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独白

2024-10-16

对话独白(共6篇)

对话独白 篇1

传统的独白式领导理念强调的是人治, 以领导者为核心和主导, 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控制与命令, 被领导者只能追随或服从领导者, 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独白式领导理念强调的是人治, 以领导者为核心和主导, 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控制与命令, 被领导者只能追随或服从领导者, 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话式领导理念则凸显和张扬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平等和互动, 注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对话。领导理念从独白到对话不只是一种言说方式的转变, 而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 是现代性的超越。这种新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 对改进领导者的工作方法, 促进领导理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独白——传统政治文化视阈下的领导理念

“独白”一词常在哲学中使用, 往往与权威和独断联系在一起。在独白的语境下, 人与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主动与被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独白表示一种单向的命令或演讲, 讲话者一般处于权威地位, 听话者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位置, 很少有反馈信息的机会, 造成“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盲从局面。独白赋予人听的权利, 却剥夺说的权利。官僚科层制的领导模式具有等级森严、严格服从和非人格化的特点, 领导与民众、下属之间呈现出独白式关系。

独白式领导理念指导下的领导实践, 是少数杰出人物在社会组织中拥有职位、掌握权力, 他们确立目标、发号施令、掌握环境, 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力、个性、作用则很难凸显出来。不可否认, 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下, 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整个社会呈现出封闭的状态, 人们整体素质不高, 这种独白式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然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之下, 社会发展迅速, 领导活动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 领导已不是领导者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 只靠少数领导者的力量难以推动社会及组织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在不断提升, 越来越有能力参与到社会和组织的建设之中, 并承担着社会和组织发展的责任。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也只有通过群众的力量才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 一种新的、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对话式领导理念应运而生。

对话——领导理念现代化的定位

“对话”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J1Habermas) 提出的。哈贝马斯认为, 只有通过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往, 才能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 才能摆脱束缚人性的各种枷锁, 发挥人的主体性。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 不仅是对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倡导的独白式的一个重大突破, 也是对中国儒家独白式传统的一次洗礼。建立对话关系, 是人性获得自由的重要一步。“我不赞成你所说的, 但是我以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名言指出了建立对话关系的原则。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日益纷繁复杂,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显著增长, 过去通行的领导者垄断话语权管制一切的管理方式, 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这就需要领导者摒弃以往的等级制度思想模式, 更新领导理念, 实现从独白式向对话式的转变。对话式领导理念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平等性平等意识是从商品经济的平等交换中孕育而生的, 从而延伸到政治、法律、道德领域。中国传统政治中的臣民意识浓厚以及平等意识缺失, 恰恰是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必然反映。新中国成立后, 承接了五四运动以来从西方输入的自由、平等、博爱意识, 对本土文化进行了整合、梳理。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大大促进了平等意识的发展。与此同时, 社会舆论平台的宽松,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又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 其技术的平等性直接催生了个体之间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 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在网络中不断得到加强。在现实社会组织格局中, 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平民有了平等参与的表达机会, 网民可以不受身份、地位、财富、文化等背景的限制,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独立平等地与任何人包括政府领导人对话。组织中的成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对组织发表意见, 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思想, 在自由的状态中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

互动性真正的对话应当是对话双方共同处于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之中, 彼此坦诚交流, 共同探索, 在真实、真诚中实现持久的互动。对话作为一种新的领导理念, 它强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要求将以往上对下的“统御”或下对上的“接受”转变为上下互动的“影响”,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话不仅能使领导者分享下属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求得新的发现,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而且能够激发下属的内在潜能, 使他们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组织创造优良绩效。

包容性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时代, 社会的复杂性、差异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都要求领导者在与下属对话过程中要有宽容精神, 能够尊重差异。下属由于人生经历、受教育程度不同,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可能会千差万别。要把千差万别的下属凝聚在一起,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领导者除了要进行正确引导外, 还应宽容待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 领导者就应该敞开胸怀, 包容各种不同的需求、认识、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过错, 让每一个人的头脑都激荡起来,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由独白到对话的路径探索

一般来说, 在现代组织中, 行政命令主要应在行政行为的纠错机制中发挥作用, 而不应再是管理的普遍形式;实施管理的基本手段不应是专断和独裁, 而应是民主和广泛的参与。为此, 领导者应当积极营造一个相互切磋、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民主讨论平台。

