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2024-08-20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1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这个环节上狠下工夫, 整堂课往往通过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全文,既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突破口,又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就像珠玉似的晶莹,有如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可以开辟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广阔境界。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狠下工夫,让课堂笼罩在浓浓的智慧光环下,学生的智慧会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那么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看法,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一、设计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这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处理好这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否则整堂课会成为问题的堆砌,零敲细打,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于奔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怎能与有效课堂挂上钩呢? 其实,这样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优秀的教师则不然,往往通过围绕一两个问题的探究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3.熟悉说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先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

可以说这个问题贯穿于整篇课文教学之中, 实现了这篇文章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已经完成了, 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请学生结合上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看看这篇说明文在结构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上的特点是由总到分的形式。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目标之三,也就是把最初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具体体现“四个讲究”和“三个美”的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每个段落中的中心句是如何进行具体说明,这其中要重点探讨作者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生动的说明。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一一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巧设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懂得了如何欣赏苏州园林,如何学习类似的说明文,以及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抓住语文教学中一些细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大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的地方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细节处理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把深藏在文本中那些闪烁着作者智慧光芒的东西挖掘出来。例如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准确阐述它们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还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最后考虑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引发投射的问题直指文章的主旨, 如果教师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麻木感, 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荡然无存,怎能把语文学好呢? 一篇文章的细节往往是这篇文章最传神的地方,也是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无数的细节教学串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例如在《捕蛇者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 二是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从事捕蛇这项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文章第二次多了一个“大”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发现这两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 (为社会 )。由蒋氏个人到整个社会,可见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唐皇朝,指向了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引起了读者的深思,更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从疑难重点问题切入进行分析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交流,完成以后会产生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如果设计的问题泛滥成灾且质量不高,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感, 导致有的优秀学生产生倦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的情况。而有经验的老师则不然,他们在备课时就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重难点的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为了要实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揣摩错觉,在想象情境中欣赏作者描绘月色笔法的精妙。应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教学重点,老师不做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很难入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学生完成教学重难点就有了抓手,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可见教师问题设计得巧妙,还有适当的引导,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工作。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细节的关系,将它们有机融入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既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又让学生享受到其中一枝一叶的情怀,这样的语文课才最有效。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2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有效讨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者叶澜教授说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凸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小组讨论,以其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尤其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如皋现在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是倡导学生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讨论,我进行过一个微型课题研究,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影响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其他语文教师的研讨,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虚假讨论

1.教师有一系列的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例如:我在听同事的一堂《散文家谈散文》,教师课前将活动单发给学生,活动单上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课前就从手边的参考书上找到答案了。然后课堂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在这样“讨论”:“这一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是什么?”于是组内成员将答案读一遍,算完成了!小组展示时,学生就将答案说一遍,甚至是念一遍!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2.教师的预设问题太过简单或具体化。太过简单使得学生不必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于是,讨论就变成一种形式,大家只要把头聚在一起,对一下答案即可。太过具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没有发挥的空间。

(二)精英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在表演着思维艺术体操,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或听客,冷眼旁观。

这也是现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更好,收获很多,能力提高;差的也更差,并可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无法实现讨论的初衷——共同进步。

(三)肤浅讨论 所谓“肤浅讨论”,就是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这是我们听课时遇到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二、关于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有效的前提 1.班上的小组分配。

为了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方便,我觉得首先得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将位置安排成面对面坐。(在07年时我就这样安排位置了)那么这个小组该怎么分呢?我在对学生、老师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方面的问题,统计分析后发现,100%的老师认为应该优生、后进生搭配着坐,71.7%的学生希望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起讨论。于是我决定兼顾男女生比例和成绩帮扶来分配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每组八人,形成四组帮扶对子,并以小组来定学号,比如:XX组的4号。

