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语文教学

2024-07-08

对话型语文教学(共11篇)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1

摘要:传统的“灌输型”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此, 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理念。“教学对话理论”是其包含的命题之一。建构对话型语文课堂, 归还学生课堂“倾听”权和“言说”权, 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教学对话理论,对话型语文教学,倾听权,言说权

传统的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窒息创造性思维。原因在于,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主导及权威作用,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倾听”和“言说”权。同时, 教育的应试化, 使语文课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考试的标准化, 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的培养。

近年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 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与此相适应,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意味着语文课必须突破“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窠臼,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形态。这种对话模式的课堂教学正趋于完善, 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问答模式。而是应用“感受性阅读”命题中的“教学对话理论”形成的有着丰富内涵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文化。即“对话型”课堂教学文化。

一、“教学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即“教学对话理论”, 它的含义是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理论”, 根生与课程与教学研究, 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 与主体性教学, 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 批判教育学, 后现代课程观也有直接的关联。

当前在语文教学界所提到的“教学对话理论”, 实际是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的一个新命题。因为传统的教学中, 源于教育应试性及教材的标准化, 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阐述, 自主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就是重复, 模仿他人的阅读, 学生失去了自我, 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话语权的不平等, 使他们不能言说, 不能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而“教学对话理论”的提出, 就是要扭转以上这种局面,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极端弱化的弊端。方智范先生认为“对话理论”其实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生的倾听全和话语权是教学对话理论的内核与精髓, 也是建构对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对话型语文课堂教学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钟启泉先生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公里。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苏联著名教学论家卡特金曾说:“教离不开学, 学离开教就会从教学论关系系统中消失, 退出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理论中, 教学被认作是一种认识过程, 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而语文课程更侧重于学习策略中的识字策略, 阅读策略, 写作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 记忆策略等。

钟启泉先生认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公里。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将教学作为社会过程来理解, 则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从这个意义以上说, 如果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对话交流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那么主体的价值就会更好的得以彰显。因为“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 ‘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 也没有自己教自己, 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也就是说,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平等的教与学, 还学生以倾听权和话语权, 才能真正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它体现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 双向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学双双方发挥主体性作用, 并真正成为课程实践的参与者与建构者。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就知识, 文化, 技能, 对话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作为拥有各自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 作为成人与未成人、作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 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这种文化是显示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这与《标准》里所提倡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相违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摧毁这种“灌输式教育”的“反对话文化”, 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 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的对话语境。这种教学理念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期待他们以具有“个性”的“整体的人”介入交流和对话之中, 期待他们有自己的感触和领悟。教学对话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 既不是教师的强势话语, 也不是学生的群堂雀噪, 而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因此, “师生对话”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是一种课程建构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人的生活之中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一种文化。我们期待这种文化的更加完善。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如何激活原本凝固的语文文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师生对话, 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创造的过程。建构学生的听说信心, 创新思维及自由表达模式。但是课堂教学过程, 尤其是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那么这个过程, 是需要以上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的。同时对话交流的进程也是渐进的, 动态的, 生成的。“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相得益彰, 作为主体的师生, 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 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态度, 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成自己的思想。此时师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 信息交流由传统的师生问答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立体网络式。对话是语文课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但凡思想与思想的撞击, 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知识与知识的链接, 都是通过对话达成的。对话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课程价值的实现。”

所以, 要实现对话型语文教学, 教师必须完成理念, 角色的转换及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淀, 提升学生品位;注重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由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为学生的“倾听”和“言说”创造一个民主, 平等, 和谐, 自由, 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美]L·克丽斯蒂安一史密斯主编, 侯定凯译, 《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美]L·克丽斯蒂安一史密斯主编, 侯定凯译, 《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二版[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二版

[4]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4]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2

三小 李学英

我们可按照“热身导入-------情境呈现------趣味操练-----拓展运用”的模式进行对话教学。模式特点及流程:

一、热身导入

在导入上,我们要进行形式多样的热身活动。通常可用这几种方式:听、说、唱、玩、演、画等等,让学生在根据快乐的气氛中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二、情境呈现

可先通过实物、形象、简笔画、肢体等方式呈现,再采用“先听说,后读写”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然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交流学以致用。

二、趣味操练

新知学完后,教师曾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让学生在听懂会说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交流,可机械操作、游戏操作、编唱歌曲操作、创设语境操作等,还应关注学生的层次,让学生进行梯度式练习,由一个主句型的认读,到同桌之间问答练习,再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自由会话,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语言,顺利达到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运用

