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2024-08-30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共12篇)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

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种群和群落是学生容易弄混的需着重强调,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4.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课时计划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同学们知道非典型性肺炎吗?在2003年的时候可谓轰动一时,其实这种病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

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师呈现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例进行分析。1.针对实例1,设问:

(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2)这些单细胞生物是怎么样增殖的? 2.针对实例2,设问:

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受精卵)

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

3.针对实例3,设问:

(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 4.针对实例4,策略是:

教师介绍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病毒,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

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2.请说出除种群和群落之外的其他几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概念。(简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3.请尽量列举除教材中呈现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这4个生命系统例子外,其他的具体例子。例如,细胞这个系统,除教材提到的心肌细胞外,还有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等。

4.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节课小结: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1、高等生物的结构层次

高等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高等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单细胞生物结构层次

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课后练习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2

[课堂实录]

师:通过SARS病毒模式图,我们了解了患者感染后的发病情况,病毒经过三天后开始在身体内蔓延。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知识,你认为SARS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生: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一般是借助活体生物生活和繁殖,寄生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SARS病毒也不例外,结构简单,具有寄生性。

师:回答很到位,看来你对病毒知识非常熟悉。根据已经掌握的病毒相关知识,你认为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又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呢?

生: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并没有细胞性结构,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开始大量繁殖。

师: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利用活细胞物质制造新的病毒,其繁殖速度惊人,给人体机理造成毁灭性的侵蚀。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哪些部位呢?

生:SARS病毒主要针对人体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展开侵蚀,破坏肺部细胞组织,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功能性衰竭而死亡。

师: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呼吸系统,对其他部位也会有侵蚀。如果病毒离开了活细胞,它们还能生存和繁殖吗?

生:不能。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能继续生存。

师:(实例1,草履虫图片展示)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生: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与草履虫非常相似。

师:(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展示)根据图片展示,我们可以推演出胚胎发育过程吗?

生: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分裂进入子宫,遇到精子,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胚胎,然后逐渐生长,进一步发育成为胎儿。胚胎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实现的。

师:通过两个实例学习感知,我们对生物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在这个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设问作为引导媒介,根据学习思维展开跟进式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及时启动。学生依照学习思维启动惯性展开学习探索,不管教师引导如何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都贴近教师设问展开。教师引导自然,学生学习顺畅,师生互动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收到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掌握细胞的相关知识,对SARS病毒、人体胚胎形成等内容都有一定关注),其认知基础决定师生互动处于高频度水平之上。这样教师问题投放之后,学生才能快速做出应对,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依次启动,使教与学在不断调整中达成新的平衡。教师先引入SARS病毒,引导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进行认知,然后介入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学进入实例认知阶段。最后是人体胚胎形成探索,细胞认知层次逐渐提升,学习呈现渐进式。教师引导思路明晰,学生学习途径清楚,学习效果自然较佳。

第三,教师进行问题投放时,应给出一定的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明确的思考角度。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与教材文本学习内容尽快实现认知接轨。因此,在投放问题时要给出简要的引导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学习思维。

第四,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给出积极的评价,这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形成重要的激发动力,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对相关学习认知进行确认,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建构。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其实这里面有好多学问。如果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无应答或者不知从何处切入思维,这样的设问就是无效的、失败的。因此,提升问题与学生思维的契合度,是确保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及教材文本学习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文本、生本、师本三者有机融合,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认知成长点。

摘要:在《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中,采用设问链接学生思维的教法,逐步引导学生走近问题核心,课堂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教学卓有成效。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传统教室;未来教室

未来教室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放教室。目前一些小学已经在未来教室建设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是未来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未来教室即将应用的情况下,生物教学必须实现从传统教室到未来教室的转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工具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未来教室为计算机教学服务。

一、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提高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

