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特征(共10篇)
能源消费特征 篇1
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达到27.5%,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占比还将继续升高[1]。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普通住宅能耗的10~20倍,属于高能耗密度类型建筑。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近年来建成了一大批公共建筑。在对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的研究中,徐强等基于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建筑用能水平及能耗特点,分析了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现状[2]。龙惟定等根据上海地区办公楼、商务楼、宾馆和商厦能耗调研数据,对上海公共建筑空调能耗的现状作了评价[3]。夏剑铭等针对一般办公建筑节能问题,通过对上海市一项具体工程案例的建筑能耗建模比较和技术经济性分析,从建筑围护结构、用电耗能系统等多方面进行节能优化[4]。李峥嵘等通过对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与运行管理的调查,提出了其能耗现状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5]。在国外对建筑能耗的研究中,Alberto等采用数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来预测建筑能耗[6]。Florides等利用TRNSYS研究了建筑能耗的减排途径及其经济性[7]。Belzer等基于调研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美国商业建筑能耗的影响[8]。
本文基于调研数据以上海市公共建筑和酒店建筑为例,对上海市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费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上海市能耗基准线,评价了上海市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费水平及节能潜力。
1 上海市公共建筑能源消费概况
1.1 能耗及指标计算方法
大型商业建筑年综合能耗计算公式为
式中E———商业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a;
n———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ki———第i种能源的折算标准煤系数;
Ei———商业建筑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第i种能源实物量。
商业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计算公式
式中e———商业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m-2·a-1;
E———商业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a-1;
A———商业建筑建筑面积/m2。
商业建筑可比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
式中eC———商业建筑可比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能耗/kgce·m-2·a-1;
e———商业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能耗/kgce·m-2·a-1;
aj———第j类业态商业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修正系数。
酒店建筑年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酒店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a-1;
n———酒店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ki———第i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
Ei———酒店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第i种能源实物量。
酒店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计算公式为
式中e表示酒店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m-2·a-1;
E———酒店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a-1;
A———酒店建筑面积/m2。
酒店建筑可比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CC———酒店建筑可比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m-2·a-1;
e———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kgce·m-2·a-1;
eRO———客房年平均出租率修正项/kgce·m-2·a-1;
eGR———客房套数密度修正项/kgce·m-2·a-1;
eWE———洗衣房设备密度修正项/kgce·m-2·a-1;
ePG———室内停车库建筑面积修正项/kgce·m-2·a-1。
1.2 上海市大型商业建筑能源消费概况
本文中所调研大型商场建筑面积在21 000~140 000 m2之间不等,其中包括建筑面积≥5000 m2的商场建筑,以及建筑面积≥1 000 m2的办公建筑。建筑开始运营时间为2000~2011年,建筑层数在6~31之间,除A建筑没有地下室外,其余建筑都有地下设备层和车库。
基于能耗调研数据,根据公式(1)~(3),可得2012~2014年调研大型商用建筑的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如表1所示。
调研发现中,大型商场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在60~80 kgce/(m2·a)之间,大型办公建筑的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在20~30 kgce/(m2·a)之间,商场建筑显著高于办公建筑,如表1所示。2012~2014年,调研中涉及的90%的大型商场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少数商业建筑呈上升趋势,其中E商场降幅最大,达17.5%。
在建筑能源管理制度方面,调研中的大型商用建筑都设有节能目标、能源统计制度以及能源设备运行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没有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能耗考核制度、节能奖惩制度和能源管理体系。
1.3 上海市酒店建筑能源消费概况
本文中调研了上海市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1家,酒店建成时间为1988~2007年,面积在10 000~70 000 m2之间,建筑层数在7~31之间,客房数量为180至640间。
基于能耗调研数据,根据公式(4)~(6),可得2012~2014年调研酒店建筑的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如表2所示。
调研发现,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在40~90 kgce/(m2·a)之间,如表2所示。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与酒店星级、建筑面积、入住率等参数密切相关。总体而言,酒店星级越高,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越大。但是随着近年来,星级酒店对建筑节能的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其中E酒店在2012~2014年,下降了24%。
调研中的酒店建筑均设有节能目标、能源统计制度、能源设备运行管理制度以及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部分设有能耗考核制度、节能奖惩制度和能源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了解酒店建筑能源消费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
2 上海市典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费特征
2.1 上海市某大型商业建筑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该商用建筑是一所综合性购物商场。2004年12月开始投入正式运营,营业时间为12小时。商场建筑面积为11万m2,共6层,地下2层停车场。
基于能耗调研数据,可知该大型商业建筑2012~2014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耗电量以及天然气消费量,如表3所示。
从2012年至2014年,该商场建筑年综合能耗从8 327.1 t标煤下降至7 673.5 t标煤,其中电力消费量从2 477.4万k Wh下降至2 327.8万k Wh,如表3所示。2012~2014年,该商场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从75.8 kgce/(m2·a)下降至69.8kgce/(m2·a)。
该商场主要消耗的能源类型为电力和天然气,其中电力主要用于酒店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电梯系统,天然气主要用于供热系统。电力和天然气的逐月消耗量随季节变化,如图1所示。其中,夏季和冬季耗电量较多,春季和秋季耗电量较少,这是由于上海在夏季和冬季需要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气温,制冷季节供热导致空调设备耗电量增大。天然气消耗量在供热季节剧增,在非供热季节天然气消耗量变化不大。上海市12月的平均温度为全年最低,供热负荷最大,因此天然气消耗量在12~2月期间显著增加。
