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2024-06-20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通用8篇)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篇1

一、消费主义的概论

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 其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的基础是消费社会理论, 因此在对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后, 得出了“当代社会是消费社会”的结论。

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在于消费主义, 这是20世纪后现代思潮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它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实践的总称, 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 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 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中, 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因此今天的生产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 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 是消费者的生产。

二、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消费主义形成了“无物不可以消费”的基本社会观念, 从表象来说, 这种观念服从于西方社会中的“人人平等”, 只要有钱, 大家在消费面前都是一样的。但是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趋于一致, 因为消费社会的消费本身就会重新产生等级和阶级特权。

例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箱包和服装是人人必备的, 但是由于品牌的不同, 这些必需品的价格就不同, 从十几元到十几万元, 其中的差别就是品牌。站在社会贵族阶层的人能消费价格昂贵的产品, 而绝大多数平民只能望而兴叹。这种消费本身就划分了社会的等级, 因为这种平等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三、消费社会的特征与危机

消费社会的特征带来了一个社会危机, 就是人的生存意义改变了。人存在于世界上最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消费, 在消费中完成自我价值的提升。在美国, 人的价值就直接被定义在金钱的获取和消费的过程中。

四、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消费主义结合表现的新特征

文化消费, 是消费主义与文化的结合。这里的文化消费并不是简单指区别于高雅文化的快餐文化, 而是指在完全遵守消费主义理论的前提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简单来说, 就是文化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 我们的文化生产过程始终是按照文化本身的功能和审美性来进行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消费主义思想的侵入, 文化也变成了一种商品, 一种体现人的价值的具有符号性的商品。这样的转变不仅是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上, 更是在审美价值的传承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当代艺术与消费主义结合表现的新特征。

(一) 从《恋爱的犀牛》到都市话剧的兴盛

中国话剧上世纪初在日本发端, 再到戏曲艺人的改革, 再到五四时期对易卜生的学习, 逐步发展到现在。从1980年到2000年, 中国的话剧被称为实验戏剧, 简单来说, 就是打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性戏剧, 宣扬布莱希特的叙事性戏剧的时期。涌现出像牟森、林兆华、孟京辉等实验先锋戏剧导演。

在传统与现代的分岔路上, 1999年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堪称代表作。2009年, 《恋爱的犀牛》上演十年, 回顾十年的票房, 经久不衰。话剧作为一个高雅的小众艺术, 为何能在市场上获得如此好的收获, 这其中的秘密与消费主义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到现在, 一共经历过6个版本, 我们对孟京辉的评价的分界点也就是从这个话剧开始的, 用“走向人民”、“消除审美间隔”来形容他的创作。

在这之前的话剧, 大多选择时事话题, 也就是我们说的主旋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观众不再喜欢这样的故事, 认为脱离自己的审美情趣。

《恋爱的犀牛》选择的是爱情, 最重要的是, 《恋爱的犀牛》不仅仅是在讲爱情, 它更是在探讨在物质时代对纯粹爱情的坚守, 以及人在物质压力下的变态。在世纪之交, 这样的主题无疑是切中了年轻人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戏谑喜剧与“孟式快感”, 这是孟京辉话剧的最大特点, 简单来说, 就是喜剧效果特别成功。他所带给观众的笑是一种充满了智慧和生活气息的笑。在他的很多作品中, 都会出现一种技巧, 被称为“戏仿”。“戏仿”的意义就是将各类经典中的片段或大众现实生活中最流行的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复制粘贴”到戏剧中, 由于语境的置换, 使之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极大地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

很多观众都说, 看孟京辉的戏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不亚于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确实, 在孟京辉的努力下, 更多的人进了剧院, 了解话剧, 喜欢话剧。不能不说, 孟京辉找到了一条适应于消费社会的话剧的发展道路。

(二) 白领戏剧的兴起

“白领戏剧”这个词, 是近年来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一系列话剧的概括, 也是上海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个走向。

从《留守女士》开始, 上海话剧走上了一条关注民生的道路, 但是区别于主旋律, 上海话剧更具有小资情结, 集中表现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和爱情, 如:异性合租、合约爱情、闪婚、隐婚、网恋、出轨等。

这样的话剧, 创作期短, 成本低, 每一场演出只要能有200人的票房就能支撑, 因此意外地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类话剧的观众群主要来源于社会上真正的所谓的白领阶层, 他们逐渐用看话剧代替了看电影, 形成了一种消费的时尚。

当然有专家对于这样的话剧嗤之以鼻, 认为完全忽略了话剧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跟电影院那些肤浅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们必须看到, 这正是话剧与市场结合的产物。

(三) 当下话剧发展中的消费主义

话剧在当下已经不完全是一门欣赏的艺术, 更是要成为全民娱乐的艺术, 对市场的要求, 对票房的渴望成为每一个话剧从业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消费主义下, 当下话剧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

第一, 尽量启用名著改编。观众对名著有约定俗成的好印象, 会因为某一个名著去观看话剧, 而如果是原创的话剧, 很多观众会认为不了解而拒绝观看。

第二, 启用明星。影视界的大明星们大多的单位编制属于国家话剧院或者人艺, 现在的话剧几乎都是打出了明星牌, 很多粉丝会因为偶像去观看话剧。而对于这些明星来说, 虽然话剧的收入远不如影视, 但是话剧本身的高雅和小众性, 也为明星的演艺道路提高了一些层次, 这是一个双赢的操作模式。

第三, 纯粹娱乐性。当下的话剧很多时候已经放弃了主题的严肃, 走向了娱乐性, 如上海艺术中心的《鹿鼎记》, 全场两个半小时不间断的笑声成就了它超强的票房和一轮又一轮的全国巡演。

