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教育(精选12篇)
新经济时代的教育 篇1
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全球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积极探索以推进创业教育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思路。
一、发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 创新型经济助力“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
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 实现经济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社会进步。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使命, 创新创业人才也必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栋梁。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品质、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 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后危机时代”紧迫而崭新的战略课题。
全球经济结构出现新趋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大势所趋, 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它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 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 发展创新型经济对实现经济转型、促进“后危机时代”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意义重大。作为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 创业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就业压力的缓解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能更有效地启动内需。
3.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的开板, 是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创业型经济发展之路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二) 创业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动力
1.“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 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 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发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2. 中国要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首先就要培养创
新创业型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集成创业、创新、创造, 增长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引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3. 创新型经济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创业教育对创新型经济起到的源动力作用。
创业教育是国家与地区提升人力资本特质,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 创业教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 发展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1. 后经济危机时代, 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由外需拉动向
内需拉动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外生动力增长向内生动力增长转变, 创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2. 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全球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和发展趋
势, 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以创业教育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增长。据统计,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中国每年有两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 000多项专利, 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中国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其中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使单纯技术发明或创新没有创造原动力。开展创业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 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既有扎实的创业知识, 又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是将来学生就业的需要, 也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
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二、厘清创业教育路径, 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激活创业经济
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 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创业的精神、勇于创业的激情、善于创业的能力、长于创业的素质。
(一) 构建支持体系, 厘清教育路径
1. 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挥倍增效应。
大学生创业既是“民生”, 更是“国计”, 通过创业教育, 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创业需要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创业热潮, 在中国, 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据有关部门调查,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 差异非常大。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 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奖, 每年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 但是, 作品获得成功的却很少, 而在国外, 46%的成功的科技企业是来自MIT的创业大赛。通过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以创业带动就业, 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就业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
(二) 深化创业理念, 激发创业激情
点燃创业激情、追逐创业梦想、促成创业行动。 (1) 全程创业教育:弘扬创业精神、植入创业理念。创业意识是创业行为的发动机, 创业教育应以推动创业实践为目标。 (2) 全员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 普及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 了解创业教育现状, 积极把握创业机会。 (3) 全面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每一教学科目。大学教育每一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 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就业态度等进行引导, 在其专业课程的讲授中, 适宜地将创业意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法来进行。 (4) 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一要加大投入, 改善学校软硬环境;二要主动与企业联姻, 牵线搭桥, 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三要营造浓厚的鼓励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四要举办开展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搭建创业平台, 提升创业能力
(1) 创业者是可以培养的, 创业是可教育的, 创业教育应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 要在全社会创建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和制度环境。 (2) 立足国情, 搭建特色创业平台。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各项因素, 构建“国家扶持、高校主导、社会支持、学生自主”的大学生创业体系。一是提供支撑平台,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二是提供融资平台;三是提供政策平台;四是提供创业教育平台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创业提供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3) 创业教育要遵循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一要明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创业的一个基础, 创业的一个资本。二要明确专业方向, 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国家战略, 如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三要充分结合专业元素, 发挥专业特长。 (4) 创业教育实质就是“学习创业”。第一, “学习”不仅是整个创业过程的一个阶段, 也贯穿在创业实践的各个阶段。第二, 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第三, 要学习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 (5) 市场是创业教育的指挥棒, 在市场实战中学习创业。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市场环境中亲身尝试创业活动, 通过模拟训练或运作, 仿真创业环境, 一方面消除学生对创建公司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另一方面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为走向社会、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6) 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利用工学结合的见习或实习机会, 深入相关企业, 真正与企业实现零距离面对面的对接, 消除学生对企业的距离感和对创业的恐惧感, 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 提高创业能力。
(四) 优化创业环境, 提供创业支撑
(1) 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要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 创新型经济亟须大量创新型人才, 大力发展人才“定货”式创业教育, 支持创业融资平台建设, 加强全民创业精神培养,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 重视和扶持大学生创业, 对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实行促进政策, 通过系列创业促进政策, 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 引领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五) 创新创业机制, 激活创业经济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行性,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大学生无疑是新岗位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 也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 (2)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 营造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3) 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激活创业经济。一是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班;二是组建创业教育模块, 实行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三是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将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四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五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以创新思维深入探讨创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功效, 对倡导形成关心、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现经济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蔚.创业教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 2010-03-31 (1) .
[2]李玉白, 黄红焰, 唐光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64-65.
[3]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4) :99-102.
[4]黄文光.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1.
新经济时代的教育 篇2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同,是以知识为基础条件的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环境换发展,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环境被大肆破坏;知识经济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对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利于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弥补,在有效改善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基础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使新经济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其各产业的业态、货币表现和市场状态,都呈现出独特性。本文对当前新经济时代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行为蕴含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传统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工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环境破坏明显、拜金思想盛行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负面影响不断持续,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大背景下,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考虑的社会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投资模式的转变。新经济时代正处于对旧经济时代的投资模式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与旧的经济模式相比,新经济时代除了考虑实体投资外,无形投资也不容忽视,经济体在经济市场中执行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投资分析,新经济时代下兴起的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促使经济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预算等决策上更加审慎,因此投资分析的框架也更加细化、更加复杂,给经济管理行为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赋予了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无形资产的量化。知识经济问题是由20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即将信息、创造力、管理能力、情报和知识等无形产品进行一般价值衡量,如何进行衡量,衡量的依据是什么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经济管理与无形产品进行结合,对其价值进行量化,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
(四)生产单元的圈定。在旧的经济时代,生产单元界线明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单元的细致化成为衡量各个生产单元生产贡献的重要尺度,生产单元的界定出现了争议,尤其是代工企业的出现,委托方提供加工技术,生产方进行加工,生产单元应该如何界定,无形产品的量化这一问题处于弹性区间之中。
三、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无形产品是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对知识的把握决定了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当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为创新奠定基础。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掌握其内涵,强调创新这一重点内容,深入了解,将工作过程中的繁杂问题进一步理清。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服务于创新,对阻碍创新进行的外部因素及时处理,企业应侧重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创新氛围。经济环境不同,其操作规程、运行原则也不同,不同的管理阶层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使内部成员面对各种知识管理的挑战时,其执行、规划过程能够打破繁文缛节,勇于创新。
(二)核心能力的管理和构建。价值的创造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更强的竞争模式,是组织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出组织的价值,因此企业进行创新的知识管理,需要对企业团队中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激发,根据成果判定员工价值,创新是组织管理人员创造新的组织形态和产生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物,以行动管理与能力引导创造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企划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亦是强化在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关键的核心,人才是关键,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体现过程。
(三)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的整合。知识管理中创新管理的落实离不开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在对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就要打破传统形式,确保人才所占的管理地位。在知识管理中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知识漩涡,知识组织管理者所负责的管理形式是知识创造与转化,管理者需要学习承上启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从而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带来帮助。
(四)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经济管理的多元化是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是指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有效的转变。高层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将自己定位为导师角色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宏观管理能力,又要有微观操作的技术,在企业人才碰撞中,发挥调和作用,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校利用。人才的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的操作技术,对员工实行技术知识保护的经济支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促进员工对于知识、技术在系统内的整合及交流。
四、小结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企业重知识、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注重人才培养,重视综合发展的趋势,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紧抓构建创新性管理环境与人才培养,把握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的关键,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
[2]Donald A.Hay,Guy S.Liu.THE EFFICIENCY OF FIRMS:WHAT DIFFERENCE DOES COMPETITION MAKE?[J].The Economic Journal,.
