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

2024-10-25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共5篇)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 篇1

一、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具有多重效应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引人关注的“三农”问题和能源、环境问题等直接相关, 具有能源替代、环境保护、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重效应。

(一) 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产量达到18.45亿吨标准煤, 而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 2005年首次超过20亿吨标准煤。中国也是化石能源非常短缺的国家。人均煤炭资源约90吨,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4%;人均石油可采储量2.6吨, 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1%, 2004年石油进口依赖度达40%;人均可开采天然气1074立方米, 为世界平均值的4.3%。

当前, 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能源需求将大幅度上升。根据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 预计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0—36亿吨标准煤, 未来15年面临着严峻的能源问题。同时, 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消费总量不断增加, 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

(二) 应对气候变暖、改善环境的有效举措

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煤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 废气排放中约90%的SO2、85%的CO2和67%的NOx, 以及80%的烟尘都是由燃煤造成的。另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 也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矸石、腐蚀性水、煤泥、灰渣和飞灰等。2004年中国燃煤SO2排放量约2000万吨, 居世界第一, 由此造成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CO2排放量达到46亿吨, 居世界第二。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对中国乃至对全球的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虽然现阶段中国农村能源供需矛盾基本得到了改善, 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中约50%仍然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直接燃烧提供, 优质能源的比例很低, 能源结构极不合理。过度依赖秸秆、薪柴还造成森林等生态林草植被资源的破坏, 严重威胁生态环境, 秸秆中氮、磷、钾等元素和有机质难以还田, 也降低了土壤肥力。此外, 中国还有约2万个村、800多万户、约300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 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 远离现代文明。

如果农村生活用能能够做到自给, 不仅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而且将有力地缓解中国能源紧张局面,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 为中国和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三) 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向商品能源的转变, 将需要大量的能源, 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能够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本地农村生物质资源, 生产优质廉价的绿色能源, 满足农村生活用能及偏远地区的用电, 既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满足农村能源供应的需求, 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为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产业主要基于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 通过发展“能源农牧业”, 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变废为宝, 可为农村开辟新的经济发展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因为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能源农牧业, 促进农民就业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农民脱贫致富,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造福当代, 而且殷泽子孙。

(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性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央统筹城乡、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开发和利用农村生物质能, 可以大力改善农村居民居家环境和卫生状况, 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烟熏火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支持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大力开发农村生物质能源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农村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将农村生物质进行直接燃烧、气化、压缩成型、厌氧发酵等, 可转化为二次能源, 分别为热量或电力、压缩成型燃料、液体燃料 (生物柴油、生物原油等) 和气体燃料 (生物质燃气、沼气等)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品种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 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 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 (包括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甘蔗渣等) 超过1亿吨;畜禽粪便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废水约18亿余吨, 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超过700亿立方米;另有用于开发能源作物的边际土地16.57亿亩, 其中荒草地资源7.4亿亩, 盐碱荒地1.5亿亩。

(二) 相关技术条件基本成熟

中国在农村生物质直接燃烧供热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至到2004年底, 中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0亿户, 其中商品灶为4650万户, 省柴灶的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极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的紧张局面, 省柴节煤炉灶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中国生物质燃烧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广东和广西两省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 总装机容量800MW, 云南省也有一些甘蔗渣电厂。此外, 中国第一批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在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和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进行了建设。

沼气技术开发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 以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小型能源-生态组合技术为代表。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组合太阳能、沼气等多种技术而形成了小规模庭院式的能源-生态组合技术。以“四位一体”、“三位一体”等模式为主, 组合了厌氧消化的沼气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2004年户用沼气池新增280万户, 累计达1541万户, 总产气量达55.68亿立方米, 每年可替代800多万吨秸秆和薪柴, 相当于420多万吨标准煤。同时, 建成畜禽养殖场粪尿无害化处理工程2676处, 城镇生活污水净化系统13.7万处。中国各省区市和90%以上县的农业主管部门设有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 人员超过5万人, 负责沼气建设的组织实施、建设管理、技术推广及培训服务, 有15万多名农民技术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有50多家企业生产沼气配套产品, 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套。

