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2024-07-18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精选12篇)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1

一、前言

一般而言, 有效的语文教学, 应包括以下几个特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 老师应先建立分布阅读能力的课程地图;根据教材特质及课程地图, 规划阅读策略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利用学习策略, 自我提问, 主动进行阅读理解;根据学习目标, 设计建构式的学习单, 了解同学的学习困难;根据同学的学习困难, 进行学习结构的课程活动设计;课程活动设计, 能善用提问技巧及小组讨论, 协助同学厘清概念, 深度理解, 并活络课堂学习气氛;评量 (作业) 能采用多元开放的形态, 协助学生增进学习信心, 发挥学习潜能, 进而获得适性发展。

本文希望老师能兼采其他教学策略, 协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而建构式学习单, 可利用课前练习, 协助教师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则可以借助书写、讨论的进行, 反覆厘清概念, 巩固学习。所以本文在语文有效教学的课堂实践中, 将以建构式 (非选择题) 学习单, 做为讨论核心, 期待教师的语文教学能更有效率。

二、课程地图与建构式学习单

1. 课程地图简表。

阅读能力、阅读策略、阅读技巧可融入语文学习之中, 做为教师建构“阅读策略”课程地图的参考。课程地图的纵栏, 包括相邻三个年级的上、下学期共六阶段。横列则将每学期十二篇的课文, 分三部分, 每部分安排四篇课文。接着将主要的阅读策略及相关的阅读技巧, 分配在六阶段及三部分的学习之中。而为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高年级时应分别有“四类” (找一找、画概念图、说出主要的、为什么) 或“六类” (找一找、画概念图、说出主要的、为什么、找一找、你认为) 的综合应用练习, 让学生对个别的阅读策略, 能进行综合应用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应考虑学习的城乡差距及课堂的学习差异, 安排“六类”练习的综合应用, 或主题式的分析评论, 让学习落后的学生可以再进行补救, 学习精熟的学生则可以学习更深层的分析评论, 用与高中课程衔接。

2. 建构式学习单。

有了“课程地图”, 接下去就是根据“课程地图”所规划的阅读策略, 利用教材, 让学生练习使用。使用前当然要先告诉学生, 这篇文章我们要学生练习的阅读策略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上课前要先说明的教学目标。接着我们设计建构式学习单, 让学生练习自己用这个阅读策略, 进行阅读理解。学生填写后,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填答内容, 诊断他们在哪些部分有学习困难。学习单的设计既然是协助学生练习以阅读策略, 进行阅读理解, 并且希望能侦测学生的学习困难, 因此学习单最好能使用非选择题的建构方式呈现, 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看到学生利用阅读策略, 建构阅读理解的过程, 也容易发现他们在哪些过程发生困难。所以建构式学习单就像X光机, 能协助我们拍下学生许多阅读理解的片段, 并进行诊断。

三、建构式学习单的设计与应用

1. 学习单的设计步骤。

建构式学习单的设计步骤为:根据“课程地图”确定本课要学习的阅读策略;阅读课文, 找出文本的主要内容;统整主要内容, 找出主要内容与相关情节、人物、语言、的关系;利用内容结构图, 组织主要主要内容与相关情节、人物、语言的关系;根据内容结构图的重点, 结合阅读策略进行学习单设计。

2. 学习单常使用的工具。

建构式学习单常用的工具为:文本表述方式;文本内容结构图;阅读策略实施规划表。其中, 规划表主要是提供教师进行学习单编制的参考, 所以内容包含阅读策略及每种阅读策略相应的题干用语。

3. 学习单使用步骤。

学习单设计完成后, 应如何使用, 才能协助学生学习使用阅读策略, 并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以下为学习单使用步骤的简单说明:一是先读学习单, 了解课文重点及阅读策略;二是阅读文本三遍, 让学生自行阅读时, 可练习找出文章表述方式, 再练习画出概念图;三是自行填写学习单, 也即利用阅读策略, 尝试自行解决问题。 (一堂课填写的题数最好是3~5题, 不要超过五题) ;四是小组合作学习, 也即利用小组学习, 厘清学习困难, 这应让学生先两人一组互相讨论, 而困难试题, 则可再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五是课堂讨论厘清, 教师利用课堂观察, 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针对学习最困难的部分进行厘清;六是完成学习单, 也即整理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的重点, 修正并完成学习单。

4. 设计学习单应注意事项。

一是学习单可以在提问试题的架构下, 利用活泼的版面设计, 让学生的填答更有趣味。二是试题务必使用“找一找、为什么…”等明确的阅读策略口诀, 协助学生熟悉此题可使用的阅读策略。三是题干用语尽量参考“阅读策略”实施规划表提供的题干用语。四是学生答题表格, 可参考[阅读策略]实施规划表提供的作答表格。

