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通用8篇)
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 篇1
在这一个学月的教学之中,感悟良多。学生们即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挑战。众所皆知,理科班学生大多数都是男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着令人羡慕的灵光的脑袋,但却文理偏科严重,尤其是英语这一科,成了很多人头疼的一科。就两个班级而言,细数一下,每个班基础差,没有学习热情的同学不下十五人。这就给我出了不少的难题。如何让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能重新认识这一个学科,能重拾对它的学习热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在接班后,我明确跟他们讲了我上课的要求,无论你基础如何地差,无论你是否有兴趣,在英语课堂上,你都必须动手记笔记。
笔记,就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有了笔记,你不一定能学好英语,但没有笔记,你绝对学不好英语。毕竟笔头记录的东西,不会轻易丢弃。在这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定期上交笔记,然后做相关的检查。
其次,针对理科班的实际,我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地放慢速度,尽可能地顾及到班里绝大多数同学。一个重难点,都需要经过反复地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同学能够理解掌握。而且在新知识讲授的同时不忘同步回顾一切基础知识,毕竟基础知识就是英语学习这座大楼的根基。也是班里很多同学最最薄弱的一点。
再次,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上课时能对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出呼应。沉闷的课堂有时是低效的课堂。为了能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在我的要求下,班里同学的课堂英语学习气氛浓烈了不少,能够主动地回应老师。在回应的同时自己也加深了多知识的理解跟巩固。
最后,保持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这个学月以来,自己有意识加大了作业量。“逼”学生去学习,听起来很粗糙,但实践起来,确实收到不错的效果。
尽管从这个学月的月考考试跟晚练考试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成绩比起文科班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差距一定能不断缩小。
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 篇2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新课改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老师“教”为主,以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为辅。这样的教学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哑吧英语”,而现代英语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更新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二、创设并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景,使知识系统化、运用自如化及审美愉悦化融为一体。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感知并运用语言,使自己置身于具体的语境情景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更好地在情景活动中领会和运用语言。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求知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把设题分为高、中、低档,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中来,在考试中的设题也是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逐渐消除对外语的畏惧心理,鼓励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每天让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适合自己难易度的小文章,课前让他们到讲台表演,这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了,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简单的口语,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懂得,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即使简单的一个单词也行,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既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预习,找出本单元的语言点及难点和重点,让他们试着自己去总结归纳整理笔记。比如在第一册Unit 4涉及到了定语从句,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让他们自己发现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了解定语从句相关术语,并尽可能多的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使师生共同进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每月初我会利用一节课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新课程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4
从事英语教学十三年, 我接触两种不同新教材————人教版和人教新课标,颇有感触。特别是九月份开始接触人教新课标高一级英语这四本教材,深深感觉到教学永远是形影不离的。高中英语教学给我的印象是: 与时俱进,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渔夫,授学生予渔。
作为授渔者,要了解授渔的渔具。教师首先必须对新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对其指导精神了如指掌。在笔者眼里,新教材本着”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话题与时俱进,语言地道自然;教学理念先进,倡导体验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编排体系合理;设计图文并茂,留给创造空间;单元生词大幅增加,语法进度大步加快。
作为教授者,要了解授渔的对象。本人执教的中学,大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下水平,他们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英语基础薄弱,底子差,深受“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只关注语法和单词用法, 听力口语较差阶段。 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见识少而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考试会做题。总之,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方法且自尊心特强。
针对这些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一。 教学过程中, 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 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不玩花架子。
1。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的习惯(2)读的习惯(3)写的习惯
2。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贯彻交际性原则也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⑴.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室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t’s fine today, isn’t? / 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⑵.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⑶.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⑷.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办英语小报,举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4。 认真抓好英语早读: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了。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也对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生词量大,学生难以掌握。 新课标要求的词汇量: 修完1—5本必修课本, 词汇量为2400—2500个,达到七级要求; 达到八级要求, 即修完1—8本教材, 词汇量要求为3300个; 九级要求的词汇量是4500个。 鉴于这样的安排,每个单元的词汇基本是在50—60之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难度颇大。
2.听力材料多而长,设题较难不便使用。新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内容比较多,连同练习册中的至少有三个听力材料与练习,尽管所选材料都与本单元话题密切相关,但是总体难度都很大。我们曾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按照要求给学生听短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结果学生普遍没听明白,不但浪费了一节课,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work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容量几乎和主教材相当。有的教师惟恐不周,为了赶进度,只好加班加点,走马观花过一遍。有的教师以课时有限、学生消化不了为由放弃workbook。只有少数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练习册的内容。
4.教学内容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进入高中,对新学期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刚开始都是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可是一两个星期的教学过后,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究其原因:1)、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应接不暇;2)、课堂所学的内容似乎和考试脱节,试题不会做,没有成功感;3)、学生本身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难极易退缩。
下面是本人对新教材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1。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 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2。删减难度教大的内容主要是listening, speaking, 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 等等; 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些基本都很难做到。而listening and speaking 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其内容也有些过时。于是我们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视频,英语电影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写作方面,每个月我们会进行一次作文写作,根据26个主题,选出符合所教单元的主题内容,并给学生以指导,详细批改,评讲学生习作,呈现范文供学生参考。同时列出每个单元的短语和必背句型,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篇5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当该过程发生异常时,则可能导致一种严重的后果——癌变。学生在必修一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中已经知道:干细胞的研究为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而与癌症相关的更多知识则在本章第4节《细胞癌变》中学习,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细胞癌变》是对本章第2节内容的承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癌症的知识,但还不知道到细胞癌变的机理。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旧的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新知识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
