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2024-08-13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精选9篇)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1

如今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 而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生物的生存赖以环境, 也影响着环境。很明显生物学是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 其中的相关内容是环境科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 在中学生物课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是每一个在第一线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我国当前环境教育需要研究与完善的课题之一。

而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人,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将对他们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

本文希望能借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良好契机, 更好的以生物课堂为依托, 促进学生环境行为的改善, 进一步完善目前环境教育的不足, 促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素养的含义

环境素养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初期的美国, 1998年首次被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员使用。1999年《田纳西自然管理者》杂志刊登的Rosalyn Mc Keown-Ice教授的《环境素养》中全面地阐释环境素养的含义基础上提出, 一个真正具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以下7个特征:对自然和社会的敏感性;了解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了解有关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了解人和自然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了解环境问题;拥有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因此, 环境素养不仅包括环境意识, 还包括环境行为。在教育界内部, 环境素养可以被用以反映优秀的世界观之一。

二、培养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意义

1、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化脚步的加快, 环境的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拯救地球、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 已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 这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我国政府早已把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 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惨痛教训, 在寻求发展的同时, 坚持保护环境。但是我国目前公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 尚未能对环境状况做出相应的警觉, 开展环保教育, 以转变旧观念, 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而中学教育则是环保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培养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关键阶段,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需要。

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教育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 具备良好的环境素质已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响起。环境素养也是素质的体现之一。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环境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因此, 环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了, 而教育部已经把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纳入了培养目标之中, 并提供了许多相关指导。这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行性。生物新课标构建的“人与生物圈”的内容主线更为环境教育与生物教育相互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三、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根据王民等人通过对全国10个地区的大约50所中、小学校的约1.6万名学生, 进行问卷调研的数据显示:中学生环境意识总体水平低, 特别是环境意识和行为严重脱节。而根据环境素养的含义, 我们知道环境意识只是环境素养的一部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过程中, 环境行为才是主导者。因此环境行为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目前我的环境教育主要存在的弊端是, 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保守缺乏实践的机会。

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

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多样。在生物学教学中, 利用生物学科的优势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知识, 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渗透环境意识, 强化环境行为, 综合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1、生物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在中学实施环境教育能否成功, 关键取决于生物教师相关素质的高低。因此每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提高自身人环境素养, 增强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能力, 才能更好的实施环境教育。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意识

中学生物课是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教材中隐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明确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和结合点, 认真统筹规划, 结合生物教学,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来渗透环境教育, 使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 促进环境素质的提高。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可以做到这一点。

3、考试渗透, 引起学生重视

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到达非常成熟的时期, 考试依然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利用考试, 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促使学生平常多留心环境的相关问题。生物高考要求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如环境改变与基因突变关系是在考试中设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试题, 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考出好成绩, 还可以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将起到很大作用。

4、结合身边的实例和社会事实, 强化学生的环境素质

身边的实例和社会事实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培养环境素养的材料, 例如:许多新疾病的出现;如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患病后, 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 集体跳入水中, 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此病是由该市60公单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 汞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最后导致动物患病;还有沙尘暴的原因和危害;海啸的危害和引起海啸的因素;酸雨的危害及其产生原因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生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收集这些事例和数据, 并用于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被破坏后的危机感, 自觉保护环境, 从而达到强化环境素养的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在生物教学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跳出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局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创造, 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优点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相符, 值得一线教师借鉴。

开展这些活动有很多形式, 如: (1) 开展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主题的班会:向学生展示就这一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补充自己所了解到的不同甚至冲突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说明自己的理由并为之辩护。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冲突点, 并分析利益冲突的来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预测并比较各种价值观及其行为会产生的环境后果。通过讨论争议后, 消除不恰当的价值观, 确认恰当的价值观; (2) 带学生到户外进行环境考察和数据调查: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 (如被污染的地方、排放废物的工厂等) 得到真实的、实际的体验, 并进行相关的调查, 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 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已被普遍认为是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3) 组织生物实验:在教师指导下严格、科学又有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或手段, 按照一定的条件与步骤进行独立作业, 以获得知识, 培养技能的方法, 同时感受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例如:利用蚕豆的微核试验测定不同污染水域对蚕豆微核绿的影响。微核率是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之一, 实验材料简单, 效果明显。

结语

21世纪, 是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纪, 也是环境被破坏日益严重的世纪, “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结合中学生物教育开展环境教育, 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问题, 培养良好的环境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 不仅是生物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通过生物教材内容来渗透环境科学知识;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危害, 深刻领悟到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心和操作技能与能力, 最终达到环境素养的提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包德敏.初探在生物教学中将生命教育融入环境教育[J].时代教育.2008, 10

[2] 黄东蛟, 艾娃 编译.环境素养是一种优秀世界观的反映[J].环境教育.2002, (6) .