2012~2014年,该商场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大,电力消费量的占比在90%附近波动,天然气消费量占总能耗的10%左右,如图2所示。
在电力消耗方面,该商场的主要用途分别是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电梯系统。由图3可知,空调系统耗电比重最大,占电力消费总量的69%。照明系统耗电量的占比为17%,电梯系统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14%。
2.2 上海市某酒店建筑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该酒店是一所五星级的综合酒店,2005年06月开始投入使用,建筑地面高度为221.8 m。建筑总面积113 979 m2,共58层,地下3层停车场;一至五层为酒店公共服务层;7层至23层为办公标准层;24层至26层为酒店内部休闲健身区;28层以上为酒店客房。
基于能耗调研数据,可知该酒店建筑2012~2014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耗电量以及天然气消费量,如表4所示。
从2012年至2014年,该商场建筑年综合能耗从6 849.3 t标煤下降至5 659.3 t标煤,其中电力消费量从1 658.7万k Wh下降至1 439.2万k Wh,人工煤气从324万m3下降至122.9万m3,而天然气消费量则从8.8万m3上升至51.9万m3,如表4所示。经计算,2012~2014年该酒店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从60.1 kgce/(m2·a)下降为49.6 kgce/(m2·a)。2014年其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低于北京,却高于重庆,长沙,武汉等城市的同类酒店建筑[5]。
该酒店主要消耗的能源类型为电力,天然气和人工煤气,其中电力主要用于酒店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以及通风系统。天然气和人工煤气主要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和炊事系统。该酒店主要用能系统能耗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其中由于上海夏季跨度大,供冷季节较长,空调系统和供冷、供热服务设备的能耗占总能耗的38%,占比最大。照明系统能耗占总能耗的22%,热水系统占比17%,电梯能耗占比12%,剩余用途能耗占比为11%。
2014年该酒店逐月耗电量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7、8月份酒店耗电量最多,其次是1月和12月。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约4℃,通常7、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约28℃。因此在夏季昼夜都需要空调开启,空调用电量剧增,冬天最冷时也需要开空调取暖,采暖能耗增大。
由于该酒店为综合性酒店,各功能区面积占比为:酒店客房为36%,商务办公为32%,地下室为16%,设备层为3%,其它功能区占13%。酒店客房和商务办公部分所占面积为总面积的68%,而其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90%,如图4所示。酒店客房和商务办公部分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6%和32%,相差不大。然而,酒店客房部分耗电量几乎是商务办公部分的2倍,其中酒店客房耗电量占比为59%,商务办公耗电量占比为31%。主要原因为营业时间差(酒店客房部分营业时间是24小时,办公区域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及用能习惯不同。
2012~2014年该酒店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6所示。其中电力消费量占比最大,并从72%增加至76%。人工煤气和天然气占比变化较大,人工煤气占比从26%降低至12%,而天然气占比从2%升至12%。
3 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及节能潜力分析
3.1 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
建筑能耗基准线是用于比较建筑能耗水平的标准和定位,可以用于单栋建筑在不同条件下的自身比较,也可以是建筑之间的横向比较。建筑能耗基准线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水平,可以应用于节能计算、碳排放交易等[6]。我国建筑能耗基准线的类型主要分为:基于基准模型的能耗基准线和基于统计数据的能耗基准线。本文采用上海市大型商用建筑和星级饭店建筑合理用能指南中[7,8]确定的建筑能耗基准线来评价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潜力,指南中明确了单栋建筑可比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的合理值和先进值,如表5,表6所示。
3.2 上海市公共建筑能源消费水平分析
根据表1、表2中数据及公式(3)、公式(6)计算得:
本文中所调研的大型商业建筑中,全部都达到标准值,如表7所示。在百货店及购物中心中,建筑A和B均达到标准值,但没有达到先进值。而商务办公建筑中,仅有建筑E和F达到了先进值,其余仅满足达到标准值要求。由此可以看到,商业建筑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
调研的酒店建筑中,部分酒店达到先进值,但是部分酒店没有达到标准值,如表8所示。在五星级酒店中,建筑B和C酒店均达到先进值,而建筑A则超过标准值,由此可见,对于建筑A,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达到相同的服务质量,有较大的节能改造的空间。四星级酒店中,建筑D达到了先进值,而建筑E达到了标准值。调研中的三星级酒店,建筑F则超过了标准值,有较大的节能改造空间。
4 结论
本文调研了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多家公共建筑,对上海市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费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对上海市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上海市大型商业建筑和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建筑逐月耗电量与季节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2)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电力是上海市公共建筑主要消费的能源类型,且呈现总量下降而比例上升的趋势,天然气消费总量和占比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空调系统能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的占比最高,且均依赖电力供能。从建筑节能方面考虑,未来天然气和太阳能驱动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参照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上海市相同类型公共建筑可比单位建筑综合能耗差别较大,部分建筑达到先进值,由此可知其余同类建筑具有一定节能潜力。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室.能源规划与系统模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徐强,庄智,朱伟峰,等.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C].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322-326.
[3]龙惟定,潘毅群,范存养,等.上海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J].高技术通讯,2002,24(7):63-67.
[4]夏剑铭.上海某办公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132):56-61.
[5]李峥嵘,彭姣.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与运行管理现状调查[J].暖通空调,2005,35(5):134-136.
[6]Alberto Hernandez Neto,Flávio Augusto Sanzovo Fiorelli.Comparison between detailed model simula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forecasting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J].Energy and Buildings,2008,40(12):2169-2176.
[7]G.A Floridesa,S.A Tassoub,S.A Kalogiroua,et al.Measures used to lower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ir cost effectiveness[J].Applied Energy,2002,73(3-4):299-328.
[8]DB Belzer,MJ Scott,RD Sands.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US commerc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an analysis using sample survey data[J].Energy Sources,1996,18(2):177-201.
[9]陈伟青,周孝清,常先问.广州市某酒店建筑能耗调查与分析[J].制冷,2009,28(1):64-68.
[10]朱能,朱天利,仝丁丁,等.我国建筑能耗基准线确定方法探讨[J].暖通空调,2015,45(3):59-64.
[11]上海市质量监督局.DB31/T552-2011,上海市大型商用建筑合理用能指南[S].