5. 使用学习单的好处。

使用学习单的好处有两点:一为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与信心, 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 兹分别说明如后:首先, 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与信心。这具体表现为:学生可了解文本重点;学生可通过小组学习不断厘清学习困难;学生可通过课堂讨论厘清或深化学习困难;学生可利用多次厘清、深化的结果, 不断修正学习单答案;学生最后缴交的学习单, 能呈现他最后的学习成果;学生只要努力厘清与修正, 一定能得到最好的成绩;学生借助修正学习单的努力过程, 可以获得学习的信心;学生努力修正学习单, 不会让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其次, 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这具体表现为:教师不必进行逐句逐段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的讨论中能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厘清与深化;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无聊、上课睡觉等行为;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堂的补救教学或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达到拔尖扶弱的差异化教学。

四、小结

本文以“建构式学习单的制作与使用”做为语文有效教学课堂实践的范例。在实际的教学实验中, 它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 往往超过教师的想象。而参与实验的教师, 借助学习困难的诊断, 能对学习困难进行有效的厘清与深化, 所以不论学习困难或学习精熟者都认为他们能从学习单获得许多学习的帮助。而最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不断修正学习单的评量规则, 使他们增加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几乎看不到逃课的学生, 因此建构式学习单可视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万千.关于语文教学中五个知识点的考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2]刘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8) .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2

阶段报告

邻水二中课题组

执笔人:李长清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校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已初具规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大型赛课、教研课;通过亲自参赛和广泛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使课堂教学即生动又有效,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题研究进程

1.进一步完善研究课,细化研究内容

自2007年9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领导特别关心、支持这项工作。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逐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做了具体分工,细化了课题研究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更为英语学科大开绿灯,每周安排了7—8课时,保证了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在资料书籍方面,学校每年都订购了多种书籍杂志,如《中学生英语园地》《英语周报》《中外教学理论研究》等可供课题组成员借阅研究。2.建立规章制度,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定期开会

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之间即分工又合作。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努力地从事各自的工作,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课题组每隔一周都召开一次会议,对各自的工作做一汇报,提出各自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集体进行研讨。本课题组的主研人员有中学高级教师胡萍老师,她负责“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研究,中学一级教师李长清,负责“如何教好学生语音知识”,中学二级教师万雪莲,负责“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其他成员搜寻资料信息,积极配合协助本课题研究工作。3.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及培训工作

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要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进行师资培训。每逢有市、县级优质课、示范课活动,学校领导都会力争在本校举办的机会,并要求本课题组成员去听课学习。每当有其他高校举办的培训机会,学校也会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去参加学习。以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我校教师的成长和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正是校本教研的一项具体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持续。

二、阶段成果

1、初步研究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形成了英语教学新理念。

通过近几年来我校高中英语课题研究的进行和去年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模式建构的开展,在我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鼓励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2、教研组科研意识强烈,教学研讨气氛浓厚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要求全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我们还经常外出参加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促进我校的教学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时,许多教师还相对稚拙。教学的进程是非线性的,教师要有应对变化、滋生教学的基本功。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课程改革的思想上来,教师需要有专业指导,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着眼于研究的科学性。

2. 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尤其是进入初三年级的时候,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也更浓;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能力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表现在听说尚可,但读写则很难。

3. 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待加强。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较差,还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因此,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二)解决办法

1.进一步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教师自觉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2.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图文并茂的英文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精挑细选一些幽默故事、笑话等英文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持的研究,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投入

到英语学习中,缩小两极分化。

语文课堂建构的有效性 篇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只留于形式,削弱了学科特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有了具体教学目标,才能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的“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产生了什么变化,获取了哪些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懂得了哪些道理等,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目标达成测量既要重视当前可测量部分,也不能忽视暂时不可测量部分。他们只有乐于学习才能焕发极大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学得好、学得快、学得深,实现有效学习。

(二)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是与对文本的理解。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三、具体方法

一、精心备课,打牢基础。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备课,就不可能合格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在钻研中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教学元素。解读教材是一项细致、繁杂的工作,一词一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用心的反复推敲。题目更需要认真研究,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主题和表达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题目的研究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和课后练习题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备课时一定要重视对插图和习题的研究,把它当做与文本对话的一部分;其次,要备学情。不仅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更要详细地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发挥、自我构建,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了解等。还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在对教材反复钻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要以课标和教参为参照,更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本,经过反复的琢磨来设立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目标明确了,教师的教法也往往应运而生了。

二、注重传统,强化自习。预习和复习是一种有效地自主学习方法。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也是如此,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只有对要学的知识事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哪里会,哪里不懂,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学习,从而提升课堂学习质量。预习不是随便的翻翻书,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常规预习方法,首先是通读全文,利用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与只有管的资料)结合文中句子对一些生字、新词汇进行自主学习,并简单的在书上做好记录。其次,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一个什么人,介绍了哪里的什么景观,讲述了什么道理等等。

再次,了解与文章有关的知识,如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为课堂学习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复习首先要抓重点字、词、句、段,看是不是学懂了,记牢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要彻底弄明白。 第二要抓要点。就是要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语句。第三要抓难点。每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怎样从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或者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文中如何体现的,要仔仔细细的想,看是不是真的领悟到了。这样就能使复习做到细致而有效。做好了预习和复习,课堂的有效学习就得到了保障。

