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思想

2024-10-12

对话思想(通用12篇)

对话思想 篇1

1《财富》

出版日期:2015年1月10日

封面故事:迪士尼CEO鲍伯·伊格的科技帝国

鲍伯·伊格 花费了近 十年的时 间,在迪士尼 兼着CTO的职位。他 已经把来自 卢卡斯影 业、Pixar、漫威和ESPN最酷的革 新带到迪 士尼的王国。

2《福布斯》

出版日期:2015年1月19日

封面故事:藐视现实的帕尔默·拉奇

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Palmer Luckey有着和“乔布斯”相同的发家经历,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的年龄,90后。在Facebook宣布收购之后,他成为硅谷亿万富翁俱乐部里最小的成员。

3《商业周刊》

出版日期:2015年1月12日

封面故事:复仇之盒

亚马逊之前用5.4亿美元购买了马克·罗尔的公司,但现在罗尔又成立了一家新的电子商务公司Jet,并已经融资5500万美元,尽管他并未明确把亚马逊列为竞争对手,但其野心已经昭然若揭——颠覆。

4《时代周刊》

出版日期:2015年1月19日

封面故事:我从19万美元的外科手术中学到了什么?

嘭,嘭,嘭……我的心脏仿佛要从我的胸膛破胸而出,护士却告诉我没有任何问题……《美国的苦涩药丸》一书的作者在本文详述了自己在这个破旧的医疗系统中的个人经历。

5《经济学人》

出版日期:2015年1月10日

封面故事:恐怖巴黎

伊斯兰教徒正在猛烈地攻击言论自由,但因此而像血腥的中世纪那样污蔑所有的伊斯兰人则是错误的,会正中那些极端思想的恐怖分子下怀。正是他们一直在渴望证明整个西方都在诅咒伊斯兰人。

6《掌握度量标准》

作者:Joshua D. Angrist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21日

ISBN-10: 0691152845

ISBN-13: 978-0691152844

经济学迷认为度量标准是最初的数据科学,度量标准包括了经济学家用来解开因果的统计方法。掌握了度量标准,就代表着掌握了经济研究和示证的必要工具—应用经济学。

7《全球化简介》

作者:Manfred Steger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9日

ISBN-10: 0199662665

ISBN-13: 978-0199662661

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当今最火的流行词之一,这个词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环境压力,无一不在迅速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9 《权力的结束》

作者:Moises Naim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1日

ISBN-10: 0465065694

ISBN-13: 978-0465065691

我们知道权力正在改变。从西方到东方,从南到北,从总统府到公共广场,从企业巨头到初创小公司,从男人到女人……但权力不仅仅在改变和扩散,它已经渐渐腐朽。

8《共产党宣言》

作者:马克斯,恩格斯

出版日期:2014年2月7日

ISBN-10: 0717802418

ISBN-13: 978-0717802418

这是一本难以置信的小册子,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你的确关注历史或人性,帮自己一个忙,拿起这本书看看吧。

10《法国的镜堂》

作者:Barry Eichengreen

出版日期:2015年1月2日

ISBN-10: 0199392005

ISBN-13: 978-0199392001

上个世纪的两大金融危机分别是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大衰退,全部发生在激升的信用繁荣、可疑的银行业务,以及脆弱和不稳定的全球金融系统的背景下。但以史为镜,就能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机的来临吗?

对话思想 篇2

变译论与女性主义翻译思想之间的对话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了原作者和原文的父权话语权力,颠覆了忠实在翻译中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的颠覆性和变译中的变通性构成对话关系,两者都是对忠实的叛逆,使译文具有混杂性和互文性的特性,通过译者在翻译中掌握的权力话语,实现译文话语权力的重构.

作 者:魏家海 WEI Jia-hai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70刊 名: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3)分类号:H315.9关键词:变译论 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 翻译思想

对话思想 篇3

安哥

摄影师,策展人,策划《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出版了包括《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在内等书籍

汉斯:安哥的《中国人本》展监在中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我想问一下关于这个展览的一些情况,以及你的创作中所记录的创作形式。

安哥:《中国武本》影展2003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我和两位朋友共同策展,在一年的策展中间我们飞了20多个省,到朋友家翻底片。我干了20多年的摄影记者,这次我飞了10多个省,到了每个省都是找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新闻摄影有它的突发性,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更强调民间老百姓自己的视角,反映自己的生活。“新闻”去掉、“风光”去掉,“民俗”去掉,最后要呈觋出中国老百姓自己怎么看自己的生活。我们家一户翻底片,让他们把底片拿出来,这样一点点翻,韶出很多很宝贵的东西,这种视角在中国以前非常缺乏。

我入行时正好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人民大学还在讨论,新闻是谁的喉舌,为此争论了很多年。我入行很晚,我33岁才入行,没有读过大学,自己看书、自己思考。我们这一代入进入新闻界以后,开始美注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事件,包括我的前辈筒捷先生说:“你们就好了,我们的底片有些发表不了,有些被销毁了。”我做这一行的时候,一直都保存底片、整理底片,去找回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中国人本》里面有很精彩的照片,很生动的照片。我觉得在这20多年里,中国有很多人,不光是记者,包括广告摄影师、沙龙摄影师,他们在这30年来都关注自己的生活,训练自己的摄影语言,这种东西甚至是没有收入的,是他们的本能。我们看过去前30年很多照片是领袖、英雄、模范和政治运动,机器加工人和农民加锄头等一些很符号性的东西,但在这30年产生了很多老百姓用自己的眼光去看时代和生涌酸甜苦辣的角度。说是戏剧性也好,生活化的真实也好,我认为这是摄影语言最有力的地方。

汉斯:我想知道是什么对你产生了影响,你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作为一名摄影师,也作为一名摄影策展人。是什么激发了你做《中国人本》这个展览,在过去是否有什么展览模式给你带来感想和灵感?

安哥策展的一开始,是由于广东的一批摄影艺术家和摄影记者在平遥摄影节取得很太的成功,广东美术馆的馆长王璜生找到我,说我们要办大型的收藏展。于是我们不断讨论,在策展的过程中间,原来展览的题目叫“曝光不足”——我知道朋友和同行很多人手里都有些发表不出来的作品,经过了改革开放和各种各样的变化,很多东西现在看来不是那么敏感,现存政府的宽容度、理解力也有所进步,所以有很多都可以重新发表,包括这些“曝光不足”的照片。因为我知道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型摄影展览,叫“人类一家”,我也知道那个展监请的都是全世界著名的摄影师——而我们这个展览,我们说要超过“人类一家”,我们有601张图片,有新中国53年的信息量,我们找到作者有上千人,最后选中250雠者的作品。

库哈斯:我们有一个问题请教,我想知道的是在中国,你的摄影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或者博物馆收藏了吗?对于你们的新闻摄影照片有没有档案库来保存?

