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设计

2024-07-10

对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对话教学设计 篇1

一、对传统教学中对话目的观的批判

由于传统教学兴盛于工业时代, “效率第一”的价值取向深深地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 一切都成为手段。

赫尔巴特 (J.F.Herbart) 曾将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其中联合是新旧知识联接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赫氏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由交谈”, “自由交谈是联合的最好方法, 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 ……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但是, 在赫氏那里, 学生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学生对教师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 赫氏所讲的“自由交谈”, 并不是一种真正平等的交流, 它只是在教师控制之下, 为新旧知识的融合服务。因而在赫氏看来, 对话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 而其自身并不是目的。

正是看到了赫氏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杜威 (J.Dewey) 非常重视沟通, 沟通在杜威那里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 他强调在一个共同体内, 沟通是实现每一个成员共同目标的手段, 而“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它可以使交往的双方都从中受益, 改变自己原来对事物的看法, “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 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杜威从他的一元论哲学观出发, 既将沟通看作有效的教学手段, 又看作是教育目的, 从而消解了赫氏的教师中心论, 教师也只是一种师生共同体中平等沟通的一方。

对话本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的内涵, 笔者从词源上对它进行了一番考察。“dialogue”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dialogos”。这个词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dia有两种含意, 其一是“二、双”的意思;其二是表示“在……两者之间”, 或“通过、经过”之意;希腊文中的logos, 它不仅有“言语、谈话”之意, 而且还有“思想、理性”的意思。而按照英国思想家伯姆 (D.Bohm) 的观点, “dia”的意思不是指“两个”, 而是指“穿越 (through) ”, 也就是取第二种意思。因为“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 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就一个人说, 只要他抱持对话的思维与精神, 也可以与自己对话。”而logos的意思, 伯姆则只取其第一层意思, 也即“词”或“词的意义”。简言之, 在伯姆那里对话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 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 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 似可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其一, 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互动, 所有参与者都是对话的平等主体;其二,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话各方之间的理解, 消除误解, 达成共识, 最终养成对话之精神。因此, 可以说对话的目的就在对话之中, 是“通过对话, 为了对话”, 对话既是手段, 也是目的。

二、实践中教学对话的实然状态

1. 对话缺位

对话是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谁离开对话, 谁就将被课堂抛弃。在传统的课堂中有些学生因为知识的薄弱失去了对话的权利, 成为旁观者甚至缄默者, 他们无法感受对话所带来的知识提升和情感愉悦。对话缺位是非常严重的反对话现象, 它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 封闭了后进生获得知识、发展个性的路径, 也加深了教师和先进学生对他们的成见和隔膜, 从而形成两个无法对话的群体。

2. 对话不足

对话不足是指课堂中的对话浅尝辄止, 没有实现其深层的价值。对话是有层次的, 课堂中的对话一般来说, 可分为知识的层次、情感的层次和精神的层次。知识层面的对话是指师生围绕知识性问题进行平等的探讨, 对话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情感层面的对话, 则重视课堂情境的营造, 通过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愉快健康的情感体验;而精神层面的对话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层次, 它不仅使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更能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懂得学习对人生幸福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 在考试理性的控制下, 对话往往难以达到较高层次, 真正实现对话的宗旨和目的。

3. 对话失真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但是, 在当下的教学中, 由于实践中存在着一种误解, 以为对话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 而要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 必须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就在权衡对考试成绩的实质性追求和对新教学模式的形式化追求的轻重之下, 减少甚至放弃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照, 致使对话教学的理念贯彻不彻底, 教师只在公开课时才会有一些对话的表演, 对话失去了其真实的价值。

三、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实现

1. 教师从交往的角度认识自己

从学校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教师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在面对学生时, 有的教师总不自觉地为自己戴上一副神圣的、权威的面具, 在排斥了学生的同时, 也排斥了真实的自己, 从而造成了自我的矛盾与焦虑以及对自己职业的误解。因此, 作为对话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之一, 教师必须先解决对自己认识的问题。教师不应将对话教学视为一种技术性的追求, 而应将其视为一条通向自身的回归与人格之境的提升的理想途径, 赋予对话以体现自我存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丰富意蕴, 并从实践的层面, 彰显其存在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2. 遵循对话的基本规则

哈贝马斯 (J.Habermas) 曾就理想的沟通情景提出三个“有效性要求” (validity claim) , “一是‘真理性要求’ (truth claim) , 即说话者是否表达客观世界的事实真相;二是‘正当性要求’ (rightness claim) , 即说话者是否遵守‘社会世界’所提供的人与人沟通的社会规范;三是‘真诚性要求’ (sincerity claim) , 即说话者是否表达了个人‘主观内在世界’的真实想法和感觉。”有效的对话交流基于个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 基于平等、规则意识、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等。

(1) 真实性要求。在对话教学中, 最忌言之无物, 泛泛空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围绕真问题展开对话, 这些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和情感价值, 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发生多元的碰撞, 能启发人、解放人, 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2) 正当性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教学语言要规范, 少用一些指令性语言, 多用商谈性语言, 对一些“话里有话”的隐性评价语言更要慎重;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的正当要求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比如, 学生有权利要求教师回答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有义务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等等。

(3) 真诚性要求。真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话主体之间应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意见, 不盲从权威, 敢于批判和善于自我反思。从某种角度讲, 在对话中, 主体表达的都是自己的一种偏见, 但只要是真诚的, 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态度。偏见并不是对话过程中要消除的障碍, 真诚的偏见是对话发生的前提。

3. 在一种“游戏式”的活动中展开对话

对话教学是一种活动中的对话。教育对话具有游戏性。作为一种游戏性的活动, 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对话教学活动的过程。

(1) 主体。在游戏中, 参与者自由地活动, 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游戏又是严肃的, 在游戏中参与者并不能随意行动, 他们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并受到集体氛围的制约, 因而他们之间又是平等的。

与此相似, 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参与者在遵守对话规则的前提下, 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 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 独立地思考问题, 并自由地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同时, 对话主体也有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批评的义务, 并对他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反馈。经过“表达—反馈—回应—反馈”这样一个过程, 使主体之间形成对话的循环, 对话从而得以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

(2) 主题。主题是游戏成立的理由, 也是游戏的核心所在。有了主题, 游戏就有了生命和意义。在对话教学中, 没有主题就没有对话, 或者是虚假的对话。主题可以来自教师的提议, 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建议, 还可以是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灵感或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主动提出来的问题, 因为它来自学生, 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思考的结果,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敏感地、适时地加以提升和引导。

(3) 行为。游戏由参与者的一系列行为组成, 参与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而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 因而他的行为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 同时他还要对游戏体中的其他成员负责, 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导致游戏的失败, 因此他的行为还具有合作性。对话教学也与此类似, 在对话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来自他自己的思考, 他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对话精神形成, 也使他认识到“发展所有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学会教学生独立地、不受干扰的游戏以及恰当的自我娱乐。”在遵守对话规则的前提下, 他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 让学生的对话行为在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中得以集中和持续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著, 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44.