[12]上海市质量监督局.DB31/T551-2011,上海市星级饭店合理用能指南[S].
实施电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篇2
推进电能替代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窝电”问题。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提出四个电能替代重点领域。一是北方居民采暖领域,主要针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城区、郊区、农村等还大量使用散烧煤进行采暖的,使用蓄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电暖器、电热膜等多种电采暖设施替代分散燃煤设施。从电采暖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电采暖在整个供暖体系中属于补充供暖方式,未来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主要还是依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特别是背压式热电联产,这是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印发的《热电联产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17号)中提出,未来将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因此,发展电采暖,并不是要取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一点需要各地在供热规划中予以重视。二是生产制造领域,生产制造领域的电能替代需要结合产业特点进行,有条件地区可根据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要,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灌溉等。三是交通运输领域,主要针对各类车辆、靠港船舶、机场桥载设备等,使用电能替代燃油。四是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主要是满足电力系统运行本身的需要,如储能设备可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
“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上述四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消费比重达到约27%。预计可新增电量消费约4500亿千瓦时,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30、210、70万吨。
把握原则,稳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明确,推进电能替代应坚持“改革创新、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有序推进”四项基本工作原则。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中,将逐步建立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推进电能替代必须与电力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促进移峰填谷的作用。此外,还需要与能源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规划或专项工作相结合,以规划为引领,明确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同步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深入、持续、有效地推进电能替代,必须科学分析地区能源结构、产业特点、环保要求、财政支持能力等,通过试点示范等方式,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设备研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定不能盲目推进,避免因“煤(油)改电”不可持续而造成“电返煤(油)”。
政策支持,扎实有效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是一种清洁化的能源消费方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社会公众带来普遍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其成本较高,难以完全通过一般的投资回报方式进行回收,必须有政策支持才能实施。
为此,《意见》提出若干电能替代支持政策,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在配电网建设改造方面,一是将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二是国家“十三五”的配电网改造资金中将拿出一部分用于电能替代配套电网改造,配电网企业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在设备投资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支持电能替代。二是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在项目运行方面,一是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今后,还将结合电改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这些措施对利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供热的项目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通过直接交易,电能替代项目可以按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购电。三是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将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明确职责,共同协力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落实。为保障电能替代工作落实,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分地区、分领域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要配合做好电力市场建设、直接交易、辅助服务机制等工作,支持电能替代发展。地方政府要摸清潜力,找准定位,做好组织,协调困难,按照《意见》要求,制定适合本省(区、市)的电能替代方案,并推动实施。电网企业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及时做好电能替代项目配套电网建设改造与电网接入等工作。电能替代项目单位要积极主动推进项目,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建设。电能替代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降低设备成本。
山西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 篇3
山西省电力消费总量,2005年为946.3×108kW·h,2010年为1460×108kW·h,比2005年增加513.7×108k W·h,年均增速达10.86%。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2005年为12 750×104t,2010年为16 808×104t,比2005年增加4 058×104t,年均增速为6.37%。从2005年至2010年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增速对比图看(见图1),电力增速与能耗增速一致性走向趋势明显。
山西省以资源输出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容易受国际环境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急速下滑,电力消费及能耗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当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时,电力消费增速再次超过能源消耗增速,因此,电力消费增速变动快于能耗增速变动,电力消费增速可看作能耗增速的预估指标,也是预判经济形势的先导指标。
2 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及结构分析
2.1 电力是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品种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和原材料,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2005年以前,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中(不包括发电、洗煤、炼焦等加工转换煤炭消费),煤炭占比最大,但其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煤炭占比为40.0%左右,2000年,比下降为37.8%,2005年继续下降至28.3%。于此同时,电力作为1种清洁能源,得到最大力度的推广。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用电的快速增加,电力消费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占比超越煤炭,成为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大的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至2009年,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1.58%、31.93%、35.26%、31.87%和30.08%,平均占比为32.14%。其中,2009年的能源品种终端构成见图2。
2.2 工业用电占电力消费的80%以上
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出现一定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上升。第一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3.99%下降为2010年2.54%,第二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2.74%下降为2010年81.62%,第三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11%上升到2010年8.20%,居民消费用电占比由2005年5.15%上升到2010年7.64%。由此可以看出,电力消费的产业结构变动中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动幅度不大,尽管第二产业用电量有小幅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仍然占据电力消费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用电是电力消费的主体(见表1)。
单位为%
2.3 高耗能行业是电力消费的主力军
2005年至2010年,七大主要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加工业及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外,其他五大行业用电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80.12×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163.91×108kW·h,年均增速为20.92%,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111.67×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272.55×108kW·h,年均增速为28.81%。七大主要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由2005年628.88×108k W·h上升到2010年的1 041.7×108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0.47%上升为2010年的71.35%,因此,用电行业高度集中,用电结构重型化仍然是山西省电力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3 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分析
依据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费增长的关系,结合历史数据,可推算和监测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耗增长的关系为: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第i种能源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第i种能源消费增长(%),(1)
由式(1)可知,当各能源品种消费增幅不小于零时,电力作为能源消费品种之一,必然有式(2)的结果。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电力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电力能源消费增长(%)。(2)
由于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短期内变动不大,采用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近5年山西省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平均为25.62%,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0.86%,由此可计算出,山西省电力消费拉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78个百分点。长期看,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会逐年上升,假定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为30%,电力消费增速仍按10.86%计算,电力消费将拉动能源消费增长3.26个百分点。如果以25.62%作为电力消费占总能耗的比重计算,电力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能耗增长0.26个百分点,即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越大,对能耗的拉动幅度越大,电力消费增速也成为人们观察、评估能源总量的1个重要指标。
4 相关措施建议
4.1 加强电力消费监测提高能耗预警的时效性
电力是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多的能源品种,电力消费变动速度快于能源消耗变动速度,从2005年至2010年山西省电耗与能耗增速对比,发现电耗增速平均高于能耗增速4.49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加大对电力消费的监测监控,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做好电力消费监测预警,及时反映电力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以利于加强电耗的宏观调控,控制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
4.2 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对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低电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耗电企业的审批,进一步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抑制工业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强化技术与管理同步节能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高耗电行业、企业关键环节的节电节能技术,加大对陈旧电网和终端设备的维修改造,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减少设施损耗。同时,通过实施阶梯电价,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节电灯具等手段,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管理损耗,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革新,实现技术与管理共同促进节电节能。
