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2024-05-15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精选10篇)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1

新课程总目标说道:注重情感体验,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程对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适时地诱发、实践、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能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从而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创造, 在创造中升华。

教师应很好地运用情感体验从事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充满关爱的气氛, 既给学生以愉悦体验, 又使其获得情感熏陶, 从而很好的、很快的接受知识, 进行能力训练, 达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使情感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中, 教师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 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必然会激起情感, 进而体验到文本丰富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 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 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 语文教材并没有很具体地给予我们关于语言、情境的设计, 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累和开发课程资源。

一、借助画面, 刺激体验

画面包括挂图、投影、插图、录像等的运用。画面能生动直观地再现某一生活的情景, 但画面展示要把握时机, 注意方法, 千万不能局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不能因此降低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影音资料, 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力量美等。

二、渲染音乐, 丰富情感

自古以来, 音乐与文学就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教学中,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起想象的欲望。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渗透到心灵的最深处。教学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运用音乐创设情境, 可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受体验课文表现的感情。

三、对话感染, 互动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 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 也是美的生成图。对话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 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情感不仅能优化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其智力潜能的转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心灵来领悟教材, 从中发现情感因素, 吸引学生钻研、理解。学生在感觉器官被刺激, 知觉表象被唤起后, 或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或是通过联想等活动调遣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量, 对教师的情感导读作出敏捷的反应, 从而产生共鸣。有声有色有情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动情入境, 诱发了情感体验。。

四、设计活动, 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中, 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 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地发展、各种能力及学习各种知识与技巧的最基本、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 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抓住学生情感的脉搏, 设计符合文本情景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获得并掌握新知识。

五、借助表情, 调节气氛

教师的情感, 还可借助表情, 渲染气氛, 感染学生。马卡连柯说:“做教师不能够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 就不能做老师。”所以,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唯有此,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热烈优美。

六、展开想象, 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情感升华, 而依托语言文字和场景烘托来激活想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去体会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课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内心体验, 从而进入“角色”,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达到审美体验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合情合理地想象, 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七、激情演绎, 个性体验

书海无涯, 生活的大舞台更是多姿多彩。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行角色体验, 释放个性, 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实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 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在角色体验中长知识、增才干、促情感。学生一般都喜欢表演, 情感容易被感染, 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体验情境, 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 那种新异感、好奇心, 往往使孩子激动不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 孩子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 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 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 固守一隅, 应跳出语文教语文, 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不断拓展信息渠道, 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 听广播、上网, 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人文关照、情感体验, 也就是在教学中, 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 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 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人文关照, 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潮, 它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超越。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倡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不仅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落实“新课标”的一项操作性实践。

关键词:情感体验,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2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可见,鉴赏作品的情感,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最终的归宿。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挖掘文本内涵,开展生本对话,在品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座宝藏,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教师在赏析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品读感悟文章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教会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地坛、常春藤叶、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劳伦斯笔下的自然景象……这些都是面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培养对自己、对人生负责的意识。在赏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笔者着重让学生体会史铁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作者消沉颓废,日日进入地坛。但地坛里的生机和活力,以及母亲无声的关爱给了作者生的希望,继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方式。

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遭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能有这种体会的人,她对生命的渴望想必是强烈的。在研读文本时,笔者让学生感受作者那种对光明的渴望和期盼之情,学生只有感受到这种渴望和期盼,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培养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创设课堂情境,注重学生体验,在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亲人的感激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在学习苏教版《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笔者让三个同学到黑板前,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拿出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个人。学生选好以后,笔者开始设置情境:有一天,你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乘船出海游玩,不幸遇船体破裂,船只下沉,为了减轻船体重量,必须有一个人跳下去。设置好情境后,笔者开始发出第一道指令:请选择第一个跳下去的人。

同学们从嬉闹中停止下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笔者继续设置情境:海水继续渗入,必须再跳下去一个人。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教室里已经非常安静了。笔者发出最后一道指令:船体下沉,只能留一个人,请再划去一个。这个时候,很多同学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表现最突出的是站在黑板前的一个女生,她手里拿着粉笔,在父亲和母亲的两个称谓之间来回移动。可以看出,她在做痛苦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脑袋上慢慢地渗出了汗珠。让笔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女生竟然在前面哭了。最终,在父母之间,她没有划去任何一个。