[2].同上, 159.

[3].同上, 6.

[4].[美]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6页。

[5].[英]戴维·伯姆著, 李尼科编, 王松涛译.论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6].同前, 第6页。

[7].阮新邦著.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41~42.

[8].R.Douglas Greer, Desig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2, p96.

对话教学设计 篇2

课题: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B Let’s talk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时,在前四课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这一问句及其答语。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以what、where、when引导的功能句型,并运用此三个句型来询问别人的购物计划。难点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目光从购物计划引申到行事计划。因此,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本课:

第一:通过给张鹏过生日举行生日聚会,初步掌握功能句型。通过讨论给张鹏购买生日礼物学习新的地点名词,自然引入本课;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的购物清单)来感悟体验新句型的功能与含义。

第二:出示Chen Jie 与 Amy 的对话,深入理解功能句型。在出示了对话背景以后, 教师提出了以what、where、when 疑问词引导的问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第三:采访好朋友的购物计划,初步运用功能句型。

第四: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把购物前的计划,购物的过程,生日时送礼物的情景表演出来。

第五: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讨论寒假的计划,打开思维,开放视野。使学生的思维从制定购物计划扩展开去,为灵活运用句型做好充分地准备, 也使教学从对话交流延伸至篇幅阅读。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制定自己的寒假计划,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功能句型。能力目标:

1、通过围绕谈论计划所进行的师生、生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交际能力。

2、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准确阅读理解Let’s talk 的对话。

2、巩固what, , when引导的将来时问答句。理解并学会运用where引导的问句、答语及相关的地点名词。

3、能够综合使用以what, where, when 基本特殊疑问词在进行购物话题交流的基础上展开其它计划的交流。情感及策略目标:

1、通过广泛的具有真实意义的自主交流使学生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与成功感。

2、在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中感受到合作互助的乐趣和主动交流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准确使用what, where, when 引导的问句进行有关将来购物计划及其他计划的交流。

教学难点:利用扩展的其他特殊疑问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拓展其它主题的交流。教学方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物品,CAI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每课一句proverb”,本节课所教授的句子是“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2、教师说明我班同学张鹏要举行生日聚会,讨论可以送给他什么礼物,通过课件出示不同的购物场所。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用be going to do来回答圣诞节前的计划,自然引入本课主题——购物。“每课一句”是我在六年级开始每堂课上设置的一个必备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教学生一些妙言警句。这些句子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到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从而为学习英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学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I am going to the „..”

利用张鹏的生日话题,教师计划为他买一些生日礼物,出示教师的礼物清单。让学生给出建议“”You are going to buy „.in the(shoe shop, pet shop, Fruit shop, clothes shop„.)有的可以用汉语说出,然后教师给出英语,随后叫说句型“I am going to the „..”等学生熟练的掌握句型后,教师提问学生要为张鹏买什么礼物,进一步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学生很容易理解能够回答出所买礼物的地点。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给朋友买礼物的情境,通过出示购物清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情境交流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地点名词。2.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计划,进行师生交流,引出以what、where、when引导的基本句型:

a.T: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S: I’m going to buy„

T: 出示问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学生跟读 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b.When are you going? 同上。

c.学生之间运用三个基本句型采访同伴的购物计划。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符合《课程标准》“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在师生、生生自然和谐地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体验功能句型,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Step 3: Practice

1、播放录音let’s talk,回答问题。A: Where is she going? B: 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C: When is she going?

2、Pair work: 表演对话。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物品,设置场景。模拟表演购物前的计划,购物过程,聚会是送礼物的情景。提供可能用的句型:

(1)Zhang Peng’s birthday is coming.(2)Let’s go shopping.(3)Can I help you?(4)I’ll take it.(5)Happy birthday to you!

(6)Thanks for your beautiful present.【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对话,增强了对学生听力训练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对话交流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功能句型。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把所学的句型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时效性。同时运用大量的交际语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吃饱。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A.寒假即将来临,出示教师的旅游计划:

a、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提问。运用where,what,when,how„.b、阅读教师写成的文字材料,了解制定计划所包含的信息。【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即从购物计划到其他计划,为灵活运用句型做好准备,也使教学从对话交流延伸至篇幅的阅读。B.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制定寒假计划。a、分组讨论自行制定寒假计划。b、现场采访对方的行事计划。

利用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are you going ?” “How are you going there?” c、现场汇报自己的计划。

学生的范文: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I am going to learn drawing pictures.I like drawing pictures.I a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in Beij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I miss them very much.I am going to Beihai park with my aunt.I am going to skate in the park.I am going to the Great Wall.【设计意图:】学会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灵活运用功能句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Step 5: Homework

写出这个周末计划。“My weekend plan” 板书设计: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Where are you going? I am going to„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I’m going to buy „.When are you going to„.I am going to„.onat„ 教学反思

对话教学设计 篇3

语文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汇聚、融合,双方在交流中提高,在对话中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具有的特性——对话性。

根据王尚文的解释,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将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具备对话性的语文教学,称为“对话型”语文教学。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对话都可以被称为“对话型”语文教学,“对话型”语文教学也并不要求全堂都是“对话”。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实质,别让“对话型”变成“对话形”,或者说光有“对话形”,而没有对话精神。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对话型”语文教学在对“对话”的理解和把握上,尚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浅对话

有些老师的教学展开全部依靠问答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持续过程。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你一言我一语,整堂课热闹非凡,看起来效果似乎不错,至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但是,这样的“满堂问”真的有效果吗?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不少提问简单、呆板,没有一点难度,纯粹是为了问而问。比如教师问: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香雪用鸡蛋换什么?(铅笔盒) 这些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根本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这种所谓的对话是根本无效的“浅对话”,因为“它讨论的结果不是发展学生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弱智。”

二、空对话

在目前流行的所谓“对话型”阅读课堂上,不少老师为了体现教学的民主、平等,在学生对话过程中不作为,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学生的言论不管对错一律赞扬。这样的对话结果往往会脱离文本视野,甚至严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空对话。

三、假对话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担心学生回答不出自己的问题,于是经常把主干问题分解成若干琐碎的问题,把学生当成刚学走路的孩子,一路拉着学生走甚至背着学生走。这种对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话,它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和学习主体性,没有体现民主平等的对话精神。

那么,“对话型”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实施呢?