浅谈“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对话型”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1-01

教育应以人为本,在如今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教学改革是必经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革新出许多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对话型”教学模式正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塑造全面优质的人才,合理使用“对话型”教学方法,解决好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

一、“对话型”教学的内涵

“对话型”语文教学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运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与交流。其实质是利用语言的特性,作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对话所独具的教学优势,形成个性化的认知,让教师与学生产生良好的思维碰撞,以及提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从而达到教学中的平等、民主、自律及相互尊重等目的,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中“对话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讲太多,缺乏师生对话

我国的传统教育就讲究尊师重道,其体现为教师的地位不可撼动。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而这种权威性注定了教学模式的定格,那便是教师一味地说,一味地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收。这种死板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学双方缺乏交流与互动,使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碰撞,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贯彻实施“灌鸭子式”教育模式,只注重在台上自顾自地讲,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使劲填装,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凝缓,学生毫无学习兴趣与激情,使得教学质量完全没有保障。

(二)缺乏实质性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常常是没有实质性的无效对话,其主要对话基本为即问即答式对话。

例如,教师总是问:是不是这样?这样对不对?理解了吗?学生只能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性质的语言对话完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师并没有提出类似“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这种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教育下。另一方面,不仅仅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乏味,课语文堂上,学生缺少主动提问的机会,更缺少师生就问题进行交流的机会,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能沉积于心,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热情,消极学习,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对话没有围绕主题

“对话型”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话题讨论不明确或偏离题目核心的问题。在“对话型”语文教学课堂中,对话应围绕课文本体及文化教育目标而展开教学,如果偏离了主题,那么教学意义就无法得到体现。对话教学的开始是从选材出发,其核心思维也必须是针对题材内容而展开对话,如若不然,对话便失去了意义,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只是徒有虚表,完全无法体现“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价值。

三、“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对话环境

曾有名师指出:对话教学应成为一种理念而存在,它象征着民主、自由、和谐、平等、互敬。人与人的对话只有在轻松、平等的情况下,才能有意义,有价值。教学中更是如此,要使学生和教师都毫无保留参与到“对话型”语文教学中,一个良好对话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在课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题自由分析研讨课文含义,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和思维,不给出唯一答案标准,而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建议及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谐互动,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参与主动性提高,从而有效完成“对话型”语文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有实质意义的对话

受传统教育体系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显得比较内敛,导致这部分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积极性比较差,长期在对话教学中充当一个“旁观者”,因此,“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对话兴趣的培养。针对这些“旁观者”,教师应该在对话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各种不同的话题进行对话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找到话题,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比如,在对课文分析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按组分队,进行小区域的讨论,调动起每个人的对话热情后,然后再进行整体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环境,提出建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开放式对话讨论;同时,学生也可通过自己的见解,对教师提出实质性问题,与教师共同分析探讨答案。由此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实现“对话型”教学在语文课程上的实质意义。

(三)对话有主题

在活跃气氛的基础上,也要注意课堂对话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不能只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教学本质,对课文内容该讲述的要点及目的必须要明确。这一点需要教师学会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整体性,不仅能说,还要会倾听。

例如,在对话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把控好课堂进度,分清层次,树立良好的教学背景,有效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能力和尊重他人发言的品格,让学生学会先了解内容知识构造背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使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了对话教学内容,也从内容中真正学到知识。

四、结语

构建倾听-对话型阅读教学 篇4

本文试图从倾听-对话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下阅读课堂的教与学。相互倾听,进行角色的转移,有效对话,实现观念的转变,使老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对话,能让我们更好地提高“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相互倾听——角色的转移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传统教育概括为“储蓄式教育”,其显著特点就是“灌输”与“被灌输”。 教师作为绝对的权威主宰着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无须思考的被动客体。这种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首先,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其次,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现状, 更好地提高“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学角色上来一个转移,建立一种新型的倾听关系:学生———变接受者为发现者,教师—— 变传话者为倾听者。教师在倾听学生自由讨论的同时,也在引导和熏陶学生学会去倾听他人、评判他人,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批判地接纳:在倾听中更好地理解,在理解中更好地对话。