[3] 黄燕莉.略论利用生物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06)

[4] 王延莉, 冉文刚.生物教学要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兼论树立环保意识的重要性[J].教育革新.2007, (1)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的有机统一,已成为新时期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重要标识。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授多半是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状态与全球信息化现状是很不适应的.所以新时期的生物学科作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进行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为生物教学具有鲜明的行业性、技能性,学生更需要及时关注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以及在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新时期的生物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新时期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成因

1、信息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现代信息有着很好的了解,但对起价值与作用知之不多,加上在对学校以生物教学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不想用、不敢用,所以造成了信息情感和信息意识淡薄。

2、信息知识匮乏。学生不了解生物学科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再加上教师对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不太了解,造就了学生信息知识比较欠缺。

3、信息技能低下。大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兴趣浓厚,但却缺乏必要的信息检索技能,不懂得如何熟练运用网络来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缺乏自身信息技能的有效实践和训练,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文献和信息。

4、信息道德堪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所以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渠道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着巨大的负作用,加强学生信息净化、信息伦理等信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生物学科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理论阐述已经很丰富,但实践应用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而针对生物学科的实践研究就更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生物教学实践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新时期的生物教学要勇于打破传统生物学科模式,分层次、多角度的实现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信息意识。新时期的生物教学可通过精心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讲解、观看演示片等方式,把生物学科融入到学生的生物教育中去,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把如何利用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接受意识,为信息素养教育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2、把生物学科和学生需求的信息需结合起来。生物学科的主体教学应集中安排在专业课全面展开,以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和培养方向的实际需求。尤其要突出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来培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高效收集和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3、扎实开展学生信息检索技能实践训练。生物学科可以借助生物教学电子阅览室的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来有针对性开设教学,辅之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的生物学实例,保证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微机上进行实践和练习,突显生物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实践特性。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等服务形式,提升生物教学信息资源的读者利用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

4、营建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环境。生物教学历来都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现在和将来都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可持续进行。如在生物教学通过开展针对病毒等方面的个案讲解,剖析现代信息网络欺诈、网络黑客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加强学生信息道德教育;邀请生物学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开展生物学相关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相关生物学专业或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的同时,了解学者、专家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生物教学结合生物学科教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切服务,都是围绕新时期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而进行的。生物学科的探索与实践,为学生获取继续教育、增强信息素养能力创造了必要条件,为学生成为信息社会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包祖军.从2000-2009年论文统计看我国文检课教学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3):78.

[2] 祝悦红.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240.

[3] 杨旭.生物教学面向行业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服务新模式[J].生物教学工作研究,2010,20(17):102.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3

一、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 调查方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200份有效《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1. 全校中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科学知识, 开展环境素养教育, 参加环境保护各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生态环境知识仍然缺乏。统计结果分析表明, 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态概念和环境热点比较了解, 98.2% 的学生听说过“酸雨”, 96. 2% 的学生听说过“富营养化”, 92. 3% 的学生知道“CNG清洁能源”, 99.5%的学生知道“雾霾”。由于这些内容不论是在学校课堂上, 还是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 所以学生们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 只有60.5%的学生知道“6.5世界环境日”, 只有60.3%的学生知道“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计划”, 只有61. 9% 的学生知道“黄标车”环境保护标志, 只有61. 8% 的学生知道“消落带问题”。由此可见, 中小学生对很多生态环境知识还较缺乏, 环境知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通过环境素养教育, 全校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 但环境伦理观依然淡漠。调查结果表明, 98. 7% 的公民认为垃圾分类重要, 也有高达99.1%的公民认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平衡, 这说明中小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 回到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仅有40.3%的人听说过“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这个说法, 关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仅有55.2%表示赞成。

3. 中小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有68. 7% 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比较严重, 另有23.5%认为不太严重;在对环境问题的发展的关注度上, 也有50.9%的公民表示只是偶尔关注, 另有20.6%的人表示从不关注。