事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体验,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平时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觉得他们关心自己、爱护自己都是自然的事情。通过这次活动,更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有的同学说,我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

三、设置作文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在写作思考中强化学生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教材中,编者也相应地安排了一些作文训练项目,如果能恰当地加以运用,必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设置这样一个作文训练: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次回忆故土和亲人的作文训练,学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回忆性散文。笔者记得训练这次作文的时候,学生正处于高一年级,那是一个初中和高中转换的年级,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融入到高中的集体生活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生活环境,开学时同学们很有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他们开始想念以前的亲朋好友和家里的父母,年龄小的同学还偷偷地抹眼泪。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训练了这篇作文。笔者引导学生把回忆集中在自己熟悉的人物上。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陷入沉思,并开始构思文章,很多学生很流畅地完成了作文。对学生上交的作文,笔者仔细地进行了阅读、批改,很多学生的表述很让笔者感动。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后面的那条小河了,我以前在那里游泳、捕鱼,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屋前的那棵大树,想念和伙伴在一起嬉戏的时光,还有的学生说,我想我妈了,很久没有吃我妈做的荷包蛋了……

中国人对家、家庭、根有强烈的认同感,不管身在何处,让自己魂牵梦萦的还是生养自己的那一方热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用情感因素激活语文课堂 篇3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优化课堂互动结构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人世间绚丽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生动的比喻明确地指出了情感和知识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验。这样,他们的所学、所得才会是最真、最美,也是学生最难以忘怀的。如何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结构,这需因人而异,因教材而论。

1.顺序倒置

《燕子》一课,作者独具匠心,通过对燕子的描绘来赞美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组织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感悟、升华,课前我安排学生“找春天”,教学时,让学生从说春天到入文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面到点再回到面的规律,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的规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在组织教学实践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安排循序教学,只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情感主线去组织教材,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交流

高年级采用这种组织教学方式是最适合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的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简洁而明快,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和巧妙地过渡小结就好了。比如《小音乐家扬科》这一篇课文,其教材编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扬科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平的愤慨。我们可以长篇幅而简单处理。采用讨论、交流反馈式学习方式,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自读、自悟:(1)扬科的音乐天赋表现在哪里?(2)你从哪感受到扬科的命运很悲惨?其实,这种课堂结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为前提,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讨论话题的提出上应紧扣文章的情感线索。

3.品析句段

这种方式常用于美文中,这种美不仅局限于文章的语言美,还表现在文字中流露的感情——至真、至美、至善。当然要肯定,这种方式多在写景抒情的课文中运用。例如《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月光曲》《金色的脚印》《理想的风筝》等。

二、调控教师情感因素,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会鼓舞人呢?”因此,无论哪类课文的结课,都应伴随着教师的真切情感进行,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点燃学生心灵与爱的火花。

1.把大爱带进课堂

教师要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营造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有人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中,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爱学生,你就不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爱学生,你就会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状态;爱学生,你就会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快乐地学习……爱的感染力是无法计量的,有爱的付出就有爱的收获。

2.用成功激励学生

布卢姆曾有个生动的比喻: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情感的梯子,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始终能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以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

3.让语言折射光彩

高尔基曾说过:“人们爱听悦耳有旋律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中应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课堂,把教材的情感通过自己这一特殊而直观的载体表现出来,用自己富有情感和美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拨响他们心中的情感之弦,这样知识的甘泉就会不停地流入学生的心田。调查表明98.7%的学生都喜欢上语言幽默的教师的课,课堂上偶尔的幽默,有时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想,于永正老师能在教师生涯上令人景仰,和他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三、激活学生情感因素,改进课堂互动策略

学生情感的最大调动,其很大一部分因素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策略,怎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探究的情感因素呢?长期的课堂实践,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名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实,无论你采用的是哪种教学策略,只要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情感生成状态,都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乐学等情感的目的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若想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的情感态度发挥最佳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张弛适度