汉斯:在巴黎和一个摄影师有很多讨论,他认为放照片最好的地方是书而不是墙,你同意他的提法吗?你觉得展监的形式很重要吗?或者书是展示作品最好的媒介?

安哥:我是摄影记者,《中国人本》有凡张是美术馆收藏,还有外国的收藏家收藏。不管有没有机会展出,我年纪比较大了,这几年我准备做画册和展览。传播和沟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展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些年在策展的过程中间对这方面有体会,以前很多照片发丧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己卖票租场子放幻灯,这种传播和展览也是非常好玩的方式,很有意义。

现在有一个很重大的新闻事件,库哈斯您设计的CCTV大楼被烧了,这个大楼被烧的调查报告刚出来。我很荣幸提出这个问题——您在这个事件过程中间的体验和感受,您的体验对我来说是特别地重要。

库哈斯: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当然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对中国社会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它是在新年的时候着火的,这让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这也是一种非常常奇怪、独特的亲切感。

张永和

FCVJZ工作室的创始人,该工作室对许多中国建筑的追随者有着深刻影响、自2005年起,他担任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至今。此外,他迂为多个重大建筑界活动(比如M—Conference,2005深圳双年展等)担任策展人。张永和是第位将当代建筑理念引进中国的建筑师。

库哈斯:小汉斯和我都很惊讶地看到你和马清运同一年决定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时候回到美国,是什么原因使你们再度回到美国?

张永和我们都去错了地方。当时我们想得不太清楚,但有两点我们明确第一点是想学技术,所以想去麻省理工学院:第二点是想在美国的时候可以和中国,和自己做的工作之间创造一个距离——令我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从这一点来说,我彻底失败,因为在美国也是每天做中国的工作,现在是个全球化的世界,“距离”变正最理想主义,最烂漫的事情,根本就不现实,所以我去了周就回来了。

汉斯:有意思的就是,虽然你离开中国,实际上你没有真正离开过这个国家,我第一次和中国艺术接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巴黎,那时候,黄永硕是我的邻居,侯瀚如和严培踢跟我们成了朋友。当时在中国艺术圈里,进行了很多活动。就你而言,因为你们这一代艺术家有很多人都离开过中国,然后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有没有“想”或者“离开”中国,我认为从整体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主题。

黄伟文

深圳市规划局设计处处长一提倡城市规划中的民众参与,深圳双的主要推动老,目前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汉斯:您显然是深圳双年展背后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双年展、三年展,而深圳双年展已经进行到第三届,我们想知道你对深圳双年展未来的展望是什么?

黄伟文:我参与了第一届双年展的筹备工作,当初因为规划局业务主管的原因,我们特别关注建筑。全世界已经有一些建筑的双年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把深圳双年展和

其他双年展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在深圳双年展的前面加了一个名词——“城市”,这个词很关键,是深圳双年展和已有的建筑双年展的区别,和艺术双年展的差别更大。加了“城市”以后,它应该是个探讨问题的展览,尤其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化过程中,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改变,很多人进入城市,原来在城市的人又要不断地转移地方,从老式的公寓到高层,再到别墅。人们不断地换房子,调整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中国城市化跟每个人的生存状况都发生了联系,所以双年展实际上是讨论我们生存状况的展览,我觉得它更有生命力,也更有现实意义。我相信这个展览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会越来越受关注,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我的问题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目前是中国这样的制度有优势,你对这种大区域的规划协调怎么看?

库哈斯对我来说很难的是,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来说,看到这些发展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也是作为一名顾问,作为一名提建议的人,我觉得是中国又一种紧张的情绪在里面,特别在接受建议声而,如果我们提建议的话,仿佛就是个居高临下的姿势。

唐杰

四川人,曾在天津冶金建设公司做了8年工人,之后开始研习经济学。2009年2月当选深圳市副市长

汉斯:我们觉得这一届的双年展非常的棒,深圳做了三届双年展后已做得这么有创意r您对这一届的双年展满不满意?您如何看待双年展的长期计划和可持续发展々长期来看,双年展如何变成一个永久性的活动或者项目,比方说把作品收到档案库或博物馆里面,做成建筑博物馆或艺术博物馆。

唐杰: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首先,评价双年展满意不满意不应该由我说,应该由在座的观众,由公众来评论,我想听听汉斯先生的评价,您满意不满意々假如您给双年展打分,您会打一个什么样的分数?第二,关于未来一其实深圳举办了三届双年展,就我个人感觉和我听到的评价而言,确实达到了30年的年轻城市很难企及的水平,能不能做下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市民的参与,二是取决于更多嘉宾的参与。当这样一个城市有更多的吸引力,有更多的艺术家来到深圳的时候,它一定会办下去,会越办越好。第三,要不要保留,我们正在研究——大量的展品要留下来,它是个创造,不能创造一发就毁火,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不断地保留下来,能够进入档案辜,能够回顾

汉斯:我知道你最近创立邵忠基金会,我想问的是什么促使你创建这样的一个基金会(编者注:邵忠基金会是于2008年8月创办的非牟利组织,主要致力于文化生产和社会工程方面的工作。基金会的项目可大致分为(艺术)展览策划、书刊出版以及谈话节目三个类别),这个基金会的未来前景是怎样?