4. 当前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还不能自律。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公民占到82. 9%, 经常自带购物袋到超市购物比例只有29.8% , 经常将“生活污水回用”的只有33. 9% ; 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只有33.2% , 有56. 1%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的只有10. 7% 。

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有环保决策和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 才能真正把生态危机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作用。

2. 中小学生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 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用生态文明教育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 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中小学教师要以身作则, 引导与督促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 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3. 中小学环境素养教育应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 要求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 远离奇珍异味, 不铺张、不浪费, 珍惜环境资源, 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持之以恒。

4. 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 不知道世界及国家、地方的生态恶化现状。因此, 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开辟专门的生态环境专栏, 让所有中小学生都知道我们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 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资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稀缺, 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等等。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主要途径

1.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环境素养教育相融合。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对其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其对保护生态环境, 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态度, 进而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开设环境信息技术课,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 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 如在上文字处理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电子小报, 学动画创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环保电子相册, 举办校级环保类的公益广告创作比赛, 开展“我是环保小卫生”“谁在乱扔垃圾”等环保主题的DV创作竞赛, 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立场、观点和想法, 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2.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中小学校绿色环保教育。环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素养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的特点, 分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 最终提高其环境素养的整体水平。

中小学生环境素养与绿色学校环境目标的内涵相一致。结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开展环保教育, 开设环保讲座、课程和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化理、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为基础, 围绕“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这五个方面来明确和完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 提升学校绿色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以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环境素养教育管理体系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环境素养的教学管理和技能培训。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 以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开展以环境素养主题的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为抓手, 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和培训, 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校园环境, 成为绿色环保的导师, 从而使培养出的中小学生会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 成为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3. 发挥班级博客在家校互动环境素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 每个人终身都要接受环境教育。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和整个家庭的环境素养, 在提高家长自身的环保素养的同时, 家长的“身教”胜于“言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坚强的“环保小卫生”。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班级博客的战斗堡垒作用, 搭建起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网络平台, 让大家意识到世界只有一个美丽的地球, 提高家长们的环境素养。在班级博客中通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环保专题FLASH等形式, 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 如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自觉不使用或重复使用可回收塑料袋、尽量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尽量少驾驶私家车或尽可能多地选择公交和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四、结语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 家庭环境意识教育仍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 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 引导他们从行动上参与环保, 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 让中小学生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深造。

环境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且是一种技能, 是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环境素养教育, 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长大成为有环境素养和责任感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6) .

[2]王彬.关于建立中学生环境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环境, 2010, (S2) :29-35.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信息素养

高职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学生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有限的三年大学时间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力度,将信息化应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发展策略。高职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需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信息素养是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只有具有信息素养,才能获取并利用需要的信息,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化进行日常办公活动,利用信息化促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我们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与发展尚存诸多空间,如何利用信息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深思的问题。

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1.1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保障

信息化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僵化不变的特点,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知识。比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都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学手段的改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素养配合,才能完成高职学院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模式改变的初衷。再完美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能够领会的接受者,都是无用的。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加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必要的。

1.2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在教育

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比如学校加大图书馆建设、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等,但这些都是直接的、显性的教育。据教育专家得出的结论: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反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程度更大。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潜在的教育,它是通过老师上课的模式带动学生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信息化的兴趣度,在每天的上课中潜移默化的学习了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应用方法。对于高职学生后续的职业生涯具有指导意义。

2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收集、筛选、归纳、分析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学习到专业课程,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学会从老师提供的大量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职业信息,并分析、利用、掌握信息。信息化教学模式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信息素养有要求,只有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才能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才能促进高职学院的教学水平,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2.1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网络、计算机传达各类信息、要求、作业。学生需要能够利用互联网下载、观看各种教学资源,了解学习内容。有时老师会布置一些扩展性的作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2.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需要具备各种技术能力,才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作业、并与老师互动。通过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大师生之间交流,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对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掌握。

2.3 信息分析能力

根据课程资源分析其中的重点内容,将对自身有效的信息融入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中,利用分析出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2.4 信息创新能力

合理的将信息资源进行组合、提出新观点或者创新新知识,并将这种观点能够进行实际应用。这种能力是信息教育的最高要求。

2.5 信息表达能力

信息化教学需要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存储、传播。因此,学生需要学会整理相关资料,并能够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传播、推广。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合措施

3.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在进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竞赛、座谈会、教研活动等,鼓励老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比如,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课程资源网站建设、资助老师出去学习等。通过这些手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能带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

3.2 完善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不断努力。首先应该对高职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涯渗透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每年或者每学期开设一门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比如: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知识、概念的课程、大二开设技能课程,大三开设能力培养课程。只有信息素养被纳入教学体系,才能受到学生与教师的重视,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3.3 加大学院硬件建设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信息素养培养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

3.4 加大学院软件建设

软件环境主要是指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氛围对于学生的培养极其重要。比如学校张贴海报、开展各类讲座、论坛等。

总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带动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具有可行性,并具有实践意义。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必备的重要能力,高职院校更应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琰星.浅析信息化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琼州学院学报,2011(6):46-47.