行业上,常听到这样两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语句:“××老师,上课亲切和蔼,语调柔和,令人如沐春风。”“××老师,上课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大有火山爆发之势。”其实,若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我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节奏。好的旋律音律优美,忽高忽低,或急或缓,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张”是为了不让学生过度疲劳;“弛”是为了不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所以我想:张弛适度才是课堂的最佳节奏,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应是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根据教材的需要而多样,努力做到朗读与默读结合、表演和评价结合、竞赛和总结结合、眼看和动手结合……力求课堂氛围的整体协调,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情理相生

语文教学重视文道统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情感生成。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系统,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两者有机地协调,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学。

用情感激活语文课堂 篇4

一、渲染气氛, 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 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 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 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在讲《三亚落日》时, 可以播放录像, 通过看录像, 使学生对热带风情以及三亚的落日有所了解, 定下对全文理解的感情基调。

一堂完美的课, 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 而且结尾也要精彩, 余味无穷, 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 激起学生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例如, 在《特殊的葬礼》结尾时, 以歌曲《热爱地球妈妈》结课, 倡导学生“爱护地球, 保护环境”, 让学生课后自制手抄报、宣传画、小书签等, 倡导人们一起“爱护地球, 保护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总之,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 那么, 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 它也会余音袅袅……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 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 情感则如风吹海面, 波澜起伏, 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 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 感悟形象, “触摸”形象, 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 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 “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 或用画面再现情景, 或用语言描述, 或用实物演示, 或用音乐渲染, 或用表演体会, 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 使学生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如在讲《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自备弓、箭进行表演,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又如在教学《负荆请罪》的过程中, 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 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模仿表演, 从而让学生了解剧中人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 体会剧中人的精神风貌。再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 则充分利用电视及多媒体让学生在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关爱学生, 使学生在愉悦中成长。

我们应该尽可能比较多地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成功、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项新知识的掌握、一个新问题的解决、一种新观点的形成、一件小制作的完成、一份小报纸的出版等, 都是成功。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时间、机会, 提供相关平台, 如开展朗读、背诵、默写、写字、作文、办语文小报等一系列的语文竞赛活动, 展示学生的“成果”, 放大他们的“成功”, 让他们显露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身的价值, 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特别要注意真诚地、热情地鼓励每一位学生, 积极、主动、大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新颖的见解、清晰的思路、巧妙的方法等, 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学生的“成果”不太成熟, 甚至有些缺陷, 如提出了不太切实际的观点和说法,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艺术地纠偏、导向, 更应当注意小心地呵护学生创作“成果”的积极性和勇气。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现今语文教学将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感性体验,激发语文课堂生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课程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教师首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不要死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汇贯通。这是引导学生感性体验语文魅力,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二、感悟课文,表达思想

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那么,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呢?可以在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样,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在文章的引导下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三、切身体会阅读,迸发思想火花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文——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四、用心体验文学创作,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敢于进行“二度创作”。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愚以为常用的方法有:

1,注重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也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2,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但得教师注意的是写作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读写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艺术空白,补课文的空白地方。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空白地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离主旨,都应该给予鼓励。

(2)在言不尽意之处替作者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3)适当表演相关课文。历史故事《将相和》,《三顾茅庐》……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通过自身体验对课文内容再创造的结果。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从中获得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自然能够激发课堂的生命力。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宋振绍、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 科学 研究》2009,1.

[2]岳修龙、徐秀华.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亮点[J].《教育交流》2009,1.

[3]周 涛、彭佑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運用[J].《毕节教育》2007,1.

[4]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J].《小学语文》2010,9.

