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2024-09-28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共12篇)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中提到“对话”。

一.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教学理念的引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师预设轨道

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许多自由言说的机会,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因为整个对话过程都被教师提前预设。课堂上的问与答,实际是教师有预谋的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稍离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师就千方百计的“引导”,让学生步入“正轨”。这样的课堂对话过程更像是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被控制,学习和建构知识的机会被剥夺。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

2. 对话主体单一

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大多数学生自由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师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互动,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话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专属,也就是说课堂中的对话主体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一部分思维敏捷、乐于表现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话逐渐演变为少数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3.对话脱离文本

语文课堂对话中,教师往往把经历和眼光投注到外在的形式,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而缺乏对语文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把握,这样,教师本身没有形成独到、精深的认识,自然就难以提炼有价值的话题,也很难就话题的纵深展开进行精心的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导致对话内容的肤浅。对话成了语言游戏,热热闹闹的背后实际上是思想的荒芜。

4.教师“置身于对话外”

语文课堂上,对话过程通常是怎样的场景?学生各说各的,没有配合;有的学生固执己见,不尊重别人的意见;有的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人云亦云;教师让学生讨论,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对话便宣告结束。对话过程教师置身事外,学生畅所欲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另一方面对话过程无秩序,学生信马由缰、无所适从。

对话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的是教师对“对话”认识肤浅。

二.关于“对话”

《辞海》中关于对话有五个义项: (1) 核对说过的话。 (2) 相互间的交谈。 (3) 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谈话。 (4) 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也指政府机构负责人士等与群众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的谈话。 (5) 答话。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对话有两个义项: (1) 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精彩的~ㄧ~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2) 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两国开始就边界问题进行~ㄧ领导和群众经常~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

本文所探讨的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认为两个或更多的人在一起说话就是对话。对话应是师生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边或多边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首先应当是双边或多边的,其次要围绕文本,最重要的是对话方善于倾听,一方的说话内容能引起另一方真实的话语反馈,最终完成自我建构。

三.生成有效对话的策略

重新认识了对话,明确了简单地一问一答并非有效的对话,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生成有效对话呢?

1.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仍然想着维护教师权威,在这种环境中一些新生代的教师被“潜移默化”。畏于教师权威,学生迎合说假话;畏于教师权威,大部分“胆小”的学生甚至不说话。课堂成了少数人表演的舞台。

我们的对话教学首当其冲应当是让所有学生敢说、乐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应该致力于创设情境,创设充满了民主、平等、愉悦氛围的对话情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也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充满了民主、平等、愉悦氛围的对话情境中,学生“有恃无恐”说出的观点,它是鲜活的、多样的、真实的,有时充满了惊喜。在观点与观点的撞击中,智慧的源泉不断喷涌,有效地对话教学才有了保障。

2.围绕文本

脱离文本视野,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意义的生成,对话就只是一种语言形式,空洞无物。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所有的“对话”应该围绕文本展开,文本是“对话”的中心。

一方面,要科学、充分地挖掘文本自身资源,进行各种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引导、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讨论一些解读文本的关键性问题,师生交流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以及个性化的领悟,对文本进行重新创作———改写、复述、表演,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等等。

另一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对话教学中,要“打开”文本,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文本所关联着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与无比丰富生动的社会、人生、生活对话。只有植根文本,将课文与社会、与人生的、与生活等联系起来,才能迁移、深化学生的对话内容,使学生更加热情、积极地投入对话,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引入了活水源泉,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有活力。

3. 善于倾听

李燕认为,对话通过语言进行,对话中每个人思想的转换、精神的扩展与丰富,都需要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而且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理解还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冲破了个体发展的局限,在客观上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完整地塑造了自我。要达到理解,当然你要善于倾听。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说过:“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师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正确领会对方的意图,才能知道对方发言中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然后师生间的对话才会产生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否则,就会成为各方的自言自语,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那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观点似乎在两条平行线上的缺乏相互理解的话语过程,不能称之为“对话”。

4. 教师隐现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说得太多,遭到严厉批评。认识到其中的弊端,新课标出现后,教师显得沉默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语文课堂因为教师的沉默而显得无秩序。

“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一个读者,一个对话者,他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甚至管理者, 是规则的传授者和守护者。”所以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出现”,提高对话的质量。

在学生热闹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和广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质疑、寻疑、解疑开始,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由于知识、智力、生活体验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尝试和广度,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体味、思考,让学生的理解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开掘对话的深度、广度。

