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共8篇)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 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2
张庆伟在讲话中指出, 当今时代是质量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三个河北”,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立足点都必须放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以推进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为载体, 全面提升质量整体水平, 初步形成了“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工作格局, 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省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质量工作基础依然薄弱, 质量安全形势仍较严峻, 质量兴省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张庆伟强调, 各级各部门要把质量兴省摆在重要位置, 既要看到做好质量工作的全局性、重要性, 又要看到提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现实性、紧迫性, 推动质量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突出企业主导, 切实发挥质量兴省的支撑作用。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全面提升科技、品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开展质量对标提升,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广泛组织开展质量对标提升活动。二是强化政府引导, 着力优化质量兴省的政策环境。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 制订修订一批地方标准, 形成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加快整合省市县三级检验检测机构, 整合各行业及社会的检验检测资源;加快知名品牌培育, 打造一批创建知名品牌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 以品牌为龙头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科技、金融、财税、技改等扶持政策, 各级财政要安排预算支持技术标准、质量安全监管、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保障信息化四个体系建设。三是严格部门督导, 坚决守住质量兴省的安全底线。要健全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 严格落实清单管理制度, 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责任体系;搞好质量分析,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四是加强组织领导, 奋力开创质量兴省工作新局面。要密切协调配合, 按照职责分工守住各自关口, 推动各行各业质量发展的提升;严格工作考核, 把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育培训,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全民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发展意识。
会前, 张庆伟会见了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的单位代表和获奖个人。
省长助理尹亚力对近年来全省质量工作进行总结,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省政府秘书长朱浩文主持会议并参加会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篇3
探索质量升级的路径
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也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据课题组副组长、国务院参事张纲介绍,确立并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对于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突出提高质量效益的中心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制造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提升制造质量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规划、综合实施、标本兼治、整体推进。”
也正因如此,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质检总局联合开展的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中,将“质量提升”放在重中之重,并单设了“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课题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群鹏担任组长,国务院参事、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张纲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担任副组长,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等担任了课题组顾问。质检总局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支树平局长亲自部署安排,落实保障措施,多次听取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并指导课题研究。
为探索质量提升的路径,质检总局组织了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三一集团等34个企、事业单位参与课题,参与研究的院士、专家近140位。两年来,仅课题组调研就达10余次,走访6个省(市)、30多家企业。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了1个综合报告、23个分课题报告。在研究项目的有力支撑下,《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5月诞生,这份备受中外关注的战略规划将“质量为先”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全面体现了建设制造强国中的质量因素。
新视角 新举措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经济转型,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在《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丛书中,集结了课题组的全部成果。其中,综合卷收录了《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报告》及其支撑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制造2025》;基础卷包括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等6个专题研究报告;技术卷包括制造加工工程、可靠性系统工程等6个研究报告;支撑卷包括质量强国战略的经济政策、制造企业主体责任等5个研究报告;行业卷包括航天、电子信息产业、特种设备的质量强国战略研究等6个研究报告。
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系统论述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现状,总结了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的经验,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新认识、新视角,创立了由3个维度、12项指标构成的新的制造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分析了在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下的质量升级路径,提出了创新质量技术与管理、强化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提升质量素质、完善质量治理机制、加强知名品牌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等推动制造业质量升级的6项战略对策,从国家战略、政治配套和实施重大专项3个层面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建议。同时,各卷的分课题在不同领域、不同项目中都体现了质量创新的成果。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来听听省部级领导如何说!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省委书记 娄勤俭(2017年12月)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更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总书记这次在我省视察,看的点和作的指示都紧扣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强富美高”内涵,也是对发展质量的要求。中央明确2018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8项重点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结合江苏实际全力落实,为全国目标任务的完成作出江苏贡献,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扎实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积极进行基本现代化建设新探索,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经济发展高质量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支撑。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历史眼光、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汇聚江苏科学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集成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突破,着力提升江苏产业经济的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技术交叉融合,鼓励创新探索意识,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就有可能获得独特技术的颠覆性效果。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谋划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两院院士在企业、高校交叉建立工作站;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高地。推动新的动能蓄势迸发。新动能既来自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计算机技术由先导性技术变为普适性技术的契机,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让江苏成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要紧扣我省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破”“立”“降”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增加有效供给腾出空间。要依托我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核心作用,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稳”的根本、“进”的基础。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推动作用,引导企业更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开展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帮助企业减负。