四、恰当设计问题。

苏格拉底说,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那些组织得当的问题。换言之,即问题是否组织得当,决定着提问能否产生启迪思维的效果,决定着一堂课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取得教学实效。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因此, 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阻隔,激起思维的火花。

有位林老师在上《卖白菜》一文时,从作者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提到卖白菜时有意无意多算了一毛钱的细节中巧妙挖掘信息,设计了一组主问题:①“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②老太太撕扯“我”的菜帮子,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③母亲责备“我”占别人便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一组问题设计巧妙,角度新颖,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中,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的智慧。

如上《雷雨》时,有的老师提问:周朴园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虽能回答出“虚伪自私”,但并未从内心深处深刻理解这一人物性格。而如果换种问法:周朴园对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课堂的高潮,促使学生到文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认清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真面目。

五、对话要有聚焦。

课堂中许多老师没有发挥“首席”作用,而是选择彻底地放手,这就使得许多课堂对话没有交集,没有碰撞,甚至出现一些虽有个性却离题万里的讨论。而高明的老师,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不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充分的预设,既要给学生思考的开放空间,又要让学生聚焦在文本,风筝可以飞得很高,但线得在教师的手中拽着。学生思维打开后,教师要随时根据“风力”“风向”,利用手中的“线”调整“风筝”,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真正聚焦,对话出思维的火花,打开智慧的新境界。

林老师在上《卖白菜》一文时,就充分发挥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三个主问题展开有效讨论,一步步将对话推向高潮。他对三个主问题的回答进行了预设:①与其说是无意的,不如说是有意的②与其说是有意的,不如说是无意的③既非有意,也非无意,而是特意的。这一系列答案让人眼前一亮,既新鲜又让人信服,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

六、根据实际灵活调整预设。

对话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有课堂的不确定性,它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目标预设和行为控制,但对对话的闪光何时出现并无准确把握,甚至无从把握,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话的另一方。

同时,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在对话中产生了新质,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特征。它应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动态生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预设。

笔者上《祝福》一文时,原本打算重点分析祥林嫂先后四次的肖像变化,引导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但在讲到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一位男生突然提问:祥林嫂每月500文工钱在当时算高还是低?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好奇。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刻抓住这一契机调整了教学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课文注解,明确当时的货币换算方法:1元=1000文=1吊,接着请学生找到文中有关钱的描写并根据货币换算方法换算,学生觉得非常新鲜,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列出了账单:

祥林嫂一个月的工资500文=0.5元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1元一大盘,价廉物美

祥林嫂三个半月工资1750文=1.75元

被迫改嫁的彩礼钱80千=80元

捐门槛价目12千=12元=两年工资

通过对这些账单的分析,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旧社会富人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压迫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看清四叔四婶冷酷无情虚伪的真面目;看到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农村劳动妇女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她們的命运被肆意摆弄;看到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吞噬,认清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这样,通过捕捉课堂上的意外之音,根据变化的情形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学生透彻地明白了祥林嫂的悲剧原因,真正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成就了一堂更完美的课堂。

走出对话误区,有效开展对话教学 篇4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扩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铅笔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5

通济办事处西元庄实验小学 刘婷婷

【教学内容】

青岛版环境教育科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8-P30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时间发现环境问题,通过反思个人生活方式,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崇尚自然简朴生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一件衣服、一支笔、一度电、一滴水、一桌剩饭、一件物品的包装谈起,引发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这些事例均为小事,却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铅笔的生产过程,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意识到生活中要自觉避免浪费、厉行节约,并能影响他人。

2.理解我们生活、学习用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知道浪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试试吧?“小小身体瘦又长,五彩衣裳直心肠,嘴巴尖尖会说话,只见短来不见长”。(学生回答:铅笔,师顺势板书),奖励给大家的礼物,每人一支铅笔,喜欢吗?(生交流)这些铅笔啊是我们同学平时扔在讲桌上的没人要的铅笔,恭喜同学们成了这些铅笔的新主人!

2.铅笔跟我们朝夕相处,你对铅笔有什么了解?(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板书:学习帮手)(引导学生从铅笔的形状,作用,种类来初步的了解铅笔。)

3.同学们,你知道铅笔是怎么来的吗?老师找到了一家日本公司制作铅笔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课件展示)

看完了,你想说点什么?(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铅笔的制作流程(课件展示)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啊!(板书:来之不易)【设计意图】

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铅笔的形状,作用,进而让学生明白铅笔的制作过程,通过铅笔制作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接着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铅笔的欲望。

二、真实再现,探究明理

1.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铅笔,我们快去听听它们的对话吧?(课件出示:真实再现“铅笔的对话”)

2.听了它们的对话,你想说点什么?

生可能交流:太浪费了,生活中我也要爱护学习用品„„ 3.生活中你有过哪些浪费现象?

4.昨天咱们大家对铅笔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汇报内容:

(1)调查三年级铅笔的使用情况

调查对象:三年级

调查人数:

一个星期最多用铅笔()支 一个星期最少用铅笔()支(2)计算三年级一学期使用铅笔数量

我们按每人每星期用一支铅笔计算一下,这样我们三年级10个平行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会用掉多少支铅笔呢?