所以,在语文课堂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时“隐”但也应时“现”。

四.结语

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并不是从形式上撕掉灌输式教学的面纱就能发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掌握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对话教学才能从虚假走向真实、从空洞走向丰富、从无效走向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2]、张志其:《罗杰斯的创造性教育简述》, 《外国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

[3]、张秉平、薛中国主编:《活动的特点与组织活动课程的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2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与互动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与互动。

一、要“对话”,不要“一言堂”

“对话教学”相对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对话三方相互作用,共创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以文本为话题,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话则是学生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又互相倾听,共享语文的精彩与智慧的火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文的滋养。

二、应“互动”,需要讲策略

“互动”相对于教师过动而学生不动或被动。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学生敢于动、乐于动、勤于动、善于动,学生才能得到集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

互动以主动为根本。课前,老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行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学生关系。

三、巧“预设”,重“生成”,追求课堂和谐有效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在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浅谈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3

一、 生本对话

既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朗读是一个最好的手段。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才能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中,作者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这部分蕴含着浓浓的母子亲情,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传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是这样设计的:1.自由地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3.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呀?(欣慰、激动、快乐、满足、幸福……)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4.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配上音乐)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咀嚼语言文字,一遍一遍地与文本对话,不仅得“意”,而且得“文”。要“意”“文”兼得,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了。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

二、 师生对话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对话与引导的关系。在对话中,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意味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文中精彩句段,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对于学生不理解之处,教师应引导、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有精彩的发言、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应作精辟的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向远处延伸。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学习中,对“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设为一个对话场景:

师: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第五自然段),把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师范读。

师:把什么说成了什么?

生:把老天鹅说成了石头。

师:为什么说像石头?

生:因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快。

生:因为老天鹅个儿特别大。

生:因为老天鹅重重的。

师:速度快,为什么不用箭?你也很重,为什么不说是石头呢?

生:因为老天鹅拼命地连命也不要,很“硬”。

生:因为老天鹅有决心,所以课文中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

生:因为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

生:因为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很顽强。

这番围绕文本的对话,通过对老天鹅破冰的描绘,让学生体验了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冰面,是一位“破冰勇士”。由此感悟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的力量。这一片段中,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 生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还伴随着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欲望”,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学完了《小稻秧脱险记》,教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谁最让我们敬佩?

生:我最敬佩喷雾器大夫,他挽救了小稻秧的生命。

生:我最敬佩杂草……生未说完,其余学生开始小声议论。

生:杂草是坏东西。

生:他也是有生命的。

生:杂草会破坏庄稼。

生:他只不过生长的位置选错了。

师:很好,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我最敬佩化学除草剂,因为他才是除去杂草的功臣。没有他,再多的喷雾器也没用。

师:(点头)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最敬佩小稻秧,他能给人们带来丰收,带来欢乐。

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依据话题的性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程度等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对话这两种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4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常见缺憾

就当前许多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而言, 师生对话往往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常呈现出种种不尽人意的缺憾:

一是课堂提问封闭拘谨。许多问题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束缚性, 犹如孙悟空怎么也飞跃不出的如来佛手掌那样, 学生只能在教师有意无意划定的范围内思考作答。二是提问过程短促急躁。许多教师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因而常常蜻蜓点水式的提问, 将提问流与形式。三是问题设计琐碎随意。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实际上提出了十个以上的问题, 甚至是“满堂问”, 表面看师生一直在活跃的对话, 但由于问题过多过碎, 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指向和充裕的思考时间, 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对课文往往只有零碎的印象和理解, 常常陷入“揣测师意”的泥潭。四是对待回答反馈脱节。对待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么一味肯定, 惟恐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什么答案一律表扬;要么简单褒贬,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 进行笼统赞赏或否定, 不让学生明白自己对错的“所以然”;再就是不置可否, 只把学生提问当成形式, 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加以梳理和提升, 不闻不问地只管继续自己的下一个问题。五是满足于浅层的交流。只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不知教什么, 为什么, 学生阅读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而不肯在文本细读和品味上下动夫。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对策

1. 精心设计必要的问题, 避免散乱无章。

有效地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 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 感悟全篇, 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做到一“问”立骨。因此每篇文章只要突出一两个教学重点即可, 无需面面俱到。如学习《土地的誓言》, 通读课文后, 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作者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土地?又发出了怎么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 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

