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

2024-07-25

课堂对话(共8篇)

课堂对话 篇1

第一次捧着《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本书,还带着一丝“支差应付”的心理,可读了一个 章节之后,书中的内容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深思: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创设师生平

等的和谐氛围,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我应该学会与学生对话,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我才能切

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帮学生打开心窗

教师与学生要对话,要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效,需要先把学生的心窗打开。

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说话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这是了解学生思

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

作朋友,才肯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甚至包括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对老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使学生把心窗打开,使老师的干预成为可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学生的朋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哪怕

是错误的观念,只要是他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老师都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决定如何做。只

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使其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成为可能。

二、与学生平等相处。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 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改

变纯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

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

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读书感悟

河南济源济水东园学校

张艳萍

第一次捧着《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本书,还带着一丝“支差应付”的心理,可读了一个 章节之后,书中的内容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深思: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创设师生平

等的和谐氛围,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我应该学会与学生对话,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我才能切

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帮学生打开心窗

教师与学生要对话,要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效,需要先把学生的心窗打开。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说话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这是了解学生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

作朋友,才肯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甚至包括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对老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使学生把心窗打开,使老师的干预成为可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学生的朋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哪怕是错误的观念,只要是他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老师都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决定如何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使其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成为可能。

二、与学生平等相处。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 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改变纯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读《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有感

东园学校

翟雪梅

本学期,我校教师同读一本书为《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我翻看了一些章节,这本书主要就当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阐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我根据自己多年学经验谈

谈体育教学中的体会:

一、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源泉就是爱。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教育的特征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以情感人,以事例激励人,从而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乐于接受体育学习、锻炼,尽量让学生在“动”中理解动作要领,掌握学习方法。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我把动作要领编成儿歌:“两臂弯弯前后摆,脚跟提起快快跑。”在学动作前先让学生把儿歌背熟,看谁背得快,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紧接着教师在做完整漂亮的示范,要求学生看教师示范的同时与儿歌对号入座,这样学生既认真观看,又努力动脑,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在做各种练习时,教师的参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踢毽》教学中,我曾做过一个试验:两个班同样这节课,一个班学生练习时教师积极参与,另一个班学生练

2习时教师巡回指导。试验结果表明:教师只辅导的班,学生练习时投入不够,兴趣不高;而教师积极参与练习的班,学生练习非常投入。正如学生下课时说的:“这节课玩的太美了,太痛快了。”因为教师的参与能以一种特殊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是啊,用爱来教育,用爱来感染,使师生的心能产生共鸣。现代的教育模式,以情感和智育教育并重。对学生而言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决定行为,支配行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有良好的情感教育;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情、用爱去教育学生。

二、给学生多一份责任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自己的事都由父母包办,很少有自主独立的权利。在体育教学中我安排学生担当某些管理角色,给学生多一份责任,协助老师处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事项。这对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非常有益的。例如:体育课中,建立了体育委员 “轮岗值日”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学期都当一回体育委员,体验一下“当家人”的滋味。在这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处理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事项,如协助教师整队、发器材、当裁判、计成绩等。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时教师甚至可“退居二线”,让学生在课的某一阶段独立当家。

“轮岗值日”的当家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值日委员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 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在这活动中,既加强了课堂学习主人的意识,也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感动到心的深处。“我喜欢这位老师,我喜欢她教的这门课。”这就是孩子的心声!教育中充满爱,师生关系融洽,孩子们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就是爱的力量,就让教育充满爱吧!

《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读书体会

济水东园成波

阅读了《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的一些章节,感慨颇深,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做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一颗积极的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并对它们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学生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二、佩塞施基说得好:一种行为,一种疾病或一种症状,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观点来评估,会得出许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学生所出现的症状,对症下药,既要保住学生的自尊心,也要把问题妥当解决,尽量做到两全其美。

三、做为一个教师,应该要有积极的人生特质:积极主动、胸怀境界,情趣生活。积极主动:“态度决定一切”,你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人会比你更在 乎你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合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因此要从态度出发,从细节做起,尽量对生活、工作采取积极主动。

胸怀境界:对人宽容、对事超然,只要你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虽然无法改变他们,那你应该对自己表示满意,并尽情的享受其中的乐趣。这就是胸怀境界的最高境界。