三、强调实效,注重体验。体验性学习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课堂,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生活体验,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感,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教师要想以生花的妙语或文字游戏简单的让学生从文字上完全而透彻的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物和现象,进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科学的。而体验式教学通过情境体验、角色体验和可以清除文字与现实之间的这道无形障碍,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文字所要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渡河少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的体验秋风秋雨中小男孩为追求美好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力。教学前就可以设计一个角色体验环节,每位同学在家里都打一盆冰凉的自来水,将自己的双手和双脚浸入水中,使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同学们好好体验课文中小男孩的那份不易和坚持,将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里,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为进一步解读课文对小男孩的赞美扫清障碍。

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和作品、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编者之间展开的立体的多重对话,其中以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可以帮助学生为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提供某种条件。因此,在学生感悟的同时,讨论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特别是合作的意识,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

四、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 语文教学担负着语言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所以教师要抓准训练点,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读书、思考、质疑、交流、演练。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文中的排比句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学生特别喜欢,在学生情感受到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排比句,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又如 《赠汪伦》一课,教师与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进行了交流,在学生学习了这首古诗后,请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学生个个兴趣浓厚,于是一个个匠心独具的故事便应运而生。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的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是对所学文本的拓展。 例如:古诗教学,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会安排古诗学习,在这部分教学时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带着这一方法学习其它古诗,以便向课外延伸。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4

一、塑造全新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学生之外,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而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对各种信息的检索、分析、整理、加工乃至最终结果的呈现, 都是学生在独立或合作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要让学生凭借课堂这个语文活动的平台, 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 对各种理念进行组织, 不断提高自己的建构能力。

二、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 教法多样, 媒体辅助。

建构主义主张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 认为语言训练必须依靠一定的语意环境,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 仅仅依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 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普通的课堂满足不了这一需求。但是, 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媒体辅助教学能给每个学生多维度、多形式、多角度地去接触并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由此,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成熟程度, 可以尽量多采用比较生动的媒介作为课堂传授知识的渠道。另外,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 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启发和知识的获取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也要注意运用的度, 不能只停留在外表的多样性上, 要切实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 革新体系, 创新活动。

传统的教学常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 按知识的层次结构, 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展开。建构主义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路, 即教师首先提出学习总目标,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子目标, 自己发现完成各个子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上成一个模式, 要研究文本如何教才能教到学生心里。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任务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结构怎么处理, 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文本的结构如何处理, 可以把最精彩的片段拎出来。同时, 教师引导的角度、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被你触动。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规划, 突出教学重点, 创新教学方式, 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后要根据教学进展和学生个人情况, 进行辅导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水平。创新组织活动, 尊重学生的意愿, 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如演讲比赛、接力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 也可以是兴趣小组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既培养合作竞争的意识, 又加强了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创设情境, 激荡情感。

建构主义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展示与教学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的一个探索过程, 即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 以此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小学生囿于生活经验的有限性, 往往对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难以理解和体味, 如一些古代诗歌等。鉴于此,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创设逼真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这样会让学生产生熟悉的感觉,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以学生为主导组织语文教学

传统的学习环境通常只包括教科书、教师、课堂。而建构主义则主张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多样的方法和信息资源。教学的场所也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社区, 甚至整个社会。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也大大丰富, 除了语文教科书以外, 语文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 适当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后进生”智力并不差, 影响他们成绩的因素只是他们懒散的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天才”与“庸才”的显著差异, 不仅限于智商的高低, 还表现在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因此在教学中, 在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 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即自觉自愿学、积极主动地学。会学比学会重要, 自主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构建知识与养成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勇气的桥梁,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人文素养。当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围绕这一目标, 进一步拓展自主性学习的领域, 探索多种自主性学习的模式。

3. 建构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应理解为是一种学习的平台, 所有的学习内容、学习环节都可以放置在此平台上, 以此实现学习目标。传统语文教学中, 课堂上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构主义却十分重视合作学习, 将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视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除了课堂内的知识学习合作、分组活动合作外, 教师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的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所有语文教师一直探索而常新的问题。在笔者看来,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具体特征及时代特征, 探索新的教育道路, 从传统的教学观探索新时代下的教学理论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导, 建立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侯文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新的课标理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0) .

[2]朱梅玉.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优化之谈[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40) .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5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强有力的支持者和伙伴。教师的引导的正确性、高效性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提高课堂教学中引导的有效性和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 课堂教学 引导 有效性 新课程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求多项交流——交往、互动。教师应主动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强有力的支持者。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老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可能要走弯路,由此可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恰如其分的课堂引导无疑极为重要。

“导”是放手但不放眼,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不失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失方向。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可以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可以不跟着固定的思路走,这就是“创新”。这样的“导”是“引导”,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导,是教师把握住了“度”的导,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导”。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

一、课堂教学中引导应具备的几点:

(一)引导要具有方向性。

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二)引导要具有多样性。

教师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引导,还应注重课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认识上。有些老师认为,“意外”是学生随机生成的,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其实不然,没有教师课前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计划,哪有课堂上面对“意外”的游刃有余。在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三)引导要具有灵活