2. 尽可能使用特指问, 避免思维搁浅。

设问分为特指问、选择问、是非问和正反问四种, 后三者只要求答者判断或选择即可, 特指问则使用疑问代词提问, 要求答者务必针对特定的指向深入而全面地思考和回答。比如, 讨论《孔乙己》一文主题时, 与其问“你认为本文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是讽剌孔乙己的迂腐, 还是批判麻木无聊的看客”, 不如改问“你认为本文批判矛头指向哪些对象?”因为前者将学生的思维收束在三种既定结论之中, 后者则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即便他们由于思维水平所限仍然只能在三种之中阐述, 也能促进他们大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良性发展。

3. 务必要求言之有据, 避免语焉不详。

注重培养学生回归文本, 立足语言, 力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有总的概括, 还必须讲清楚种种特点的来历;划分结构层次不仅要有自己的看法, 还必须说明白划分的依据;品味语言不能满足于感觉上的好坏, 要说出几点理由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养成凡事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 彻底杜绝脱离课文空谈感受的不良习气。所以, 设置问题咬定语言不放尤为重要, 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 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精读课文, 品味美点, 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 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4. 注重及时点拨启发, 避免不知所云。

首先要让所有学生都听明白教师提问的意图,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板书的语音重复等手段, 使他们明白“老师要我干什么”。当学生普遍陷入思虑阻塞之际, 切忌急于出示自己的预设结果, 而应当将难度较大的问题重新分解为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 化难为易。

5. 讲究提问的技巧, 避免无的放矢。

部分学生逐渐旁观于师生对话, 进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主要是他们体验不到参与的成功感。因此, 我们应当尽可能注意提供机会, 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并尝到成功的愉悦。从提问的次序看, 应当按“待进生——中层生——优等生”渐次进行;从回答期待看, 前者能表态即可, 中者要求能讲述部分理由, 后者则要求全面深刻阐述;再从提问用语看, 前者热情鼓励其积极参与, 中者注重启发点拨, 后者则期待更加完善。如上《小男孩》, “先说说写了小男孩要生活费途中的几件事?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这三个问题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水平。

6. 给予充裕思考时间, 避免浅尝辄止。

师生对话能否深层次的展开, 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静心潜入课文和问题情境, 集中注意力地充裕思索。因而教师提问之后, 一定要静静地等待学生思考,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 也就是说在思考上多留些空白。

7. 改进学生问答反馈, 避免粗制滥造。

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课堂讨论看似热闹, 但究其本质还未形成思维的突破与飞跃, 这是厚积阶段, 这时特别需要教师的耐心和评价的机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 有时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也就是常说“顿悟”和“灵感”, 这是薄发阶段。所以要引导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发言者观点的理由。其次给予充分时间让发言者阐述清楚自己的见解和理由, 既摸清了进一步启发前的学情, 又能逐渐养成大家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还能让发言者提高自圆其说的能力;最后用语言、表情和体态等方式热情鼓励发言者畅所欲言, 尽情表述, 避免因怯场紧张等因素表意不清。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度评价、延时评价, 并进行机智疏导, 以避免课堂问答晴蜓点水, 毫无实效。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5

有效对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张志红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0)

摘要: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让对话主体民主平等,让对话话题贴近学生,让对话过程生成不断,让对话方式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丰富,认识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培养,行为得以端正,精神得以发展。

关键词:对话 主体 话题 过程 方式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对话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如何走出“空对话”、“假对话”的误区,实施有效的课堂对话呢?

一、对话主体:民主平等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师生双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对话主体间视野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必须以个体话语的真实性为基础。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赖认为,一场优质的对话,必须含有“平等、爱、谦虚、希望、信任、批判性思维”等要素――平等是对话的准备,爱是对话的基础,谦虚是对话的要求,信任是对话的条件,希望是对话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手段。因此,有效的课堂对话必须做到:

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与学生“平起平坐”。虽然“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双方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情怀展开思想交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灵的沟通。所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收回自己的话语霸权,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

要营造充满爱的课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爱是一种对他者的投入、奉献与责任,并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教师要善于将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把学生视为“伙伴”。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的.表达,倾听他们的声音,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纳,才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的精神。

二、对话话题:贴近学生

话题是对话的中心,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决定着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下去。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对话的关键是精心预设贴近学生的有效话题。这个对话的话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可以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或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师生对话中生成的新问题;既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维状况,又层次分明、面向全体,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并富有生活气息,紧扣时代脉搏。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课时,围绕“中日关系”这一线索设计了四个话题,让学生推理、想象,讨论、争辩――

话题一:共鸣。

生 日本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杀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人。

生 是的,我也非常气愤。刚才在电影院看《南京!南京!》,很多人都哭了。我听说有一个观众因为太愤怒,看完后怒砸电影院的银幕。

师 请同学们回忆《南京!南京!》的历史背景,谈谈当时的中日关系。

话题二:分歧。

生 日本人那么可恶,我也要抗日。

生 现在是和平年代,你怎么抗日?

