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共12篇)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1
摘要: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从审美感知开始, 进入审美体验, 最后达到审美启悟。而在这三个阶段, 审美体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欣赏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 激发起丰富的情感, 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 物我交融, 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审美体验,情感想象
在音乐欣赏中, 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 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形成了对音乐作品欣赏的习惯与审美趋向。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 而想象又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 可以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发挥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正如《乐记》中所说“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所指的“人心之感于物”就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在审美体验时, 人们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客体对象之中, 物我交融, 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对象, 从对象中关照自我, 并且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之下进行的, 在对对象的联想与想象中掺和着主体的激情。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 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 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得到最大的审美愉悦。
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体裁, 歌词有文学的性质, 有较强的表意功能。歌词可以叙事、抒情、写景甚至议论, 有明确的题材与主体思想。歌曲的创作在一般情况下由作曲家根据所选歌词配上与歌词意境或内涵相一致的曲调和伴奏。也有根据曲调填词的歌曲, 词作者根据自己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填上相应的歌词。欣赏者在欣赏歌曲时一定能结合歌词所提供的具体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内涵来感受音乐, 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器乐曲被认为是纯粹的音乐, 没有歌词参与也没有戏剧的表演, 受其物质手段的制约, 不能再现客观事物但可以通过表达情感来折射音乐家对生活的体验, 也以人类相通的情感来打动听众。例如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把他心酸悲苦的生活体验凝聚在二胡曲《二泉映月》中, 这首乐曲没有也不可能再现他的悲惨遭遇, 但那充满压抑、凄凉、悲哀、悲愤的音调却表达了语言文学无法形容的情感体验, 使人们从音乐中窥视到这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艺人的内心世界。纯器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不同的层次, 有雅俗之分也有性质之分。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情感, 这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带有类型化的情绪表达, 描写悦耳动听、节奏性强的一般音乐, 喜怒哀乐的情绪都十分鲜明, 听众较容易感受。如欢乐的圆舞曲、热烈的吹打乐, 悠扬动听的小夜曲, 凄切如泣的哀乐、昂扬的进行曲, 听众不需要更多的思索就可以凭一搬感性经验抓住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内容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 很容易感知。第二个层次是特殊情感, 即参与了创作者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的情感。特殊情感并非离开基本情感, 只是更强烈的以个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某种特定的、较为复杂的个人情感, 如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强烈的附点节奏上升的旋律、激烈的跳跃, 左手逼人的汹涌起伏的音型、力度的不断发展, 全曲结束时和弦的迸发”表现了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 呐喊与抗争, 痛苦与奋起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作者抒发的是他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
第二层次的音乐内容较第一个层次复杂得多, 听众对音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修养, 特别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道路、创作风格都需要有一些了解。在这个层面, 特殊情感的表达也显示出音乐家艺术创作的个人方式和风格特点, 同样是悲伤, 莫扎特与柴可夫斯基的表达就很不一样, 人们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泪的歌唱, 柴可夫斯基则是“没有眼泪的悲泣”。同样是优雅, 门德尔松的夜曲是精致细腻的优雅, 肖邦的夜曲是蕴含着幻想与热情的优雅。
第三个层面是高级情感, 这是一种蕴含哲理性思考和精神性内容的情感。它既不同于停留在感官感受基础上的基本情感, 也不同于作品所表达的作曲家的特殊情感, 而是一种包含着理性精神的情感, 它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如巴赫音乐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李斯特交响诗中对人生的思考;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对黑暗现实中忍受苦难的灵魂的祈祷。对音乐中的高级情感内容的领悟, 不能只靠感知和想象, 或是一般的情感体验, 它还需要听众对音响中所包含的意蕴进行积极的思考、理解。听众的音乐修养、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 才能感受和体悟到音乐中高级情感的理性内容。音乐中高级情感的内容是抽象的, 它以精神的力量直达人们的内心, 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当我们听音乐感到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时会热血沸腾, 感到灵魂在升华, 进入脱俗的、光辉灿烂的境界, 继而引起理性的思考, 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在这三个层次中, 虽然有深浅之分但却具有音乐性内容的基本特点, 就是直接传达感情, 不以描绘具体事物为中介。因此器乐曲中的情感内容既给人们带来再创造的空间, 也给人们带来说不清道不明的, 可以进行永久探索的, 常听常新的乐趣。
二、审美体验中的想象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在音乐创作构思和传达两个环节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生活中是没有范本可依的, 音乐的形象是从音响组合的形式中传达出来的幻想。在审美体验中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之下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把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对象达到契合一致的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共鸣现象。这是欣赏主体受到对象的强烈感染,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 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才能物我同一, 物我两忘, 得到情感上的最大满足。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欣赏者的想象越丰富, 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 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越鲜明。正如我们所熟悉的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的说明了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又如指挥家卡聂夫斯坦曾说过“关于想象, 它只是一种启示、诱导, 而不是图解和说明或标题。音乐所表达的是不能用语言来详尽的, 音乐的情感、诗意只能意会, 用心去体验。不能做具体的形象联想, 是要通过这种联想更加深刻的鲜明的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神韵和意境, 如果过于追求形象联想的具体性和可视性, 可能会适得其反。音乐审美者要通过想象在音响所提供的旋律中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 丰富的情感和无尽的想象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审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2
