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设计

2024-06-15

对话式设计(共12篇)

对话式设计 篇1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根据之前讲解的知识点, 提出问题, 然后和学生一起运用定理或者公式求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已经很习惯与这种教学模式了, 所以一般不会认为这样有什么问题, 而这种方式却恰恰是我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进而开展对话式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因。

为了更好的说明以上的问题,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讲解近视和远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先讲解以下的知识点:凸透镜可以使得光线会聚, 凹透镜可以使光线发散。然后让学生知道: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而导致的看不清物体的现象, 进而解决以下问题:

如果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客观上讲, 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首先, 学生要被动的记住知识点, 而不能也无法去怀疑其正确性。其次, 只要记住了这些知识点, 就能够答对以上的题目。除了能够答对这个题目之外, 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获得学生的思考、互动以及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只提出了问题, 而没有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形成及规划的过程中来。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如果你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的互动中来, 就一定要和学生共同创建这个问题, 并遵循以下的步骤:

1.引出现象。引出现象和规定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引出现象是只指出一种结果、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无法直接理解的事实, 而不限定其与任何的因素有关。比如以上的例子, 如果单从现象的角度讲, 就只告诉学生“近视眼”或者“远视眼”, 而不像题目中所列的一样, 让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以上两种现象和远近、视网膜有关, 需要配某种镜子来进行矫正等这些因素。这个过程最为重要, 因为任何学生都不会因为他不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关知识而不参与这个过程。很容易, 他们就会参与到这个看上去与所学的东西无关的问题中来。

2.找到关联要素。这个环节可能会让很多人抓狂, 因为学生们的小脑袋里蹦出来的想法是非常非常的多的, 很多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看看我的学生曾经给出的回答吧:眼睛大小、眼皮是否过厚、是否经常偷看别人的答案……。但是别担心, 越是这样, 说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思考, 起码, 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通过引导,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基本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现场试验就能验证以上被圈定的因素, 那么其他的因素呢?或者可以被现场证明是错的, 比如物体的大小, 或者没有办法被证明是否正确, 比如早上或者晚上。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我们找到了两个直接的要素, 其他的要素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证据吧!在以上过程中, 老师只需要提出一个原始的问题, 学生就会找到相关的因素, 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3.整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的事情就简单了, 知道了物体的远近和眼镜会影响到清晰的程度, 对近视和远视眼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就开始相关的分析吧。通过这个环节, 我还引导学生用以下图示的实验器材, 从这个环节, 很多学生提出了眼镜的大概构造的猜想。

4.总结解决方案。总结了远近和眼镜两个要素, 当然结论就很简单了。近视眼就是距离物体越近, 看东西越清楚;远视眼相反。而它们使用的矫正工具也是不一样的, 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去掉支撑要素, 引出现象→引导学生找支撑要素→整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解决方案 (或者影响关系) →充分讨论 (或者选出优选方案) , 这才是应有的研究问题和获得知识的方式, 也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和你开展互动的最有效的方式。

以上, 是我对中学对话式物理课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良好。我想也应该是进行素质教育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撰写成本文, 与同仁共探讨。

对话式设计 篇2

(男)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象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喑哑在流浪的主题里,你来了

(女)我走向你

(男)用风铃草一般亮晶晶的眼神

(女)你说你喜欢我的眼睛

(男)擦拭着我裸露的孤独

(女)孤独,为什么你总是孤独

(男)真的(女)真的吗

(男)第一次

(女)第一次吗

(男)太阳暖融融的手

(女)暖融融的(男)轻轻的(女)轻轻的(男)碰着我了

(女)碰着你了吗

(男)于是,往事再也没有冻结愿了

(女)再也没有冻结愿了

(男)我捧起我的歌

(女)捧起你的歌

(男)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

(女)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

(男)走进一个春日的黄昏

(女)一个黄昏,一个没皱纹的黄昏

(男)和黄昏里不再失约的车站

(女)不再失约,永远不再失约

(男)四月的那个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

(女)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那个晚上很平常

(男)我用沼泽的经历,交换了你过去的故事

(女)谁都无法遗忘,沼泽那么泥泞,故事那么忧伤

(男)这时候,你在我的视网膜里潮湿起来

(女)我翻着膝盖上的一本诗集,一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我看见,你是一只纯白的飞鸟