中国已经颁布了《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两项产品国家标准。原国家计委批准四个示范工程, 分别在黑龙江省 (年产10万吨) 、吉林省 (年产30万吨) 、河南省 (年产30万吨) 和安徽省 (年产36万吨) 四省进行示范, 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并由石油部门合成车用乙醇汽油在当地加油站试点销售, 到2005年底这些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由于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同样严重, 中国政府强调“十一五”计划期间开始, 鼓励利用非粮食原料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 逐步减少和替代化石资源的过量开发。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闲置荒地和大片盐碱地种植能源作物, 开发生物质液体燃料资源的源泉。

(三) 法制和规划逐步完善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是中国农村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早在1995年, 中国政府就在其《第九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1996-2000) 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规定, 要“积极发展新能源, 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 并强调了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也规定, “政府鼓励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政府还颁发了相应政策, 实施了有关规划和项目, 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1996-2000年发展与2010年目标指导纲要》;《可再生能源五年发展计划》;《可再生能源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利用亚行贷款中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Agrowastes Project) ”等, 支持了农村生物质能的发展。

2005年2月28日, 中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可再生能源法》, 并已于2006年1月起生效。在法律的保障下,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

(一)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公共产品特征明显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性:在社会、环境和生态方面具有正的外部性, 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二)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困难和阻力

制约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认知、市场、融资、政策等几方面。

1. 信息障碍。

目前缺乏对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可利用性的详细研究, 如农村生物质能资源种类、分布、可获得资源量、经济资源量和开发潜力等。农村生物质可获得资源量, 实际上与农民能源消费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必须深入农村细心调查, 才能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另外, 缺乏对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适应性的详细分析, 如对农村生物质能各种利用方式的技术、经济、环境等的详细评价, 对不同地域、不同用户、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技术适应性, 尤其是发展农村生物质能的障碍等了解不清楚。

2. 认知障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对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予以极大关注和实质性支持, 贯彻实施“开发与节约并举, 目前以节约为主”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政策, 收到一定成效。但对前期20余年来,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系统全面总结不足。公众对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的意义关注不够, 认为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仅仅是农民的事情, 与己无关, 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局面。某些地方政府认识存在误区, 对如何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知之甚少, 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某些部门仅强调本身利益, 只推广少数几种技术, 而对其它有用技术却视而不见;某些利益集团采取了实用主义, 对其自己有利的推广, 无利的则不推广。

3. 市场障碍。

虽然中国的农村沼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对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还缺乏组织、收集以及服务体系, 这阻碍了生物质能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应用。另外, 生物质能的高成本、高价格是制约其技术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

4. 融资障碍。

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资与融资机制, 制约了农村生物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等, 初始投资高, 如果没有稳定的投融资渠道给以支持, 并通过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来降低成本, 仅依靠业主的力量则无法建成, 即使是建成也难以为继。建立相应的投融资机制是生物质能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5. 政策障碍。

《可再生能源法》虽然已经生效, 但仅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 还缺乏其它方面的实施细则, 尤其没有针对农村、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 影响了农民利用生物质能的积极性。农村生物质能产业是有巨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弱势产业。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是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育初期的原始动力。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今后5—15年能否出现突破性发展, 形成规模效益, 关键就在于政策的支持。国内外有关机构已经对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大多比较泛泛, 不够深入, 而且有的已时过境迁, 对当前中国发展农村生物质能的具体指导性不强, 导致目前难以提出具体的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战略、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三) 国外经验:政府对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生物质能源项目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与传统能源的项目相比, 生物质能源投资项目前期资本投入高,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眼前的利益, 在形成一定规模的成熟市场之前又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往往将生物质能源项目视为“高风险”项目而“慎贷”、“惜贷”。上述的这些特点, 制约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投资者对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积极性, 要大力推进其发展, 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包括公共财政的必要支持) 。