2.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反馈(检查讨论的有效性),给每组打分,并评定每日之星、每月之星和学期之星。这个措施的制定,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与其他小组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班上学生的开导和训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很多年的学生,要一下子让他们从认真听转化到开口讲,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平时要联合所有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时胆子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很可能成为每一小组每一次发言的代表,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享有锻炼胆量、能力的机会,减轻胆小学生怕说错让人笑话的心理,并做到公平、公正,我这次请每组的1号同学发言,下次请每组的2号发言,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整体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喜欢出头露面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使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4.教师自身的充分准备。

一是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老教师是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年轻教师自身受到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学到的经验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要知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以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

二是要认真备课,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关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且,为了避免学生直接从参考书上搬答案,我在设计“活动单”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原创题,或是换了一种问法。学生从参考书上找不到答案,就只好自己去思考。

5.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一个原则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活动单”确实应该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课的学习目标,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个预先了解,对活动单上的问题预先思考,甚至课前跟同学提前讨论,这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讨论有效的核心

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1.科学掌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

(1)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3)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4)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主动探究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在小组活动之前老师应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小组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望而生畏,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张口答出,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老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让他们摘到“成功的果子”,让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

3.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

有很多时候我会发现,个别小组或个别同学在讨论时,碰到有些小问题,在那儿辩论、钻牛角尖,而这些已经偏离了讨论重点。这时候,老师就要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拉”他们回正题。

4.小组讨论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我认为,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讨论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有限的45分钟,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在放手让学生讨论前,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有个揣摩,估计学生需要多长时间能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给的时间多一些,让学生尽可能考虑充分一些,阐述充分一些。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则尽可能缩短时间,形成抢答情景。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整活动时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及时反馈是讨论有效的保障

我们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哪种教学模式,能取得好成绩就是最有效的。所以如果学生发现讨论结束没有什么检测的方式,那么他在课堂上势必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从问卷调查来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衡量讨论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个别提问、200字的小练笔、小测试„„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怀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琐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边读边拟发言要点的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有效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4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作者意图价值取向的揣摩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就一篇文章而言,通常来说,作者是想表达出自己的一种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达出作者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就目前而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课文的作者自身价值取向进行进一步的理解[2]。然而,由于作者的价值取向受到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局限,就当前而言,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对文章进行阅读的同时,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某些方面读者是认同以及赞赏作者的价值取向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会出现异义和碰撞。当然,出现这样的现象本身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这也在很大成分上体现了阅读的本质。

2. 缺乏对文章整体内容形式的观照

从本质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出教者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对学生、教师的情感体验进行进一步的调动,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理性地解剖。为了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有效地结合,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此外,对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重视,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启发性、逻辑性以及思辩性,在课堂文本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自身的理解。

3. 没有关注全体学生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然而,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来说,教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学生的忽视[3]。具体来说,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还没有进行全面地观察,同时,在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之前,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二、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要设立细化目标方便落实

通常来说,就教学设计而言,需要对课时目标的设置进行进一步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的蓝本。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思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确定。与此同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效”,实际上是实效的意思。我们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一般根据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2. 合作学习的技能和习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耐心培养

通常来说,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去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当然,为了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培养,不断地进行相关的指导。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成员团结在一起,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构建一个愉快、高效的学习团体。

3. 要体现学科特点分层落实

一般而言,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这样的学科,要想学好的话,需要进行日积月累。就目前而言,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出现贪多求快、教学内容太多的现象,学生就容易出现跟不上、学不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重点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低年段的教学需要掌握词句搭配的运用,中年段的教学需要对句群和段落概念的渗透进行进一步的重视,最后的高年段的教学就需进一步了解谋篇布局了。

4. 将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

在进行实际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参与的乐趣、体验探索的经历。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文本,教师应该是这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三、结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把学生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的枝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孕育出富有历史浓郁芬芳和现代流光溢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7(5):23-24.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7(6):10-11.