摘要:文化消费, 是消费主义与文化的结合。这里的文化消费并不是简单指区别于高雅文化的快餐文化, 而是指在完全遵守消费主义理论的前提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简单来说, 就是文化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 文化生产过程始终是按照文化本身的功能和审美性来进行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消费主义思想的侵入, 文化也变成了一种商品, 一种体现人的价值的、具有符号性的商品。这样的转变不仅对文化艺术本身的创作有影响, 更在审美价值的传承上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戏曲,话剧,电影

参考文献

[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篇2

【摘 要】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就要随着时代潮流而动,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而诞生的网络营销必须针对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而进行自我创新,但时代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过去的营销策略只适合于过去消费特征存在的情况,新出现的网络消费特征亟需新的网络营销策略与之相对应。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观念;消费者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7月底,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1.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人,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大化,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网民以手机上网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2.网络炒股用户规模激增

2015年上半年网络金融服务类应用发展紧随金融市场变化,截至2015年6月,网上炒股的用户规模达到5628万人,较去年增长了47.4%;2015年上半年,网上炒股或炒基金的用户规模增加1809万人,其中年龄在30岁及以下用户占到41.8%。

3.娱乐类应用整体保持稳定

娱乐类网络应用的整体用户规模除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略微有所下降外,其他娱乐类用户规模均有增长;在使用率方面,网络文学和网络音乐的用户使用率有所下降,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的使用率略有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特征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自我

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2.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

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3.喜好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网络时代,消费者一旦有了需求,可以立即上网搜寻感兴趣的有关商品信息。

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的后悔感,进而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在网上购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很多信息,从而获得在各种传统商店所没有的乐趣。

4.价格还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价格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惟一因素,但却是其购买商品时肯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网上购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上销售的商品价格普遍低廉,而且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联合起来以团购等方式向厂商讨价还价。产品的定价逐步由企业主导定价转变为消费者引导定价,增强消费者的主动性。

三、适应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也必然要求广大企业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好适应这些变化。正视这些影响,对于企业适应新环境,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

首先,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各项工作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工具的限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市场是不受地理约束和空间限制的。企业轻易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己的全球贸易网,轻易成为“跨国公司”。

其次,由被动的向主动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互联网连接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购物方式的最大特征是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购物意愿绝大部分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变被动为主动。

2.消费者参与企业的决策越来越明显

网络消费的购买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确认需要—→信息收集—→比较选择—→购买决策—→购后评价。企业为了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各种途径虚心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做出决策,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互联网的出现,为网络市场工作者收集消费者购后评价提供了最大地便利。厂商收集到这些评价之后,可以迅速找出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制定相应对策,以便改进自己产品的性能和售后服务。

3.制定有挑戰性的价格

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一直都是最为敏感的话题。网上销售可以使消费者轻易查到某种产品的多个甚至全部厂家的价格,注定了网上销售的价格弹性较大。企业在为商品定价进行网上销售时,应充分考虑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以便做出最合理的价格。

4.多样的促销方式

(1)网络广告是目前网上销售最为主要的促销方式。

传统广告以企业“推”为主要促销方式,而网络广告以消费者“拉”为促销方式。企业在做广告策划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声光功能、三维动画等特性,创作出消费者感兴趣的广告,从而诱导消费者很快做出购买决策。

(2)利用腾迅QQ、微信等网络聊天的功能近距离地与消费者展开联谊、产品展销和推广活动。通过这种促销方式,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增强其参与意识,促进情感消费。能很快拉近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使消费者能放下戒心,放心购买。

随着网络等新时代潮流的出现,作为企业及市场营销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消费者的新的特征,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保持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张锴.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J].商,2014(25).

[3]杨益如.现代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篇3

一、与传统消费相比, 网络时代的消费新特征

在网络时代, 传统的实体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 消费逐渐向网络平台上推广。传统消费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地域限制, 消费者只能从所在的地点买货, 不能跨空间购货。而网络的引入, 则大大弥补了这种缺陷。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可以从世界各地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传统消费主要靠场地和装修等吸引消费者。而随着网络的进入, 消费者能够清晰明白地了解所要购买的物品的性能、种类和价位。上当受骗的问题明显减少, 这是网络时代对消费者最优越的地方。网络时代的消费新特征如下:

1.信息对称度明显增高

现今, 人们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普及, 并且很多商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商品的属性、价格, 及使用性能, 都会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家。只要一台电脑, 便可以查询到全世界关于这个物品的各种信息, 这使得商品更加透明。传统营销主要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的不了解, 而争取差价。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利用, 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再也不愿意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 去购买商品。此外, 更多商家为了获得消费者便主动更新了商品信息。因此, 随着这种良性的循环, 信息对称的透明度越来越强。

2.最大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追求

人们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多, 物质条件的提高, 让更多的人喜欢私人订制。以往大生产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商品不再受大众的欢迎。反而, 那种特立独行的东西, 可以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格。通过互联网, 他们可以将需要的产品性能和特征直接传递出去, 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然而, 传统消费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3.消费途径便捷

网络时代下, 人们都更加追求自己的幸福, 并积极为自己的需要做努力。因此, 传统消费的被动营销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他们有时不愿意走出家门, 外面堵车厉害, 而且交通成本增加, 他们往往希望躺着逛商城。通过网络锁定供应商, 积极主动与之联系。阿里巴巴、当当网、京东网等各种网络平台, 让网络消费更加便捷, 足不出户, 消费者的购物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4.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网络时代下, 消费者更容易货比三家, 实际上可以货比十几甚至上千家, 从而选择出相同商品中最低价格的。此外, 由于网络购物能够直接从生产者进入终端消费者, 其中中间商的价格便因此省了出来。因此, 从网络上购物让消费者能够更经济实惠。

