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2024-09-21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1

怎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这是教师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将举步维艰;反之, 一旦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的局面就变得活跃起来。下面, 我就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课前准备要和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上课伊始, 就要重视创设情境,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声问候, 一份关心, 都会使课堂增添和谐的气氛, 使课堂犹如春天降临, 课未始而已含活势。在每堂语文课前两分钟, 预备之后进行一些全班性活动, 有时词语接龙, 有时背古诗, 有时同学为大家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好书, 有时请同学出谜语, 让大家猜。丰富多彩的两分钟既是一种积累, 又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上课准备状态。兴趣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机, 产生疑问, 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因。

二、教学形式要活泼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求活泼, 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 而是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要因人而异。

1. 充分利用挂图。

针对没有教学资源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幅精妙的挂图, 一片片荷叶“碧绿”得很, 一直铺向天边, 一朵朵荷花“红艳”照人, 惹人喜爱, 在指导学生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时, 简直水到渠成。

2. 运用表演形式。

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 请两个同学分别表演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尤其是扮演爱因斯坦的同学表演得很投入, 先是低着头看自己的装束, 然后两手一推, 肩膀一耸, 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 通过表演的形式, 同学们都深刻地理解了爱因斯坦的谦虚、慈爱, 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与热心。

三、课堂气氛要活跃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它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 生生协同的多向活动, 目的是要营造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的、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 置身于其中, 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 处于戒备状态, 以致抑制各种学习行为。相反, 学生们, 尤其是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 能够被大大地激发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大胆尝试, 从而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很有探究性的问题:“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吗?我让全班同学在一起展开讨论, 查阅资料, 在读中体会, 终于明白了“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和悲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在和谐气氛中得到了鼓励, 在充分讨论中解决了问题。

四、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节课结束了, 不仅要巩固课内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将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造精神延伸到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如在学完《少年王冕》后, 我让学生思考: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吗?他不仅勤奋好学, 而且孝敬母亲, 你打算回家为父母做一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 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像王冕学习, 以后更加勤奋学习;有的说天天为父母做一些家务事;有的说愿与王冕交朋友;有的说时光如果倒流, 和王冕一起去孝敬他的母亲……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担任着多重任务, 应处处注意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实践证明, 只要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2

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赵志琴

【摘要】 中职旅游专业是个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它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本文具体从巧用真实生活案例、巧用案例课程设计、巧用案例教学方式、巧用案例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专业 案例教学 有效性

【引言】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日益显现出它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其特征是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强调探究发现。这种教学形式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因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业务技能过硬,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由于其手段新颖、内涵丰富,能带领学生进入案例的模拟角色中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多年旅游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真实生活案例

培养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文字化问题形式转化为现实课堂中的情境化问题形式,以生动的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取渠道多样,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课后探究性学习部分(可自行编写),也可来自生活。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生活中的案例接 1

近学生实际,比较真实,容易被接受。选取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来选取好的案例。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生活性、真实性,不能离学生思想实际或生活实际太远,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案例,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旅游概论》学科教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纪录片(展示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1)这个案例反映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2)北方多次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4)作为中职学生的你们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胆构想,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从而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接着再抛出问题:(1)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崇生态旅游?(2)什么是生态旅游?它有何特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前面的案例分析就为后面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二:教学“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时”时,先向学生展示案例 “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意思是说每年9—12月份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段,会有二三十万上海人到巴城阳澄湖风景区度假或品尝大闸蟹,在此期间当地饭店和宾馆往往爆满,而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巴城阳澄湖度假区游人稀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上述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体现了旅游的什么特点?(2)该特点又受哪些因素影响?(3)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这一特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1)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说明了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2)该特点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异性(3)学生列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宗教纪念日、人们的带薪假期和闲暇时间的分布 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创设出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案例教学走向成功。

案例三:教学“旅游产品“时,课前先要求每位学生搜集一个本地的特色产品及其介绍并进行讲解训练,然后分组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几位学生代表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如汤山特产、湖熟特产、陆郎特产、横溪特产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介绍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接着展示案例课件:以旅游景点纪念品商店为背景,介绍中国特色产品和现场买卖。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理解了到底什么是旅游产品。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使课堂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