江苏的发展,既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省市县要三级联动,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支持发展,服务需求,催生出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国际化,使“江苏智造”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江苏的企业家历来有“四千四万”的艰苦创业精神,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改革开放高质量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对江苏改革开放进行再审视、再谋划,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走在前列、开放服务大局的要求,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把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要全面对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研究谋划和推进落实。要把发挥好“两个作用”作为核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江苏民间蕴藏的巨大潜力作为主要任务,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凡是不符合十九大精神的、不利于新发展理念落实的,都要大胆改。要在全面改革的基础上,力争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先行突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科技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合力,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二是“放管服”改革要有新成效。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进一步降低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把握从“门槛管理”走向“信用管理”的要求,赋予市县更多自主权,放大“不见面审批”的改革亮点效应,着力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要迈开新步伐。把依法治理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目标,完善全民普惠与兼顾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扎实推进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创新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改革进行到攻坚阶段,要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和正向激励,着力解决好改革动力向下层层递减的“倒三角”问题,做到全面提速、全面发力,形成上下齐心、锐意改革、勇于突破的浓厚氛围。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作用,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要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在继续保持我省各个领域开放优势的同时,用好历史机遇,服务国家大局,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要坚持并购技术成果、跨国企业与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相结合,“建工厂”与“建市场”相结合,产能输出与模式输出相结合,境外园区建设与物流基地建设相结合,从国际资源的被整合者转变为整合者。要提升连云港的发展站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加快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开发区历来是江苏开放的主阵地,要及时复制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经验,积极争取自贸港试点,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推进全省各类开发区整合优化、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推动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争取率先复制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城乡建设高质量一是要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实力。针对我省不同层级城市的特点和不足,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发挥好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优势互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群质量,我省的城市聚合度高、发展态势好,要加快规划编制,推动重大基础设施落地,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协同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升江苏城市群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南京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苏州、无锡等城市要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都要着力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二是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改革上下功夫,在政策上破障碍,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抓住“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契机,聚焦“谁来种地”,大力培育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模式,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效益、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人的精神风貌,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要总结徐州马庄村经验,向全省面上推广。要丰富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将作全面部署。三是要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全面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着眼长远、以我为主,全面加强规划布局和建设推进,高铁、航空、港口、过江通道、管道、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要在提升通达程度、提高标准上下功夫,推动各类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机场整合提升,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促进产业经济与空港经济的融合。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以苏北苏中为重点,加快高铁、城铁建设,支撑“1+3”功能区发展,强化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与苏北的联通。苏南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努力成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的地方。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造福农民群众。同时,要加强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超前谋划,全面布局,早日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动“数字江苏”建设。文化建设高质量江苏这片土地,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代,对中华文明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文化引领力。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联系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联系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坚定人们的“四个自信”,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018年要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活动,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前景自信。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凝聚力。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教化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俗,加快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要深入研究、用好用活、转化创新,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一批能够代表中国、代表江苏的标识性工程。2018年还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淮海战役发生70周年,要精心设计开展富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提升活动的感染力影响力,把红色基因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三是提高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推动文艺创新,推出名家大师培养计划,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文化人才加快成长,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统筹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新时代江苏故事,增强江苏国际影响力。生态环境高质量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把江苏建设得更加令人向往。一是以天蓝地绿水清为目标,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突出治气、治水、治土,全面整治城乡环境,有效防控环境风险。重点抓好治气,突出PM2.5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提升群众蓝天幸福感。系统推进治水,夯实河长职责,水环境整治和连通水系一起抓,全面加强水质监控,不能把劣V类水带入现代化进程。加强太湖等浅水型湖泊的清淤疏浚,聚泥成岛,增加湖体环境容量,污水处理达标后必须通过湿地进行生态过滤,才能进入水系。扎实推进治土,摸清污染底数,建立负面清单,扩大治理试点,有序开展修复,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二是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突出生态的“含绿量”,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改造,改造仍不达标的坚决关停,同时着手研究化工企业逐步搬离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地区的规划,并加快实施。现在,各类园区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要把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到2020年省级以上园区和所有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部实施。