1.学生——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一直以来,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一直扮演着讲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听的机器,在教师面前不敢说,不想说,慢慢地放弃了说的权利,只好心甘情愿地充当一个听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例如 : 在教 《方山子传》 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导读,利用 “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让学生自主学习,树立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深了理解,有所感悟,确实为堂上交流、分享、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四人小组在堂上交流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时, 也让学生学会去倾听他人 、评判他人,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批判地接纳:在倾听中更好地理解,在理解中更好地对话。可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由接受者到发现者的角色转变。

2.教师——变传话者为倾听者

没有倾听,就没有理解。传统的语文教学、虚假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实际上都是一个完成预先计划的实施活动过程,但语文课堂上常常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以往有一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注意到学生那些“不同的呼声 ”,一味按照 原先的教 学设计施教,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 这样一些不连贯、不清晰、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言语”,正是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凭借和契机,是引起对话、推动对话、 提高对话质量的“话题”。例如:在揣摩 《荷塘月色》 的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时,有的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心情很好,因为他看到的荷塘月色很美。当时,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把握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有效对话——观念的转变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将对话理论付诸教育实践,提出了“对话式教学” 的概念。英国学者戴维·伯姆认为, 对话追求的是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平等互助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对话式教学正是人们基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有效对话,促成文本意义的生成,必须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对话关系,老师———文本———学生,学生——文本———学生,实现观念的转变。

1.“老师——文本——学生”的对话

对话式阅读教学将教学从单向 的、封闭的灌输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双向的、开放的以对话交流为基础的教学形态。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处于平等地位上的教学。教学中要产生精彩的对话, 师生就都要充分地阅读文本,立足于文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形成自我独特的体验。研究后现代课程观的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 席 ”。 在阅读教 学中 , 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就应该首先立足于文本,深入体验文本,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多视角与文本对话,同时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找准对话的切入点,组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情感、精神世界,去感受、体验文本内在的生命意识。例如:关于 《项链》 女主人公的形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的分析基本一致,即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可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人物的解读也在不断丰富。在教 《项链》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敏感、细腻的心走进玛蒂尔德的生活,与她展开对话,感受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下层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情感渴求。然后,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以4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句子作为依据,对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比较中见真知。这种做法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 从而更好地体会、品味、质疑文本。

2.“学生——文本———学生”的对话

英国学者戴维·伯姆提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伯姆认为, 对话是个多层次的过程,它并不仅仅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也可以在多者间进行。事实上,对话不仅仅是在 “ 老师——文本———学生 ” 中进行 , 还应该在“学生———文本——学生” 之间进行。

真正的阅读,首先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其次,对于阅读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于文本的对话就是一个共享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多样性,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会生成一种自己的理解, 当一种理解和另一种理解,甚至多种理解进行对话时,内化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就会激活而彼此碰撞 、冲突。

例如在 《项链》 一课中,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对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个性化解读。有秉持“虚荣说”的,有秉持“善良诚实说”的。还有秉持“勇敢坚韧说”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句子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基于文本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陶冶情操。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积极互动的一个过程。而对话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一理念,让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对话,平等交流,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与热情,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一、设置恰当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往往是围绕着某个话题而展开,而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选择可以涵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话题,对于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话题。

(一)针对性话题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对于所吸收的知识量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可将话题分开不同层次,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如在中《短文两篇(巴金)》中,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去讨论两篇短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写作意境以及最后的总结与归纳。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讨论两篇短文中哪篇文章更优秀,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

(二)拓展性对话

对于话题的选择还要具有发散性,要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将学生的想象空间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想象空间中培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话题设置到母亲为我们做过怎样感动难忘的事上,通过回想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学生的情感状态会达到一个最佳阶段,在与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对于文中情感的理解便会更加真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生活性对话

在话题选择上,教师要尽量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累积的知识与情感对文章进行评价与理解,对于熟知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提高,一旦学习兴趣上来学习效率也会相对提高很多。同时,在话题选择时,教师要展示出具有现代特征与意义的话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造对话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往往在与教师交流中产生胆小、懦弱、不自信的表现,无法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无法发挥出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对话型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能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才会发挥出来。