二、针对网络消费的主要营销对策

1.售前策略

售前是营销策略的最前端, 是决定是否可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售前主要有产品策略、宣传策略和渠道策略。

产品策略。针对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的需求, 企业应该增设私人订制的环节。并且, 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 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随时保持沟通, 跟进产品的研发设计。提升产品性能, 增设多样性产品, 同时根据采购情况控制生产量, 避免产能过量而挤压库存。

宣传策略。企业应利用各种渠道, 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认知, 从而避免因消费者个性需求而丧失的客户群。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 针对不同人群定位宣传策略。

渠道策略。网络时代下, 企业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 积极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这些网络销售平台, 能够为企业面向大众销售产品提供网络平台。此外, 企业自己网页的设计也能为其提供销售渠道。

2.价格策略

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也是很大的动力。薄利多销的手段必然重要, 但是针对特定客户群, 优越的产品对应相匹配的价格。例如, 香奈儿的包包如果为了薄利多销而故意降低价格, 不但会将原有客户赶走, 更会丧失原来品牌的公信力和市场优势。

3.售后策略

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有权七天无理由退货。这是由阿里巴巴的淘宝网最新提出的新制度, 立法随之将其引入。企业需要充分改进自己的售后服务, 来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产品营销。

三、总结

在网络时代下, 我们很多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被颠覆, 衣食住行都随之改变。针对这些新特征, 当然应该也与之对应的营销策略。本文在对这些新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基础上, 为企业如何适应新的消费发展趋势, 提出了售前、价格和售后三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栗.网络时代消费特征与营销对策[J].科教研究, 2014, 44~48.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的消费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 体育消费是人类生活资料之外的非必需品消费, 却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消费符号化的趋势下, 体育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特别是通过商品设计、产品包装、时尚系统和广告系统等手段的应用, 体育商品和符号“能指”中的文化意义、价值、理想、目标相结合, 使其成为能强烈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暗含文化意义的符号。因此, 探讨符号化的体育商品消费特征, 分析其在符号消费时代的表现形式, 预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为体育积极地促动经济增长, 就显得十分必要。

1 体育商品消费的象征性

波德里亚说:只要把商品当作表达意义和信息的符号来操纵和使用, 它就属于“符号消费”。于是消费便向大众传递了人的社会属性, 如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身份、地位、文化趣味、人格修养、价值观和信仰等。消费成为一种外在属性, 成为社会地位的显在标记。“符号消费”就是用这种象征性刺激着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体育商品的符号价值具有两个层次, 一是它的独特性符号, 通过体育健身锻炼或观赏体育竞赛等显示它与其它商品的不同和独特性;二是体育商品本身的社会象征性, 如拥有自己的健身房和私人教练, 或者身着高档次的体育服装, 那么体育商品就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品位、地位的社会认同。调查显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体育项目、场地、服务和商品的选择都不尽相同, 社会上层人士主要参与和选择能够满足社交、体现身份的个性化体育项目和商品, 如网球、高尔夫、保龄球等就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体育消费首选。而社会中层人士一般具有较为强烈的健康观念, 因经济条件的限制, 通常选择简单实用的锻炼健身方式, 如游泳、跑步、打球、跳操等。社会下层一般为生活忙碌奔波, 健康健身运动观念淡薄, 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体育消费能力有限[2]。

对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与追求, 成为区分不同等级和阶层的重要标志。高尔夫、保龄球等项目就代表着所谓的“贵族体育”身后的身份归属感。而“贵族体育”项目消费者也喜欢在消费时不经意间透露出自己的兴趣、教养和身份。如Hi-Ho运动的流行, 表达着年轻人活泼的天性, 是一种典型的青年文化。嘻哈运动因其所具有的审美性、叛逆性、超前性、差异化和非功利性等均与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吻合, 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花式单车、滑板、街舞或其它极限运动是娱乐与运动二位一体的休闲方式, 都讲究精神放松, 追求

景德镇陶瓷学院体育系李越辉

形式美, 寓娱乐于运动之中, 也吻合了年轻人精力旺盛、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

2 体育消费的时尚性

现代消费具有心理性、象征性和社会性, 体现出身份、个性和社会层级。大众传播时代的“小众”想要找到归属感, 必须归依至某个社会群体, 并且自愿地服从这个群体的主流品味, 在某些方面遵守这个群体的规则与规范, 不从众则会被排除在这种文化风尚之外。也就是说, 时尚通常是社会阶层的象征, 时尚外显出群体性特征。

就体育消费而言, 时尚体育渐渐成为一种后现代社会文化, 复制性、消费性和集体狂欢性是其主要特征。商业时代造就商业体育, 商业体育促成越来越多的具体的体育消费, 消费时尚体育就等于得到一种身份特征, 大众因为相同的特征获得认同。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商业时代, 体育运动从昔日少有人问津, 一跃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而风靡全球。时尚体育的蓬勃发展, 实际上是商业为体育披上的“糖衣”, 成为体育商品与服务获取利润的最大“卖点”, 商业使消费成为体育价值实现的最大力量。时尚意味着蜂拥而至的消费, 体育批上时尚的外衣后, 使得它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成为与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如耐克鞋的市场营销, “气垫鞋是耐克乔丹时代的产物。气垫技术并非不可逾越, 25年前, 锐步跟进开发的‘弹跃鞋’ (Reebok Pum Shoe) 在技术含量上也和它旗鼓相当。然而, 比技术和体育更重要的是, 耐克把握了年轻一代的时尚脉搏, 耐克一直在推销时尚和流行文化。”当体育文化与流行文化和“时尚”紧密相连后, 在推广和营销时就极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 从而开拓了时尚体育消费群体, 为体育时尚和流行文化的扩散推波助澜。现代社会中, 时尚体育消费的浪潮此起彼伏, 不断强化和延续了体育文化的生命力。“时尚”成为体育运动不断深入人心的催化剂, 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3]。

