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欣赏

2024-08-08

对话欣赏(精选5篇)

对话欣赏 篇1

“没有对话的课堂是一种失败的课堂”, 对话式教学作为当代教育所倡导的新方式, 是发扬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张扬以及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良好模式。小学美术的欣赏和评述课本质是一种对话型的审美交流课, 师生、生生通过心灵间彼此的敞开, 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中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感受, 学习他人优质的审美观念和评述方式, 让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精彩。

一、反思式对话, 以原因询问为质点

反思是一种批判式的学习方式, 它能帮助个体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和思考, 发现自身的不足, 分析自身的成长空间, 从而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或某种先利的方法来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小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 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一般偏向于直观和感性思维的控制, 对于反思性学习较难接受, 发现也较为缓慢。因此,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应当首先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和欣赏上, 以各种美术专业视角和知识作为学生反思学习的质点, 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各种追问回归本真, 反思自我, 拉近自我与美术对象的距离, 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水墨情趣》时,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一系列以水墨为颜料的作品, 并设置了一个“水墨画拍卖会”, 由教师担任主持人, 教室作为拍卖现场, 有的学生作为与会买家, 有的学生作为作品提供者, 且整个拍卖过程由师生间的对话进行,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而学生是课堂对话和反思学习的主体, 师生通过拍卖会的进行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出示了一副以“竹”为主题的水墨画:

师:今天, 我们登场的第一幅作品是《山竹》, 大家说他美吗?

生:美/不美。

师:好, 那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 他为什么美或为什么不美呢?

学生从感官、表现手法、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教师在旁边设疑纠错。

师:我们都知道了这幅画的价值了, 那现在我们进行拍卖, 请出价。

……

整个过程以学生认知《山竹》这幅画为中心展开, 学生回答美或不美, 都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 反思自己的回答, 并深入水墨画的学习和了解中。

二、探究式对话, 以问题解决为取向

探究式对话式小学美术对话课堂构建的一种重要形式, 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设疑, 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 从而亲近美术作品, 获取完美审美感受, 解决美术作品欣赏和评述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传统的美术鉴赏课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美术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美术欣赏和感受直接强加给毫无抵抗能力的小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对话的存在, 而探究式对话则是教师利用师生亲密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契机, 将各种美术欣赏和评述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师生再共同通过探究活动追诉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自我实践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取完整的审美体验。

例如, 在学习《色彩的纯度渐变》这一课时, 为了设置一个贴切的导入环节,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了解色彩纯度渐变规律的兴趣, 教师选择了以对话形式来设置认知冲突。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 老师现在有两种饮料, 分别是纯牛奶和纯咖啡, 你们喜欢喝哪一种呢?

生:纯牛奶;纯咖啡;两种都要……

师:同学们喜欢喝纯的, 但老师更喜欢将这两种饮料混合起来喝, 口感更佳。

生议论纷纷。

师:好, 那现在请大家仔细思考, 如果老师手里有一杯纯咖啡需要加入纯牛奶, 那么, 随着牛奶的量的增加, 这杯咖啡的味道将会如何变化呢?

生:越来越淡;咖啡味越来越没有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纯度渐变, 现在老师再请同学们结合预习, 思考什么是纯度以及纯度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

三、生成式对话, 以即景生情为线索

对话源于自然的产物, 是世间万物保持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更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 这种本能的反应形态并没有既定的逻辑程序, 也没有超乎平等界限的等级限制, 所以, 在小学美术对话课堂构建中, 更多的部分应当是生成式的对话形式, 应当是因情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即时性的交流。这种对话没有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来预定, 完全是即景生情式的对话形式, 是为了解决突发问题而临时由教师或学生发起的对话, 有利于促进师生对既定美术作品或对象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鸟与家禽》时, 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关注身边所熟悉的鸟类和家禽, 欣赏它们身上所独具的美, 并渗透环保教育。因此, 教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便是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或家禽图片, 目的在于先让学生有一个完美的视觉感受, 但学生在欣赏和交流中往往会有生成的疑问或不解, 教师也会有生成性的知识教养, 从而在既定的场景中产生了生成式的对话形式。如, 教师在呈现一幅《广场鸽》时, 教师在注意到学生对鸽子有种由衷的感情时, 灵机一动, 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以“同学们, 为什么鸽子不怕生, 敢在广场上飞舞呢?”展开一系列对话。

总之, 对话不仅是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而且是促进师生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因此, 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应当致力于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 在反思性对话中促进学生质疑问难, 敢于探究, 在探究式对话中加强合作, 解决各种美术学习问题, 在生成式对话中感悟情境之美, 留下探索的空白, 促进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

对话欣赏 篇2

Q:What personality traits do you admire?(你欣赏哪种性格的人?)