[3]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7(4):20-21.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5

啊喇中心校 钱 梅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能促使有效教学的生成。本人就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促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 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 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语文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篇6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语言 艺术 传递 交流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从而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终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语文教师是普通话的最直接推广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所谓的“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是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是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其实这样的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最终拉远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令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们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首先就不是规范的普通话,同时在课堂上也不对学生普通话做任何的要求,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是基本要求,还要富有形象性。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就相当的通俗易懂了。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就格外的形象和精彩。

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尤其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哲学事理,如03版高中教材第五册就有一个单元的哲学论文,恰当的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开展教学,必然令我们的教学由干涩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也是不够的,高中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一轮又一轮的不断被“轰炸”,再耐得住性子的学生也是会乏味和走神的,更何况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本身是不可能具有那般坚韧的耐性的,好动并好奇才是学生的天性,枯燥的教学语言只可能成为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该尽量才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可能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曾听一位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課,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一点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7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 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怀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 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 从问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 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 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 品味诗句, 这一曲问的妙处, 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提问的繁琐细碎, 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问设计的不周, 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 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如教学《故乡》一课, 学生在预习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边读边拟发言要点的15分钟后, 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 故乡的人也变化了 (闰土和杨二嫂) 。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 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篇8

课堂提问对师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提问来弄清自己的困惑,师生提问都能促进彼此的思考,从而改进教学。[1]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总是出现较多失误,比如:提问范围大、空洞抽象;提问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偏深偏难,简单地让同学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太过笼统;有的提问脱离了学习重点,含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态不给评价等。提问效果不理想,就更不要说对提问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了。

再一方面就是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关键。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全局性质的把握,不仅要理清楚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还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点,更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错位和杂乱。错位的教学目标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杂乱的教学目标既不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也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的思维火花碰撞,多元思维有空间可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却不易做到。笔者认为,首先,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入课文既要有趣又要贴近文本,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本,变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这需要教师提前明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引导侧重点,教师一定要十分清楚具体的教学内容,吃透文本,采用恰当的教学思路,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找到文章切入点。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才会遵循教学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控制。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课堂交流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课堂提问时,学生个性多样,思考方式多样,因而得出的问题答案也会多样。多样性的回答,不仅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候也会偏离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答非所问、奇思妙想的答案肯定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回归教学思路主题,不能偏离课堂学习的既定目标。最后,关键是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独立思考了老师的提问,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都不应该轻易给予否定。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的剖析。就客观性问题来说,学生答出的正确答案要给予肯定和及时总结;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标准答案时,教师的正确做法是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剖析——是提问本身有毛病,还是答题思路不对,或者是理解不当,逻辑不合理等,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就主观性的问题来说,一般情况下没有标准答案,就“意思对即可”的问题,不需要太在意答案的形式。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要深入探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某老师讲课文《老人与海》的时候,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文章中“老人”的形象让你想起了中国小说的哪个人物形象?很多学生答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老师又进一步问学生是喜欢武松多一点还是喜欢“老人”多一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最后各自陈述自己所支持的人物及理由,老师把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在学生陈述观点的时候,无意识地自主分析出“老人”的形象,达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比分析武松的形象,不仅教会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而且对学生以往的知识进行巩固,这种引导过程可谓“一举三得”。

无论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恰当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短暂的课堂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这一角度,分析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困难”这一高耗低效的状况,提出教师有效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多元思维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9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天生就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是, 那些发现往往是浅层次的、无序的。教学中, 我利用学生好问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 从感知、感悟和鉴赏这几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发现问题, 并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感知

感知层次是学生认知水平中比较浅的层次。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创作方法等方面思考, 以便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为下一步感悟做充分准备。

(1) 紧扣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有的准确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如初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 学生看了课题随即提出: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因为肖邦有爱国的思想, 他至死都不忘祖国, 所以他在弥留之际要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学生的第二个问题能准确地提示文章的中心,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来龙去脉涵盖了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 它能够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思考。如初学《莫泊桑拜师》时, 学生提出:1莫泊桑是什么人?2他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3他通知拜师学到了什么?理清了这些问题,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便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学起课文来便如鱼得水。

(3) 体会作者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 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初学《草原》时, 学生提出: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2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学生体会到了这些创作手法的好处, 便能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美丽风光的赞美, 体会到作者所感受到的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时, 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才能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感悟