(女)我在想,你在想什么

(男)我知道,美丽的笼子囚禁了你,也养育了你绵绵的孤寂和优美的沉静

(女)是的,囚禁了我,也养育了我(男)我知道,你没有料到会突然在一个早晨,开始第一次放飞,而且,正好碰上下雨

(女)是的,第一次放飞就碰上下雨

(男)我知道,雨水打湿了羽毛,沉重了翅膀,也忧伤了你的心

(女)是的,雨水忧伤了我的心

(男)没有发现吧

(女)你在看着我吗

(男)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女)真想抬起眼睛看看你

(男)可你却没有抬头

(女)没有抬头,我还在翻着那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是的,我知道我并不是岩石,也并不是堤坝

(女)不是岩石,不是堤坝

(男)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

(女)也不是坚实的大树

(男)可是,如果你愿意

(女)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我会的,我会勇敢地以我并不宽阔的肩膀,和一颗高原培植出的忠实的心,为你支撑起一块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

(女)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是的,如果你愿意

对话式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2-02

英语教师在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通过自主提炼有效策略来提升对话的思维含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传统的阅读语篇教学采用的是“PWP”(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的教学模式,但笔者认为,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不仅可以采用“PWP”的教学层次,还可以运用“5P”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识(Preparation)、引入新知识(Presentation)、练习巩固(Practice)、灵活运用(Production)、拓展延伸(Progress)。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对话教学有助于实现交际性这一语篇教学的目标。因此,把握对话式的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是促进学生条理性学习的关键。

一、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

(一)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相对于词汇和语句教学,它是针对语篇这一结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和对话呈现。语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语篇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语篇教学应先从语篇的整体入手,了解语篇大致的内容;然后对语篇各部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捕捉重要的信息;最后再从局部到整体,概括语篇的中心思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学习能力。

语篇教学层次设计包括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Pre-reading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和激活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景知识对篇章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介绍好背景知识能为之后的语篇阅读扫清障碍。While-reading包括速读和精读两种形式,速读是为了掌握语篇的大意,而精读是对文章各部分的深层信息进行深入理解。Post-reading除了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话式的语篇教学

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是围绕某个语篇而进行的语言交际课,从语篇的角度强调注重文本材料的整体性,促进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性认知;从对话的角度则强调让学生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学习运用语言。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师生通过自然的对话、交流而开展词汇、句型、语法等综合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某个语篇,让学生学习新知、整段表达、拓展文化并最终能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话式的语篇教学,牢固掌握对话式语篇教学的手段,从而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

二、丰富对话式语篇教学层次的手段

为了丰富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教师可采用话题导入、情景创设、话轮更迭、困境营造、操练对话以及人文浸润等手段。

(一)话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导入具有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兴趣和为新话题做铺垫的作用,话题导入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语篇的具体内容且以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以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为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之后,出示四幅美丽的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校园图片:My school is not very big,but its very beautiful.In spring,its...In summer,its...一下子就把开场白与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情境创设

在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来模拟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对话的内容。还是以“Seasons”为例,在介绍校园四季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了四季不同的生长植物。随后,教师请学生说出各植物的特点,谈谈可以在这四季分别开展什么活动,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样创设情境,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话,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三)困境营造

如果教师一味传授学习策略,而学生只是茫然机械地接受,就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学习困境,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话后,提出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例如,在“Seasons”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冬季活动:“What can we do in winter?”学生一般会回答:“We can make snowmen.”这时候教师如果轻轻反问:“Can we often make snowmen?”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顺势讨论冬季的天气,从而获得更真实的表达。

(四)操练对话

操练对话的目的并不在于机械地重复教材上的对话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目标语句,在完成目标语这一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对其他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Season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当天的天气情况扩展到请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然后让同桌间或小组间展开相关的对话。当然,操练对话的方式有很多,如表演、游戏、任务和情境活动等,从而实现对话的交际目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人文浸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新课标的人文性是教师应该要注意到的内容。在对话式语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浸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语言熏陶、教学濡染实施人文浸润。以“Seasons”一课来说,教师既可以传授学生有关季节和天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如精选一些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图片使学生对四季的美产生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语言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