邵忠

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主编,邵忠基金会创始人,知名专栏作家,公认的品位与时尚的权威。邵忠长久以来致力于推进国内出版业走向国际化和高标准

邵忠:我负责的是一个企业,特别是,它是一个上市公司。我个人对文化与艺术,特别是年轻不凡的艺术非常喜欢,但我也觉得艺术、文化和商业有时候有非常矛盾的冲突。如果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主席,把个人的爱好化成一些文化艺术的爱好混杂到企业里面,我觉得这对股东、股民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做法,这是我要做这个基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我觉得做媒体是一个使命感,这和我个人的爱好有关系,因为我从小对文化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如果有资源的话,可以去把很多的创意、文化,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意、文化推动起来。另外,还有一些不是主流的东西,我们一直喜欢把主流的东西和非主流的东西创建一个舞台,特别是审国有的时候很多主流的文化都是强势的文化,这就造成非主流的东西没有空间,也没有计它们成长的机会,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应泼做,我个人认为应浚有这种人牛的追求。

王石

1984年生于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珲 1988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历理,1999年2月辞去公司总经理职,现任公司董事长。作为登山运动的爱好者,王石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若国内登项蛛峰的最年长纪录,他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北极、南极的探险,是全球成功完成“7+2”的第11人

库哈斯:王石先生,你曾说更愿意做一个结构的制定者,而不是一个领导人,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这样说?这两个角色之间有什么不同,另外,您是怎样令公司掌握节奏的呢?

王石:领导和节奏,我是第一次听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解咒的把握者和领导看,我愿意做节奏者。我不愿意做—个所有者,而愿意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所谓所有者是你当经理、老板,而作为职业经理人是凭你的能力管理你的团队。万科是我26年前创建,股份化改造以后在股权分配上我拥有很多,当时我就做了决定——把股权放弃。记得当时美国的新闻广播集团采访我,他问我你拥有多少财富,我说我把财富放弃了。当时那个记者很不理解——中国大使馆商务处推荐了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那是1989年,采访了你,你却说没有财富,你把财富放弃了对于我而言,我为什么要把财富放弃了。

第一,在中国部患广,患不均,不患穷,患不半均,你突然很有钱了,你就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地位。从安全的角度来讲你突然很有钱的时候,你要让自己很有钱,这是本能地保护自己。

第二,还有个追求,这是我个人的自信,不一定说我在这个公司拥有了股权,我也想在查你的财富是否合法,你的财富是否有毛病,那个危险也可能是杀身之祸,也可能让你流亡海外,也可能家破人亡,很多的可能你不知道,既然你不知道的话,你就离财富远一点。这么多年过来了,之所以我还能和库哈斯这样来对话,作为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我现在不拥有很多财富,这也是一个保险。

当然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不是要点,要点是我们是没有钱过来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很多拥有钱的机会,我不知道我突然很有钱的时候我能不能把握住——在你不清楚的时候感觉到非常胆怯,你应该非常谨慎。我为什么曾经查我的家谱,我希望我的家谱祖上有地主出身,因为地主有控制财富的能力。我查了30多代,我们家全是农民,当然农民不能成为地主,不能成为资本家,没有这样的基因,你还是离线远一点所以我把它放弃了。

第三,我还有自信心,即使我不控制工资,我凭我的能力,凭我的职业经理人,我也能够管理这个公司,而且管理得很好,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就把它放弃了。

其实直到现在,在中国大陆很多人认为,我对万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我是控股这个公司的。实际上我拥有的股权只是万分之一点几,完全是一个普通的股东,但是我确实领导着这个公司,从1988年股份改造之后一直到现在。

住持续八小时的马拉松对活中,每一轮嘉宾在结束对话前,几乎都会被库哈斯和汉斯问到其对来的看法,以及是否有未曾完成的项目。20多位嘉宾各自表达了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未来难以预料,特别是处在剧烈变革中的中国更是如此,或许,正是这种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才是一定成图程

度上编织出一幅相对“真实”的未来图景。

他们眼中的未来

贺承军:未来中国是大国崛起,我个人小心翼翼地观察她。

李勇: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一般对未来是悲观的,但是我的悲观为什么又乐观呢?中国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最坚韧的,最卑贱的,给他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他一点水分他就泛滥,所以再大的苦难都能挺过来,这是我保持乐观的唯一理由。

汪建伟:未来实际上主要是来自于对今天的短缺所构成的,而且它有两个部分:短缺产生欲望,也产生恐惧;恐惧产生了你对未来不断的想象。所以对我来讲,最好是继续保持恐惧,但是不要把欲望所产生的腐败带给未来,简单地说就是让今天留住腐败,不要把它交给未来,同时让未来和今天保持足够的紧张,这个未来是正确的。

冯原:我们几代人在30、40年的过程中,所进入到这个社会的时间段有很大的区别。用通俗的话来说,中国50后、60后、70后、80后的区别,远远超过西方的代际之间的区别。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父辈有过一个比较糟糕的中年,但他们有比较好的晚年;我们40多岁的这一辈人有丰富的中年,因为我们在松绑中成长,但我们可能有非常糟糕的晚年:我们的下一代有很好的童年,但他们有不好预测的中年。

舒可心:我觉得我选择了一个这一辈子都看不到目标的一件事情,因为我的理想就是让社区的居民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我希望每一个社区都可以按照社区居民的意愿,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做的就是告诉他们我们能这样做,你们能这样做。

张永和:未来特别是在中国,有可能比其他地方先实现低碳,这不是道德的问题,也不是纯科学问题,我希望这就是未来的问题。不同的未来体现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建筑等等,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未来。

王石:如果说对于未来还有什么理想的话,我只能说用三个字来回答——“不确定”。你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怎么样。2009年10月,中国第一次对外明确公布,说在2020年碳减排程度降到40%-45%o作为中国的企业家,我们要呼吁一定在碳减排中做得更好,这是我对未来的设想。

邵忠:我们未来更多的是做个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更好的低碳、低耗、绿色资源的生活态度,激励我们去做绿化和传播。2010年是我们全世界一个生活方式重要转折点的年份,无论从消费方式,从生产方式到所有方方面面将会面临重要转型的到来。

赵靓骏:对我来说未来是怎么样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未来对于我来说,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抓住今天,如何切实地活过每一天。所以,我在工作和生活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太多这个方面的问题。

刘小东,我今天心情好的时候想将来特美好,今天心情不好就想将来一片灰暗,所以我在心里认为自己的每一张作品都是最后一张,我不说那么悲观的,将来会更好,我的将来就是梦

黄伟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觉得未来应该是越来越好,但是需要我们在这里把问题逐项解决。

对话思想 篇4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是19世纪美国堪与惠特曼齐名的抒情女诗人。她的诗歌语言简洁丰富,结构新颖独特,意象独特清新,内涵丰厚深刻,被推崇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先驱。