感悟层次是学生认知水平中比较深的层次。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 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 深入探究, 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1) 正视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来。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小草和大树》时, 学生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小草和大树, 为何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2“她们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 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是什么意思?3她们“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什么要把夏洛蒂姐妹比喻成小草和大树?解决了这些困惑学生的问题, 学生便能情不自禁地产生愉快的情绪。

(2) 捕捉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 喜悦、悲伤、痛恨……当学生产生这些情感时, 教师应善于捕捉时机, 引导学生抒发情怀。如学习《詹天佑》时,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心潮澎湃, 有的说:“我十分气愤!”有的说:“我佩服万分!”有的说:“我高兴极了!”有的说:“我无比难过!”我紧接着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三、鉴赏

鉴赏层次是学生认知水平中的高级层次。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 可将欣赏和批判作为立足点进行思考。鉴赏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持续发展的过程。

(1) 引导学生欣赏。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成功之处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如学完《船长》后, 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之处:1作者在安排材料时, 抓住遇险和脱险详细叙述, 突出了重点。2作者写船长时把人群的混乱与船长的沉着镇定进行对比, 突出了人物形象。3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了教 学课堂当 中 ,但是 ,在应用的 过程中有 很多问题 表现出来,如:

1.对话式教学形式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流于形式化,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常都表现为“ 一呼百应”的教学形式。 这种对话式教学严重缺少实质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很难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需求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 ,小学语文 课堂对话 式教学模 式也存在 着一种“ 包装”的形式,尽管这种形式的课堂 具有很多 课堂活动,课堂气氛 往往都很 热闹和谐 ,但是却无 法达到理 想中的教 学效果。

2.对话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整个班级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 在语文教学相关标准当中规定:“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并且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能够推动学生健康地发展。 ”但是,在实际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对话模式,最终导致教学水平低下。

二、解决对话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但是,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独立的主体。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平等、认真地对待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语文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且将对话的优势体现出来。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全面了解,并且不断引导学生,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 游园不值》 时,有学生对“ 一枝红杏出墙来” 提出了问题,学生认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万紫千红,为此学生觉得“ 一枝红杏”无法表达出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 为此,学生与教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 教师问学生:“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对话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重视课堂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

实践表明,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等。 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要自觉地展开讨论,真正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 坐井观天》 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学生将自己想成小鸟或青蛙,让学生和学生展开对话。 应用这种对话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并且将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篇11

一、由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

1.作秀型

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由于课文写了学生们前后的态度变化,于是教师请孩子们画出学生的表情变化图。学生上台作画。

评点:文本的拓展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案例中拓展环节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真正审视拓展的内容的质量,只是过多地关注了拓展形式的新颖。这样的拓展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

2.自我放逐型

一位教师在教学《将心比心》时,先针对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默读文章,同桌之间交流问题的答案,等同学理清问题。其后半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十个社会新闻案例,有为了获得企业利益不顾环境,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当然也有出资修学校的捐款资助穷人的,然后带领学生围绕这些社会新闻案例讨论:现在的人们还能不能将心比心?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避免?

评点:显而易见,如此的文本拓展,既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使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又消解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为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新课改施行几年来,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非常明显和突出,这就是泛语文和伪文本。这种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简直可以说是“阅读教育的自我放逐”。

3.牵强繁冗型

一位教师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资料。上课伊始,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课本。

评点:整节课,看似热闹,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一来由于拓展过宽过泛,文本根本就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度研析!二来整堂课过分注重搜集和展示,对搜集到的材料却未加以处理和利用,整堂课像是个资料展示厅,丰富却没有深度。纵观整个课堂,只有展示,没有思考,没有加工和分析,更没有点评和指导。这样的课堂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

二、让有效“拓展”走进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把握住以下两点:

l.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小木偶奇遇记》一课后,让学生想象小木偶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如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时,可找来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离别诗,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科普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蝙蝠和雷达》,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2.利用生成,适度拓展,提升语文素养

