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源消费(精选7篇)
农村能源消费 篇1
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变化, 同时能够反映农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我国8亿多农民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为维持农村的住宅用能, 每年需3亿多吨标准煤, 约占全国总能耗量的1/4, 且柴草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在农村住宅能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生物质能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重了植被破坏和土地侵蚀问题,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形成了恶性循环;能源供需矛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2]。如今, 农村能源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系到全国商品能源供求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重大问题[3,4]。解决好这些问题,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白银区地处甘肃中部, 经济条件较好, 但是生态环境状况较差, 研究该地区的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对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背景
㈠调查方法白银区辖三镇两乡, 从中选出四龙镇、强湾乡和武川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中, 从各乡镇政府取得一些基本数据, 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 各乡镇农户总数。在各乡镇随机选取30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 农户住宅用能的基本背景资料 (所利用的能源的类型、数量及利用方式) ;家用电器使用情况;居民对能源使用的倾向。
㈡调查对象背景介绍所选的三个乡镇,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来看, 分别处于白银区的高、中、低三个水平。从各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2007年四龙镇人均纯收入4011元, 高于全区人均水平;强湾乡3746元, 略低于全区人均水平;武川乡人均纯收入2954元, 低于全市人均水平1000余元。国道109线和兰白高速公路贯穿全区。四龙镇和强湾乡距白银市政府所在地不到20公里, 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良好;武川乡地理位置较偏,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选取这三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来研究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 能够代表白银区的普遍情况。
二、调查结果
㈠利用现状通过调查发现, 现阶段白银区农村住宅中利用的能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煤炭及其制品 (34.17%) 、电力 (9.31%) 、薪柴 (37.41%) 、秸秆 (17.76%) 、沼气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1.61%) , 其中炊事用能占40%~60%。结果表明, 以生物质能为主、多种能源并存的复杂能源结构在白银区农村住宅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
注:各项数据都是经处理后的平均值, 即为各乡镇所有农户能源消费的平均水平。农户总数四龙镇2615户, 强湾乡2812户, 武川乡3532户。
㈡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 煤炭的利用。白银区属于北方寒冷地区, 每年需要供暖的月份长达5个月。住宅能耗中, 煤炭基本都用于冬季房屋取暖。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 70%的农户采用分散式的火炉取暖, 消耗无烟煤, 每年消耗无烟煤1000公斤;30%的农户采用能源利用率较高的暖气供暖, 每年消耗烟煤3000公斤。四龙镇和强湾乡人均收入水平较武川乡为高, 交通便捷, 距煤矿近, 煤炭资源获取比较容易。武川乡位置较偏, 交通条件较其他乡镇略显不便, 煤炭价格每吨较其他乡镇高出60元~100元。因此, 四龙镇和强湾乡农户每年的煤炭消耗量明显高于武川乡。分散式的火炉取暖, 对煤炭的热利用率不高, 并且烟气排放量大, 对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
第二,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白银区是白银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 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 但是农民对秸秆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利用大麦、小麦的秸秆, 用于冬季烧炕, 每年消耗麦草大约在5400kg左右, 热效率只有8%左右, 能源浪费严重。一些已经建起沼气池的农户, 每年大约又能够利用秸秆2000公斤左右。这部分消耗的秸秆大约占每年生产秸秆总量的25%, 还有约一半的秸秆用于还田, 其余的25%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使用。
第三, 薪柴的利用。长久以来, 白银区的农民一直以薪柴作为主要燃料, 春夏时期天气转暖后便开始每年4个~5个月的薪柴使用期。人们习惯了砍伐白杨树或其它树木的树枝作为薪柴, 通过农户自家盘造的炉灶燃烧, 用于给炊事提供热量, 热效率仅在8%~15%之间, 大量热量通过烟气被排放至大气, 对环境造成污染。经粗略计算, 每户每年平均消耗薪材2200公斤左右, 以750公斤/米3计算[4], 每户每年消耗约3立方米的木材, 也就是说, 整个白银区每年将有近55000立方米的树木被砍伐当作薪柴烧掉。对薪柴的利用只顾眼前, 不考虑长期后果, 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造成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 电的利用。由于国家农村电网的完善, 白银区的电网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电力主要用来照明, 家用电器的使用以电视机和洗衣机为主。在调查时也调查了农户的家用电器数目。
农村电能的消耗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新型的家用电器也走进了农家, 在一般情况下, 农户家中的许多家用电器都处于闲置状态, 平常使用最多的就是电灯和电视机, 洗衣机、电磁炉、电饭煲这些电器在农忙时节偶尔使用几次。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电器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结合表1可以明显看出, 电能的使用和经济收入状况有着明显的关联, 经济条件好的乡镇电能的用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乡镇。
第五, 天然气 (液化气) 的利用。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让农民也用上了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的贯穿给白银人民使用天然气提供了便捷。据调查, 白银区80%以上的家庭都已使用液化气。在四龙镇和强湾乡, 约有30%的农户液化气为家庭常用能源, 每年消耗约150公斤, 另外70%的农户仅在农忙时节使用, 每年消耗约50公斤。武川乡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 农户的液化气使用率在50%左右, 也限于农忙时期使用, 每年消耗约30公斤。
