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物学教学(通用12篇)
农村生物学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位置, 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及农村中学的地区优势, 发掘利用本乡本土的自然资源, 追求愉快而富有启发意义的生物学课堂, 就成为摆在农村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 农村中学怎样使农村资源服务于生物教学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究, 现阐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好校内外显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可以直接用于课程教学的各种资源。存在于学校内部的显性课程资源, 有教科书、实验仪器和设备、校园绿化等。此外, 农村学生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校外显性课程资源, 如农田、果园、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
(1) 利用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事与物作为课程资源。学生身边处处存在着教育的契机,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例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节课中, 课本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课前一周, 我布置学生找些鼠妇饲养, 由于学生是用透明的瓶子饲养, 鼠妇适应了有光的环境, 在做实验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给另一个班做同一实验时, 了解到学生饲养的鼠妇也没有遮光, 就引导学生分析了上一个班用鼠妇做实验的失败原因所在。本节实验课我们将用黄粉虫 (面包虫) 代替鼠妇做实验, 看看效果如何。通过使用身边的替代品, 使该实验获得成功。
(2) 到果园场地参观学习。当地的农业生产就是丰富的生物环境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到《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节内容时, 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参观了一个利用立体农业致富的现场。该农户具体做法是:在果园中搭猪圈, 在猪圈上养鸡, 在猪圈边育蛆。通过用蛆喂鸡, 鸡粪喂猪, 猪粪喂果树, 果树下面间种蔬菜, 从而获得了果、菜、鸡、猪的全面丰收。通过现场的参观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还将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育贯穿于农业生产中。
(3) 利用好生活中现有的鲜活生物标本。农村学生每天往返学校路途中, 道路两旁观察到的一年四季的生物都是最鲜活的生物标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形态进行分类识别, 也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生物特征引导学生做些生物标本。
二、利用好农村学生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的,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才能开发和利用好这些隐性的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1) 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比如种果树、蔬菜等经验。在《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节课中, 理解“光对绿色植物生活的影响”这个内容时, 学生就能联系生活实例。知道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作物增产, 并提出为提高产量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形成了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感性认识, 这些资源成为了学生建构和完善光合作用知识体系的隐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善于将学生生活经验整合于课堂教学, 教师就会感受到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的价值。
(2) 利用好农村家庭致富经验。现在农村有不少的致富能人, 他们精通多种种植、养殖的经验, 家长平时谈及的作物栽培、嫁接、畜禽饲养、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学生耳濡目染, 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我在上《无性生殖的应用》这课时, 课堂上有些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 说自己在家里早就掌握了植物的无性生殖技术。见时机成熟, 我就叫几位同学介绍果树的嫁接方法, 并将他们家里嫁接果树的成功经验在班上作经验交流。精彩的描述让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下课后布置的课外实践活动“嫁接”这个内容就完成得特别好。
(3)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初中学生的兴趣很广泛, 但不稳定, 要想利用好他们的兴趣, 最好让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这时他们的兴趣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与生物相关的现象,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探知欲望形成强烈的期待,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留心身边的显性课程资源, 捕捉好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隐性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农村资源服务生物教学。
农村生物学教学 篇2
摘 要:在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结合农村乡土生物,促进学生探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造机会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忽视了生物学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认识到要教好生物学,就得注意研究生物教学的具体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组织好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一、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教育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当始终应用一种教学法。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地感知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多次利用生活旧物品自制教具。例如:为了上好《视觉的形成》,笔者设计了“人眼晶体曲变化成像”学生实验和眼球结构模型。课堂上学生利用这些教具观察眼球的结构,动手实验探索视觉形成的过程;为了上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笔者制作了“DNA的螺旋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十分浓厚,效果明显。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得快”,从实践入手进行探索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生动得多、深刻得多。书本上讲的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通过探究蚯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懂得了哪些地方蚯蚓多,哪些地方蚯蚓少,而且懂得了蚯蚓怕光,穴居深度通常为10~12 cm,土温较高或水分较少的就使劲往深处钻,水分过多就拼命往上爬等特性。挖蚯蚓时,把蚯蚓挖成二段,每段都能活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两节都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这种现象就叫做再生。联系动、植物的再生现象和人体器官的移植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火花。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设疑、置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提问设疑、置疑,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课堂提问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在授新课之前,笔者都尽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应用,进行设疑、置疑,让学生积极发挥。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设置了这两个问题:(1)叶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腹面朝下。如在学习“脊椎动物门――鱼纲”这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上买鲜鱼时一般要看看鱼鳃的颜色,想一想,鱼鳃为什么会变色?与活的金鱼鳃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些评价型问题更有它独特的价值,对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生物资源,以及家乡农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