[2]王慧,陆思东.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87-88.

[3]陈彩红.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学刊,2013(12):52-54.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1-R-20071;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DJG-12039。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篇5

在生物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 是生物教师在备课推理与确定教学目标, 开拓备课思路, 构思教学策略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是完成生物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应为每个教师深思的课题.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教改是学生生物素养提高的捷径

就传统的中学生物科学体系来讲, 从学科内容的编写和传授上, 都突出知识传承的发展脉络, 即按照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模式进行循序地讲述, 在讲述过程中往往是从低等到高等, 分门别类, 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其目的是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 知识结构构建方面传讲知识, 以便学生容易掌握生物知识体系.然而, 在当今信息渗透各个行业领域的社会中, 这种重知识传承, 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凸显出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就知识传承方面, 应当传承的不是信息量, 而是信息的质量.传统的知识的传授方式越来越突出求大面宽, 严重挤压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去甚远,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进行有选择意义的学习.

在这方面,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给了生物教师切身的启发和指导.如在教学中结合活动, 突出学生自主地观察、实践、调查和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探究举措, 是教学中必须推敲和选择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先安排思维与操作技能要求较低和容易做到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物做起, 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并采用多途径的一些探究活动.如制作切片, 装片到对比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 通过学生主动实践来寻求知识的答案, 而不是光凭教师手舞足蹈地去演示或讲解.在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技能训练中就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和生物知识体系.

二、教材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设定的航标

生物教科书不光从深度和广度给生物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可实践的超前思维模式, 还强调了教师要从当地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因地施教, 因人施教.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图片——“小鸟何辜”, 学生就能自然联系到当地某些人对鸟的伤害, 引起学生对其他图片分析讨论的兴趣.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应对, 就无形地把生物教学推向了“本本”的深渊中, 不但有违目标教育的实施, 而成了栓在教科书上的一只蚂蚁, 总是探不出新思路、新教法来, 并且越“缠”范围越小, 营造不出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

在构思和确立讲课目标时, 如能灵活地开合思维之门, 把思维精力放到对教科书的深度探究上和对所教学生每天思想波动的真实全面的了解上, 设计出具有课堂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案, 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处在淙淙小溪中, 永远有清晰的思维出现.

清晰思维的存在, 当然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关, 但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是靠一两本专业书就能一蹴而就的, 务在通过涉猎其他各学科领域, 使自身的知识框架硬郎起来, 在备课举例与讲课引证时才能游刃有余, 课堂就不再是传授、解惑一门学科知识的“专卖店”而是一个“超市”;不是一本生物“经典”, 而是一本“笔记本电脑”.如是, 无论你怎样去设计课堂, 都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赞许.

三、课堂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搭建的平台

初中生物教师面对的, 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的传承, 而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发展, 即提高每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可以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 获得一种个体化的充分发展的人际交流与合作, 以便共同进步.所以,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 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一个发散性的、开放性的、留有余地的发展平台.

发散性课堂平台的搭建,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的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生活, 从事经济生产, 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以及应有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概念就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 是每一个生物教师要心领神会的.否则, 就无法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对生物的讲解总嫌不过瘾, 不到位, 于是就设法补充, 结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弱化了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皆在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改变学生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所以,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为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探究活动, 获得信息, 掌握和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