3 符号消费时代的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的预期分析

一定时代的商品消费凸显出特定的心理和生活方式, 研究体育消费的特征也有利预测体育消费发展趋势。根据现今符号时代的体育消费的主要特征, 今后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将有如下趋势:3.1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市场, 拥有最广大的体育消费群体

随着我国人均GDP和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不断的快速增长, 国际国内体育消费品种和品牌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运用商业元素不断开发中国的巨大消费潜力。未来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将日益扩大。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收入增长, 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 其体育消费开支就会增加1.5%, 我国无疑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拥有

摘要:消费符号化是消费时代最主要的特征, 体育消费也不例外。体育商品的选择成为身份、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人格特征、文化趣味和修养等的象征。体育商品不再仅靠实用占领市场, 而是披上时尚的外衣催化体育消费深入人心。使得体育消费结构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 体育消费心理也将不断成熟, 体育消费群体不断壮大, 而我国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市场。

关键词:符号消费,体育消费,象征性,时尚性,趋势

参考文献

[1]石涛.“符号消费”与人民币投票[J].新周刊, 2005, (5) :1.

[2]张永军.试论符号消费视角中的体育消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2 (1) :13~16.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篇5

随着英特网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网民数量呈几何式的发展, 网络购物更是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 网络消费者的年龄结构、购买特征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庞大的消费者群中找出企业的网络潜在客户, 占领现代消费的战略高地,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是现代网络营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1 网络时代消费的主要特征

1.1 消费个性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90后消费群体的出现, 人们选择商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标准化、统一化、大众化的商品已经不在是消费者选择的理想商品。目前,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自己所需的产品的外形、功能、特征等直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播媒介发给厂家直接生产, 他们要求厂家直接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 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 追求新颖,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消费欲望。消费个性化趋势将逐步成为网络时代消费特征的主流。

1.2 选择多样化

传统的商业主导的商业模式正逐渐被电子商务等网络消费平台所占领, 人们不需要去大商场或大超市去选择商品, 只需要一台电脑便可以在数以亿计的商品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将越来越多的商家千方百计的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销售自己的商品, 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商品网络旗舰店越来越多的原因。另外, 消费者受猎奇心理因素影响, 他们渴望得到更加新鲜和奇特的商品, 他们对一些商业品牌的忠诚度开始降低, 他们希望通过品牌的更换获得更多的新奇商品体验, 而网上购物的海量、便捷等因素正是给他们的选择多样化提供了平台。

1.3 消费主动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坚持己见并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时代”。网络消费者呈现出逐步摆脱传统的被动接受购物信息, 开始走向自主选择购物信息的特征。他们自己需要购买商品时很多时候会自己选择去互联网上搜索生产厂商、商品的相关有用的信息, 并会积极主动地与商品的生产销售部门联系,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指导自己的消费, 这也给商品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单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4 购买现实化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价格虽然不是消费者选择网络消费的决定因素, 但仍然是一项重要因素。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消费, 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在购物平台海量商品中进行选择和比较, 从而更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另外, 网上购物一般都省去了销售的中间环节, 它们的商品往往比真正传统的购物市场更便宜。同时, 由于网络的巨大信息处理能力, 以及一些负责任的网络购物平台的严格把关, 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在网络平台上也逐步失去了市场, 这些都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们注重产品价值和价格的现实需要。

1.5 信息对称化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几乎所有商品的相关信息互联网上都可以查询到。大数据的海量、便捷、快速等特征, 加上网络消费交易的无现金化、操作无纸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品逐步拒绝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易。另一方面, 企业尤其是商品销售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他们往往会主动选择公开自己的信息, 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这些无疑给信息的对称化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网络时代的营销对策

2.1 建立个性化的商品内涵

网络时代的商品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决定了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就必须发展个性化的商品内涵。因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牌的忠诚度开始降低, 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网络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商品价值。因此, 企业必须在深挖商品品牌的内涵同时建立个性化的商品内涵, 由此扩大品牌的张力, 提升商品的价值含量。比如手机市场, 后起之秀iphone, 凭借其创新意识, 个性化的设计外观, 简洁明了的操作系统, 迅速风靡全球, 几乎打败了整个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 成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2.2 深挖商品功能实用化潜力

由于网络时代多样化的商品选择方式, 消费者在海量的商品中选择更具有主动权。因此, 企业如果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必须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减少销售成本, 建立强大的信息沟通和商品服务功能网络。另外, 当今的网络消费者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一般都具备辨别商品优劣好坏的能力, 他们往往不会被不断翻新的商品花样所迷惑, 他们更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 所以一个具备良好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十分注重商品实用价值的企业, 因此企业必须多措并举地让消费者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商品的真正实用价值。比如让消费者先试用后购买等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

2.3 细化到人的商品分析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 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传统的对特定群体的市场分析模式已不能满足网络化时代的市场需要, 因为网络化时代的消费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产销者”他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企业的生产领域和销售领域, 他们往往将自己对商品的要求信息反馈到生产厂家和销售厂家, 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商品。在此背景下, 一对一的网络商品销售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亚马逊等网上书城已开发建立出根据以往顾客的购买需求, 分析该顾客的心理需求, 定期通过邮箱等方式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书单供读者选择,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

广告是加强企业营销的重要的手段, 网络销售也不例外。要抢占市场份额, 就必须将网络销售与广告宣传相结合, 尤其是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做为广告代言人, 这对网络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网络消费群体尤其具有吸引力。另外, 在宣传产品时适当搞一些促销手段,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现在网络上常用的买一送一活动、抽奖活动、团购活动以及一些促销平台的网络红包等都是不错的促销手段, 经常使用这一系列的促销手段, 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迎合他们对商品的价格等的现实要求, 发挥和整合了一些市场资源, 让消费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购物的快乐。