情趣生活:教师不应只会教书,还应会玩、会生活、会交友、会读书和思考,尽量寻找生活乐趣,增添生活情趣、润泽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一)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会产生困惑和迷茫。教师,应该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导师制是顺应素质教育新形势进行的有效尝试,它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推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其独有的特色。那么,导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育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第一,从思想上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很多思想行为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教师恰如园丁,应时 刻关注学生们的言行,及时除去他们思想中的杂草,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萌是一个性格多面的男孩子。由于交友不慎,带来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无论是从生活习惯还是从看待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显得有些另类。加上每天都要训练专业,常常在课堂上昏睡百年。不光如此,还经常“打抱不平”,为此,已经被劝退好几次了。

刚刚教他的时候,也感到很头疼。但是不久我发现他非常喜欢跟我聊体育。于是每次谈心 时我都与他从体育特别是体育名人聊起。我以这些名人作为激励他进取的榜样,同时也谈体育的一些训练方法。在聊了一段以后,我发现课堂上的他不再昏睡,而是专心地学习文化课,专业训练也不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现在为止,他身上的不良习气已然不在,懂得了感恩、与师生和谐相处,专业训练突飞猛进。他正为高考奋力拼搏。前不久,我收到了萌送给我的新年礼物,那是他自己印制的《好老师证》。主页中赫然写着:“兹证明某某(名字)同志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优秀老师。她不是为了学生取得好的分数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

课堂对话 篇2

一、创设情境, 使对话“合乎情理”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处在童龄期的小学生, 对待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情境创设,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 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辛苦, 在课始首先让学生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从学生听歌入迷的表情我感觉出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 他们此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对待学生的那种无私的爱, 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的时候, 只有窗前的那株紫丁香陪伴着老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 此时,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敬爱的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老师, 天很晚了, 您累了一天了, 赶紧休息吧!”“老师, 您歇一歇, 我们的作业明天再批改吧!”“老师, 晚上天气凉了, 您披件衣服吧!”“老师, 我来帮您捶捶背吧!”……多么可爱的学生, 多么质朴的语言, 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和想象的延伸, 学生不仅懂得原文所揭示的道理, 而且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巧抓空白, 使对话“妙趣横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进行填补, 让学生们在想象、填补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们就会和文章融为一体, 这样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如此进行阅读教学, 带动的是学生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 使学生在趣味中准确读懂课文的主旨, 真正受到语文的熏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云房子》一课, 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小鸟快乐高兴的心情时, 文字中的“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 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就是文章留有的空白。于是,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鸟们都到哪些好朋友家去做客了, 他们是怎么玩耍的。

师:同学们, 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做客、去玩耍吗?

生:愿意。

师:现在老师要找一个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师示范表演) 我现在是一只小杜鹃, 我造好了一幢像花儿一样的云房子, 我想邀请小鸟朋友来我家吃我刚带回的小虫子。

师:你好, 小黄莺!

生:你好, 小杜鹃。

师:我刚造好了一幢美丽的花儿一样的云房子, 请你到我家去做客, 吃我刚带回的小虫子, 好吗?

生:好的。

师:快快跟我来吧。

(指名学生练习)

……

此时再来读这一节, 那种高兴愉快的心情不由自主就读出来了。这样的对话让学生充满了情趣, 在趣中读、趣中感,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升华了情感, 何乐而不为?

三、换位思考, 使对话“别有收获”

课本中的选材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 所以, 在理解文本时就需要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如学完《掌声》一课, 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自己就是那个身患残疾的小英, 老师让你去上台演讲, 听到同学们的掌声, 你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自己演讲成功后, 听到同学们的又一次掌声, 心情又是什么样的?从那天演讲之后的小英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通过想象, 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残疾人内心的脆弱, 深刻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鼓励, 要主动去关爱别人, 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这样, 在对话中开拓, 就能引发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共鸣, 从而获得对生命的再认识。

四、引发争议, 使对话“张扬个性”

小学生都有爱表现的特点和欲望, 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在教学中, 学生对一些课文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很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高度集中。此时,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抓住引起争议的细节来探究, 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完《三袋麦子》后针对课后练习4: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 会怎样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 因为小猴非常能干, 把一袋麦子变成一囤麦子。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地, 自己一年都没有吃到。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 因为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剩下半袋, 给自己留有余地。

生:我看还是小猴的做法不错, 虽然小猴这一年没有吃到麦子, 但它以后可以吃到更多更好的麦子。

生: (急不可耐) 我认为你说得不对, 如果你把麦子全种下了地, 万一那一年是旱灾怎么办? (笑声) 水灾、火灾, 使麦子颗粒无收怎么办?像小牛那样, 慢慢地吃……

生:我欣赏小猪的做法, 它一口气把麦子吃光, 真会享受。

生: (急着喊道) 我抗议! (笑声) 小猪没考虑把麦子全吃光了, 没得吃了, 以后挨饿怎么办?再说, 小猪的特点就是吃饱了睡, 睡好了吃, 如果没了吃的, 睡也睡不着呀!