从国外经验看, 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而且往往因国别不同而异, 但其主要手段都是建立有利于生物质能源长期发展的税收优惠和价格支持机制、投融资支持机制, 使企业投资具有赢利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 从而能够得到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青睐, 形成中长期稳定增长的市场, 而这反过来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并易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机会。

在连接企业界、资本市场、消费者的“市场链条”中, 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建立恰当的政策框架, 解决“外部性”问题, 才能使可持续能源“赢得市场”———获得愿意使用并为之付费的消费者、愿意为之投资的企业与愿意为之融资的消费的“边缘”走向“主流”。

四、全面构建支持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

(一) 构建支持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公共财政政策的原则

1.重点原则——既力求全面系统, 又要把握支持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实施石油替代的一项战略举措, 需要创造有利条件, 全面推动。但不可不顾资源条件限制, 盲目开发, 全面开花, 造成资源的无序开发与巨大浪费。从技术经济角度看, 生物质能源资源采集及运输成本高。运距合理, 经济可行是前提, 因此确定单个项目生产能力时也不能盲目求大。

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及受国家政策鼓励, 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地方新上项目的积极性很高, 有投资过热的倾向。如不能及时加以引导, 将可能破坏生物能源资源, 不仅浪费投资, 而且会污染环境, 增加能源消耗。为此, 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稳步发展。组织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将紧密结合发展规划。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还要注意控制支持范围、限定支持对象、把握支持力度, 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 涉及面较广, 必须稳步推进, 要严格限定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范围, 不搞“遍地开花”。一是重点支持直接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及生物化工产业, 包括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二是坚持公平竞争。由专家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资产财务状况等进行论证与评审。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效率高、补贴少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三是集中资金支持少量的优势企业, 不撒“胡椒面”, 抓出实效。

2. 确保粮食安全原则——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不能与粮食安全相冲突。我国人多地少,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也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所要保证的首要目标。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一定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欧美等国通常强调油价上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等要素, 提倡生物燃料往往在政治上很具诱惑力;我国则农田需求紧张, 近期猪肉、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已创历史新高, 而玉米消费的速度又较快, 因此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环境上看, 粮食都不应成为中国发展燃料乙醇的方向。

首先要坚持保护基本农田制度, 这是一条“红线”, 不能动摇, 不能因为开发种植能源作物, 破坏或减少基本农田。其次, 大力引导在荒山、荒地、废弃地开发种植木薯、甜高粱、麻风树等木本油料植物等, 坚持不与粮争地。再次, 充分发掘农林废弃物的利用潜力, 变废为宝。采取以上措施发展能源作物, 促进农民增收, 更能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能力, 增加粮食生产。

3. 市场原则——政府支持应当基于市场原则。生物质能源作为一个次级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仍要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制度构建, 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机制、有序的竞争环境, 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市场进入的技术、资金门槛, 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环保达标, 杜绝生产环节污染环境。另外, 按照鼓励先进的原则, 在以上市场准入的企业中, 实行招标制度, 谁的效率高、补贴低, 政府就支持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成熟, 具备竞争力的时候, 政府再退出来, 不再给予直接财政支持, 相关企业按市场规律独立运行。

4. 绩效原则——既强调政策体系完善, 又注重政策措施的落实。支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包括:政府投入、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有效发挥促进作用需要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套, 例如价格政策、信贷政策、技术和产业政策等。在目前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生物质能源并网发电和全额收购制度、生物质能源分类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制度。在强调政策完善的同时, 还要强调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应该看到, 这些支持生物能源发展的政策有的只是提出了政策框架, 具体的税收优惠 (具体的税种及优惠办法) 尚未正式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

5. 统筹原则——把支持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起来。农村生物质能源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其发展也要与整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统一、协调。各地的农村生物质能发展, 也应与整体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及农业发展相协调, 与其他各方形成合力。多年来, 我国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有许多成功经验,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 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 制定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等技术。