1.增加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室中,师生互动基本上依靠的是语言交流,而未来教室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多选择手段,如利用互联网、模拟实验工具等。学习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人类起源或进化的资料,并绘制人类进化阶梯图,然后将其在课堂上采用PPT、FIASH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对人类起源与进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2.增强教师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在互動过程中,教师应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如课堂上的FLASH快速制作技术,熟练地使用WORD、EXCEL软件中的各种制图与图表功能等。当然,在未来教室当中可供使用的技术不止这些,未来可能有很多技术应用其中,如虚拟模拟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这些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科研、电影制作当中得到运用,相信很快就能用于未来教室中。如果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无疑就不能发挥未来教室在生物教学上的优势。因此,学校在未来教室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对所有使用未来教室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未来教室中各种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方法,使之能够熟练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中,为从传统教室到未来教室的转变做准备。

二、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未来教室的要求

1.探索应用主题探究式教学

未来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校学习资料数据库等随时查阅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基于这种便利性,教师可以尝试应用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未来教室中的各种手段与教学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学习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助和引导作用。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节课,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的过程,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传统教室教学比较抽象,学生对此很难理解;未来教室则能够让这些知识动起来,教师可以将光合作用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分步骤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将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遮光照射,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比,将这一过程用摄像机拍摄起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才能明白光合作用当中“光”是最重要的条件。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是传统教室教学所不能具备的。教师要明确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即确立主题任务、明确研究方向、利用未来教室组织探究活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或答案、交流与展示等。整个探究教学过程,能够由智能录播系统全程摄录存储起来,学生的探究成果将保存在他们的电子档案中,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未来教室的应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第一,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未来教室中,如果可能应用到虚拟模拟技术,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技术进行解剖实验,因为完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生可以反复地实验,整个实验能够被记录下来,学生在实验中存在哪些问题都能观看视频加以解决;第二,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并学会质疑。知识的进步与发展是从质疑开始的。生物学知识基本是正确的,当然是从现在的科学知识的角度看,如果更换新的角度,这些知识的真实性也有值得怀疑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针对课本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未来课堂上收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未来教室的应用必须实现从传统教室到未来教室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思想、能力、方法等多个方面,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才能更好地利用未来教室为生物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 篇4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2)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

(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构成生物圈中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材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模块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而本节的两部分内容是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观点服务的,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的:第一,从生物圈到细胞,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等,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是能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第二,在众多层次的生命系统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是因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也是生命系统中最微小的层次。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因此不是生命系统。本节为后续章节打基础,后面各章依次讲述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等,揭示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有序性和动态性,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初中的生物课后,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细胞知识,不仅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内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还有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本节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但又在初中相关内容基础上有所扩展。如,人的生殖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学生在初中学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本节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入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既起到了连贯作用,又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都离不开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体。因此,教材中用图示的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呈现给学生一幅生命的画卷,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及讨论法相结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案 篇5

必修1第1章第1节

陈丽芳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 案

福建师大附中

陈丽芳

课标要求: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教材介绍。

学习方法:理科:课前预习相关章节的知识并完成课外练习册的预习部分,找出在自行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要求认真听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可以将笔记工整的记在课本对应空白处,此外,每位同学准备一本笔记本,B5大小,用于归纳章小节,积累错题,粘贴实验报告等,课后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相关内容。文科:将笔记记在课本对应空白处。

学分认证:本课程的模块考试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考试卷、实验报告、细胞模型,学生课堂汇报。章节引入:

师: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细胞吗?需要借助哪种仪器来观察? 学生回答。

师:关于细胞的研究已经有了300余年的历史,最近50年更是进入了分子水平,也就是在比细胞还要小的层次上进行研究。比如说植物的组织培养,通俗的说就是利用单个植物的细胞培养成为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克隆羊多利我们都很熟悉,它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实现的,此外,科学家们还能将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DNA进行切割和拼接,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转基因生物,比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实验动物体内获得会发荧光的动物。

/ 3

教学设计

必修1第1章第1节

陈丽芳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曾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细胞吧。首先我们来探讨生命活动和细胞的关系,大家知道的生命活动都有哪些?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说出生命的特征。

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师:以上是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这些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呢?能否脱离细胞这个单位单独进行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例并回答课本的几个讨论。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1.草履虫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

2.正在进行何种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什么生命活动?——正在运动和分裂,还能呼吸、摄食、生长、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结 论: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

在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精子和卵细胞。

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图示)——胚胎发育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结 论: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生长和发育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实例3.缩手反射

结论: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以上生命活动都与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系吗? 学生自主发言。

师举例: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结 论:病毒在活细胞中繁殖。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

师:请大家通过一两句话来总结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提问。

师小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既然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那么这个基本单位是怎样逐步构成生命系统的其他组分的?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都有哪些?