一个班一星期使用()支 三年级一星期使用()支

一学期(按20周计算)三年级使用()支

5.看了这些数字,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算完帐,我们不仅感慨万千,心情也非常的沉重,照这样计算,我们一个学校,一个市的学生,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

6.课件出示“全世界每年要用掉120亿支铅笔,光我国使用铅笔的数量就达到95亿支,这就要用去26.5万立方米的木材,需要504000株树木”,读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要节约使用(板书)铅笔,光这一项支出,就浪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还会导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并用具体的数字来震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浪费铅笔就是浪费森林资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进而激发学生付诸于行动的动力。

三、身体力行,环保行动

1.铅笔来之不易,同学们你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节约有高招!(课件展示)

铅笔太短了不能用了——加长 断铅了,不愿意削——防止断铅 丢了,找不到了——放在固定位置

不想用了,丢掉——克制自己,想它是好帮手,来之不易。2.环保铅笔(课件展示)

2006年3月6日,在“两会”上的报纸铅笔。(报纸铅笔的制作过程。)3.课件出示: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每人每学期节约1支铅笔,一学期可以节约2亿多支铅笔:按照一支铅笔0.10元计算,全国每年节约的铅笔钱可以建十几所希望小学。【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到铅笔来之不易,做到生活中会节约用笔,做到不浪费,并通过全

国小学生节约铅笔的事例来震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节约铅笔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能从自身做起,并能倡议身边的人多使用环保铅笔,节约使用铅笔。

四、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

同学们,虽然环保铅笔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木材和资源,同时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但能自己做到节约使用木杆铅笔,而且还能倡议身边的人节约使用铅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后让我们在一首“节约歌”中结束本节课。

勤俭节约是美德

一滴水,一度电。

一粒米,一支笔。

小小铅笔来不易,件件物品千把汗,勤俭精神代代传。【板书设计】

铅笔的对话

来之不易

节约使用

从我做起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61-01

“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成为人们实现目标的有效策略。教学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透视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日益兴起的对话教学也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对人性的关注而被有识教师所认同和重视。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教育权威部门还没正式要求贯彻、落实的前提下,其研究和实践是处于民间探索研究阶段,可以说其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不完善。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问题要予以关注:

1、在对话生成上——拘泥预设,错失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既关注预设性目标也关注生成性目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则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它注重在完成基本预设目标基础之上,追求动态的生成性目标。但在实践中,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往往拘泥于预设,缺失捕捉生成资源的敏锐性,未能及时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来随机生成,错失深度对话的精彩演绎。

2、在对话方法上——刻求自主,丢弃讲授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点。强调和实施对话也是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刻意追求自主,而把讲授法片面理解成“灌输式”,与“对话式”对立起来,因此否定和丢弃教师必要的讲授。教学时也不敢使用讲授法,对学生的质疑缺失及时的讲解,致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疑惑,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了“对话”教学的极端化,使对话流于肤浅,缺少深刻。

3、在对话语言上——呆板生硬,缺少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尤其是在倡导对话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然而,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向不明、缺乏深度、单调乏味。形成只有对话形式,却无对话实质的假对话,它本身不具激励性或启智性,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帮助,致使对话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改进思路

基于以上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我们认为要改进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实践,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学好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数学专业素养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是在新课改基础上的一种革新,一种超越。它吸收了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因此要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改通识,它的内容包括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等。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推进新课改的准备,以自觉地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为实践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奠定基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来源于国内外的教育理论。要鼓励教师加强对这些理论研究的观察和理性思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水准

要使小学数学教师的对话教学水平上台阶,必须开展课题研究。一要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课题研究作为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新课改的重要措施来抓,把课题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来抓,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名优教师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来抓。二要紧密联系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要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进步就是成果”的观念,以解决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三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科研的角度去实验、分析和解决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课题研究要重过程、重质量、重实效、重发展,使课题研究真正为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3、以区域轮岗为契机,推进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经验和学术交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地方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必须轮岗,以促进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有的地区还规定教师轮岗比例必须达到15%,其中骨干教师必须占15%。这就为区域间各小学的横向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契机,为相互借鉴各学校间先进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经验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论水准,改进自身的对话教学实践,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上的差距,让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为对话教学行家、名家。

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兴起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远没达到对话教学应有的要求和境界,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信息资源,该如何敏锐地去捕捉,去有效生成、创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锤炼。

论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 篇7

对话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对话”, 至于《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间的问答, 自然是我国古代对话教学的滥觞。然而,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则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 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 都有对话的回响”。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 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的标志。”马丁·布格则认为:“在教学中, 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 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正是这种‘我—你’的关系和敞开胸怀, 才可以称之为对话。”由上可知, 所谓对话, 是指一种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诚的、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的言语交流活动。对话的各方相对独立, 各自保持彼此的自尊。换言之, 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有声或者无声的信息交流, 是教育者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活动, 它从一开始就与民主、平等、坦诚、倾听等相伴而生。

与传统教学相比, 这种新型的语文对话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对话教学中应充满爱与真诚。因为爱与真诚是对话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爱与真诚的泉水浇灌, 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将是无法想象的。

实施对话教学的课堂应充满信任、支持与肯定。语文对话教学需要在信任、支持、肯定的氛围中进行。营造这种氛围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前提, 信任是对话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因为“离开了对人的信任, 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 (保罗·弗莱雷语) ”。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民主、平等, 注重倾听。这是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所以强调民主、平等的态度, 倾听的方式, 是因为如果没有民主的态度, 学习主体就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倾听便还原成了对既定答案的单项接受, 也就无所谓对话教学。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开放与宽容。这里的开放既有对话形式的开放, 也有对话内容的开放。对话主题不能仅来源于老师, 也可来源于学生;对学生的对话表现应持宽容态度, 允许他们有个体体验与独立见解。

语文对话教学应追求创新特质。课堂教学的交流与对话, 其终极目的不是传统的灌输与压制, 而是在真诚的沟通、碰撞与融合中生成新的意义, 以不断地完善或发展彼此的认识,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语文对话教学反对话语霸权, 追求批判意识。对话中的主体应是自由、独立的个体, 彼此对话的内容应是个性的, “每个声音的个性, 每个人真正的个性, 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 (巴赫金语) ”。教师只能以对话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 不能让自己的话语成为强势话语, 阻碍培养其批判精神。