1.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本地兴起大棚蔬菜种植,笔者积极与蔬菜大棚种植专业户联系,把他们的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把所学生物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这样,既帮助菜农解决蔬菜种植中的一些问题,又在实践中深化和验证了本书知识。例如,在观察佛手瓜时,有的学生发现,佛手瓜主蔓每一叶间都开一花,但雌花却很少,仅在侧蔓上才开一些雌花。为增加雌花数量,学生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提出给主蔓打顶摘心。实践证明,在主蔓长到6~8片叶时去顶摘心,可促进侧蔓生长,增加雌花数量。
蚜虫是蔬菜的天敌,菜农向来采喷、喷洒农药治虫,但近几年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不仅消耗了大量农药,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蔬菜上或多或少残留部分农药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学习了“食物链”后,学生发现了“蔬菜→蚜虫→瓢虫”的食物链,认识到只要保护和发展瓢虫,就能防治蚜虫对蔬菜的危害。
2.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渗透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笔者组织课外生物技术小组,深入到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运用的情况。例如,通过学习“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这节知识,学生懂得了合理灌溉的道理,这时给学生补充介绍目前在干旱少雨缺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对灌溉和微灌有所了解,懂得合理施肥的道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自家的田园、果园、花园或阳台等进行一些蔬菜、花卉农作物以及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家禽等饲养实践活动。这样,既优化了生物的教学资源,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笔者坚持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究生物学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生物教学探讨,让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飞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生物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创造机会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忽视了生物学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认识到要教好生物学,就得注意研究生物教学的具体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组织好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一、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教育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各异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当始终应用一种教学法。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地感知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多次利用生活旧物品自制教具。例如:为了上好《视觉的形成》,笔者设计了“人眼晶体曲变化成像”学生实验和眼球结构模型。课堂上学生利用这些教具观察眼球的结构,动手实验探索视觉形成的过程;为了上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笔者制作了“DNA的螺旋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十分浓厚,效果明显。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爬得快”,从实践入手进行探索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远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生动得多、深刻得多。书本上讲的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通过探究蚯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懂得了哪些地方蚯蚓多,哪些地方蚯蚓少,而且懂得了蚯蚓怕光,穴居深度通常为10~12 cm,土温较高或水分较少的就使劲往深处钻,水分过多就拼命往上爬等特性。挖蚯蚓时,把蚯蚓挖成二段,每段都能活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两节都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这种现象就叫做再生。联系动、植物的再生现象和人体器官的移植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火花。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设疑、置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提问设疑、置疑,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课堂提问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在授新课之前,笔者都尽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应用,进行设疑、置疑,让学生积极发挥。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设置了这两个问题:(1)叶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腹面朝下。如在学习“脊椎动物门——鱼纲”这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上买鲜鱼时一般要看看鱼鳃的颜色,想一想,鱼鳃为什么会变色?与活的金鱼鳃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些评价型问题更有它独特的价值,对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生物资源,以及家乡农业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
1.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本地兴起大棚蔬菜种植,笔者积极与蔬菜大棚种植专业户联系,把他们的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把所学生物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这样,既帮助菜农解决蔬菜种植中的一些问题,又在实践中深化和验证了本书知识。例如,在观察佛手瓜时,有的学生发现,佛手瓜主蔓每一葉间都开一花,但雌花却很少,仅在侧蔓上才开一些雌花。为增加雌花数量,学生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提出给主蔓打顶摘心。实践证明,在主蔓长到6~8片叶时去顶摘心,可促进侧蔓生长,增加雌花数量。
蚜虫是蔬菜的天敌,菜农向来采喷、喷洒农药治虫,但近几年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不仅消耗了大量农药,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蔬菜上或多或少残留部分农药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学习了“食物链”后,学生发现了“蔬菜→蚜虫→瓢虫”的食物链,认识到只要保护和发展瓢虫,就能防治蚜虫对蔬菜的危害。
2.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渗透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笔者组织课外生物技术小组,深入到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运用的情况。例如,通过学习“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这节知识,学生懂得了合理灌溉的道理,这时给学生补充介绍目前在干旱少雨缺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对灌溉和微灌有所了解,懂得合理施肥的道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自家的田园、果园、花园或阳台等进行一些蔬菜、花卉农作物以及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进行家禽等饲养实践活动。这样,既优化了生物的教学资源,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笔者坚持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究生物学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生物教学探讨,让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飞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李娟琴.改变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2:276-277.