设定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时, 要有侧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 该要的、能做到的, 必须要有, 做不到的、不该要的, 就不要生搬硬套地写入教案, 否则只会加重备课负担, 空耗精力.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6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生命, 并认识生命的价值。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其正处于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正在形成过程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外界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在生物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渗透人文教育,并借助生物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课程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到人的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胚胎到长大成人,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再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课,讲人的身体由血液、血管以及各个器官组成,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并注重身体健康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实现更大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既是生物学科研究的课题,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教育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要求学生能够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并做到不乱扔垃圾和绿色消费意识。生态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生物教材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这节内容时,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植物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同时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可见, 绿色植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教育学生注重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要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如不要乱丢废弃的电池,因为电池对土壤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若电池中的镉、汞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中毒。因此,让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适应能力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应当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得他们逐渐迷失自我,往往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不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不仅要从社会中进行索取,还要懂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每个人也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只有团结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力量。要学会对父母进行关爱,要有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当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节课程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很大,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很可能会不知所措。在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其产生的心理压力也不一样,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只有这样,当步入社会之后,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团队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践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最好方式,在相互帮助和活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开展生物研究活动,也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较好的团队意识。

例如,生物教材中的“被子植物的一生”这节课程的教学,就可以采取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并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对植物进行分类, 认识被子植物萌芽、开花和结果的生长过程,使生物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和各种各样的形态美,赞叹不已,更加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发生了变化,对生物课程也更加热爱,人文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7

1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

跨文化知识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教育素养有时难解难分, 二者不时地重叠。“跨文化”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翻译过来的。在外国语言教与学的漫长熏陶和交流过程中, 各国语言本身就饱含丰富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学者们一般认为文化的定义是指各个国家分别拥有的与众不同的历史、地理、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各自多年积淀的传统习俗、各自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各自积累的文学艺术、各自奉行的行为规范、各自植根于心灵潜意识中盛行的价值观念等。

大学英语教师潜心钻研并且深度了解和接触的是英语语言国家多彩多姿的灿烂文化, 这些文化一方面有益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教师自身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性知识。学习和教授英语语言可以深度接触异国文化, 拓展教师和学生知识图景的国际视野, 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跨文化素养;同时, 较高的跨文化素养 (cross-cultural literacy) 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 学习和教授外语的过程, 就是教师和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过程, 就是熏陶、尊重与理解中外文化异同的素养。大学英语教师有了跨文化知识素养, 才有可能具备国际视野, 才有可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达到知彼知己、游刃有余的教书育人的至高境界。

不过, 作为在高校任教的一名英语教师,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反映有些任课教师上课准备不足, 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欠缺, 同时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的地方口音很重, 也就是方言英语明显, 讲课时没精打采、缺乏激情, 学生听这样的英语课很吃力、很费劲、很失望。对这样的教师, 好多同学一度失去了他们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由此可见, 高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除了具备本文开头提到的教学素养, 即教师本人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基本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国际视野的教育素养, 比如教师本人的英文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功必须扎实, 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等基本常识, 要经常了解国内外英语新闻资讯等。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高低也可以从教师的基本功体现出来, 它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不仅需要流畅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需要扎实的英语书写能力, 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 需要智慧、灵活地处理手中所用教材的能力, 还需要高超的组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需要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处理、即兴提问的能力, 等等。

2 民办高校学生独特的思想、行为人格特点

宿迁学院是一所三本批次的民办高校, 它招收的学生总体的生源特点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因此, 学生在踏进学校大门之后,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 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天之骄子”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和理解这一拨三本批次的大学生群体, 了解他们思想上的特殊性和行为上的特殊性, 以便采取专业性、计划性和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 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

首先,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大学里有一种和同龄人好好比试一番的心劲, 起初他们对学习前景抱有一种高涨的积极性, 特别渴望学业成功, 渴望与自己昔日的同学和同窗一起进步。然而进校不久, 即过了一段时间, 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学习基础不够牢固、学习习惯不够良好、学习方法不太对路、平时惰性十足、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等, 这些个人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如果管理不善、方法不当, 短期内相当一部分同学就会灰心丧气, 眼高手低, 适应不了新环境, 自然就磨灭了原有的“雄心壮志”, 逐渐变得烦躁厌学、不自觉不自省、不自律不自控, 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班风和院风甚至校风。

其次, 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多数背景较为复杂, 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征、学习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宿迁学院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普高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保留学籍参军两年, 退伍后再返校的学生。虽然生源情况比较单一, 但是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学习者的差距非常悬殊。比如有非常珍惜学习机会, 把上学作为一次“赶超”的机会、下苦功扎实学习的学生;也有被自己的父母所逼, 无可奈何坐进三本高校课堂的学生;有学习基础较好, 进校就有能力和水平可以参加各种考级的学生;也有英语词汇量很少根本达不到二百个, 让教师、辅导员头疼、很难调教上道的学生;有家庭经济条件异常优越, 开着豪车耍酷上学的学生;也有靠自己打零工赚取学费、生活费的学生。可以说是良莠难分, 管理、教学难度都相当大。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教育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所谓新媒体, 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期刊、数字报纸读物、数字资讯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传媒、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据资料显示,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大家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环境, 就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所形成的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 面对宿迁学院这样的三本批次的民办高校的学习者,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升既要求教师有内在的自我修炼, 也要求有外在的学校资金激励。