(一)灵活运用语言魅力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下,教师要改变对话习惯,充分发挥出语言魅力,在与学生对话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用征求学生意见的语气,如“你们觉得呢?”“你们是如何认为的呢?”等等,通过征求语气用词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理解,而不是简单进行传授。如在学习《夸父逐日》时,教师可以以“夸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为话题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给出答案不一时,教师都要给予尊重,而不是按照标准答案去指正。要充分体现出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保证对话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学生讨论或思考时往往怕其跑偏主题而时不时给予提醒,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给冲谈、化解,无意识的架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在学习中要自主学习,不应该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所以,在对话教学时,只要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思考与对话,教师都不要参与其中,学生可以独立钻研的,教师都不要给予提示。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与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开展自主阅读、设置合理问题

在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而学生的思考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思考,这样才会达到自主阅读的意义。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所产生的疑惑也是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一)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要想学生自主阅读顺利进行,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点。在阅读开展之前教师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讲解,然后选取阅读目标,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时遇见的难题要及时给予指导,来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顺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二)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

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学问题设置的难易度要合理把握,不能如猴子捞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更不能手到擒来。学生在阅读思考时要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为了走形式。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针对性的,也要具有思维的梯度,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都能获取收获。

四、总结

在新时代教学理念下,无论何种方式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对话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魅力,话题设计,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习沉闷到愉快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型教学”模式的创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沈莉.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3(14).

[3]张晖.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4(10).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6

一、设置恰当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往往是围绕着某个话题而展开,而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选择可以涵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话题,对于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话题。

(一)针对性话题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对于所吸收的知识量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可将话题分开不同层次,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如在中《短文两篇(巴金)》中,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去讨论两篇短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写作意境以及最后的总结与归纳。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讨论两篇短文中哪篇文章更优秀,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

(二)拓展性对话

对于话题的选择还要具有发散性,要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将学生的想象空间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想象空间中培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话题设置到母亲为我们做过怎样感动难忘的事上,通过回想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学生的情感状态会达到一个最佳阶段,在与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对于文中情感的理解便会更加真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生活性对话

在话题选择上,教师要尽量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累积的知识与情感对文章进行评价与理解,对于熟知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提高,一旦学习兴趣上来学习效率也会相对提高很多。同时,在话题选择时,教师要展示出具有现代特征与意义的话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造对话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往往在与教师交流中产生胆小、懦弱、不自信的表现,无法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无法发挥出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对话型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能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才会发挥出来。

(一)灵活运用语言魅力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下,教师要改变对话习惯,充分发挥出语言魅力,在与学生对话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用征求学生意见的语气,如“你们觉得呢?”“你们是如何认为的呢?”等等,通过征求语气用词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理解,而不是简单进行传授。如在学习《夸父逐日》时,教师可以以“夸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为话题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给出答案不一时,教师都要给予尊重,而不是按照标准答案去指正。要充分体现出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保证对话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学生讨论或思考时往往怕其跑偏主题而时不时给予提醒,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给冲谈、化解,无意识的架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在学习中要自主学习,不应该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所以,在对话教学时,只要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思考与对话,教师都不要参与其中,学生可以独立钻研的,教师都不要给予提示。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与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开展自主阅读、设置合理问题

在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而学生的思考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思考,这样才会达到自主阅读的意义。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所产生的疑惑也是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一)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要想学生自主阅读顺利进行,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点。在阅读开展之前教师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讲解,然后选取阅读目标,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时遇见的难题要及时给予指导,来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顺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二)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

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学问题设置的难易度要合理把握,不能如猴子捞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更不能手到擒来。学生在阅读思考时要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为了走形式。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针对性的,也要具有思维的梯度,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都能获取收获。

四、总结

在新时代教学理念下,无论何种方式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对话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魅力,话题设计,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习沉闷到愉快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对话型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质量。本文就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型教学”模式的创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沈莉.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3(14).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7

一、设置恰当话题,激发学生对话激情

对话型教学主要围绕具体的对话开展语文教学,对话内容的话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话题必须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话题。例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程度好的小组可以探讨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探讨文章的语言、语境、取材、表现手法等特点; 而程度较低的学生小组可以只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总结出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话题的选择还需要具有发散性,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在思考和想象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话题设置为父母在生活中最让学生感动的事,这样不仅充分理解了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如学习《孔乙己》( 初中语文第六册) 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