(二) 全面规划、统筹发展

我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那么, 提高资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则要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生物质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范围, 要放在整个能源战略中通盘考虑。但在现行的体制下, 仅生物质能源又被划分为多块, 农村生物质能源由农业部规划管理、林业生物质能源由国家林业局规划管理、城市生物质能源由环卫部门管理, 这种分散、多头管理的现状并不利于能源战略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面对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 如此庞大的能源系统和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以及如此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 需要对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筹管理, 否则将不能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目标。

(三) 构建有利于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投资政策

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要根据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能源建设进行引导,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投资监管,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 (相关财税政策后文有专门论述) 。应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 增加政府对能源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完善和简化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度, 适当简化目前较为繁琐的审批和核准流程。在继续放宽民间资本从事能源建设活动限制的基础上,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生物质能源领域, 提高各类主体对能源自主开发的权力。此外, 拓宽资金渠道, 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和力度, 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特许经营、参股、控股、BOT、BT等方式吸引外资, 同时积极争取国际能源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及国外公司、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四) 价格政策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 倍受关注的就是电力价格。目前, 我国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十分广泛, 合理的电价政策, 对于改变我国目前电力生产中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 促进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合理的电价应及时反映电力成本和需求的变动, 把外部成本内部化, 并形成与供电成本相符的用户电价结构, 而且必须促进节能, 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当然它还必须有利于确保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有利于促进GDP单位能耗下降目标的实现。目前, 政府电价监管部门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进入公共电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都要由政府物价主管部门审定。进入省级电网的, 由国家发改委审批;进入市 (县) 级独立电网的, 由省级政府物价主管部门审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定价方法, 与其他常规能源发电价格是一致的, 原来为“还本付息电价”, 现在为“经营期电价”。迄今为止, 凡经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其上网电价都是按照“经营期电价”或“还本付息电价”方法确定的, 因而价格平均大大高于常规电源。在《可再生能源法》中, 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性配额”、“分地区制定上网电价标准”、“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成本差额在全社会分摊”等支持措施, 但具体方式、标准等尚未落实。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应有合理差价, 这种差价应以正常的成本差别为基础。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 政府相关部门正考虑分区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标底价格。由于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规模较小, 因而大多拉入独立的地方网或低压配网, 如果中央政府直接规定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标底价格, 一是缺乏信息支撑, 二是工作量太大, 且与目前的电价分级管理体制不符。因此, 可考虑由中央政府对生物质能源发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的价格差额规定统一的标准, 各地电价主管部门可在由此统一标准决定的范围内, 核定本地区具体的生物质能源发电价格。

(五) 金融政策

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 而其自身的特点, 要求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手段和融资新思路, 这些都要求相应金融政策的完善。从国际经验看, 解决这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让这类项目具有市场盈利性、稳定性与可预见性, 增强投资者信心, 这往往需要引入适当的投融资支持机制 (包括项目前期投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折旧优惠、排污权交易、市场配额与自愿协议机制等) , 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 控制市场风险。此外, 还可以针对不同基础上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担机制 (如不同的PPP融资方式) , 并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作用。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对中小项目的融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司 (企业) 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在企业投资项目等中长期资金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占企业投资比重的30%以上。而我国直接融资的地位长期以来一直偏低。相对银行贷款而言, 股票融资具有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和增强企业信用的作用, 而企业债券则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都比较适合投资成本高、期限长的生物质能源投资项目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企业债务等直接融资方式, 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例, 对以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类能源企业, 应优先核准其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

政策性金融方面, 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源, 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但社会效益大, 外部正效应大, 十分符合政府性金融的贷款宗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 应加大对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性能源的贷款支持力度和优惠力度。

(六) 财税政策

涉及支持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 包括预算投入政策、国债投入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财政担保政策、政府性基金等等。

(七) 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套

上述的各项投资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必须与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相衔接, 以法律作为保证, 并要与能源领域的管理制度调整与改革相配套;各项政策之间必须增强连贯性和系统性, 避免仅注重新时期政策制订而忽视了政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特别是避免现行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矛盾。

参考文献

〔1〕陈元.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王向阳.新农村呼唤新能源〔N〕.科技日报, 2005-12-15.