三是以宁静和谐美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目前全省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1.5%,部分地区接近30%的警戒线,所有的开发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从徐州贾汪采煤塌陷区的转型实践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环境是可以修复的。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强化“三大红线”的硬约束,推动省级环保督察2018年实现全覆盖,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人民生活高质量生活高质量,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体现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国家确定的民生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省里作出的民生承诺,必须坚决兑现;新办的民生实事,必须统筹谋划、量力而行。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每年排出一批民生实事,扎扎实实组织实施,让全省人民不断感受到生活有新变化。一是着力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要重点研究解决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教育方面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医疗方面的基层相对落后、专科发展不平衡问题,养老方面的供需失衡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覆盖不全、兜底不够、不可持续问题,城市管理方面的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住房保障方面的价格偏高、供应渠道单一问题,从制度改革入手,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民生无小事,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批示,启示我们要以“革命”的态度解决具体问题、做好惠民文章。要坚持向下聚焦基层基本,向上提升服务水平,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的标准清单,研究落实配套措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三是着力办好扶助性的民生实事。我省已经实现年收入4000元以下人口的整体脱贫,现在扶贫标准提升到6000元,这个群体中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占到了2/3。在某种意义上,现在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编实筑牢保障救助底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四是着力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把各方面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善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带领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江苏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面提升应急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 盛来运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贯彻好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2018年各项经济工作,都要以此为基本依据。
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推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推动我国发展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
经济增速平稳换挡。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年均增长7.1%;2017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8%,连续11个季度运行在6.7%—7.0%之间。
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7%提升到51.6%,而工业占比由37.4%下降到33.3%。
需求结构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2.4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快成长,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向内涵转变。2012—2016年,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持续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
发展目标由重视GDP转向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2—2016年,年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近6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0.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4年下降17.9%。
以上积极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提高,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迈进。
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扶贫脱贫、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亟待补齐。产业、行业分化现象凸显,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钢铁、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不到70%,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行业调整的压力仍比较大。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的问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技术、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7%。
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贡献率低的问题。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1%,低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2.40%的强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与创新型国家70%以上的贡献率还有较大差距。
一些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从国际看,我国面临“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风险考验;从国内看,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隐患仍在积累。
以上问题说明,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着力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引导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转型中出现的新趋势,解决好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社会和谐共享发展。
建设“四个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其中,实体经济是主体,科技创新是动力,现代金融是支撑,人力资源是保障,四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必须协同发展。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强经济质量优势。要把科技创新放在产业体系建设的首位,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持续而强劲的动力。要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现代金融业,促进资金“脱虚向实”,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和产业大军。
构建“三有结合”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障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 高培勇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只有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主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事关经济建设全局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要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经济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转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摒弃以往围绕规模和速度做文章的思维和做法,针对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着力在结构性调整上下功夫,注重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三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就要求既要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又要加快推动形成新动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还要更加聚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新的任务与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领域广、影响范围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新的任务、新的对象、新的方向、新的路径。在任务要求上,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物质和文化产品供给与制度和政策产品供给并重,从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两个方面合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问题对象上,要改变以往主要基于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的政策思路,将聚焦点转到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上。在主攻方向上,以往立足于需求侧管理的短期“对冲性”操作不再是主要选项,主攻方向要调整到提高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根本目标。在实施路径上,要从以往主要依靠政策层面的调整,转到以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推进各种基础性改革,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已与以往大不相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秉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要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操作,落实在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上。比如去产能,决不能把去产能混同于“去产量”,更不能一味仰仗政府的行政干预。要认识到产能过剩是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去产能也必须立足于市场调节,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上。