……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 而阅读则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体验也各不相同,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在必含争议的地方创设丰富的生本、师生、生生多元的对话情境, 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在交流碰撞中成长、提高。同时, 也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推动了对话的发展, 从而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注课堂对话,构建和谐课堂 篇3

一、师生预习对话,激发阅读兴趣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注重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还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兴趣,因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曾采用在课前预习为学生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的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欣赏、品鉴、感悟《如梦令》的浓厚兴趣。具体操作如下:课前,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备的语文辅导资料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下列预习题:

(1)这首词有哪些生字?这些生字该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2)请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3)同学们也有过这样甜蜜、快乐的经历吗?互相说说,一起分享。

(4)这首词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上课伊始,我不忙着讲解课文,而是鼓励学生对上述问题各抒己见。对学生们因认知能力、文学修养较低还无法解答的第四题,我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词的写作体例、题材、内容、情趣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鉴赏,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

事实证明:这种课前创设的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等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本课堂对话,激发探索欲望

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创设课堂生本对话情境。因为语文课堂中的生本对话是小语教师践行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借此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度品析文本的欲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所以,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度品析文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每次诵读文本的心理审美活动如实地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上,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以下是学生的生本对话片断:

“第一次读《如梦令》,我想对李清照说:女孩子怎么能喝那么多的酒?你看,把回家的路都忘了,把夜宿的鸥鹭也惊飞了……

第二次读《如梦令》,我想对李清照说:你真幸福,在炎热的夏季,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去风景如画的荷塘郊游,还可以以文会友,吟诗作赋……

第三次读《如梦令》,我想对李清照说:在你的词里,我读到了荷塘的美丽,读到了鸥鹭惊飞的身影,读到了你的少女情怀,读到了你的豪气干云……”

由此可见,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适当地留白,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情感体验,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生生对话,张扬个性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营造生生对话的情境,善于搭设生生对话的平台。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其他学生展开多向沟通与交流,还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狭小的知识天地,走进不同的知识界面,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品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明白:在每一个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一种特别的渴求,那就是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卓然的才华并由此得到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体验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之幸福。为了让学生的这一美好愿望变成现实,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生生对话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梦成真的快乐。具体方法: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后,我将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借鉴网络资源等精心改写或补写的再创作佳作、精心绘制的《且看荷花如梦令》等精美图画全部粘贴在教室后面的语文学习园地中,并引导学生以贴小红旗的方式评选最佳再度创作作品和绘画作品。活动过后,很多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夸奖我教学有方,希望我今后经常为学生创设这种生生对话的情境。

综上所述,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精美的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把隐藏在各自心灵深处的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乐音唱出来,并在吟唱不同音色、不同音域、不同音线、不同音部的乐曲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体验。

课堂智慧地对话教学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图略)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生汇报)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是()时到()时。]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呢?

生: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板书:计算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能不能思考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片刻后,学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图略)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个问题(投影再度出示问题),不计算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吗?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请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大家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交流。教师投影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

师:现在大家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

[教师出示作业纸,等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要求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略),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基于“对话”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5

邮编(210004)

一、“对话”教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产生于20世纪中叶,其本质是“反对同一,崇尚差异和多元”。这个文化思潮很快传开,受其影响,后现代教育思潮也随之而生,相对于现行的教学方式的统一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教育则强调差异性和多元性以及创造性和开放性,提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