A: (I admire a person who is)honest, flexible and easy-going. (诚实、不死板而且容易相处的人。)

A: (I like) people who possess the “can do” spirit. (有“实际行动”的人。)

[英语面试口语问答对话:你欣赏的人]

★ 英语面试口语参考

★ 常用面试英语精彩口语:你有兄弟姐妹吗?

★ 英语面试:自我介绍常用口语

★ 小升初语文口语面试

★ 你想要的情感散文

★ 除了你?我什么都不想要

★ 只是除了你,我谁都不想要

★ 你想要敌人还是朋友经典人生哲理

★ 个人技能英语面试口语

对话欣赏 篇3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对话教学;实践运用

不论是民间艺术还是名家绘画作品,幼儿在欣赏过程中都会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并且能充分锻炼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审美素质也会逐步提高。但是传统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都占有主导地位,这种灌输教学方法会限制幼儿自由想象空间,被教师思想禁锢,按照教师思想区分作品好坏,失去了美术欣赏意义。

一、“对话教学”在幼儿美术欣赏中的优势

(一)提高幼儿艺术欣赏能力

对话教学首先可以将幼儿各项感官运用于美术欣赏中,使其感受更加深刻。由于幼儿刚开始认识世界,审美意识与表达能力都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主动去说作品中好的部分,而教师则在旁边作补充,告诉幼儿为什么这一部分会让人感到不同,这也是帮助幼儿培养审美能力过程。

第二,帮助幼儿构建完整审美体系,艺术作品欣赏必须要细致,幼儿只有说出来,才能细致捕捉到思维灵感,使抽象感觉具象化,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在以后美术欣赏中,也能充分发挥表达辅助能力[1]。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个人感受,导致“美而无术”教学现象。学生对于美术作品鉴赏,只是由于教师认为,就如同区分电视中人物好坏一样,没有自主观念。而对话教学,则将学生放在首位,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按照幼儿思路去观察、去体会。运用幼儿视角,发现作品中的美,而不是成人角度,不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还提高其审美能力,能多方面挖掘作品魅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更清楚幼儿思维想法,从而对其施加适宜引导,鼓励其按照自己对美术作品理解去创作,提高幼儿创新能力,而不是背负名家画作压力[2]。

二、幼儿美术欣赏“对话教学”应用

(一)“对话教学”类型

对话教学在应用过程中,既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目标性,这项原则是要求教师在美术欣赏时,要先为幼儿设立欣赏目标。由于幼儿审美意识较弱,因此要先为其设立明确目标,才能使其展开想象与联想,找寻作品中的美。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分层次,细化寻找美的过程,让幼儿尽量从多角度来欣赏作品魅力[3]。

第二、自主性,对话教学是辅助教学手段,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要提高幼儿自主欣赏能力。对话本来就由对话双方构成,因此更能充分体现自主性。在运用过程中,要让幼儿自主指出作品好坏,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三、有效性,对话教学目的是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站在平等地位,予以沟通;其次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意见,哪怕一些看法有违与作者本意,充分启发幼儿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欣赏梵高的《星空》时,启发幼儿画中星空与平时所见到的有何不同,并且让幼儿谈谈自己平时所见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4]。

(二)应用策略

第一、组织策略,教师在组织对话教学美术欣赏中,要注重欣赏过程整体性,在美术欣赏课中融入其前期经历与后期实践。如在欣赏梵高作品《向日葵》时,现带领幼儿先去向日葵植物园进行参观,在运用对话教学让幼儿分析画作颜色与现实有何差别,线条、精神展示,逐步引导幼儿去体味作品魅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也要先进行准备,尽量多角度去启发幼儿欣赏,使得对话内容丰富有趣,活跃课堂气氛,从画作中总结出来生活经验与美术经验,提高欣赏能力。在欣赏课之后,为幼儿准备一些绘画或手工课堂活动,使幼儿将所学展示在作品中,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第二、提问策略,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相应提问内容,如对作品细节描述或是作品中情感体现,进一步教授幼儿颜色对于情绪影响,使幼儿能够从细化角度去欣赏作品艺术。而且,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提问,只有好奇心才能促使一个人学到更多知识,艺术鉴赏同样如此,幼儿提问本身也是一种意见表达方式,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为幼儿悉心指导,回答所提问题。另外,要重视追问环节,追问是对主要问题的补充,也是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过程,使幼儿能够由浅到深,提高欣赏能力。

总结:美术欣赏课程,能帮助幼儿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与幼儿互动过程,培养其自主欣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要注重对话问题重要性,通过问答方式,增强幼儿审美逻辑思路,帮助其表达所想。

参考文献:

[1]李明伟.幼儿美术欣赏“对话教学”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吴宝德,张晓涧.论幼儿园美术课程与其他领域中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151-153.