学生阅读图1-1回答问题: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

/ 3

教学设计

必修1第1章第1节

陈丽芳

教师以课本图示为例,简单介绍各层次的构成,重点举例分清种群和群落两个概念。师:以上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从细胞到个体可以体现生命的进化历程,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体现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群落到生态系统到生物圈的层次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思考与讨论:

1、如果把图中的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组成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会怎样?

人: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松:缺少了系统这一层次。

草履虫: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

细胞。1)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这一层次上的。2)生物体内的细胞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3)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的。

小结

 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6

1.组成细胞的元素

(1)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

(2)存在形式: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种类

(4)最基本元素是C,对生命的意义是构成生命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2.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不同种生物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2)差异性:不同种生物的元素含量相差很大。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种类

(2)含量排序:在细胞鲜重中前四位的依次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在细胞干重中前三位的依次是蛋白质、脂质、糖类。

[思维诊断]

(1)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重庆,1A)( √ )

(2)细胞中的.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江苏,1A)( × )

(3)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2012・江苏,1D)( × )

(4)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2012・江苏,1C)( √ )

(5)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2012・江苏,1B)( × )

(6)纤维素和尿素、脂肪酸和磷脂、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胆固醇和血红蛋白四组均含有相同的元素(高考重组题)( × )

题组一 辨别细胞的元素含量、分类及作用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化学元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组成生物的最基本元素是C

B.H7N9病毒和桃树共有的元素是C、H、O、N、P

C.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O

D.Cu、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 C

解析 H7N9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其组成元素为C、H、O、N、P;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C.

2.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基本相同

答案 C

解析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A项错误;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具有统一性,即组成各种生物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都来自于非生物界,B项错误,C项正确;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具有差异性,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差别较大,D项错误。

判断元素与化合物分子的四个“明确”

题组二 利用表、图分析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

3.下表是两种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下表,有人得出下面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元素 C H O N P S 生物甲 43.57 6.24 44.43 1.46 0.20 0.17 生物乙 55.99 7.46 14.62 9.33 3.11 0.78 A.如果它们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则甲是动物,乙是植物

B.等质量的组织中,甲所含的热量少于乙

C.两者体细胞中,乙的染色体(质)比甲多

D.两者的含水量比较,可推测甲比乙多

答案 B

解析 动物和植物干重相比较,植物含糖类较多,动物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由于脂肪的元素构成特点是含C、H较多而含O少,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是N,故植物体中含O较多,动物体中含H、N元素较多,另外动物含Ca、P元素也比植物多。题中甲为植物,乙为动物,A项错误;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较,脂肪含热量较多,生物甲含糖量高,生物乙含脂肪多,B项正确;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含量不能作为判断其含水量和染色体(质)多少的依据,C、D项均错误。

4.如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由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答案 C

解析

走出元素与化合物的3个误区

(1)易混淆元素与化合物的干重与鲜重

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2)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7