然而沟通与合作的途径是“对话”,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以及师生的自我反思的“对话”就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这里的“对话”不只是教学信息的相互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开放性和启发性、生存性和随机性。强调教学是开放的,一节课不只是在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框住下,由教师与学生对话,通过谈话的逐步推进,最终以获得知识为终结,这样的教学其本质是以回忆为导向的,是封闭的。有人把这种教学视为“教案剧”。一节课应该是把教学内容作为师生具有共同语言的一个话题,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围绕话题进行“对话”,教师象主持人一样把握着“对话”的过程,学生处于积极能动的地位,“对话”是随机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教学计划可以随“对话”时的情境而变化,可以是多元的、即兴的不完全受事先的约定而限制。在“对话”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互相学习,分享彼此的思考、见 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在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象这样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为“对话”教学。

二、用对话教学的两个设计

(一)、《球面距离》的讲座

1、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从东方到西方,从南方到北,我们时常遇到两地的距离问题。平面上的两地距离就是两地的直线段的长度。球面上的两地距离不可能用线段去连接,那么是什么呢?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掌握有关球面距离的知识。可是,这一节内容在新教材必修部分中被删减改在了必修部分的球面几何中。笔者认为在立体几何中球的章节学完后,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以话题对话的形式探讨这个问题。

2、活动过程

师首先打开屏幕显示:具新华社报道,1993年4月7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3航班的客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因受气流影响,被迫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的某空军基地作紧急降落,经过紧急处置,除60名伤员仍留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医院中之外,其余173名旅客已于4月9日到达洛杉矶。

师:提出话题1:这是一则新华社的报道,让我们打开地图看看,上海和洛杉矶的纬度差不多,都在北纬300稍北的位置,而上海的经度为东经1200,稍偏东,洛杉矶的经度为西经1200稍偏西,如图所示: CAB上海洛杉矶

按照平面地图所示,从上海到洛杉矶飞机应该延北纬300的纬圆飞行,为什么飞机会迫降在东北方向的阿拉斯加州(图中C)呢?难道是飞机在绕远道飞行吗?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创设问题请教,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生回答:(留白,可能出现与地理、气候、距离等多种情况。)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有些的问题我今天无法做出回答,课后可以去请教别的老师,或者查阅一些相关的材料。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探讨球面上两点距离的问题,按照你们对距离的理解,谈谈你们得认识?(把握谈话的主题)

生回答:(留白,如果学生没有思路,对话不能继续下去。)教师再提示:“想一想,平面上两点之间,点线之间,点面之间,线线之间,线面之间,面面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定义的,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从它们这些定义中,能受到一些启示吗?”(引导学生类比平面上的距离定义,从中归纳、发现这些距离定义的特点:最小性和可求性。)

生回答:(留白)

师:“我们可发现这些距离定义的共同特点是最小性和可求性。受其影响,球面距离应该是指连接两地之间的最小弧长。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请你仔细观察实验的结论。” 实验:教师用绳子在地球仪上分别测量上海到洛杉矶的两条航线。可以发现经过阿拉斯加的长度小于经过北纬300的纬圆长度。

师:从实验的结果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回答(留白)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在球面上过两点的圆中,弧长最小的为以球心为圆心,球的半径为半径的圆,这个最小的弧长就是球面距离的定义。

师:大家动手分别计算出从上海到洛杉矶两条路线的距离。学生活动得到结论:经过阿拉斯加州的比经过北纬300的纬圆的小800千米。而经过阿拉斯加飞行航线的正是上海与洛杉矶的球面距离最短。

(二)、柱体的体积

1、设计意图: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度量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到处可见,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从小学就开始了,就已经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是不知道这些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高中教材以长方体体积公式为公理,以祖暅原理为依据推导得到。笔者认为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环环相扣,应用了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祖暅原理的发现与应用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2、活动过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计算体积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先从题(1)开始:什么是几何体的体积? 生回答:(留白)

师总结概括:几何体的体积是指几何体占有空间位置的大小。题(2):怎样去度量几何体的体积? 生回答:(留白)

师总结概括:它的度量方法与面积相类似,规定一个标准单位,用标准单位去度量,我们把棱长为1的正方体体积作为一个单位,那么一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单位几何体体积的多少倍,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数值就是多少。

题(3):你知道哪些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生回答:(留白)

师总结概括:长方体=长宽高、圆柱体=底面积高 题(4):你想过,这些公式是怎样得来的吗? 生回答:(留白)

师:按照体积度量的说法,我们首先来计算图中的长方体的体积。

可以得到,图中的长方体有24个单位正方体,体积为24。而长宽高=432=24。所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题(5):我们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为公理来运用,怎样再去推导圆柱体体积呢?