第六, 太阳能的利用。调查显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对能源的利用也逐步倾向于一些清洁、廉价、易获得的能源, 人们对太阳能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在白银地区, 人们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热水器来获取和利用太阳能, 使用太阳灶的农户不太多见。在四龙镇, 约有3%~5%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其他乡镇使用太阳能的农户只有农户总数的1%。武川乡利用太阳能的农户比较多, 3532户居民中有175户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太阳能, 占到了全乡农户的5%。
第七, 沼气的利用。在国家新农村建设中白银区各乡镇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农民建设沼气池。现在四龙镇已经建起沼气池并投入使用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25%左右, 其他乡镇尚处于推广阶段, 使用沼气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左右。武川乡的沼气推广比较缓慢, 到目前为止, 只有不到2%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
沼气的推广使用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降低总能耗量及农户经济支出,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及保护生态平衡等具有积极作用。
三、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 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中薪柴和秸秆的使用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同时煤炭、电能、天然气等商品能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 总体是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也逐渐受到农户的认可和青睐, 使用比例逐年上升, 以生物质能为主, 多种能源并存的复杂能源结构在白银区农村住宅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较低的热利用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 其总能耗量还处于较高的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 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同该乡镇的区位和经济状况呈正相关, 离市政府距离较近、交通便捷的乡镇一般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农户对商品能源的消耗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技术帮扶使得新能源的推广也较为顺利;武川乡等乡镇受区位因素的限制, 商品能的使用量并不是很大, 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制约, 沼气的推广也不顺利, 但该地区农户太阳能得到广泛地使用;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白银区农户对能源的利用逐步倾向于那些清洁、廉价、易获得的能源, 商品能源和生态能源将有望逐渐替代生物质能的使用。
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㈠加强节能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住宅能源建设首先要加强节能工作。白银区现有的农村住宅约80%都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修) 建的, 多为土木结构, 这种类型的住房结构比较单一, 保暖性能较差, 采光性能较弱, 对太阳能的利用不足, 而且住宅中土炕的热效率一般都在8%~15%左右, 分散式火炉取暖的热利用率也比较低, 能源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结合当地实际, 今后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做好村镇规划和房屋设计, 采取增强墙体保温隔热性能 (如推广粘土空心砖) 、在外墙中间留一定空隙、提高住宅门窗的密闭性等措施减少能源损耗;二要在生活用能方面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力推广省柴节煤技术, 推广热效率较高的小型暖气炉灶;三要大力营造薪炭林, 既能保持林木蓄积量, 又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在农村能源的开发过程中, 注重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既要注重能源利用率, 又要讲求社会, 经济和环境效益, 把农村住宅能源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
㈡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的特点,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农村能源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消耗后可得到补充, 不产生和很少产生污染, 是农村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白银区可再生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白银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 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加以利用, 沼气池建设已经在白银区得到农户的认可, 应该进一步加大推广和建设力度。
㈢制定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目标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实际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该地区能源发展目标应是建立起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地区能源系统,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资源, 实行多能互补、节能优先和提高效率的方针, 在最小生态环境代价的前提下, 增加商品能源供应量, 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的需求。要做好能源规划, 政府加强对能源价格的监控, 并加大对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从而减少生物质能的消耗量, 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赵秉栋.中国农村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3, ⑴.
[2]梁俊国.我国能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西焦煤科技, 1994, ⑶.
[3]徐兴林.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探索[J].能源研究与利用, 1998, ⑶.
[4]孙震.浅谈农村住宅节能[J].北京节能, 1998, ⑶.