2.5 重视网络购物媒体的形象

网络购物媒体如网上购物平台, 网上购物商店等都是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和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 良好的网络购物媒体的形象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是吸引消费者进行购物的重要基础, 如果某企业网上购物媒体对产品的介绍越清楚, 消费者对商品的可信度就越高, 消费者购物时心情也就越愉悦, 那么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也就越感兴趣, 企业也就将获得更高的利润。

3 结束语

在网络消费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占领网络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已成为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网络购物背景下的消费者特征,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新时代发展的网络营销策略, 但是每个时代的消费特征必将不同, 消费特征只不过是时代经济特征的某一方面的体现, 它们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采用适当的对策来应对, 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有良.网络消费质量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2) :33.

[2]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J].社会科学, 2011 (1) :15.

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特征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结构,异化,消费伦理

1 引言

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全民消费结构逐步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 也带动着消费观念的迅速转变, 享乐型、奢侈型消费逐步出现并发展壮大, 不断挤占经济适用型消费的市场, 中国也在短短十年间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我国中高收入群体不断壮大, 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加大, 也在不断更新着人民群众对消费的理解。

作为一类特殊群体, 大学生的消费常常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因为这个群体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维和消费模式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主流思想的走向。近几年, 关于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常见诸各大媒体, 诸如大学生开豪车上学、住豪华公寓、配备名牌电子产品、养名贵宠物等。这些事例一经报道, 常会引发社会群众的反对和声讨。社会主流思想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在这里发生的奢侈行为无疑是与人们对年轻人的期望背道而驰的。当然,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 大学中的奢侈型消费只存在于少数人中, 而且并非当前时期才有, 更不是我国的特色, 大可不必担心。

要探讨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分析下列问题:究竟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与社会同步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体现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是我国特有还是具有国际共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2.1 数据收集

为了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对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若干大学生做了一份调查, 请他们给出各自在大学时期不同消费领域的月均花费情况, 这些消费领域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被调查的对象为来自四个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大学生, 分别是1995级、2002级、2008级和2013级。以上均指入学年份, 且年份为泛指, 即有可能某位被调查者并非当年入学, 但较接近, 消费模式相对统一, 因此并入该级。所有被调查者均来自湖北省高校, 调查所得的初步数据, 如表1所示。

表1并没有列出学费支出, 这是因为学费支出虽然也属于大学生消费, 但其额度为国家政策所决定, 大学生本人对其并没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学费不能反映大学生消费意愿, 并未列入分析范畴。

2.2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 社会担忧最多的就是他们在娱乐、恋爱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上花费越来越多, 不仅耽误学习, 而且存在玩物丧志的风险。那么这些担忧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我们将表1中基本生活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娱乐和恋爱费用之和占全部费用的比例, 以及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占全部费用的比例列出, 分别记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娱乐恋爱费用占比”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 并绘制了趋势图, 如图1所示。

图1非常清楚地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 没有显著提升或下降。

还有一项需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的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在图1中显示出来, 但经过简单计算后发现:在四个不同时间段上, 本项费用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 这是否表明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人际交往?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2.3 消费差异性分析

表1列出的只是进行数据调查时所获得的平均数据, 而实际上针对每个被调查者都有一组关于他的基本生活费用、学费外其他学习消费、娱乐性消费、恋爱消费、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其他消费等六项数据。由于数据量太多, 本文没有一一列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段大学生分类消费的标准差, 这一数据能代表该时段不同大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但是直接利用原始数据计算标准差, 由于均值各不相同, 得到的是基于不同平台的标准差, 这样的方差进行比较, 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我们对原始数据作了等均值化处理, 即以1995级数据为基准, 全部数据按照均值的比例进行放缩, 然后再计算标准差。这样得到的方差成为调整后标准差,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这六项消费的标准差基本上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虽然有例外情况, 但个数极少, 可以认为是偶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

3 实证分析

3.1 当前社会认识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人群, 被社会赋予了承载国家未来的光荣使命。他们的长辈大多都有着为基本生活保障打拼的痛苦经历, 对艰苦朴素和努力奋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创造出许多自己当年无法想象的优越环境, 期望后辈能安心学习, 出人头地。当这些后辈一边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 一边挥霍着青春和金钱的时候, 长辈们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对这些后辈的口诛笔伐也就在所难免。

每当媒体刊登一些大学生奢侈型消费的报道时, 总会遭到社会人士的批判甚至痛骂。虽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消费也应当水涨船高, 但脱离了学习这个中心的消费总是会招致非议的。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的批判, 并非针对金钱本身, 而是高消费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包括丧失学习兴趣、缺乏进取动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客观的说, 社会人士的这些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毕竟上述现象在现实中已经产生案例, 并且催生了一些恶果。

一些学术界的人士从科学和专业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中高消费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判, 虽然观点不完全一致, 但仍以批判为主。本文并不打算对大学生高消费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详尽的探索, 但通过分析调查的数据和人物走访, 我们感觉有些现象并不像社会普遍认识的那样有害无益, 而有些可能产生更大负面效应的问题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

3.2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

在上一节中, 我们通过图1展示了在四个不同时间段, 几种不同消费领域中大学生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的走势, 结果显示: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也在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只是这个下降趋势并不剧烈。对于这些数据反映的现象, 我们该怎么解读呢?