一、明确课程定位,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任课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请教老教师教学经验及调查学生情况, 对细胞工程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明确该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要求, 了解该课程要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同时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想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在进行课程改革时, 坚持“以学生为本”指导思想,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既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 从而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 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优质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培养其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较长时间和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我们首先通过多种手段, 将细胞工程涉及的微观水平上, 看不见、摸不着的, 尤其是技术操作过程,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将技术以图示、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显示,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 他们同处于主体地位。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效果,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影响。如何通过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若小班教学, 即学生不超过60人, 可采用分组选择课题的方法[1], 即采取自由结合的形式, 每组4~6人, 可根据细胞工程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选题, 并对所选题目进行评议, 最后确定每组所演讲的专题。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员介绍、内容安排、讲述顺序安排及总结性发言均由组长负责。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主要参与, 既能对课程形成有效的互补, 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如果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对其以后的科研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积极地学习和储备该课程相关的进展知识。但若该专业学生人数大于60人, 仍采用该方法, 每组人数必然增多, 当每组人数大于8人, 则必然达影响我们预期的效果。此时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 更为有效。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准备启发式问题, 若设计的问题能够一环扣一环,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则达到教学目的;而讨论式教学, 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进展和争议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随堂讨论, 回答问题, 这种随堂讨论及时获得答案的方法, 即使人数较多, 学生也会比较积极参与。但这些方法都对我们的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三、融合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信息量迅速增长, 科学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 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跳出书本, 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掌握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及时地把这些动态的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融入教学内容, 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帮助学生学会预测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2,3]。

任课教师在厘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查阅各类中外文期刊, 根据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动态, 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化到教学内容中。譬如讲解“干细胞”时, 及时把最新成果传播给学生:2007年, 日本籍科学家山中伸弥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 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 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因为其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凭借此研究成果山中伸弥获得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再如讲解“克隆技术”时, 除了介绍常规的克隆技术新成果, 2004年中国首例异体克隆动物“北山羊”在新疆降生;2007年9月14日中国完成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兔实验, 实验兔含有外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之外, 我们还可以将2008年英国科学家通过“三亲胚胎”技术培育出了新型人类胚胎, 进行线粒体疾病治疗[4]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在获取这些信息的当时就将其作为相关技术的补充内容向学生传授, 使学生了解该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发现把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因此, 要求教师对讲稿进行及时更新, 及时查漏补缺, 决不用陈旧的、过时的资料, 这样, 既对学生负责,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四、进行系列设计实验, 改进实验方法

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没有实际的操作, 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所以细胞工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构建尤为重要。细胞工程实验涉及内容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将实验内容设计得环环相扣, 既节省材料, 降低实验费用, 又节省学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李艳红[5]也曾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即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这样从经典的基础实验到难度较大的实验, 一环紧扣一环, 将所学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具体到我系, 实验从培养基的配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到原生质体的游离和体细胞杂交。其中体细胞杂交即细胞融合, 是细胞工程课程中很重要的章节和实验内容。但该实验历时较长, 尤其是材料游离, 往往需要过夜, 而且采用国产酶游离效果差, 进口酶又价格昂贵, 分离纯化的过程, 学生也不容易操作。怎样才能缩短材料的游离时间, 降低费用, 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 采用细胞间隙较大的薄壁组织作为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比如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或者某些幼嫩的茎段, 甚至是芦荟也可以, 这样酶液较易进入组织内部, 游离的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因为游离时间短, 采用国产酶不会对材料产生较大的伤害, 所以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游离纯化的操作可将20%左右的蔗糖换成23%pecell溶液, 提高纯化效果。对于那些限于学校条件无法开展的实验, 则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到校外公司或企业参观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与探索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细胞工程教材, 就目前而言, 绝大多数教材介绍基本常规技术较多, 涉及理论和进展较少。技术课程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细胞工程技术也是这样。本科教育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每种技术的操作规程, 而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技术的同时, 融入进展并提出问题。如细胞操作之后, 存在的各种可能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哪些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哪些问题还存在争议、还有哪些等待解决?提出了问题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今后, 我们将不断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 同时每次上课前精心备课, 点燃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火种, 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进, 进一步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

摘要: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 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细胞工程教学中, 重新对课程定位,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显示, 多媒体和双主体互动教学、增加细胞工程课程相应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进行革新,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反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君, 郑文明, 陈新建, 等.在细胞工程学教学中的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2008, (6) :237-238.

[2]陈祥, 潘志明, 耿士忠, 等.新时期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329-331.

[3]胡尚连, 孙短, 曹颖.植物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136-137.