农村能源消费 篇2
关键词:农村能源,影响因素,CO2排放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 能源短缺和能源低质化现象严重。从目前能源消费现状来看, 甘肃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传统能源为主的特征, 根据我们调查显示传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96.5%, 非商品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51.08%, 污染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96.5%。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不利于甘肃省的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本文将对影响甘肃省农村能源消费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农村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对甘肃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 部分折算系数数据来源于能源信息网站及权威期刊。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85份, 有效率97%。并对有效问卷分类整理,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回归性分析。原始数据换算成标准煤和CO2排放量的系数见表1。
2 分析与结果
2.1 家庭收入与能源消费
2.1.1 家庭年均收入与各能源消费的关系。
运用spss17.0软件对甘肃省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和具体能源消费进行Pearson (皮尔生) 乘积矩相关性分析, 并取显著性水平为0.01状态下tα/2 (4) 分布双侧检验, 能源消费与年均收入的相关系数见表2。
根据表2的相关系数来看, 年均收入与太阳能、电能、沼气、秸秆成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505、0.399, 0.097、0.086, 也就是说, 年均收入与太阳能能源消费成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表明,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对太阳能、畜类能源关系最为密切, 与电能能源关系较为密切, 与沼气、薪柴、秸秆、煤炭能源关系不密切。根据电能能源标准煤CO2排放量的系数2.213,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收入与电能能源较为密切的关系会增加碳排放的数量, 从而影响生态环境。
2.1.2户均收入与能源结构关系。
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 将农村每户居民的收入划分为四个档次, 分别计算每个档次户均收入数值, 能源结构主要包括商品能源与非商品能源, 清洁能源与污染能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 运用Excel软件建立坐标图, 表示出家庭收入与不同能源结构的关系,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能源消费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先增长后降低, 总体呈“倒V”型。具体来讲, 当户均收入小于11650元时, 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方面的投入是增加的;当户均收入增加至11650元时, 农村居民对能源的消费达到饱和状态;但当户均收入继续增加时新能源、商品能源消费比例反而下降。
2.1.3 户均收入与户均电能消费的关系。
以户均电能消费比例为因变量, 户均收入为自变量, 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运用回归曲线估计拟合户均收入与户均电能占比的回归线性关系线, 并分别在置信度在95%的状态下拟合户均电能与户均收入的线性拟合线, 以增加线性关系线的可信度, 具体关系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户均收入与户均电能消费成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399。经F0.5 (1, 2) 分布双侧检测, 二者在统计上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具体拟合的模型回归方程为:
判定系数R2=0.159, 说明拟合成直线的优度一般。回归方程表明,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一单位会增加0.001单位的电能消费。
2.1.4 户均收入与人均CO2排放量的关系。
以人均CO2排放量为因变量, 户均收入为自变量, 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具体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0.004x+113.508 (方程2) R=0.289
判定系数R2=0.083, 说明拟合成直线的优度不好。说明随着收入的提高, 对人均CO2排放的影响比较复杂, 不是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
2.2 地理差异与能源消费
地理结构不同, 对能源种类消费的结构也就不同。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理类型按照人口集聚程度升序排列, 计算能源种类消费人均量、人均折算标准煤和人均CO2排放量, 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平滑线散点图。
如图3所示, 地理差距影响下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一条曲线, 从高原到盆地呈现下降趋势, 选取地理差距下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自变量, 地理差距下的人均CO2排放量为因变量, 通过对该曲线进行五种函数模拟, 具体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模拟结果来看, 地理差距影响下的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CO2排放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在0.8以上, 且决定系数R2都很高趋近于1。选取四次多项式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和线性函数三个模拟方程, 即有:
从上述方程组可以明显地看出:x与y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且x的最高次幂系数为负, 尤其从线性函数y=-3.146x+41.764、R2=0.9713可以得出x与y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 四次多项式函数的决定系数为1, 说明此模拟方程就是x与y之间函数关系的真实反映, 换言之, x与y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为y=-0.4321x4+5.475x3-24.023x2+39378x+17.460。
以上分析表明:地理差距影响下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CO2排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人均CO2排放量由高到低的地理类型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3 农村主要收入来源与能源消费
收入是实现能源消费的前提, 根据对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 甘肃省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对能源消费结构及CO2排放量结构的影响见表4。
根据表4的数据分析来看, 不同的收入来源对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的影响不同, 尤其是畜牧业影响最突出。其中人均标准煤能耗是收入主要来自畜牧业的家庭, 达到了月人均73.23 (kg) , 高于种植业41.37%, 高于外出务工和个体工商分别是50.28%、52.56%;从CO2排放量看, 收入主要来源畜牧业的家庭, 月均达到了月人均211.91 (kg) , 分别高于种植业、外出务工和个体工商是62.28%、53.08%和75.6%。其他几种收入来源之间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差别不大。从商品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看, 不同收入来源之间极差是20.71%,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7.99%, 离散系数是13.9%, 说明收入来源不同对商品能源的使用有较大影响。从新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看, 不同收入来源的标准差是1.89%, 离散系数是94.97%, 说明影响很大。
2.4 家庭成员最高学历与能源消费
根据实地调查整理的数据, 并对不同学历进行赋值 (初中1分、高中2分、大专3分、本科4分、硕士5分) 。绘制出如图4所示的数据统计关系。
从图4可以清楚地看到, 随着学历的提高, 人均能源消费线、折算标准煤线和CO2排放量线均呈降低趋势。其中, 学历的赋值 (得分)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35, 二者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 模拟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0520x+43.498R2=0.7630。也就是说, 学历提高, 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会降低。
2.5 人口居住聚集程度与能源消费
人口居住聚集程度是影响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又一个因素。通过对人口居住聚集程度赋值 (很不集中1分, 不集中2分, 一般集中3分, 集中4分, 很集中5分) , 依据我们的调查数据计算的相关系数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 人口居住聚集程度与CO2排放呈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 818677575。也就是说, 在人口居住很不集中的条件下CO2排放量越大, 人口居住很集中程度下CO2排放量越少。
3 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收入与电能能源较为密切的关系会增加碳排放的数量, 从而影响生态环境;户均收入与户均电能消费成低度线性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045;户均收入与户均标准煤成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886;家庭收入与CO2排放量的关系比较复杂, 没有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
能源地理差距影响下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CO2排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CO2排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从现实实际来看, 甘肃省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自然会带来较大的CO2排放。
较高的学历会使得CO2排放量减少, 学历越高,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越大。
不同收入来源对CO2排放量有较大影响, 畜牧业的CO2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甘肃省畜牧业比较发达, 客观上也带来了农村能源的CO2排放量增加。
居民居住聚集程度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 人口居住越集中, 碳排放量则越少, 相反, 人口居住越分散, 碳排放量则越多。
基于以上五方面的结论, 我们应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民收入来源的途径, 加大教育投入以提高学历,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居住聚集程度等措施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减少CO2排放, 进而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长波, 张力小, 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5) .