二、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难点:
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自然寿命与实际寿命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有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疾病,你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再问:你听说过哪些癌症?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的有哪些?然后出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和“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症的结构基础——癌细胞的概念”后。学生讨论肿瘤与癌症的区别;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7,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和“日常诱癌20例”,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7)最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3、课堂小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癌症并不陌生。如让学生举例听说过哪些癌症、有哪些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教师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讲解致癌因子的种类时,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图。
3)利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
4)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5)利用坐标图,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的解读和比较,更关注癌症。
6)渗透情感教育与感恩教育。如学校患癌症教师或其家属病后写信向全体捐了款的师生致谢;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自觉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③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3
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4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
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
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5
每次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都很费一番心思。因为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虽然趣味性也很强,内容本身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书本呈现的内容较为抽象,隐含的内容也很宽泛、深度较广,并且有些练习题难度也较大,还出现了教材上没涉及到的专有名词。如果仅仅学会课本内容,不进行专题训练,还是应付不了各种类型的题目。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 的认知层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么学生即使学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学会了某些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遗传和变异”该如何实施,才能即学会一些方法,有应付各种题型呢?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书本上每节内容,还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稍难的知识可以发动学习讨论,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原因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预设了小组讨论。可在巡视中,发现许多小组的讨论好象只是为了完成讨论的环节,只讲了几句就停止了。了解情况后,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课堂预设立刻作出调整:不然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当时的调整是由教师提示各环节的要点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讲解补充完整。再随机出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刚学完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是很糊涂,面对具体题目感觉无从下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各种题型的训练后,思路才逐渐清醒。因此,在题型训练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细致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例如:学完三种可遗传变异后,如果不比较三种变异,学生就难以区分三种变异的区别和联系。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需要适当加以补充。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6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7
习课是以知识深化、整合和综合应用立意的一种课型,要注重结构性,体现综合性,着眼提高性。复习课倡导“整合—训练式”教学策略,即高度概括,根据各部分知识所反映(或描述)的现象(或过程)的物理属性,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温故知新,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澄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科学归属知识的功能,使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探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使方法进一步套路化。
基本思维程序:导入课题,引领目标→自主梳理,整体建构→深化完善,典例导练→应用感悟,变式训练→综合检测,达标演练→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一、导入课题,引领目标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语言要简练,最好由一句话导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突出对新授课知识的弥补、充实、完善和深化,突出整体构建、方法迁移和综合应用,突出思维的拓展与科学方法的形成。要立足双基,突出发展,通过整体构建和综合应用落实思路和方法的培养;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避免脱离学情的“一步到位”。引领目标要突出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要深化、完善的重点及要求,要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复习课的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新授课还没有到位的目标。
1。教师活动
(1)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用简洁的导语或实际问题让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直击学生的知能薄弱,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整合学习的欲望,对复习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
(2)引领复习目标,指导复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进行能力目标的引领,根据学情实际指出需要深化、完善的重点是什么,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法指导建议。要特别关注不能一步到位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2。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扫描进行回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
(2)认定复习范围内的各项学习目标,比对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哪些方面自己已经掌握,应该主攻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复习策略。
说明:(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地位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目标自我定位,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
(2)目标定位要本着瞄准基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完善、深化知识与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3)目标认定过程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既定目标进行调整,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4)复习目标认定后,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复习策略,把最旺盛的精力集中在最薄弱的问题上。
二、自主梳理,整体建构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东西;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所以复习课要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梳理,科学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梳理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突出知识所描述(或反映)的物理属性,不要搞成了对知识内容的复述再现;整合要根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层次,不要搞成了知识点的罗列再现。梳理和整合最好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创设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互动完善。在梳理(不是复述)、归纳(不是罗列)、感悟(不是问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
1。教师活动
按照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参考如下三个方案组织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构建。课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构建思路,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2)课堂研讨,学生合作构建。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或小组)的归纳成果,请其他同学评议,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评析,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巩固、整理知识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图表再加以简洁化、科学化。
(3)教师引导,师生同步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顾、思考,教师进行思维引导,同步构建单元知识结构。
2。学生活动