生 我抵制日货,而且不准日本人再到中国来,就是来了我们也要把他们赶出去。

生 你的做法我不同意。这么做的话会破坏中日友好关系。

生 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我们还要“友好”吗?

生 中日关系不仅仅只表现在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上。其实中日关系由来已久,而且在不断变化。

师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中日关系的变化。

话题三:疑惑。

生 原来中日关系这么复杂啊。真想不通,两个国家又不是小孩子,关系怎么时阴时晴的?

生 这个我也不理解。

师 请同学们结合现代中日关系的变化,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关系时阴时晴。

……

话题四:顿悟。

生 哦,原来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清楚当今国际社会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多变了。

生 是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要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

师 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

这四个话题以教材为依托,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沟通了社会热点和生活经历,又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地开展有序的合作探究,把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

三、对话过程:生成、共享与引导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是新的知识、新的意义的生成,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的不再是原来拥有的“那一个”,而是多种思想的交汇。

其一,动态生成。钟启泉教授指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与分享而实现的。对话是一种多维度的精神自由流动,“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都会发生转折而成为下一个起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因此,教师在抛出对话话题后,必须耐心等待,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不仅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还要表达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还有哪些思维障碍,通过及时的追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思维卡壳,“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使纠错成为创造的过程,也给其他学生以示范、启迪、激励。

其二,共享双赢。师生作为课堂对话的主体,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以彼此的反馈、应对、接纳,分享对话中流淌或蕴涵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说得好,“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生受惠于教师,获取教师言说中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格的熏染,从而增长新知、丰富经验、孕育创意、涵养德行;另一方面,教师同样受惠于学生,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其三,有方向的引导。思想性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首要任务。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既享受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正确与错误交错混杂,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错觉并进入误区。因此,课堂对话应该引领学生趋于真善美,不能为了吸引学生,一味迎合学生中的“愤青”,而应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正确的导向,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我们应怎样做“孝子”?

材料: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唯一的职责和工作。

探究:(1)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青年的“孝道”?(2)“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美德。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孝道”?(3)看了上述案例,请你从经济、政治、哲学任一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对这个话题,师生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孝行在任何时代都让人感动。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今天这个利他精神欠缺的社会,自然也更会感动众人。但社会对孝子的表彰,却需要理性的指导,而不能以极端和感人为标准。当一个青年的生命价值在奉献给父亲的过程中成为另一个生命的附庸时,这种奉献就有了残酷的意味。今天的中国社会需要文化重建和传统回归,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价值的基本价值观,不能在回归传统、弘扬孝道的名义下被否定。今天的年轻人,首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和可能为老人提供幸福和安宁,不能成为自私、逃避责任的一代;但另一方面,孝道也不等于放弃自主和独立。今天的“孝子”应该是具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意志的个体,他的生命,理当在学习、工作和对社会的奉献中,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四、对话方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课堂对话要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对于“材料问题”、“情境问题”,可采取问答对话形式――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材料、情境和问题,做好对话的情感与知识准备;对于学生认识上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辩论对话形式;对于学生有模糊或错误认识的问题,可采取讨论对话形式,让学生在争辩中澄清错误,达成共识;对于有一定思维含量和较高探讨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探究对话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角度探讨。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对话;教学效率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

一、主题式对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二、多向式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話”,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系统式对话。

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因为“友人惭”了,就应该宽容一些,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无礼在先,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我们年方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对元方太求全责备……实施完毕,反思系统就得运转开来。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四、精神对话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名师,她一辈子最求“教文育人”,把育人看作语文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她明确指出,教育核心任务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她还明确提出,培育学生高尚灵魂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培育人的崇高灵魂》中她写道:“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是现代化的中国人,特别在充满竞争对手的21世纪,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讲人文精神就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 篇7

有效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遇与交流。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是否通过对话教学获得一定进步或发展为度量。这不仅是把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对话精神与能力, 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意识, 进而展现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虽然在语文课堂实践中, 仍存在着一些对话缺乏深度、平等, 缺乏宽度, 单一对话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对话现象, 但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实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已纷纷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研究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的技巧与艺术。