3.1 学校需要为教师的素养提升搭建舞台

宿迁学院虽然地处苏北, 但是学校在教师技术培训和硬件投入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比如教务处专门给师生提供便利的“泛雅超星” (sqc.fanya.chaoxing.com) 教和学一体化网络平台, 这为不少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来检验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众所周知, 教师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和实践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与实践, 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便利, 创造多样化的新媒体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加大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 学校对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新媒体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 多提供专业指导, 多进行鼓励和督促。学校要让教师感受并领悟到, 新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不仅仅是简单粗糙地应付几节公开课, 应付学科内教学评比, 若是如此, 教师的素养是无法提升的。只有在新媒体技术反复应用的实践中, 教师的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教师才会有所感悟, 学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方面才会良性地快速发展。

3.2 学校需要创造环境让教师的素养得到自我修炼

目前, 宿迁学院硬件配置并不落后于同类高校。相反, 校内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非常先进。比如学院拥有便利的校园局域网, 为了师生教与学更加方便, 新建的图书馆开放了多功能网络学习教室、电子阅览室;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只要师生有需要, 技术人员都能让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同时学校的多功能网络中心也配备了大量的常规应用软件和最新的教学资料学院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资源库;教务处、人事处也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资助成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鼓励团队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 鼓励团队进行新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 比如外国语学院就成功申报了英语专业教学团队, 来推动整个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教育素养等方面的有效提高, 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炼, 离不开他们自觉学习和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自觉培养适应网络阅读的能力当前, 不少年轻教师害怕接触新媒体, 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企去学习, 贪图安逸的生活方式。网络阅读其实没有那么困难费事, 它可以使读者从普通的文本阅读轻松地走向超文本阅读从传统的单纯阅读文字, 到走向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化电子阅读。只要有勇气改变观念, 树立信心, 大学英语教师是可以学会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因为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加便利地获取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提升本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效率、也是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自我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自觉培养使用电脑处理一切教学、教育等方面事务的能力。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 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也不等于要求每位教师一开始就具备很高的现代化教学、教育技术水平, 教师们可以悉心讨教专业人员, 边学边用, 让自己的课堂既有时尚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因素, 又有自己学科领域重要的知识传授, 逐步掌握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 平常多链接浏览与英语语言相关的网站和新闻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自我资源库。

最后, 教师素养的制高点是提升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选择和应用能力。宿迁学院的生源属于三本批次, 素质参差不齐相对而言, 多数同学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态度和习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 大学英语教师就是要学会钻研和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知识, 从而去解决英语教师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日常接触新媒体过程中, 比如微信、QQ、手机客户端如China Daily, 双语报, Financial Times等, 大家都可能会遇到不少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内容。英语教师合理选用信息的能力同样重要, 因为合适的信息选择,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符合教学、教育现实的要求。选择的原则可以是中外可接受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 也可以是体现现代社会的正能量, 从而丰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如果有意识地将这些选好的素材应用到课堂上, 大学英语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发挥自我能量, 有效地拓宽、施展个人才华的自由空间。大学英语教师只要平时从网络上注意收集有用的、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慢慢积少成多, 需要派上用场时只需将收集的素材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 就能很好地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筛选的素养能力是未来信息化教学和教育的发展趋势。

3.3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共情的人本情怀

基于“语言为媒, 文化为根, 素养为魂”的教育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教育素养,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提升上去的。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广博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学识渊博, 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晓曼教授认为“教师素养中有一种核心和灵魂的东西, 教学、教育素养是综合性的、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其核心和灵魂是影响人、促进人、改变人的一种智慧本领” (朱晓曼, 2000) 。