二、巧用案例课程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案例都被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而课程设计则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需要学生找出一条“彩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同时课程设计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撰写设计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案例一:《旅游地理》学科讲授“西双版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接着展示课件: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要求学生读图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西双版纳原来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怎样?(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结构有何变化?为什么?(3)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有哪些资源优势?(4)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景区和境外旅游景区?境外旅游的线路有哪些?(5)你能设计出最佳的西双版纳及境外旅游路线吗?试试看。最少设计5个旅游景点,采用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展示设计路线,教师激励评价。接着再展示课件:图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引导学生 3

思考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后再拓展学生思维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课后讨论,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案例二:《旅游地理》教学“青藏旅游区地理环境特征之交通发展状况、气候特征”时,课程设计如下:首先展示青藏旅游区交通图,以青藏铁路为例,提问学生目前进藏的铁路线有几条?学生读图析图后回答有四条:青藏线、滇藏线、川藏线和甘藏线,接着请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四条路线的课件资料,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1)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西藏,为什么还要修铁路?(2)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3)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青藏铁路哪一年正式开通?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得知:原来铁路建设要考虑的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理解的就比较透彻,知识点一个个迎刃而解,且前后贯通。接着再问(4)进藏游客在进藏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游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感知青藏旅游区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

三、巧用案例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一:“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学习“中国八大旅游区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旅游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旅游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旅游区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旅游区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旅游区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特色„„

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旅游区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

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旅游区旅游局制作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旅游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特征。

案例二: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方式

在练习“导游词讲解”训练过程中,可开展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合理选择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强化训练学生的讲解技能,同时又能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单招技能考核的要求进行的,先是在校内开展了 “我是校园小导游”的模拟讲解活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解经验之后,接着又带领学生到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现场实地讲解训练,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交流或义务为游客免费讲解,然后组内测评或游客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等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性的课堂,改变了学生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不仅自己学习变得愉快,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案例三: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旅游地理》教学 “全球的气候变化”中,采用的是趣味性教学案例,首先列举了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之案例,接着教师讲授,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从趣味知识“举国迁移”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以触动其对地理事象的深化认识。其间,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式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辩论其原因、后果等,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即认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关系,并让学生延伸认识到沿海地区、沿海低地,如我国上海等沿海城市,同样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海南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海南岛的开发从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开始的原因是什么?(2)岛上沿海的房屋窗户少而小,前后门均开的原因是什么?(3)海南岛有特殊的”椰子节“说明什么?学生按照事先的布置进行分组讨论,广泛交流,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小组讨论,调控讨论过程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案例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反思评价,但教师与学生的侧重面不同。

首先从教师来说,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编写课后案例,或是撰写反思札记,或是观摩教学录像,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方面,与教师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案例内容的评价及对参与程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他人评价等。如撰写学习日记、设计一份自我检测表,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来进行评价等。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自觉性。总之,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要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学期成绩中去。【结束语】

创设有效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篇3

一、创设情境激趣,捕捉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认知的通道。在情境中感知、捕捉课文的知识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分析与概括能力。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利用课前三分钟与学生一起玩纸牌。我拿出两组牌,分别是:红心9、7 、5和黑桃8、6、3。上来的学生当然挑红心。但眼看着自己手中的牌大,却让我净胜了两局,学生不服气,说:“这样比法,谁先出牌,谁就输。”“为什么?不是你拿的那组牌大吗?”“因为你占了先机!”另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叫了一声。“对!战争中、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那方能否占得先机。”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的就是這样一个故事。有兴趣吗?”“有!”这一声齐喊,大有石破天惊之势。通过课前设置玩牌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的奥秘。