一、平等民主的氛围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对话而进行的教学, 强调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通过对话实现学生认识的提升。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 是以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为前提而展开的意义的沟通和生成。《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堂的对话教学中, 没有绝对权威, 要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民主气氛中尝试获得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钱梦龙老师在执教鲁迅《故乡》这一课时, 关于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一内容他与学生进行了交谈, 而钱老师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 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钱老师认为, 当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时, 学生就会摆脱被“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就受到了鼓励。这种师生间的“平等交谈”, 在指导思想上遵循的就是“平等对话”。

其次, 教师还要竭力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 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在有效对话教学活动中, 师生对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它是师生之间基于语言交流基础上知识与经验系统的相遇与协商, 是思想的碰撞。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 教师从“权威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引导”角色, 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 只是一味倾听, 或放任自流, 模棱两可,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1. 点亮话题火种, 引导对话深度。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环节:激发对话、维持对话和结束对话。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中点亮话题火种, 让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需要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个环节有充分的设计准备, 结合学生兴趣, 联系学生生活和切身体验, 创设多种对话的情景。例如问题式情景, 通过设置悬念, 或是抛出悬而未决的矛盾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或是遇到情境优美的文章时, 可以创设情感式情景, 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本意义等等。以王开东老师执教《红楼梦》为例, 王老师提出的话题是:“如果你是宝玉, 让你选择宝钗和黛玉做女朋友, 你会如何选择?说明理由。作为女性, 你对宝玉的评价如何?理由何在?”这样一个话题的抛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迫不及待回归文本, 希望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然后纷纷主动发言, 同一观点的同学还结成了联盟, 与另一派观点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王老师打破常规, 让学生从两性的视角深入人物心灵, 在辩驳交流过程中点亮话题的火种。

而教师作为整个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还要发散调度, 灵活控制对话的动态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合作、讨论、探究, 能够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从而在对话中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 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

2. 尊重差异, 有效评价。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对文本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话过程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不同,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及对问题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甚至有因主客观原因误读或歪解文本的。例如, 阅读《背影》这篇至情至美的散文, 我们沉浸于感动的时候, 却有学生无动于衷, 甚至认为父亲攀铁道是不守交通规则, 并对父亲多有非议;在学习《再塑生命》中, 我们为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历程而喝彩时, 竟然有学生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个傻子。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 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 对学生词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 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 特别是对于部分来自农村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更要积极给予指正。总之, 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1.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在语文课堂中, 学生由于阅历较浅, 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较弱, 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阅读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思想的文本, 在思想认识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 就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 去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拓宽视野, 积淀情感。这样, 随着学生知识与见识的增长, 他们审美鉴赏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会更深刻、全面。

2. 提高学生之间对话的效率。

生生对话是思维的碰撞与激活, 知识的相融与吸收, 能力的相提与共升, 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 容易沟通, 也易激起思辨的浪花, 因而时常会激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 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 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 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 适时引出对话契机, 采取灵活对话形式, 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 个个有所得。

语文课是一粒种子。语文课要通过有效对话把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种到学生的心田里, 长出思想的花朵。要激活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散发人性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为师者应当转换观念, 多花点时间解读文本, 多花点精力关注学生, 多花点工夫磨炼语言,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我们的对话更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 篇8

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核心人物是教师, 学生只是配角。教师有一系列预设的问题及预设的答案,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思路, 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有时学生回答的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还可能遭到教师的批评。

以少数优秀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这种对话的主角只是几个尖子生, 绝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的, 教师认为是“差生”的, 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就不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中心、无主题的对话。这种对话是肤浅, 缺少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学生, 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完后,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或随口表扬一句。这种对话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 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

针对以上现象, 我深思: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

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对话不仅仅是指语言交谈, 还是指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 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所以平等、民主是课堂教学展开对话的前提条件。正如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 也没有自己教自己, 只有从头至尾地相互地教。” (3) 《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 尊重学生,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学生拥有的个性思维和个性情感是生命的活力所在。一次我看了一个教学录像, 于老师的公开课, 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 她先让学生看书, 然后提问题。这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

生1:“‘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 责怪自己怎么问了一个这么蠢的问题, 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没等老师让坐下就灰溜溜地坐下去, 深深地埋下了头, 懊悔自己不该给老师的公开课添这样的麻烦。)

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 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 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

(教室里静了下来, 学生都在思考。于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养之有素的, 便有人举手。于老师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学生说:“我也不太懂, 不过, 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起来顺口, 还有, 好像‘万万’比‘亿’多。”