4.4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从当前的执行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2%,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增长1.2%和1.8%。全国没有实现2006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其中,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的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需要再提高30%以上,因此将有非常大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能源、资源和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现在排世界第一,原油排世界第二,天然气排世界第四。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10%,但能源的人均拥有量却明显不足。假如大量增加使用量,资源肯定不足。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储量,按现有规模以及开采速度,煤炭只能维持30年,石油只够开采不足15年,天然气剩余储量只够开采不足30年。洁净高效的能源,缺口依然很大。以原油为例,原油产量在“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为2.38%,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47%。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3亿吨,其中,自产2.1亿吨,进口9000万吨。据预测,“十一五”期间,石油在加大自主开采量的基础上,缺口仍将突破1.3亿吨。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首先,据有关方面估算,我国目前能源效率约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主要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虽然中国的GDP单耗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60%,但如果按照百万美元的能耗标准与世界比较的话,还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比日本高9倍,比OECD国家高4倍,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其次,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单位产品的能耗仍然比国际水平高25%~60%,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
(三)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很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能源消费过分依赖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煤烟型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是燃煤造成的,大气中70%的烟尘也是燃煤造成的。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能源消费结构尚不合理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还是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2%左右。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据对55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与GDP的比率统计,我国每生产1美元的GDP。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倍。
我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能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已逐步由总量平衡矛盾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结构性矛盾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现能源合理消费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提倡合理消费,强化节能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安全为核心,以能源节约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降耗减排目标进行规划,特别是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年度分解。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政策和规划,上项目要经过论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避免重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政策法规的落实是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大与降耗减排有关的技术与项目投资力度,降耗减排需要相关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尚不具有对企业自主进行此方面投资的激励机制。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吸引民间资金,参与这一领域的投资。
实现节约型社会,要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制定行业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强化节能管理,搞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严格限制中小型高耗能企业的新建。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设备和产品。促进能源内涵式发展,逐步建立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局面。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了许多问题,煤炭供应能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电尽管清洁,却产生了
大量的移民和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加以控制,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此外还有大量的秸秆、废弃垃圾等可资利用的能源资源。20多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我国的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应给予优惠政策。采用电力公司配额制,加快风电开发。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程度。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预计未来15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利用的空间还很大。应改变目前的价格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以鼓励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加快应用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比和发现国内外能源效率差距的基础上,找出能源利用技术差距,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是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技术水平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优先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能源工业技术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发,为未来能源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如环保技术和与煤的使用各环节有关的资源节约技术。继续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及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目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不仅要增加节能投资,更新和改造工艺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从市场准入、产品能耗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针对企业产品出台强制性的节能技术标准,对不达标准的产品不应象征性罚款了事,而应逐出市场。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都将是空话。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提高和严格执行在能耗、环保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坚决阻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国外向国内、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
(四)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从我国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还要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要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转变税收优惠模式,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流动机制。
能源消费特征 篇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大幅的攀升, 中国己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 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
一、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2009年, 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1 1 1 6 4.3万吨油当量, 比上年下降1.33%, 出现了首次下降。其中中国能源消费量为2 1 7 7百万吨油当量, 增长8.47%,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9.49%, 仅次于美国的2182百万吨油当量,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相对于1 9 9 9年的967.3百万吨油当量, 我国能源消费在10年中增长了125.1%, 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量在呈逐年递减趋势。虽然,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 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 4%, 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石油人均进口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
2、我国能源消费特征
(1)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8年的1 3 8 5 5 3万吨标煤上升到2 0 0 8年的285000万吨标煤, 30年增长了近4倍, 2001年-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
(2) 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核心。2000年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7.8%, 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种非可再生常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2.6%,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3) .石油进口快速增长, 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2008年, 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 (其中原油净进口1.79亿吨, 成品油净进口2182万吨) ,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1.3%。
二、我国能源贸易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贸易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进口量进一步增加, 2000年进口量为14334万吨标准煤, 2008年达到了36764万吨标准煤, 增长256.5%, 年均增长4.6%。出口量在2003年以前, 还处于上涨趋势, 2003年达到了近来最高的出口水平, 为12989万吨标准煤, 2003年后开始下降, 2008年降为9955万吨标准煤。
2、我国能源贸易特征
(1) 能源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重要性日益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能源贸易快速发展。从历年进出口能源产品数量的增长趋势看, 中国主要能源产品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贸易量, 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煤、原油、成品油、焦炭等的贸易量不断上升。
(2) 能源产品出口由石油为主转向以煤炭为主。在我国的能源贸易结构中, 90年代前能源出口以石油为主, 9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以煤炭出口为主, 原煤出口量在能源产品中占绝对优势, 焦炭、半焦炭出口平稳上升, 2000年以来煤炭出口迅速扩大, 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3) 能源进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逐年增加, 1996年起, 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急剧扩大并明显超过出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世界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能源进口越来越多。
三、我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关系相关性分析
1、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相关性分析