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学立场出发,强调生活的本质、思想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以及语言的本质都是对话,倡导差异的原则,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及对话过程的未完成性和创造性。对于常年隐居的狄金森来说,与外界社会的对话是不能实现,也是她不屑的。本文认为,狄金森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她与自己灵魂、与自己想象主体的对话,即自我意识和思想的对话。她在诗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死者的身份与自己对话。她本身在宗教、自然、爱情、死亡等方面矛盾的观点体现了差异的原则,对于生命和真理深深的思索体现了自由的对话精神。

二、狄金森诗歌中对话的差异性

差异的原则是巴赫金所倡导的对话主义的内在精神。差异和矛盾不只是对话的各方所具有的特征,在一切可以构成对话关系的地方,甚至在一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样的差异(或者叫做分裂),如狄金森所具有的对于宗教信仰、自然、爱情婚姻、死亡充满着矛盾的看法。

在宗教方面,在当时狄金森出生的安默斯特镇,加文尔文主义还占着统治地位。狄金森对教义中描写的死后生活感到恐惧,而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她对上帝“怀疑与相信一样狂热不已”。如她在一首诗中写道:

耶稣啊——在空中——

我不知道你的卧室是哪个——

我在到处——敲门——

你把地震安顿在南方——

把大漩涡安顿在海里——

哎呀,拿撒勒的耶稣·基督——

你难道不助我一肩之力?

这段话可以看做是狄金森与想象的上帝的对话。狄金森受民众的影响,相信上帝的权威和巨大的能量,比如他对“地震”和“大漩涡”的支配,而又对他的存在表示怀疑。“我不知道你的卧室是哪个——”,“我在到处——敲门——”其实是在质问上帝,“你在哪里?能不能听见人们的祷告?”这种既信而又不信的态度使她不时地自我思索,询问上帝。

狄金森的很多诗歌都歌颂了自然的美丽、包容,如她说,“哦,骗不了蜜蜂的骗局——/几乎你所有的花言巧语/都在引诱着我的信念”。在诗歌中,她赞美小鸟、蜜蜂,赞美花朵、树木,赞美夏天、秋天,称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而另一方面,她又怀着深深的敬畏和恐惧之情,如她称自然为“陌生人”,它居住的地方为“鬼屋”。这与狄金森的宗教观是息息相关的。她在怀疑宗教的同时,转向爱默生、梭罗等人所倡导的超验主义寻求出路,笃信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而她又不能完全摆脱清教主义的束缚。她在自然中不停寻找救赎,却没有找到上帝宽恕自己的迹象。

迪金森有600多首诗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她对教义中描述的死后生活感到恐惧,而她的自由思维却又反叛着宗教,想象着死亡时的平静美好——“只花片刻工夫——据说它并不造成伤痛”,或者勇敢地面对死亡的来临,

“死!为了害怕你

人必须把朋友

暴露给你的大炮——

也不把你的老箭头

直射进心脏

把爱情抛在身后。”

另外对于爱情,迪金森始终处于一种既渴望而又逃避的心态。在她脍炙人口的《暴风雨夜》中,诗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热情的爱情。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我若和你同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但在内心深处,她不信任爱情亦不相信爱人的忠诚与专一,“如果风信子对情人蜜蜂/解开了她的腰带/蜜蜂会不会还一如既往/对风信子顶礼膜拜?”所以,当她追求的爱情到来时,她却选择退缩放弃。

差异的存在为对话的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对于信仰、自然、死亡、爱情等诸方面不同的看法导致了艾米莉一次又一次地思索,想象着与上帝、与自然、与死神、与爱人的探讨、对话,企图探究这一切的真理。

二、艾米莉诗歌中的对话精神

对话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个人体验、社会需要和哲学理念。通过“我”与“他人”的对话,才能够探讨出人的存在本质、真理、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巴赫金尤为强调人的存在所蕴藏的伦理价值,即人在对话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在艾米莉的许多诗歌中,通过与假想对方,即“他者”的对话,艾米莉表达了个人对于“真理”、“美”的看法。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凑成一双,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这里,狄金森想象自己碰到了另一个“无名小辈”,通过对话询问对方的身份,并要求对方“别声张”,以免被世俗之人拿去宣扬,表明了自己对于名利和声望的淡泊。正如艾米莉所说,出版自己的作品是“对心灵的拍卖”,她创作的1800首诗歌中生前只有8首发表,而且还是在未经她许可的情况下发表的。狄金森用诗来描绘心境、抒发感情,而并不在乎诗歌能否给她带来物质上的利益。这首诗中,体现更多的是狄金森与自我意识的对话,即其中出现的“你”其实是另一个自我,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来探讨“我”的价值取向。在她的《我为美而死》中,她写道:“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 呈现了一位为美而死的烈士和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烈士的对话。“他”认为真理与美是统一的,为了真理和美的牺牲都是壮烈而值得的。通过这首诗,狄金森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彰显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隐居的狄金森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清心寡欲、心如止水,相反,她对于信仰、自然、死亡、爱情等的怀疑和矛盾心理,促使她不断地与上帝、自然、死神、爱人乃至自己进行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另外,未来的未知性和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决定了这种探索过程是无止境的,狄金森诗歌中对话的动态性和未完成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olquist, Michael.Dialogism:Bakhtin and His World[M].New York:Rouledge, 2002.

[2]、[美]艾米莉.狄金森.狄金森抒情诗选[M]江枫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

[3]、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94.

[4]、傅柳.神秘瑰丽的大自然的歌手一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作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对话思想 篇5

海丰完小

蒲晓琼

一、“对话”教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进行“对话”教学,能体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争鸣中学生逐渐又走出了文本,展开了与读者、生活的对话,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对话者、协调者、参与者、表演者和指挥者。真正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对话”式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话的核心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以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我认为教师所提的课堂对话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遵循一定原则。具体用八个字概括,“准确、启发、主动、适度”。

三、对话教学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实施对话教学,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

首先要注意师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教的主体,二是学生——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师生对话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彼此接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如在教《论语》时,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仅仅是翻译、得出结论,那课堂气氛就呆滞了,成了知识单向的灌输,如果教师问:你对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持什么态度?赞同、否定还是另有看法,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人赞同: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来解释;有人反对: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而不是孤芳自赏;还有人从孔子“入世与出世”观点进行分析,一分为二地评点„„针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教师顺势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话思想 篇6