笔者认为,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培养悲悯、爱人的人文情怀, 公平对待三本批次的学生, 不能因为他们进校分数不高就歧视、嫌弃他们。可能好多知识需要对他们不断地重复灌输。大学英语教师更需要耐心、谦和的态度对待这些青春年少的孩子。语言提高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慢功夫, 人生有时就像西西弗斯 (Sisyphus) 推石上山, 枯燥重复。但是,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热爱英语教学, 喜欢所教的学生, 认真对待上课的每个环节, 注重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 注意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将科研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做好身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有句俗语说得好: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那是专家 (expert)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那是行家 (professor)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那就成为赢家 (winner) 了。教师每年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大致相同的事情, 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或许成不了专家, 但他们可以努力成为行家, 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够成为人生的赢家。

4 结束语

为了培养既有民族情怀, 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有用的人才, 新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强的素养要求。由于各自成长的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 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存在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成长规律, 比如他们耐心不足、单词量较少, 学习情绪多变等, 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教学、教育素养, 才能应对相对复杂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境。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 雕琢这个特殊的群体, 以便使他们成人成才,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拥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朱晓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55-356.

[2]罗邦士, 王纬虹.略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教育导刊, 2009 (6) :34-36.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8

一、对初中生物幸福课堂构建的理解

幸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辞海》对幸福的定义是:人们在理想及预定目标实现时感到的满足状况与体验。因而幸福与否是个体的体验和感觉,关键取决于满足感。对初中生而言,生物是一门崭新课程,对此,我们要想在课堂上营造幸福课堂的氛围,就需要老师掌握最新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课外拓展。同学们对生物课程的喜爱,与老师的个人魅力,以及老师的上课方式有很大关系,亲和的老师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爱屋及乌,同学们也会更用心对待生物课。就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同学们都喜欢互动型、活跃型的课堂。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他们喜欢有趣、有笑声的课堂,尤其是生物课,同学们都喜欢在生物课上进行适当的实验,一方面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能够亲自感受生物的魅力。

二、基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师幸福———生物课堂幸福教育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的幸福主要由教师创造,教师若不能幸福地教,学生也就无法幸福地学。教学属于社会角色及自我个性的统一,因此幸福课堂构建的前提即为教师幸福。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传递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职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受到家长、学生及领导等多因素影响。那么可从如下方面实现教师幸福。

1.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可提高教师幸福感。生物课堂上学生应认真听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主动积极发言,学生快乐成长,个性张扬,积极协助教师实现每日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工作成效,教师受到学生、领导的认可与肯定,成就感自然也就得到满足。

2.家长支持、信任与理解可促教师幸福感的提升[2]。教师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为学生创设的丰富文化活动等受到家长的肯定与认可,得到社会鼓励及支持,均可实现教师伦理幸福。

(二)教学幸福———生物课堂幸福教育的核心

1.教学目标更明确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乐学”,进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促学生个性发展,具备创造幸福及感受幸福的能力。分数及成绩已并非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获得知识的依据也并非是为了就业这一道门槛,更多的是为将来幸福生活做好铺垫。因而教学目标更偏向于幸福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学生幸福感体验的教学活动。笔者在幸福课堂建构中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分作以下方面:首先应先让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其次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思维的乐趣,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幸福体验;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体系,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如在学习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一盆含羞草,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生物,是生物的理由,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讲述的理由更充分,结果更正确。

A组:是生物,因为含羞草需进行呼吸作用,并交换空气;

B组:是生物,因含羞草生长过程中,叶子会变黄、枯萎后落掉,这是植物排除体内废物的现象;

C组:是生物,含羞草需要定期给予水与肥料,成熟后可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A组:是生物,用铅笔触动含羞草,叶子会产生合拢现象;

……

整个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讨论,延伸出了植物生长过程中摄取营养物质、呼吸、废物排出、繁殖、应激反应等一系列生命现象,最终通过合作学习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每个学生均感受到知识探索与获得成功后的幸福。

2.优化教学资源

幸福教育崇尚的客体教育内容不能单单局限在教材,还应在教材、课程、教具等多基础上延伸至身边较熟悉的、形象的资源,进而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3],还需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教材优化方面,需适当减少经典生物学内容,纳入更多生动有趣的现代生物科学内容,如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温室效应)、人的繁殖(试管婴儿)等。多将与生活相关的、我们身边常常发生的生物现象融入课堂教学中,包括健康、环境、疾病、发育等知识,知识讲述过程中,课桌椅可灵活调动、随意排布,如排成圆形、U形、田字形,教师坐在最中间,学生则围绕教师而坐,打破了传统的课桌椅死板排列的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上课热情,促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让学生轻松愉悦学习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知识学习中的幸福感。