〔4〕中国能源财经税收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可持续能源财经与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006.

〔5〕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6〕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特别研究课题组.国家农业部、亚洲开发银行项目PRC1924特别研究A〔D〕, 2007.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讲述新能源-生物质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来证明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生物质能的应用与发展,重点讲述了秸秆在实际应用中的途径与意义。而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无污染,效益高的新性能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物质能,秸秆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建筑新能源、110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能源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因此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日益增大的农村能源需求量也给我国本已严峻地能源形势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根据《2004年世界BP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03年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567亿吨,中国石油探明总储量仅占世界的2.1%,但中国的石油年消费量却占到了世界的7.6%,200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35%,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到2020年将达到60%。同时我国农村许多地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农村能源利用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则是解决农村能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开发使用新能源。过去对于农村能源有一个十六字方针,即“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这是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针对能源危机而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及其能源供需结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商品能源进入农村市场,农村能源面临着结构升级和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原十六字方针因缺少生态观和市场观,已不符合现时和未来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际。2006年,北京市政府确立了让农村“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建设目标,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在农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制定标准,规范其发展与应用,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郊区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响应下,北京地区农村应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的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水平,缓解了农村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为弥补传统能源的不足、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物质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意义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有机物中除矿物燃料以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二是农业废弃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六是动物粪便。在世界能耗中,生物质能约占14%,在不发达地区占60%以上。全世界约25亿人的生活能源的90%以上是生物质能。

以秸秆产能技术为例,秸秆产能是生物质能里面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秸秆属可再生能源,年复一年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有资料介绍,植物在燃烧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但它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二氧化碳,这放出和吸收是基本平衡的,所以对环境保护有利。同时从秸秆的化学成分和热值看亦有它的优势,将它燃烧产生的灰分不小于10%,而且灰分还是一种好的农作物所需的肥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好项目。农作物的成熟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由于它们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与气候密切相关,因地区不同也有一些差异。我国秸秆的产生量主要集中在春末或春夏交替期、夏末或夏秋交替期及秋季。由于中国土地辽阔,秸秆的收获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趋势是一致的。这里所谈季节性主要针对农作物成熟时产生的秸秆,至于农作物收获后,经过加工过程产生的生物质资源如稻壳等不在此列,它根据粮食的市场需求加工产生。以上秸秆产生的特点将对开发利用秸秆的管理和技术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当然对于一些具体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

从实际应用来说,秸秆作为能源原材料可用于制作秸秆煤或者用于秸秆发电。秸秆煤比起普通煤炭,秸秆煤不仅投入小、生产安全,还具有易燃耐燃、热效率高、残渣少等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秸秆煤,不仅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而且能使生产秸秆煤的农民家庭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据了解,原州区北部川区是经济作物葵花和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加之周边地区种植面积,每年可产生秸秆约为30万吨。该地方的居民李俊林算了笔账:两吨秸秆原料可产生1吨秸秆煤,1吨秸秆煤可产生经济效益180元,30万吨秸秆将可产生2700万元财富。目前利用秸秆发电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秸秆气化发电,二是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用得最广泛的是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发电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燃料不同引起燃烧系统的变化,重点是燃烧设备的变化,而热力系统的其余部分和电气系统与常规一般火电厂类同。秸秆燃烧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已经运行电厂中的锅炉进行掺烧,这既可节约煤,又可增加秸秆利用的途径。各地电厂所配炉型不同,可以由秸秆的各种成型来满足不同炉型锅炉燃烧要求。有一种在煤粉炉中掺烧秸秆的思路是炉膛中下部稍加改造增加一块炉排烧秸秆,称之为联合燃烧。还有对将按要求被关闭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可以对其锅炉改造或重新建设锅炉装置,改造成为生物质能电厂,这也是有利的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使用秸秆发电,能够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可以有利于保护环境。生物质能在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了国家能源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中,先后签署了《里约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颁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提出要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出台了一些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我国以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纽带,大力推广各类适宜的能源生态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 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栽培试验和中试转化试点工作。