三、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

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应包括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练习巩固、灵活运用、拓展延伸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复习旧知识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既能够巩固已学的内容,又能够顺利进入新知的学习。以“Seasons”一课为例,在上新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先对学过的季节单词做简单的对话活动,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旧知,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引入新知识

引入新知识即话题导入,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多媒体导入和歌曲导入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以“Seasons”为例,可以通过银杏树下学生真实的四季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代入感。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的方法包括听音答题、听音正音、小组合作等。听音答题是指学生进行对话听力时,教师事先根据对话内容设计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听力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音正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从而纠正自身发音。而小组合作可以让小组合作训练对话内容,加深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四)灵活运用

教师可通过设计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相关的对话,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获取、处理并使用信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延伸点也许就是一堂课的生命线。“课已毕,兴犹在”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仍以“Seasons”为例,课尾,教师可通过一组美丽的动人心魄的世界各地风景图片,引领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教师的带读下,创编本课小诗配乐朗诵,给学生美的启迪和熏陶。学生必将会把这种激情延伸到对英语本身的热爱。

总之,我们在设计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理发展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对话式设计 篇4

本文以《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一课为例进行了情境式对话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对话一:

导入:学生观看一段关于一些孩子自己梦想的视频。

师:(展示图片)小明的梦想:我长大了要做总理,因为总理可以管很多,管老百姓、管企业生产、管官员、管……看着这个梦想你有什么感觉?

生(汇总):小明的梦想很伟大;总理好像不管这些具体的……

师: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他把总理=总经理了,也就是说,他把政府和企业搞混了。那么总理是干什么的?总经理又是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共同学习,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通过诸多孩子的梦想视频自然而然地导入课堂,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而且从知识层面开门见山地解决了企业的性质问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再现和完善自己的梦想,从而在学生阶段更能脚踏实地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师生对话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为后面对话的和谐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话二:

师:小明的梦想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了,他也在调整着自己的梦想,不做总理做总经理,准备创业。那么,他有哪些选择呢?搞独资企业?搞合伙企业?搞公司?请你帮他选择一个方向。

生:讨论发言,各种选择都有。

师:在同学的积极发言中,我们看到大家都忽略一个重要信息:企业和公司是一回事吗?

生:(通过课本找出企业和公司的含义,概况出二者的不同)公司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公司是承担有限责任。

师:那他们如何选择会更合理呢?

生:通过比较,为了减小风险选择开公司是比较明智的。

评析:这段情境对话创造了一些矛盾冲突,并具有实际意义。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选择中遇上实际问题,敦促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理论依据,使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合理进行。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解创业中知识的重要性,也很轻易的驳倒了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同时,师生的对话在这里起到了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进行对话。

对话三:

师:长大的小明开始筹备开公司,在筹备过程碰到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有:1、自己手中有10万现金;2、朋友A拥有一项技术专利;3、朋友B有一废旧厂房。他们谋划开一家新梦想手机公司。并提出了奋斗目标:

三年盈利100万,五年上市,8年超过苹果,全球第一。

他们的目标都能实现吗?请帮他们理性分析一下。

生:(探究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三年100万,拼搏奋斗可能实现。

五年上市,不可能实现。而新梦想手机公司的资本是资金、技术、厂房,无法等额分,所以他们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不能上市。

评析:这是一段关于梦想目标的评估分析,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索,欣赏和评价,从而获得思维的碰撞和价值的分享。期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起来关键作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并及时的鼓励、提升和引导,让学生的对话得以集中和持续地进行下去。在探究分析过程中不仅调准了小明们的奋斗目标,还润物无声地理解并运用好了一个易混的知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对话四:

师:在各种纠结、争论和努力中,公司终于成立了。但是又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来帮忙。

他们在如何经营公司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小明:我要创造属于中国人的手机品牌。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朋友A:心啊!要用心啊!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啊

朋友B:赚钱一定要快,什么品牌、技术,都是虚的。就做山寨机,我们的口号:一直在模仿,从未想超越。

生:(讨论分析)

第一条建议是关于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要经营好需要树立有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条建议讲良心,就是诚信。诚信是无形资产,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之中。