二、创设情境激思,突破重难点

在文章的重难点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手段单一。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能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变抽象为形象,缓解教学坡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播放课件,随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奏响,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的动感画面。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我声情并茂地朗诵。此时,学生已完全融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写得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生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面,感悟文章的隽永意境。品味了语言文字之美后,学生在《月光奏鸣曲》的伴奏下,开始动情地朗诵,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海上月色……本环节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中,激发了思维,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 创设情境激情,拨启动情点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寻找文章的动情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巧创教学情境,拨启文章动情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及情感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运用现代媒体播放圆明园以前美丽的原貌,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与自豪之感。而后再播放英法联军侵略者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把那些宝物能掠夺的“统统掠走”,不能掠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以及放火烧园的电影片段,把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顿生惋惜之情与痛恨之感,激起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创设情境激疑,填补空白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疑,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阅读时去思索、去想象作者特意留下的一些艺术空白,填补文中空白点。这样,教学可由文中迁移到文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巧妙地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熔于一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将诗中的内容演示一遍。之后,一个小书童带着一个问题,跳出画面:“假若园主人在家,那么作者会看到什么?”通过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疑问。之后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接着再播放园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蜂飞蝶舞,一派美好春光的课件,引导学生领悟诗中作者虽然未遇上园主人,但是并不扫兴,原因在于他由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这样,让教学又由诗外回到诗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实文中空白处,使课堂更加紧凑。最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写“假如园主人在家”的作文,让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教学的延续性,形成一种大语文教学观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敢于发现、勇于创新和大胆想象的能力。(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责任编辑 徐纯军

有效导入,激活语文课堂 篇4

一、 运用音乐导入

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音乐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背影》一课时,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也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一起感悟那父子之间浓浓的挚爱深情吧。”

二、 运用诗词导入

诗歌的魅力夺人心魄。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诗词导入,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扉,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故乡》一课时,我深情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跟着轻轻地吟诵,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悟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三、运用时事导入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由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时事导入,必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父母的心》一课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她死亡时的姿势是: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倾,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用自己的身躯庇护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未伤。在她的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编好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听完后,唏嘘不已,于是,我顺势导入:“亲爱的母亲,我们向您致敬!父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共同领略父母的伟大情怀。”

四、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些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故事导入,也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捕蛇者说》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礼记·檀弓》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派学生子路去询问。子路问她:“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情吧?”那妇女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问那妇女:“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女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学生听完故事后,窃窃私语,于是,我顺势导入:“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不相信,可是当他经历了一件事后,不但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的脚步,亲自去永州见证一下吧。”

五、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直观性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图片导入,同样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前配发的黄山图片,并且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黄山的巧石“猴子观海”。在学生啧啧称奇时,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只是黄山一角,我们看到的‘猴子观海’仅是其中一绝———怪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有关黄山的解说词《飞红滴翠记黄山》。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惊叹、向往黄山的秀美风光。”

六、 运用影视导入

影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很能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材料:有一个名叫徐秀娟的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以前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女孩与丹顶鹤朝夕相处的唯美画面,歌手朱哲琴的凄怆歌声,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于是,我顺势导入:“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同样,一个男孩和一只鸽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

七、运用悬念导入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在讲析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从题目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2作者为什么要听泉而不看泉?3鼎湖山听泉,作者听到了什么?4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想成为破解“密码”之人。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要想成为解码专家,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跟随谢大光先生的脚步去鼎湖山听泉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不能千篇一律,要讲究形式,注重创新。只有这样,导入才能有效,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导入是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导入方能聚拢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为真正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5

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陈继伟36210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展示了应有途径。但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修养情感,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而教师要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担当角色。这种“有我之境”可使学生在角色意识下,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1.范读——再现情感。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如:温情脉脉时“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紧张处一泻千里,忧伤处一字一顿或如泣如诉。

2.点化——融化情感。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之鲜明的对比的层次性情感,把握思想内涵,为情感共鸣奠定基调。

3.设境——引发情感。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地、设身处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1)展现生活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可以把教材中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情境沟通起来,“豁达”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境界。

(2)实物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上《黄山奇石》,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边展示照片,边介绍自己知道的景点,既丰富生活体验,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相通,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一图穷千言”。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指点和启发;要由图入情,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教