教师要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要像说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不能只顾按自己已设计的教案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程序。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

(四)引导要具有适时性

教师的有效引导应适时,适度。课堂上,有的教师经常在学生尚未有所思考前进行引导,使学生引而不发,错失引导良机;或在无需学生深思的问题上,教师却在竭力引导,出现教师刚导完,学生思路早走到前的尴尬场面,这样的引导往往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时教师引导应注意适度,即在引导时应注意控制难度,把握深度,巧设坡度,创激亮度。这样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明思维方向,创设良好思维情境,使教师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反之则是对学生思维的严重干扰,导得越多,引发学生思考的反而越少,学生对思考的兴趣也就越低。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会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思,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得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那里,不同在那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关注的几点

(一)引导过程注意激励性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成功的肯定评价会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运用激励性的引导。

(二)教师导评注意启发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的引导应以学生的自我激发为主,但是教师的导评也不容忽视。教师的导评应该注重启发,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学习引导成为激活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三)导学过程中注意典型性。

如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教师可以随时提出表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随机导评,表面看是中断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实际上却用心良苦。教师从整个班级里“捕捉”出这么一个“典型”,接着以一种非常珍视的态度,特别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为的就是树立一个可学性极强的形象。其他学生会觉得这种“典型经验”亲切可亲。而能得到教师如此重视的那名学生,该有多么自豪!所以教师要注重榜样效应,在教学中把握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概念教学;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00-0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做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统一。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浅谈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的五种教学观念。

一、建构概念教学意识,树立正确课程观。

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往往强调对生物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生物学概念仅凭记忆、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有效生成。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物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教师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或经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概念。我们知道,通过观察得出概念比生硬的给概念下定义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为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例如:在教学“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运用民间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针对概念,设计问题: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形象生动,学生不但踊跃参与,而且学而不忘,学而难忘。再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联想,“胚,胚胎、胚珠”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结构。再比如珠被并不容易观察,但教学中知道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白胖子”是住在“帐子”里的,这样将不易观察的珠被以“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来观察研究。然后点拨学生,胚又存在于哪里?发育成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在学生脑海里便形成了“果实种子的形成”的正确理解。

二、强调师生交往互动,树立有效课堂观。

实施新课改,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信息交流、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牺牲和时光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有效课堂观,要让学生体会、感悟、思考、交流。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发展性地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三、突出学生兴趣培养,树立学生主体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在课堂上直观演示,并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进行对照,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得出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树立多元化评价观。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而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教育的观点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更多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树立专业发展观。

运用教学反思是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2(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2012(2)《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7

一、有效的提问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一)提问应把握要旨,拈精取要

《孔乙己》一文,它有两千多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我们就要用睿智的眼光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课文的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抓住“快活”两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这一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1.孔乙己使那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你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提问应由易到难,化难为易

难和易是相对的,所谓“难”,是问题较难,思维的工序多了几道;所谓“易”是问题相对容易,思维工序相对较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单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从高处出发,从整篇课文来谋划,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不能马上解答,教师可以在这几道工序中引导他们解决一两道,于是就变成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

(三)提问应旁敲侧击,注重启发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谁?”学生马上会回答:“父亲的孙子”。教师接着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挂牵,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惦记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过程。

二、灵活的教学机智,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灵活的调适能力

调适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的听讲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调适。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调适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

听过一位老师教《春望》一诗,有位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溅泪?为什么恨别?”那位老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顺势问:“谁在溅泪?谁在恨别?”学生们思索着,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作者杜甫,因为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安史之乱途中的耳闻目睹。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花、鸟,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学生说,为了表达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情。学生在思考问题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睿智的幽默能力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有一精彩例子:钱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上课,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位同学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钱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接着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顿时,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给课堂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

三、分层教学是师生有效互动的保障

(一)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

语言教学训练应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得。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孔乙己身份地位时,可以设计下列三个层次的问题:(1)他外貌、穿着分别怎样?(要找出原句)(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3)这些交代与小说后面的情节有何关联?(要联系结局分析)上述三个训练层次,可以让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二)同一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训练题,教师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训练,对在反馈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从他们实际水平出发,实施针对性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才能切实达到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建构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研究 篇8

一、精心选材,奠定基础

给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材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质量。所以,寻找合适的拓展阅读材料是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的问题。

(1)结合话题选材料。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围绕单元话题,我为学生开展了同一话题、同题材的拓展阅读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s一课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以下的阅读 材料 ,《the Qingming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Double Sevsenth Festival》。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佳节,在阅读中明了中国节日的来龙去脉, 在阅读中记忆中国节日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紧跟潮流选材料。我们也应该通过阅读这一扇窗让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与时俱进地阅读材料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早读、中午时段,我就与学生一起阅读课外资料,我们有时读报纸,有时欣赏绘本,有时观看影片。选择的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所以学生的热情高涨,阅读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反而成为他们翘首以盼的活动,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