[2]周济莉.中学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物学,2002(5):15.
[3]钟小强.经济欠发达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中学生物学,2002(5):17-18.
[4]王玉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学教学,2003(5):11-13.
农村生物学教学 篇4
(一)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自然学科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这些都反映了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 实际上在农村, 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
1. 对中学生物课程及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生物学课程在我国起步比较晚, 在近现代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生物学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 一直以来都是语、数、外、物、化独步天下。
2. 现有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生物学教师的积极性
在初中毕业会考理科综合试卷中, 生物学只占到30分, 远不及物理和化学。在安排课程时, 生物学教师担任18—20课时的工作量才能与语数外的12课时持平。学校每年都有优秀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可从来没有优秀生物教师的份。这些使得生物学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很尴尬, 严重挫伤了生物学教师的积极性。
(二) 师资配置不合理, 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生物学课程的尴尬地位使得学校在配备生物学教师时, 大都让退居二线的非专业教师任生物学教师, 而年轻的生物学专业教师却被委以“重任”。实验教学变成了以讲述代替操作,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在遇到实际操作时, 学生只能是束手无策, 更甭说应用和创新了。
(三)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由于生物学在中学的地位和生物实验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及其他原因, 有些学校的生物学实验仪器设备的增添购置只能停留在仪器设备增添购置计划书上, 而现有的仪器设备大都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即使能用的仪器, 数量也严重不足, 根本不符合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四) 在实验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
1. 重视实验结果, 忽视实验过程
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评价教师与学生唯成绩论, 体现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就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而做实验, 忽视了实验过程的发生发展, 学生也就体会不到实验过程的精彩和魅力。
2. 重视知识巩固, 忽视能力培养
现阶段的教育情境, 重知识巩固, 忽视能力培养是一种必然, 更是一种无奈。尽管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培养并不矛盾, 试问哪位教师会只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忽略知识的巩固呢?
3. 忽视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在实验器材设备上, 我们没有优势, 忽视身边的教育资源, 不主动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二、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树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并且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任务。因此, 树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 合理配备, 优化师资
1.“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是我们节约、利用资源的准则。各中学要使各学科教师专业化, 配备专职的生物学实验员。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就会少走弯路, 才会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
2. 优化生物实验资源, 争取资金, 购置生物学实验必需仪器设备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 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实验还是能够完成的。农村中学根植农村, 有着比城市更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进“天然实验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另外, 学校要积极争取资金, 不断地充实生物实验室, 为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不断提高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1.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发挥团队优势
实践证明,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 给予生物学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
在“生物学世纪”的今天, 生物学的发展可谓神速。绝大多数生物学教师从参加工作到现在, 从未有过外出学习的经历, 也很少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拥有的知识也只限于课本知识, 对于学生各种新奇古怪的问题一筹莫展。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使学生原有的一点兴趣也被扼杀了。我认为给予生物学教师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 不但可以提高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更重要的是对生物学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四) 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1. 积极转换角色, 创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学活动是为学生开展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 重视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目前, 多数师生认为做实验既浪费时间, 又浪费精力。因为在中考、高考中不会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只考查实验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和结论。这样使得师生在认识上出了偏差, 一味地追求分数, 而忽略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对于这一点, 首先, 教师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 把生物学实验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学生才能放开心中的焦虑, 轻松学习。
3. 处理好传统媒体与多媒体关系, 合理选择媒体
如何选择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合理有效地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 才能发挥好教学媒体的各自的优点, 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生物学课程的评价期望科学化、合理化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改进等功能, 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也关乎着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前途和生物学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地位。我们期待评价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总之, 改变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这需要所有关心教育教学发展,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士共同努力, 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上下齐心, 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才能使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生物学实验对于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教研工作实际, 提出一些建议。
农村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 篇5
吴耀仁
(开发区德才中学 广东湛江 524072)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物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绘图兴趣、概念图制作联系起来,以达到优化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活经验 绘图 概念图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概念繁多、抽象且零散,如何理解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并使之系统化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虽然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形同虚设,故学生的生物概念基本等于零,进入初中就要面对较多抽象概念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且生物学长期都非中考科目,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学一直边缘化,生物教学资源缺乏,生物实验仪器、教具为零,多媒体教学、实验法、教具直观法等无用武之地,更增加了生物学习的难度。