x代表一次性能源消费量, 用百万吨油当量衡量。y反映的是百元能源使用的能源净进口量情况, 能源净进口量用能源使用量减去能源生产量估算, 用石油当量衡量, x负值表明净出口。能源使用量指在转化为其他最终燃料前的一次性能源使用量, 通过能源原生的产量+进口量+ (-) 存量的变化-出口量。
根据表3-1的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数据显示, 两者之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能源消费与净进口贸易呈同趋势增长。考察我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很高, 相关系数达0.9405。
2、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因果关系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又可以称为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与不发生对于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的概率有影响, 并且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 (A前B后) , 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是B的原因。 (表3-2)
在上表中, x与y是对应的, z与w是相互对应的。y与w是根据x与z值计算出来的概率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只要看看y和w的值与5%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y<5%, 即F检验没有通过, 也就是说A是B的格兰杰因。如果y>5%, 即F检验通过了, 就接受“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 也就是说, A不是B的格兰杰因。
为了判明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利用这两个变量的5个滞后值作Granger因果检验。
表3-3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y是净进口贸易值, z是能源消费水平对数值, 结果表明, 在5%显著性水平上, 能源消费z是净进口贸易y的原因, 而能源消费y不是净进口贸易z的原因, 从净进口贸易y到能源消费z是单向因果关系, 符合常规判断。
3、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的关系,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从实证角度探究两者的相互关系。首先, 设立模型如下:
y=α1+α2·log (x) +u
其中y为净进口贸易值, x为能源消费值, u为随机干扰项。另z=log (x) , 回归结果如下:
从R2=0.839204和调整后R2=0.833461来看,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F值达到146.1334, 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好。z值的系数为8.818856, t值为12.08857, P值为0.000, 非常显著, 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相关性很高。但是D-W值为0.739758, 表明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这两个序列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正序列相关。
四、总结与结论
能源消费是影响能源贸易 (净进口) 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发现, 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储量、产量以及消费量不均衡。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已经从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 能源消费是因, 能源贸易是果, 另外, 回归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关系非常显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证实能源消费是能源贸易 (净进口) 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能源贸易并非能源消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赵晓丽, 宋翠.我国能源贸易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研究与讨》.2009. (11) .38-42
[2]、刘剑峰, 余燕春, 中国能源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统计, 2008, (2) :32-34.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篇6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是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1999~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1999年的13亿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增长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
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看, 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这种走势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受不同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例如, 199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就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生产和出口下降有关。二是能源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反映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状况。2005年之后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 与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 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必须保障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紧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无论是赶超式经济发展阶段,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都决定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我国经济还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2007年投资率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比率有所增加。三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目前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 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仍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号称“世界工厂”, 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政府已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由于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都决定了未来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 也称为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2008年节能率指标达到4.59%;200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下降了9.16%, 但是由于第四季度国内生产和外贸大幅度反弹导致了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反弹, 全年能耗降幅仅达到2.2%。这一数字远低于“十一五”期间年节能率4.4%的目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2010年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
我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从横向对比看,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与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在于多年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 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通过与一些国家的横向对比还可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些低收入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 它们的万美元GDP能耗很低 (约为2.5吨标准油/万美元) ,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甚至有些国家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 能源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于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 因此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在一次能源品种中, 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约为27%, 原油利用效率约为50%, 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 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由此可见, 改善能源结构, 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在巴西, 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取代了40%以上的汽油消费, 早在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就达到43.9%, 居世界领先地位。墨西哥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但是仍注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两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 而且远远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 我国在制定节能降耗措施乃至经济发展战略时,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1999~2009年,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两头底、中间高的走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的变化:1999~2002年, 能源消费增速从1.2%增加到6%, GDP增速从7.6%增加到9.1%,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且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因此, 这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和2004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高峰 (分别为1.53和1.594059) , 其原因是这两年我国的GDP维持稳定的增幅 (分别为10%和10.1%) , 但能源消费的增速却大幅度提高 (分别达到15.3%和16.1%) ,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5。2005年随着国家落实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当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至10.6% (仍高于GDP的增速10.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仍然大于1) 。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格局直至2006年之后才逐渐改变。2006年和2007年的GDP增速继续增加, 分别达到11.6%和11.9%;能源消费增速却下降, 分别为9.61%和7.8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且下降较为明显 (分别为0.828448和0.658824) 。2008年,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比2007年下降明显 (从11.9%降至9%) , 但是因为实行节能降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8年能源消费的降幅较大 (由6.6%降至4%) , 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 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 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 达到6.3%, 而GDP增长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于2008年,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 达到0.724138。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应重视的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 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将会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 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创新节能科技绿色能源消费 篇7
近日, 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华电福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山。
记者:作为荣获中国电力建设优质工程奖的项目, 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的基本情况。
陈总: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 主要满足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对采暖、电力、集中制冷、工业蒸汽及生活热水的需求, 项目配套建设冷、热管网, 可实现电、热、冷、汽、水五联供。最大供热能力为205MW, 最大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200MW, 拟分二期建设。
记者:“十三五”规划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项目在能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特点与创新?