生回答:(留白)为突破难点,教师设计一个等积变形实验,用一堆扑克牌演示不同形状的几何体,从中可以得到体积不变的结论,说明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这就是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如图:有了祖暅原理,我们可以得到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以上是笔者基于 “对话”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其过程为:(1)备课时,教师要选好一个的话题,具有参与性,让大家都有话可说,同时教师对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要尽力准备。(2)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做到发散而不乱,开放而不偏。同时对 “对话”的评价要适时得当,实事求是,不能确定的可留在课后再认识。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对话”,将会有更多地教师以教材为“谈资”,用 “对话”去上课。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探究 篇6

巢湖市槐林中学蔡孝林

摘要: 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以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对话设计案例为依据作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梳理,借此表达自己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 对话心得连贯精巧发散探究趣味包容

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文章,对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引发了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僵硬等弊端得以充分暴露。学者们认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一致指出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现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显然,语文课堂要“对话”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开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呢?一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一定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是由语文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合作的教学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不能单方面的满堂灌,但好像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自由地讨论,然后教师自己总结一下即可。也许这样的方法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行得通,而对农村的学生常常是等于没有上课,变成语文自习课了。因此,我觉得(农村)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引导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课堂引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语文教师的各种课堂对话设计来实现的。好的课堂对话设计能够起到诱导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

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的对话发挥积极作用,使对话真正触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就很值得研究了。本文就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几个案例作点理论上的梳理,以期求教于方家。

第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连贯性,能帮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有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之感,那么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就高了。也许课堂起初学生回答问题感觉特别简单,但当一个简单问题引起他们简单思考回答完后,紧接着一个新问题自然而然又来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时,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怖心理就没有了,而回答问题的兴致也就有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也就精彩了。比如我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既简单又紧密相连的问题,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

1、作者陆蠡在自己文章中记了一件什么事?(囚绿)

2、“囚绿”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把窗外的常春藤枝叶硬拉进窗内,占为己有欣赏)

3、同学们能从情感的角度为作者这样的古怪行为作解释吗?(至爱)

4、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内容感受到作者的这份至爱之情的?(选房间、类比句、直接描写)

5、作者用类比句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很有艺术表现力,你能模仿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吗?说几句。

6、文本中的“绿”是一根常春藤,作者喜欢它,只是把它当作常春藤来欣赏吗?(不是)

7、那么常春藤的“绿”在作者心里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呢?找书中句子。

8、这样的写法是什么样的语言表现艺术?(象征)

9、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对囚的“绿”的感悟是有一个逐步深入了解的过程?(先呼“绿友”,再称“囚人”)

10、呼“绿友”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希望、慰安、快乐、爱、幸福、生命力量的朋友)

11、再称“囚人”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了?(有赞美北方抗日人民之意,更是借之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是托物言志)

12、同学们能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志吗?试一试。

这一课我一共设计了12个对话问题,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衔接紧密、由易到难,能回答上一问题就能回答下一问题,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应当精巧,才能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我们知道高中阶段长期高强度的学习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疲倦、厌烦的情绪,尤其易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缺乏学习兴趣。这时如果语文课堂所设计的对话平板而枯燥,那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不能全怪学生的。此时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就很重要了。如何引导学生能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对语文保有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对话设计上对症下药。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设计出新颖、特别、精巧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好奇之心,它就是对症下药。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能让学生随着教学对话对文本产生好奇之心,就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从而诱导他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进入到文本对话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时到了鉴赏阶段,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翻阅史料得知晋王李克用“临终托矢”是在公元908年,儿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业后公元923年称帝建国后唐,用了16年;过了3年,公元926年身死国灭。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从课文中找到更为详细的事实依据吗?或者能从道理上做阐释吗?一时间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我的提问,后来我提醒学生们诵读课文后思考再作详细回答,所有学生都按照我的引导去积极阅读课文,那堂课真的是对话热烈,对课文的理解也特别到位。在学生们的脸上真的是全看到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第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发展极具可塑性,此时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与语文课堂探索文本时设计的对话有密切联系。具有较强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提出新颖解析,提出新的观点,从而能标新立异的催发剂。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堂课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的一般知识后,都能提出这样一些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那么我们就能在每节语文课堂上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能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就提了这样一个极具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今天,我们都知道成语“鸿门宴”是指充满陷阱和杀机的宴席(赴会)。但在直接研读文本《鸿门宴》后却无这样的感觉,我想说的是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同学们能不能研读文本,看看老师的观点是否有道理。