激发学生情感, 激活语文课堂 篇6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激发学生情感, 从而激活课堂,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 做好情感的传导

教师进入角色, 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采博览, 纵深发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深刻透彻, 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等, 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受到了作品的启迪感染, 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自然感情投入, 进入角色, 才能把文章中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 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情感是把教材中的情感转化为学生情感的纽带。比如, 教师若不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其傲岸性格, 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感情是“浓”还是“淡”, 理解也只能是“模模糊糊”, 往往只会达到读其“美文”, 扪其“美形”, 而达不到感染及“教化”的目的。

二、巧妙渲染气氛, 轻轻拨动心弦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 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 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 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比如笔者在教《我与地坛》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氛围:播放MTV《懂你》, 那优美动人的音乐及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发, 很快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学生的记忆回到了点点滴滴的往事中……这时候我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母亲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母爱是甘霖, 它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田;母爱是清泉, 它可以抚平我们心上的伤口。如果你没用心感受母亲给予我们的爱, 就太对不起母爱这两个无私的字;如果你没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 那么你太对不起母亲这么多年来对你所做的一切了。今天, 让我们走进《我与地坛》, 深切地感受那伟大的母爱吧!”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 那么, 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它也会余音袅袅……

三、用心感受形象, 默默动之以情

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 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 情感则如风吹海面, 波澜起伏, 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 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 感悟形象, “触摸”形象, 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比如在导入课文《我与地坛》以后, 我先让几位学生说说母亲关爱自己的感人事例, 然后启发学生, 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文中遭受人生重大挫折的史铁生, 把自己的母亲设想成史铁生的母亲, 再设身处地地想想, 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母亲会怎样……这样, 每一个学生就都变成了文中史铁生、母亲的化身, 很自然地感受到史铁生曾经的无路可走、绝望苦闷, 后来的珍爱生命、自强不息, 感受到母亲的苦难、坚忍、伟大。于是, 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 这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四、以读启迪思维, 巧妙升华感情

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 已经动情时, 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 启迪其思维,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 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 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朗读的语调、声音, 或高亢或沉缓, 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音量, 充沛浓郁的氛围, 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作者的心灵,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 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 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 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 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又如《荷塘月色》, 朗读时声音舒缓、浑厚、沉静、无奈, 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 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 激起情感的涟漪, 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 产生求知的欲望。

这样, 在情感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 在激情的思考下升华感情。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滋长蔓延的。

五、人文交融, 抒发感情

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 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他们便会迫不及特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是学生最乐意的, 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 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如教《我与地坛》时, 我先让学生动情的朗读文中母亲目送儿子离去直至发呆, 连儿子返回都不察觉的细节之后引导学生:“假如你是作者, 你会流泪么?假如你是母亲, 你会那样子么?”启发学生:“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母亲, 回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 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回味并享受母爱的伟大。”由于是有感而发, 不一会儿工夫, 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表达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 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 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 彼此启迪, 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发情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 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 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枝枝叶叶总关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它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 情感教育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有助于促进入的思维, 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可见, 激发学生情感, 激活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进入角色、渲染气氛、感受形象、启迪思维、人文交融等方法,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把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融为一体, 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情感, 从而激活课堂,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激发情感,进入渲染,感受,启迪,交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蔡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5

[2]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7

[4]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2

[5]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12

拨动“情感”之弦激活语文课堂 篇7

一、引入背景烘托—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可以拓宽文本视野,丰富学生见识,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尤其是文本中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感都悄无声息地藏匿在相关的时代背景之中,人物背景之中,事件背景之中……教师要善于对文本中潜藏的情感因素进行巧妙的点击,开掘情感源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活,做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如在教学《詹天佑》(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由于课文人物詹天佑距离学生的生活有很远的时空,使学生难以理解詹天佑修铁路遇到的困难。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①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花费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②帝国主义乘机欺凌……③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④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就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实现心灵相通,从而深入领会到詹天佑在面临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时,仍然不屈不挠,不为国修好铁路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

二、引导品赏揣摩——感悟情感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流淌着作者内心的真情,并深深地渗透在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甚至是每一个标点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披文入情拨动学生情弦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的句子词语进行品析、比较、还原、想象,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意,并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形象感觉,实现与文本人物的情感共鸣。如教学《詹天佑》(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当学生从詹天佑自身的言行中,充分领略了詹天佑的风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赏揣摩课文2、3自然段,让学生从别人的言行及别人对待京张铁路的不同态度中去探究詹天佑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围绕描写清朝政府和帝国主义表现的2、3自然段圈点批画、自读自悟,经过一番入情入心的咀嚼,读出了愤怒、屈辱、轻蔑、担忧……至此,学生对詹天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有效地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激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生命与语文的共同生长。