新经济时代的技术典范 篇3
(M=《市场瞭望》,G=高超)
M:卓越网目前的交易规模?
G:首先大家对卓越的名字已经叫顺口了,但在去年的6月份,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在亚马逊收购卓越3年后第一次造访中国,把卓越和亚马逊进行了整合,现在官方的名字叫做:卓越亚马逊,并且有个全新的网页上线。尤其从今年B2C受到产业和用户的关注,这也代表了互联网在中国大爆发,从cnetA联网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的网络用户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但是实际有网购经验的用户却只占到20%左右,说明还有非常大的空间给我们发展。而且在网商同行的努力下,目前用户对支付、购物体验等方面的信任度已经明显提高了,尤其对B2C这个领域来说已经是很成熟的了。
例如我们推出的假一陪二、真品保证、货到付款等手段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相对于C2C平台的良莠不齐,对于我们来说B2C更像把一个大型商场搬到了互联网,你能很清楚地知道一层是化妆品、二层是女装、三层是男装、四层是体育用品,你可以直奔你想要去的地方。而现在这种个性化的推荐让每一个用户都有了根据自己兴趣设计的页面,即“这个店是为我开的。”
M:卓越网主要运营模式的总述及未来市场战略规划介绍?
G:卓越从2004年只有6个分类店发展到现在的20个大类商品,目前在售的有100万种商品。而一般大型商场提供的商品种类是7至10万种,我们提供给用户的选择远远超出这个范围。而且从价格上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除去店面,水电等硬成本我们把这些利益实实在在地反馈给用户,让消费者直接受益。
和供应商实现EDI连接则是亚马逊为卓越带来的第二个法宝。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取胜的秘密武器是零库存,但实际上我们是通过IT手段来实现的,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检查到库存的情况。亚马逊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是在用户下订单后才去准备,往往最流行、销量大的产品在亚马逊都有库存。而亚马逊与供应商的库存系统早已实现了EDI连接,这也是亚马逊在供应链上快速周转的主要原因。比如,可以根据历史销量,非B常清楚地预测未来几周,最远到十三四周各地区可能产生的销量,这样就可以提前和供应商打好招呼,而不会出现缺货。当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都能够很好发挥它的作用,就可以把成本降下来。
包括我们跟供货商的合作也使得价格降低,例如你在书店很少发现图书打折,可是在卓越的网站上六折七折的比比皆是,所以在价格是我们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利益。去年仅仅免运费的活动就给用户节省了几千万的费用,而包括打折促销活动在内的话给用户节省上亿元,这种利益也是非常直观的。
第三个就是购物的便捷性,其实这点对于用来说非常重要。关于送货有几点需要考虑,速度,物流,配送都是需要IT手段来支持,目前已经越来越快捷了,如果这个流程顺畅的话,你上午订货下午就能送到你手中。另外一个便捷的方面就是付款,虽然很多人已经接受支付宝等网银形式,但是目前货到付款还是主流的付款模式。我们目前支持货到付款的城市已经达到360多个,全国覆盖率达到70%,另外还可支持移动POS机上门刷卡。还有一点便捷的方面就是退换货,我们首先有假一罚二的保证手段,15天之内可以无条件退货(电子,珠宝等高价商品除外)。
另外为了鼓励用户的购买信心,我们从去年6月开始推出了的全场免运费活动,这是我们推出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促销活动。另外在其他细节也体现了我们对用户的服务,比如你购买了3个商品,其中有一个暂时缺货,这时你可以选择拆分订单的选项,就可以自动分为2个订单送货了。我们正是发现了用户的需求,于是才研发了这样的技术平台,带给大家更方便、快捷的网购体验,这也是我们培养网购用户所做的努力之一。卓越已经连续2年都是以成倍递增业务额,我们对于整个市场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说到市场战略不得不提到我们对用户的购买行为和用户心理的分析,我们最关心用户的3个方面,包括选品、价格、便捷性。这三个部分是支撑用户网上购物的最重要体验。
M:网站目前涉及的主要产品线有哪些?
G:目前有三大类,图书音像,消费电子类,日用百货。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全场的赈灾义卖活动(5·12大地震),这几天正上线。对用户来说这可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对我们来说这是需要很多后台操作的事情。目前亚马逊的网页上已经有相关页面了,再具体细化下内容就可以了。目前的活动是用户只要成功下单,每个订单我们会捐出0.5元给中国红十字会。我们目前只是先推出一个措施,后面还会陆续有更大的捐赠活动推出。其实当初我们也有是几个方案比较了一下,最后我们想到的是怎样帮助用户献爱心,目前已经都很多的捐款平台。作为网商我们更希望的是大家看到我们怎么做,于是我们自己搭建了这样一个后台。目前中国的活动已经上线,总部(亚马逊)那边也会随后上线。从5月16日开始,亚马逊会在全球平台上推出大型活动,7个站点几乎覆盖了全球主要地区,相信这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M:相较于B2B、C2C市场的火爆,中国B2C市场似乎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那以,对卓越网而言,面前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呢?有没有比较突出的问题可列举一二?
G:在亚马逊,技术和我们公司所有的策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通过技术去支持,原来可能有很多东西是从策略的角度来考虑,现在所有业务的策略和技术完全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2005年亚马逊帮助卓越技术部门建立与供应商库存实时联系的EDI系统,这在国内图书行业是第一家。再比如,库房管理系统的改造使卓越得以从原本的“小而精”向“大而精”模式转变。
M:中国B2C市场以来,一直以为是卓越与当当二分天下的局势,而今年5月份,淘宝网在继C2C一家独大之后,正式进军B2C领域,面临市场新的格局与挑战,卓越网如何应对?是否有具体举措?