一、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现状

1.将问题教学与对话教学混同对待。在教学中,对话往往是由问题的提出引起的,但提出问题不一定就是对话的全部。真正的、有意义的对话应建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使对话双方在思想上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它是一个对双方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中,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同样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由学生解答,同样也可以由教师解答;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同样还可以由生生合作共同寻找答案。目前,由于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尚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提问,即使是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几乎不具开放性或层次比较低,不能激发参与者的对话情感,也不足以对参与者产生启发作用,虽然在形式上貌似有问有答的对话,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说教式的教学,这样的对话就变成无效对话或无意义的对话。

2.对话教学中主体缺失的现象。在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中,普遍以教师为对话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教师应该在对话教学中多倾听学生具有创造性或独特性的观点和答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作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对话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秩序的组织者和问题的发起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话题、解决问题,真正尊重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要求,它不会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话教学中脱离文本的现象。有许多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时间,设计了很多与教材文本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话题,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没有真正获取和深入理解教材文本所要传授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断,但实质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只是皮毛,并没有深入理解。这样就使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脱离了文本,违背了对话教学的初衷。

二、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解和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地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对话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到对话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缺乏及时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就目前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实践而言,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及时捕捉课堂对话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缺乏对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的教学资源的敏感性。这是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面窄以及教学技能缺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造成了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真正体现对话教学的价值。

2.教师缺乏关于对话教学的准确认识。在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对话教学的概念产生误解,他们往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言提问,自己则充当次要角色,学生发言较多,师生互动非常频繁,整个课堂上充满了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模式,以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因此,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很多思想政治课出现了脱离教材文本的假对话现象。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很活跃,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但学生实际获取的知识很少。只注重对话形式而忽略对话精神,是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产生问题的又一原因。

3.教师自身知识面狭窄,难以驾驭对话教学的课堂。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以及对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及时利用能力。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根本无法预知,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有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应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难以驾驭对话课堂。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狭窄的知识面是对话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

4.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以讲授为主,使学生缺乏参与对话教学的热情,再加之教师们担心实施对话教学会偏离教学内容和目标,造课堂时间的浪费,因此仍然延续以前的教学模式,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对话教学的内容,但也是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思路进行,对话教学发挥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的错误思想,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的意思进行“对话”,没有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觉提问,因此,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无从谈起。

三、思想政治课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对话教学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接受知识。只有师生在思想政治对话教学中真正敞开心扉、投入情感,才能真正实现对话教学。

1.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对话。在思想政治課对话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平等、民主,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中。这不仅仅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而且要求教师适当放弃知识权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教师还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不能扼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话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允许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学生对权威知识发起挑战,也不能强行打压,要正确引导。这样,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教学情境对话,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不被人强迫、不被人操控,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2.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对话。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课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组,并在每组设定一个有威信的组长。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将本节课的合作探究任务布置给每组学生,让小组内学生针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合作思考与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向做出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并为学生提供和教授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对话。所谓物理情境是指学生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时所需要的外部物质因素。从实质上讲,物理情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它能够促进学生在原先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挖掘获取新的知识。目前,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入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重要手段。物理情境的实施应用已成为对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4.在学生活动情境中对话。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这样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开展,比如,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等。在创设活动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围绕思想政治教材进行,重点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感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丰富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5.根据教材文本设计话题。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是在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教材内容随意地对话,教师要根据课程教材文本设计与之相关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来自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但即便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话题,也不能脱离教材文本。因此可以说,来自实际生活的话题是教材文本内容的延伸,它是教师开展对话教学时对话话题的重要来源。

6.根据社会热点设计话题。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比较有争议的社会话题,并及时、恰当地将其引入思想政治对话教学中。一些与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社会热点话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敏感性,设计适合对话教学的话题,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探讨的话题。

思想品德课堂中对话教学的思考 篇7

一、教师要树立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意识, 创设对话情境

中央电视台有“对话”和“实话实说”栏目, 在这两档节目中, 主持人和观众在宽松的氛围中面对面交流, 畅所欲言。这种对话, 从表面看是互相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 但实质上, 它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内涵, 它的背后是尊重、信任、平等。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 尊重学生, 乐于接纳学生, 给学生以自由、宽松的心理空间, 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来, 敞开思想并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 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

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 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 在这种世界中, 学生是从属于成人的, 而学生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 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并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三、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 培养学生对话的合作意识

和平对话视野下星云思想的价值 篇8

关键词:人间佛教,佛教教育

近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可谓风雨飘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要想继承传统,安顿人心,必须审时度势应对时代的境遇和机遇,契机契理的主动革新和进退得当的服务社会,是其不二选择。“因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百年的耻辱中成为众矢之的,已然千疮百孔,经过‘五四’反传统潮流的冲击更是体无完肤,再经过‘文革’的清洗实在是命若游丝气存一息。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化转换融入之前,已然为已经巨变的社会母体所疏离、排拒乃至抛弃。西方文明挟科技、军事、经济硬实力的优势席卷而来,更使中国传统文化雪上加霜。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确实存在断裂的事实。这种断裂从‘五四’时期便已经开始,延及至今并未得到根本好转,相反断裂在扩大加深。”(1)

“人间佛教”最初是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为使佛教适应中国社会变迁、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革命性主张。如今,以积极入世、关注人生为主要特征的“人间佛教”已成为海峡两岸当代中国佛教的主导理念和实践潮流。

一、融合共生,开启宗教对话新思维

超越佛教宗派以及宗教之间差异,倡导融和与共荣,是星云文化的又一大特色。他指出:“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2)“对于世界和平的促进,宗教应该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把‘有容乃大’的胸襟,从宗教之间推展开来,进而影响社会各个团体,这是宗教界的责任,也是对现代社会应该提供的贡献。”(3)“今日世界需要融合,才能创造人间净土。国家与国家要融合,种族与种族要融合,士农工商与士农工商要融合,群我之间更要有群我之间的融合,政党与政党要融合,因为融合才是今后地球人的共生之道!”(4)笔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成员,连续参加了7次宗教对话会议,作为本组佛教研究学者的代表,深知“人间佛教”语境的重要性,因为同组其他成员都是其他宗教背景的同仁,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研究者,或者教徒身份的研究者,他们对佛教不是太熟悉,每次我选文本的时候都尽量选大众化的文本,用当代的语言诠释,基于彼此尊重的前提,各大宗教能深入的对话,于我而言,这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历程。佛教里那些智慧的禅语,佛教经论里充满哲思,可以直接转化为生活处事的哲学,参照星云大师说的尝试去做,疑虑慢慢就没有了。大师待人处事的哲学很简单但也深奥:“我感觉到我以真心待人,人也会以真心待我”,多自省,要慈悲,学会忍耐,忍耐是担当,忍耐是坚毅,忍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仰。勇敢承认自己内心的错误,改掉自己的仇恨、妒忌、妄想、贪婪,端正心态,三思而后言,积极进步,离佛就进了一步。时刻以佛光山“三好运动”提醒自己,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有限,广度及深度却可以无限。有佛法指引,灵魂形如流云,穿越时空,将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