三、引动口诵心惟——抒发情感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是一种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也是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文本不是无情之物,文本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就要引动发自内心世界的深情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让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使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与文本中的人物真正做到心灵沟通。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好:“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这段话,教师四次巧妙创设诵读情景:①读巴金描写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文章《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后抓人物表现诵读这段话。②扮演阿三、车夫、周华这三个人物角色写话后诵读。③以鲁迅先生曾经大声呼吁“救救孩子!”来诵读,读出崇敬和爱戴。④以出示万人送行的图片,教师深情解说为背景,深情诵读。课堂上,学生动人的诵读,教师感人的导语,在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中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与送别人的情感相融了,也与鲁迅先生的精神相融了。

四、引领角色体验—生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根据文本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换位”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文中人物”的角色体验中,创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情感融通的境界,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同喜同悲,达到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沉浸于文本角色的忘我境界,经受情感的洗礼,提升人格的魅力。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骨气的中国人:①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②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③假如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抵抗敌人。④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既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去创造和想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面对敌人欺辱时的使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换位体验中,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情趣,焕发了生命活力。

五、引发表达升华——融合情感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8

一、语文趣例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影响

语文趣例的应用其实就是教师从快乐理念出发, 在语文课堂中采用一些比较生动有趣、鲜明活泼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体验知识的过程。而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就是以感情为纽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语文趣例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有什么影响呢?

1. 语文趣例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情感气氛, 优化教学情感的设置。

通过语文趣例, 老师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就为学生铺设相应的感情氛围。比如, 在讲关汉卿的《窦娥冤》时, 可以先选取元杂剧四大悲剧中的其他三个剧作中的故事片段, 让学生在悲剧的氛围中事先体验那种悲凉凄清之感, 之后就会自觉地将这种情感引入到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去, 为语文情感体验教学做好铺垫, 并有效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2. 语文趣例可以让学生多种途径地感知课文, 促使他们的情感升华。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是要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预期情感目标的。而恰当地运用语文趣例可以让学生从多种途径来感知课文, 加深对课文内涵以及情感的理解, 有效地和老师对话、和文章对话, 以及和作者对话, 实现学生与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沟通, 进而实现情感的跨越和升华。

3. 语文趣例可以联系实际社会生活, 让学生关注现实, 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情感体验教学, 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切入点, 将课文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连接起来, 加深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与掌控。而与实际生活切实相关的语文趣例可以成为开展情感体验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通过例子, 感受例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进而将这种情感冲动带入到课文的感知当中去,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达到语文情感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二、语文趣例在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包含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语文情景教学, 以及语文写作教学中都是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过程。而教师可以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都有效地运用语文趣例来加深学生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 使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发挥更大的优势作用,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过程中应用语文趣例。

课堂导入环节是将学生从课前状态带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情绪来, 为之后的情感体验创设良好的心理体验的基础。语文趣例可以成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手段,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趣例的使用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可以直接通过语文趣例来点破课文的题目, 直接导入课堂教学;可以设疑导入,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多媒体、设置情境进行导入等等。

2. 语文趣例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有

效利用语文趣例和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课堂导入, 就是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的过程, 而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体验过程的重要教学方式, 良好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进而带着这种情感去感知课文,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怠惰的情感, 对教学以及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 语文情境教学基本上包含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形象情境等等, 在这些情境的设置中都无法离开语文趣例。

3. 语文趣例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写作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 同时老师也要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而语文趣例则可以使写作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成功。比如, 作文是一种书面性的语言表达, 很多学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口语化和方言的现象, 老师可以通过实际写作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展现书面语与口语、方言的差别, 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正确运用书面语的方法。

综上所述, 随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也成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 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语文趣例的应用是一种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 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运用语文趣例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效果,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所以, 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中通过多种途径来有效应用语文趣例, 不断优化教学形式, 使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

摘要:语文趣例在语文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方面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因而我们应该将语文趣例有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注重情感体验, 并拓展到写作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趣例,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赖积明.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趣例谈.江西教育.2011年30期

[2]刘翠红.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张掖体校为例[D].2007.西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 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 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语言魅力, 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 和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 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 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进行情感体验呢?