学中,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能实现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的融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角色体会情境。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即兴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完成课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三、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主导。当学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的加剧,最终将“情满而溢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1、诵读。诵读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诵读,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显示了语文课的生命活力。诵读的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

2、传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点”,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表达欲望,开发潜在的主动基因,健全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公鸡的脸红了》讲公鸡在邻居们向他借东西时,不肯借。当大风刮跑了他的的屋顶后他却受到了邻居们的鼎力相助。课文最后写到:“公鸡望着他的好邻居脸红了”。教师可以抓住“脸红了”这一动情点,让学生读课文、看图片、谈体会,将课文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从中受到

教育和启迪。

另外,体态传情--用体态语言流露学生的情感,也是让学生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以产生共鸣。

3、读写同步。“言为心声”,学生的习作应是其生活、语言、情感积累的自然表述。所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抒发、升华情感。如学习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题,想象并写出当时的情境和渔夫一家人命运,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揭示自己对“穷人”宁可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品质赞美和对人间真情呼唤的丰富情感。

如何把语文教学中“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缺陷改变为“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的情景--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的碰撞,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电话 ***

激活音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篇6

一、有效创设,促进审美情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音乐课由于条件限制,加上有些曲目因地域、民风的不同,音乐的艺术形象别具一格,学生限于生活积累,很难体会乐曲的意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资料、动画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当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音乐意境中,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奇的事物,注意力也会集中于眼前的景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景中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极致的音乐美,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审美情趣。如欣赏彝族音乐《阿细跳月》,学生对音乐非常陌生,因此,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的彝族舞蹈服装向学生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彝族的民俗风情、彝族的舞蹈,不仅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从多个渠道了解彝族,帮助学生从外围了解所要欣赏的音乐,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这时,学生的“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他们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思考更深入,更透彻。课堂教学中,我和学生手拉手围成圈,在《阿细跳月》的音乐中模仿彝族的姑娘小伙们跳起舞,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音乐,进一步体验彝族音乐的特点。有效的情境创设是以音乐为主线,辅以其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自由想象、任意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产生灵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顺利完成从歌声表达到陶冶情操的升华过程,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有效重复、提高审美能力

重复,是音乐和音乐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大到整个学段,小到一节课,一首歌曲,一段主题旋律,一个知识点,我们都会用到重复。巧妙生动的重复不仅会加强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的重复堪称一门艺术,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效的重复中感受音乐,培养审美情趣,享受“重复”的乐趣。如欣賞《小狗与口哨》时,我设计这样的“五部曲”引导学生聆听、理解音乐作品:完整初听→聆听口哨主题→这段口哨主题在乐曲中出现几次?→请你在听到口哨主题时拍手,其他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边听边随音乐哼唱曲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虽然在重复聆听乐曲,但每一次的重复都有新的要求。第一次你听到最明显的声音是什么?——第二次,边听口哨主题边感受小主人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愉快情景。——第三次,静静地听,得出口哨主题出现四次。——第四次,学生用外显的动作表现音乐。第五次,哼唱主题。学生在对听、想、演、唱等不同要求的重复中始终保持着注意力,对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铁棒磨成绣花针,就是千百次重复锤炼的结果。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重复的手段,进行有效重复,针对性地让音乐反复在学生耳边响起,增强他们的旋律印象、加深情感体验,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三、有效提问、发展审美想象

提问,要合理更要有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堂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合理而且要体现有效。合理提问是有效提问的第一步,有些提问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而最有效地提问一定是合理的。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导入后,让同学们欣赏乐曲的第一段,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在试讲时我设计这样的提问:这段音乐是柔美的还是雄壮的?是古朴的还是现代的?最后引出结论:“这段音乐具有江南音乐的特点,具有一种柔美古朴的韵味。”这种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我们经常会使用,应该说是合理的,而且最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提问方式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可见这样的提问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的提问是这样的:这段乐曲体现了我国哪个地域的音乐风格?学生回答:“是江南音乐的风格。”我再问:“为什么?”最后由学生得出江南音乐风格的特点是婉转柔美。仅用这简单的问题转化就收到比先前连珠炮式的提问更富有思考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代替了老师苍白的归纳,不仅教学目标达成,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