于老师说:“讲得非常好, 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

(当于老师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总结。)

于老师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 我们了解到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 它不但读起来响亮, 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 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 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 仿佛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

于老师正是以平等、宽容的态度,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她不仅没有指责那位学生提的问题过于简单, 打乱了课堂教学计划、扰乱了课堂纪律, 反而改变原有计划, 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而且两个字‘万万’呢?”学生由嘲笑转入到积极思考, 师生展开了有效对话, 明白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 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于老师的这种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为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气氛, 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

课堂应是生成的课堂, 教师不能为教而教。教师只有积极地关注课堂的生成, 才能及时地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 引导有效对话,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3)

我在《羚羊木雕》时, 是这样设计的:

师: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分组让学生展开辩论:“你如果是‘我’, 会向好友万芳要回礼物吗?”

(3) 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

(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 辩论很激烈, 突然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

生1:“请问老师, 如果是你家小孩把你已经送给他的贵重礼物又送给了他的好朋友, 你会怎么处理呢?你也会向课文中的爸爸、妈妈那样逼着小孩要回礼物吗?”

(我有点紧张, 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 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

师:“同学们, 平时上课都是我向你们提问, 今天这位同学能主动并勇敢地向老师提问, 我很激动,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 在学校里我是你们的老师, 在家里我是孩子的家长, 我想, 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 不是处理任何问题都十分妥当的, 在家里有时孩子也和我发生争执,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为老师提提建议:你们认为老师该怎么处理才更妥当呢?”

(让学生充当家长, 听听学生的观点, 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

生2:“爸爸把礼物已经送给了孩子, 那孩子就有权送给好朋友, 和爸妈没关系。爸妈不应该管这事。”

生3:“已经送给了好朋友, 怎么好再要回来, 不是太丢面子了吗?希望做父母的不要干涉孩子的自由。”

生4:“友谊比贵重礼物还贵重, 有首歌中不是唱道‘千金难买的是朋友’吗?希望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

……

(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 他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认为与家长无关, 家长不该管这件事。)

师:“同学们, 这能全怪家长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似乎有些顿悟。)

师:“同学们, 你们的发言很精彩, 说出了你们的心声, 我认为这场辩论还没有结束。随着岁月的流逝, 你们渐渐长大了, 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 但是父母还是你们最忠实的监护人, 你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 想想他们的感受。同学们,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学会沟通, 让父母理解自己, 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 学会和父母及他人共处, 做事情要和父母商量, 这样就会避免许多矛盾, 同学们, 你们说老师讲的有道理吗?”

(全体学生鼓掌。)

学生突然的提问, 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 我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地提问:“你们给老师提提建议, 认为老师该怎么处理才更妥当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通过辩论, 我发现了问题, 学生的观点趋向一致:“父母不该管这事。”这恰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意气用事, 遇事不和父母商量。于是我就追问:“同学们, 这事能全怪家长吗?”课堂上顿时安静了, 学生似乎有些顿悟,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明白了不能全怪父母, 自己也有责任。

反思我们的教学, 有时为了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为了不打乱预设的计划, 却忽落了课堂的另类声音, 往往使教学陷入程序化的境地。这警醒我们要抓住动态生成的、有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 展开有效对话, 成就一节预设之外的新课堂。

三、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领

指导、引领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必不可少的,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而且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 课堂如果失去教师的引领, 即使讨论得再热烈, 也只是表面现象, 是肤浅无价值的。在《宇宙里有些什么》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很简单, 但由于老师的巧妙引导, 学生明白了汉字重迭的修辞作用。在《羚羊木雕》中, 通过辩论, 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 “这能全怪家长吗?”轻轻一点, 学生马上有些顿悟, “我”也有责任。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要在学生的疑窦处一点, 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激烈论争的相持中稍稍一归纳, 就能出现拨开云雾一片天的顿悟。因此, 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领。

综上所述, 有效对话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 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实现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让我们一起努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168页.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61-70页.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第168页.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9

一、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现状及其原因

1.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现状。师生互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对话至关重要,但现在我国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却是互动的形式化,在我国很多学校,师生互动被列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会经常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只是这种互动更多的会沦为形式。此外,师生互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推行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教师教学中仍旧采用原有、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只顾记笔记等现象的产生。这样的教学内容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致使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互动问题就是形式过于单调,这种单调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现状的原因。引起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首先,教师以及学生对对话认识不清。师生对话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下师生对对话的理论认识以及对话意义却不是很明确,在一些教师以及学生看来,这样的对话可有可无,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显然这种看法不利于师生对话的有效开展;其次,对话主体关系的失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为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及时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可以是指挥者,任何意欲强迫学生参与到对话中的活动都将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不利于对话的持续性以及经常性展开。最后,师生对话素养的匮乏;一方面,教师存在表述无能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及时的参与到决策中去。