一、在活动的教学中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为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 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态度体验, 激发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通畅的情感交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 是以活动为生命的。”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 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中,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学语文, 学生就会乐学、快学、多学。如《散步》一课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 课文内容简洁易懂, 故事生动有趣, 文中角色性格鲜明, 极富个性, 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 揣摩不同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 当堂进行排练表演, 亲生的体验中,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潜力得到挖掘, 创造力得到开发。

二、在指导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诱发学生的情感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吟诵的时候, 对于究讨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吟诵”即为美读。如《背影》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背影中父亲在车站说的四句话各自表达了不同思想感情:第一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及深切关怀。父亲爱儿子远远胜过爱自己。第二句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 不顾自己年老体弱, 亲自为儿子去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的安全, 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第三句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 叮咛儿子来信, 好让自己放心。第四句不让儿子送他, 催促儿子回车站。不仅担心儿子离开座位时行李被偷, 更含有对儿子一路平安的默默祝福。父亲的感情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学生通过认真地入情入境的朗读就能体会得到。

三、在拓展的语境中推动助长学生的情感

阅读活动的体验, 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在阅读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纵情地去勾画、涂抹各种艺术形象, 完成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 从而获得联想和想象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起到“栋梁”之任的精要语段, 引进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料进行拓展, 有意识地创设联想和想象的生发点, 引导学生“彩绘装饰”, 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建构。

在语文教学时, 教师应可以通过图片展现、音乐、多媒体课件等途径, 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 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创设课文情景, 引导学生边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电视剧片段边想象:假设“如果你是鲁提辖, 你当时会怎么想?”鲁提辖把身上所有钱都掏出来给金氏父女, 可又太少了 (其实五两银子也不少了, 但鲁提辖还是想给多点, 毕竟二人还得安家户口呢) , 只得问李忠、史进二人借。史进十分豪爽的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李忠却磨磨蹭蹭的摸出二两来银子, 一番不乐意之态, “鲁提辖看了见少, 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 吩咐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 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 看哪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鲁提辖生性爽朗, 视钱财如粪土, 陌生人有难, 他毫不犹豫的就把身上所有银子的拿出来了。他又天生直肠直肚, 看见李忠如此吝啬, 心中大为不快, 管他什么难听不难听, 直把心中不悦说出来了。一方面, 我们欣赏他的耿直爽快, 另一方面, 我们又不得不说他的不顾情面 (先不管李忠值不值得他顾全脸面) 。“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比言语更直白的行动, 着实羞辱了李忠一番, 也不知这位李先生当时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

括号里面是学生想象体验的结果, 确实出乎意料。

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 篇10

一、以情感打动学生,渲染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则游离于文本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文本,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感淡漠了,文本的人文内涵没有了。失去了对情感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本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理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本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那么,这样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我想,应该不是教师的呆板说教,也不是书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学生通过朗读,归结而得出的心情和感受。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文本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感情投入了,文章的内涵也便知晓了。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情感自然会传导给学生。

二、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自主学习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差异性,要让学生根据兴趣、水平、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三、通过自主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成功。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师一开始创设情境:“同学们,在家里、社会上或学校里,你们受过委屈、挫折或者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吗?如果有,你们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忍受?反击?还是依然坚强?你们的表现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物司马迁比,你感觉到是你坚强还是司马迁了不起?”为了得出结论,学生就认真地读课文,去找相关的内容,开始了与文本积极的对话。交流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有这种见解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积极探讨,将自己的经历与司马迁所受的打击来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还请同学评判。

四、学生自悟,体验自己独特的情感

实施人文个性化教学,应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这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中,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这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的超越,走向成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人文个性化阅读,还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机会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实践。达到如魏书生所说的“教师不替學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人文精神才得以渗透。语文课程充满了人性的积淀、人品的精华、人情的意蕴、人世的阅历和人间的沧桑,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彩。让我们举起现代人文的旗帜,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型风力发电机下一篇:女职工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