陈总:这个项目的特点总体可概括为:“一全四高两多”。
一全就是供给能源产品种类最全。项目是目前国内直供到户能源产品种类最全的综合能源利用项目, 也是国内首家为工业园区提供发电、供热、供冷、工业蒸汽和生活热水等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项目。
四高就是能源综合利用率高。项目通过能源梯级四级利用, 并预留热泵技术接口, 综合热能利用率超过80%, 比常规方式提高一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 收集开发区内污水经再生处理回用。项目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再生水, 排放废水经初步处理后返回污水厂深度处理, 循环利用。此外, 环保水平高、环境融合度高。
两多就是产业门类多和创新亮点多。项目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 以2台燃气机组为一体,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上游自建天然气管道, 实现中石油直供气, 未来拓展为天然气供气板块;下游延伸至用户, 实现“热、电、冷、汽、水”五联供, 形成多门类的产业集群。项目倡导“用心创造”的创新理念, 深入开展创新活动, 积极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
记者:请您谈谈项目实施为建设美丽天津做出了哪些努力。
陈总: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肩负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的采暖供热重任, 同时承担着武清开发区金融商务区集中供冷和生活热水供应任务, 公司立足项目本身, 积极参与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篇8
“优化能源结构,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能源消费总量为何需要控制以及如何控制, 成为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及其动因
1.1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能源消费直线上升, 由1980年的6.0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 是1980年的5.4倍。2006年全国能耗总量25.87亿tce, 提前4 a突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10年能耗24亿tce的总量目标;2007年全国能耗总量28.05亿tce, 提前3 a突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能耗27亿tce的总量目标;2009年全国能耗总量达到30.67亿tce, 提前11 a突破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20年能耗30亿tce的总量规划目标。更让人担忧的是, 目前我国能耗总量的增长势头并没有因“十一五”期间强劲推进节能工作而减缓。“十一五”期间, 我国能耗总量年均增长6.6%, 超过前30 a平均增长水平0.8个百分点。按此推算, 2020年我国能耗总量将达到60亿tce以上。如此巨大需求,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
1.2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客观动因
1.2.1 经济增长超速
经济超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比规划值分别高0.6、1.5和3.7个百分点, 差值越来越大。1980年全国GDP总值4 546亿元, 2010年增长到39.8万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9.8%。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增长了15.6倍。同期, 能耗总量由6.0亿tce增加到32.5亿tce, 年均增长5.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9。虽然用较低的能耗增长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规划, 30 a完成了国家拟50 a完成的两个GDP“翻两番”目标, 直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屡屡突破规划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 据最近各地相继公布的“十二五”规划, 我国很多省区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比“十一五”降低0.5个百分点, 达到7%的规定, 仍然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12%、13%甚至5 a翻番的目标, 意味着我国能耗总量仍隐藏着巨大的上升冲动。
1.2.2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十一五”以来,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恢复到70%以上。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是由我国“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禀赋情况决定的, 今后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煤为主要能源, 不仅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排放大量的CO2, 而且意味着我国能源强度必然比以油气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高, 在经济总量相等条件下, 能源消费总量必然更多。有人推算, 我国煤炭消费比例每下降1个百分点, 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就可降低2 000万tce[1]。
1.2.3 重化工业比重大
近30 a来, 我国一直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0.2∶48.2∶21.6调整到2010年的10.2∶46.8∶43.0,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近30 a提高了21.4个百分点。在工业部门内, 我国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 其产值比重差距越来越大。1981年, 我国工业产值轻重结构为51.4∶48.6, 轻工业产值比例比重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09年, 工业产值轻重结构变为29.5∶70.5, 重工业产值比例比轻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登上了高耗能的增长平台。单位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 使得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且居高不下。
1.3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观动因
1.3.1 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驱动力
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 中央政府对全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强劲驱动,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仍要求2009年全国经济增长率高于7.5%的“十一五”规划指标, 保证达到8%。在强烈的GDP增长冲动中, 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要, 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带动地方GDP增长, 从而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至于因此产生超额的能源需求, 以及将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什么影响, 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在它们的规划里, 只有上多少大项目, 建多少重化工基地, 需要多少投资, 而没有能源消费总量的平衡表[3]。这就出现了2003-2007年连续5 a全国重工业增长超过17%, 高出GDP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幅度不断增加, 导致经济增长规划目标不断被超越, 能源消费总量规划目标不断被突破。
1.3.2 现行制度允许能耗总量任意增长
“十一五”以来, 我国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 把能源强度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取得节能6亿tce左右的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没有能耗总量降低的硬性指标和相应的措施, 能耗总量仍然以6.6%的比率继续增长。尽管单位GDP能耗下降20%执行起来十分艰巨, 但其作为相对控制指标, 既无法控制能耗总量的绝对增长, 甚至在机制上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例如, 在降低单位GDP能耗过程中, 一些地方通过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来实现, 不但没有促进结构调整, 反而导致作为分子的能耗增加。在只有单位GDP能耗下降控制目标和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 事实上, 我国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2009年, 我国能耗总量达到21.77亿toe, 占世界总量的19.5%, 基本与美国 (21.82亿toe) 持平, 2010年已达到22.7亿toe (32.5亿tce) ,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
2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2.1 控制能耗总量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要求
能耗总量控制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消费强度, 到2020年,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60亿tce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10 a中国仍有28亿tce能源增量需求。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国能源资源的承载极限。因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虽较丰富, 但仅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 人均能源储量更低,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官方公布的能源储量和能源开发强度估算, 2009年, 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采比分别为15 a和43 a, 最长的煤炭储采比只有61 a。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能源储采比是按我国目前能源开发强度计算的, 若按2020年能源预测需求量计算, 则各种化石能源剩余储量的服务年限将更短。
2.2 控制能耗总量是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90%的SO2、67%的NOX、70%的烟尘排放量、70%的CO2排放量都源于燃煤。每年近30亿t煤炭消费使得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 从空气质量角度看, 我国SO2排放量只有控制在1 200万t以内, 全国大部分城市SO2浓度才可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从酸雨控制角度看, 要使我国SO2排放处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缓解能力之内, 全国最多能容纳1 620万t SO2[4]。但实际情况是SO2排放早已突破了这个环境容量。2009年, 全国612个大陆城市上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仍然有107个, 超标比例达到17.5%, 其中劣三级城市有8个, 占1.3%[5]。因此, 实施能耗总量控制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
2.3 控制能耗总量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我国能耗增量基本上每年翻一番。2001年全国能耗比上年增加4 900万tce, 2002年该数值上升到9 000万tce。2003-2007年, 年均能耗增量达到1.7亿tce[6]。从这个角度看, 扭转能耗总量过度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最实际的行动。通过控制能耗总量, 把GDP增长“逼”到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一是迫使各级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各级政府对GDP增长有用但耗能大的项目自我抑制, 将驱动GDP增长引导到“练内功”上来;三是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2.4 控制能耗总量是保证能源安全的要求
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国石油需求急剧上升, 产需缺口不断扩大。1990年全国石油消费量1.15亿t, 2009年增加到的3.84亿t, 年均增长6.6%, 同期石油产量每年仅增长1.7%。二是我国石油储量相对不足, 石油进口依存度急剧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3.7%提高到2005年的43.9%, 2009年达到56.8%, 突破了50%这一“安全警戒线”。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9) 》, 估计到2020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高于目前美国60%的水平。三是进口地集中。我国石油接近80%的进口来自动荡的中东和敏感的非洲, 石油安全形势着实令人不安。