对话欣赏 篇4

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的地位已经逐步得到了确立, 但近几年来,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强烈冲击下,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支配着音乐鉴赏教学, 致使音乐鉴赏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对话式教学的涵义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可以概括为三种对话与互动的实践。第一, 学生与客体 (客观世界) 的对话, 学生面对教学内容构建客体的意义;第二, 学生与自己的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 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进行反思性学习;第三, 学生与他人的对话, 因为课堂学习是在师生对话和伙伴对话中实现的。因此, 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模式或方法, 而且是一种理念。对话式教学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及他们的发展水平, 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 以问题为核心,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 共同就某一主题进行各自不同的表达, 旨在增进主体间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 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切磋的关系, 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来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一种教学形态。音乐鉴赏课堂中的对话, 不仅是表达不同意见和观点, 更重要的是沟通交流的积极态度, 理解对方。活动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好奇心的满足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并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上, 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的过程, 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对话活动中不断培养其受益终生的生存智慧。

二、对话式教学在音乐鉴赏课中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独特音乐体验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对话式鉴赏教学中, 师生都是以对音乐的理解为对象出现, 两者是平等互动的。在音乐对话中, 教师的作用只是激发、引导、点拨和协调, 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在平等的氛围中, 学生主体可以直接感受音乐、领悟音乐, 生成自己独特的音乐体验和理解。在这种良好的话语环境中, 创造性是学生与音乐对话不可或缺的品质, 具备这种品质的学生不会拘泥于他人的答案。从这方面看来, 音乐鉴赏课堂中展

筅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单蕾

开对话式教学的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学生往往求异心理较强, 对不同的事物有很大兴趣, 不安于现状, 乐于开拓;他们创造性思维品质进一步发展, 思维更加敏捷, 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有很大发展, 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 鼓励学生争论, 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2. 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 他们不愿意处于从属地位, 而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 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被动的, 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品味音乐, 对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兴趣, 从而放弃与音乐对话的权利, 也放弃了在对话中重新建构自我的机会。对话教学不是告诉学生音乐是什么样的而是让学生去发现音乐, 发现自己。在学生与音乐对话的过程中, 他们不再是音乐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自己理解音乐;每次审视的结果, 都是学生与音乐对话的一次“成功而真实”的体验。学生与音乐对话的成功,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作为鉴赏主体而存在的, 得到对自我的确认和别人的赞同。这些都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 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主张。总之, 音乐鉴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本质上是对音乐意义的探求和创新。对话恰好为这一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在鉴赏教学的对话中, 其核心是学生与音乐的对话, 这一核心对话解放了学生, 促成学生音乐体验和鉴赏能力的生成, 促成了学生对音乐意义的自行发现和自行建构。音乐鉴赏的最终目标不是从中获取肤浅的信息, 而是要在对话过程中, 提高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和人格品位。因此, 学生关注的不应是音乐中个别知识信息, 更应关注潜伏在音乐中关于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运用, 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三、对话式音乐鉴赏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等应用于不同的情境或问题之中。学生将自己和小组体验获得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整理出来, 以自己或小组的名义在全班发表, 通过这些满足学生固有的自我表现的欲望, 使其体会到满足感和充实感, 蕴藏在其背后的是一种小组合作精神。

1. 教师的倾听意识。

教师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对话者。美国后现代课程专家多尔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学会倾听, 对学生要有平等的态度, 同时保持对学生差别的敏感性, 通过参与的方式体验学生情感、重述学生的意见或提出恰当的问题, 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叙述。一个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只满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他能听出学生的表述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能听出学生的差异与区别。倾听意味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完全独立的个体,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个性, 设身处地地倾听。

2. 提升教师的提问策略。

提问方法是多样的。话题一经确定, 师生间的对话便由教师的提问引导不断深化。问题类型分五大类。一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他所涉及的范围很窄, 答案也是唯一确定的, 它可以是要求学生回忆某些经验, 也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辨别教师提供给他的信息和有关资料。这类问题可以重组学生已学过的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调整并决定这一阶段的进程和学习内容。第二类是小结性问题, 它将学生所学的信息总结起来, 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认识。这类问题能让学生在整理各种信息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小结性问题, 要求学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综合各种信息。为了能让学生做出有效反应, 教师要给学生补充背景知识, 丰富学生经验。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比较来拓展学生的观念。第三类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 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 在小组中合作探究一些观念。这类问题的价值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推测, 调动学生己有的经验基础去创造发挥,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类问题是评价性问题, 鉴赏教学中的评价性问题就是允许学生综合各种信息, 来形成自己对某人、某作品的判断和评价。对于这类问题, 答案中若有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以让大家一起讨论, 对于含糊不清的问题可留到课后让学生与家长、同学以及网络进行对话来解决, 这样就把对话扩展到更广泛的环境中去了。第五类问题是情感性问题, 它允许学生表达他自己真实而纯粹的感觉和情绪, 这样教师就会知道学生感情深处究竟有什么样的感受, 从而因势利导。对于学生所做的回答, 教师应从作品内在的规定性出发, 对学生在对话中意义建构的狭隘性进行指导, 所谓的尊重多元解读不等于混淆视听。