二、同体慈悲,开启人我对话新视野

星云大师把佛学作为哲学思想来看,把哲学作为教育,作为智慧,教人获得心灵的自在,教人关爱社会,关心他人,把佛教融入生活,在现实生活里造福大众。

星云大师教我们用智慧去辨别佛教与迷信,真正的佛不在天上,也不在庙中,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求的只有我们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只要心存善念,佛就在心中,只要身有善行,佛就在身上,善心即佛心,只要身心俱善,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即可立地成佛。星云大师用一生的修行证明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学佛只要有开始就不晚,踏着星云大师的足迹,参照修行启示,学会宽容,学会信仰,学会豁达。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理念可以化为我们信佛的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与人之便会换来对方会心的微笑,虽然素不相识但彼此心存温暖。小小善举会不自觉的引发爱心传递。

人间佛教的思想,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身体僵硬,颈椎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劳损,这种亚健康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星云大师喜欢打篮球健身,而我则通过打坐和瑜伽来调整身体,盘腿而坐,闭目调息,抛却万念,认识自己的身体,坦然地面对人生。

三、情义盎然,开启不二对话新路径

最初认识的佛教就是削发出家,打坐诵经。其实,佛教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教人放下而不是放弃,因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才能更自在,愈是计较,愈是背着沉重的包袱。真正放下的时候,什么也不放弃,应该用佛教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智慧,认清人生的真相,从而更加积极、认真的对待人生,用积极的面对人生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综观星云大师的一生,坚忍不懈的精神贯穿了始终。修善积德,读传记,唤醒了很多人的怜悯善心。

回想这些年,有快乐,有痛苦,有埋怨,有满足。静下来分析一下,在痛苦、埋怨时想到最多的,是社会的不公,是他人的不对,感觉都是不好的方面;在快乐、满足时,又觉得社会还是不错的,在社会的大家庭里面,得到了亲戚朋友的关爱和鼓励,想到的都是好的方面。就像星云大师说的,善福是自己修的,自己受用,福祸是自己造的,这个世界有善的一面就有恶的一面。归结到个人头上,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是恶时,看到想到的是不好;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是善时,看到想到的都是好。不管我们怎么想,眼前的都在这里,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人心是友善的,不平的只是我们的内心罢了。

星云大师把佛法如太阳一般暖融融熏陶出我的平和心态,他一步步弘法的足迹,值得每一个修炼人生者借鉴与效仿。发下大愿只是修行第一步,不断坚持苦修勤练,才能将大愿一步步变为现实。有信仰、有动力、有目标、有希望,更多的还要有奉献和奋进,星云大师创造了多元化的“人间佛教”,把道场从寺院里搬出来,搬到了大学的讲堂里,搬到了社会的体育场里,只要心中有佛,只要行为友善,佛教就可以全面融入“人间生活”。

星云大师强调“一佛出世,万佛护持”,要懂得去培植善缘,甘为众生做牛马,报众生恩,以服务众生为修行,佛教事业也才会拥有来自众生的护持。“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星云大师说人生触目皆缘,个人的生命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世间的得失都有前因,人生的苦乐皆有所缘,懂得因缘的人,不会愚痴,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生活的要务就是要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只要不种恶因,自然没有恶果,想要幸福快乐,便要培养善缘,让个人、社会、自然界都朝好的方向进化,共创人间净土。

四、结语

和平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可以分享学佛的成果,用开放的胸怀,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星云大师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普及佛法。人心是最大的风水,善良是最好的福报。孝敬父母,团结兄妹,爱护妻儿,真诚对待朋友,就是最好的佛教修行,也是佛教随顺时代发展的路径选择,更是解决当代国家乃至国际问题的必由之路。

星云法师继往开来的人间佛教思想立足现实,以鲜活的生命为本;超越现实,避免繁琐高深的玄理。其理念符合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肯定主体的主宰力,从正面去肯定人生的意义,重视德性价值,在佛教现代化转换中具有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灿腾.当代台湾佛教[M].台北:南天书局,1997.

[2]林清玄.浩瀚星云[M].台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3]太虚.太虚大师全书[M].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

[4]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下)[M].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上、中、下册)[M].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6]星云大师.往事百语123[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7]星云大师.安住我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对话思想 篇9

一、积累素材,构建小学生作文思想基础

积累素材是学习写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非常重要。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积累素材。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反复筛选出来的,每一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阅读价值,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是积累写作教材的首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和文章。阅读经典文章,不仅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而且也是读者和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经典读物对小学生的思想塑造和影响非常大。其次,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外活动非常丰富,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情感,并且收集民间小故事以及民俗传说,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要安排学生写日记,将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日记是相对自由的文体,通过写日记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该将其中的句子段落摘录出来,并且进行背诵,在以后写作中,如果需要描写景物可以模仿其写作特色进行写作。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描写一处景物,然后运用四级变化的手法写出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朗诵比赛之类的课间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有诗歌朗诵、散文朗诵,或者组织一些小游戏,表演一段小故事等,通过这些形式,将学生融入到一种文化氛围内,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累写作知识。