二、精心施教,提高能力

在课堂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尽可能地展示学英语、用英语的能力。

(1) 在导入中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是英语课堂的起始环节,它为整节课奠定了基础。 成功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学习;成功的导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背景,唤醒他们预测新知的能力,为后续阅读成功奠基。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一课时,课堂导入时我为学生播放了歌曲 《Alibaba’s farm》,活泼的画面、动人的曲调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也呈现出农场欢快的氛围。这样,由歌曲点出本课主题农场,由歌曲贯穿讲解农场知识,由歌曲结束回顾农场点滴。由此可见,课堂的导入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找准切入点,精心选择补充资源,并将它们巧妙地放置于导入之中,既可以填补教材的空白之处,又可以点出阅读主题。

(2)在阅读中加强指导。讲授文本内容是阅读课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我经常结合所学材料,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 融会贯通地结合听、说、读、写,结合精读、泛读,运用learning tip给予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五年级unit6 In the kitchen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Step 3 while-reading:1) show the pictures of unit 6.T:Here come Liu Tao and his parents, where are they?SS:In the kitchen.2)Skimming.Ask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passage and circle some difficult words and sentences.3) Scanning.Ss scan the text again and find out what food and drinks are mentioned.4)T: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5)T:I have a question:how much should we eat?Watch a funny cartoon.首先我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活动;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如快速读、跳读、精读、用笔做记号等。在学生遇到生单词影响阅读质量时,我鼓励他们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当学生遇到生单词不会读时,我鼓励他们运用就单词推理新单词。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畏难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探索的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3)在拓展中提升情感。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拓展阅读环节不仅能起到对现有教材的补充作用,更能起到深化教材主题、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what’s the matter?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拓展环节:1)Choose a song or a story.2)Sing the song./Watch a story about Mr G.(观看色拉英语第一集)3)T:I'm Mr G. I'm hungry. Can you help me?(呈现图片1)S:Here 's …for you.4)Practice in your group.5)Show your work.6) 揭示主题:Help each other.Love each other.在设计这个拓展活动时,我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在观看完影片后提炼故事大意的环节, 让学生真正体验故事主人公的痛苦遭遇,体会“what’s the matter?”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情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故事,这样才会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9

课堂教学承载着对学生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其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重任, 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强弱。因此, 构建有效教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然而, 调研发现:有很多教师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缺乏研究, 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以及意义非常模糊;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 教学方式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湘西中学数学教师中有很多对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较为认同, 但是, 由于受学校教学评价、学生性格、习惯等因素影响, 执行力不强, 缺乏研究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系统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索。

湘西地处湖南武陵山区, 与鄂、渝、黔三省市交界。少数民族交错集聚, 湘西中学生中少数民族占80℅以上, 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从小受到经典文化、主流文化的教育, 但是, 由于历史、地理、所处环境等原因的影响, 很多学生性格内向, 封闭、自卑, 不善于与人合作, 主动学习普遍较差, 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提高湘西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特点相适应的有效教学课堂已刻不容缓。

为此, 2011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探索了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策略问题, 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的基本认识

⒈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应关注的主要因素

中学数学有效课堂建构主要应关注五个因素, 即教学结构、课前准备、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教法选择和务实教学。

教学结构是指由构成教学的诸因素 (教学内容、角色活动、教学材料、组织形式)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组合方式。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现行教材的学习, 而且还要注重校本教材即数学拓展内容的学习。教师、学生、家长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各自定位要准确, 最大限度发挥各个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多样, 不仅可以组织班级学习, 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 依据教学具体内容可以灵活安排课内课外学习任务, 课外选学知识与书本必学知识有机结合, 上课地点室内室外结合。教学材料不仅包括现行教材、校本教材, 而且还包括教学多媒体、影像资料及生活背景资料。课前准备是指上课之前对学情、学习小组建设、课本、教学方法以及有关教学所需要的材料等的研究与思考。教学环节构成要素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流程或实施步骤。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基本环节包括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讨论、展示交流、归纳整合、实践评价、探究延拓。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基本环节和增添环节中选取组合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教法选择是指为落实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师生共同进行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务实教学是指教学活动的朴实性、平实性、真实性、丰实性和扎实性。朴实性是指常态下的课。平实性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真实性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不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丰实性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扎实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 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各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联, 每一因素的存在都会对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每一因素作用的发挥又要借助其他因素的存在与作用。

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多元互动、情感欢乐、动态生成、实践创新、彰显教学艺术是建构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生命为本。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差异教学, 以学生生命立意, 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对话, 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学生的生命之旅, 从而激活生命意识, 开发生命潜能, 促使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文化生命提升。

“多元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在良好的交往互动中, 双方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 形成生机和活力, 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师生在其中享受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愉悦。

“情感欢乐”是指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教学, 对工作认真负责, 刻苦用心的准备, 满怀激情的上课, 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欢乐带动学生的欢乐。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张扬学生的个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机会, 让学生不断获得自信、成就梦想;采取多元评价, 多向评价, 给学生以激励, 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乐趣, 以学生的快乐感染教师的快乐。