生物质能源技术同其他新能源技术一样,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概括而言,这些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共同性的问题,即绝大多数生物质能源都面临的问题;另一类是特殊性问题,即生物质能各个领域中某些技术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一般来说,由于生物质能源技术多种多样,其工艺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的取向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从共性上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分别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资金缺口大。投融资体系单一,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为了生物质能的发展应需要做到: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大宣传,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搞好试验示范,开展资源评价、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能源作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吸收外国的成功经验等等。总结

在呼唤环保建设的今天,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将会成为热门的能源,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效收益。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 篇3

“机器一转, 秸秆变炭。这炭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比蜂窝煤还方便耐烧, 一亩秸秆就能生产半吨炭, 只要有秸秆, 以后取暖做饭真不用再犯愁了!”百尺镇方善村村民张江山说起秸秆炭的好处兴奋不已。2009年, 壶关县大力实施秸秆炭项目, 把群众取暖做饭的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放在心上, 抓在手上。不仅有效根治了焚烧秸秆引发森林火灾的“顽症”, 杜绝了私挖滥采, 减轻了环境污染, 而且走出了一条科学利用秸秆、开发再生能源的新路子。

壶关县是全国有名的森林大县, 有林面积达103万亩, 又是玉米、谷子等传统大秋作物种植区。然而, 一方面是每年20万亩的玉米所产生的12万吨秸秆, 农民无法利用, 经常在田间地头焚烧, 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不仅威胁着103万亩森林资源, 而且污染环境, 成为历届政府面临的难解课题;另一方面是煤炭供求日趋紧张, 煤价居高不下, 广大群众买煤难,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伐树砍柴烧饭取暖的现象, 引发了私挖滥采煤炭资源的严重问题。面对这种局面, 壶关县委、县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 保民生、保生态的高度出发, 组织县科协等有关部门成立了课题小组进行技术攻关, 多次赴外地考察取经, 问计于省内外多名专家学者, 经过潜心研究, 于2009年3月研制出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出可代替煤炭的秸秆炭, 随后又研制成功了秸秆粉碎机、秸秆成型机、传送机、气化炉等系列配套产品, 经相关机构检测, 秸秆炭生产设备及专用燃气炉完全符合技术、环保、节能要求, 并实验试产成功为完全适合本地区的成熟产品。生产的秸秆炭价格低廉、清洁环保、再生节能, 操作简便、发热量高达3 800大卡, 每吨秸秆炭的成本仅200元, 1.3吨秸秆炭就能满足一户人家全年取暖做饭的用炭量, 同烧煤相比, 每户每年可节省1 000余元,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快速见效,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秸秆炭加工及燃气炉生产项目示范推广小组, 采取以补促建、以奖代补的方式, 在全县范围大面积推广。目前, 全县13个乡镇区已建成秸秆炭项目村级示范基地23个, 示范户1 500户。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 篇4

为加快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推进生态能源示范村、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根据义政发„2009‟126号《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实施节能减排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扶持对象、条件

新能源应用扶持重点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

(一)“阳光惠农”工程。支持太阳能应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逐步转变农业传统用能方式。以鼓励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为目的,本市内规模化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开发土地规模达30亩以上,安装杀虫灯20盏以上。

(二)“阳光亮化”工程。本市有条件的农村及其公园安装太阳能路灯、夜间景观灯、草坪灯等,能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太阳能路灯安装道路已硬面化,路灯、草坪灯安装规模达到30盏以上。