谢飚英
(福建省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福建上杭3642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犹如沐浴的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简单练声视唱、学习歌谱歌词等传统教学老套路,转变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本文作者从“民主平等、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情感体验;有效课堂;音乐素养;协调发展
《新课堂》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音乐,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艺术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段精辟论述为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具有时代信息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让实践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呢?在此,我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民主平等,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人间最美的是微笑,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以良好的心情走进课堂,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题,使学生有“轻松感”、“自信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最后,教师要营造师生互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用声音编织故事》一课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围绕“探索、创造声音并用声音来编织故事”展开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和听辨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长短、强弱,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生活中的无限乐趣。第二步,以《小猪过生日》的故事编创用不同的声音演奏出小猪生日宴会上锅、碗、瓢、盆交响曲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第三步,在创造音响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声音的强弱,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表现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不同,每一种声音,都是一个动听的音符,因为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伴随着我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所以,这节课下来,学生在编创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编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要素、音响、节奏的感受与体验。为了积极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当学生是“小老师”时,我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听这位“小老师”讲课,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小组讨论时,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每学完一首歌,我都要举行歌曲演唱会,每当学生上台演唱时,我就与学生一道当观众;当我范唱时,又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点评。总之,教师要用鼓励和宽容的.态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使学生在更多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去实践体验音乐活动。
二、合作探究,构建生生互动的和谐关系
所谓合作,是指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进行生生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例如在教“竖笛”的器乐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首先,以吹奏一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歌曲作为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让那美妙娴熟、悦耳动听的笛声感染每一位同学,这为下一环节教学营造了安静、良好的氛围。接着,我直奔主题让学生掌握竖笛吹奏的方法:“孔按严,轻轻吹”,让学生尽快享受自己学习的成果。当学生一下子学会吹第一个音“5”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歌唱与竖笛伴奏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营造在合奏过程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合作交流的氛围,从中启示学生边演奏边聆听同伴的演奏,切身感受合奏的内涵,追求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效果,从中体会团体协作精神。然后,我又循序渐进,从学习吹“5”一个音,到“555”、“5555”、“555、555”节奏学习;再进入学吹三个音“Sol、La、Si”。当学生能吹奏这三个音后,又进入演奏旋律与合奏,培养学生即兴演奏、伴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在“玩”、“趣”中轻松学到笛子的演奏和技能,并让集体主义、群体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最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三个音以内的歌曲,把唱歌、欣赏、创作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音乐素质的“多元”收获。总之,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新歌教学后的小组合作练唱,能以好带次,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到互助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节奏创编中的合作探究,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创新活动的体验;舞蹈动作的小组创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高音乐表演的能力。在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只有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才能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三、自主发现,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少,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作性,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春天回旋曲》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的:第一步,进行《春姑娘交响曲》多声部节奏创作。在此环节中,旨在通过节奏的创作达到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巩固新学的十六分音符,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提高学生分辨音色的能力;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第二步,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报春鸟》之歌二部声旋律创作,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聆听《杜鹃圆舞曲》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为《春天回旋曲》的创作做准备,并选用“F”调进行创作,让学生熟悉口琴或风琴“F”调的各音位置,积极探索布谷鸟叫声的各个音符,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第三步,师生互动进行《春天回旋曲》的创作,按《嘀哩嘀哩》→《春姑娘交响曲》→《嘀哩嘀哩》→《报春鸟之歌》→《嘀哩嘀哩》→《春日》→《嘀哩嘀哩》的结构进行《春天回旋曲》的表演。这样一步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要点,在解决、消化难点和要点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并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主动的发展。