“动态生成”是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可变性,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生成性, 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矛盾统一性。课堂教学要根据课型的不同, 学生情况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改变。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很多的“意料之外”“阴差阳错”“节外生枝”, 面对这些许多的“想不到”,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要用教师的智慧对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引领, 使学生个性彰显、智慧喷薄, 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完善, 让预设与生成在有机融合中生成出精彩的课堂。

“实践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任, 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土壤。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寓培养于课堂知识学习掌握中, 适时的渗透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探究情境, 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在自学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彰显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激励、引导学生, 要让学生很高兴的融入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乐于让你管教, 听你所说, 信你所言, 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让教学成为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于过渡性的环节、课堂教学的结尾的处理, 包括对学生的赏识等要有技巧的展开, 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⒊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基本原则

(1) 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方法, 学会解决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 而且还要学会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靠教师“填鸭式”“标准化”教学能做不到的, 也不是靠教师“分析主义”教学能做到的, 而是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探究, 要让学生思维不断碰撞, 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 不断得到智力开发。

(2) 快乐性原则。课堂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气氛, 按快乐原则行事。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能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语言亲和, 学生开心快乐, 无拘无束, 毫不紧张的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3) 互动性原则。构建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有效课堂不是教师的“单边主义”, 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要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 师生在教学中能够互动, 不仅做到教学行为上的互动, 而且还要做到师生情感上的互动, 要调控好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有激情的学习。通过设置情景, 让学生“心动”, 有一种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 想学习, 把教学置于适当的活动中,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真正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行动”起来, 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 有效参与教学。

(4) 预设与生成统一原则。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是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不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相互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课堂教学不能够按事先的预设刻板僵硬的走程序, 而是要注重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感受, 要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整齐划一, 要注重思维的发散、问题的质疑及其延伸拓展, 注重开放和生成, 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

(5) 练习原则。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练习和实践, 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通过脑、手、口等多种器官的并用, 并通过观察、模仿、体验, 在互动中学习, 在练习及实践中学习。设置的练习要能面对全体学生, 练习要有梯度, 分层次设计;练习设计既要注意课内知识的复习巩固, 而且还要注意适当的延拓, 既注重广度和深度的延拓, 还要注重向社会生活延拓。

(6) 活动性原则。学生靠什么参与课堂教学?各种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介质。设置一个个教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探究、讨论的场所,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展示自我, 收获自信, 提升能力。

三、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建构操作

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调查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本堂课已具备的社会生活经验, 甚至还要充分估计教学对象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偏差。 (2) 学习小组建设。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合理搭配学生, 建设好学习小组。 (3) 熟悉课本。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本, 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4) 物化材料的准备。导学案编写, 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5) 软件准备。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际, 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课堂上拿什么给学生, 学生应有什么样的收获等都要了然于胸。

自主学习。对于给定的学习内容, 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 由学生完全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自己的学习自己做主, 采用什么方法, 要思考哪些问题, 要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可以看书自学, 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 也可以问老师, 有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对于新生, 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自学难度较大, 因此, 教师要布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细化, 将学习目标以自学提纲的形式给出, 对学生进行课本助读, 指导学生带着自学提纲进行学习, 组织学生完成预学练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 或参与学生讨论, 或指导学生学法, 或解答学生疑问, 尤其对差生要以同学的身份参与其中, 和他们合作学习, 提升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他们的学习能力。

思考探究:模拟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或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与方法, 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一般要经历“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探索, 形成新观念;命名, 形成新概念;解释, 整合拓展;评价, 修正解释”等过程。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导学案, 也可以来自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 也可以来自学生在阅读自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疑惑的问题, 还可以来自学生同伴的疑惑并且自己不解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设法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探究的材料采取“给问题不给方法与材料”、“给方法不给问题与材料”“不给问题不给方法不给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提升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合作讨论:所谓合作, 就是指互动的参与者为了执行某一任务, 或达到某一目标所作的持续性的、共同的努力。合作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一复杂问题, 让几个学生共同思考, 分工合作, 互相交流,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 同伴间优势互补的学习形式。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通过合作讨论, 有助于解决靠个人努力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能从别人的方法中获得启迪和帮助, 从而理解课程内容, 拓宽视野, 分享别人的智慧、体验与理解。在合作讨论前要有精心准备和设计, 注意合作讨论的动机和价值, 明确好讨论小组内个人责任。把握好合作讨论的时机, 一般来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在新授知识的探究中、在解答问题时、在整理归纳知识时、在思维受阻时安排合作讨论较为适宜。合作讨论前要有思考, 或在充分的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 讨论小组的人员可以固定, 也可以不固定, 但是要满足“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具体操作可以先小组内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 然后轮流提问, 小组负责人要把大家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 再把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提供给交流时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无事可干, 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掌握学生的疑惑, 指导方法, 引导讨论。