然而, 由于存在对语文对话教学概念的误读, 导致目前语文教学出现了伪对话现象。

其一, 只关注师生之间的问答, 对对话概念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目前, 不少语文教师以为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满堂问答, 或者, 教师事先预设好问题的答案, 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诱使学生往这个答案上靠拢, 以求认识的完全“统一”。这样的课堂, 乍看起来学生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热烈, 其实不过是停留于热闹表面的貌似对话的言语形式;这样的课堂, 缺乏本真意义上的民主与平等;学生有的只是趋同思维, 根本没有自主和求异思维的空间, 更不用说碰撞出创新火花, 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所谓“对话”, 实际上是对对话精神的最大曲解。我们认为, 人本主义光辉照耀下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流, 这种交流活动是学生、教师为理解文本的语言、情感、思想内容等因素而开展的活动, 或者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言语的、情感的、心灵的交流过程。因此, 这种对话与交流理当有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共同参与;同时这种对话与交流又是双向的、互动的、互相依存的, 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对语文对话教学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其二, 只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使对话行为无所依附。对话教学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言语表述观点, 表达主体与文本作者之间交流的感受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也是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对话者。为了推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还需要展开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对话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于备课过程中) , 以使对话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可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生的对话往往显得肤浅苍白。究其缘由, 就是忽视了与文本对话这一种重要环节, 或者说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只是虚晃一枪, 并未落到实处。其实, 文本是丰富而又深刻的, 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不能墨守成规。为了避免呆板, 不妨采用如下方式:A.默读体悟式, 这是生本对话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B.速读思考式, 此法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本;C.朗诵感受式, 有的文本语言生动, 音韵铿锵, 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充分感受蕴藏其间的思想内涵;D.课堂辩论式, 有的文本, 存在语言的多义性和表达的模糊性, 教师不妨引导他们讨论或者辩论, 以便准确理解和把握。由于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有效组织课堂对话的基础, 因此, 这种对话应放在或者应主要放在课堂对话之前进行, 否则, 课堂对话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完成了与文本作者心灵之间的共鸣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在课堂对话中, 把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通过“这一个”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课堂对话个性俱显, 精彩纷呈, 使大家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净化心灵、完善自我, 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其三, 只关注问答、讨论、朗读、争鸣等形式, 忽视了写作、回忆、训练等辅助性手段。我们知道,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语文对话教学应集中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但是, 这并不是说, 对话教学只能局限于课堂, 只能局限于言语交流的显性形式。依照目前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来看, 执教者经常使用的对话手段往往局限于问答、讨论、朗读、争鸣等方式, 而忽略了回忆、写作、训练等课外辅助性手段。其实, 文本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采用朗读式、背诵式, 也可以运用仿写式、续写式、改写式;既可以学习洪镇涛老师的进入情境式, 也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模拟操作式、自拟试卷式。总之, 一切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和对话宗旨实现的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 无须抱残守缺。

其四, 只关注言语层次的对话, 忽视了情感交流层次和灵魂交流层次的对话, 忽视了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理当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是言语层次的交流, 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洞彻肺腑的情感共鸣, 乃至穿透心灵的、触及彼此灵魂的关于生命的认知与感悟。然而, 语文对话教学目前的现状是, 教者对言语对话这一浅表层次的对话方式关注有加, 而对情感交流层次、生命对话层次或学生与自我心灵对话层次则少有探索。我们认为, 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 教育者通过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与交流, 让学生穿行于优秀的文化 (含文学) 作品之间, 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语言, 吸吮优秀文化的雨露甘泉, 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 培养其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因此, 作为对话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式, 除了要体现言语层次的对话外, 还必须呈现情感交流与生命对话层次的沟通与交流, 这是由语文教学的使命所决定的。所以, 我们的对话教学不仅要关注对话的言语层次, 更要关注对话的情感交流和灵魂交流层次, 高度重视后者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 认识自我和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特殊功能, 以提升其语文能力, 培养其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

对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飞夺泸定桥》时, 我正看了朱秀海的小说《出征夜》。这部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 而是从另一个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这里是向前线开拔的活生生的人, 那里却是连夜赶工挖出的尽可能舒服的坟墓在静静地等待着他们。我把小说介绍给学生, 他们听完小说的故事梗概后, 都被小说震撼了。

下面是课堂上我们师生的一些对话。

师:同学们, 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 背着马刀, 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时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呢?

生:从铁链间掉下去。

生:被敌人的枪炮击中。

生:当冲锋枪里的子弹用尽后, 他们可能和敌人肉搏。

生:有颗手榴弹可能是留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

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英雄, 知道了“冲啊”的真正含义。课后我很高兴把孩子们的兴奋点从厮杀的快感中拉到了这些感人的细节中。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语文课, 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是影像, 还是体验?是知识, 还是能力?是情感, 还是习惯?这些都是, 但又都不是。其实, 真正要留下的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文化心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因美好的事物被践踏而伤心过、愤怒过, 没有因深沉的爱意浓浓袭来而感染过、激动过, 没有因探究的意趣冉冉升腾而欣喜过、自豪过, 也没有因疑难问题成功解决而雄心勃勃过、狂妄幻想过, 那么他们就不能算是真正经历过课堂教学。

上述案例揭示了阅读教学的三个有益的“对话”策略, 具体如下:

1. 泛读铺宽“对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怎样对话最有效, 取决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因此, 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 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使自己能够以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 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 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教师可最终使自己至于“真”, 达于“善”, 臻于“美”, 并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 获得引导学生与文本准确对话的灵感。正是朱秀海的小说《出征夜》的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有创意的对话方式启发了我, 使我找到了与《飞夺泸定桥》对话的方式以及帮助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捷径。教师广泛的阅读吸收可以铺宽课堂阅读的“对话”之路。

2. 移情缩短“对话”路

移情是一种投射。人类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到新近相识的人身上, 这就是移情。教学中, 我让学生把自己移情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让他们也踏在那冰冷的摇晃的铁链上, 听脚下那震耳欲聋的水流声, 面对敌人密集的枪弹, 去感受战士们面临的危险。这就使他们没有闲情去期待结果, 而必须面对怎样顺利地过桥, 进而缩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 让他们体会到战士们真正遇到的危险:“从铁链间掉下去”“被敌人的枪炮击中”“当冲锋枪里的子弹用尽后, 他们可能和敌人肉搏”“有颗手榴弹可能是留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

3.鼓励激活“对话”路

当学生移情入境后, 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是, 课堂上有孩子提出质疑:“红军到哪里去弄那么多铺桥的木板呢?”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于是, 我当堂夸奖了这个孩子:“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啊!看来你真的走到红军心里去了, 能急他们所急。”就这样, 课堂的“对话”被激活了, 形成了一个多向对话的“对话场”。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迸发, 他们在交往、互动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信息、新问题, 大大地促进了有效学习。

实施有效对话教学, 还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 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 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 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 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 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 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 等等。此种教学模式, 排斥学生的自我体验, 扼杀学生的个性,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 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 去发展文本, 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最好是通过对话去继续深入探究。

3.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但在上课时则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对于师生、生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 并予以引燃, 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 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其实, 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 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凸现、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我们教师应该也值得为有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并尝试在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语文有效对话教学策略, 希望能对广大的一线教师以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峰.《享受语文对话教学》.《江西教育》, 2006年第12期.