G:其实淘宝跟卓越的业态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王府井的东方新天地和燕莎商场,东方新天地只是作为一个房地产商,它吸引商户租用和人流,而燕莎商场是大部分由自己采货经营,这其实是两个概念。而卓越就是这样的商场,自己采货、有物流、库存、配送、售后等,而淘宝更低频一个“Mall”,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卓越甚至可以去淘宝开店。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来说还没发展到互相攻抢市场份额的地步,相信这对于整个B2C市场也是良性的促进。
贝索斯曾说,你不用管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在现阶段还没有哪个人的做法是一定正确的,大家都是在探索前进的道路,而你唯一需要关注的是你的消费者。
M: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网络服务的精细化也在逐步体现。卓越如何看待B2C网站未来的发展潮流与趋势?
G:我们还是从服务环节下手,其实各网站之间的差异性很小,我们把服务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有的用户提出有的商品很容易受损,于是我们采用纸盒作为包装,你还可以从网站上看到商品的递送情况,甚至你可以查到是哪家快递公司,是否已经递出等信息。再比如你进入图书频道,点击近期热门书籍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可以进行“章节试读”,你可以在网页上预览其中的精彩片断,选择之后再进行购买,这是其他同类网站所没有的功能。同样我们是依靠技术力量来提升用户的网购体验。
在被亚马逊收购之后,IT技术给卓越网带来了巨变。其中就有亚马逊多年积累的法宝——“个性化推荐”,而这即是现在大家所能感受到的专为自己打造的卓越页面。比如你在购买《明朝那些事儿》后的第二天再登录卓越网时,你会发现卓越给你推荐的其他相关书籍,正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者你在浏览数码频道时,你就会发现在你点击具体的商品页面后,网页显示出了浏览者的购买百分比,让你对这款商品有了大概的判断。为了让用户能拥有这样的全新体验,亚马逊和卓越网用了足有3年时间才得以实现。
我们意在给用户打造一个网上购物的舒适社区,这个也是网店区别于地面店的特点。不过我们并不认为网店能替代传统的“门市店面”,至少在现阶段来讲并没有存在替代性a中间肯定会有重合,但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M:在这几年内,卓越团队的发展已经是扩大了好多倍,在急速膨胀的队伍里面你怎么做好管理呢?在公司管理方面所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G:以用户为中心是已经深入人心的了,包括文化上的认同,当然我们也鼓励创新,崇尚行动,推崇反骨精神,也就是敢于说“不”的精神。另外我们招聘员工的时候,一定要雇佣比自己优秀的员工,起码在某一方面他是比自己优秀的。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 篇4
一、财务管理内容方面
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资本是企业经营的基础, 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的保证,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讲到的资本是企业经营中使用的资金。资本的内涵在新经济时代被拓宽, 知识也可以被看做的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本, 因此, 企业的投资决策重点从资金转化为知识。在新经济时代, 通过知识成本的投资所获得效益会比资金投资所获得效高出很多, 知识资本的投资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在新经济时代, 筹集知识资本来发挥企业的知识效应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取代了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的核心地位。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现阶段和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 会在知识资本领域加强管理, 把企业基本投资取向定位知识投资, 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 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使企业的投资方案的评价标准有了保证。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在工作经济时代,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目标的基础是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新经济时代,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因为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换, 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质资本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了, 包括知识资本在在的很多资本都出现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地中, 知识资本的地位也子啊逐渐上升的状态, 而物质资本的地位也在不断的下降状态, 企业中不同的资本投资者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这种资本结构的变化形式表明, 企业的经济利益在新经济时代不仅仅是属于企业的最大股东了, 也可能是企业的员工中的一个, 还有可能是企业的顾客中的一个等,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利益划分的公平性。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企业中的股东概念越来越被淡化, 企业的的财务信息在网上公开以后, 会吸引更多的人们进行对企业的不同资本的投资, 增加了企业股东的数量, 企业的利益分摊就更为的分散, 因此造成企业股东的概念越来越淡化。从另一个角度看, 在工业经济时代, 短缺的物质资源造成存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两种目标的不协调, 即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的不协调, 两者在发展中呈现的状态是只要一方上升, 那么另一方就会是下降的趋势。而在新经济时代, 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发展的较为和谐的, 不会受到彼此的影响。共享性和转移性是只是资源所具有的特点,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的作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必须对其所承担的责任加以重视。
三、财务管理主体方面
由实体转向虚拟化。在工业经济时代, 企业财务的管理主体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是真实存在的一个组织实体, 是有一定独立的物质利益的实体, 财务管理所服务的特定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一个较大的优点就是稳定性较高。但是在新经济时代, 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企业的形式也发张了变换, 网上虚拟公司的出现使得财务管理主体是虚拟的了, 这种动态性较强、不会长期发展的网络化的虚拟公司的财务主体是摸不到、看不见的, 因为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实体, 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四、利润分配方式方面
由按资、按劳分配转向“按资+知”分配。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这是由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新经济发展时代,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源, 这一因素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也有较大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所需的员工的标准是较高的, 员工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能力, 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传统形式的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尽管是有存在的, 但是这种形式的存在是无法对员工在企业中的贡献做出衡量的。新经济时代, 对于企业员工对企业贡献的衡量标准就是企业的业绩。企业的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的投资的实现企业较高业绩的重要保证, 知识资本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业绩的高低,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为企业业绩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财务管理观念方面
由经济效益观转向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新经济发展时代, 经济的发展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 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资源就是附属在人力资源身上但又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因此,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 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 就要增加知识资本的投入, 发挥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就是,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知识资源作用的发挥也是附属在人才的基础上, 只有知识资源被人类运用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知识资源才实现了其作为企业资本的一种形式, 人才才是拥有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主体, 所以,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应该坚定的秉持, 要把这一理念贯穿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 财务管理的观念也要秉持这一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投入大量的人才, 实现企业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六、财务管理风险方面
由传统的投资风险转向投资风险和网络技术风险共存。在工业经济时代, 投资风险主要是投资的资金的回报没有达到预期标准,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上的情绪波动。投资风险从不同的角度看, 是呈现不同的风险分类的, 立足于投资者的角度, 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企业本身风险;而从企业本身角度来看, 会存在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方面的筹资风险。而在新经济时代, 风险的范围也被扩大了, 风险的来源也也较为复杂, 传统的投资风险都可能发生在新经济时代的投资过程中, 除此之外, 投资风险的来源还有可能是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中占有重要的第,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其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隐患, 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 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新的风险重视。
七、结语
对企业资金、费用、利润分配和成本等财务收支活动的管理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 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实现企业巨大社会经济利益的一个关键的管理环节, 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管理范围, 已经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管理部门。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标准是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 并且企业的财务状况维持得较好。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 企业的管理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在企业管理中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下要运用符合时代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 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新经济时代, 就要使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新的财务管理措施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 规避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保证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现本文就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进行探究, 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在多方面的财务管理, 总结出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的优势较大。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知识资本
参考文献
[1]钱有华.管理会计在公立医院的应用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03) .