四、有效链接,丰富审美感知

链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很多音乐作品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对此有距离感、陌生感,甚至有排斥感。如果照本宣科,势必如“隔靴搔痒”,学生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效率。如果能适时、适量、适度的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便能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音乐意境,获得情感共鸣。如歌曲的创作背景、民俗文化、地域风情或是作品典故等等,这样对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大有益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链接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欣赏的课外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画面带来的那种沉重、压抑的基本格调,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其后引出听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感受乐曲的沉重感与凝重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艺术冲击,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最后让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民间音乐及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如《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从而实现相关主题的有效链接,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与审美体验,为课堂教学“点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程思)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7

一、营造环境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课堂上, 营造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的或喜或怒、或抑或扬的教学环境, 可使学生置身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的特定的情境中,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形成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我们知道, 音乐是最高情感的、听觉的艺术, 对人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并能激起共鸣。用它来配合教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拉萨的天空》时, 先播放一曲《青藏高原》, 那高亢、嘹亮的歌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把抒情、优美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曲带进课堂, 让学生边听边唱, 既背诵了诗歌, 又感受到了那优美的意境, 同时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激发兴趣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把科学的教材内容寓于趣味的情节教学中, 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捞铁牛》一课, 可设置导言:“有个几千斤重的铁牛掉在河底, 被泥沙淹没了, 没有汽车、起重机, 你能将它打捞上岸吗?”略作停顿后又问:“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一位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吗?”略略数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教材内容得到延伸,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晏子的才华, 课前把本文编成一个简明的课本剧, 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适合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进行表演, 动静结合, 引起了同学的好奇和青睐, 气氛异常活跃。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改写剧本再到现场表演, 从亲身的体验中, 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潜力得到挖掘, 创造力得到培养,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心里学家指出;“儿童是用色彩来思维的”。让学生在课堂中画一画, 会画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幅直观的图画简洁明了, 形象生动, 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 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当教学过程中遇到障碍, 常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时, 老师不必多加解释, 而是画一幅简笔画就能如愿以偿。如教《天安门广场》一课, 书中说“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中心,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 红墙黄瓦, 庄严又美丽。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 东西两侧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读完句子, 让学生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画出来, 人人动手, 看谁画得准确, 谁就是小画家。学生为了能得到小画家的称号, 仔细琢磨中央、前面、中间及东西两侧, 通过阅读课文, 动手画画, 相互评评、教师帮帮, 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 更理解了课文内容, 突破了难点,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游戏来操练一些课文, 也可以使学生个个手舞足蹈, 在学习中玩耍, 在玩耍中学习。为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展开多项活动, 进行同桌比、小组比、全班比, 争当背书小能手, 谁最先背出谁当背书组长、朗读小能手、查字典小能手、写字小能手、听写小能手等, 并以一朵小红花或一本本子给予奖励, 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

三、启发想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想象是创造的羽翼, 任何发明创造都必须经过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 如抓住课文空白处和耐人寻味之处,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如教《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句“说着就向小羊扑去”时, 教师让学生想象:“小羊会怎么样?”问题一出,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有的说:“可怜的小羊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恰好来了位猎人, 狼被猎人打死了。”……正当学生想象之余, 老师话锋一转又说:“小羊若不用讲道理的办法, 它能想出别的办法对付狼吗?”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再度展开, 小羊大声喊:“‘我已中毒了, 你吃了我吧, 反正我已经活不成了’, 狼信以为真, 就走了。”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童话故事, 至此,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

四、鼓励创新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求异创新是以怀疑精神、独立思考为标志, 以思维的扩散性、多维性为特点, 以言之有理、持之有效为要求的思维过程。它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 具有创造色彩,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把求异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如教《黄河象》一文时, 当学生了解到“黄河象”落水的原因后, 可启发学生求异:“黄河象”是否一定是落水而死, 还有别的原因吗?片刻后, 学生纷纷回答出“黄河象”落水的多种原因, 从而使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又如, 讲《再见了, 亲人》时, 教师抓住“大娘, 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 让学生多角度领会它表达的意思。有的同学说,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 不让老妈妈送别了。有的同学说, 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还有一个同学提出, 这句话如果在“停住”前边加一个“请”字, 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教师对这种做法表示赞赏, 学生的求异性创造思维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8