[2]王萍, 段英豪, 尹凯.山东省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与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 2013 (1) .
农村能源消费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生活能源,机制研究
1 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飞速的发展, 2010年我国GDP已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 我国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只用6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0%到50%的过程[1]。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8%, 到2012年时城镇化率已达到52.6%.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样也深刻地影响到广大农村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观念、能源终端设备的使用、能源消费方式的变迁, 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等。但是, 城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并没有如学者们预想的那样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消解等。从能源消费角度讲, 城镇化并没有实现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向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趋同, 在个别边远穷的地区, 甚至出现了能源贫困。鉴于此, 要深入探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 离不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城镇化和城镇在农村的影响日益增大。但是城镇化是以怎样的机制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方向与程度如何, 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 文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城镇化与能源消费, 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城镇化因素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论述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机制;第四部分结合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早有研究。Parik (1995) 认为城镇的规模与能源消费是正相关关系[2]。Dzioubinski和Chipman (1999) 进一步细化,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3]。Nebojsa Nakicenovic等 (2000) 认为城镇对能源消费有较大影响, 但影响程度跟城镇的模式有关, 不同的模式影响情况不同[4]。耿海青等 (2004) 将城镇化率与中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等几个主要能源指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结果认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5]。在相关性的基础上, 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显著而积极性的作用。Wexler Lee (1996) [6]和Tariq Banuri等 (2001) [7]指出, 由于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和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 可以肯定城镇化会成为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Wei等 (2003) 研究指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增大了能源消费的数量;另一方面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得到更合理的调整、各种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因此具有导致能源消耗下降的趋势[8]。刘耀彬 (2007) 认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尤其是现代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9]。更进一步, 有学者细化和量化城镇化内部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York (2007) 认为城镇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10]。樊静丽等 (2013) 直接分析城镇化对各区域居民直接消费的能源量的影响, 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各区域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直接用能存在较大差异, 简单来说, 从绝对量来看城镇化率提高对中部区域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贡献最大;从边际量来看城镇化率提高对西部区域生活直接用能增量贡献最大[11]。陈迅等 (2008) 利用协整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测算出城镇化率绝对值每增加一单位, 人均生活能源需求量就增加0.0578个百分点[12]。
20世纪90年代左右, 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加快, 有学者将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拓展到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方面。Leach和Gowan (1987) 认为城镇化率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性能源消费的增加[13]。Leach (1992) 提出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方面的主要因素, 内含了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14]。Gates、Yin (2002) 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导致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时, 会带动能源消费水平的上升,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其中电力的需求会更加显著[15]。许永兵 (2015) 以河北农村为例, 认为在新型城镇化浪潮可促进农村民居建设利用太阳能的新能源消费[16]。朱立志等 (2011) 将城镇化对农村能源的影响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 促进商品能源消费量增加和能源升级;二是城镇化是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而提升能源消费;三是城镇化是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促进农村化石能源消费的增加;四是城镇化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过程, 促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17]。
事实上, 不管西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还是我国经济实践, 都说明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存在着十分重要的相关关系,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对农村能源消费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农村能源消费中以生活能源消费为主) 。但是当前的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3 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机制
在城镇化理论研究中, 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城镇率来代替城镇化发展水平。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分析指标, 理论基础是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 其它城镇化过程都内含在其中。但是这样的分析过于简单, 不能揭示城镇化发展中丰富内涵的复杂性过程。因此, 借鉴城镇化研究中常用的较为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将城镇化过程细化为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三个子过程, 并探讨三个城镇化因子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3.1 经济城镇化影响机制