[2]谢芳.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3) .
[3]张文秀.发电企业理财观念的创新发展[J].审计与理财, 2014 (10) .
[4]王健.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16) .
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篇5
李连华、丁庭选
一、经济形态与会计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会计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会计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会计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会计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会计发展的另一动因。历史上,正是经济水平和经济形态这两个主导性因素以其各自的方式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与方向,使得会计的发展过程既有与经济水平提高相应的不断向前的趋势,又具有与经济形态更替相对应的阶段性特征。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会计是为庄园主服务的,庄园会计是管家管理庄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道扬,1999)。会计计量和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即只记录财产物质本身的增减变化。与此相应,庄园会计所采用的是一元化的计量思想和单式记账法,中国古代会计中的“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会计平衡式所反映的其实只是财产本身的变动及结果。在这个公式中,只有“资产”一个会计要素,而没有权益性会计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社会中的会计,其实只是单式的.实物会计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会计。
当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之后,以资本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的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实现资本增殖。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更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使得会计的计量和记录思想由一元化发展到二元化,由对财产本身的计量发展到对财产及其权益的双重计量,复式记账法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和计量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虽然促进了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但总体上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簿记阶段,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并未形成。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的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生产过程复杂化、设备费用和管理费用巨增、成本控制变得重要而紧迫。传统的簿记学无法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精确计量与有效控制,已不能适应工业经济社会中的管理需要,成本会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同样基于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与科学管理中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相结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至此,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知识体系基本形成。
二、知识经济的影响:现行会计体系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目前的会计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时,其对现有会计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行会计知识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又一次进行变革和创新的机遇。
(一)对会计属性的影响。对于会计的性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老三论”(艺术论、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新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控制论)之说。但这些定义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反映了当时对会计的认识,不具有新经济的时代特征。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6
陈天桥西服革履,一脸严肃。30岁的年轻总裁毫不掩饰自己的通天梦想:互动娱乐媒体,未来的迪斯尼。相比柳传志的坚毅老道,陈天桥是隔了一代的人,主流的商业社会也还没有完全认可这个刚刚闯进沙龙的人,虽然他创造了谜一样的40亿元财富。
相比之下,62岁的侯为贵更显得温和、低调,但这并不遮掩他经营中兴通讯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远见和变革精神。在电信业告别高速增长期之后,中兴却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保持稳步增长。如何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然而这两代人代表的却是同一种角色。排除企业家所具有的共性,他们是少数派。但是这个少数派,却是最不安分、最具创造性,同时也是对社会财富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对变化中的中国商业社会思考最多的人,陈天桥自己不开车,因为他时时刻刻需要思考。
他们是谁?为什么是他们?在大大小小的经济人物榜上,不同的选择标准像筛子一样寻找着、发现着这个群体。媒体和公众需要的是一种视角,透过表面庞杂细节琐碎的事物,抓住那些被历史重新定义和重新定义产业、商业历史的人物,因为唯有“人”才能激发想象、创造和哲学。
他们是个性不同的人,他们率领着个性不同的公司。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具有同一种气质。这个群体赚的是阳光下的财富,这个群体善于利用新经济而创新,这个群体瞄准的是下一个时代和被全球化重新发现的中国。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描绘,但是如不描绘,就难以发现这种洞察力和这种把握世界商业的全新坐标体系。
新经济企业家的四大素质
没有人会认为企业家是单面人。然而传统上我们会将企业家和老板椅、威严、不可侵犯之类的词联系起来。中国企业的商业化进程时间实在太短,企业家必须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阶段的重造。从定义上讲,新经济企业家和传统企业家并没有什么不同,比如通常的管理所要求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这里的企业家具有犬的鼻子、鹰的眼睛、豹的力量、虎的雄心。他们能奇迹般的将一些概念进行组合,然后利用信息技术的变革或者全球化的背景将其表现。空空泛泛的新经济,在他们手里忽然就有了灵气。
“2003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的100个人,就是100个故事。这100个人分布在和新经济最紧密摩擦的几大行业,比如IT、电信、传媒及娱乐、金融及投资、家电及制造、物流及流通、咨询及服务,这些行业是被信息技术改变下的商业中的诸多生态,他们不播种水稻,也不修盖房子,传统意义下的企业家所需要的稀缺资源和“潜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于是我们认可他们财富产生的意义,效仿他们财富成功的秘诀,直到最后,探寻那些创造财富的人和背后共同的气质。
无可名之,强为之名。在这里,远见塑造了眼光、变革代表了力量、管理搭建了基石、影响力改变了产业。这4种素质在新经济企业家身上格外鲜活和闪亮。
远见
毫无疑问,远见是企业家最被仰慕的素质。从丁磊的发现短信和游戏、王长田最早的将娱乐数字化、陈东升发现保险业的潜力,商业神话中最令人困惑不解的就是为什么他们比别人看得更远。