记得当时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阅读文本的积极性,他们显出极为兴奋地样子,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他们思维发散与探究时的血流涌动。后来我们整堂课都在热烈地讨论着。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鸿门赴宴只是为了道歉,而刘邦道歉了;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只是为了要个尊他为王的面子,而刘邦喊他将军了;我们说项羽看到范增示意却不动手,是因为他觉得刘邦是有功之人杀他不道德,他绝不做不道德的事;我们说项羽不杀樊哙是英雄相惜,不拘小节;我们说项羽不乘机追杀刘邦是小瞧他的,随时可剿灭。总之,真的可从项羽的性格出发阐释“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这个观点”。由此可见,带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多么重要。

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趣味性,因为趣味性的对话能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并使其学有所获。例如我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对话情景: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好《兰亭诗集》中的诗,有的是内容相关的其他诗词,也有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喜欢的诗词;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兰亭山水景色,营造气氛;学生们感觉自己在曲水边;我们模仿曲水流觞来吟诗,轮流上黑板来默记书写《兰亭集序》片段。这堂课当时的情景我相信会令许多学生终生难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真理!

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宽容性,不能是假对话。语文课堂上对话绝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整是非常常见的。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不对,更不能全盘否定甚至加以讽刺,而应当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回应,保护学生的对话积极性。语文教师要有宽容心,但也绝不能玩假对话。教师可以用启发的手段来提醒学生,比如: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再仔细想一想等等,让学

生能继续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对于有创见性的答案,尤其要给予鼓励,切不能照本宣科,因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一个会思维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有思想的学子,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事物。

以上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设计的思考,是我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粗浅得很,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摸索的地方。我将加倍努力,继续学习,深入探究,心系语文,追求更高。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倪文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7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 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 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情境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 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它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间, 并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而契合, 使他们激情飞扬, 神思畅达, 从而心头涌动万语千言。情境缩小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 使现代孩子走进了文本的情感世界, 经历了当年的民族情绪, 实现了心灵的对话, 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情感。

此外, 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同样可以召唤学生深入文本的话语世界, 可以激活他们原本凝固的语言。在情境的催化下, 枯燥的文字化成了多彩的画面, 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 在体验对话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正逐步被唤醒。

二、信息交流丰富对话

“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着人的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 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对话便是建立在这种精神共振的基础上的。而“共振”的达成度取决于信息交流的密度。因而, 必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社会历史背景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广泛、开放的对话场, 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对话, 从而实现阅读对话的教育性价值。在对话中, 学生或体悟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或感受了广阔历史背景中的人物形象, 或享受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氛围……这对学生对课文形象感受的丰满, 思维疆域的拓展以及学习品质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个性表达活跃对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对话更是充满了个性色彩。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 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在对话中得以体现, 才能使每个个体生命得以活活泼泼地生长。说说、读读、写写、辩辩、演演等方式, 诗歌、散文、歌曲等体裁均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生命的体验, 成为进行彼此对话的外在形式。

四、生活体验提升对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就是生活的积聚和抒发。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 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儿童的悟性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我们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空间, 为他们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 拓宽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在生活中练就敏锐、丰富的感受力, 获得丰厚、深刻的生活体验, 从而促进思维、语言的发展。只有这样, 师生、生生、生本等主体之间深层次的对话才能展开, 情感才能共鸣, 思想才能沟通。人总是在感性的生活体验的导引下在他人、文本等外部世界里触摸到自己生命的脉动。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 风云雨雪, 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 便是活的书。”学生阅读了这部“活书”, 那才真正是“胸罗万象气自华”啊!

总之, “在所有的教学之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 对话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以人为本”, 必将给“万马齐喑”的语文课堂注入勃勃生机!