3.和谐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利于自身个性的自由展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知识学习的乐趣,产生愿意学、乐于学的动力,主动克服各种学习障碍,最终获得知识学习成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那么在幸福教育观引导下,初中生物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应属于学生积极思索,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发言,教师敏锐倾听;学生认真动手实践、教师全面评价的过程。换句话说,教师应在课堂上用心配合学生,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与喜悦,结合学生动作、神情合理调整教学。

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玉米、花生等种子,让学生提前在课下开始试验,鼓励学生由实验现象着手,探究种子各部分结构及作用,种子中含有那些物质,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萌发的过程,若你是农民,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育种?种子发芽的原因等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记录,交流、总结,但不去刻意干扰学生思维,适当点播、引导,用心分析学生所述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探究出的创新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一粒饱满的完好的种子在外界条件充分的条件下是否一定会萌发成幼苗呢?”这一问题,将学生讨论的话题延伸至种子休眠与寿命知识点的探究,学生开心地学到了书本相关知识,整个课堂氛围更和谐、融洽,也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幸福,有老师关注、指点的幸福。

4.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声色俱全的教育方式是幸福课堂的主要标志。那么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应结合生物课程教学知识,通过采访、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环境调查、标本制作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辅助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更生动,全体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其中,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过程中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与幸福感。

如在学习初中生物教材《神经调节》这一节知识点时,主要教学目标即是让学生掌握“神经冲动是在神经纤维与神经细胞间传导的”,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该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建构幸福生物课堂,即利用Flash制作神经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将神经纤维的电位差变化、神经递质传递、突触结构等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学生不能理解的、无法看到的现象通过电脑模拟得以显现,让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成生物知识的学习,体验其中幸福,进而取得全面发展。

三、学生幸福———生物课堂幸福教育的条件

幸福课堂构建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才能增强学生追求幸福的动力。学生幸福感主要展现在自我认知、内在价值实现上,而赏识教育则可达到该目的。赏识教育即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赞赏与赏识,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心态,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促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教育方式。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表扬学生、信任与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做法、能力给予肯定,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学习知识,让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在以上所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点学习时,当小组成员在回答出了所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就应适当给予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相应的赞赏,如A/B/C小组中的某某在问题探究中积极发言,希望下次继续努力,以达到激励与支持之效,还可让学生体验到受教师赞赏后的幸福感。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为学生带来更多快乐,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幸福。因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量力而行”原则,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学习,体验知识轻松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成功后的幸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不过,我们在幸福教育实践方面的理解尚浅陋,期望更多专家指点迷津。

参考文献

[1]张志青.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教育探讨[J].科普童话,2015(47):71.

[2]储玉萍.小议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4(26):119.

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 篇9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 建立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四大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它是指在生物教学中, 选择一些学科领域或生活中具有研究性的问题, 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有助于主动建构生物学知识, 使其整体化与系统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 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 这与探究性学习不谋而合。在探究性学习中,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特色, 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比如, 在学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 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教学思路,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探究、讨论等活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实验技能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生物体本身, 直观地研究生物现象, 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及科学的思

维方法与研究能力。通过生物学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牢固的掌握生物学知识,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生物学相关技能, 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

实验资源, 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 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自主思考实验的方法与思路, 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实验的过程, 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过程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三是拓展课外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应只是按照教材实验操作, 生物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善于发现教材实验之外的教学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其他学科渗透,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它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客观把握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科学知识, 进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 用已知学科的知识解决未知学科问题, 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 学习“基因工程”时, 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图[1] (见图一)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 领悟科学精神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他们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然而, 生物科学史就像一部科学探究史, 它不是简单的史事堆积, 而是很多生物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智慧结晶, 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 蕴藏着很多生物科学史知识。比如,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 做了无数次的豌豆杂交试验, 最终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 历经5年环球航行, 并用23年写出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 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资源, 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献身、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渗透STS理念, 树立科学意识

“STS”教育是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强调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理念,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得到感性支持, 注重知识内化过程, 意识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并运用生物概念、原理等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 有很多与STS教育相关的知识。比如, 在讲授“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相关知识时, 教师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原因, 以及健康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注重自身的饮食健康,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摘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四大课程理念之一, 对于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就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建立科学思维;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实验技能;加强其他学科渗透,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 领悟科学精神;渗透STS理念, 树立科学意识。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堂教学,途径,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学校下一篇:电视专题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