民主管理对话本身就是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没有民主, 对话便不可能存在。只有当民主化价值取向在组织成员的内心凝固以后, 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推动领导理念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要完善组织成员意志表达机制, 以保证成员能够充分、准确而及时地表达意志。在组织决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中, 都需要通过对话倾听全体成员的声音。这种对话的本质并不是用一种观点来驳斥另一种观点, 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 而是要改变双方的观点, 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因此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合作关系或是伙伴关系。领导者的任务应该是:把人们带到“桌子旁边”, 努力使下属参与管理, 通过广泛的对话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进而达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民主管理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下属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而且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 组织要健全完善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机制, 提高成员参与对话时的真诚度, 同时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设成员话语表达的渠道和平台。

团结与协作我们正处在一个整合、再造、持续变化的时代, 新时代的境遇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组织需要的是有远见的、解决问题的、富有创造力的、具有团结与协作精神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在价值观和道德上有着明确的承诺, 他们重视团结与协作, 支持坦诚的互动, 通过对话和协作把组织成员串联起来, 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关未来的决策, 以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实施领导的途径一是利益, 二是授权。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原始驱动力。领导者靠利益凝聚组织, 易言之就是要满足下属的基本需求。当个人需求被组织满足后就会有利于组织决策的执行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者满足下属需求的原则是恰到好处和公平。领导者只有把下属的需求了然于心, 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予以满足。但下属得到利益并不一定就能唤发积极性, 还必须做到公平。下属感觉公平取决于两点认知:一是觉得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相当, 二是自己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与周围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相当。

在授权方面, 领导者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权力行使过程, 从而发掘整个组织的智慧, 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授权需要艺术, 一是因事授权, 事情做好了再把权力收回来;二是视能授权, 下属能力强要多授权, 能力差就少授权;三是责权要一致, 责权要相称, 有责无权干不成事, 有权无责会造成腐败。领导者通过授权可以使人人都觉得他们在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做贡献, 在这样的氛围中, 组织成员无需通过层层审批就可以采取行动, 实现他们的目标。

从“独白”走向“对话” 篇2

我做了什么得到了学生这种溢美之词?我认真回想,是他在开学初体检的时候查出传染性肝炎,陪他去医院复检的路上聊了几句家常?是与他家长联系的时候,和他母亲一起称呼他的小名?是在确诊他的病具有传染性后,仍然将手搭在肩膀上劝他安心治疗?我不确定自己说过什么激励的话,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场景,一切都很平常。

这是一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在工作体会中的一段描写。字里行间,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切之情溢于纸上。我们常说班主任难当。尤其当面对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时,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可对于那位班主任而言,似乎难度系数不大。这一切,都应归功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对话”式的教育。“对话”式教育,就是以引导、关怀和鼓励,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找到主体的感觉,通过“商谈”,通过共通感的获得或理解能力的养成。使师生共同面对与承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愉悦与悠闲。正如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说的。“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不少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颇有微词,其实这样的心理会潜移默化地加大师生间的距离。这些班主任习惯性地用“独白”的方式对待学生。“独白”,从教育的角度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居高临下控制学生。而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典型的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心态更开放,但个性也更张扬、自主意识更强。班主任若还是习惯用“独自”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管理班级,则注定是失败的。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需要由“独白”走向“对话”。

一、摈弃命令强权,重视感情投资

由“独白”走向“对话”需要班主任平等对待学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经历,这些背景经历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世界观和个人价值取向。在“独白”状态下,班主任很少考虑学生的状态、话语文化、心理诉求等,习惯性地以自己的标准为衡量标准,常因为“我是为你好”而对学生指手划脚,滥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且毫不顾忌学生的内心感受。而“对话”状态下,班主任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班主任应重视感情投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既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既以学生为价值主体,同时又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重要尺度。

二、关注学生成长,重视细节处理

在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一般会特别注意班主任的言语、表情。在“独白”状态下,班主任关注事情、关注问题,就会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生的不满,会急于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与想法,易造成学生依然故我的样子。而在“对话”状态下,班主任首先会分清遇到的事是属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纪律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做法。如果是心理问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将压抑的感受宣泄出来,如果是品德问题、纪律问题,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委屈”说出来,而后顺着学生的“理由”去巧妙地对他们的行为赋予新的“意义”,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意义”去解释,让学生在解释中感到自我矛盾,从而产生改变的愿望。