如何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从教十几年来积累的一些做法。

一、化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语言、图片和易于准备的实物进行教学。书中插图画面小,景物模糊不清且静止不动,缺乏生动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智障孩子对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不够透彻。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第十三册《骆驼和羊》这篇课文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现骆驼和羊争辩髙好还是矮好的问题。此时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对课文的情节描述有了生动地感知,适时出现幻灯片,展示骆驼和羊高矮对比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你觉得髙好还是矮好?这样老牛的评理“各有各的好处”就不难理解了。当动画、声音、色彩同时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时,把羊的“举、扒、伸”,骆驼的“跪、低、钻”等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使学生学习兴趣横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激活了语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科学证明: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取决于大脑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强弱。反复地说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将无声的文字和视频结合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渠道,把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第十六册《小马过河》时,小马遇到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而松鼠却说水很深。看完动画,让学生讨论老牛和松鼠说得对不对?为什么?教师适时地画面展示老牛和松鼠同时站在河里的对比画面,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老牛身材高大,所以说水很浅;因为松鼠身材矮小,所以说水很深。再显示小马站在河里画面,理解妈妈的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是不行的。教学中,图文同步,声形一体,把抽象枯燥的文字以直观形象及动态的方式呈现,充分发挥了智障学生的视听功能,课文难点迎刃而解,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智障学生因为自身语文素养的局限性,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课文情感地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在课堂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姑娘的日记》时,我用幻灯片展示柳树发芽、鲜花盛开、嫩绿的小草、明媚的阳光——课前带领学生感受了春天的景象,此时结合课文体会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小姑娘。她用彩色的笔,在湖边、草原、树林——写下了许多篇日记。同时让学生聆听《春天在哪里》的儿歌,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加热爱大自然。多媒体的运用帮助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感知,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四、高效利用课堂,节省时间

多媒体方便于教师组织和讲授教学内容,操作简单,免除了教师大篇幅板演的时间,节省出更多课堂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信息,利于学习效率地提高。例如:在学《桂林山水》时,我先制作好课件,图片与文本相结合,课上提问: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边默读边划出相应地句子。然后请学生上讲台,用电脑上的荧光笔在大课文上划出答案,诸如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山“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方便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答案对错与否。同时,在做课堂巩固练习时,多媒体的高效性也可见一斑。传统的模式是老师问学生答,或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答案。而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轻击电脑鼠标即可显示答案。在同样的课时里,学生接受了比以往更多、更易消化理解的知识,增加了学生操练的时间,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辅助培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先进手段之一。作为特校的老师,我们要适度、有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让它为我们提供丰富、生动、多彩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成效,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激活培智的语文课堂!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点能将学生带进一个直观、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在教学中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化静态为动态、突破难点、创设情境、节省时间、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培智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闰翠芹.坚持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南京特师学报,1995(2).

[2]潘雅萍.弱智儿童语文课的直观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5(3).

[3]邝瑞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果[J].现代特殊教育,2012(3).

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9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精选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语文课 篇10

一、运用多媒体, 可以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抽象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 又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有限, 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局面。所以, 有时语文课讲读重点内容, 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然而, 学生感触不深, 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倦情绪。而多媒体可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 变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观察, 如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 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可以说是多媒体的应用将语文鉴赏化难为易, 激活了学生思维, 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时, 要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即将成真, 而油然升起的自豪感。要求用激动、豪迈的语气将神州五号发射的情景读出来, 而结果很不理想。这时, 我相机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课件。那雄伟的场面, 磅礴的气势以及成功后人们欢腾雀跃、抱头痛哭的镜头感染着学生, 让他们也仿佛置身于发射现场, 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 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静为动, 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 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由于篇幅有限, 立体感不强, 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时, 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 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 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 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 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 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 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动思维, 接受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艺术等综合素养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还极大地发展了音乐、美术等艺术感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播放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长时间熏陶中潜移默化, 会不断提高音乐感和美感, 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这对语文写作很有帮助。