又如降成本,要认识到当前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减税降费决不能走以往的“借钱”套路——通过扩大赤字、增发国债支撑减税降费,而应实行减税降费与削减政府支出联动,以政府支出规模的削减为企业税费负担的降低腾挪空间,使资源配置格局向真正有利于企业的方向调整。再如补短板,决不能简单复制以往“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操作,也不能单纯从保增长、扩投资入手。要认识到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此长彼消是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化,认识到保障民生兜底是亟待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将补短板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业特别是以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上。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赵昌文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载体,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战场。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形成一个适应技术变革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发挥科技、资本、劳动力与人才等生产要素协调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配置结构的优化,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源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同性,造成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大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不协同。主要是科技创新成果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造成一方面诸多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同。主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尽管金融体系规模快速膨胀,但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之间存在严重失衡,金融资源特别是增量金融资源难以配置到实体经济中,创新要素“脱实向虚”明显,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根基遭到侵蚀。同时,“金融创新”失序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安全基础受到威胁。三是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不协同。主要是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主要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壮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尚需进一步激发,大量优秀人才涌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实体经济吸引人才困难。上述结构性失衡的存在表明,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从破除“协同”障碍入手。
推动质量变革,特别是要素质量变革,夯实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生产要素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也由此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和整体经济质量。要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我国人口数量红利正在下降,但人才红利潜力巨大,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需要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要提高金融资本质量。金融资本也有“好资本”与“坏资本”之分,好资本通过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而实现价值增值,坏资本则完全在实体经济体系之外进行循环而危害金融安全,需要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等方式,抑制资金空转和自我循环。要提高创新体系质量。近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当前最需要的是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水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效率变革,特别是要素配置效率变革,建立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长效机制。要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深化垄断行业和要素市场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使生产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要把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增量资本统一起来,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原则,对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甚至越来越小的“僵尸企业”加快关停并转,从而将存量资本尽快释放出来,转移到更有效率的使用方向上。要着力解决创新要素“脱实向虚”问题,积极推动经济去杠杆和风险的有序释放,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消除金融和房地产的“虹吸效应”,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篇5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是自信自强的历史跨越: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逐梦而行,风雨兼程。
砥砺奋进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拼搏奋斗、勇毅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底气更足、信心更坚定。
新气象,迈进现代化新征程
新年伊始,列车在刚建成不久的赣深高铁上飞驰,在老区与特区之间跑出振兴发展的“加速度”;“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将构建数字时代“经济新版图”;全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首次迎来细嘴鸥这群“新客人”,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日中国,无数时代风景线,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中国加速奔跑——
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21年达到53.3%;内需贡献率有7个年头超过100%;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0年的15.1%;中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节节攀升。“嫦娥五号”探月;“天问一号”落火;“中国天眼”对全球开放;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挺进极地;“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求解特定问题比超算快亿亿亿倍……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近1亿人全部脱贫;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
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给出有力回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我们党推进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绘就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设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放的中国动能澎湃——
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大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上海日前举行新年首场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53个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到54.4亿美元。签约项目中,有21个投资超过1亿美元。
参加签约仪式的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数字转型官马克礼还表达了将要参展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计划,“过去四年,通过进博会的窗口,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动能。”
世界经济寒潮下,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盛会吸引全球目光,“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壮大,中欧班列昼夜奔驰,疫苗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开放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能和浓浓暖意。
外媒评论,中国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可靠火车头”之一。
新作为,于变局中开新局
“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
直面这一重大问题,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时深刻作答:“我们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又要善于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问题是时代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直面时代挑战、回答时代课题,始终把稳航行方向。
顶住疫情“压力测试”,诠释殷殷为民初心——
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22爱德曼信任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创10年来最高水平,达91%,在28个受访国中名列榜首。
这份信任源自“一个都不放弃”的坚强保护。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百岁老人到新生婴儿,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语重若千钧。
这份信任源自对经济稳定复苏的底气与信心。
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到稳健复苏经济发展,中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开辟改革发展新境界——
时间回拨到2012年。
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同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此后,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应对世界形势调整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上升。
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制度型开放……发展动力源源迸发,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7年时间,第6次扩围!