二、创建和谐情境,营造平等对话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氛围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和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教师讲,而是参与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促进对话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坐位布局的方式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坐位布局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仅限于周围的学生,在对话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坐位布局变成马蹄形、半圆形等形式,教师在学生坐位的中心位置进行讲课,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对话,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更够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对话型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对话习惯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征求学生的意见,运用“你们觉得呢?”,“你们是怎么认为的?”等对话用语,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灌输语文知识。比如,笔者在《愚公移山》的教学课堂上,以“愚公是个怎样的人”为话题引出课堂内容,多数学生发言说愚公是个锲而不舍的人,只有一位学生说愚公是个笨蛋,这个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思维,教师应给予尊重和鼓励,而不是按照标准否定学生的观点。

三、开展自主阅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任何教学模式的开展都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语文对话型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和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和思考。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置的话题进行阅读,这样就使自主阅读具有目标性和意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疑惑,疑惑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在学生产生疑惑和自己解惑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在开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出现影响阅读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阅读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确定主题之后开展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节选自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与指导。再比如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以《狼》为例,这篇文言文中许多字的读音和意义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像“缀行”“苫蔽成丘”“止露尻尾”“假寐”等文言文词语,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阅读之前进行生僻词汇的语音和意义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具有可行性。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对话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话话题的设计,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自主对话和探讨。

摘要: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话型教学”模式将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提升为对话实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探索对话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8

关键词: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文本性质,对话层次,影响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 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文本与阅读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文本中的微言大义。因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 (英国《英语课程大纲》) 。然而, 在目前中学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对话策略运用失范、对话程序操作不当的情况, 因此, 有必要从文本性质、对话层次等方面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作必要的梳理与反思。

一、文本性质对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影响

当前,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哄而上乱弹琴、叽里咕噜瞎讨论的伪对话现象。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 往往无视作品的性质差异, 一味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种种质疑, 而教师则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似是而非的肯定和表扬, 丧失了起码的是非标准与评判立场。一个常见而典型的现象是, 不少课堂上经常会响起鼓励学生“圆满”回答的廉价空洞的掌声。事实上, 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首先要区别文本的不同性质。

用科学语言写成的说明文, 议论文, 新闻类、实用类文章, 其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事实或阐明一种道理。这类文本意在求“真”, 其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阅读这一类文本, 重要的是不被已有经验所遮蔽, 不被既成认知图式所羁绊, 而要尽可能地通过理解分析、提要钩玄、综合概括等理性思维方法, 去追索文本的原意, 以确保理解的客观性。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 它所展现的则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 重在抒写个性化的主观性情。这类文本意在求“善”并表现“美”。因此, 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与深层意蕴有很大差距, 需要欣赏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 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想象和生发, 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阅读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 都需要与文本对话, 但这两种对话的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则截然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 文选制历来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传统制度, 文章进入教科书之后, 就成了教学文本, 就深深打上了教材编选者编选意图的烙印。而教科书出版以后, 编选者也缄口不言了, 他们不可能回答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这样, 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文本的特殊性, 注意领会编选意图。语文教科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属于世界和民族的经典文化作品, 编选者将这些作品原汁原味地放入教科书,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经典, 领略经典, 并且按照权威的解说, 诵读、理解和内化这些经典之作。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 学生仅凭自己的理解, 远远不能领悟课文的意思, 甚至连基本的意思都搞不懂。这时, 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当然, 这种讲解不同于标准答案告知式的灌输, 应当是具有指导性与启发性的。中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 为今后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把文章的意思读懂, 而能够读懂文章的意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而言。在学生对于文本还没有初窥门径的情况下, 就让他们信口开河, 胡乱质疑, 提出所谓的创新见解, 这种教学行为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就是发现作者的意图, 文本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和唯一的;我们不断对文本进行解释, 就是不断趋近作者的意图。很多人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了, 其实对于科学文本和大量教学文本的学习、理解, 该理论的适用价值不言而喻。伽达默尔、姚斯等提出的接受美学观点和对话理论, 则充分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文本是一种吁请、召唤, 它渴求被理解, 读者应积极地应答, 领会文本提出的问题, 这就构成了“对话”。这种观点比较适用于对文学文本的解读。

总之, 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必须充分考虑文本性质, 充分考虑教科书的编选意图,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否则, 所谓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只能是伪装的对话, 对话的结果只能是产生对话的泡沫。

二、对话层次对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影响

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 师生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 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阅读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 也就失去了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

当前常见的教学行为是重阅读教学对话, 轻阅读对话。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方面缺少必要的、可行的对话策略, 教师往往只笼统地要求学生看一看课文, 学生则视课文为唯一的、孤立的文本;在教师与教科书对话方面, 教师更多的是依赖“教参”, 迷信“教参”, 自甘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 自愿屈从于“教参”的定论。很难设想, 建立在如此苍白贫血的“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对话是有效的。