新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让学生敢说真话, 敢于表现个性, 让他们真切地体验, 自由地抒发。其次,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相关的资料, 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从中摄取多种营养, 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 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电脑房里上作文课时, 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 学生个个思想集中, 精神抖擞, 兴趣盎然。

有效提问,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篇11

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评比和优质课评比,一节课师生互动很好,另一节中课堂却成了一潭“死水”。两节课的课堂内容相似,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我对此很疑惑。课后请同事点评,她的一句“为什么有些提问是无效的”点醒了我:师生间互动不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对我的提问兴趣不高,有时甚至无人响应,关键在于我的课堂提问设计不好。无效的提问当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就是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

总之,这样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增添课堂混乱。怎么做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让课堂不会变成一潭“死水”,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首先教师这里要“活”起来,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

二、案例呈现

片断一:无效的提问

这是我在上七年级下《编排目录》中的一个环节,本节课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栏,明白分栏的必要性。

(课堂上教师出示一份比较厚的杂志)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翻看一些书籍、杂志,有时候往往是被里面的一篇文章所吸引,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地找到这篇文章呢?

生:可以利用杂志的目录,找到页数就可以了。

(教师按照学生说的方法找到杂志中某一篇文章,借机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的方法很有效,看来啊,这目录还是很有用的,它能让我们快速地找到想要阅读的文章。那么,为了让我们在查阅电子报的时候也能很方便地找到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我们自己的杂志做一份目录。不过首先,还是让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的杂志目录,看看有什么特点。

(出示多个示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个目录,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目录中内容和编辑部成员是分成两栏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目录基本上都是分成两栏的,为什么要分栏呢?

(预期目标:学生说出能够使不同的内容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明白分栏的作用,了解分栏的意义。)

然而,教室里安靜了,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或许这就是跟1+1=2一样,理所当然。

片断二:有效的提问

这是八年级上《用表格给网页布局》中的一幕,我想让学生明白表格的作用。

教师出示一张示例网页(在Frontpage中已经把网页调整为预览状态)。

师:上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Frontpage2003的启动,以及在Frontpage2003中插入图片和输入文字的操作,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尝试一:制作网站的上半部分

(生操作,师巡视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能够完成)

师:同学们技术很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挑战网页的下半部分。请同学们完成范例的下半部分。

(示例中文字和图片并排,由于学生没有用到表格,在操作中会发现插入的图片会“捣蛋”,无法让文字上下行间距等差。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疑问)

生1:为什么图片一插进来文字的位置会被打乱?

生2:为什么改变图片的位置文字的位置也会随着改变?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制作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无论怎么调整还是无法把它们做成这种结构,插入或改变图片的位置,文字的位置也会随着改变,这该怎么办呢?

(把网页的状态调整到“设计”状态)

师:大家注意到老师的网页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多了很多虚线。

师:是的,在老师的网页里,图片和文字并排出现而且不混乱,就在于这些虚线。实际上,这些虚线是一个表格。(把表格的边框设置为1)现在,你能说说表格在网页中的作用吗?

有了前面自己碰到的问题做基础,学生明白了表格能够使页面工整,文本、图片摆放对称。

三、反思感悟

两节课中提问的预期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要让学生明白某种操作的作用,结果却截然相反。所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提问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它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方面,我认为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深入研究教材,精炼提问内容

提问的内容决定了提问的有效性,它隐藏在教材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研究透彻教材,最后再去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中要提出的问题,或者去考虑学生可能会存在的疑问,从而完成课堂提问的具体内容及应对方案。案例二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研究,正因为她十分熟悉教学内容,才能时刻把握好课堂的进度,才能恰到好处地提出学生当时的心中疑问,问在学生“似懂非懂”之际,“欲发而未发”之前,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让课堂上师生互动不会成为空谈。