城镇化进程中, 工业化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促进城镇的政治运行规则、市场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不断完善, 激励整个社会的经济主体进行市场创新活动。特别是通过技术进步传导到农村能源消费领域。经济城镇化推动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技术进步, 提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改变了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的机会成本, 促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和消费总量的变化。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经济城镇化增加城镇市场的发展活力, 提高城镇市场对农村产品的需求, 客观上带动着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提高, 从而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间接效应是经济城镇化扩大城镇市场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的就业容量大。在乡村缺乏就业机会和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现实情况下, 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 这些在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将部分收入返回农村家中, 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但是这个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当区域内部城乡差距很大, 城镇经济对周边农村地区溢出效应不大时, 这个间接效应将为正且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地增长;当发展到区域内部城乡差距的某个阶段时,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将达到峰值;进一步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接近饱和, 并且城镇的发展挤占农村能源资源, 此时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简单地说,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
3.2 土地城镇化影响机制
城镇化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18]。这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为城镇土地。在这城乡土地转化过程中, 城镇扩大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力, 相应地也影响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我国, 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制度, 促使地方城镇政府有动力通过政策将农村土地低价转化为城镇土地并加以开发利用。这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也是综合的。一方面, 土地城镇化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因为土地城镇化使被征收土地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而影响生活能源消费, 同时也使城镇与农村的交通联系更便利, 农村居民到城镇打工、购物等更加方便, 从而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总量、电力能源消费增加、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另一方面, 土地城镇化又会抑制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不少城镇政府为追求城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片面地追求城镇硬件建设的“高大上”, 到处是高楼大厦, 但相应的城镇人口并没有同步增加, 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有的城镇还将农村征收来的城镇建设土地闲置, 导致农村生产资料的减少, 农村居民收入的减少, 从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
3.3 人口城镇化影响机制
人口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 更是市场上人力资本不断积累、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人口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人口城镇化因减少农村人口基数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不断的人口城镇化, 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也使现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减去这部分已化为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从而使总量减少;二是人口城镇化因减少农村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人口城镇化中, 一般是农村高素质人才、在外打工或农户收入高的家庭的农村人口先转向城镇人口, 从而导致剩余农村人口平均素质和收入状况下降, 使得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及消费结构退化;三是人口城镇化加强城乡互动, 促进农村居民更快更好地吸收和学习城镇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观念,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增加和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人口城镇化, 新转入城镇的人员与现有农村人员的联系很紧密, 他们将城镇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传递到农村中来, 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提高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扩大商品能源消费比重。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以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为重要解释指标分析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 选取我国29个省市区 (不包括西藏和海南) 1997~2012年相关数据, 个别缺失数据利用简单均值填补法填补。同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 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 还按常用方法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10省市;中部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为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11省 (市和自治区) 。各省市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各地区乡村户数和乡村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城镇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2009~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所有生产总值利用各省市区相关生产总值指数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GDP, 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4.2 变量选取
根据第2节的分析, 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等三方面。因此, 本文选取能反映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统计指标来研究。
(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ener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这是农村生活能源的各种类型消耗折合成标准煤后的总量 (单位:万吨) 。
(2) 农村生产总产值g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生产总产值。用农林牧渔业总值数据, 因为农村的生产总值与从事农业的产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数据都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产值 (单位:亿元) 。
(3) 城镇生产总值gc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城镇生产总产值, 用社会生产总值减去农林牧渔业总值。所有数据都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产值 (单位:亿元) 。因为, 本文分析城镇生产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是一种二次曲线型, 所以在分析中还要考虑城镇生产总值的平方项gc2it.
(4) 城市建成区面积lc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 (单位:平方公里) 。
(5) 农村人口数n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人口数 (单位:万人) 。
4.3 模型构建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 在二元社会体制下, 城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要领先于农村。因此, 城镇与农村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机制和程度差异。因此假定整个社会分为城镇和农村两部门, 其中城镇生产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是二次曲线型的, 即可能是先升后降的, 中间有一个拐点。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 采用斜率不变但截距随个体变化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基本模型如下: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模型中, 随机效应比固定效应在方程中多一个εi项, 表示在随机效应模型下各省市区的截距不再是固定的, 而是随着εi项的变化而变化, 即为α+εi.