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思想等以适当的方式摆出来, 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 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展示的形式包括语言陈述即学习小组成员间口头讨论或师生问答、上黑板演示、小组内交换作业答案、小组间的传阅、利用多媒体及幻灯影像等工具展现, 要注意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展示的内容包括对指定问题的回答,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会、疑惑、所思所想等。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展示, 都要有相应的解释评价, 还要接受别人的咨询、答辩, 有可能是展示过程中的自身的问题, 也有可能是同学在前面学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展示有交流, 展示交流时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教师要引导展示交流的方法, 恰到好处的引导或点拨展示交流中的疑惑, 什么时候要点拨、哪些方面该点拨, 如何引导疑惑要有把握, 不要学生一有问题就点拨, 要充分利用展示交流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利用好课堂生成的问题, 引导学生向有利于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方向发展, 及时评价展示交流中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突出点, 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践评价:实践评价是指数学课堂练习及其检测。其目的是巩固当堂课所学及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课堂练习、检测题的设计要注重掌握试题的难度、容量, 加强对当堂课内容复习、诊断的针对性。试题不能太难, 要以巩固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 综合提高要少, 要加强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训练题目的设计, 试题容量不能太大, 一般五至六道小题, 二至三道大题, 以检测本堂课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达标,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方向。

归纳整合:归纳整合是指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梳理, 对数学思维的提升。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梳理, 模糊点得到澄清, 重点得到加强, 难点得到突破,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同时,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形成知识网络, 提升思维的整体效能。小结的形式应该多样, 可以采用学习小组内人人小结发言, 小组长记录结果并汇总后派代表在全班陈述;可以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答或抢答;可以游戏的方式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小结;可以全班举手回答或老师解决等。小结之前应先让学生或看书或讨论, 充分回顾本堂课所学, 老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小结, 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思维水平得到升华。

探究延拓:探究延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其拓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使知识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探究延拓的主要方式是数学练习, 其次有数学实验操作、数学小论文、数学辩论会等形式。探究延拓习题的设计既要注意基础性, 又要注意拓展性, 包括方法的拓展、知识的拓展、思维的拓展。既要有点又要有面, 既要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练习, 又要有发展数学思维的训练, 既要有动脑思考的数学问题, 又要有动手操作的数学问题。既有做的又有说的, 注重层次性、探究性设计, 既照顾到基础差一点的同学, 又照顾到优秀生, 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的学习, 都有收获。

以上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根据需要可以增添环节。如增添“小结升华”“实践探索”等。在实际教学时, 基本环节不是节节课都必须要全部用到, 对基本环节可以合理删减, 如有的不需要“展示交流”或者“实践评价”等, 应灵活使用基本环节。环节的增删可以依据课程内容、课型特点、教法特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等的需要进行。还可以对应用各环节的顺序进行重组。各环节的使用顺序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课堂结构, 形成不同的教法。如“思考展示—自主学习—实践评价—合作讨论—归纳整合”类似于“五步尝试教学法”等等, 这样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教法。

优化建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 篇10

关键词:积累,改变,优化,两案六环节

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是否真正有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位。因此,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积累源头活水才能厚积薄发

为了提高认识,我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王坦教授的《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能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收获,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沟通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交流能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有的放矢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重在灌输教材知识,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被动的,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将由“教”逐步向“学”转变,教师不要再做无私的“蜡烛”,要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打火机”。 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走下神圣的讲台,融入学生当中。

三、优化过程才能提高课堂交流效率

(一)自学质疑,发现记录问题

该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进行。学生在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版块,并在课文中勾画重要的知识点,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交流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学生的学习行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把学习小组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我们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交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待问题在组内得到初步解决时再进行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内的交流成果,其他同学主动质疑和补充,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三)精讲悟疑,感悟总结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环节要针对前两个环节中学生的疑难展开,还要注意学生层次、 点拨范围和教学难度等问题,精讲点拨要到位,但不要越位,要准确把握好“度”。

(四)训练释疑,巩固再现问题

这个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独立、紧张、有序地完成学案中的巩固训练题。通过训练,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同时教师还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或个别指导。

(五)反馈补偿,修复巩固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完成学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预设的反馈补偿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教学。对反馈补偿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

(六)拓展运用,迁移升华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链接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中考题、热点题,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以致用、拓展思维空间、巩固学习成果,形成相关技能。对本环节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矫正并进行变式练习。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提高其探究创新的能力。

优化建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 篇11

[关键词]积累改变优化两案六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02

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是否真正有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位。因此,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积累源头活水才能厚积薄发

为了提高认识,我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王坦教授的《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能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收获,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沟通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交流能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有的放矢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重在灌输教材知识,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被动的,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将由“教”逐步向“学”转变,教师不要再做无私的“蜡烛”,要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打火机”。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走下神圣的讲台,融入学生当中。

三、优化过程才能提高课堂交流效率

(一)自学质疑,发现记录问题

该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进行。学生在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版块,并在课文中勾画重要的知识点,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交流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学生的学习行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把学习小组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我们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交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待问题在组内得到初步解决时再进行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内的交流成果,其他同学主动质疑和补充,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三)精讲悟疑,感悟总结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环节要针对前两个环节中学生的疑难展开,还要注意学生层次、点拨范围和教学难度等问题,精讲点拨要到位,但不要越位,要准确把握好“度”。