第三条建议违背了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创新。

评析:学生在分析小明和伙伴们的经营理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他们对公司经营的兴趣和思考,最终汇总出公司的经营成功的要素,同时从整个公司的创建过程也感悟到创业的不易,离不开知识、智慧、团队。

综上所述,本课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紧跟时代潮流,开发新近情境

情境的选择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既能增强政治课的说服力,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中选择的素材取自于当时最新的深受好评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影片中有学生崇拜的明星,又有年轻人奋力创业的艰辛和幸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一个尽情讨论、投入思考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定冲突环节,在对话中解决矛盾生成知识

在《企业的经营》一课中,选用的题材就是主人公小明及其朋友的创业史,从梦想的选择,到企业类型的选择,到企业经营理念的选择,在每一次选择中设置了不同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业的整个过程,既从理论上掌握了相应的经济常识,完成了知识的教学目标,也从模拟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过程和艰辛,也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准切提问角度,实施真正对话

要使对话富有成效,如何有效提问是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课堂的提问经常被检查式的提问所代替,大多是缺乏科技含量的知识性的“无启发”问题。教师应做思维的启发者,要找准设问角度,使问题的解答与课本教学知识保持密切的关联,既要让学生有思考,不是直接找现成的知识回答问题,又要设计出知识的冲突,让学生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有突破,逼出其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理出课本新知识。

浅议对话式作文教学 篇5

内容摘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尝试推行对话式作文教学。即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写作水平为依据,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启发学生的心智,着力架设对话的平台,构筑对话的模式,在真实的表达中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对话式作文教学 独特感受

架设对话的平台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传统作文教学“指导模式化,训练模式化,压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自主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对话式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与自我对话。

作文应该是自我表达真情表露的自然需要,应当是学生个体生命真实的展示,不该有丝毫的无病呻吟。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抒我心”。学生的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他们的思维感性居多,理性不足,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进行体验,允许学生大胆表达本真的思想。《读者.原创版》有一个“最话题”版块,让读者结合话题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字数限定在150字左右。我把这个“最话题”引到了作文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自由表达。2012年1月份的话题是“许愿2012”。其中有个学生就这样写道“我希望出外打工的父母不要再为我省吃俭用,为自己多添置点衣服,在工地干活的爸爸的腰伤早日治疗好,在澡堂当搓背工的妈妈要按时吃饭。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我们全家多吃几顿团圆饭。”这一段文字没有华丽夺目的辞藻,却诠释出孩子最质朴、最打动人心的愿望,字字敲打在我们的心房。通过架设“最话题”这样的平台,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和快乐,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

二、与他人对话。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初探 篇6

一、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对话

主题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对等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下面,笔者详细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浏览阅读,提炼关键点

对话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浏览”式阅读。在这一遍的阅读中,学生不需要逐一斟酌字、词、句的用法,只需了解文章的大意,提炼出关键点。这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词。例如,在进行文言文《隆中对》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而后对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其中的关键点。

(二)提出对话主题,开展对话教学

这一阶段是对话式教学的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既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提问,通过提问与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同样以《隆中对》为例。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后,引导学生对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学生一起讨论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他们对话时的心情,让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善于总结,串联知识

在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思想观点进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总结并非简单的评判对错,而是求同存异,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而在细节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即只需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总体的认知即可。因为对话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对问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而非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完全一样的“标准答案”。

通过主题式对话,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思想与观点,从而便于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围绕主题来谈,切忌“跑题”,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引导学生先自己感悟而后进行对话教学

除了主题式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再进行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得到感悟,从读的过程中精神得以升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阅读能力,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粗略感知

粗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或查阅资料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基本知识,而后对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有大概的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利用配乐、展示图片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其理解文章作情感铺垫。

(二)精读慢赏

在进行了粗略的感知后,学生需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悟与思考。

(三)学会迁移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这意味着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悟后便可以举一反三,对其他的作品也具有了感悟能力与欣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相互评价,这两者均是为了让学生在听到别人的意见之后自己进行反思,思考自己与他人理解的不同,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为全面。