对本单元知识和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理清知识体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指导、点拨,一方面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准确领会教师的点拨性语言的含义,还要主动地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与借鉴,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
(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结构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
(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
(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
(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不要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搞成了教师向学生介绍和解说。
(5)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链接,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
三、深化完善,典例导练
实现知识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知新”的意义包括深化、完善、提高,即物理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外延条件的全面把握——完善,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提高。要突破薄弱环节,澄清认知误区,关注学生新课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复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是复习课的根本问题;例题的导练要突出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的提炼。在综合应用(不是套公式)、互动辨析(不是对答案)、方法归纳(不是就题论题)的过程中实现知新,确保学生头脑中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性。
复习课教学策略,
1。教师活动
(1)问题引领,点拨完善。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通过程序性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根据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创设互动平台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强化对知识外延的牢固把握,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互动式,以能力培养立意,以审题方法为切入点,以启发点拨为主要手段,以规范呈现过程为标准,以思路与方法的提炼为落点。
2。学生活动
(1)深度反思,互动完善。在教师的程序性问题引导下,从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和适用条件等角度寻求问题的结论,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2)主动探究,寻求方法。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加工处理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规范地呈现出解题过程。积极参与同学互评、老师的点评,提炼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注意:(1)要突出主干,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复习,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要潜心发现问题,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双方要互动解决问题,否则就会搞成了低效重复。
(3)例题的设置要从深化完善知识内容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两个角度考虑,深化与完善知识要紧紧围绕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困惑点;综合应用要紧扣知识重点跟实际问题的联系。
(4)例题的教学策略必须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发现规律和自身存在的误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认识,最终提炼出思路和方法。
四、应用感悟,变式训练
例题教学所探究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往往掌握不够准确,理解存在误区,教学中要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内化,感悟思路和方法的含义、功能与应用注意事项。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跟例题相近又
相异,提高例题教学的指导功能。训练要规范时间、氛围和格式,允许同学之间讨论、合作。变式训练的题目设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1。教师活动
(1)根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例题的特点,设置并投放变式训练题,但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和梯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平台。
(2)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指导,在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完成解题任务的基础上,当堂落实做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不留教学欠账。
2。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解题任务,在解题过程中感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纠正误区,内化提升。
(2)对存在的困惑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1)该环节学生要以独立活动为主,合作讨论为辅,教师要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讲评为辅。
(2)变式训练要与例题相近、相异,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避免机械地套用方法。
(3)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与例题比对,以感悟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例题的特点,以巩固方法。
(4)要限定时间和规范要求(思维规范、表述规范、过程规范),训练情况的落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争辩实现顿悟,通过交流实现完善。
五、综合检测,达标演练
复习课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不可能对复习范围内的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同时不同学生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同,所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个性,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
1。教师活动
(1)投放综合达标演练题,提出时间要求和结果呈现要求。通过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以面向全体的教学心态关注学困生,力争做到人人过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两极分化。
(2)学情反馈,引导学生互动评析,进行补救教学。
2。学生活动
(1)独立完成达标演练题,深入思考和领会知识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商讨,查找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2)展示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进行感悟深化、自主补救、自我完善。
注意:(1)题目的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在尽量覆盖全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2)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面向全体,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3)巡视指导的重点是中下游学生,通过中下游学生的提升推进上游学生的提高。
(4)落实要当堂完成,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针对点评,针对点评重在进行思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迁移应用和整合应用的策略指导。
六、归纳链接,拓展提升
归纳、拓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复习课的效果。归纳是针对本课题的内容,是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以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拓展是针对相关联的内容,是为了实现本单元知识体系与前知识体系的链接,本单元的方法与已掌握的方法的整合,以突出知识的整体功能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1。教师活动
(1)从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主线三个方面对归纳的格式和要领提出指导性建议。
(2)针对链接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
(1)审视单元知识体系,回顾相关知识、方法与题型,从知识主干、方法套路、问题类型等角度进行归纳与链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感悟他人的观点与老师的指导点拨,自觉进行完善和提升。
注意:(1)归纳要突出知识主线、方法主线、问题类型,提升要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策略和方法的迁移应用;拓展要突出横向联系、问题归属,链接要“回放”跟例题、训练题相近的题目,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道题目,学会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迁移应用。
(2)要做到知识与问题对应、题型与方法对应。
(3)要充分落实让学生参与过程,不要把指导搞成了替代。
总之,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杜绝知识罗列式或压缩讲课式复习,明确夯实双基并不意味着低效重复,立足教材要避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提升能力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做到知识让学生自主疏理,网络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复习课既不能忽视训练而搞成了单纯的知识剖析、深化与完善,也不能只注重训练而上成了习题课,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在落实训练的过程中内化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8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 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 ,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为节省时间教师自己做好给学生) ,在卡片上写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团, 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 得出氨基酸的定义。 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么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 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形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后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起形成三条长的肽链(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起计算情况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可以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 ),我忘记;我看(记住40% ),我记得;我做(记住80% ),我学到;我教(记住96% ),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己体验那不就OK 了!