对话教学设计 篇9

一、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也是读者解读的依据。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 其形式、语言、内容均有大可借鉴之处。我们课堂教学中往往未能充分地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经常学生还未充分熟悉文本, 教师就急切地亮出包袱, 让学生带着教师预先设置的疑问踉踉跄跄地行走于文本间, 学生要思考解答的是教师设置的疑问, 而非学生个人的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其实背离了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一篇作品, 应首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章, 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若是连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尚不完全了然, 又怎能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呢?这一环节一定不能架空, 否则一切分析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无形中也缩减了学生本已少得可怜的阅读量。

接下来就是“入”文本的问题了。“入”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把握作品的思路、情感, 进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阅读本身就是读者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 正因如此, 所以每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又非完全是作者笔下的哈姆雷特。

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仅局限于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与社会意义上就会失之肤浅, 这就需要引入第二环节——学生与创作者的对话。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每一篇优秀作品从思考方式到情感表达习惯, 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 无不打上创作者的烙印。要深入把握文本的意蕴必然要进行与作者的对话,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主动探究文本作者, 了解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把握其思想观点并把它移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来。这是学生从心灵上接近作者并由此深入理解作品的前提。

三、构建生生对话的平台

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气质个性不同, 必然造成对同样作品的不同角度与深度的理解,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种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尽可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性的环境, 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相互交流探讨的权利与机会。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验、理解, 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多样化。具体在操作中可以采用讨论、合作等方式,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主动提出问题, 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 敢于尝试、学会倾听。

四、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 语文阅读教学尤其如此。学生在阅读活动中, 通过与文本、作者及学生间的多元交流, 已经感受到了文本的艺术魅力。如何再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 提高人文素养, 塑造良好的人格呢?

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刻意地留出一些时间, 让学生与自我展开对话与交流, 如以书面形式谈自己的感悟。在《陈情表》的教学中, 就“孝”这一道德观, 我作了如下设问:封建统治阶级对孝道的提倡, 其根本目的是为什么服务的?这是不是说在当今社会, 我们就可以抛弃孝道观念?你认为自己孝敬长辈吗?你准备今后怎么去做?

五、 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而且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新课标重新界定教师的地位——为学生学会学习服务。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事实证明, 在宽松、平等、融洽的环境中,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就高。

当然, 在给学生以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 教师也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如对学生的讨论, 它的逻辑思路、讨论是否切题, 教师要适时地予以分析点评, 还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 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及时加以小结。又如, 在教学中也不要回避讲解, 学生忽略的内容, 教师应精讲, 真正发挥好教师的导学作用。

对话教学设计 篇10

一、 创设真实情景, 让英语融入生活

英语是一种语言, 我们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交流和沟通。可是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课文对话背得很流利, 但是在真实的情景中, 真正与人对话, 又不知怎么说, 成了哑巴英语。这种机械的读背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生动的情景,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用英语对话, 激发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英语活动的积极性, 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把对话教学延伸到生活中, 让英语教学生活化, 以课堂为中心, 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为学生多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以闽教版小学英语第八册《Unit 6 At a Restaurant Lesson11》为例, 首先,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 并带来一些食物, 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场景, 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学习, 教师可以系上围裙, 拿出装有食物的托盘, 扮演一位服务生, 学生四人一小组围桌而坐, 扮演顾客进行点餐,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了:Are you ready to order? Any soup or vegetables?等句子。在教学重点句型的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1.利用教师手中的菜单卡片, 师生问答。2.选择画面上的食物, 生生操练。3.提供话题, 让学生之间进行发散式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 巩固并强化了对话教学。

二、 把握对话的难易度, 注重课堂对话信息量

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对话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材内容和英语水平,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对话的难易度, 注重课堂对话的信息量。

所谓信息量, 是指教师在课堂内要传授给学生的话语量。如果信息量太大或太难, 学生就会因为记忆困难而难以接受。如果信息量太少或者太简单, 学生会产生一种“吃不饱”的现象, 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 要分析对话的内容, 根据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 适时调整对话的信息量, 如果对话材料中的新知识过多时, 可以将其中的重点词汇或某个重点句型先分流出来, 将其转到前一课时进行教学, 这样就可以分散对话教学中的知识难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确保学生能够学到一定量的语言知识。

例如, 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英语》第三册五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本课的主要功能是谈论月份及相关的天气情况, 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有:1.单词tell、about、July、August、October、there、find等十个单词, 其中July、August、October、find是本课的重点词汇。2.句型How is theweather in…?为了分散教学难点, 我把这一课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上节课的作业, 制定一份自己的旅游计划, 让学生用对话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出游计划, 然后教授了月份的单词并让学生用How is the weather in…? 句型谈论某个月份的天气情况。第二课时在复习了第一课时教授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后, 再来教学课文对话。

三、 利用激趣评价, 调动学生对话的主动性

英语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教学手段, 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表现评价主要包括在学生的问答、朗读、对话、表演、比赛等活动中。有效的评价手段能改进教学的评估活动, 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上,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给学生一定的语言材料, 而且教师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能调动学生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这样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就可以用不同的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激趣评价中体会对话带来的乐趣。

以《闽教版英语》第四册Unit 4 Part B为例, 在本课的Review环节, 学生在复习了交通工具的单词及词组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对话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school…进行对话, 采用单人积分的奖励方式进行比赛, 并把单人积分累计到小组积分中, 这样, 学生们都争着两两对话, 为小组争光, 非常踊跃, 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在本课的新授环节, 主要是激发学生“我要说”, 教师让学生欣赏完台湾的图片后, 告知学生这堂课要带大家走进台湾, 引出评价: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乘坐四架飞机,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先到达台湾。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 在操练环节中, 采用了多种的对话形式, 如:男女生对话, 小组对话, 横排对话等,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争着为小组加分, 希望自己小组的飞机最先到达目的地。

四、 培养学生的话轮意识,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所谓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 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 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英语对话教学中话轮的获得、保持、转换至关重要。话轮控制主要还是得靠老师, 因为小学生本身没有控制话轮的这个意识, 他们只是跟着自己个人的思维和兴趣情况来参与话轮,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 利用可能的机会, 扩展主题, 又不能让学生觉得话题的衔接很突兀, 从而使得口语交流自然流畅。当然, 另一个方面也很重要,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话轮意识,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并懂得掌握何时开始和结束, 从而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以闽教版英语Unit 1 Lesson 1 Talking about the wintervacation为例,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和学生对话:

T:Hello! S:Hello!

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inter vacation? S: Yes.

T: Where did you go? S: I went to …

T:How was the weather there? S: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 I ….What about you?