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初中语文课堂中为更好的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就需要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板着一张脸,总是表情严肃,就会让课堂氛围变得压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意见,长此以往,学生就很难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学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观点,在课堂上能够各抒己见,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实现师生之间更好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2.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教学中要能够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及持续的新鲜感,这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关键,为此,教师教学中应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再精彩的课堂教学,如果始终千篇一律,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以及课文朗读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师生有效对话设置良好的情境。当然,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具有多样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性学习被人们所关注,笔者根据自身情况指出书本、自然、社会以及生活等多种学习渠道,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众所周知,教师教学更多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对话欲望,在浓烈的求知欲面前,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时激发学生对话欲望的手段之一,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巧设问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言以蔽之,对话教学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要想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巧设问题情境是重中之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师生时间展开有效的对话,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是教学相长的必然结果。为此,教师教学中要能够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努力实现师生对话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光霞.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4.

有效的课堂对话 篇10

1 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

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在想象、体验、理解、参与的过程中, 主动地、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 与教师对话。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生入“瓮”, 让学生自然融入文本中的角色, 体验人物的情感, 感受人物的特点。

2 激发情感, 加深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 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 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 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叩击学生的心扉, 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 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 启发想象, 迸射活力。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彩的,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 语文课堂也应是丰富的。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引领学生多元解读, 与文本直接“对话”, 让语文课堂迸射生命的活力。《渔歌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春天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把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的画面。孩子们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快瞧!一只只高雅美丽的白鹭在山前忽高忽低地盘旋着, 时而扭动着自己纤细的身躯, 好像在展示自己;时而悠悠低飞, 似乎有什么心事;时而扇动着矫健的翅膀, 调皮地与水面来个‘擦肩而过’。”……每一种景物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在想象的过程中, 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 生成的内容更为精彩, 空间更为广阔, 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迸射出无尽的活力。

4 引导感悟, 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 而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打开课本, 就是激活一个生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 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 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5 巧设话题, 交流互动。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能得到两种思想。”对话教学就是提倡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强调让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 确立教学内容, 设计精当的问题, 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体悟文本的蕴蓄, 引起学生整体性阅读, 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摘要:“对话”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 针对“对话”如何创造精彩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标,“对话”,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0 (6) .

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问题分析;措施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话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出来,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了教学课堂当中,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表现出来,如:

1.对话式教学形式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流于形式化,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常都表现为“一呼百应”的教学形式。这种对话式教学严重缺少实质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很难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需求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种“包装”的形式,尽管这种形式的课堂具有很多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往往都很热闹和谐,但是却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2.对话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整个班级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相关标准当中规定:“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并且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能够推动学生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实际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对话模式,最终导致教学水平低下。

二、解决对话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但是,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独立的主体。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平等、认真地对待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语文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且将对话的优势体现出来。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全面了解,并且不断引导学生,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游园不值》时,有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出了问题,学生认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万紫千红,为此学生觉得“一枝红杏”无法表达出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为此,学生与教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教师问学生:“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对话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重视课堂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

实践表明,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等。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要自觉地展开讨论,真正实现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学生将自己想成小鸟或青蛙,让学生和学生展开对话。应用这种对话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并且将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无法真正地发挥出来,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论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 篇12

1 对话的含义

“对话”, 本属于语言学范畴。对话的英文单词“Dialogue”, 从词源学上讲, 来源于希腊语的“dialogos”。“dia”指的是“通过” (through) 、“经由”或“完全”、“分离”。“logos”来自legein, 含义是“语词”或“语词的含义”, 它也意味着思想 (thought) 和言语 (seech) 。因此, 从词源上说, “对话是超越两人、两人之间和通过两个人的言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进行的接触或谈判。”关于对话, 戴维伯姆认为“对话的本质在于它关心真正的真理所在, 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话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 能够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通过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 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如果要为对话确定一个结果的话, 它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1) 巴赫金把认为:“一种是“纯粹对话关系”即指两个人以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谈。这种对话关系表现为“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 问和答的关系。”深刻的内涵是人们用语言互相问候、诘难、问答、反驳、肯定或否定, 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目的。” (2) 从以上关于对话的涵义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话不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流, 更重要是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找寻真理。基于此, 笔者认为, 对话是言语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语言和非言语的形式进行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双向沟通、碰撞, 从而达到理解和求得共识。因此, 对话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 它是双边或多边的; (2) 双边或多边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 (3) 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的说话反馈。在这个意义上, 对话可以包括询问、争论、审讯、谈判、答辩、讨论、采访以及一些有目的的交谈等。