第一, 基本生活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这是我国人均收入增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2000年以前, 常常有报道说一些考上名校的高中生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 国家采取了限制涨学费、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助学金等手段, 再加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近些年已经几乎没有看到类似报道, 许多高校出现了助学贷款名额用不完的局面。在大家越来越不差钱的情况下, 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稳步增加。不过, 1995年至2013年, 大学生月均消费额由259元增加到992元, 增幅为283%, 而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47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402%, 大学生消费额增长速度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表明家长在给孩子生活费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大学生消费的增幅低于社会平均增幅, 他们的高消费不会是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第二, 娱乐恋爱费用占比显著提升, 而其他学习费用占比基本维持不变, 这正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诟病最多的地方。玩物丧志, 荒废学业, 似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对此教育学家做了大量的分析, 提出我国大学生注重面子性消费、享乐型消费、超前消费等, 其原因在于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大幅滑坡, 传统消费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 等等。一些学者还将这些现象称为“消费异化”, 意思是指消费走向了本意的对立面。

然而, 将大学生高消费称为“消费异化”并一刀切式地加以反对是不恰当的。所谓“消费异化”, 必须具备一个条件, 即走向消费本意的对立面。可是大学生的高消费并不一定都与本意相悖。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就习惯了高消费, 他们在大学里的高消费行为并不带有颓废和消极的因子;还有一些学生, 通过打工挣取了一些报酬, 他们的高消费不仅不消极, 反而带有强烈的积极因素, 这样消费自己所创造财富的行为非常值得提倡。对这样的高消费冠以“消费异化”的恶名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实我们无须过分注意大学生消费额度的高低, 毕竟对于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 开着十万元的汽车去上学并无不妥, 而一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就不应该去买一部5000元的苹果手机。真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失去经济支撑、不以消费成果为终极目标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这与消费额度并无太大直接联系。因此, 我们建议不要对大学生的高消费一律冠以“奢侈型”的恶名, 更不必夸大大学生高消费背后隐藏的消极因子。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四个时间段上, “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总费用比例分别为7.3%、6.4%、5.3%、5.3%, 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大学教师们普遍有着这样一种感受, 就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恋爱外人际交往消费占比的下降虽然不能全部归结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但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过多地依赖电脑和网络虚拟交际。大学生们的交际热情并没有下降, 而是交际方式改变了。当代学生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有些人离开电脑就不知所措了。这才是教育学家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 上一节表2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时段大学生们的个体消费差异越来越大。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间存在贫富差距, 二是学生们的消费意愿存在差异性。

贫富差距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还曾引起一些大学学者的担心,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 会给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如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仇富心理, 而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升级为仇视甚至报复社会的实际行动。客观地讲, 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一些客观事实也印证了这些负面效应。但是也应该看到:贫富差距可以让人自卑, 同样也能促使人进步。现实中有着许多贫困生创业致富的事例, 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以这些正面事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贫富差距。

导致大学生个体消费差异加大的另一个因素是消费意愿的差异加大。在20世纪90年代, 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外, 大学生们可支配的金额很少, 而且社会能提供的消费方式也寥寥无几, 因此大家的消费差异性不大。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可自主支配的费用额度越来越大, 可供选择的消费项目也越来越多, 这为消费意愿差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预见, 随着消费观念的多样性发展, 未来这种差异性将会越来越大。

4 结语

社会对大学生高消费问题投之以极大关注, 对于高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做了许多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大家提出的诸多负面效应,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但也没有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只要能正确引导, 这些负面效应也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警惕的是消费的“异化”, 也即脱离了消费本意的行为, 其中潜藏的攀比奢靡风气会让年青一代迷失方向。没有被异化的高消费, 其实正是社会物质文明前进的动力, 不仅不应该被批判, 反而值得发扬。

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味地强调节俭将会削弱经济发展。培养消费意识, 对于全社会都非常重要。高校中的非异化高消费, 也正是在为未来培养一批具备超前意识的消费者。这样一个消费者群体, 为我国未来进入高消费社会群体打下了意识基础, 同时提升了消费观念的多样性, 对未来完善国家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陈聪.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6) .

[2]黄胜利, 朱敏洁.当代大学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8) .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特征 篇7

作为关注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代表人物, 凯恩斯[1]指出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是包括消费需求在内的有效需求不足, 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 扩张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 J.M.Keynes, 1936)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一是通过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二是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目前, 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的压力, 政府把期望寄托在刺激内需上, 而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学者 (孟昊[2], 2006;李占风等[3], 2009;等) 通过比较各个需求要素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 的贡献或产出弹性, 考察 (居民)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需要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提升居民的消费结构, 在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 库兹涅茨[4]《现代经济增长》中分析了“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的内在联系性, 认为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遵循这一思路, 国内在消费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方面也主要反映在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直接关联研究中, 几乎得到了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应促进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的结论 (文启湘等[5], 2005;邬德政[6], 2008;等) 。

对我国的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条研究主线, 第一条是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LES模型) 或几乎理想需求系统 (AIDS模型) 进行研究, 如龙志和[7] (2001) 、穆月英等[8] (2001) 、臧旭恒和孙文祥[9] (2003) 、丁元和周树高[10] (2005) 和赵志坚[11] (2007) , 等等。ELES模型是C.Liuch[12] (1973年) 在R.Stone[13] (1954年) 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LES) 的基础上推出的扩展形式, 是在一定预算约束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求解马歇尔需求函数。AIDS模型[14]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效用水平下, 求解如何以最少的支出来达到既定的效用水平”[9]。ELES模型和AIDS模型存在着相通之处, 为研究消费结构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模型不宜做动态分析, 也很难度量我国地区收入差异和收入的层次差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此, 研究消费结构另一条主线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妙勇等[15] (2003) 通过变截距固定影响模型, 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赵卫亚[16] (2003) 通过变系数和变截距模型, 分析了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异。樊茂清和任若恩[17] (2006) 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基础上, 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学者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 多是从收入的层次差异和地区差异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也采用面板数据模型, 但是不考虑收入的层次差异和地区差异, 而是从居民收入变动的角度, 探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特征。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演变