通过教师的提问, 学生一步一步地说出了问题的答案, 最后还不由自主地对教师提出了问题。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最后, 学生反过来问教师, 抢过了话题的主动权, 使对话继续下去。

再以闽教版英语第三册Unit 7 Lesson 14为例:

T: Good morning! S: Good morning!

T: Let’s talk about the family.Tell me what does your fatherdo? S: He is a …

T: I’m a teacher.I like my job.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S: Yes./ No.

T: Why ? S : Because…

T: We know everyone has a dream.What do you want to be?S: I want to be a …

本节课要谈论的话题是梦想中的职业, 教师在这个环节并没有直接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 ? 而是先从父母的职业是什么这个问题, 引到自身的职业是教师, 接着询问学生是否想当一名教师, 原因是什么?最后引出一个新的话轮, 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教师一步一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 然后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 教师为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保持了话轮, 做到了交际的保持。

总之, 要想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各种方法,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给学生提供语言操练以及口语交际的机会;利用各种激趣评价,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主动开口说, 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话轮意识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初探[J].基础英语教育.2012.8.

对话“有效教学” 篇11

严伯春:去年底在扬州参加2006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听了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有效教学”的报告,思想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许多学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回应。新课程实施6个年头了,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曾经召唤着我们关注学生学习体验,注重知识的生长过程。让“知识”动起来,让学习动起来。现在有效教学如此深入人心,是什么切合了人们的心意?

江苏云:我想现在提有效教学,恐怕是对光活跃而没有生命力课堂的一种批评。怎么这么说呢?比如,在我听的许多英语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总是设计不少的游戏环节。当然,适当的游戏是必要的,但教学以游戏进行,巩固也以游戏进行就不妥了。有一节课由于不当游戏造成的课堂混乱至今想来我仍心寒:学了人的“五官”单词后,教师让学生把分散的五官图拼成一张脸。由于图的比例不同,拼出的脸严重变形,可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嬉笑不断,最后课堂也失去了控制。你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哪儿?在那张变异的脸上。哪还会关注这节英语课应当掌握的拼读拼说与拼写呢?我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活是活了,但远离了知识的学习理解,课堂还谈什么生命力?如果说有生命力的话,也是生命力的挥霍而已。

薛亚莉:对此,我也深有体会。目前有些低年级语文课看似热闹。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多媒体,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画图。学生真正用于读书、识字的时间被挤占了,结果是识字教学匆匆忙忙。课上来不及写字。我想低年级语文老师走进课堂有两件事最为重要,一是培养读书能力,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二是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让学生对写好字有追求。这两件事做好了,功德无量。

孙芳:读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给我不少启发。比如用儿歌来调节课堂气氛,放小夜曲来营造写字的环境。她的一句话给我印象特深: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李静:虽然我的名字里有个“静”字,但对静能生慧。我倒不完全认同。我觉得语文课堂“静”也好,“动”也罢,其实是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只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都很好。如果静能生慧,那么动可激情,那种“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的状态,不也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吗?一堂课,如果“静”中存“动”,“动”不忘“静”的话,也许才是跌宕有致的高效课堂。对于小学课堂更该如此。

严伯春:给大家读一段文字。《人民教育》赖配根编辑在《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开头部分这样写道: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的新课程语文课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工具性教育太薄弱了。应该纠正过来。又有的人说,现在的课堂“声光电”泛滥。已经伤害到学科教育的本质,因而主张取消多媒体,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好。这不是一般的反思。它的背后,涌动着强大的“简单回归”潮流:见到一些语文公开课有些浮躁、热闹,就呼唤忠实地退到改革前的原点;看到一些数学公开课少了“数学味”,就提出要调整改革的整个方向。理性的反思是任何改革都需要的。我们要防止以新课程的名义把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条化。绝对化,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去一概否定、简单回归。

万金华:我们要抑制“简单回归”的冲动,但也要克制那不切实际的所谓“高峰体验”的盲动。听课中,我发现有教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了又读、说了又说、拓展又拓展,但一节课下来,课后的习题竟没有涉及。问学生明白吗?不少同学摇头。你能说这样的课堂有效吗?取法乎上得乎中,这道理是对的,但保底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必须切切实实地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

蔡怡:从我观察的数学课来看,公开课与家常课教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实事求是地讲,有时候我也有这样的心理行为:公开教学是上给人看的。“花头”一定是要考虑的,教学设计时,往往不是从内容出发。而是理念先行,新课程倡导什么理念,我的课堂必须要在教学行为上体现出来。于是“自主、合作、探究”,于是“讨论、操作、发现”。而关起门来的家常课则是另一番景象,为了使学的知识尽快地转变为解题技能,将新授时间尽量地压缩,省下时间干什么?拓展练习,为考试服务。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与“有效教学”背道而驰的:第一种过分关注教学形式,老师反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种则过于关注技能的形成。而无视学生的学习情感。

马桂金:听了蔡老师的实话实说。我也想说几句。我们批评公开课“花哨”,希望公开课能有家常课的实在。但扪心自问,我们的家常课是不是更需要高峰体验与儿童趣味?所以,有效教学与新课程并不对立。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其核心均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那种公开教学的热情假姿态、家常课上的冷漠真面容,一方面是由于环境压力,但也有自己的操守失范。从蔡老师的举例我们还可以分辨有效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投入时间、产出效果、过程体验。有两点必须强调,教学产出有些是显性的,比如识了几个字;也有隐性的,如识字的方法。我们应当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长效影响。另一点,引导学生对学科的热爱。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应当是有效教学重要的评价标准,那种为了现时的所谓成绩枯燥训练,磨灭了学生的灵气、损害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是教学最大的失败。

严伯春:立足学生的“全人”发展。为了课堂有效我们该做什么准备呢?