3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设立两个能耗控制指标
为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建议从“十二五”开始, 设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两个控制指标。前者是主要指标, 后者是辅助指标, 但两者都是约束性指标。实际操作时, 可按照节能与经济发展协调原则, 根据全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状况、节能潜力等情况, 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 科学预测2020年或更长时期内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并将其作为能源消费的约束上限, 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 (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0.4) 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并按照“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降低18%和16%左右确定万元GDP能耗指标, 作为考核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的辅助指标。
3.2 科学分解能耗总量
能耗总量分解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原则。即按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3~0.4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形成倒逼机制。若单位能耗多降低, GDP增长可以快一些;若单位能耗少降低, GDP增长速度就应减慢。二是地区差异原则。即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 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例如, 发达地区每年能耗总量允许增长1%~2%, 次发达地区允许增长2%~3%, 欠发达地区允许增长3%~5%。把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紧密结合起来, 既保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又实现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控制目标。
3.3 强化用能管理
一是在国家规划范围内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应维护国家规划的严肃性,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调控地区GDP增长目标, 使各地区经济增长保持在国家目标上下浮动, 改变过去增长率偏高, 但煤、电、运力都靠中央保的状况。二是加强能耗重点控制。对重点用能省 (市、自治区)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总量进行跟踪监测, 改变过去敞口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能耗总量控制的财税、价格和金融政策。四是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但它是一件涉及国家长远利益非做不可的大事。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极端必要且刻不容缓, 这是建立和推进能耗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 没有这种共识, 任何控制措施都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滕晓萌.中国能源结构面临调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提升[EB/OL].[2007-11-06].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ysc/ny/heneng/200711/06/t20071106_13495602.shtml
[2]倪维斗, 陈贞, 李政.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J].能源评论, 2009 (2) :47-50
[3]房维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2) :14-16
[4]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29-130
[5]刘蔚.环境约束下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如何控制[EB/OL].[2010-01-02]:天津网,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2/t20101220_2902276.html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篇9
摘 要:研究了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使用对数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大产业对能源消费具体的影响程度,得出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实现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产业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能源消耗; 对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061.2 文献标志码: A
能源消费系统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都与其密切相关,其中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1].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于能源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Kakali等[2]研究了印度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重工业化及其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决定短期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Krausmann等[3]研究了1830—1995年澳大利亚的工业化过程和相应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证实了能源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与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了回归分析法、面板数据方法、灰色关联法、协整分析法等方法.史丹[4]使用统计指数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李金铠[5]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六大产业部门分别建立了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的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尹春华等[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产业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三大产业和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度,最后根据我国现状对今后的能源消费进行了详细分析;郭志军等[7]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结果表明,从短期看,三大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皆为正,但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总的情况进行分析,而对于地方省市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充分性,本文将首先从三大产业本身的能源消费角度,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三大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所发挥的作用.
1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两个因素之间的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该方法计对样本数量和样本数据的规律性没有特殊的要求,且不会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不符的情况.本文分别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这四部分构成了江苏省的能源消费.这四大能源消费的形势直接影响到江苏省能源消费状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8-15]中能源平衡表的数据.由于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农林牧渔业,所以本文将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工业和建筑业能源消费之和作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它三者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
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情况如表1所示.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2000年为8 612.43万t标准煤,2012年上升到28 849.84万t标准煤,是2000年的3.35倍.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400.39万t标准煤上升到515.2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1.29倍;第二产业由6 785.29万t标准煤增长到22 992.1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3.39倍;第三产业由737.84万t标准煤增长到3 139.57万t标准煤.
1.2 三种灰色关联度
1.2.1 灰色绝对关联度[16]
灰色绝对关联度是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度量,它只与几何形状有关.计算式为
式中:ε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x00(k)、x00(n)分别为江苏省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x0i(k)、x0i(n)分别为江苏省各产业以及生活用能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si、s0均为中间参数,无具体含义.
根据式(1)~(4)得: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1、ε02、ε03分别为0.501 5、0.904 8、0.551 3;江苏省生活用能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4=0.528 5;江苏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21、ε022、ε031、ε032分别为0.911 8、0.507 5、0.533 4、0.505 8;江苏省其它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33=0.513 5.
1.2.2 灰色相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相对于起始点的变化速率联系的数量表征[17].计算式为
1.2.3 灰色综合关联度[8]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序列的相似程度,又体现了序列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接近程度.计算式为
式中:ρ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综合关联度;θ一般取0.5.
根据式(9)计算得:
ρ01=0.525 1;ρ02=0.945 9;ρ03=0.735 6;ρ04=0.695 3;ρ021=0.944 0;ρ022=0.585 7;ρ031=0.674 6;ρ032=0.654 8;ρ033=0.738 2.
1.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三大产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ε02>ε03>ε04>ε01,这表明了江苏省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关联度最大,高达0.904 8,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灰色绝对关联度r02>r03>r04>r01,与灰色相对关联度规律相同;灰色综合关联度ρ02>ρ03>ρ04>ρ01.利用三种灰色关联度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三大产业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产业内部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大于工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与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
2 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只能反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关联度,但是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发挥作用的大小.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法弥补这一不足.