但农村孩子自幼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抓小动物、采野果、自制玩具、自创游戏,动手能力较强,他们这些经历恰好是学习生物的优良资源,是等待教师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若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活润起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概念教学的技巧,梳理出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利用生活经验构建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初中学生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中,演绎着许多生物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构建成概念,便能做到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如应激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被烫到、刺到或动物咬到,手都会本能的缩回来,教师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几种情况下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他们会得出一个“疼——缩手”比较粗糙的表面应激性概念,再经过引导加工润滑可呈现出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经过这一点拔,学生会豁然开朗,有一种意外发现的惊喜,原来生物概念就存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只要教师用心挖掘、精心设计,这样的经验式概念有许多,如遗传、变异、食物链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点滴滴分散在记忆深处,而生物概念之间存在较强的系统性,两者相互矛盾。因此在采取概念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零散经历从记忆中呈现出来并将之系统化,整合成科学的知识系统。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应激性,在七年级下册学习反射、反射弧概念时,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中有一幅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后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常玩的游戏,居然课本也出现。这是一个契机,他们知道好玩,更好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抓住这点,老师可请两学生起来示范,先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中什么是应激性(学生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手掌拍膝盖是什么(学生回答:手掌拍膝盖是刺激),小腿向前抬起是什么(学生回答:小腿向前抬起是反应),受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是否相同,两者是否存在联系(学生回答:不相同,存在联系,受刺激的是感受器,产生反应的是效应器,两者是反射弧结构的两个部分),应激性是否受大脑控制(从学生的示范可以看到,被刺激的同学很难控制该反应,因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不受控制)。通过一连串问题,学生可以轻易理顺这些答案之间的层次联系,即刺激部位与反应部位的不同体现了反射弧结构的存在,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膝跳反射由相应的反射弧结构完成,膝跳反射就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应激性是生物的一种特征。膝跳反射是这一特征的一种体现,不受大脑控制,受脊髓控制,是低级反射,这为接下来学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打下基础,而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与八年级上册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又有联系。这样系统的概括,可巩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妙用卡片巧学生物概念
北师大教材为概念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形式,用文字精确表述概念,再配以图片说明生物概念形成的过程,图片为生物概念形成提供形象的证据,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推进的作用。
在七年级下册与八年级上册,人体生理活动内容涉及了解剖生理学知识,较抽象。没模具,无法进行实验,学生若只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观察,很难理解或很容易忘记这些结构在生理功能顺序上的联系,造成结构与功能搭配上的混乱。农村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可以用涂鸦形式替代实际的解剖,指导学生动手用绘图的方法尝试把系统各种结构按功能顺序绘出来,制成卡片,在旁边标明结构 2
名称与功能,找出各系统发生联系的部位,并以自己身体为模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接具体的功能与结构结合图,使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明朗化,系统之间的联系部位细化。例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中,课本虽然给出了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简单示意图,但由于神经在人体分布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各部分的功能联系。我引导学生先绘出中枢神经系统之一——脑,分析其在人体的部位,大脑、小脑、脑干之间的结构关系,再画出脊髓,分析脑与脊髓的联系。脑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别叫什么?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两者发出来的叫周围神经系统,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神经在某个器官的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某个位置放大,画一个神经元模式图,分析其结构与功能,再接着画一个神经元,理解神经元间的联接方式与传导方向。在第一个神经元周围再画几个神经元,胞体聚集与突起聚集的结构分别叫什么?同样的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胞体、突起聚集的结构叫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一目了然神经节、神经、灰质、白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生成了新的概念,也深深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奥妙,对解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
三、应用概念图理顺生物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懂得学习,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传授概念图制作方法达到该目的。概念图教学方式建立的前提是学生通过前期学习或预习已经获得了概念,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建成一张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适合农村学生的构建概念图教学方式是卡片法,农村学生天性好动,静下心来构建一张概念图是件不易的事。卡片可制成一幅小型扑克的样式,每人一定数量,两面都可以使用,鼓励学生间的卡片所写概念尽量不同,以便促进他们在制作概念图时进行交换、交流、合作,这样的互动形式可避免一人操作的枯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制作出有质量的概念图卡片。概念图可作为评价工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度,对概念系统性的概括水平;也可在评价时引入比赛机制,可以是个人,也可分小组,制成的成果大家一起评。农村学生的好斗、不服输是“野性”十足的体现,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良性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比赛竞争在章节复习中效果喜人,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自 3
立足农村深化生物教学改革 篇6
1. 结合教学,在实验探究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实用知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考虑到我校学生毕业后,仍然有不少学生留在农村参加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应该让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一些本乡本土需要的实用知识,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我采取建立卡片、编写活页补充教材的办法,在教学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的实用知识。材料来源于镇农技站,镇农场的种子场、种苗场、种植场及养殖场。卡片、活页按季节顺序、学科属性分档归类,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既方便又灵活。例如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我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在生物园做桑树枝条扦插的预实验,初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生根粉”在本地本土促进桑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同时结合初中学过的“茎的繁殖”一节的内容,我从卡片、活页中选取、印发了玫瑰、桑树枝条的扦插和荔枝、无核黄皮、沙糖桔等果树的嫁接补充教材。通过我的讲解、演示,学生初步掌握了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嫁接和压条枝条生根技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家里有果园的同学家,与他们的家长一起实践果树苗的嫁接、压条育苗,很快整个村子的荒地、旱水田及山场种满了果树。如本镇的白银前村,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到一百亩的荔枝果园,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整个村子都包围在荔枝林中,收成由1998年的7万多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100多万公斤,现在正向早熟、质优、名贵品种发展。每到荔枝成熟时节,真让人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白银前村人”的感概。这些盛况均由老树“高空压条”扩种而成,使本村、本镇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村道路硬底化,一栋栋“荔枝”楼房拔地而起,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白银前村被评为本镇的生态文明村。