滕艳:我想引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句话: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课文,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有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样的课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获,学有发展。

郑彤:准备的内容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隐性的

如教师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东西应该已经融入教师的身心,成为他的基本素养了。这些方面的准备。需要长期地、持之以恒地、日积月累地进行,终有一天,量变引起质变,到那时,有的课教师真的只带一支粉笔也能游刃有余。显性的,如提前了解学生,写好小黑板,制作必要的教具、学具等。隐性的内容与显性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支撑的。我认为显性的准备要做得充分些,否则有效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孙安峥:确实,有效的教学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你能否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解读文本,能否在你的课堂上做到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倾听、有效地管理……我们经常会把大师的精彩教案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在感叹设计精妙的同时。在觉得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在疑惑:怎么就达不到大师的效果呢?其实,不必惊讶,教学的差异源于种种能力的差异。当然,提高教学能力仅仅靠多读几本理论书、文学书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众多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上,不乏思想的巨人,惟有将思维的火花化为实践的智慧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力行的。

严伯春:谈谈自己的课堂吧。我的教学有效吗?如何做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林莉:我现在所任教的三(3)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班风、学风都较好。但从上学期开始,我发现许多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课上反复讲授的知识点,课后仍不能掌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和学生之间太熟悉了,所以我的言行举止学生不觉得新鲜。虽然每节课我也精心地设计教案,但大体的思路和课堂的板块结构是类似的,学生知道我下个环节大致要讲什么、怎样讲,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很难持久地集中。《周易》云:变则通,通则久。我觉得我的课堂除了“唱响主旋律”外,还得有些变奏。①教师语言的变奏。从低年级循循善诱式的语言中走出来,适当加快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激昂,一定要注意抑扬顿挫。你会发现当你一反常态、声音很低或者说得很快的时候,学生往往注意力特别集中。②教学设计的变奏。不能每一课都按部就班地、一段一段地讲授。有时可以跳着讲,有时可以几段一起讲,一些简单的甚至可以不讲。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我同时出示第一和第八两个自然段,通过强烈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缠足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巨大伤害。然后再去学习2-7段,这样的调整不仅奠定了学习的情感基础,也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习起来动力十足。③学生活动的变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是变速运动。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学生就有很多不同速度的活动:开火车读词语、抽读课文、自己动手画表现桑兰坚强的句子、4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静静地倾听发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或独立思考,或互相启发,或认真聆听,体验着活动的乐趣。

沈云萍:我们六年级今年开学以来,学生上课时举手发言的越来越少了,课堂上常常冷冷清清,学生启而不发,大家都很着急。集体备课时针对这一课堂低效现象进行了反思,大家一致认为,除了学生年龄的增长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总想一口喂成个大胖子,贪多嚼不烂。课前,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还是很明确的,可到了课堂上实施时,却总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原先的轨道,因为总有些不放心,这要拓展。那也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跳跃,一不小心,就跟不上了,眼看下课时间要到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只能匆匆忙忙结束。课后盘点一节课,总觉得讲是讲得不少,可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微乎其微。周而复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忙于追赶老师匆匆的脚步,很快就没了兴趣,上课不举手也就不奇怪了。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关键是在课堂上教师要目标专一,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读透,围绕主题展开教学,一节课集中火力解决一两个问题。只有真正做到这点。课堂才有效率。

浅论“对话教学” 篇12

一、在理解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使主体与客体思想相碰, 情感相激, 实现对学生的智慧的启迪, 知识的迁移, 情感的陶冶, 能力的构建。在这过程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 充分让学生去想、去创造, 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如, 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 我在课堂上就本课中的“烈日当空, 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一句话设以下问题:“你知道‘晒蔫了’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晒蔫了就是晒软了。”“晒蔫了就是被晒得没有力气了。”“晒蔫了就是叶子被晒卷起来了。”“晒蔫了就是这样……”学生做出软软的, 很没劲的样子……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合理的理解, 紧抓住这一点, 我又问:“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天气太热了。”“太阳光太强了。”“这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骄阳似火。”“所以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烈日当空, 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这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反问句中理解它实际表达的意思本是个难点, 但正是这些“对话”, 给学生以合理的理解空间, 各自不同的理解却共同促成了对原句含义的真正理解, 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获得了知识, 而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活跃与拓展。

二、在感悟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感悟”一词, 课程的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个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 (1)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2)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 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 面对同一文本, 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 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 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课堂评价的过程, 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 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 形成“对话”, 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 有不少的语言文字、细节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值得推敲、揣摩。教学中, 教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推敲、品味语言, 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样, 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而且能促使学生发展语言, 增进认识, 培养思维, 丰富情感, 提高审美能力。

如, 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 我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石头就是书’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石头上有字。”“石头上有画。”“石头书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自己要有知识才能看懂石头书。”一个女孩子声音低低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心中一动, 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 透过语言文字, 她悟出了文章的内涵。于是, 我因势利导, 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说得多好, 石头上的字、画、知识……川川和磊磊看不懂, 叔叔却看懂, 为什么呢?这位同学通过朗读, 悟出了自己要知识丰富才能看懂石头书这个道理, 真棒!所以我们读书, 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 更要学会从文字中感悟出文章的内涵!”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更有信心、有动力去推敲、品味语言文字, 感悟课文, 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质疑中对话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条件, 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期, 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促使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 怀疑是他们的天性。如果, 我们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期引导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心态阅读, 就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摒弃人云亦云的思维性, 提高辨别力。如, 学生在学习《枫桥夜泊》时理解了“对愁眠”是指“与愁思相伴, 难以入眠”。这时有学生提问:“作者愁什么呢?”在教学中我没有避开这个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诗, 自己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答案很多:“天气太冷, 作者冷了, 发愁。”“天晚了, 周围很安静, 作者孤独, 所以发愁。”……“作者想念家人, 所以发愁。”我赶紧抓住这个答案, 追问:“你从诗中哪里读出他想念家人的?”学生说:“是‘到客船’的‘客’, 作者不在自己家乡, 是客人, 所以他会想念家人。”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当学生能体味到这种程度上时, 我们不能不说, 学生在质疑、对话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 思考更具有效性。

四、在延伸中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 即不但获得书面材料意义, 内化作者的书面语言, 而且要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 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因此, 阅读教学要注重发展性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文提出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更要考虑在加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后去发展故事, 超越文本, 使课文产生新的时代意义, 给人们以思想的启示。如, 我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 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留给学生课后作业题:“小露珠会来吗?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吗?”要求学生回去查资料或询问家长以理解露珠的形成过程。第二天, 学生们上课时情趣高昂, 纷纷要求回答这个问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而形成雾、露珠, 如果温度更低就会形成霜。”“雾、露珠或霜遇热后会蒸发而形成水蒸气, 它们在大自然中由温度变化而互相转变。”……在延伸中对话,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 教师与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在这里, 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接纳, 情与情的交融。教师的点拨, 让学生触景生情充分展开, 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会, 又促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发展。对话教学作为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 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改革家, 对话教学也一定会有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建树。

摘要: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 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列举了自己有关对话教学的几点感悟:在理解中对话;在感悟中对话;在质疑中对话;在延伸中对话。

上一篇:法治下一篇:小儿腹泻慎用止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