师生与文本对话, 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以便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准确地理解并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就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比较、反思等心理过程为形态, 以生成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作为一种阅读经验, 对话策略是不可穷尽的。但是, 在阅读教学中, 还是应该有最基本的标准的。试列举主要的对话策略如下:

1. 形成期待。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即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新文本前, 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面对新文本时问题意识的觉醒。让学生对新课文提出问题, 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

2. 还原与填补。

“还原”指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 探察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 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填补”指补足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 填补文学作品的艺术空框, 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3. 探源与汇聚。

“探源”即追本溯源, 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 探讨文本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汇聚”即汇聚相关文本, 横向开拓文本的阅读领域, 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入手进行比较阅读。

4. 颠覆与重建。

颠覆与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 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5. 借鉴与反拨。

“借鉴”就是广泛地参读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 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思路;“反拨”就是匡正他人明显的误读, 因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导致的误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6. 读以致用。

抱着读以致用的态度, 读者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观照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社会状况, 不断联系自己所面临的实际任务, 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产生新颖的创意。

以上六种对话策略有助于师生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入口, 并产生源源不断的话题。师生在阅读中会经常自我发问, 即倾听作者的言说, 也倾听自己内心的言说。这样,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达成了。然而, 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实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策略, 更轻易地放弃了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使得建立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对话成了空中楼阁, 成了看似喧嚣热闹实则空洞无物的话语虚空。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9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此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 就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明显差别。活动课在目标上, 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强调对学生表达、合作、交流、组织等能力培养;在方法上, 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类型上, 主要有口语课训练、课前小餐、课堂教学和课外专题几种。

从理论依据上看, 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对话”理论的很好实践,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称之为对话型教学。

对话在真诚、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进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致力于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协作意识、表达意识。对话强调交流, 强调体验, 强调过程。

由此, 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型”教学的实践, 以活动课的第三种类型即课堂教学为主要形态, 以鲁迅《野草》中的唯一剧本《过客》为教学内容。

(一) 选材动机

向学生推荐此文的目的很直接———励志。此文原本的安排是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从交上来的随笔情况看, 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明显差异:有见解不凡令人称叹者, 也有不知所云者。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过客》对高一学生而言, 的确有难度, 所以教学要求不能定得太高。据此, 笔者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对过客形象的分析。

(二) 教学设计

鉴于文本的难度和学生理解的差异性, 笔者决定把教学设计成一堂活动课———《有谁见过过客?》实验话剧试演仪式。活动分三大块:一是表演;二是记者和评论者直接和剧中人交流;三是嘉宾点评。

(三) 教学过程之表演部分简介

以一位导演为线索人物, 他为拍一部关于过客的电影而踏上寻找目击者的道路, 通过他对老人、女孩以及坟的采访, 过客自述, 最后导演找到了过客, 并且与之同行。

附台词节选

序幕寻找目击者

传说, 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黄昏, 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出现过一个特别的人。人们把他叫做过客。

对了, 忘了自我介绍, 我是个导演, 打算拍关于过客的题材, 带着唯一的线索《野草》, 开始了我的旅程———寻找目击者。

第一幕老翁的独白

那片坟就是绝望, 即使里面有我孙女说的那些野百合、野蔷薇, 但那是零星的希望, 就像是黑夜前的那一丝丝光亮, 注定要被黑暗吞没。

第二幕女孩的独白

爷爷叫他把布抛到坟地里面去, 我可不高兴。我想, 他会把那片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的, 那样, 她们就会变得更漂亮了。他有点怪, 这么晚了还不回家, 有人在远方等着他吗?我不知道。

第三幕坟的独白

我是一座孤坟。坐在大地的边缘, 这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 日升日落, 已不知多少年……

在落日倾斜的沙尘里, 我等到了第一个人……

蔷薇盛开的春天里, 我等来了第二个人……

之后, 过了很久, 我望见路的那一端走来第三个人, 有些似第一个人……

后来, 更多的人从我身旁经过, 他们已不懂得停留……

再后来……

而我, 依旧坐着, 坐在路旁, 簇拥着身边怒放的百合与蔷薇。

第四幕过客的独白

然而我不能!