2 有效对话的一般意义

目前有效对话 (effective dialogue) 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笔者认为要弄清它首先要了解“有效”以及“有效教学”涵义。在英文中, 对有效或有效性 (efective) , 意为:“足够实现某一目的, 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有效”在《当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有效果, 有效益”。我们知道, 教学和有效的联姻产物——“有效教学”难以用量化以及外显形式来描述。有学者认为,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多有教学环节中旨在实现“有效”与“责任”相统一的教学的教学。“有效”是指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对学生人格持续和谐发展的效益, 而“责任”则是指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教师为促进学生人格持续和谐发展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的责任意识和行为。 (3) 对于“有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三方面来理解: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第一, 效率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 是指用来计算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的比值。将效率这一词推广到教学当中, 教学效率 (Teaching efficiency) 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简单来说, 教学的有效关注点的是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即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否能满足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它以学生是否进步为唯一指标。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它的有效性要必定基于有效教学的视野。有学者指出, 课堂有效对话关键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 怎样谈, 涵盖三个方面:对话责任的承担、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常规的建立。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 除了教师和学生要享有平等和民主的权利外, 还要承担对话的责任, 要对学习群体负责, 要对准确知识负责, 要对严密思维负责。 (4)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有效对话。第一是What:谈什么, 即对话的内容。有效对话要有共同关心集中的问题。以教学中某个关心的具体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对话”。第二是How:怎么谈, 即对话的方式。笔者在随机的科学课堂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实践课堂对话时, 课堂表面的气氛很闹, 学生畅所欲言, 但之后的结果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确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对话方式, 不能简单地把对话与畅谈、讨论画等号。畅谈、讨论可以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5页) 然而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的方式要注意体现方目标和方向性, 即对话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引。第三是Where, 即对话的目标, 有效的对话应当始终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向, 在对话中既要双充分体现平等与交流, 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对话, 同时也别把课堂教学目标抛之于脑后。基于上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有效对话是能够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教师承担责任, 以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 从而帮助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实现由“问题”向“思考”, 再到“做”的转化, 引发学生的“实践”, 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3 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

科学课程作为一种综合课程类型, 它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自身属性。科学课程基于以下三种统整熟悉来设计课程:第一, “知识统整”, 就是科学课程要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整体框架, 遵循学生发展心里逻辑与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 从科学学科本身的知识领域统整地选择并恰当的组织知识内容。第二, “社会统整”, 就是要求科学课程合理把握时代发展对人的素养的需求, 从而确定科学课程价值功能目标。第三, “经验统整”, 就是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经验整合到自身已有的经验中, 实现科学课程内容的人格化以及生命化。 (5) 它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入门课程。同其他分科课程相比, 科学课程把个学科的界限模糊化, 统筹设计与规划, 强调各学科知识之间与学科内部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与整合。因此, 笔者基于对话与有效对话理论, 结合科学课程的自身特有属性, 认为科学课堂有效对话, 它以对话精神为原则, 紧密科学课程自身的属性, 设置科学课堂共同关心的对话问题 (如核心概念、STS关心话题) , 使学生逐步学会与教师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倾听、交流、表达、理解;在相互探讨、争论、述说中学会探究、创新, 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社会 (STS) ;在对话中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探究世界的奥秘, 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以及物质的合成和应用的对话。基于以上论述, 笔者给出判断科学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三个判断标准: (1) 对话是否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2) 对话是否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自由平等; (3) 对话是否结合了科学课程的三种统整属性。

摘要:对话作为时代精神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提倡和推崇, 科学课堂对话亦是如此。本文基于科学课程的三种统整属性, 即“社会统整”、“知识统整”与“经验统整”, 总结了对话的含义, 有效对话的一般意义, 从而提出了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以及评判科学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三个标准, 进而为科学教师实施科学课堂有效对话提供借鉴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堂,有效对话,内涵

参考文献

[1]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8-10.

[2]谭博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6-8.

[3][5]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 2009 (2) :32-35.

上一篇:空间傅里叶光谱仪下一篇: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