[4]http://www.bioon.com/biology/genetics/364555.shtml.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8

这是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携手科学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和临床医疗实验,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科研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眼科专家谢立信说,生物工程角膜(专业名称:脱细胞角膜基质;产品名称:艾欣瞳)国际领先,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中国再生医学终于越过“器官移植”的地平线,迎来了“组织器官制造”的创世纪曙光。

笑声,“5·23论坛”的最高分

5月23日,北京碧空如洗,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角膜盲防治创新论坛暨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启动仪式”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

谢立信院士、生物工程角膜研发首席科学家,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岩教授,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史伟云、邹留河、张明昌等数十位学者教授,政府部门及医学专业协会的领导,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等,出席了论坛和启动仪式。

谢立信院士、金岩、张明昌、史伟云教授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论坛气氛感人、热烈、庄重。

一位穿着崭新的淡蓝色上衣,脸庞黝黑透红的农村妇女的讲述,受到与会者格外关注。

“我叫黄元珍,今年58岁,是湖北省松滋市老城镇朱家坡村人。2010年,我的眼角膜溃烂,接近失明。一个农民什么也看不见了,不能种地,不能养鸡养鸭,不能下厨做菜做饭,这样怎么行?在武汉协和医院,张明昌教授给我做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眼睛好了,什么都能看见了,能下地干活了,你看我的眼睛多亮,见人就想笑……五年过去了,我能跑能跳,跟正常人一样,艾欣瞳好不好,看我的眼睛就知道。”她又笑了……笑声清脆、朴实,发自心底。

3分钟的讲述,她被自己的笑声打断了四次,这在严肃的学术论坛上,是不多见的。“好不好,看疗效。笑声,这是最高分。”张明昌教授说。

据张明昌教授介绍,武汉协和医院有47名角膜盲患者接受实施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临床实验全都取得了理想疗效。来自湖北的1号患者周女士,患有真菌角膜炎,右眼球的三分之二被灰白色的溃疡病灶覆盖,近乎失明并面临摘除眼球的风险。周女士选择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右眼视力恢复到0.4,她正常的左眼视力是0.5。

据武汉协和医院医学临床实验资料显示,生物工程角膜清晰透明,与正常角膜结构融合性好,免疫效果理想,一次性替换,使用安全有效,可广泛应用。

2013年9月29日,在深圳,由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邹留河教授主持,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协和医院、河南眼科中心等多家医院著名眼科医生参加的生物工程角膜临床试验总结会上,临床数据显示,生物工程角膜移植的有效率达到了94.44%,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的愈合效果接近人体角膜。

“有库无膜,一膜难求”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华医学会眼角膜病学组组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教授介绍,“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病的第二大致盲眼病。角膜病主要是角膜感染、病变、损伤、破裂、失去透明性、浑浊,导致视功能丧失,俗称“黑眼珠”。但眼球内部结构正常。如能用健康透明的角膜手术替换,患者的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同样,大部分角膜病患者是可以治疗的”。

中国是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共4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10万人,85%的角膜盲源自感染性角膜病。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共有角膜盲患者6000万左右。

他们失去了光明,他们渴望光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以重见光明。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供体主要来源于异体角膜捐献。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捐献意识淡薄,角膜供体奇缺,每年只有3000多例,对于几百万渴望光明等待手术的患者是杯水车薪。谢立信院士介绍,我国有眼库41个,角膜库存几乎为零。

一膜难求,许多大医院都在等米下锅。北京同仁医院是做角膜移植手术最多的医院,每年获得捐献的角膜只有10多例。“目前,排队等待手术的患者已有1000多人”,邹留河教授说,“大多数患者只能在寂寞的黑暗中苦苦等待。由于没有角膜供体,不能及时做移植手术,许多患者永远失去了复明的希望。”

在国外,角膜捐献已近常态。斯里兰卡1000多万人口中,签字同意捐献角膜的人数已超过500万。在美国,建有眼库103所,每年捐献角膜6万多例。我国捐献角膜的人数,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专家们探索研发人工角膜替代异体捐献角膜。但是,由于人工角膜大都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差,力学性差,与患者自身眼组织融合性差,临床效果不佳,患者排斥反应明显。