最先看到潮流的,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他们的故事中除了刻苦之外,好像并没有别的神秘之处。丁磊就是一个无线电玩家,初一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这和他发现短信,发现互联网与通讯结合起来的商业秘密似乎不无联系。后来中国移动开放手机短信业务的机会,只是给这种素质借了周瑜的东风。
王长田做了7年记者。这位以10万元注册资金起家的老总比别人先一步看到了娱乐产业的力量,并通过传媒将这种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早在光线成立之初他就曾断言,“中国电视界的一个潮流是其主体功能从宣教向娱乐转变。”这个远见造就了现在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
陈东升对于“保险正成为又一个热门消费”的判断也得到了验证。他从《管理世界》的常务副总编、到创办嘉德国际拍卖,直至七年高速扩张的泰康,一个又一个的“如履薄冰”的判断支撑着一个学者到商人的角色转换。
远见是事后最容易被解释的东西,因为事实印证了先前的判断。但是在开始之初,远见的另一面却是熟视无睹、无迹可寻。
比如互联网之初,大家都做接入,那不叫远见。直到李小龙发现了“主叫计费”的新接入模式,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解决了大问题时,远见才成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利器。在技术革命没有成为商业背景的时候,远见可能意味着要像哥伦布一样去航海,发现新大陆。
正是网络时代和全球化技术革命的到来,给远见加重了砝码。今天的概念,就是明天的黄金。这个概念不是生造,而是洞察生活、体味潮流、改变世界的眼光。由于远见,我们发现了IT和电信、产业间开始融合的趋势;由于远见,我们发现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历史进程才刚刚开始,而不是昙花一现。
远见使得新经济的聚光灯目不暇接,新旧交替,才人辈出。正当我们要书写远见者们的故事,他们又在开始新的步伐。而我们也发现,没有远见的新经济,是乏味的经济。
变革
然而也有比远见更紧扣人心的,那就是变革。变革有时候不需要远见,比如中国邮政、电信们。垄断行业企业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促进经济的巨大力量。在这里,远见是可遇不可求,而变革是可求又可遇。
变革象征着企业家创新的行动能力、对旧的颠覆、对新的改造。有时候丧失远见并不会出什么风险,而缺少变革精神则意味着自杀。
网通就是一个具有变革精神的新经济典型。田溯宁曾经表示,当有一天,当使用互联网宽带成为人们呼吸一样自然的行为时,他们会把田溯宁彻底遗忘,这可能正是他所期待的。这种对待变革的态度或者正是网通一次次整合而越加健壮的一个注脚。
变革者们此刻想到的不是自己。他们是一种企业行动能力的表征,只有将愿望变为能力,将潮流变为事实,商业才会开花结果。
同样是网站,21CN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但是陆德这个名字却不为人所熟知。实际上,陆德做宽带娱乐的事已经重塑了21CN所具有的功能。把娱乐和宽带结合起来,陆德并不是第一个。但是看到这种趋势,并且果断下手收费的宽带网络、整合电信的宽带资源,已形成了目前21CN的一个制胜的法宝。不是别人没想到,而是别人不敢先做。而先行者已经抢占了头筹。陆德说,“我的梦想是做在线索尼。”
变革是对旧的框框的突破。在转型社会的商业实践中,变革是勇敢者的游戏,更是成功者的游戏。变革和改革的大潮源出一脉,变革者更看到了时机、紧迫、危险和难度。如果不迎难而上,新经济不可能成功;如果按照常规模式,企业家也不可能成功。变革实际上证实了在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应变能力,也成为一个新经济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和手段。
管理
难道新经济时代真的那么玄妙吗?难道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真的是高原上稀有的动物吗?对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这两种不同的称谓,经常会为之争论不休。判断的准则是企业真正需要什么。
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的是保障和执行的能力。就像一个聪明和勇敢的孩子,成长中需要步步为营。否则我们就只能一声叹息,为什么好的东西命却不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一切。当王文京用500万“天价”请来何经华时,也证明了何在王文京心中的价值。何经华的细致高效使得用友有可能完成5年为期的转变,成为软件业国际化的企业。
放眼2003新经济年度人物榜上的100个人,发现管理者占据了大片的位置。做为创始人的企业家也正在向管理者的道路上蜕变。而各种“空降”来的管理者更成为了2003年的一大看点。在一片惊异声中,“几乎与所有地方省、市领导喝过酒、吃过饭”的摩托罗拉(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永正被挖到了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位子上。陈永正在管理上的成就甚至使许多人忘记了他技术人员出身的背景。
黄光裕,则更像是一个家族企业的管理者。1988、1990、1993、1999年,他对国美做了四次扩张手术,从当初北京珠市口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到现在以85.18亿元的销售额和130家的门店数量领跑家电连锁,这种管理的天赋造就了这个将来要“用做家电的模式做房地产”的人。
善于变革的侯为贵实际上也是一个“敢吃螃蟹”的管理者。中兴高效的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了稳定高增长和持续改善的动力,也带来了2亿元的成本节约。
企业信息化更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手段。回过头去想想,我们一路上纠缠不清的市场化、股份制、产权等话题,也都只是在创造一个正常状态下企业理应身处的商业环境。它们构成起跑线,但它们本身不构成持续的竞争动力。而通过信息化进行企业的管理,则越来越清晰的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性力量。
如果说远见、变革是新经济中的激进分子,那么管理就是保守分子。它抛弃了商业进程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制度的合理组织,创造出利润最大化的财富。特别在新经济时代,那种粗放式的经营企业的方法已不再适用,管理实际上已经提到了生产力的高度。
影响力
企业成功了,在传统意义上就已经达成了使命,但是新经济不行。在新经济的生态圈里,企业家必须有带动行业成长的雄心。最典型的就是招行行长马蔚华,网上银行业的每一步,几乎都要看招行先怎么走。
对人物的认同,形成了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示范、方向作用。国美的后面,是苏宁、大中等一大批零售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3年,我们看到的各种经济人物排行榜,实际就是用不同的标尺来度量人物的影响力。虽然影响力只能外界来评价,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说,影响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比如我们说到杜家滨,就想到了思科;说到吴鹰,就想到了UT斯达康。还有更多企业家需要我们去熟悉,每一个企业家背后,都有一个相同气质的企业。
影响力不是做秀,它是一个企业和企业家不可言传的那一部分。中国新经济企业家的浮出水面,很大程序就是受到美国和世界的榜样的激励。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个例子。
影响别人和被影响都是一种素质。如陈东升所言,“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泰康的营销体制来自东南亚等地,而信息技术、精算、管理、财务和投资等内务方面则向欧美学习,精算师和财务总监是在全球招募的,中文版寿险管理软件则是Copy的。业界对泰康的评价是“一间会搭便车的公司”,他们则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一切事。
先被影响,然后再影响别人。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能影响和被影响的商业。我们期待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新经济企业家出现,期待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给商业社会的生态带来勃勃生机。
100个人,100个企业
新经济到底成就了什么素质的人和企业?这个问题有1个答案和100个答案。企业家成了这个商业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他们具有远见、变革、管理和影响力,他们是洞察并改变世界的真正的先行者。岁月交替,商业社会能给我们留下怎样的骄子?