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9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无心向学、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体会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讲究方法,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0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为新一轮课程实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校新课程实施已近1个多学期,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酸甜苦辣,下面就谈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与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分子与细胞》中的实验一共有9个,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看实验录象,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要保证每次实验的质量。一旦实验课安排不妥就会事半功倍,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上实验课时,一定要做好二个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将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出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或失败,都要分析原因,进一步总结并在班上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得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的养。
4、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1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为一组准备各种糖不得少于五种(少量),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图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为课堂上能轻松的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糖。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讨论并添出下表。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记录A一次。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粒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元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元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反思:由于课前有所准备,同学们对完成自己收集的糖很有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急于要找到答案,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加强了直观教学也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
教学意图: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必须调动主体参与,而合作学习是主体参与的重要形式。这部分教学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愉快参与的活动情景和融合交流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实现了“乐学”到“会学”的有机统一。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2
今年已经是我人生第三个年头的教师生涯。前两年我主要负责生物选修模块的教学,这个学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差异。这个学期,基本上结束了必修一的教学,下面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3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
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4
20xx年X月X日 X天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而学校的领导也时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更需要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一些培训。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章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网上听课、公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而且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报名参加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参加完这个培训,我感觉收获良多,这项培训也给我这个菜鸟班主任带来了许多有用的讯息。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好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我任教八年级的生物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 1
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新教材,我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远离烟酒(调查活动课)“人的性别决定(游戏课)”、“蚯蚓在哪儿爬得快(实验探究)”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生物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我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教具,搜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还有做了一些教学PPT,以丰富学生的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5
曾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这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有的老师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得很好,课堂气氛也较浓烈,使我受益匪浅。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不尽如人意,或顾此失彼,或讲解知识有失偏颇。我自己也曾经开过这一节的市级公开课,课后的评价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说教学效果是“好”还是“不好”,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满头大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
真的需要老师这么费劲地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吗?真的需要讲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吗?如果老师少讲一些,学生就不能学会这一部分的知识吗?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学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感觉是,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这学期,我在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变。
一、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绘图,用铅笔(画错了能及时改动)绘出有丝分裂的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绘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
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投影屏幕上循还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绘完之后,老师选几张学生绘的图,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哪个地方画得好,哪里画错了。然后,投影课前老师自己预先画的图,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个地方学生画得比老师的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还不如学生画的好。师生在一起共同比较,共同进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用完了。课后布置作业:
1.自学本节内容,弄清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发一张老师精心挑选的习题课后完成,下一节课带来,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这样的一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2.既然老师的讲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断地闭嘴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才不会上课昏昏想打瞌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昭昭”。
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老师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怎样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
4.有一些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可以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老师不必一开始上新课,就仔细讲解一大堆 本节要学习的名词和概念。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 篇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希望对各位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了。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化学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漂亮的烧杯,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
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7
1.提示学生思想不要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 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 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 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北京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 所以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显著的选拔性, 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 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还是属于精英教育, 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读大学, 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 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 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