3.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育在客观上决定了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平等, 然而作为教师还是应在主观上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因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师生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乐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 可以说民主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 激发学生课堂对话的重要因素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和平等。作为教师, 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不同的观点, 让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度;要尊重学生的见解。

4. 建立合作协同的教学人际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在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因为面对同一音乐作品, 学生从自身的个体经验出发, 选取的对话角度以及对话的广度与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对话, 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 把个体对话的结果推向合理与完善。同时, 合作学习又使学习者在与他人的联系中, 意识到“我”的同时, 也意识到“你”的存在, 这是一种既有自我又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优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 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 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这些都是对话式音乐鉴赏教学提倡建立合作协同的教学人际关系原因之所在。同时, 教师与学生也是合作协同关系。教师与学生密切结合, 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同一教学过程中, 教学应该是师生合作。合作协同关系的建立, 要求教师经常进行角色互换, 站在学生的角度, 为学生着想, 不只是让他们学会, 更注重让他们会学。只有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协同, 音乐鉴赏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对话欣赏 篇5

鸟的对话两篇

(一)燕子与黄鹂的对话

有一天,穿着新衣服的黄鹂出来游玩,栖落在树顶上。此时,一只春的使者——燕子来了。

‚燕子哥,你好。‛黄鹂笑着说,‚你看,我这衣裳多漂亮!‛

‚鹂小姐,你的衣裳确实好看,可是,你却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燕子说道。他不希望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说话,打算飞走。生气的黄鹂说:‚哼,你有什么了不起。听麻雀大叔讲,你是怕冷的懦夫。而我们,古人还赞扬过‘两个黄鹂鸣翠柳’呢!你呢……‛

此时,涨红了脸的燕子说:‚无用的东西,你竟不知道古诗中有‘微雨燕子斜’的名句!‛他们仍在争论着……

(二)喜鹊与苍鹰的对话

一只喜鹊仰望着傲立在崖顶巨石上的苍鹰:‚老弟上哪儿呀?‛‚昆仑山。‛喜鹊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老弟你怎么好高骛远呢?你总是今儿个东海戈壁,明儿个大漠草原的乱折腾?‛苍鹰轻蔑地俯视了喜鹊一下,不予理睬。喜鹊仍在喋喋不休:‚你看你飞来飞去多辛苦,人家麻雀兄弟安心在家,不受风吹雨淋之苦,日子过得多舒心……‛‚哼!‛苍鹰勃然大怒,‚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区区篷间雀也来比我,鼠目寸光之辈!‛鹰仰头长啸一声,巨翅伸展,冲天直上。

【评析】这是写得颇好的两篇小作文,前者以机智巧妙见长,后者以气魄气派见长,两篇文字基本功均好。

换一种眼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黄鹂鄙视百灵,百灵鄙视鹦鹉,鹦鹉鄙视喜鹊,喜鹊鄙视苍鹰,而苍鹰呢,成为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视起麻雀来!这使我想起了围成一圈的‚多米诺‛骨牌,你能说清楚到底谁压在谁的上面吗?

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懦夫‛与‚勇士‛、‚好高骛远‛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最差的?‛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来!换一种眼光。‛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污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污点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训,这是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高,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却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好高骛远‛,也许苍鹰自己,或者许多别的人,恰恰以为这是勇气和力量的体现。

如果换一种眼光呢?以喜鹊为例。假如它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我这种生活是不是有些‚失节‛呢?苍鹰飞得高的勇气与力量我有没有呢?这样情况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鸟类将成为由各个赋有个性的个体组成博大的整体。

以鸟喻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雾中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所以,让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观否定客观。这样,鸟类怪圈才不会出现人间的复印件,我们才能在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更新更美好的生活。

【评析】

这是当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得满分的一篇,作者是南京一中高中毕业生戴芸,据了解,该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生中考作文也得满分。

文章审题正确,论说角度新颖,具有哲理深度,表现了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行文来看,文章从材料落笔,以“怪圈”一词概括诗意,并比之以一圈“多诺米”骨牌,起笔即符合材料作文要求,瞬息之间把握住了读者。中间部分,紧抓材料不放,鞭辟入里地分析鸟们“无一例外”地所犯的“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并“以鸟喻人”,巧为引申,强调必须“换换眼光”,而不能“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结尾回应诗篇,深化主旨。全文文思活泼,下笔洒脱,读来相当有味。

上一篇:等截面斜柱式基础下一篇:围手术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