班主任的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与否。如与学生谈话的场所,不少班主任选择的是办公室,有严厉地让学生反省错误的场面,有大声训斥学生的场面,甚至有几个老师同时找学生谈话的场面。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班主任在操场上、在校园的小路上与学生轻声交流的场景,相信这样的沟通效果要胜于在办公室里。

三、调节情绪心态,重视自我示范

走出“独白”, 走向“对话” 篇3

一、转变角色行为, 让课堂“热”起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独白式”的课堂,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传授知识, “对话”的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 是学生全面参与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表现为倾听、交流和表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教师要转变角色,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独白式的知识传授改为对话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让课堂“热”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认真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 特别是“学困生”的回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和指导, 及时为学生解惑,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真正承担起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这样, 才能变独白式的教学为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交流对话的教学,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营造和谐氛围, 让课堂“欢”起来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出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处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敢主动发言, 提出质疑, 实现互动,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实现教学相长。可见,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课堂“欢”起来!

(一) 让微笑挂在你的脸上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 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的微笑会让学生觉得亲切, 能够消除学生紧张、害怕、忐忑不安的心理,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很快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 由于面对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 教师面带微笑, 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面向学生, 能消除学生对自己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同时, 在学生发言的时候, 还要给予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发言的快乐。

(二) 让幽默流淌课堂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 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学生, 学生不理解教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 备受学生的喜爱。在语文课堂中,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语言枯燥单调, 气氛压抑, 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更别说积极发言, 与教师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了。而语文教师若能陡然插入几句幽默的语言, 课堂就会顿时生辉, 变得趣味盎然,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从而敢于发言, 乐于发言,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流畅。另外, 这样做, 还能够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要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艺术, 让课堂充满学生的笑声,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发言, 参与课堂教学。

三、创设对话情境, 让课堂“活”起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情境化教学改变了过去机械僵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水平和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开放的、趣味横生的对话情境, 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让课堂“活”起来!

如教学《语言的演变》这类知识性很强的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专家的角色, 向其他同学进行“授课”;在教学《登泰山记》这类写景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扮作导游, 将课文内容改成解说词, 向“游人”介绍这些景点的风景和文化底蕴;在教学《窦娥冤》这类故事性强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以讲评书的形式复述课文或者将某一节表演出来。实践证明, 通过创设对话情境, 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 “活”起来!

总之, 变“独白式”为“对话式”的课堂, 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对话情境, 从而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目前,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独白式”教学比比皆是,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本文对高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旨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阅读,独白,对话

参考文献

[1]王俊红.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5 (4) .

[2]李红霞.刍议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J].华夏教师, 2014 (5) .

对话独白 篇4

作者选择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从“对话”切入“杜威与中国教育”这一研究课题,主要是把“态度”作为考察重点。对“对话”一词,作者作了界定:书中所指涉的“对话”,并不是指共同存在于某种语境下的不同各方之间的具体对话,而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一种“对话的关系”,强调在对待“他者”的过程中一种介乎于“对抗”与“盲从”之间的态度。围绕“对话”的历史进程,该书分四章,第一章简要概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世界影响,第二章到第四章以1949、1978年为界梳理了从1912年到现在“杜威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并以“杜威引入”“杜威批判”“重新认识杜威”为题呈现“杜威研究”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在 “杜威与近代中国教育(1912—1949)”一章中,“杜威引入”及杜威的“中国之行”展现了杜威与中国的相互影响。相对于目前大多数“杜威研究”着眼于杜威中国之行对中国的影响,作者通过描述杜威对待欧洲历史文化和教育遗产的态度,对待美国社会现实和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态度,分析“中国之行对于杜威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分析中,展现杜威与中国教育的“对话”。

(2)在“杜威与新中国教育(1949—1978)”和“杜威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教育(1978年至今)”两章中,则是强调“态度”,重点考察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教育界对于研究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态度所带来的问题。在中国教育从“杜威批判”到“重新认识杜威”的态度转变中,说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正确看待自身传统与外来影响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对话”态度来对待杜威和其他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在当前世界全球化趋势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