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企业家是机会的创造者。他们的神色和话语,恰似整个商业社会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演绎。
新经济时代的教育 篇7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理论
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导, 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 (林左鸣, 2010) 。人类社会已经由传统的物本经济时代进入了广义虚拟的人本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作为新经济前进的方向, 它的发展影响一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 进而作用于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就业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 现阶段, 在总结现有就业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广义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提出新经济时代的就业理论, 对于缓解我国就业难、就业不均衡的现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西方就业理论发展
纵观西方经济学关于就业理论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就业的数量效应, 较少学者对就业的结构和质量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就业数量的相关理论, 主要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就业观点、供给学派就业观点。其中:萨伊定律指出供给会自行产生需求;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 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 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指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主义就业观点认为要降低自然失业率, 必须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由竞争的积极作用;供给学派就业观点否定了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论点, 转而从供给面寻求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
关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茨的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的国民产出和劳动力的比重会不断的变化, 即随着产业结构升级, 会引导就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 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增加;库兹涅茨把三次产业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占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趋于下降, 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所占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趋于上升。
在国外劳动经济学领域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 美国最先出现“生活工作质量”的概念 (Delamotte, Y、Takezawa, S, 1984) , 但其侧重于研究工作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而不是工作本身, 直到后来提出“体面劳动” (源于国际劳工组织) 、“工作质量” (源于欧盟委员会) 、“高质量就业” (Schroeder, F.K, 2007) 的概念, 研究的重点才转向工作质量对工作本身的影响。
二、国内就业理论发展
国内关于就业数量的研究也比较多, 周天勇 (1995) 肯定了经济发展与就业互动关系, 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带来就业水平的提高并能最终消除失业现象;赵建国 (2003) 通过对我国就业点弹性的研究, 得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好地拉动了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2007) 在论证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时得出经济发展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的经验结果。
关于就业结构的研究, 蒋渔等编写的《中国就业结构的研究》 (1986) 是国内关于就业结构研究最早的著作, 书中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成因, 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未来变化的趋势;袁志刚、龚玉泉 (2001)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吸纳第一、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周建安 (2006) 指出, 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决定了就业结构及其变动, 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对应什么样的就业结构;蔡昉 (2007)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的发展, 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末, 但直到目前, 国内学者仍然没有过多地对就业质量进行系统性研究, 大部分主要停留在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评价的基础性研究阶段。国富丽 (2005) 是较早开始关注就业质量内涵的国内学者, 她分别对国内和国外提出的就业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李军峰 (2003) 提出了就业质量的九要素理论;刘素华 (2005) 提出了4个维度1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并在2007年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 阐述了全球化对我国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
三、广义虚拟经济下的就业理论
上述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就业理论的研究都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结构。而目前, 广义虚拟经济快速发展, 并占据了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就业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以及广义虚拟经济与其他相关产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广义虚拟经济与就业的关系。
1、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数量效应
传统的物本经济时代, 劳动、资本和技术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然而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资本和技术替代了劳动力, 这对就业产生了替代和挤出效应, 从而导致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就业零增长”现象。要改变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这种替代关系, 就得进一步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物本经济”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主的, 存在着需求瓶颈和资源供给限制, 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厂商通常会选择用高效率的大机器来替代劳动力, 而这一行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就业减少的替代关系。而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是“人本经济”, 遵循价值不守恒原理, 虚拟价值具有非边际化特征 (林左鸣, 2011) , 不存在需求约束和产量限制, 生产要素以高智力、多知识、富信息的人力资本为主 (胡延杰、周宁, 2011) , 且其劳动生产率高于一般机器设备, 厂商没有必要也不会选择设备资本代替人力资本, 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恶性循环陷阱,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谐成长。
2、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结构效应
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人的心理需求范围很广, 包括财富、娱乐、健康、文化等, 而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行业大多集中于第三产业和广义的文化产业。因此, 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 就业结构也将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近几十年,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物质产品不断丰富, 人们的需求正在从满足其生理需求的实体产品为主转向满足其心理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产品为主。与此同时, 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也正在从传统的物本经济统治时代转变为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时代。当人们的生理需求 (物质需求) 得到基本满足直至极大满足时, 心理需求 (精神需求) 就会浮出水面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产品需求的此消彼长的变化, 将引起前者收入需求弹性的不断下降、边际报酬递减和后者收入需求弹性的不断上升、边际报酬的递增, 使得从传统实体产品生产部门释放出来的就业人口不断流向虚拟产品生产的广义虚拟经济部门, 为其注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壮大, 形成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3、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质量效应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 因而也被称之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其中, 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 就业质量较好;次级市场所提供的职位则恰好相反: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制度不规范、没有升迁机会, 就业质量较差。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均衡水平, 竞争性不足;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一般接近均衡水平, 竞争性强。广义虚拟经济是主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 由于其涉及的产业特殊性, 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广义虚拟经济的要素投入是能够创造虚拟价值的人力资本, 提供的是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非无差别劳动”, 即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不能简单的由时间进行通约和衡量的那一种智慧活动 (林左鸣, 2010) 。
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想要进入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就业, 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 掌握这些行业的相关知识, 从而跨越这道门槛, 进入劳动条件较好的经济部门。劳动者从传统的物本经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不断流入新兴的广义虚拟经济高级劳动力市场, 推动了整体的劳动力质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整个就业质量乃至社会福利进步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员工培训管理 篇8
旧经济以标准化、规模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特点, 旧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生存但是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旧经济时代发展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时代。企业要继续生存发展就需要改变经济模式, 从而引出了新经济这一概念, 何为新经济?借用前通用电器总裁杰克·韦尔奇之话“所谓新经济, 其实就是传统公司加上新技术”。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 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 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主的。完善企业员工培训管理, 实施新经济政策, 走出旧经济的牢笼, 扩大企业发展。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新经济时代追求的是技术, 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员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现代社会需求的概念。员工培训, 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个途径, 提高员工素质, 是增加企业利益的有效途径。企业的发展与产品质量本身有着莫大的关联, 进行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凝聚力, 提高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技术技能即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增强员工的工作技能, 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受益。
二、新经济时代中企业培训的新思路
以往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一味模仿其他企业的培训方式培训, 而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状况考虑培训内容, 缺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旧经济时代的企业思想陈旧, 对员工的培训认识不足并且投入度和关注度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发展。员工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而旧经济中的员工培训内容单一, 持续周期短, 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 且浪费人力和财力。开展新的企业培训思路, 企业才能更好地在新经济时代中生存发展。
1. 发展“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是以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 发展学习型企业反映了社会对企业需求的提高, 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习型企业在倡导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企业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 学习型企业是提倡的是不断进步的思想, 洋溢着时代进步的气息。发展学习型企业, 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企业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与经济全球化相呼应。学习型企业是企业发展中最有意义且最有价值的一个环节, 发展成为学习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虽然会耗费许多的金钱和时间, 但是如果能够发展成一个成功的学习型企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的:组织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而这个过程当中, 建立学习型组织, 是一个根本性的手段和方法。
2. 引进高科技, 实行高投入
将企业培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投入的资本是不能节省的, 高投入高收益这是经济学中常见的规律。企业的发展规模离不开高科技的投入, 科技可以给企业节省更多的生产时间和人力, 将高科技应用到企业当中, 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让员工了解机器的运行和操作, 增加员工对科技的认识。
3. 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双结合
产品质量和员工的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检测员工的技术能力是否过关, 这是对产品质量的一个保证。技术培训要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员工熟悉某技术的操作技能, 技术培训的目的是要让员工学精学快而不是要让员工样样略懂一二, 这样就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管理培训, 鼓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 用利诱人进步, 给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奖励。管理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团队意识和价值观念, 让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 方便企业更好地管理, 减少管理中遇见的麻烦。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相互结合, 使员工具备了技术技能和统一的价值观念,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经济时代提升企业竞争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竞争力不断在扩大, 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成为企业中的佼佼者, 就要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意识, 不断对服务和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和科技教育成为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竞争的首要条件, 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企业要重视新经济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在这两个方面中寻找到提升企业竞争的优势。竞争力的不断增大, 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正是在这竞争的压力之下保证了市场中产品的质量, 保证了市场的稳定性。
四、总结
在新经济时代中, 员工培训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综合实力, 新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 是以高科技技术产业为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实施员工培训管理的方案, 可以在新经济时代中找到竞争优势。企业的长远发展, 离不开员工工作素质和科技的创新, 注重实施员工培训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浅析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的升级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改造,新经济时代
1 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快, 对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中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来说, 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 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 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 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 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 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 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 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 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 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 开发出数控机床, 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二,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 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 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 使整个企业的运营, 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 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 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 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 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 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 开拓广阔的市场.第三, 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2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 现代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 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 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 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 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 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 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 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 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 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 引进高层次的技术, 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 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 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涮新。
3 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 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 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 提高产业整合度, 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 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 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6].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 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 以打破外资的垄断, 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 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 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4 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 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 企业就没有活力, 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 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首先, 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目前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 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 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 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 (草案) 》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其次, 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 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 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 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 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 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 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 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 2001, (1) :76.