二、媒体应用,点拨小学生作文思想灵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学生对图像、影视以及动画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童谣歌曲,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扩展学生思维。也可以播放动画或者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发言,或者写观后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多个层次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罗大佑的《童年》有一段是描写童年时期的生活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这首歌,让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趣且难忘的事情,然后要求其写成一篇故事性的文章。保存起来,等自己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再拿出来看,想想当时的感受。动画《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等播放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也可以课堂上发言,讲讲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这些方式比较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在作文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哈利波·特这个电影人物的看法,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什么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等。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主体,指导小学生作文思路方向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在制定教学方案或者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从学生角度考虑。特别是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学生自身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缺乏生活的经验,所作的文章往往会比较空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教师应该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影片片段或者小故事来促进小学作文的教学。而且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小学作文,毕竟小学生还比较单纯,看待一些事物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这一点无疑会表现在作文之中,教师应该对其中错误的思想以及作文方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例如,有些小学生在写《我的爸爸》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比较严厉,他们会将父亲不好的一面写进去,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批评,应该适当地和学生进行沟通,然后和家长沟通,在征得学生的同意之后将其写的文章给家长阅读,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教师在选择作文题目以及制定作文要求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该尽量少出议论性和说明性的作文题目,多出一些记事类的文章,因为叙事性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相关的写作素材也容易积累。而且要贴近生活,如写人的有《我的爷爷奶奶》《我的老师》《我的同学》,记事的有《幸福的假期》《我的第一次旅行》,写物的有《爷爷的烟斗》《桌上的照片》等。这些一般贴近生活,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和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漫画,比如说《画蛇添足》的漫画,让学生通过漫画来写文章,描述漫画内容,而且要说明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话思想 篇10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在学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笔者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深化主题。如果说在第一课时对于字词句的疏通, 还可以用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思想内容的学习, 由于文言文时代比较久远, 往往是学生厌烦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 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请两生分别扮演武陵人和陶渊明, 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例展示】

师:假设你是武陵人, 从桃花源出来后, 许多人都知道了你的这次奇遇, 记者们更是蜂拥而来。你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教师明确活动任务:请语言表达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个学生扮武陵人上台, 下面的同学则扮演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 老师是主持人。

1. 初次幼稚的提问。

生:你是怎么出来的?

生:你为什么找不到原来去的路了?

生:你为什么要向太守禀报这件事?

生:请问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样?有多少可供开发的土地?

初次提问, 这些“记者”问的都是比较幼稚、浅显的问题, 更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提问。作为主持人, 笔者及时提醒记者注意:首先所问的内容应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应是这个事件——武陵人遇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整个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或是敏感的问题, 应问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样才能让自家的新闻上头版头条, 成为重头戏。第二, 要明确当时的古代社会, 不会用到“开发土地”这样的词语, 人们也想不到这个话题, 但是换成“能住下我们这些人吗”这样的问题也可以。

经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明确了大家最想知道的不是他出来之后的事情, 而是他在桃花源里的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这样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了。

2. 有深度、有价值的提问。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里都看到了些什么情景?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吗?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生:请问, 你对桃花源里的人印象如何?你觉得他们和我们这里的人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显然就很有深度了, 不仅抓住了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 而且也紧扣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作为武陵人扮演者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想象, 不费力就回答出了这些问题, 补充了许多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如下面武陵人精彩的回答:

生:请问, 你在桃花源感受到的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师:那里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男耕女织, 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我感觉那里人们生活都很快乐, 也很富裕, 人和人之间也很平等, 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 幸福无比。

生:请问, 你都跟桃花源里的人说了些什么?他们对我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吗?

师:他们问我是什么朝代了, 我告诉他们早都过了秦朝了, 又讲了汉末的战乱, 魏晋两朝时的社会情况。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觉得外面的世界太黑暗了, 太可怕了, 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安乐。他们都表示不想和外面的人打交道。

3. 提问引发的争议。

在提问中, 有一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议。

有记者问:请问,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你“不足为外人道也”, 你为什么出来后还要禀报太守呢?

这个话题不但让武陵人有些为难, 而且还引起了下面记者的议论纷纷。

记者中间首先就有人开始争辩:“桃花源里的人说是不值得给外面人说, 并没有说是不能对外人说啊, 所以这个秘密也不必要非得严守。”

有人说:“不应该在字眼上去较真。我觉得这个武陵人发现了这么美的一个地方, 他想让大家都去那里生活, 所以告诉了大家。”

这时就有人反驳了:“在当时的古代社会, 人们是特别讲信用的。既然桃花源里的人不让他对外面说, 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说的。”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 扮演者武陵人发话了, 他说:“我原先是想守约不说的, 但是我想这个地方太美了, 就想禀报太守。太守知道有这么美的地方他一定想去, 也因此一定会赏赐我的, 为了钱财, 我违背了我们的约定。”

这是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答案, 想想也很有道理, 下面记者的掌声雷动就说明了一切。

4. 延伸到课外的思考。话到这里, 这场答记者问本应就结束了, 但是却引起了学生的另一番感慨。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未开发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因为偶然有人发现了这里的美丽, 于是就向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 接着开发商、旅游商源源不断地涌来, 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给这个地方带来无限商机、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垃圾、带来了破坏。于是, 最后的结果就是, 你再也看不见最初的那般美丽了, 你再也感受不到这里的古朴了。

还有学生感慨, 在利益面前、金钱面前, 有的人会很轻易地就抛弃了承诺、背信弃义。

接下来我们又开了一场作者的记者招待会, 由于前面的引导, 这次记者的提问显然有水平了。提问如下:

生:你好!请问陶渊明先生,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 你写这样一篇文章有什么意图吗?

生:请问, 你把武陵人寻找桃花源写得那么真实, 桃花源里的景色那么美, 在那里发生的事也那么真实, 那你为什么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遂迷, 不复得路”的结局呢?

生:请问陶渊明先生, 你为什么要在最后设计一个“高尚士”刘子骥的事情呢?没他桃花源也是找不到, 你为什么非要多写一人, 而且最后还“病终”了。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呢?

学生如此精彩的提问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他们真正进到了记者的角色中, 提问了一些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的问题, 问得好, 答得也好。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收获来看, 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有了主动探究、思考的意识,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 通过想象补充了课文中所没有的情节和情景, 丰富了作品内涵。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学生将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课堂中, 也学到了一些记者提问的技巧。另外, 学生还延伸到了课文外的内容:例如对文明的破坏;人性等话题。

通过这节课两个环节的设置, 笔者有以下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文章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向来是比较难以操作的,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 一般都是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来思考, 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这节课上, 笔者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记者要提问, 必然要了解作品的内容, 还要提问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发言人要回答, 必然要体验角色, 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 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这样, 无须老师多说, 同学们都要对作品再次好好研读, 这样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有时没有精神劲头, 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置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好表现、好发言、好提问、好想象, 这些欲望都可以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电视中常见到的记者招待会运用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记者”还是“发言人”都兴奋异常, 自然,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