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篇7

一、对话式教学的内涵

我们尝试与探索的对话式教学是“通过对话”“在对话中”并且“为了对话”的教学。“通过对话”的教学,就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在对话中”的教学,就是以平等对话为原则的教学;“为了对话”的教学,就是以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教师通过课堂对话,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难度和进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生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课堂对话,可以获得更多的提问、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掌握有一定深度或广度的学习内容,可以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以对话为目的的教学——儿童在入学之初,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对话能力,只是以其自发的、天然的探究本能向教师提问。如果要把儿童“从一个没有什么对话意识与对话能力的潜在对话者转变成一个现实的卓有成效的对话者”,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有意识地激发并培养儿童的对话意识,训练并逐步提高其参与对话的能力,使学生一方面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学会有序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学会以听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理解、分享他人的思想和感情,学会平等协商,学会求同存异。“以对话为目的的教学”强调,每节课的教学,在关注直接的、具体的教学目的达成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为了对话的教学”。

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也不可能通过一门专门的课程加以培养。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赖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校生活在对话中展开,并贯彻对话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尊重,在对话中学习对话。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教学事实,不如说是和谐课堂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

二、课堂对话的特点

生活中的对话可以就任何主题展开,对话的内容在开始的时候并不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受制于教材、教案和教学主体,是有预设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对话,但哪怕再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估计学生的所有反应。因此,课堂对话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精彩。这种对话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经验的共同参与,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对话。

集体教学中的对话面向全体学生,以“一对多”对话和“多对多”对话为主要形式。在一节35分钟的课程,教师有大量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教师说一学生听”成为集体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在知识、经验、对话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教师主导着课堂对话,并且通过课堂对话逐渐培养、提升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施

教师组织课堂对话的程序及要求:营造对话氛围;引发有效对话;调控对话进程;反思对话效果。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程序及要求是:学会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并善于发表意见;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我谈“对话式”阅读教学 篇8

1. 新课程给“对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阅读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与人的思想和感情、与人的精神和灵魂、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阅读教学不是纯粹的技能之学,而是教学生“为人”之学(为人即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为人”之学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以及亲历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等的多向交流,并在这种亲历和交流过程中产生感受和体验,从而主动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积淀一定的情感和精神。我想这种以学生亲身体会,亲历过程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话式”教学。

2.“对话”有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意味着“主体介入”。对话双方不仅作为认知体,更作为有情感的生命体亲临现场,主动投入,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主体介入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不是知识至上的纯认知活动,而是凸现师生主体精神、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

(2)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即阅读教学中师生作为对话双方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均作为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而存在,即使是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也只是先知和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上下之分。在这样一种人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消解,教师是启迪者、引领者、协调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3)作为一种过程,对话意味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传统式教学往往是一种单一的传递式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而展开的“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意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多维、多向沟通合作的交往互动过程。这种过程可以表现为互相讨论、互相辩驳;也可以表现为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些表现形式并不固定,需视实际情况变化而有机组合。

还有作为一种结果,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常常会有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和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重又建构起新的思想。这样在对话过程中创造与生成的结果是多元的、丰富的、更具价值意义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纯粹的语言上的你来我往,也不是单向的师生对话。这种“对话”是伴随着情感与思想,发生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3.“对话式”阅读教学有诸多方式

(1)在审美中对话。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感官,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融入,去体验。我们的学生往往拥有美丽的眼睛,机敏的耳朵,但不一定具有“会看”“会听”的能力,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心理感受等方面的限制,对蕴含在教材之中的自然美、人情美以及艺术美很难“看到”“听到”。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对话中,借助多媒体音乐、图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理解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探究中对话。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依据教材内容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地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科普说明文,教师教学中都可以打破教学定式,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推测、去质疑。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对路,学生在探究中就会给教师以惊奇,给教师以惊喜。

(3)在对比鉴别中对话。比较中往往蕴含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或改造,促成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发现。我们的阅读对话往往更富灵性和深度。

对话式阅读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对话式阅读,文本,态度

教学对话是把师生定位在教学生活的世界, 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师生之间在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以文本为中介彼此敞开思想, 达成共识。

一.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小学生正处在人的发展初期, 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的不完善是客观存在的, 正是这种不完善使他们的身心“向世界开放”, 具有了不断受教育的倾向, 教育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外在的条件, 发展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在主体阅读对话的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 小学阅读教学的对话就不仅有了对话的性质, 而且有了教学的性质。