该书看起来是在梳理历史,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作者的问题意识:中国应该怎样理解杜威,进言之,应该怎样处理中西关系。随着历史过程的明晰,作者也对贯穿其中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界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对话独白 篇5

一、对话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理念已深入人心, 对话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要求创设民主、尊重、信任的交往场, 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相互对话, 让师生共同研究获得生命的成长。对话教学是追求人性化的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教学也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对话”或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和学活动, 彼此相互信任、密切合作, 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这是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教学作为一种特殊交往关系的最佳形式。在对话过程中, 对话双方形成“倾听”与“言说”的“你与我”的平等关系,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寻求理解和不断沟通中达成共识, 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文化的共享,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是彼此合作的, 教师既不凌驾于学生之上, 也不迁就学生, 教师以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而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充分体现主体性, 品尝到成功地喜悦和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由此看来, 对话的确是现代教学的一把标杆, 也是每一名教师应该遵循的法则。

二、独白教学也应有“一席之地”

在这里, 我还想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观点是, 我们在高度关注“对话”教学时却不可把“独白”一棍子打死, 认为现代语文教学绝不能有“独白”, 相反, 在“对话”教学时如果适时适度精当用一用“独白”, 会使语文教学的效果更佳。

的确, 与对话教学对应的是独白式教学, 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 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态, 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 因此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教学关系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动学习者。独白式教学本质上是灌输性的、机械性的教学, 而不是生成性的、创造性的教学。因此为现代教学论所唾弃是必然的。

但语文教学却不能因为不可采用“独白式教学”就一概排斥“独白”,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独白”留一点空间,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激情四溢,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余味无穷,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生动传神, 就会刻骨铭心, 成为人一生的美好记忆。

三、预设精彩“独白”之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独白”设计应追求文采与理趣, 或者具有文学的形象传神, 或者具有睿智的深邃丰富, 或者具有实用的朴实清晰。

1. 课始激情引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位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先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泣如诉的旋律, 使不少同学泪眼迷离, 情难自已。然后适时导入:听了这首歌, 同学们一定心潮难平, 我们不能因亲情不求回报就漠视它的存在, 更不能因为司空见惯就觉得理所当然。让我们抛开纷扰, 放声朗读《背影》, 用心地感悟一下亲情, 体验这一份亲情……

此时, 学生多处在一种激动的氛围中, 有的凝神思考, 有的在体味亲情……这样的独白, 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2. 课中推波引渡———如听仙乐耳暂明。

来一段精彩的独白, 可以是在文章讲解的精妙处、实质处、关键处、内涵丰富处, 是讲课者情至高潮难以自禁的一种流露, 是讲课者深刻而精妙的哲理剖析。《紫藤罗瀑布》是一篇优美而又含义深远的散文, 但是学生对文中“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一句无法作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然而这却唤起了教者对生命由衷的赞叹, 我情不自禁地说到:“我们也许没有博学多才的母亲, 也许没有腰缠万贯的父亲, 但是作为生命, 我们一样地坦坦荡荡, 一样有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像小小的紫藤罗, 不管富贵与贫贱, 都要极尽自己的美丽, 骄傲的向世界宣称:我在开花, 我在开花!”

在学生对文本解读有难度的情况下, 老师饱满激情的独白可以感染学生, 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意识。这样的独白辅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为学生思维导航。

3. 课终留味引升———感我此言良久思。

在课堂的收尾处也可来一段精彩的独白。或概括全文, 升华文章意旨;或再造波澜, 引人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它让人深思, 让人警醒, 让人振奋, 让人感受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妙境。教完《长城》专题后, 若老师预设如下的一段“独白”, 或许会演绎另一种精彩。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凝结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流泪、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本段“独白”以层递式的排比, 由对实体万里长城的赞叹到对精神万里长城的赞颂。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长城的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而且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透彻的理解, 从而在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染下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恰到好处的独白, 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往往不是“对话”所能产生的。这样的预设会成为语文课中的“点睛之笔”, 会和课堂“对话”一样的精彩纷呈。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对话。然而, 在聆听中理解、感悟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实现自我构建和提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而我要说, 主体与主导同样重要, “独白”与“对话”一样精彩!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因为不可采用“独白式教学”就一概排斥“独白”,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独白”留一点空间。课始激情引趣、课中推波引渡、课终留味引升, 若能精心预设“独白”, 同样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

关键词:语文,对话,独白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语言技能强化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林永裕.对语文教学导语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09, 10.