2、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设计提问内容

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我在讲授程序中数据互换时,提出了怎么实现“两个容器中瓶子不换,溶剂互换”的问题。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利用化学中蒸馏、升华之类的方法。我了解了一下学生的科学课本,这个时候并没有学习化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意想不到的状况呢?我注意到了模拟用的两种溶剂——碘酒和酒精,化学里是有关于两者的实验的,怪不得学生马上想到的是升华之类的化学方法。在后面的课堂上,我把碘酒和酒精换成了牛奶和可乐,学生中还没有把牛奶可乐混合喝的“恶习”,再提出互换的问题时,才避免了把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化学课。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否接收问题中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所举的事例是否会让学生的思维偏离课堂本身,能否从自身认知出发来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备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个人魅力带动提问效果

有效提问激活物理课堂教学 篇12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来看, 很多教师喜欢直接进入主题, 然后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 结果学生并不是很积极. 提倡在探究问题前以情境作为铺垫, 目的是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景而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 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再以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 如“冲量和动量”的教学为例, 佯装玩具手枪 ( 空弹) 指着学生, 看学生反映后追问为什么会选择躲避, 而看见弹丸时为什么不躲的例子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 且这个效果会因为速度和质量而受影响, 从而引入动量的概念. 这种以活动方式而创设的情境, 学生在参与中体会, 感悟会更深,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加有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 情境并不是目的, 借助情境引出问题, 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才是目的.

如, 在“气体压强”的教学中, 先复习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后问“气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气体压强是如何产生的? 气体压强和体积、问题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 结合教材中教材图并演示实验, 问“气球为什么不会胀破?”由此而展开对气体压强的探究. 当然, 情境并非只是在导入过程中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 在学生探究中也可用情境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二、结合目标, 逐层提问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较多, 甚至是满堂都在提问, 课堂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因问题太多, 学生只忙于应付教师的问题, 却没有对问题深入思考, 从而影响了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的, 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用问题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达成目标.因此, 课堂中的问题就应为实现目标展开. 同时, 也要考虑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预留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展开讨论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多角度分析问题.

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 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学生都知道电池的电动势是1. 5 V, 那么, 如果把一节电池接入到电路 ( 如图1) 中, 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 5 V呢?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 明确开关闭合前, 电压表示数是1. 5 V, 而闭合后是1. 4 V, 追问“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交流后明确电路中有了电流后, 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小了. 这也就自然引出“少了的电压跑哪里去的问题?”学生合作对此进行讨论, 教师借助投影向学生演示实验电路图 ( 如图2) , 引出外电压和内电压的概念, 接着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连接方法, 由实验探究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在对物理课堂进行调查中发现, 课堂中常出现“问而无答”的现象, 甚至“以讲代答”, 问题流于形式.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进行指导, 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及时进行点拨, 通过互动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尤其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更要加强指导, 也可采用精讲方式而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如“变压器”中对原、副线圈之间的电压关系的探究, 引导问题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磁通量变化率和线圈匝数) 对此, 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两个线圈的每匝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是因为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共同产生的磁通量相同, 并由此而得到原、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分别为:, 引导学生根据公式推导出E1/E2=n1/n2, 根据自感现象解释E2=U2, 推出U1/U2=n1/n2, 得到变压器 (理想变压器) 的原、副线圈的两端电压之比等于这两个线圈的匝数比的结论.在点拨的过程中, 可先由学生说, 教师再补充, 切忌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交流, 让课堂变成教师“独角戏”.

提问是物理教学中教师用于引导学生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只有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创设情境, 以情境为依托, 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活动, 在活动基础上给予点拨, 这样才能激活物理课堂, 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 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中, 教师需要借助指令语言、手势、教学媒体、提问等多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 其中, 提问是尤为重要的手段.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看, 教师的提问太突兀, 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也不多, 甚至有的时候问题反而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为此, 如何有效的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究就是物理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要以提问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还得以情境为契机, 结合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平华.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 2015 (61) :120.

[2]沈威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J].数理化学习, 2015 (5) :56-57.

上一篇:模拟化网络教学下一篇:基于模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