对话思想 篇11

一、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发展对话意识的空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组织对话教学,首先就应当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发展对话意识的空间。具体来说,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适当转变桌椅摆放方式。在组织思想品德课堂对话教学时,可适时转变传统的秧田式的桌椅排列模式,采用圆桌型、马蹄型等灵活多变的座位编排形式,使大多数学生能面对面地参与到对话中来,提升对话教学的效果。第二,“异质”分组。教师可在进行多样化座位编排的同时,将学习成绩、能力、个性等方面不同的5~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展开问题探究时可以拥有更宽广的思维,相互补充,相互激发、交流与对话。

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对话意识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青少年教育时就指出:“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对话教学是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对鼓励学生对话意识的发展极为重要。

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到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时,往往就有学生不是很认同,认为“既然政策这么好,那为什么目前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如此严重,这说明这个政策过时了”。要解决这种思想问题,依照“教师权威”来阻遏学生的看法,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将问题摆到桌面上,鼓励学生就此畅所欲言,反而更容易达到“道理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的效果。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就有学生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了,但贫富两极分化却严重了,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明显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还是政策存在问题。”但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先富带动后富更加符合当时和现在的国情,不实行这个政策,或许不会出现贫富的两极分化,但更可能带来的是共同贫困,造成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不是政策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落实贯彻得不好。争论到这个地方,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那国家现在实施了哪些调节社会分配的措施来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呢?”这个问题顿时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联系时事,说到了国家的“三农”政策、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等,最后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政策是正确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落实中出现的问题也正为国家所重视、解决,我们必将缩小收入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课进行到这里,笔者得以真正体会到,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允许对话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思想碰撞,更容易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话题策略

所谓话题,在对话教学中是指对话发起并持续的依据或中介。作为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话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话教学实施的效果。具体来说,话题设计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疑可问;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话题设计成为是学生“跳一跳才能摘下的桃子”,控制好话题讨论的难易度,使之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不至于让学生丧失信心。

如教学“珍视集体团结”内容时,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班级生活和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有梯度的层次设问:①什么是集体?②以我们的班级组织为例,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又有哪些?③由此你总结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什么?在联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用感性材料做多角度设问,使其逐步过渡到新问题即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出新的讨论话题:如何发挥集体力量,珍视集体团结?这样的话题设计,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等生的发展和后进生的进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从各自的条件出发而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总之,“对话教学”方式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崭新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必然存在其不足之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其予以补充、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对话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翟志峰.参与·分享·进步——试论对话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戴建华.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有效驾驭教材摭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浅论思想品德新课程中的对话教学 篇12

1. 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在对话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的特点。从知的角度看, 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 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 师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我在教学《男生、女生》时, 让男生、女生各找出对方的优势, 一时很多同学说不上来, 有一个女生竟然说:“老师, 我觉得男生没有什么优点。”我没有立即否定她, 而是让她说原因。她举了一些男生的缺点。这时, 马上有同学反驳了:“几个男生能代表全部吗?不能以偏概全。”我即时引导其他同学说说这几个男同学的优点, 结果大家找了好多条。我顺势引导他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男女生各自的优势, 做到优势互补, 要学会正确地交往。

只有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平等互动。有价值引领的对话才是成功的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本课教学的核心不在于叙说男女生的优缺点, 而在于通过对男女生优缺点的讨论, 让学生明确“和而不同”的男女生交往方式。在师生对话交流中要防止出现某些偏差。例如在对话中, 出现了一些“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这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实际是因为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 使学生的认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 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

2. 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生生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合作探究的关系。生生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习惯,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与自己过去相比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在课题研究中, 学生可以选择探究内容, 确定探究方法, 安排并实施探究计划。在共同的探究活动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生生之间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

我在上《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时,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0.2%, 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 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与此同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 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 两个孩子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甚至可能出现“8421”的家庭。我让学生分组展开生生对话:“421”“8421”等家庭问题会引发哪些社会问题?

生生对话增加了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中的分量, 将问题的解决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 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之间对话的机会。但生生对话首先要形成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上述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就“赡养问题”、“男女比例失调”、“小皇帝现象”等诸多问题进行对话。生生讨论中, 他们没有了与教师单独对话的紧张和拘束, 有了发表自己意见、贡献自己智慧的责任感。他们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互相启发、相互补充, 对问题的探究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水平, 同时也让原来被冷落的人群重新回到了同学的中间。

在生生对话中要重视对话效度。生生对话有时是师生对话的延伸, 有时作为师生对话的前奏。正因为如此, 教师往往把生生对话视作“点缀”, 只要有生生对话形式就行了, 至于如何开展生生对话, 如何组织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等问题, 教师则不太关注。例如, 在学生讨论中常常出现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生生对话成了伪饰的包装, 课改的标签。因此教师要对生生对话给予时间保障, 要现场适度调控, 保证对话能正常进行。

3. 生本对话:视界融合

生本对话, 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 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钟启泉指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 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 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相反在对话中学生的视界不断与文本的视界交流, 不断生成、扩大和丰富, 最终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

在学习九年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内容时, 一教师设计了“愚公移山”文本情境问题, 并设问“愚公移山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学生众说纷纭。甲学生说:“愚公真是愚不可及, 他缺少逆向思维, 山挡了人的出路, 难道他就没想到人可以搬家吗?”乙学生说:“移山是个下策, 我看凿个隧道什么的倒是个好主意。”丙学生说:“山不可以轻易移, 破坏了自然环境怎么办?”但他们的说法基本上都得到首肯, 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这些说法。有位教师在评价时认为, “愚公移山”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学生偏偏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学生只顾去歪解以标榜自己思维的独特而忽视了事物所蕴含的真意, 如此下去可能会得不偿失。我赞同该教师的评价。文本自己是不会说话的, 但文本是有思想的, 它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类知识的精华。当对话发生在现实的理解主体与符号化的历史‘文本’之间时, 符号化的历史文本并不是死的东西, 同样是时代主体思维与意识的产物, 有它的独特视界。因此,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引导学生站在当时的背景去体验和解读, 让学生融入文本情景, 发现文本疑点, 探究文本特点, 让学生与文本中的名家名句、案例等进行“潜对话”, 通过“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使学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给予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机会,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4. 自我对话:反思重建

自我对话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式。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安慰、自我发泄、自我陶醉等心理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重构。同时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思考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对话的能力, 也就缺乏了对自己进行审查与反省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师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在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同自己对话:我对教师提供的情境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我的思维方式正确吗?其他同学会怎么思考?通过思品课的学习, 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我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我对话, 使课堂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自我实现的过程。

上一篇:验收策略论文下一篇:审计价值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