4.4 结果分析
首先将全国29个省市区依面板数据总体, 以及分别选取的东部省份数据、中部省份数据和西部省份数据等分成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等4个模型方程。然后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若Hausman检验的p值<0.05, 则可拒绝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系数无差异的原假设,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就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利用Hausman检验的结果, 分别对全国和中部省份的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东部和西部省份的数据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在实际分析中, 采取逐步剔除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 通过多次调整解释变量后, 根据变量系数的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 固定效应模型方程的显著性水平或随机效应模型中Wald chi2统计量为选择标准。具体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注:***, **和*分别表示在1%, 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如上4个分析模型中, 方程系数都是显著的, 证明相关解释变量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着重要影响, 整个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由这些回归结果可知, 不管从全国来看, 还是从各区域来看, 城镇的经济增长都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 说明经济城镇化是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模型 (1) 的分析结果看, 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显著, 各解释变量都显著。其中gc2的系数符号为负, 说明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呈倒U型, 即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先是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当达到峰值后, 城镇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反而会导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农村本身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3万吨标准煤。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增加, 农村人口的增加也与其生活能源消费正相关。
从模型 (2) 的分析结果看, 东部区域各省份的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 人口城镇化影响不显著。gc系数符号为负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已经跨越峰值, 呈负相关关系了。农村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2万吨标准煤。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增加, 并且与全国一般情况相比, 影响力更大些。
从模型 (3) 的分析结果看, 中部区域各省份只有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影响不显著。gc系数符号为正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中部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已趋向峰值附近, 其影响力要小于西部地区。农村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1万吨标准煤。
从模型 (4) 的分析结果看, 西部区域各省份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gc系数符号为正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但相比中部地区离峰值还较远。ga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力不大。lc系数为负值且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导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减少, 另一方面na系数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农村人口的增加也与其生活能源消费正相关。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从全国一般情况来看, 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都是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增长和农村土地向城镇转化会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非线性关系的。主要结论有:
(1) 农村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是正相关的, 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还处于发展不充分阶段, 其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不大。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 即先增长, 到达峰值后就呈下降趋势。具体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来说, 中部和西部区域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 (即曲线上升阶段) , 中部区域更靠近峰值些;东部区域经济发达, 已跨越峰值, 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边 (即曲线下降阶段) 。
(2) 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中, 如果地区经济发达则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正影响, 如果地区经济很不发达则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负影响。
(3) 农村人口只有在经济较落后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当经济发展起来后,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会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与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的作用相互抵消后影响就不显著了。
5.2 政策建议
(1) 建立城镇反哺农村的经济发展机制。城镇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直接作用 (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 和间接作用 (城镇通过与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互动来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 并且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因此, 城镇要通过直接支持农村发展科技农业、扶持农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 提高农村生产总值,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合理增加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
(2) 建立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从模型分析中可见土地城镇化的作用比人口城镇化作用显著,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质量和总量陷入停顿。特别是在西部区域, 由于经济总体上落后, 土地城镇化挤占了农村生活和生产资源, 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发展相矛盾。因此, 建议政府建立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大力实施新建城镇区的产业政策, 充分吸纳农村居民到这些区域内就业并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实现综合性、科学性的城镇化发展过程。
山西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 篇4
山西省电力消费总量,2005年为946.3×108kW·h,2010年为1460×108kW·h,比2005年增加513.7×108k W·h,年均增速达10.86%。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2005年为12 750×104t,2010年为16 808×104t,比2005年增加4 058×104t,年均增速为6.37%。从2005年至2010年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增速对比图看(见图1),电力增速与能耗增速一致性走向趋势明显。
山西省以资源输出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容易受国际环境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急速下滑,电力消费及能耗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当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时,电力消费增速再次超过能源消耗增速,因此,电力消费增速变动快于能耗增速变动,电力消费增速可看作能耗增速的预估指标,也是预判经济形势的先导指标。
2 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及结构分析
2.1 电力是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品种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和原材料,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2005年以前,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中(不包括发电、洗煤、炼焦等加工转换煤炭消费),煤炭占比最大,但其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煤炭占比为40.0%左右,2000年,比下降为37.8%,2005年继续下降至28.3%。于此同时,电力作为1种清洁能源,得到最大力度的推广。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用电的快速增加,电力消费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占比超越煤炭,成为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大的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至2009年,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1.58%、31.93%、35.26%、31.87%和30.08%,平均占比为32.14%。其中,2009年的能源品种终端构成见图2。
2.2 工业用电占电力消费的80%以上
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出现一定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上升。第一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3.99%下降为2010年2.54%,第二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2.74%下降为2010年81.62%,第三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11%上升到2010年8.20%,居民消费用电占比由2005年5.15%上升到2010年7.64%。由此可以看出,电力消费的产业结构变动中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动幅度不大,尽管第二产业用电量有小幅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仍然占据电力消费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用电是电力消费的主体(见表1)。
单位为%
2.3 高耗能行业是电力消费的主力军
2005年至2010年,七大主要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加工业及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外,其他五大行业用电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80.12×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163.91×108kW·h,年均增速为20.92%,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111.67×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272.55×108kW·h,年均增速为28.81%。七大主要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由2005年628.88×108k W·h上升到2010年的1 041.7×108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0.47%上升为2010年的71.35%,因此,用电行业高度集中,用电结构重型化仍然是山西省电力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3 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分析