日前,伴随鄂尔多斯、景德镇、襄阳、喀什地区等27张“新面孔”上榜,至此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达132个,覆盖30个省区市,在全国范围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新出发,步调一致向前进
仰望星空,中国航天正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未来五年,中国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不断迈出高水平自立自强新步伐。
新出发,脚步铿锵,信心更足。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是“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立足于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标志着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需要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成。
中央层面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充分体现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
9年多来,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相继出台,确保党始终引领中国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9年多来,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规律性认识愈发清晰坚定——“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
推动制度和治理体系与时俱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更大活力——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服务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制度型开放、风险化解处置、监管转型等,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之治”正展现更加蓬勃的生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虎年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召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部署新一年的“任务清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平稳举行,背后是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
脱贫攻坚战中,先后有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有的甚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为之奋斗的土地上,“这就是中国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面向未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充满风险挑战,但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有势不可挡的磅礴之力。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6
|背景链接*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从减税降费、简政放权,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措施,在“加”“减”之间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走向。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着眼发展大势,突出问题导向,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公考角度解读*
中公教育
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支撑,推动发展动力变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7
上世纪八十年代, 知识经济应时代发展而生, 并得到推广, 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 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生产规模不是知识经济管理广泛推广的根本原因, 其是在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体的说,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经过了知识积累、竞争力转化、经济效益获取的过程, 适合现代化新经济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模式对企业乃至民族的竞争力都有提高的作用, 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 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管理
1.1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 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契合现阶段社会的经济形态。
(1)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所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不仅可以转变人的思想观念, 还可以带来创新, 甚至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走向。
(2)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新的经济模式除了能够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外, 还能够变革传统的生产理念。现阶段传统的环境还会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中存在积极因素, 也有消极因素, 传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经济固然重要, 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
(3) 知识经济管理除了要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外, 其他因素也要在考虑的范围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的背景下, 知识经济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着力点, 企业存在互联网投资等诸多无形投资, 而要想实现这些, 科学知识是内在的驱动力。
1.2 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管理的阶段可分为创造层、发现层和传递层三个层面, 内容覆盖了知识经济管理体系, 其以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 进行技术复制、工艺革新、信息传递和流程再造等工程创新。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知识经济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所发挥的作用。都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但知识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 也能够使企业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心, 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知识经济管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具有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经过多年的努力, 加上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 我国已经获得了基本的数据、经验和章程, 这都为知识经济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
2.1 图书馆应用管理
知识经济管理除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外, 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图书馆作为人们了解知识, 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 成为了实行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 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图书馆应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变革下, 数字化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在图书馆中应用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
2.2 企业竞争力应用
知识经济管理在企业竞争力上的影响最为显著和关键, 通过众多企业大量的实践可以得知, 企业中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企业创新的稳定性, 便于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知识的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经济管理能力的体现、企业应用知识经济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使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状态。
3 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新价值创造与核心能力的培养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企业产量, 提高企业收益是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在经济时代下有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生产中知识占有绝对的优势和地位, 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 换句话说是创造新价值。创造价值是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 是在能力补充的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竞争模式, 在这里每一位员工的潜力都能够得到激发, 企业的竞争力自然很高。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绝对不能忽视,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员工的创新性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 知识经济管理中, 创造价值存在一定风险, 主要是由于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财政与竞争的风险。特别是从事企业核心工艺的技术人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保障知识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中, 企业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物品, 但在经济时代下,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这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 不但符合员工的心理特点, 还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知识经济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发展有以下方面的体现:
(1) 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 改变企业管理思想。新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企业管理职能能够极大地发挥出知识经济管理的功能。
(2) 企业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也是企业文化的累积和宣传的有力途径。
3.3 科学化发展
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指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企业将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体系中, 能够促进管理方式的科学有效。在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 不断创新科学技术, 采用多种方式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 来提高管理水平。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首先推行的领域是在美国的大学行政部, 其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服务于大学学术, 增强了大学的竞争力。随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在我国是大有可为的, 发展前景看好。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构建量化和非量化的考核指标, 优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 建立企业管理数据系统, 达到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 统一发展。
3.4 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 未来的发展中企业间的竞争点关键在于无形资产的竞争, 知识经济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思想观念的转变, 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 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知识的投入力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知识经济管理中, 还要注意知识的分散, 达到知识的循环利用。作为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一个分支, 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还能够有效淡化甚至消除监管机制。
4 结束语
知识经济管理适用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行业, 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 知识经济时代下, 影响的力度可能会更大, 出乎人们的意料, 相信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潘连乡, 韦凯华.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2) .
[2]杜慧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5 (3) .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8
【关键词】新时代;公路经济;发展策略
一、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路等交通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路建设也随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从城市逐渐向偏远地区发展,建设速度也有了较大提升。公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公路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公路建设可以带动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
首先,在公路建设阶段,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用工和其他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公路沿线居民的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公路建成后进入使用阶段,提高了公路沿线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由于交通的便利还可以吸引更多外界投资者的目光,进而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2.公路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间条件,同时也为各种物品和原材料的运输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使运输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方便了不同地区各种资源的需求配置,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区域人们的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3.公路经济发展,可以缩小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
近些年,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也起到了相互推动的作用。在我国东西部以前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公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西部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得到了融合,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给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带去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新时代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的一些策略
1.不断完善公路管理制度
首先,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公路管理体系,科学的设立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保证公路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避免工作中乱收费、态度不端正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对各项制度要严格执行切实落实,严格规范公路经济发展中每个人的个人行为。由于部分公路管理人员服务思想不端正,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态度恶劣,使公路管理人员的公众形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来规范公路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面树立公路管理人员的正面形象。最后,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公路的建设质量,使公路的使用寿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各项公路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保证公路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提高公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想是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公路领导要端正思想,积极学习,参加培训,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为职工工作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职工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其次,提高公路经济发展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责任心,树立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使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后,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公路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需要科学的制定招聘计划,让更多的懂技术,懂科学的专业人才加入进来,共同为公路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公路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3.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
公路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因此加强后期的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很多部门往往只重视前期的建设施工工作,对后期的养护工作重视度不够,这种思想使公路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要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公路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合理安排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费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后期养护阶段所需的人力物力。
4.采取多種经营模式,推动物流业发展
新时期,要发展公路经济,就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公路内部结构,采取多种经营模式,使其更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对保障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其加以重视,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扶持,各地政府要认真研究,创建新的物流发展模式,实现公路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公路作为交通枢纽,是人们日常出行的基本保障,人们对公路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公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公路经济的发展,转变思想认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公路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实现公路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培泰.公路经济提高意义及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13(23) .
[2]郭慧.基于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
[3]李常勇.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商.2013(24) .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荐阅读:
全球经济新时代06-23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感悟11-20
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08-09
共享经济时代06-12
生物经济时代06-15
新经济时代08-08
知识经济时代10-15
经济时代企业经营08-08
市场经济时代07-23
后经济危机时代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