我只得走。

我还是走好罢……

二、四点反思

(一) 对话不是独语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首先要促成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表演首先涉及剧本, 但为了便于全体同学理解, 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对过客形象的分析上, 而没有先对原剧本进行修改。在阅读了学生的读后感后, 笔者发现有几篇文章理解独到。尤其是郭璟琳同学的《坟的独白》, 视角新颖, 从坟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 从坟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见出不同人物的命运。这让笔者想起了一些电影如《东邪西毒》《英雄》《罗生门》《云上的日子》等的叙述手法, 于是引导学生重新改编《过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框架渐渐清晰。在整个构思过程中, 一直是师生的互相刺激和启发。

剧本的主体部分, 即人物独白由学生独立完成, 而且也必须由他们自己完成。这可以促使他们认真去查找资料, 认真阅读文本, 理解人物心理, 和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整堂课由学生主持, 由学生负责表演, 由学生担任记者和评论者。表演者需要进一步理解文本, 担任记者和评论者的学生也必须在认真阅读后才能设计问题和参与讨论。因为对话的前提是理解。

作为教师, 笔者在课堂中只以嘉宾身份参与平等对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席。教师导在活动前, 评在活动后, 并提供技术支持, 即教师成为“内在情境的领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1]。

(二) 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对话, 我们须强调活动的广泛适应性。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不同, 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并据此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 我们让理解力强、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担当表演者;由不能顺利和文本对话、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担任记者, 直接和表演者进行对话, 和剧中人针对文本中的疑难处进行交流;由不擅长表演的学生担任评论者, 就表演进行评价, 就不同的理解进行讨论;由教师作为特邀嘉宾进行总评。

上述活动体现了对话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然后是学生之间的对话, 最后是师生对话。三个层次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三) 对话不等于说服

活动课倡导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活动课的能力训练目标之一, 但合作意识并不排斥独立意识。同学或老师对文本的成功对话示范, 不能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理解。

在活动中, 我们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 强调求同存异。有学生认为过客是革命者的形象, 催促他的声音源自革命的号角;有学生认为女孩、过客、老翁构成一个“起因—经过—结果”的循环, 女孩是过客的幼年期, 天真幼稚满怀希望, 而老翁是大多数过客的最后结局。对此, 我们并不要求形成认识上的统一。“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 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2]

(四) 对话不能是空话

对话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形式的设计, 要有趣味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具体而言, 电影试映礼中的各项环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颇为吻合, 可以借鉴;小说或电影佳作往往有新颖叙事视角, 可以借鉴;学生的理解往往有神来之笔, 也可以借鉴。需要注意的是, 形式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热闹, 不能因实效不足而导致对话成为空话。对话要有实效性, 必须选好一个突破口, 话题要集中;对话结束后, 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改进原来的读后感, 让他们用文字的形式重新整理思路。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不断体会到:“对话型”教学的实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教师要将“对话”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不断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强化“对话”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思考, 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一味依赖心理。教师需要设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促成各种形式的对话形成。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10

对话型教学就是指教师提前精心的设计组织教学,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查找相关资料,在师生准备都充分的前提下,开展课堂对话。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热热闹闹的、滥竽充数的随声附和的对话,而是教师提前认真设计。如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查找资料等。师生都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对话,这样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源于学习过程的参与。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怎么看中西教育的异同回答记者说:“……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比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比较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但是,我们确有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不强,实践能力不足……要推进素质教育,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话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到主题探究中去,不断地学习、探究、创新,获得解决问题的捷径,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一、对话型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八课和第十三课《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题探究目的:(1)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从而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一)探究方法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安排学生通过访谈、图书室或网上查找资料,查明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2.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演出课本剧“西游记”,说明工业革命给人类的影响。如对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带来的影响等。

3.师生对话:(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回答)

师: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希望同学们多思考,多视角回答。

生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生2: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生3:出现了机器生产和工厂。

生4:产生了新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生5:机器生产催生了近代的工厂制和管理体制。

生6: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生7:加强对外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生9: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生10: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生11:大量产品的生产,丰富了人们生活。

生12: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使人们出行更方便。

生13:工业化的初期也会浪费资源、影响环境。

4.教师鼓励,归纳补充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究,同学们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比较全面,值得肯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看得到的机器设备,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适当引伸为对生产力和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5.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的利与弊

(1)工业革命使工人遭受更大的剥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2)工业革命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