学生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缺乏对文本感悟的深度和广度, 还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这时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十分重要。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教师把文本的内容及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感悟、体验、内化、生成。教师有必要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学生丰富, 比学生深刻, 在某一领域内或某种程度上, 学生并不比教师差。因此,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 在学生尊重他的同时, 也要尊重学生, 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他们做朋友, 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关系, 在赢得了学生尊重的同时, 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首先, 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真诚的态度。阅读教学对话中宏大叙事、言不由衷或缺乏真诚, 都会使对话者疲于迎合, 产生心理距离, 丧失沟通和交流的价值。由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关话题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知识背景有距离, 需要教师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并把教材中空白和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只有教师真诚走进文本的对话态度,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蕴含的价值。在兴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养成习惯。在兴趣引导下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要比在要求之下、意志控制之下形成阅读习惯有效得多、容易得多。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是以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愉悦为衡量标准的。什么作品能给学生带来愉悦, 学生就爱好什么作品。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 是各种学习能力、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时期。

让学生阅读的作品既要体现选择性, 又要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需要。小学第一学段应为学生选择一些中外童话精品, 第二、三学段应选择一些文学故事让学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选文, 一方面要基于小学生的特点, 即是选文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特点, 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一方面选文还要体现国家意志, 换句话说, 在正式课堂中学习的文本是经过选择的, 体现着共同的要求, 难以照顾到个体的阅读兴趣。因此, 课外阅读对于儿童来说, 更符合个体需求, 它是经过个体选择后的结果。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决定了阅读的取向, 每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和范围体现了他的阅读品位和格调。

三.阅读对话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教材文本的使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选文是有特殊要求的:首先, 教材文本要体现小学儿童学习语言的独特性。小学儿童是在人生的初期学习语言, 儿童与原人、儿童的文学与原始的文学自有相同之处, 人类的基本想象与儿童的天性相同, 儿童对于自然万物有与生俱来的亲情, 对高空, 远山, 以及天外之天, 山外之山有天生的向往与追求。小学的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 入选的作品应注重儿童感性的开发, 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 不以追寻背后的更深的玄学意义为主;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 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创造性地阐释。

我的对话式阅读教学观 篇10

一.梳理对话式阅读教学之形式

阅读对话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表现形式为:

(一)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

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 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但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 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 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 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 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丰富自身精神底蕴。在这样的对话中, “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 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 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易于对话的展开。

(二)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心会文, 善于发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因此, 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 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 认真阅读, 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 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 破译句子的含义, 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 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避免“误读”。第二, 通过认真阅读, 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 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 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时, 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 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 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 以文本为中介的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合作互动, 完善自我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 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 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 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这种对话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探究、对话等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探寻对话阅读教学之方略

(一)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铺垫有效对话基础

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充分地对话, 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找准文本中的值得研究的训练点 (即教学重点、难点) , 文本中的生长点、创新点。只有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 二是想。读, 是指反复朗读教材, 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想, 就是要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二) 巧妙把握话题, 在交流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一节课只有短短的35分钟时间, 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 积极把握住对话过程中的生成点, 进行随机点化, 巧妙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师要引导的一般是课前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而预设好的话题, 这类话题一般就是指教学目标中所确立的重难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逐步深入, 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 达到教学目标。

(三) 创设对话情境,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 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 文本才会展限出无限丰富的意蕴, 学生才会获得满足。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我们的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认为情境就是沟通两者的桥梁。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 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它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间, 并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而融合, 从而心头涌动千言万语。在具体的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对话式教学的哲学价值 篇11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来,课堂上的“对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了,但很多人对“对话”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说是为配合“表演”的需要。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往往是问答式的,当教师的,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持着话语权,动辄否定甚至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在教师的潜意识中,真理总是在自己手上的(因为自己是教师,是主体,有教参,有预设的教案,更要命的是掌握着命题、阅卷等“生杀”大权)。

任何时候,教师都不可以取代学生的思考。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地、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学生对我们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他们与我们的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展开。