人工角膜研发,遭遇了红灯。

惠及数百万角膜盲患者的发明

在繁茂的科学大树上,永远没有低垂的果子。

再生医学是一场深远的医学革命。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产业中心主任张爱兵博士介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和工程学原理,研制体外制造可供移植人体组织器官的新兴学科和热点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既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功能的修复与重建,实现永久性替代。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研究,建树颇丰的金岩教授决定,换个思路,从“基质”研究入手,用“动物角膜”替代“人体角膜”。研究团队发现,猪的器官与人的器官结构较接近。他们尝试用猪眼角膜替代人眼角膜。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他们明确了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思路。金岩教授介绍说,就是采用异种生物角膜,经过专业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异种生物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天然角膜基质结构,降低免疫原性,防止免疫排斥反应,可与原有人眼组织快速融合一体,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清晰,患者视力逐渐恢复。

金岩教授说,用猪角膜替代人体角膜,他们攻克了两大难关,一是去除猪角膜中的抗原性,二是保护好猪角膜胶原纤维。

从项目立项、研发、到第一枚生物工程角膜进入医学临床实验,大概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尔后临床3年,到2015年4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问世,“从0到1”,这一步整整走了10多年。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成功,为数百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却数度陷入困境。为确保一线科研经费,他们数次压缩非科研开支,一路走来,历尽艰辛。

当全世界都在竖起耳朵倾听,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创富、风投等泡沫术语时,他们依然弯下腰,依然一步一个脚印,依然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行。

医学权威部门鉴定:“生物工程角膜以天然猪角膜为原料,经过病毒灭治及脱细胞工艺多级处理,产品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植入患者眼部后,逐渐与患者自身角膜组织整合为一体,修复角膜损伤,最终形成与正常角膜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可终身使用。”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崔占峰说:“这个生物工程角膜产品,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科学家找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解决了以往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既要修复角膜,又要恢复功能,在国际再生医学领域占了先机。可以预言,随着产业化的逐步扩大,不仅中国的数百万患者有望重见光明,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东南亚等国家也将获得广泛的市场。”

艾欣瞳的问世,将惠及中国数百万患者,“有库无膜、一膜难求”的困境将被改写。

历史往往是这样的,一个有作为的公司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会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组织工程产品的应用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有专家估计,全球组织工程及技术衍生品约有1000亿美元的潜力。

“吉尔伯特”预言的实干家和推动者

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曾说:“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够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美丽幻想,更像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预言,一个伟大的企业,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做这个预言的实干家和推动者。”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决策委员会主席关国亮先生说。

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他们与携手的科学家团队多次承担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多有建树。

公司的另一独创科研产品: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名称:安体肤),是国内唯一获国家批准上市的活细胞组织工程皮肤,曾参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安体肤与人正常皮肤相似,同时含有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应用于烧烫伤患者,具有加快愈合,减轻疼痛,保护创面,避免二次创伤,减轻色素沉着,减少瘢痕形成等疗效。

在2014年杭州705公交车爆炸案、昆山“802”中荣金属厂爆炸事故,安体肤无偿用于III°烧伤患者,覆盖3周后创面生成新皮;II°烧伤患者,安体肤覆盖2周后,创面愈合,有新皮生成。

经过多年努力,集团已拥有4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眼表、皮肤、骨修复、软骨修复、软组织修复、美容等领域,拥有10多个优质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系列。

关国亮先生透露,艾欣瞳产业化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届时,艾欣瞳的年产量将达到30万枚。