依据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费增长的关系,结合历史数据,可推算和监测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耗增长的关系为: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第i种能源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第i种能源消费增长(%),(1)
由式(1)可知,当各能源品种消费增幅不小于零时,电力作为能源消费品种之一,必然有式(2)的结果。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电力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电力能源消费增长(%)。(2)
由于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短期内变动不大,采用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近5年山西省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平均为25.62%,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0.86%,由此可计算出,山西省电力消费拉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78个百分点。长期看,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会逐年上升,假定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为30%,电力消费增速仍按10.86%计算,电力消费将拉动能源消费增长3.26个百分点。如果以25.62%作为电力消费占总能耗的比重计算,电力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能耗增长0.26个百分点,即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越大,对能耗的拉动幅度越大,电力消费增速也成为人们观察、评估能源总量的1个重要指标。
4 相关措施建议
4.1 加强电力消费监测提高能耗预警的时效性
电力是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多的能源品种,电力消费变动速度快于能源消耗变动速度,从2005年至2010年山西省电耗与能耗增速对比,发现电耗增速平均高于能耗增速4.49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加大对电力消费的监测监控,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做好电力消费监测预警,及时反映电力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以利于加强电耗的宏观调控,控制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
4.2 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对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低电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耗电企业的审批,进一步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抑制工业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强化技术与管理同步节能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高耗电行业、企业关键环节的节电节能技术,加大对陈旧电网和终端设备的维修改造,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减少设施损耗。同时,通过实施阶梯电价,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节电灯具等手段,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管理损耗,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革新,实现技术与管理共同促进节电节能。
4.4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农村能源消费 篇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大幅的攀升, 中国己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 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
一、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2009年, 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1 1 1 6 4.3万吨油当量, 比上年下降1.33%, 出现了首次下降。其中中国能源消费量为2 1 7 7百万吨油当量, 增长8.47%,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9.49%, 仅次于美国的2182百万吨油当量,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相对于1 9 9 9年的967.3百万吨油当量, 我国能源消费在10年中增长了125.1%, 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量在呈逐年递减趋势。虽然,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 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 4%, 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石油人均进口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
2、我国能源消费特征
(1)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8年的1 3 8 5 5 3万吨标煤上升到2 0 0 8年的285000万吨标煤, 30年增长了近4倍, 2001年-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
(2) 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核心。2000年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7.8%, 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种非可再生常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2.6%,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3) .石油进口快速增长, 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2008年, 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 (其中原油净进口1.79亿吨, 成品油净进口2182万吨) ,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1.3%。
二、我国能源贸易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贸易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进口量进一步增加, 2000年进口量为14334万吨标准煤, 2008年达到了36764万吨标准煤, 增长256.5%, 年均增长4.6%。出口量在2003年以前, 还处于上涨趋势, 2003年达到了近来最高的出口水平, 为12989万吨标准煤, 2003年后开始下降, 2008年降为9955万吨标准煤。
2、我国能源贸易特征
(1) 能源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重要性日益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能源贸易快速发展。从历年进出口能源产品数量的增长趋势看, 中国主要能源产品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贸易量, 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煤、原油、成品油、焦炭等的贸易量不断上升。
(2) 能源产品出口由石油为主转向以煤炭为主。在我国的能源贸易结构中, 90年代前能源出口以石油为主, 9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以煤炭出口为主, 原煤出口量在能源产品中占绝对优势, 焦炭、半焦炭出口平稳上升, 2000年以来煤炭出口迅速扩大, 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3) 能源进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逐年增加, 1996年起, 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急剧扩大并明显超过出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世界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能源进口越来越多。
三、我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关系相关性分析
1、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相关性分析
x代表一次性能源消费量, 用百万吨油当量衡量。y反映的是百元能源使用的能源净进口量情况, 能源净进口量用能源使用量减去能源生产量估算, 用石油当量衡量, x负值表明净出口。能源使用量指在转化为其他最终燃料前的一次性能源使用量, 通过能源原生的产量+进口量+ (-) 存量的变化-出口量。
根据表3-1的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数据显示, 两者之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能源消费与净进口贸易呈同趋势增长。考察我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很高, 相关系数达0.9405。
2、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因果关系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又可以称为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与不发生对于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的概率有影响, 并且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 (A前B后) , 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是B的原因。 (表3-2)
在上表中, x与y是对应的, z与w是相互对应的。y与w是根据x与z值计算出来的概率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只要看看y和w的值与5%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y<5%, 即F检验没有通过, 也就是说A是B的格兰杰因。如果y>5%, 即F检验通过了, 就接受“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 也就是说, A不是B的格兰杰因。
为了判明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利用这两个变量的5个滞后值作Granger因果检验。
表3-3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y是净进口贸易值, z是能源消费水平对数值, 结果表明, 在5%显著性水平上, 能源消费z是净进口贸易y的原因, 而能源消费y不是净进口贸易z的原因, 从净进口贸易y到能源消费z是单向因果关系, 符合常规判断。
3、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的关系,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从实证角度探究两者的相互关系。首先, 设立模型如下:
y=α1+α2·log (x) +u
其中y为净进口贸易值, x为能源消费值, u为随机干扰项。另z=log (x) , 回归结果如下:
从R2=0.839204和调整后R2=0.833461来看,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F值达到146.1334, 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好。z值的系数为8.818856, t值为12.08857, P值为0.000, 非常显著, 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相关性很高。但是D-W值为0.739758, 表明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这两个序列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正序列相关。
四、总结与结论
能源消费是影响能源贸易 (净进口) 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发现, 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储量、产量以及消费量不均衡。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已经从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 能源消费是因, 能源贸易是果, 另外, 回归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关系非常显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证实能源消费是能源贸易 (净进口) 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能源贸易并非能源消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赵晓丽, 宋翠.我国能源贸易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研究与讨》.2009. (11) .38-42