2.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本校除实验室外,还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逐步建立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学生实践基地。如校内有生物园、文化长廊(在“生物园地”版块中每两周出一期生物技术与农村经济有关的专刊,如有关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的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方法、沙糖桔的管理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蚕丝被制作技术、本乡镇种植的各种水果的销售渠道等内容)。校外有镇农技站挂靠的种子场、无核黄皮种植场、沙糖桔种植场、温氏鸡养殖场和蛋鸡场。还有学生家里的荔枝园、无核黄皮园、沙糖桔园、蚕桑养植基地等。在“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卡片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了保幼激素和催熟剂的调节作用后,带学生到有蚕桑养植基地的同学家里进行小组实验。学生既了解了这两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又懂得在桑叶不足或过多时使用哪种激素。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我带学生参观本校附近的一个蛋鸡场,请技术员现场指导,让学生亲身认识到在给鸡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同时了解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蛋黄的质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利用光信息、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促生素、利生素或生理菌苗)可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品质,又开发了学生的经济头脑,同时向学生渗透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教育。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从本镇的农副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本校生物学科课外活动的内容、目标、实施计划。如正当蚕桑养植时节,我就和蚕桑养植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的探究活动:(1)探究本乡镇蚕丝被的生产和销售情况;(2)了解本乡镇蚕桑养植的发展前景;(3)蚕丝来源、成分、功效、护理、价格、真假鉴别、销售情况及生产流程;(4)地点为连威棉被厂和东宝棉被厂。当本镇政府提出“把河口寨管理区办成万亩荔枝基地”规划时,我就指导果树兴趣小组进行荔枝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荔枝销售渠道的探究。随着无核黄皮、沙糖桔、温氏鸡养殖、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兴趣小组的建立与探究,学生们对本乡镇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这样,学生从课堂到课外活动,不仅知识学得活了,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又提高了他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浅谈 篇7
一、重视第一堂实验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一学生还没有真正涉及过生物实验, 他们对生物实验充满了强烈的奇心, 在上第一堂实验课时, 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调动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比如在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时, 教师先出示显微镜挂图和实物让学生对照认识, 然后做游戏“看谁找得快”的竞赛活动, 每一个实验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前排, 教师说名称, 代表们指出结构部位, 教师指出结构部件, 学生抢答其名称, 并进行评分。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小组合作之后, 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参加“谁先找到目标”的比赛, 这样, 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就在如此欢乐的气氛中达到目标, 还心有余味地盼望着下一次实验课的到来。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规范实验操作
正确的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由于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很随便的习惯, 在实验中也容易犯同样的毛病, 如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时, 有的学生就很随便地用手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擦几下就开始做实验;观察显微镜时总习惯把右眼闭上, 转换镜头时总爱搬动物镜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改变这些错误的操作,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才能获得实验的成功。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基本环节。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生物很多, 但只是一些随意的观察, 于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就非常重要。观察时要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观察前就要让学生弄清楚“怎么看”“看什么”。如观察蚯蚓时要告诉学生观察它有没有体节和环带, 是什么颜色, 有多少等。观察鱼的呼吸时, 看鱼的口和鳃盖是否交替开合, 水是否由口入, 由鳃吼出等。总之, 学生只有对所观察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眼中有物, 才能成功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四、组织好探究活动
生物新课标增加了很多探究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的增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在进行探究实验时, 要重视探究过程, 而不是结论, 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教师不必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步, 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并围绕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 当教师发现方案有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完善方案, 以便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五、安排课外小实验
根据教材有关内容, 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同时获得成功感。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后, 布置学生回家制作酸奶,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制作的产品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品尝每一种产品的味道。学生非常兴奋, 从而获得快乐和成功。
六、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物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学校附近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比城市的学生丰富, 他们接触自然较多, 对自然的体会也比较深刻。可利用这些条件搞一些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如学习细菌和真菌后, 带学生参观农家的食用菌养殖场, 和种植户一起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在家中制作泡菜, 制作甜酒等;学习无性繁殖后, 让学生到附近果场和果农一起搞果树嫁接, 培育果树新品种等活动, 学生对这些活动非常有兴趣。
关于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思考 篇8
明显微镜的故事, 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怎样发现的, 激发学生产生
浓厚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
凡是该让学生看到的应尽量让他们看到。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 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抽出的新鲜血液, 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 其中粘有的一些红色物质, 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 丝状物呈现白色, 这就是纤维蛋白, 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新奇, 这时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 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2、边讲课边实验, 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 让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 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骨的变化, 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 并在实验前后分别称重, 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 进而让学生清楚地分析骨的成分和比例与骨特性的关系, 归纳出骨的特性。
三、督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 让学生家长关注和重视生物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 应发挥大多数学生家中自有田地的这一优势。如讲《顶端优势》时, 就拿普遍种植的石榴为例子, 告诉学生:在适当的时候, 把石榴的顶端摘掉, 石榴的果实就会快速生长, 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教会学生灵活掌握摘心的时间、整枝的方式, 以及管理石榴的科学方法, 并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在同一块地中与家长打擂台赛, 把一较小地块平均分成两块, 学生与家长各管一块。学生利用新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管理, 家长凭借的是多年经验。最后结果是少部分同学获胜, 但却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可。据学生反映, 现在家长经常向孩子借生物书和生物笔记, 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不仅如此, 在星期六、星期天也会有三三两两的中青年农民来学校阅览室, 找生物书籍看, 有时还会向生物教师问一些问题, 诸如“什么是干透浇足?”以及有关种子休眠的种种问题。总之,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知识服务于农业, 便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 能够推动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它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形式, 能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单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很难讲清楚, 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丰富的图形界面反馈信息, 有机地采用文字、声响、触觉等都调动起来, 学生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物教学中的各种动态过程, 能够更好地揭示生命科学中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本质规律, 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掌握科学知识及现代化设备的愿望。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9