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惧怕甚至禁止交流?因为我们惧怕交流影响我们的权威,动摇我们对课堂的统治,我们害怕在学生面前显得无知与无力。这种惧怕与禁止就是“灌输式教育”的特征所在,“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灌输式教育把学生转变为接受体。它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去适应这个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力。”所以,想要防止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的灌输,唯有增强对话意识。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不能实现,关键在教师能不能意识到师生关系赖以存在的真正基础——只有師生共同面对的时候,这种关系才可能是实然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话”之于教育的意义——对学生和我们的当下与未来的生命生长的意义。对话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命的安全感,不仅是我们的自由安全,更要有对方的自由与安全。尤其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对话中的自由与安全只是单方面的,这自由与安全还靠得住吗?

没有爱、信任与谦卑也就没有对话。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式教学”的发生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心、信任和教师的谦卑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作为“对话人”所应当具备的谦卑与真诚,还决定了“对话人”的反思和批判意识。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就无从谈起,没了对话也就没了交流,没了交流,也就没了真正的教育。

对话,是不是一定就要达成共识?未必。对话,其实就是一种碰撞,可能会达成某种共识,或者各自把各自的观点阐述出来,存疑,也就是没有形成共识。对话可能是交集,也可能呈扇形展开,恐怕扇形展开更符合实情,如果总交集了,也许就没了自我。所以对话一方面要有开放的心态,要能悦纳不同的声音,但也不能迷失自我。对话中更多的情形应该是形成第三选择,而不是“你的”,或“我的”选择。

提问是不是对话?作为教师的提问,它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我对你”,我问你答,那个就不是对话,那就是“我对你”的关系。如果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讨论,就有了对话的可能。如果课堂上的问与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是着眼于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思考问题的,就是一种对话。

摒弃课堂上的“乒乓式对话” 篇12

生:为什么那么多大臣说了那么多话都没有改变吴王的主意, 而少年只用了一个故事就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少年劝阻了他, 为什么又没有被处死呢?

师:这问题太有价值了。那为什么少年没有被处死呢?

生:我觉得大臣们的方法不对, 他们是和吴王针锋相对, 有一点儿让吴王服从他们的意思, 所以, 吴王会生气。而少年呢, 是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大臣们是想把意思强加给吴王, 而少年是让吴王自己去想这其中的利害。

师:你说到点子上了, 要让他自己去想。那么, 怎样才能让他自己去想呢?

生:我觉得是少年让吴王看到了事实。通过这件事情, 吴王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国的话, 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 自己反而完蛋了。

……

师:这个“转来转去”不是好转的, 转不好命就没有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少年的勇敢与智慧。

生:要想做好一件事, 不仅要勇敢, 还要周密考虑。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 同时启迪发展他们的思维———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这样才能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思想。

但事实是,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常可见“乒乓式对话”,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怎么抓住师生、生生及生本对话的关键, 让语文课堂对话真正实现高效、自主呢?

一、让教师少一些“独白教学”

毋庸讳言, 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的“独白教学”必然会包办代替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 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性和能动性, 完全被物化和客化了。在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们看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关系, 而是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互相倾听与言说。

二、让学生的对话能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

西方宗教认为, 上帝不再是智慧的追求者, 因为他已经是智慧的化身。曾有人问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他回答:“同自己谈话的能力。”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能不时地引领学生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 使其苏醒过来。“我觉得大臣们的方法不对, 他们是和吴王针锋相对, 有一点儿让吴王服从他们的意思, 所以, 吴王会生气。而少年呢, 是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大臣们是想把意思强加给吴王, 而少年是让吴王自己去想这其中的利害。”这样, 学生自然能够获得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也就会成为“学生式教师”。

三、关注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文本的“立意”“思路”“结构”“写法”等作为教学的重点, 殊不知, 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才是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 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 我对它的情感就冷却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 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

其实, 任何一篇文章,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得最真切、最自然、最生动。左拉也曾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 而是一个人, 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这个‘转来转去’不是好转的, 转不好命就没有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看到了少年的勇敢与智慧。”“要想做好一件事, 不仅要勇敢, 还要周密考虑。”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 让学生从遣词造句向精确妥帖冲刺, 并进行人文教育的熏陶。

上一篇:无可替代下一篇:求真务实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