一个新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有50余家医院、100名左右医生能做角膜移植手术,按理论推算,每年能做10000例左右角膜移植手术。培训、扩大、提升角膜移植手术医师队伍和医师专业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5月23日,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与山东省眼科医院合作共建的“中国再生医学生物工程角膜移植医师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在本年内,还将组建5家培训基地。史伟云教授说,1年后,组织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将达到3万例。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一直积极构建国际性的一流科研布局,由一流眼科专家组成的中国再生医学集团的专家委员会组建完毕。2014年集团已经与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建立了紧密一体的科研新格局。同时,中国再生医学公司构建了包括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4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知名医院科研协作网络。一批实力强健的科研机构和知名科学家的加盟,将成为公司成长的核心推动力。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行政总裁邵政康介绍,集团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方向已经明晰:以生物工程角膜和组织工程皮肤为主导的组织工程产品研发;细胞、干细胞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化妆品和抗衰老产品的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迈入国际一流、中国领先的世界级企业集团。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攀登两个高峰:第一是企业文化道德的高峰,一切为了患者,做爱心企业,做厚道企业;第二是永不停步地攀登生命科学的高峰,让更多、更好的组织工程产品普惠患者、普惠社会。

好企业永远在路上。

高一生物细胞癌变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了当今细胞生物学的3个重要课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其中细胞的分化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完整诠释。而细胞的癌变所涉及的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细胞衰老、有初浅了解。但是关于诱发细胞正常与畸形分化、衰老的机理知之甚少。这个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如何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变生活体验为内化的知识积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是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如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生物技术的主要基础、本节涉及的生物学热点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2)细胞的全能性(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分化知识的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象出发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规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延缓衰老、提高寿命也是可能的、从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一份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的完整诠释。

2)癌细胞的特征和细胞癌变的机理。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2、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分化的原因。因为细胞分化要涉及到初中学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分化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这又涉及到遗传和生化的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2)细胞癌变的机理。这部分内容要涉及到遗传中基因突变的问题、学生对于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始终存在理解困难、需结合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的致癌因子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而在新课教学时由于没有学习遗传的知识当时学生掌握的并不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作为难点处理。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故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提问法、讨论法、还可应用到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的方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生物学知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设置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分析、讨论、并适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不仅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脉络清晰可逐一复习。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多由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再配合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由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什么?”这是在第五章生物的发育中学到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这样提问导课可以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紧接着追加提问“受精卵经过细胞增殖产生的子细胞的去路子细胞的去路都有哪些?”很自然的带领学生进入到细胞分化子细胞的去路这一课题。

2、复习细胞的分化

仍然以提问的方式提出细胞分化这一框题中的基础知识点:概念、发生时间、特征、原因及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不能准确回答、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并及时给出精确答案。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我结合初中所学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并把两张细胞分化的图片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突破则学生对于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同时对分化的发生时间、特征、原因还要详细加以讲解、从我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用实例附带例题的方法加以突破。这样做既使学生理解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分化的过程以红细胞的分化过程为例、以图片的形式借

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目了然。分化的机理给学生以简单介绍、再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分化的结果。然后精选题目对这一部分内容加以巩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

细胞的全能性在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有介绍、而在必修的新课教学中由于没有接触到细胞工程的知识、当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所以这里要对它详细的复习。对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及在生物体中不能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举出实例:甲状腺细胞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而甲状腺细胞则不能合成胰岛素、胰岛B细胞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两种细胞都具有全套的遗传物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即两种细胞进行了分化、是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样配合实例学生容易理解。全能性大小的比较我结合习题让学生掌握。当植物细胞具备了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则可以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组培后面还要复习这里就只简单回忆一下过程即可、不做深入的拓展。精选题目、强化训练。

3、复习细胞的癌变

由细胞的畸形分化导致细胞的癌变引入下一框题。癌细胞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癌细胞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癌细胞的直观形象。关于癌细胞的特征要逐一复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如第一个特征:能够无限增殖、要结合动物细胞培养中讲到的细胞株和细胞系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即复习了后面的内容又让学生达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还要分析出此时癌细胞进行的是哪一种分裂方式、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等等。这样又及时对有丝分裂方式进行了回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二个特征: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分化了的组织细胞具有的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刚刚出示过的图片)而癌细胞不能正常分化、表现出各种形态、二者相比较使学生理解这一特征。第三个特征: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在此把糖蛋白的功能再全面回忆。对于癌细胞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我结合第六章中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认识到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就存在但处于抑制状态、癌症是它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被激活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这样可以使知识前挂后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出要想远离癌症最好远离致癌因子。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10