对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 没有实验活动作基础, 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例外。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课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中,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1. 对生物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教师普遍对生物实验课教学不够重视, 再加上实验装备不足, 导致用于生物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不够, 很多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设备缺乏,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生物实验室或生化实验室合用一间, 教师难以正常开设实验课。很多学生实验只能改为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 甚至由于实验物品的缺乏, 有些学校连演示实验也做不了。
2. 师资力量薄弱
造成农村中学生物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很多地区中考不考生物, 加上农村中学的教师配备很不科学, 有不少初中生物教师转教其他学科, 从而导致生物专业教师的流失;二是由于近年来恢复了生物在高考中的地位, 于是大量优秀的农村生物教师流向高级中学, 由此加重了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缺乏。在生物教师缺乏的情况下, 很多生物教师“重理论, 轻实验”, 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中, 一些教师的操作不规范, 不是找不到物象, 就是不能正确指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具体作用。面临新理念及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 部分教师力不从心, 缺乏接受新事物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导致实验教学无法深入。
3. 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由于生物实验课的准备工作量大, 课时不足, 一些教师在惰性和惯性的驱使下, 通过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一些教师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或是自己在实验室将实验结果做好后带到课堂让学生看看了事, 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的实验课完全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 这种实验教学的模式, 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障碍;既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
那么, 要想摆脱农村初中当前实验教学的困境, 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1. 抓住机遇, 完善实验设施
生物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和全面改造薄弱学校的有利条件, 以主人翁的姿态, 多做工作, 努力赢得学校领导、经费方面的支持, 建设合格的生物实验室, 充实设备设施, 补充必要的仪器和药品, 如显微镜、载玻片、滴管、酒精灯等, 从而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
2. 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教师, 都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摒弃过去那种注入式的教学, 尽量采用过程式教学, 即“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有一定独立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触发点, 因势利导, 并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4. 结合农村实际, 创新实验场所, 创新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学生也有着丰富的生物知识积累, 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做生物实验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 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 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 并适当调整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以利于学生学习。
(1) 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
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 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 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发挥他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我们周边的生物”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 能随时而且很快地找到一些动植物供学生观察和学习。
(2) 创新实验材料, 用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欠缺的困难。
如教材上练习使用显微镜所给的建议是“用写有‘上’字的玻片和动物、植物标本玻片进行观察”, 但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显微镜, 经常发生压碎玻片的事, 使学生不敢放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 可让学生自带透明的直尺或三角板, 观察上面的“6”或“9”。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目标,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又节省了时间,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我们可以用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用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等等。如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 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 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 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此外, 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效果比较好, 同时也比较安全。
(3) 调整实验方案。
如教学“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 到灌木丛间取地表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 (装至半袋处) 。当学生捉到鼠妇时, 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 袋口敞开, 袋身竖起向上, 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 不会跑出来, 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 若时间较长, 泥土有发干的现象, 则向泥土中加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 可使鼠妇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 原本只够一个班使用的鼠妇, 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 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活的鼠妇, 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5.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课外, 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 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医院、工厂、养殖场等地, 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生物课外读物、观看生物教学片、制作标本、进行生物实验等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农业、养殖业等的特点, 补充如养鸡、养猪、养鱼等养殖技术与疾病预防知识及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这样, 既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又将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使部分初中毕业生回到农村有一技之长。
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10
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并要取得一定成效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端正学生学好生物的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态度是学习的法宝。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肯定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往往有厌学心理。农村初中住校生较多,并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农活或远离父母,缺乏家庭督促,学习态度很糟糕,对生物这样的非主流的教学科目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学习生物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该对其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本领,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愉快的。学习生物是比较乏味的,但我们老师要把生物课讲生动、讲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快乐地学习。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但能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不断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浓厚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其成绩就会慢慢提高。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通过观察稻谷催芽过程,提出种子为什么会发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问题。此外,用小盒子亲自采桑叶养家蚕,利用农村农田及山上植物、家禽和家畜等实物教学,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立足本地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