2.抓好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初的第一节课, 高一数学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 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 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较大的变革, 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 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 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注重培养提高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高中数学应具有四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要自觉主动去学。
教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 (1) 预习:课前花点时间阅读数学教材, 了解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哪些地方有困难, 上课好集中注意力听讲。 (2) 听课:带着问题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 并积极思考, 勤动手记笔记、做课堂练习。 (3) 作业: 作业一定要限时独立完成; 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 先模仿再创新;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吸取经验教训。 (4) 复习总结:每隔一定时间, 就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及典型题目和解题思路方法归类复习总结, 形成完整体系结构, 避免遗忘, 便于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
3.尊重学生数学基础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 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的主体的思维锻炼来实现。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增强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 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 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做了如下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普遍 (包括基础差的学生) 热情高涨, 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 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最小值 :①y= (x- 1) 2 +1, ②y= (x+1) 2 +1, ③y= (x-4) 2 +1
(2) 求函数y=x2 -2ax+a2 +2, x∈[0, 3]时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 -2x+2, x∈[t, t+1]时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高一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衔接。
刚开学时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 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 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做得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 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 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 要不断练习, 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 学生才可能很好地理解。通过上述方法,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5.作业设计要精细化、层次化。
(1) 作业的“精细化”。目前高中的学业非常繁重, 各门课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作业的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数学作业, 当然也影响教师的工作。因此在题目的选择上尽量不易重复, 精选练习题, 针对当天所讲的知识点, 选择或者设计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在选择题型时则一定要依据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比较新颖和典型的,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较好效果的题给学生做。作业题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 不应该全部都是解答题, 而应该小题与大题互相搭配, 突出重点、重视难点。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喜欢做, 有兴趣去做, 觉得有挑战性, 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 从而乐在其中。经典题型和重要知识点的考查题的训练,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找题, 也不必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和讲评作业, 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上, 使教学效果更好,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对高一作文教学的反思和探索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网络;题材
今年是我第四次进行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比起前几次的重基础,这一学期的教学,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我的作文教学总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教师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写不出好的作品。学生厌写导致老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在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东西。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简直就和数学物理的套用公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总是在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写的时间长了,这种写作就变得了无趣味,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
2.过分强调作文的形式性
这集中表现在我们会按照高考高分作文的模式去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优秀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葫芦画瓢。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我们以为我们在为孩子好,教给他能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方法,其实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对作文而言,不再是孩子们的有感而发,不再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一套现成的模式,出现了万能的作文材料,我们熟知的一些历史人物变得非常全能,只要写作文,就可以按照作文的主题和要求在他们身上找到作文需要的材料点,所以就出现了万能的李白、杜甫和屈原。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其实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打动人的作品。
二、解决对策
1.放宽学生作文的外延
我进入很多学生的qq空间,发现平时作文一塌糊涂的学生
在qq空间里的日志竟然写得深刻感人,缠绵婉约。写作功底简直让我吃惊。我就想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让他们以写日志的方式作文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学生在空间里的日志有人评论、有人赞誉,有人转载,因此这种写作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写作时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因此我就倡导要把学生写日记写日志的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在改作文的方式上也和以往不同,由学生轮流改留言或进行评论,这样的话学生越来越爱写作,对写作的兴趣浓厚了,写作的水平随之提高了。
2.利用小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我经常鼓励他们把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师的墙面上进行展示。甚至通过办小报的方式贴在教室外的墙面上向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会在展示之前和学生做好沟通,肯定学生的优点,好好表扬一番。然后,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地方能作进一步修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一般都能积极参与。修改后,学生常常惊奇地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再也不把写作文视为“拦路虎”了,也从心底感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当家长会上家长看到教室里贴的学生的习作时,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从办小报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认可的喜悦和满足,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见报,会在写作上更下功夫,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
3.利用网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我是一名85后的教师,我喜欢上网浏览新闻,也喜欢在好朋友的空间里瞎逛留言。当了老师后,我也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QQ好友,经常关注他们的空间动态,进行交流。从学生的空间里,我会发现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东西,他们有淋漓尽致的表达青春的方式,他们有对他们的偶像的支持方式,他们在空间里嬉笑怒骂,纪念他们的爱情和友谊。而我做的就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和他们谈心,陪他们烦恼,同他们一起高兴,作为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QQ空间经常给他们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对他们的日志读完之后发表看法,进行指导,偶尔学生在空间里尝试写作的诗歌我都会转载评论,这样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还间接地指导了他们的写作,简直一举两得。
学期中间,我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个多月,学生经常会在网上留言给我,跟我说心里话,鼓励我,这大概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吧。就为了这些可爱的学生,我也会继续努力,多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写出更加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想有一天等我老了,翻阅那些学生写过的作品,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一定会将快乐写作、快乐语文的理念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
【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一下生物期中考试08-08
高一生物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06-29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07-13
高一生物教学06-19
位育高一期末生物09-08
高一生物教案:核酸10-11
高一生物教学比赛总结08-30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08-30
2020高一年级生物教学计划10-22
高一学生如何学好生物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