五、交互建构深化对话

西方互文阅读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 有效建构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进行互文阅读。互文过程中, 选择的文本一般是那些与当下所解构的文本在形式上相仿或者在意义上相关的文本。在当下的文本解读过程中, 通过相关文本的相互印证, 进入“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教师、学生、文本多维对话中去, 自然就能积极有效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笔者以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拥有开阔的文本视野, 积极从广袤的文化中寻求类似 (相关) 的文本, 以期在相互阅读、体味、辉映中对当下文本做出丰厚、融通及开放的解读, 使当下静止的文本得以贯通古今, 丰富灵动。

期盼“课堂对话” 篇8

关键词:对话;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对话氛围;对话方式

课堂中充满声音,师生间却未必发生了“对话”。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就一直成为人们探索与生成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以对话、交流与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互动开放的数学课堂对话有助于学生解释、论证与澄清自己的思维,并倾听他人的想法,挑战来自教师与同伴的质疑,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教师控制的“一言堂”无疑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空间与表达思维的机会。课堂对话的不同方式影响着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正如此,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建立一个互动开放的课堂对话环境,将其视为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单声道”式的告诉、权威式的压服与操纵在现实课堂中还没有消失。在这些课堂里,只存在着一定语境中的提问者与应答者之间的语言互动,这是“讲话”而不是“对话”,是机械的应答,而不是精神的交流与意义的分享。但目前的课堂对话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把“对话”当成“问答”。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对话限定在“问题—答案”的问答式逻辑中,学生的回答在于获得教师预期的“标准答案”,教师作为问答的评价权威,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平等交流的主体性受到阻遏。

二是对话多指向师生之间,缺少生生之间的交流。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答往往互不相关,都直接指向教师的提问,期待教师的评价。

三是将课堂对话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充分参与,缺少教师的适时引导。表现为教师热衷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在教室里走马观花,成为课堂对话的旁观者。教师在对话中的“失语”,使得课堂对话成为一种徒有热闹形式而无深层思考内容的低效交流。

本来应该充满着师生理解与尊重的课堂,为什么却有这么重的精神压抑?

课堂中,让我们期盼着真正意义的“对话”吧,它“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

期盼“对话”,就是期盼着对“真”的追求与执着。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对话过程之中。课堂之“真”,就是对已知的接纳与质疑、对未知的探求与追寻。对话是意义的表达、解读、转换和创生的过程,是师生在真理探究、价值建构中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对话是真理的使者。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丰富性。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但他们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学识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数学教学的多变性。教师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和空间性。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和即时性。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或者由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在课堂上,师生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师生对话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魏书生老师曾这样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学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是的,面对课堂上50多双清纯的眼眸,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一、创设对话氛围——唤醒认知,开启心智

和学生“平等理解、营造对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学习了新知以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对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的对话: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 高有什么关系?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④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⑤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对话,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上理性的升华。归纳过后,教师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拼的是长方形,能否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话音落地,全班哗然,有的认为说得对,有的认为说得不对。这时教师非常认真地说:“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能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非常棒。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引发了学生更深入的讨论。

如果这时教师因为学生回答得错误或偏差或不流畅,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阻止学生的发言,甚至责备学生,那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正当的话语权,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教师自身良好素质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境所必备的。教师创设了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展现真实的自我。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共同致力于问题的探讨,又不盲从别人、不固执己见。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耐心的倾听,并乐于倾听,体现出一个教书育人者应有的道德修养。

■二、把握对话方式——注意科学性,优化性

课堂对话意指师生主体双方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交流、相互建构与分享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积极互动的对话式课堂交流应成为有效教学的理想追求。

nlc202309040807

在探索法则规律之类的内容时,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如第八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组商不变的算式,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此时,个人学习出现了困难,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围绕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展开对话,发现一点说一点,个人结论不完整时,其他学生大胆举出反例,提出质疑,并据此修改完善原有的结论。

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话的能力。这样学生便可抽象概括出较为完整的规律。

■三、抓住开放内容——共享优化方法

陶行知说得好:“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虽然教师的阅历、专业知识远比学生丰富,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某些见解比教师更为高明、精彩也绝非不可能,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下,学生的信息摄取量、更新速度不逊于教师。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以谦逊开放的态度来倾听学生的对话,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信息的补充和丰富,一种积累和“成长 ”。

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若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维,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这样既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有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150千克香蕉, 运来香蕉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先补充不同的条件,再解答)。一般来说每个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或两种答案。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贡献,如此便有了一个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探究意识以及探究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辨性得到了体现,多种不同条件和解法不断涌现,也就成了师生共享的一种资源。对话促进了学生们的共同进步。

记得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对话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笔者更感觉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应充满诗意,用宽容、刚健的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

因此,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相长。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接收器”,而且还是“知识发生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数学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高一下生物教学反思下一篇:员工活动策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