农村中学开展生物学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挖潜、开发课程资源,并合理组织活动,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在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校处在山区,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依托这些资源,盘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在讲八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生殖”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时,要学生联系自家农作物及带学生到田间调查,如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生长是经过播种发芽、青苗生长、开花、授粉、结果等过程,其生殖属有性生殖;如马铃薯、芋头等作物的生长是通过根茎埋入土中然后发芽长苗又形成根茎,其生殖属无性生殖。
四、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例如有关硫循环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提问:(1)二氧化硫是怎样污染环境的,给生物造成什么危害?(2)现在有哪些技术手段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3)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了让学生尽量参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思考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型能源,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多种一些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这种基于资料的探究方法,以解决某一生态学问题或环境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过程来形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对生态环境深入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并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大胆尝试,科学规范的总结而不断提升,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摘要:如何在农村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改革并取得成效?端正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立足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和采取探究性教学方法等是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浅谈 篇1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生物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这给生物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是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现就这方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科甚至厌学等现象,特别是生物课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因此,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当前,学生在学习任何科目时都具有“有用”就学的心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了升学,他们要学。而其他升学不考试的科目,他们觉得哪科“有用”就学哪科。因此,一开始我们就要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要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活生生的例子,多种的教学方式去营造好课堂气氛。如多列举一些该地区常出现,学生普遍体会到但又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的生物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能真正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其次,上课前既要备好课,又要备好学生,力求做到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同时也要了解这些知识能解决或解释我们身边的哪些问题或生物现象。备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备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而且还要备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上课时,我们既能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理论知识,又能生动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一些生物现象或生活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初中一年级生物“植株的生长”这一节,在备课时,我除了备好内容结构外,还备好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生活和生产经验——施肥的基本常识。在备学生时,考虑到学生来自农村,施肥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或了解。因此,把这些知识合理地安排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共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最后,注重实验课教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上好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和逐步掌握实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多数的农村中学中,实验经费缺少的原因,给实验教学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比城市的学生较丰富,同时,他们接触自然较多,对自然的体会也比较深刻。因此,对于实验教学,我们除了必须注意组织好课堂纪律和对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实验小动物的情感教育外,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可以适当变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花的结构”等实验,可让学生自备材料和实验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完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蓝图,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同时根据学校现状及学生的来源状况和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和灵活组织,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设计和组织中突出引导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上新课前引导学生对新内容作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没有预习的习惯,且极少复习,只是上课时能学多少就多少。因此,上新课前,教师有必要根据新内容的特点,在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与新内容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使新内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根据新内容的结构特点以及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内容。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新内容后,已对新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对于一些浅易的知识,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难点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再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实物、板图等。使学生浅易而直观地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性认识。
(三)在学生对新内容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与新内容相关的且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自然现象或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新的知识来加以讨论、分析。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好课和备好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把引导有机地镶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农牧业的生产更离不开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田间菜地、春耕秋收……这些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经常与大自然接触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都为农村学生学习生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我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地进行生物教学,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时,根据教材内容,自己事先到校外田野采集标本,同时发动学生利用上学的时间将路边的标本采集回来,用于教学。学习裸子植物时,松枝亦为我用,学生边学边看,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对所学知识牢记不忘。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12