(四)训练释疑,巩固再现问题

这个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独立、紧张、有序地完成学案中的巩固训练题。通过训练,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同时教师还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或个别指导。

(五)反饋补偿,修复巩固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完成学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预设的反馈补偿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教学。对反馈补偿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

(六)拓展运用,迁移升华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链接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中考题、热点题,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以致用、拓展思维空间、巩固学习成果,形成相关技能。对本环节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矫正并进行变式练习。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提高其探究创新的能力。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的策略研究,让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通过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加强理论指导,继续以活动为载体推进高效课堂模式。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 篇12

中国是诗歌古国,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 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 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 从《诗经》到《楚辞》, 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 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 高潮迭起, 名家辈出, 精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 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为了应试,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这样的形式:读一读, 背一背, 对于诗歌的意境, 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甚至不涉及。这种浮光掠影、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四月二十三日, 我有幸观摩了舟山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 顾盛红老师教学的《乡愁》脱颖而出, 窃以为可从这一课例中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过程和实录

课前顾老师让学生边听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边鼓掌, 带领同学们轻松进入课堂。上课伊始, 顾老师以亲切的语气来引入课题, 接着播放朗读录音, 全场沉浸其中。

听完朗读录音, 顾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有感情地四人小组朗读全诗, 然后请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并推荐一名同学把这种深情和眷恋上台读出来。师生作点评后配乐齐读。

接下来进入剖析诗歌内容阶段。顾老师问: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 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学生找出这些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顾老师进而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乡愁?学生答: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老师整理后说:如果说前三节诗写的是家愁, 那么最后一节诗则上升为了国愁。同时板书:家愁、国愁。接着自然而然指导朗读每一节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 尤其是最后一节, 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 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高潮。这是第一部分的朗读指导, 学生分组朗读, 每组一小节, 最后一节齐读。

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去细细品味、赏读诗歌中的精妙之处。顾老师问:你发现诗人在描写乡愁过程中哪一个词或者说是那一组词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学生找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通过删去后比较, 这组词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 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师生深情齐读全诗一、二两句体会。“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再次通过删去后比较, 这组词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 逐渐升华。乡愁逐渐成为民族之恋。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去掉“啊”和“而”读一读?学生品味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 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 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师生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 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

品味诗歌语言后开始深入探讨诗人的背景, 通过了解余光中的经历, 指出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 使诗歌增加了人生沧桑的厚重感。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 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进而迁移了解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他在去世之前写下的哀诗《望大陆》。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 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

最后师生怀揣这份沉甸甸的乡愁, 再一次深情地吟诵全诗, 宣布下课。

三、评述与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 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 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 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 探索诗歌的深层内涵并从这一课例出发, 建构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课堂, 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 创设情境, 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一种情感很丰富的文学体裁, 诗歌教学要注意情理交融, 是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结合。语文课堂本身应富有诗意。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亲近诗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顾老师以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为课堂的导入, 让学生在课前就能被这种游子思乡的情怀深深打动, 并用自己亲切的话语使学生一上课就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方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课堂上, 学生始终被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

(二) 品味赏析, 领略诗歌的文字美。

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纯粹, 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 她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我们引导学生读诗, 通过对诗歌的用词的研究、鉴赏,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 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 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

顾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四节诗歌中的好词, 采用删除后对比朗读来体会词语的好处, 本来还是常见的小词, 但在作者的诗歌中就有着不凡的价值, 尤其是“啊”和“而”的品析, 使学生体悟到这组时间序列词语的特殊含义。由此我感受到, 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才能让学生领悟诗歌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 诵读吟咏,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 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要“读”, 诗歌更要“美读”, 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 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 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并加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顾老师充分意识到读的重要性, 把读作为课堂的线索, 贯穿课堂的始终, 以读导学,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等, 同时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 并在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 从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中感悟到诗人沉甸甸的乡愁。

(四) 了解背景, 感悟诗歌的内涵美。

孟子曾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这就告诉我们要深入了解诗人的背景, 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可以熟悉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处境和心情。使学生更易把握诗歌的精髓, 甚至在朗诵时与诗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瞬间贯通, 达到诗歌朗诵的最佳境界。

顾老师在这堂课上, 结合余光中的漂泊经历, 联系他在散文中的语句:“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 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 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 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 被西潮淘空。”感悟余光中的乡愁是厚重的, 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 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使学生能够感悟诗歌深刻内涵。

(五) 拓展升华, 理解诗歌的主题美。

语文课堂的拓展要立足文本, 要为主题服务, 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限, 课堂拓展要适时, 要在深化主题的关键时刻进行拓展。一次好的拓展会使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 反之也会节外生枝。

顾老师在这堂课中, 由余光中的乡愁联系像他那样, 乡愁中既有个人的沧桑感, 又有民族同根、文化同根归属感的老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了解他的经历后教师饱含深情朗诵《望大陆》, 使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 使学生明白无论是余光中, 还是于右任, 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 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 有多少华夏子孙在刻骨铭心地品味着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 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而永恒的情感。

四、结论与反思

上一篇:采煤技术发展下一篇:水泵系统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