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有了给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人教高一生物下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11

一、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材

当今社会,被琳琅满目的科学产物充斥着,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而高中生物中的“分子与细胞”板块,是能够产生很多科学成果的教学板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看做首要教学任务。科学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揭露研究对象的本质,还能启发学生发现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对学生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分子与细胞”中的理论知识较多,且较为深奥、枯燥,这让学生在理解、记忆时无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学生的头脑中只会形成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并且缺少学习兴趣,这十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教材是承载知识的媒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分子与细胞”时一定要考虑生物界发生的变化与成就,灵活运用教材与教学辅助设备,使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让学生的思维与当今社会接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从《蜘蛛侠》《普罗米修斯》等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中,剪辑一些有关“分子与细胞”的电影片断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生物知识和现代科学相连接,充分发挥生物知识的实效性。

二、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高中生物教师除了要准确把握教材与参考资料之外,还应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融会贯通,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接收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这个板块包括“细胞内膜系统”和“细胞的骨架与运动”两部分。狭义的细胞内膜系统指的是细胞核、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广义的细胞内膜系统还包括叶绿体、细胞核、氧化物酶体等一切细胞器膜,然而这些结构与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它们的膜结构能有条件地转换,还能经蛋白质合成将以上内容串联,形成核糖体。这样的目的是通过蛋白质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大结构连接在一起。对于分支明确、种类庞大的高中生物来说,教师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三、改进授课方式,建立考核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展示,让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不要使用浮夸的教学手段,否则会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更难懂。

高中生物对“分子与细胞”的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但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逐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建立考核机制时,教师可以尝试布置课题与开卷考试。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类型和结构”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较抽象,教师可以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机制。如在寒暑假作业中,为学生布置课题考试,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布置开卷考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教学目标,选取综合性试题,同时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扩展性试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通过思考获得答案。这两种开放式的考核机制,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对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中“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对这部分板块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使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科研相结合,同时建立正确的考核机制,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使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篇12

一、利用教材辅助课堂环保教育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环境方面的知识, 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稳定性等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抓教材上已经列出的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环的例子, 再结合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悲剧, 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 告诉学生破坏环境的后果, 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人类还是一味地、不加控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 就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日本由于排放工业污水而引起的水俣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 伦敦排放烟雾造成一万多人死亡的悲惨事实, 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 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生物入侵, 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 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教师要把这些知识都结合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加强课外实践, 深化环境教育

1. 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课外实践。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态环境教育,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能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化工厂、造纸厂进行社会调查, 留心观察严重污染区域周边的花草树木生长情况, 记录下来, 写出调查报告, 以及治理措施、建议等,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2. 利用好传统的环境教育日, 组织课外实践。

在1997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 明确制订了21世纪的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 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因此,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要利用好一些传统的环境教育日, 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无烟日、全球节能一小时等。在这些教育日期间, 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课题,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环保知识的讲座、征文比赛、辩论, 以及举办一些环保节目等, 并通过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报纸等进行宣传展览。通过这些活动使生态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 在无形中养成参与环保活动的习惯。

3. 开展课外宣传活动。

课外宣传是学生走出课堂, 培养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走出班级, 向其他班级的好朋友, 或者身边的亲人讲解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在行动中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 来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从而促进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和环保行为的产生。

三、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于高中生物课学生并不重视, 要想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教师就要布置一些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后作业。如:布置学生做一些资料调查、数据收集等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探究《酸雨对植物萌芽和生长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矿区土壤污染情况;采集一些附近的植物样本, 进行实验观察;收集一些人类破环环境的例子;要求学生运用网络, 调查一些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等。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来临前布置办一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 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收集资料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责任编辑:李海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在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环境方面的问题, 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 长期以来,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还不够, 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之中有必要融入环保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

上一篇:质量管理资料文件汇编下一篇:青春魅力健美操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