一、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面临的一些问题
1.实验设施的落后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学校由于受环境、经济、设施等条件限制, 可供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等受到影响, 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 生物实验的达标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2.思想观念落后, 重视不足, 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面对新课改, 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 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但由于思想观念落后, 有些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 不去挖掘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也不去设法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实验的探究, 没有利用好农村这块天然资源进行实验的改革, 而是把实验作为一种任务, 流于形式地去做一遍, 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实验素质和能力培养成为空话。
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时, 实验仅限于课本和大纲, 过分重视实验目标而不重视实验过程, 课堂内容肤浅, 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从而影响了实验的预期效果, 实验中培养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二、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广大的农村环境中, 需要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生物产业。为此, 在中学教学中, 搞好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 让学生掌握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 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村学校学生的成长环境, 决定他们对身边的大量的动植物有较多的了解, 这一点是城市学生不可相比的。在实验课上, 以学生了解的生物作为标本进行观察, 或是将实验课直接搬到田野中,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经费问题,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也符合新课标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三、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高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素质, 加强生物教师的队伍建设。
生物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生物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材课程标准的把握, 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可是, 目前的农村初中选送和集体培训普遍走过场、不到位, 虽然部分老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 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学校条件和培训点人数等因素限制, 新课程观念的转化率不高, 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而且培训只是少数教师, 不能解决目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方面不足的问题。因此, 应提高生物教师培训的工作质量, 加强培训成果转化, 同时, 扩大培训教师的覆盖面, 使更多的教师直接感受到新课改的理念和主导思想。
2.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推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向前发展。
目前, 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相对滞后, 一般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名次, 而轻视实验教学方面的考核。为了能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使初中生物特别是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应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理念一致, 切合新教材实际的考核评估制度。
3.改革认识误区, 加大政府投入,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生物教学与国内国际接轨的需要, 其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投身到这次新课改的洪流中去,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 尤其是生物实验老师的义务。因此, 促进农村初中生物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是摆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改善生物实验室硬件设施, 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确保农村初中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4.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农村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要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 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师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 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必要时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探究时间和空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 不断提高生物实验的质量。
5.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 开展生物实验与科技活动。
新课标强调生物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高度重视实验, 但农村中学的现实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中学生物新课改应立足现有条件, 勇于创新、因地制宜。新课标中很多的实验, 都可以利用农村资源和当地材料设计。
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 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 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 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农村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野地和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 采集植物标本, 同时观赏各类植物花卉, 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在动物学知识的学习中, 可组织学生对各类常见动物进行观察。如观察马、驴、牛、羊、猪的蹄子, 分辨它们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再如对鸡、鸭、鹅的趾与蹼进行观察, 区分它们趾蹼的不同生长状态。
教师还应利用活动课, 让学生走出课堂, 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 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上述内容, 不仅是农村生物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也是农村生物教学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最佳形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以使生物教学更好地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6.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开辟第二实验室。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为了保障新课改教学能正常进行, 农村中学要积极与所在地的医院、农科所 (站) 、附近城区条件较好的中学等建立联系, 争取得到技术、器材、药品 (试剂) 等方面的支持。
在学校开设的实验课上, 可以请农村中的种植大户或是养殖大户来举办讲座, 学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开辟第二课堂, 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扩大观察范围, 培养和发展能力,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 实验能增进教学直观性,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同时, 对提高年青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独立设计实验能力也有较大的帮助。诚然, 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的现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们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改革现存教学状况, 丰富生物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从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 对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农村生物学教学】推荐阅读:
教学-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11-22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07-29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10-12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论文12-11
八年级生物《关注农村环境》教学设计09-05
农村地区初中生物05-22
农村生物质能源项目10-25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11-28
医学生物学教学09-19
职中生物学教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