的水平:一要大力提高管理制度化水平, 优化制度设计, 加强对制度推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和持续跟进, 严格遵循行权履责程序。二要大力提高职责配置科学化水平, 根据形势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 科学设置机构, 优化职能配置, 努力做到权责一致、权责对等、分工合理, 避免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管理, 提高机关内部工作的协同性。三要大力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抓住工作流程核心节点、关键节点进行梳理, 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 推行政务公开。四要大力提高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提高机关工作运转效率。国务院国资委从去年开始在委机关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并运用ISO9000系列标准全面推进机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这项工作在进展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信会对提升机关管理水平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第四, 要切实转变作风, 树立国资监管队伍良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 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精神, 统一思想、转变作风、真抓实干, 把中央的要求切实落到实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已经制定了贯彻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 对党委班子和机关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希望大家监督落实。各地国资委也要结合自身实际,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 抓紧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 尽快建立健全或修改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为改进作风提供制度保障。转变作风要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坚持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 多听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呼声, 他们期盼什么就努力做好什么, 让企业和干部职工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要主动到矛盾和困难集中的企业了解真实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要切实改进会风文风, 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 力戒空话套话。要厉行勤俭节约, 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要遵守廉政准则, 严于律己、廉洁自律, 自觉接受监督。

高质量发展讲话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56-02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以教科研基地为平台和依托,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学校成为首批宿迁市护理教科研基地。

一、调整专业结构,凸显专业优势

学校原有四年制中职护理、农村医学、药学3个专业,2014年起新增了四年制中职助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两个专业,并且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4+2”分段培养班,学校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学校将以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和“4+2”分段培养模式为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构建专业群,形成专业链,凸显专业优势。

二、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省、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明确“立足宿迁、辐射江苏,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围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探索院校合作、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护理人才。

三、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护理实训基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总投入1200余万元。申报的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学校护理实训基地成为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校内护理实训基地模拟护理临床医疗环境而建,建有手术室、多功能ICU、护士站、模拟病房、妇产实训室、儿护实训室、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护基实训室等。实训基地为护理专业人才综合技能培训提供了质量保证。护理实训基地承担了宿迁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社区护士技术培训任务,每年还承担国家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宿迁市人民医院、宿迁市中医院、宿迁市钟吾医院、泗洪分金亭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建紧密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33个。这些医院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教学师资和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确保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及质量,为学生毕业后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培养,打造教学团队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培养,着力完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互培共享”机制,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学校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来校授课,利用假期选送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基地临床进修,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学校还鼓励教师通过多途径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2013年下半年,护理专业全体教师参加了徐州医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大大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证。

五、坚持“科研强校”,提升科研水平

学校重视课程与教材建设,体现职业教育“三以一化”特点。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建立了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及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个性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校院合作开发了多种校本教材,及时满足了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2013年下半年,20余名专业课教师参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5名教师担任副主编。成功申报省级课题4项,其中“卫生职业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心护理健康干预研究”、“卫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卫生职业院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德育实效性研究”已经结题。2014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专家组的书面审查和实地评估,成为宿迁市首批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后,将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和婴幼儿护理技术的职业鉴定服务,满足社会对这些工种的职业鉴定的需求,为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章跃一)

Abstract: Jiangsu Suqi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Health takes the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s the platform to undertake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faculty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cial services. Its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xperience are worth drawing reference from.

上一篇: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教学下一篇:难以懂得的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