测度居民消费结构的国际通用指标是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贫困, 在0.5-0.59之间为温饱, 在04-0.49之间为小康, 在0.3-0.39之间为富裕, 在0.3以下为最富裕。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水平高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总量不断攀升,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量上看,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几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1978年,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为311.2元, 到2009年人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达到12 264.55元, 增长了近40倍 (见图1) 。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必然会使消费结构产生变化。从结构上看, 1978 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0.575, 处于脱离贫困刚刚步入温饱的阶段。随着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见图2) , 1994年下降到 0.5, 开始步入小康生活;2000年开始下降至 0.4以下, 朝着富裕阶段迈进, 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365。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和进一步增长, 人民将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 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将会进一步下降。

资料来源:中经网数据库, 下图同。

从1992年开始, 我国对居民消费调查的统计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及服务8大类, 学者们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这种分类。由于恩格尔系数已经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 表1列出了2000年后除食品外其它各项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从表1仅仅可以看出近年来交通通信类消费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其他各项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变化有升有降, 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三、实证模型及数据的说明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yit=αit+βitχit+εit (1)

i=1, 2, …, N;t=1, 2, …, T。依据模型中的系数的不同, 模型常用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1:αi=αj, βi=βj;i, j=1, 2, …n, 且i≠j, 为混合回归模型。

类型2:αi≠αj, βi=βj;i, j=1, 2, …n, 且i≠j, 为变截距模型。

类型3:αi≠αj, βi≠βj;i, j=1, 2, …n, 且i≠j, 为变系数模型。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模型的类型, 目前广泛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法①。借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即期收入是即期消费的决定因素, 建立分析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模型为:

模型一:cundefined=α1+α2yit+εit (2)

模型二:ln cundefined=β1+β2 ln yit+μit (3)

其中, cundefined为城镇居民各项人均实际消费支出 (k=1, …, 7, 分别表示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实际支出) , 其中杂项的消费支出对本文的分析没有意义, 故剔除, yit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 t表示时期, i为省区标志。

模型一用来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 模型二则考察居民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数据均来于1996-2010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数据有缺失, 故给予剔除, 样本数据包括除西藏和重庆外的其他29个省市, 样本数据由15个时期构成, 样本总量为435, 以我国各个省区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各分类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把它们换算成以1995年为100的各类定基指数, 从而剔除价格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 模型类型的选择

确定模型的类型, 考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运用协方差分析法进行F检验 (表2) 。在置信水平为95%的水平下, 查表后得出各项消费函数的F2和F1值都远大于其临界值, 因此模型皆采用变系数模型。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函数模型都是变系数模型, 这说明对于这7项消费性支出, 我国各个省区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变系数模型有两种形式: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验, 如果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 则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因此, 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二) 实证结果

对于截面单位较多而时期较少这类数据进行估计一般集中于截面的变化, 即异方差上。为了减少或消除截面的异方差的影响, 本文采用截面加权法估计出了城镇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各项消费函数模型, 估计结果见表3。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t统计量。

由表3可知各个回归函数的Ad-R2值都在0.9以上, F值和D-W值都很理想, 表明模型的稳健性强, 拟合优度高。 考虑到各项消费之间的比较, 为了便利地分析199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的情况, 需要对变系数模型中的估计参数值 (见附件) 进行加权平均, 取2009年各个省份 (西藏和重庆两省人口除外) 城镇居民人口数占城镇居民人口总数 (剔除掉西藏和重庆两省人口) 的比重作为权重, 得到均值后对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进行了排序, 结果列于表4和表5。

注:未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的数据我们在加权平均的时把它们剔除, 下表同。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2得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消费函数模型都是变系数模型, 这说明我国各个省市的居民的各项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的差异显著。表3中模型一的截距项部分可以表示为我国城镇居民该项消费的自发性消费水平, 如果自发性消费水平为正且占该项消费的比例越大, 则通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的效果就越不理想。要考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的效果, 还可以换个角度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的对比进行分析。边际消费倾向说明的是居民新增收入在各项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并不能反映居民各项消费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长而改变的情况。因此, 要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居民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

综合运用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 (表4和表5) 进行分析, 就可以得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特征。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方面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都排在了第一位, 这说明家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和电脑、手机、网络等, 通信信息产品已经速度飞快地进入到了城镇居民家庭, 交通通讯类消费是目前居民的消费热点。这与本文在统计描述中的情况相符合, 其收入弹性排在第一位说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消费热点还将延续。食品边际消费倾向排在第二位, 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新增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用于食品消费, 食品仍是城镇居民消费的重点。但是, 食品消费的收入弹性却排在倒数第一, 这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将继续逐渐下降, 人们更倾向于其它消费支出, 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

对于居住和家庭设备消费支出来说, 它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排在末尾, 说明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新增收入用于这些部分消费的比例是最小的。但是, 它们的收入弹性都大于食品消费, 说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上升, 相对于食品消费而言, 居民对这两方面的需求也将会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衣着、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 其边际消费倾向排在第三、四和五位, 低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和食品消费, 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也正在迅速扩大, 虽然其边际消费倾向与食品消费之间还有些距离, 但其收入弹性却排在第二、三和四位, 仅仅低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 且收入弹性都大于一。因此, 可以判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城镇居民的衣着、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都将会逐步取代食品消费支出的地位。

五、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居民各项消费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 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是可行的。对29个省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也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居民的各项消费增长的效果却有很大差异。

目前, 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衣着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的收入弹性都大于一,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点主要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衣着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 与这些消费的相关产业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政府可以继续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等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和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进而达到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另外, 若从经济增长的供给面上看, 迎合消费结构演变趋势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其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不断优化,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 本文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计量形式, 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 概括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特征, 旨在进一步分析其经济效应。