对话独白 篇6

一、与同伴对话, 寻求写作乐趣

事实上, 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是相关, 学生越感到习作能满足自我倾吐的需要, 就越喜欢写作, 因而我们要想让学生写作的兴趣高昂、乐于表达。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激活他们心中想要表达的强烈欲望, 让写作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

学生对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最感兴趣, 但我也同时发现, 学生很多把事情写出来, 拖沓冗长抓不住重点, 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 哪怕是很感人或很有趣的事情, 一旦让学生写出来, 就变得索然无味, 读起来死气沉沉的。面对这样的状况, 我让学生在写之前把要写的内容先绘声绘色地给同学讲一讲, 而听的同学呢, 对讲述中的内容不明白时, 要及时提问, 让讲述者叙述清楚。

如一次交流中, 一位同学讲道:“今天是星期天, 我在家里闲着无事, 就想到同学家里去玩”。话还没有说完, 听的同学马上就发问了:“那天天气如何?为什么会闲着呢?你的爸爸妈妈呢?无聊时你又做了什么?怎么想到去同学家玩的?去了哪个同学家?……”棉对同学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 讲述者只能一一再做回答。看似这些问题有些罗嗦, 其实是让作者把话说得更具体些。经常通过这样的对话, 就会让作者发现自己在描述中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弥补, 到时候进行写作时, 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具体了。

另外, 习作中的细节描写也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 而细节描写又是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同学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 听的同学也同样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如“:是怎么说的呀?什么表情呀?你是怎么想的呀?对方怎么做的?”……如果讲述者能把解答同伴的话语一一写下来, 写出来的作文不就具体了吗?

二、与文本对话, 追求读写统一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 写作是信息的输出。这种观点运用与阅读和写作教学, 就有可能把阅读和写作当作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 其后果是阅读不为写作着想, 写作难以兼顾阅读。而我们追求的读写统一阅读不仅仅是获得课文中固定的知识和意义, 学生还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和意义。有了新的知识和意义, 学生就有可能用它们来创作新的文本。

学生在的阅读中, 不仅要学习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还要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词句, 并把它们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写作时也有可以把自己要说的话仿照文本中的例子来写。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的写作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反映, 要想使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还要直接或间接地参考其他作者的文本, 在其他作者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组合。如果能在其他作者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就可以摆脱机械的模仿或陈词滥调的堆砌。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的时候, 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 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碎的语言, 当然是写不出来的, 所以,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和思维训练要统一起来。

如《燕子》一文, 属于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文章写了燕子的外形、春天的美景、燕子的飞行和停歇, 文章简短精悍, 较好地写出了燕子的特点。我就让学生在学完后模仿此文的写法, 可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也可像《燕子》的作者那样写小动物的外行、活动时和静止时的样子。有了这样的一篇例文, 再加上平时自己对小动物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游刃有余了。

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懂得了开头的各种各样的方法, 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文体, 知道了用词的朴素和华丽, 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了生活和习作……学生有了一定量阅读后, 再把自己的信息进行输出时, 就会盘活自己头脑中积累的语言, 真正做到了乐于表达、自由倾吐, 达到读写统一。

三、与老师对话, 渴求习作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 少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涵盖了学习情境、语言交际、教学沟通、合作协商等主要内容。因而与老师对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对话的情境, 运用对话的策略, 实现多角度的对话, 来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在对话中, 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学生的语言。

如教学《奇妙的剪纸》时:学生一边用纸演示, 一边要把自己做的过程说出来, 说的时候, 我们听到的是“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弄”等不规范的语句, 此时, 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比画给他适当的指导, 引导他把当时所做的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描述。如“我先把彩纸对折, 然后在彩纸上画上美丽的图案, 接着小心翼翼地沿着图案的边线把它剪下来, 最后再把剪下来的图案慢慢展开, 就成了我需要的剪纸作品了。”只有这样,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规范的语言,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大家明白。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和交流, 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动力, 只有情深, 才能文美。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能多引进这样的对话, 那么学生在习作中的烦恼就会荡然无存, 相信我们也会看到学生许多的充满创意的文章来。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一些对话吧。

摘要:作文教学, 就是教给学生逐步地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上一篇:微电影的美学特性下一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