2.1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代表三大产业结构,使用1.2节中的计算方法.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平稳性检验
回归分析要求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如果一个序列为非平稳,将会导致“伪回归”现象,降低统计检验的功效.目前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迪基(Dickey)和福勒(Fuller)提出的DF检验和ADF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但由于在实际检验中,时间序列可能由更高阶的自回归过程生成,或者随机误差项,并非是白噪声,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进行估计随机误差项均会出现自相关,导致DF检验无效,故本文采用ADF检验法[18].
为了检验平稳性,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用x1、x2、x3表示,用x0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分别对这些变量取对数,lnx0、lnx1、lnx2、lnx3分别代表能源消费强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对数.ADF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符号“D”表示一阶差分.
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根据被预测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的方程.本文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被预测变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模型为
lnx0=c+a1lnx1+ a2lnx2+a3lnx 3
(10)
式中,c、a1、 a2、a3均为常数.
使用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a1的T检验统计量概率为55.5%,不能通过检验.于是将模型修正为
lnx0=a1lnx1+a2lnx2+a3lnx3
(11)
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明显好于原来的模型.表4为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系数及检测标准值.
虽然lnx3系数T检验的概率为0.111 8,大于0.1,但是比未修正前的模型结果好,而且在0.1附近,所以本文认为修正后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的R2=0.998 310,回归标准差为0.019 030,残差平方和为0.003 259.
根据表4得到回归方程
lnx0=0.14lnx1+0.87lnx2+0.08lnx3
(12)
由模型的R2值,可知方程拟合效果很好,且模型的回归标准差远大于残差平方和,说明该线性模型解释了总平和的大部分[19].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87%;第一产业次之,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14%;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小,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08%.所以,江苏省应继续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缩减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3 结 论
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处理好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任务[20].本文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最大,灰色绝对关联度高达0.904 8,灰色相对关联度高达0.987 1,灰色综合关联度高达0.945 9;然后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具体发挥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二、第一、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明显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强,约为第一产业的6倍,约为第三产业的11倍.可见,第三产业服务业耗能最小,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是耗能最严重的产业,应该继续优化工业结构,严格淘汰耗能大、污染重、技术难以提升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38-43.
[2] MUKHOPADHYAY K,CHAKRABORTY D.Indias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during 1973/74 to 1991/92[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9,11(4):423-438.
[3] KRAUSMANN F,HELMUT H.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etic metabolism:Socioeconomic energy flows in Austria 1830—1995[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2):177-201.
[4] 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0-52.
[5] 李金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10):30-35.
[6] 尹春华,顾培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3,36(1):104-107.
[7] 郭志军,李飞,覃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97-101.
[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0]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6] YUAN C Q,LIU S F,FANG Z G,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J].Energy Policy,2010,38(9):5189-5198.
[17] 丁岩,范强.基于灰色理论的辽宁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29-1831.
[18]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2):17-21.
[19] 苏屹,张成功,宋俊娇.区域经济增长与核能发展相关性及其效率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专辑):900-905.
浅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优化 篇10
关键词:能源优化,工业,经济
一、研究背景
山东省是我国工业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经济主要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排名十分靠前并且常年占据前列。2014年山东GDP总量达59426.6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但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8%,工业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这将严重阻碍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保证不影响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结合历年来山东省工业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能源利用效率的视角提出工业经济转型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二、能源消费现状
1. 山东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06年~2 0 1 0 年,山东省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幅度比较大,其中2 007年~2 0 1 0 年下降较为明显,通过对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快步领先于能源消耗增加的速度,能源的经济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在山东省能源使用状况中,在保证产业发展稳定的前提下,扶持战略型新型产业,限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2. 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2005年~2014年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原煤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最大比例,而且远远超出同期其他能源的消耗水平。自2011年~2014年煤品的消费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14年山东省煤炭消耗量占到能源总消耗量的80.75%。油品、电力和其他能源所占比例今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三、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连续增长状态,重工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依然占主要地位,可以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发展对提高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则相对较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特征呈现出愈加明显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因此山东省十分重视石油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工业行业的发展,却忽视了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传统工业行业往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与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些缺点都使山东省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四、山东省能源消费建议
1. 多种方式实现能源供应稳定化。
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次能源供应,即原煤、原油等矿物能源和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二是二次能源供应,即一次能源的集中加工和输配,如石油制品等。三是进口能源。从三种能源来源方面寻找能源稳定化出路。
一次能源供应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能源开采格局。山东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基于山东省能源需求情况,对原煤的开采量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原煤的采出率和原煤制品的附加值。2016年日照港岚山港区原油码头二期工程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工程,更加重视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风能的开发要实现海陆结合、规模协调、分散有序的格局,在大陆建设大型陆地风电场,在沿海发展近海海上风电,在经济发展较好的蓝色半岛经济区建立较为密集的小型发电厂,实现海陆之间的优势互补。
2. 多角度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根据山东省目前的能源消费状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的重工业来维持。要实现传统低耗能产业转升级,多培育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关注未来能源,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的实质是“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其核心技术是大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发展目标,山东的能源发展也要紧跟能源发展的新趋势。针对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情况,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在合理控制范围内。由于山东省主要以化石能源作为能源消耗对象,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水资源、土地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要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3. 多途径实现能源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要实现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能源的开发过于注重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率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能源利用结构没有达到合理的利用状态。因此,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利于山东省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山东省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承担着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任。数年来,山东省能源消费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省,但以工业行业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将直接影响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合理配置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使能源产业向节能减排的绿色方向发展。我们推行绿色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减少国际舆论压力都离不开对能源效率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少蕾.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山东省工业经济转型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4,(5).
【能源消费特征】推荐阅读:
化石能源消费06-29
农村能源消费08-04
生活能源消费11-06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07-06
能源消费量10-12
人均能源消费论文11-07
综合能源消费量10-1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07-16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09-09
消费市场特征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