[2]、刘剑峰, 余燕春, 中国能源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统计, 2008, (2) :32-34.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篇6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是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1999~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1999年的13亿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增长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
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看, 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这种走势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受不同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例如, 199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就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生产和出口下降有关。二是能源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反映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状况。2005年之后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 与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 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必须保障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紧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无论是赶超式经济发展阶段,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都决定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我国经济还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2007年投资率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比率有所增加。三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目前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 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仍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号称“世界工厂”, 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政府已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由于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都决定了未来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 也称为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2008年节能率指标达到4.59%;200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下降了9.16%, 但是由于第四季度国内生产和外贸大幅度反弹导致了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反弹, 全年能耗降幅仅达到2.2%。这一数字远低于“十一五”期间年节能率4.4%的目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2010年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
我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从横向对比看,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与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在于多年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 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通过与一些国家的横向对比还可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些低收入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 它们的万美元GDP能耗很低 (约为2.5吨标准油/万美元) ,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甚至有些国家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 能源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于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 因此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在一次能源品种中, 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约为27%, 原油利用效率约为50%, 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 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由此可见, 改善能源结构, 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在巴西, 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取代了40%以上的汽油消费, 早在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就达到43.9%, 居世界领先地位。墨西哥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但是仍注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两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 而且远远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 我国在制定节能降耗措施乃至经济发展战略时,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1999~2009年,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两头底、中间高的走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的变化:1999~2002年, 能源消费增速从1.2%增加到6%, GDP增速从7.6%增加到9.1%,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且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因此, 这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和2004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高峰 (分别为1.53和1.594059) , 其原因是这两年我国的GDP维持稳定的增幅 (分别为10%和10.1%) , 但能源消费的增速却大幅度提高 (分别达到15.3%和16.1%) ,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5。2005年随着国家落实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当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至10.6% (仍高于GDP的增速10.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仍然大于1) 。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格局直至2006年之后才逐渐改变。2006年和2007年的GDP增速继续增加, 分别达到11.6%和11.9%;能源消费增速却下降, 分别为9.61%和7.8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且下降较为明显 (分别为0.828448和0.658824) 。2008年,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比2007年下降明显 (从11.9%降至9%) , 但是因为实行节能降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8年能源消费的降幅较大 (由6.6%降至4%) , 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 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 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 达到6.3%, 而GDP增长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于2008年,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 达到0.724138。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应重视的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 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将会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 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创新节能科技绿色能源消费 篇7
近日, 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华电福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山。
记者:作为荣获中国电力建设优质工程奖的项目, 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的基本情况。
陈总: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 主要满足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对采暖、电力、集中制冷、工业蒸汽及生活热水的需求, 项目配套建设冷、热管网, 可实现电、热、冷、汽、水五联供。最大供热能力为205MW, 最大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200MW, 拟分二期建设。
记者:“十三五”规划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项目在能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特点与创新?
陈总:这个项目的特点总体可概括为:“一全四高两多”。
一全就是供给能源产品种类最全。项目是目前国内直供到户能源产品种类最全的综合能源利用项目, 也是国内首家为工业园区提供发电、供热、供冷、工业蒸汽和生活热水等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项目。
四高就是能源综合利用率高。项目通过能源梯级四级利用, 并预留热泵技术接口, 综合热能利用率超过80%, 比常规方式提高一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 收集开发区内污水经再生处理回用。项目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再生水, 排放废水经初步处理后返回污水厂深度处理, 循环利用。此外, 环保水平高、环境融合度高。
两多就是产业门类多和创新亮点多。项目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 以2台燃气机组为一体,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上游自建天然气管道, 实现中石油直供气, 未来拓展为天然气供气板块;下游延伸至用户, 实现“热、电、冷、汽、水”五联供, 形成多门类的产业集群。项目倡导“用心创造”的创新理念, 深入开展创新活动, 积极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
记者:请您谈谈项目实施为建设美丽天津做出了哪些努力。
陈总: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肩负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的采暖供热重任, 同时承担着武清开发区金融商务区集中供冷和生活热水供应任务, 公司立足项目本身, 积极参与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能源消费】推荐阅读:
农村可再生能源06-25
农村能源工程09-08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07-28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09-07
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08-26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10-25
浦南镇农村能源利11-10
尧都区农村能源硕果累累10-22
新农村新能源问卷调查11-23
长底乡2008年农村能源培训花名册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