(三)“阳光热水”工程。为推广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农业生产、生活等各领域的应用,加速太阳能成熟技术服务于社会。新建建筑或各类既有建筑中新增采用太阳能、空气能集中供应热水的项目,具备安装太阳能热水供水的场地和施工条件,安装集热器面积须超过100平方米以上;空气能达到10千瓦以上。

(四)“阳光屋顶”工程。各镇街统筹安排分级实施推进“阳光屋顶”工程,优先安排绿色能源生态村、美丽乡村创建村。项目村要求整村推动,安装太阳能、空气能热水器的农户不低于全村总户数的60%。

二、扶持标准

(一)太阳能路灯、草坪灯按光电板市财政补助每瓦25元;杀虫灯按光电板市财政补助每瓦30元。

(二)太阳能集热工程每平方米市财政补助300元,空气能每瓦市财政补助1.5元。

(三)太阳能示范村安装户用太阳能或空气能热水器的家庭每户限补一台,市财政一次性补助400元/台。

三、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按严格管理、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的原则,实行项目申报制。先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填报新能源利用计划申报表,由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单位负责调查核实,并由分管领导或主要负责人签具意见后,报请市农业局审批立项。

(二)项目立项、实施。按申报立项内容和建设计划,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实地查勘现场是否具备安装相应的新能源利用场地和施工条件,调查了解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组织评估、论证后,下达立项计划。立项后各镇(街道)、工业园区、村、项目实施单位应积极组织实施,在计划时间内及时完成建设任务。

(三)项目验收。项目完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填写项目验收申请表,并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由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单位签具初验意见后上报市级验收,市农业局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整体验收。

四、资金管理

(一)新能源应用项目补助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根据农业局报送的立项计划、项目验收意见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报批,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单位或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项目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套取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挪用。市财政、农业部门将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实行专项抽查

(三)已享受本市有关节能、新能源示范工程资金补助的项目,不再重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资金补助。

比利时的一个农村清洁能源项目 篇5

这一项目位于比利时东部林堡省首府哈塞尔特的远郊农村, 这里靠近荷兰和德国边境, 当地主要种植马铃薯。荷兰农产品加工企业“弗里特斯农场”和比利时能源企业“马希尔斯”集团成立合资企业, 前者负责马铃薯加工, 生产马铃薯粉、薯片, 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 后者负责提供链式循环清洁能源技术支持。

加工厂的4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加工6 0吨马铃薯, 可“消化吸收”当地方圆100平方公里内所种的马铃薯, 但每年也带来1 5万吨马铃薯皮、残渣和废水混合液。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加工马铃薯时废弃的大量有机物, 它们也会像生活垃圾一样对环境造成污染。

“马希尔斯”集团的链式循环清洁能源技术是将上述固体和液体废弃物收集起来, 通过管道输送到马铃薯加工厂旁边的生物能源制造厂。在这座能源制造厂里, 各种废弃物被送入巨大的罐子中进行生物发酵, 所产生的沼气带动3台沼气发电机发电, 其总装机容量达到9兆瓦, 可以满足当地1.2万个家庭、约5万人的用电需要。沼气发电机排放的高温尾气又被利用, 生成120摄氏度的高温水和水蒸气并通过管道“回流”进加工厂用于加工马铃薯。当发酵罐里的废弃物完全耗尽生成沼气的“产能”后, 可经脱水处理成为有机肥料返还农田, 制造有机肥的尾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通过管道用于加工马铃薯。

据统计, 这座生物能源制造厂每年能处理1 5万吨废弃物, 发电量为3400万至4600万千瓦时, 可满足马铃薯加工厂4 0%的能源需要, 此外还可生产有机干肥料2万吨, 处理废水1 2万吨。

这一项目的特点是产业链条的整体设计和联动发展, 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生产原料, 将可再生能源循环开发利用, 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协调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外, 这种循环利用方式还能节省农村电气化长途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投资。

上一篇:武术遗产下一篇:写生与中国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