[2]周叔莲, 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 (2) :31-37.
新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的管理策略 篇10
我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 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于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员工。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正是因为知识员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探索企业如何加强知识员工管理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同时面临国内同行和国际强大竞争对手的双重挑战, 能否尽快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竞争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的知识员工队伍, 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利于知识员工作用的发挥。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
2知识员工个性和特点
我国的企业之所以在知识员工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归根结底就是对知识员工特点认识不够。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 除非他们比组织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 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 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员工的特点。
知识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知识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 工作成果难以具体衡量;知识员工因为拥有知识资本而享有很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知识员工团队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模糊, 人人趋于平等;知识员工对企业价值贡献大, 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高;知识员工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
3知识员工的管理策略
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 给知识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
“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作为现代管理理念, 强调把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人的背后, 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和强制型的行为, 而是贯穿在激励、信任、关心、体贴整个过程。
信任员工, 充分授权, 提高知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事实证明, 让知识员工参与他们分工业务或利益相关的决策, 可以充分表达企业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知识员工由于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往往最了解问题的状况、改进的方式, 以及客户的真实想法。一旦他们对公司事务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更多的自主性, 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加。而仅仅通过授权, 公司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得到更高的效率。
充分尊重知识员工的个性, 建立学习型的个人和组织。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员工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 或者说, 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知识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 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要吸引个性化的知识员工, 除了尊重他们的个性, 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魅力。企业和知识员工共同建设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不仅有利于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 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 并且对提升知识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起了积极作用, 因此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吸引力大增。
对知识员工实行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措施。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导知识员工的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擅长什么, 看重什么, 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德鲁克建议, 应当“引导”知识员工, 而不是“管理”他们。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有效管理。虽然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 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复杂、难以监控, 但是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同时, 知识员工只有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 才能实现成就激励。企业要破除平均主义、以员工业绩考核为主体的员工考核体系, 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实用性强、适应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机制, 这仍然是科学管理知识员工工作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掌握好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尺度, 提升考核的价值。考核方式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 把握好知识员工管理的新趋势。
企业必须确定全面的薪酬分配制度, 充分激励知识员工。对知识员工来说, 令人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 还包括许多金钱以外的内容。正如《财富》所分析的, 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 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实现和满意的工作环境。所以, 企业必须实现一种全面的薪酬战略, 即企业付给知识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必须紧密结合, 相互配合, 构成了完整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知识员工的全面需求, 真正留住人才。
加强新型员工关系管理, 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今天知识员工同组织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的雇主与雇员关系, 更多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知识员工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企业的拥有者。知识员工可以通过技术、专利等知识方式像资金提供者那样提供“资本”———智力资本。这类变化使得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关系可以转化成战略伙伴关系。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员工关系管理。
加强对知识员工的人生观、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全方位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 认同企业价值, 对企业有忠诚度的人才, 才能为企业所用, 没有忠诚度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既要培养知识员工的忠诚, 又要给知识员工全面的学习机会。
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增强知识员工的凝聚力。良好的软环境及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 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安慰。知识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 管理者应该经常深入下属中去, 平等对话, 并经常出席各类集体活动, 加强人际沟通, 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 使得知识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 而不是组织的边缘人。
全面加强对知识员工的压力管理, 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 所以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源泉, 无压力则无动力, 但是压力过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要积极缓解知识员工工作压力。企业可以建立压力咨询机制和员工身心健康项目, 咨询可以给处于压力下的他们提供忠告和安慰, 以减轻他们精神紧张。
本文分析了我国知识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知识员工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提出了如何管理知识员工的措施和方法, 重点研究了如何将人性化管理和科学化的控制相结合的问题。但是, 这个课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 比如在管理知识员工的方法、措施以及运用数学方法更进一步量化知识员工的激励方法是今后加强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马兵.激励理论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 (人大复印资料) , 2003, (2) .
[2]曹细玉, 覃艳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J].科学管理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 , 2003, (4) .
[3]刘彦平.试论“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 (1) .