(1)在错误中拓展。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进行拓展,在对错误的暴露中辨析,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中的小女孩因为饥寒交迫的生活,她只能盼春天到来,才能自由自在地挖荠菜填饱肚子。这时,一位学生却不以为是,举手说:“我在大酒店里吃过荠菜,味道非常好,我还跟爸爸说,下次我还要吃荠菜呢!”像发生了连锁反应似的,一个说:“是啊,荠菜比平时家里吃的菠菜好吃。”另一个又说:“荠菜真的好吃,课文中小女孩说,荠菜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吃,味道肯定不错,饭店里餐桌上的玉米糊也很好喝呀。”……面对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教师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荠菜好吃”四个人字,适时地拓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读课文,围绕“荠菜好吃”四个字讨论:小女孩吃的“荠菜”和我们吃的“荠菜”有什么不一样?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好吃”,而我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好吃”?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过这样一个“荠菜好吃”的质疑拓展,不仅深入理解了在当时荠菜并不好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的语境。

(2)在质疑中拓展。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较难或者很有价值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松鼠》一课时,预习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有一学生人胆质疑道:既然松鼠也吃鸟雀,为什么说他们不是肉食动物,是不是矛盾了?(有几个学生也跟着附和)于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于是,有的说:“我认为不矛盾,因为课文中说它们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这说明松鼠的主食不是肉类。”有的说:“我在词典中查到了,肉食动物是以肉类为主食的,而松鼠常吃杏仁等植物的果实。”于是得出松鼠主要吃植物果实,应该归为素食动物。学生的质疑应该说是他动脑筋想问题的结果,也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肉食动物与素食动物的区别。

(3)在发难中拓展。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美化语文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环境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同忽视的。古代有“孟母三迁”, 就是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经过“三迁”后在学堂附近定居, 让孟子在读书的环境中成长。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环境塑造人, 环境对人的个性塑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就要为学生塑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环境布置, 让班级的更具有文化气息。比如, 在教师中设计有文学展示栏、进步竞赛栏等等, 对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具有引导作用,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乐在其中, 而不仅仅是被动学习。学生的心理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学生以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 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 就会逐渐地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厌学心理得以消除, 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得以增强。

二、为学生塑造活泼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

笑是效果良好的调和剂。如果学生带着美好的心情学习语文, 而语文教师始终微笑着为学生授课, 就会使得整个的语文教学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笑”作为主要的沟通纽带, 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 采用“愉快教学”方法, 就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优化教学模式,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都不会有紧张感, 而是感到轻松愉快, 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 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也被挖掘出来。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学生则在放松心情的同时, 能够以诚挚的态度与教师互动交流, 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意识增强。比如, 在语文课堂教学后, 让学生针对本课教学的感受以及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作文。由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 其情感也会自然地发挥出来。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就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 调动自己的情感而挥笔写作, 就可以将自己对语文课堂的真挚感情表达出来。此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 使得学生分析语文问题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愉快的心情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激活课堂氛围, 以使得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而扩展知识面, 对语文知识得以全面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增加愉快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思维活跃且活泼好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显然是不适宜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毫无兴趣, 如果没有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放弃学习。为了能够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节课堂气氛,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愉快的效果。应用多媒体可以将语文重点教学内容以图片文件或者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 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 让语文教学内容直观化。

比如, 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 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动画视频,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后,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片, 就会在课堂中精神为之一振, 对故事情节自然会更为渗透的理解。当动画片播放完毕, 教师再放学生阅读文章, 就会让学生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可以自然地将文章内容与动画内容建立关联, 从而对文章情节的发展熟记于心。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更为注重学生的实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而言, 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性, 因此而对语文学习不予重视。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愉快教学”,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愉快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针对“愉快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愉快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邱春妮.参与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2 (8) :35.

[2]沈蓉蓉.用“任务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中职语文课堂“任务引领”式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 2015 (21) :54.

上一篇:继电器式下一篇:视频监控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