处于消费时代中的中国油画 篇8

关键词:油画创作,消费时代

关健词:油画创作消费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同时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物质生活满足以后,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逐渐浓厚。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 一切都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洪流, 一切都被商品化, 艺术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品化使艺术更加大众化, 更加普及, 阳春白雪的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创作也像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沿着商业利益的轨迹前进。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身处期中的人们仿佛着了魔似的不能自拔, 即使是最具战斗力和敏锐感的艺术家也身不由己而被卷入其中。乱世黄金, 盛世收藏, 处于盛世的当今中国, 收藏艺术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的腰包日益鼓胀, 使得艺术品的消费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新宠并用持续走高。拍卖业的繁荣即是最好的证明。市场的火爆给艺术家带来的是强烈的刺激和金钱欲的膨胀。艺术品的消费也使得中国油画发生了方方面面的改变。

一、油画风格的改变

在消费时代无孔不入的情形下, 在新的文化语境中, 油画艺术与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加复杂的联系。在消费时代的冲击下, 画家们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屈从于商品社会。从刘晓东、方力均、毛焰、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中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90年代的写实油画在风格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的审美趣味充满了各种欲望的世俗声音。不可否认这些艺术风格的兴起, 有着绘画本身的内在规律, 但我们还是很明显地感觉到外在环境对其绘画创作的广泛影响。

油画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效果是其他艺术样式所不能替代的。新中国油画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特点是顺应时代的呼唤、涉入生活的激流、寻求艺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这是我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基本题材和主要追求。进入市场经济后, 处于消费时代的绘画却被迷惑了, 他们迷失了自己, 油画的风格瞬息万变, 紧扣时代脉搏和大众的欣赏口味。他们不再顾及绘画的深层次内容而是以愉悦人的眼球为能事。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金钱收益的同时, 很多艺术家得到的还有艺术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丧失。怎样在市场上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成为许多画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油画语言、题材走向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变, 思想开放, 人们能够接受多元的油画艺术风格, 从新古典主义, 印象派到前卫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 因此在这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里, 中国油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矛盾。80年代以来, 中国美术活动大量挪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方式, 并在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间, 艺术家们几乎把西方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演练了一遍。艺术多元的背后不仅仅是风格的突破和新观念的出现, 同时也深受消费主义时代下大众观念的影响。他们大多是通过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描绘来表现当代人普通存在的精神问题。作为中国千万元级的当代艺术家, 方力钧与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并称为“当代艺术F4”, 光头的他和他的“光头”人像系列, 一起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泼皮幽默语符, 表达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方力钧作品的光头人物, 有时嬉笑, 有时发呆, 有时甚至是一个背影或是后脑勺, 再或者是打哈欠之类的无聊表情。这些形象被画家以超大的尺寸放大到画布上。我们甚至看不出这些形象是什么人, 是什么身份。“光头有效地消除了原型的现实个性, 并作为最富视觉导向性的突出形象特征, 强有力地把各异的片段统合为一个很具体的‘整体’”方力均在数年当中, 一直在画布上重复着画自己。这不正暗合了消费时代特有的重复特征和商业心态吗?

油画语言和题材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充实, 但是与这些汇集在各个油画队伍中的油画家相比, 这种丰富和充实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庞大的油画队伍时, 在感叹当今油画创作繁荣的同时, 更感叹画商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消费时代的力量。

三、油画创作的科技化走向

上世纪90年代后,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大潮的来临, 商业化的意识和商业化的市场重组了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在多元化国际文化交流逼迫下, 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中国本位出发寻找创作上新的切入点。这就使作为传统媒介的油画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开始进入了新一轮中国语境的图像转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王广义对“文革”时期政治图像的波普化运用, 张晓刚把特定历史时期体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合影直接挪用为他笔下那些木讷的群像, 方力钧画的光头符号化地夸大了城市泼皮的嘻笑怒骂表情, 并一度成为一个时代的广告标签。绘画变成了记录观念艺术的图式, 与艺术史形成了新的对话关系。

一大批青年艺术家在了解影像的时代特质, 并加以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回到传统油画上来的, 将他们对现实的评判和反思, 通过更深层次的独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来。有的将各种上下文的图片直接在画面上重组, 如钟飙等人的绘画;有的强调戏剧性效果, 将青春时代肉体和心灵遭受的伤害用模糊不清的方式表达, 如谢南星、尹朝阳等人的绘画。从这些新绘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油画家对于新图像、新修辞方式, 还有新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不仅是为了应和影像文化的需要, 而且是为了强调绘画作品中手绘的不可复制性和图像的再生性之间的有机联系。绘画手段不再像以前那般纯粹, 在消费时代的进程中, 油画家关心的是如何能更快速、便捷地张扬自己, 因此在选择表达方式上, 他们挖空心思地寻找, 而数码媒介正好适应了他们的这种需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油画创作实际上削弱了传统架上油画的特征, 使得油画越来越失去自己独立的价值, 艺术形象的鲜活度被图像所替代, 作为架上艺术的油画正在被概括。“你所感叹的已不再是艺术图像的匮乏、欣赏能力的衰竭, 而是创造性独立人格的普遍脆弱。”[3]因此, 重新呼唤艺术的感染力、守望艺术的本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由于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发达, 绘画艺术与科技互为影响的作用日益显示, 艺术的形式也必定会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但是,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油画还是应该在传统、经典艺术的基础上, 对现实时尚作出回应, 而不是以牺牲传统为代价。

参考文献

[1]吕品田:《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2]陈雨扬:《美术观察》, 2007.2

上一篇:牡丹病虫害防治技术下一篇:目标设置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