(3)工业革命也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大量而深重的痛苦。

(二)教学反思

在方法与过程中,师生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积极发言,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所回答的问题不但面广,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这出乎老师意料之外。实际上,每一位学生他都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见解。但是,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都具有狭隘性,不全面。这需要教师的点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介绍答题的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视角,引导学生尽量比较全面的思考、回答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上述答案进行归纳: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内容丰富完整,不会有遗漏,条理清晰。

二、对话型教学案例的启示

(一)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对话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捷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二)活跃了课堂氛围

对话型教学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的是共同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在不断的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话型教学中应该穿插一些趣味性浓的知识以吸引学生。在实践中的做法是课前精心策划,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课堂对话中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这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话型教学,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掌握不牢固,思考问题不全面,思维拓展不充分,所以,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鞭策教师,自我提升

对话型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素养和丰富的知识面。因为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回答就有可能五花八门,这都需要教师的解释与说明。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解疑释惑,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型教学的误区

(一)对话型教学只是多种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在教学中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对话型教学中也有情景教学、合作探究等。

(二)对话教学并不等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的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经过充分准备后的师生的探索与交流。

(三)对话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自觉性。就是要打有准备的仗,如果师生准备不充分就容易成为一堂毫无生机的教师的“独角戏”。

师生通过探索得出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容易牢记。这正是当前政治、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就从改变课堂开始吧!

对话型语文教学 篇11

对话式教学是相对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对已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1)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个体是经过改造的人,因为他更‘适合’这个世界。……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2)从中可以总结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实质为压迫关系的再生。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为了克服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不论其教学效果还是师生关系方面,这种启发式教学皆有很大改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普遍欢迎。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思想上仍然是学生的主宰。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教学问题时,在思想上已经给学生套定了一个枷锁,学生必须在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内给出答案,这样学生无形之中就失去了自由发挥、积极探索的空间,其创造性受到一定的抑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是大为有利的。只有建立对话教学模式,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存在,这是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2 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什么是对话?弗莱雷认为,对话是A和B的一种平行关系。这种对话具有爱、谦虚、期望、信念、信心等许多成分。如果对话双方用爱、信念、期望来相互联系,双方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那么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就能产生批判意识。”(3)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喷射出绚丽的火花,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4)另有学者指出“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5)

基于对以上观点的思考与借鉴,笔者眼中的对话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跃而有序的平等对话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并毫不顾忌地表述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直面现实的教学世界,我们发现不是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活动,恰恰相反,是教学活动决定着师生关系,尽管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6)对话教学模式决定了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主客关系,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的平等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一方强行把自己的思想、意志、观点强加于另一方。对话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共同发展的师生交往活动过程,它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 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道家哲学思想的视角来看,师生对立两极的存在是师生对话的客观条件。但仅有两极还不能对话,必须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一般说来,师生对话需要的平衡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及在此基础上的相互学习。

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同时位移,高者向下,低者向上,最后达到平等交流。平等是课堂中师生能否进行对话的前提条件。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到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要为学生的参与和发表意见提供和创造条件,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共同分享知识与权力,共同决策与认同。有了这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学生能够自由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商量和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平等与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相互尊重。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尊重需要放置于自我实现需要之前,并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建立平等自由的师生对话关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如果对话双方或一方缺乏谦逊,对话就无法进行。因此对话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谦逊的品质。“如果我总是注意别人的无知而从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么我怎么能对话?如果我自以为不同于其他人——仅仅是‘物’,在他们身上我见不到别的‘我’,那么我怎么能对话……”(7)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的无知者,也没有完美的圣贤。师与生,只是一些一起努力,学会比现在懂得更多东西的人。

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师生间相互学习,即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既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又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其学习进程。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发挥自我能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教师要有一种反向思维,不要认为学生一定不如自己;学生也要有一种意识,不要盲目崇拜教师的权威。随着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否则,要进行真正的对话,或者让对话持续下去就有困难。所以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责任。种种这些表明:对话教学要求加速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任何时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都不是由谁来硬性规定的,而是在特定教学时空中自然形成的,并成为特定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从当前现实来看,固守传统师生关系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顺应新型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确立对话型师生关系才是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①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②同上.72.

③转引自张文静,李亚莉.论弗莱雷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④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405.

⑤滕守尧.对话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22.

⑥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

上一篇:智能布线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邮件收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