文化经济: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篇11
“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
“文化经济”是当今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反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它具有下列显著特征:
其一,标志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不同文明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是自然力,工业经济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文化经济”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社会正步入“文化经济”时代。
其二,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如果说知识经济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的扩展和深化,以文化因素实现对知识经济的全面提升,其构成除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外,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艺术感知、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而且精神因素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由此观之,“文化经济”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其三,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互动。文化“经济化”指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成分不断增加,文化生产、文化管理中渗透各种经济要素,形成新兴经济产业——文化产业。经济“文化化”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在各种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经济产品中的科技文化含量不断丰富。
其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等等,所有这些变化正好说明,发展“文化经济”可以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文化与经济互动催生新的增长模式
当今,文化与经济互动,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而文化综合实力则成为竞争的焦点。一方面经济结构、利益关系对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对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强。文化与经济互动,构成了新时代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日益趋同。文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与经济分离的二元论就失去立论的根基。文化因素的目的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很难分辨哪些是纯粹的物质生产,哪些是纯粹的精神生产。通过激活文化因素,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将成为生产的永恒追求。
——文化力与经济力结合催生新的生产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力和经济力的融合正在孕育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在我国,随着大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逐步取代地缘优势,成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力与经济力结合孕育的文化产业,以其崭新的生产形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力与经济力的互动,通过文化产业的扩张和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注入新的动力。
——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随着精神产品价值逐步超过物质产品价值,人们的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渐趋平衡。学习和接受教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方式,文化消费成为投资的主要选择。以广东发达地区为例,消费结构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高新科技产品和娱乐、教育、服务、健身、旅游等的消费开始成为潮流,家庭消费结构中教育、服务、娱乐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消费不仅是产品使用功能的消费,而且是包括了产品文化品味及文化内涵的消费。
——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构成综合竞争力。当今的竞争绝不是过去那种单一资源和单一力量的竞争,而是一种综合的和全面的竞争。第一,人的潜能、智力等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不断地提供发展的动力;第二,人和自然的和谐使资源循环利用,发挥最大的效能;第三,精神消费成为主导形式,提升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综合竞争力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后劲。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发挥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综合优势,才能形成强势的竞争力。广东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就必须构筑和形成这种综合竞争力。
发展“文化经济”广东先行一步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广东省的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产力正进入一个大解放、大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的历史关口,广东省必须以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为契机,努力实现广东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一)正确判断和把握广东在“文化经济”时代发展坐标上的方位
广东处于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前沿,既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受惠地区,又在全面建设富裕安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既是经济实力和规模最强的省份,也是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经济”的开放省份。广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只要我们确立发展“文化经济”的新坐标,就能在“文化经济”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二)逐步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
要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强烈的商品观念、灵活的市场机制、传统的诚信品格运用到文化建设领域,同时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物质和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提升广东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倡导企业人文化,大力开展以理想信念和真善美为价值核心的精神文明活动,培养学习型、文化型的企业群体。建立有效的促进机制,催生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形成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把握“文化经济”发展规律,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一,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牢固确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观念,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专门科技工业人才和高智力资源上来,加强新型工业化资源的科学规划,科学统筹生产力布局,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比例最大化,产出与污染比例最小化,再造山川秀丽广东。
其二,大力推进文化“经济化”。确立“精神产业”战略新理念,重点发展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和休闲产业。根据广东省精神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带,在东西两翼和山区集中力量嫁接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发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一批名牌文化产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坚持内源型和外源型并重发展的方针,注重精神产品的软性开发和素质升华,坚决而有韧性地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文化落后、庸俗、低劣等状况,以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发展“文化经济”,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还必须建立一整套有效机制,研究制定准确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核算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正确的发展导向和干部激励机制,使“文化经济”建设的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12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点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时代, 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模式, 其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测量知识本身, 也就是说, 实际的经济活动并不能够体现出知识本身, 而是需要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展现信息、观念甚至是创造力, 同时, 人脑的活动也不能够被量化, 包括人类提供的服务和创新的思想, 新经济时代注重的不是服务本身, 而是对于这些服务和思维的测量。其次, 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单元界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的生产经济模式不得不进行改革与创新, 而生产单元的划分使得生产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再次, 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以往的经济模式带来各种好的与坏的影响,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除了可能继续有此改变外, 更可能带来更大的改变, 同时, 在投资之前所做的投资分析将更频繁, 且这种投资与现今会计制度有所不同而需加以区别, 因为未来将有更多无形投资, 如网络流程等令人难以计算的经济活动。最后, 就是创造性毁灭与资本的有效使用, 经济趋势已然使旧有的模式遭受质疑, 新模式正处于创造性毁灭的酝酿之中, 资本价值正处于转换阶段, 故资本的有效利用将是新经济的赢家。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1. 知识价值观念。
会计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成本控制, 通过效益分析的方法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进行效益分析的过程中, 管理会计还要对成本进行评价, 尤其是新经济时代, 人们对于成本也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认识, 成本所产生的知识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延伸成本来达到控制成本的效果是管理会计知识价值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 传统的成本控制是材料与人工费用的管理, 很多企业通过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殊不知, 在新经济时代, 管理会计已经涵盖了更为深入的知识与经济成本, 也就是应用科学技术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要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就应当确保其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而知识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就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
2. 企业整体观念。
一个企业要拥有凝聚力, 树立整体的观念, 团结协作才能够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大环境, 每个企业有具备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尤其是管理会计的工作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利弊, 在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设立子系统与分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 管理会计必须树立整体观念, 通过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的减少内部职员分散, 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各个环节, 新经济时代更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能够把个人利于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各个项目的实施都为了整体目标的实现。
3. 企业价值观念。
新经济时代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整个企业的运营目标, 实际上, 知识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传播, 企业文化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包括企业精神、管理方针以及企业信条等, 这些都会激励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 而同时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也会受其影响, 更加注重人为因素的影响, 将文化氛围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 不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效的完成了其中的控制过程。
4. 动态管理观念。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都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管理模式, 尤其是管理会计工作更需要产品制作、市场调查、销售渠道以及会计与财务工作等, 这就急需一种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来平衡多项事务之间的矛盾, 当然, 严格的专业分工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信息的传递、反馈技术的更新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本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也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因此, 动态的管理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 企业应当根据经济大环境做出迅速、统一的策略与行动, 从而更好的抓住机遇, 在不断的动态的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新经济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1. 计量手段及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传统的货币计量方式较为单一, 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尤其是新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系统的应用以及研发成本的投入和人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使得管理会计的计量手段与评价标准更为多样化, 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已经不单单是货币, 很多企业更加注重智力的投资, 也就是其产生的知识价值, 最近几年, 我国很多企业已经重新规划了管理会计的决策方案与投资计划, 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财务效益的重点转向综合信息的获取, 同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促进企业的全方位发展。
2. 成本计量目的和成本概念结构的多元化。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企业的成本计量指标更为丰富, 成本的控制手段也由传统的市场经营更多的转向产品开发, 当然, 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与困难, 但新经济时代将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以及考核、分析等, 通过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将各种成本的概念进行扩充, 其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市场中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文化需求, 更是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而打好基础, 实际上, 成本计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将成本的概念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能够有助于管理会计成本含义的外延。
3. 人力资源会计将充实管理会计的内容。
二十一世纪最缺少的就是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各个领域都缺少专业的管理型人才, 而新经济时代所增加的人力资源无疑会充实管理会计的内容, 人力资源会计理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 笔者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 发现人才起到关键性作用, 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模式是管理会计的核心, 同时信息报告与计量方法都受到人力资源价值体系的影响, 尤其是现阶段, 我国服务行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以人为本一直是我国发展战略与指导方针, 如何将人力资源信息与从财务会计管理有机的结合是我国企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与人员的培训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扩展到最大,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会计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新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与不足需要继续改进, 而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需要不断的开发与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同时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研究开发以及技术革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将会计电算化普及到各大中小型企业当中, 帮助会计信息更好的核算。与此同时,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等技术更好的为信息处理提供服务, 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同时创新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 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持续价值提升, 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就应当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健全责任会计制度, 结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将管理会计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113-253.
[2]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5) :230-239.
【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推荐阅读:
新经济时代08-08
网络时代新经济08-03
试论新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论文09-07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11-24
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07-07
创新时代的休闲经济12-06
共享经济时代06-12
生物经济时代06-15
创新经济时代12-17
知识经济时代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