四、激活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理解、创造”美的能力,即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天生都希望被人所重视,孩子更是如此。德国教育家帝斯多会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自己时常受到表扬,个性得到张扬。实际上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就看教师怎样去挖掘,去发现。如五(1)班上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教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后进生,每节课他都爱找人说话、惹事。有一次,我一直用目光提醒他多次,他还是旁若无人的转头与后面的同学打闹,于是我指名让他上台演唱刚教的那首新歌《童心是小鸟》,这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可当我耐心问他还会唱什么时,他满不在乎地走上讲台,亮开嗓唱了一首《喜羊羊与灰太狼》。他优美的音质、良好的表现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他刚唱完,我就引导学生把掌声送给他,这下同学们的掌声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同时,我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并鼓励他继续努力,长大当歌唱家。从这以后,他上课时目光总是关注着我,只要有机会,我总会让他主动上台表演,主动当“小老师”,从此他上课变得认真积极了,在班上不再惹事生非了,并且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看着他的成长,我欣慰不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只有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
综上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激活潜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过程 篇3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情感 体验 要求
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一个《万马奔腾》的音乐主题:自然会从这个由马头琴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当在钢琴上奏出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时,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3)充满深沉的情绪;(4)悲哀、哀怨;(5)远方的倾诉。5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1)叙述某种痛苦;(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5)酒狂。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有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但是,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4
关键词:动人的音乐,情感,认知,刺激物
作者在本章一开始就指出情感论者和认知论者之间的冲突。音乐有时动人, 有时不动人;有时有表现性, 有时没有表现性;有时生动的表现, 有时不能生动的表现。它可能会有表现性却不动人, 也可能会无表现性却极为动人。这里对音乐如何激发我们情感的解释, 作者认为既纯粹又简单。另外, 被音乐打动和我们用情感术语 (忧伤、憧憬、快乐、愤怒等) 对音乐进行的描述均属于互不相关的现象, 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互有关联。
一、“音乐描绘的情感”与“音乐唤起的情感”
音乐情感论者确信:通常情况下, 音乐评论家、理论家或者普通的听众称某乐曲“忧伤”, 其原因是我们在聆听它时会有忧伤之情。音乐认知论者像情感论者那样, 认为用情感术语描述音乐有时是合适的, 但与情感论者不同的是, 他们认为忧伤的音乐之所以使人忧伤, 并不是因为唤起了听众的忧伤之情, 而是听众从音乐中听出的一种音乐表现属性。
一种是唤起愤怒和恐惧之类的情感并因此而打动人心的音乐;一种是把那些情感当作听到而不是感受到的音乐属性, 并因此称不上是动人的音乐, 在这两者之间, 我们必须把音乐从动人的意义上唤起情感与音乐具有 (愤怒、恐惧等) 表现这一说法分隔开。
二、“音乐何以动人”
彼得认为只有在把“音乐何以动人”和“音乐如何表现普通情感”这一问题区分开的情况下, 才会发现音乐何以动人。谈到这个问题时, 作者举例用若斯坎.德普雷的《圣母颂》来解释。
在第一次接触到“圣母颂”时, 吸引我的很可能是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而展现出的纯粹的声音之美, 我是被这纯粹的声音之美所打动。假设我的鉴赏力有所提高, 接下来我就会意识到声部写作的高超, 能够察觉到若斯坎能够把旋律线条完美自如地结合起来, 使得每一个旋律自身都美妙动听, 成为一个和谐悦耳的整体。现在不仅被纯粹的声音之美打动, 而且还被作曲家精湛的对位技艺所打动。这时令我情绪激动的对象也变得复杂起来:开始只是认为这些声音非常美妙, 这个观念已经扩展到对声音的不同特征所持的诸种观念的复调体系中。这些特征是自由的声部写作, 美妙的主导声部, 技艺高超的收束准备, 音乐高潮的准备。这些足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并且令人情绪激动不已。这个看似轻松自如的对旋律线进行组合变化的那部分受到一个最严格的艺术制约, 是作曲家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精确严谨的卡农写作。这种卡农的最大难度是声部之间仅为一拍之隔的五度卡农。这点一旦被听众注意到, 他对卡农的感知就会进一步的提高, 对作品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 情绪就会更加激动。于是我们发现更多的情感对象, 随之而来的观念也成倍增加。
这就是作者对若斯坎的“圣母颂”如何从情感上激发我以及它如何引发我“被”音乐“打动”的情感反应所作的解释。当然也可以扩大到概括任何音乐实例, 只要我们还记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 就会为我们提供不同时期的情感对象以及它们不同的观念。作者认为音乐是通过音乐之美或完美的各个要素而打动我们。这与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主张有些相似。作者试图将情感的内涵与音乐的形式更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音乐的情感属性作形式化处理:认为情感特质就包含渗透在音乐的形式结构中。
三、对“音乐何以动人”的认识
音乐之所以动人是由于它能唤起诸如忧伤、喜悦、愤怒、憧憬等情感, 倘若如此, 这些情感又是如何在心中被唤起?通过对本章的学习, 我认为音乐若要打动人心, 形式与内容都是必不可缺的。音乐不光是唤醒我们情感记忆的刺激物, 也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态度、情感的承载体。音乐何以动人, 我认为大致有三个层次的解释。
首先, 是对于音乐表现形态的基本认知。体验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展开的特点上, 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为目的。具体地说, 在欣赏过程中, 打动我们的大多是音乐的结构布局, 多声部的写法、和声的效果以及乐器的色彩等技术问题。
其次, 是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时代与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的一定程度的认知。作品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情感投射, 通过有意识的采用结构形式来表现这种隐藏起来的情感。作曲家要选择恰当的表现因素、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实现作曲家情感的转化。
最后, 是个人所具有的审美经历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这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 配合着想像和联想的协调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正如丽莎指出的:“每一个听者都会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悲剧性感受同本人熟悉的某种东西, 同化自己对同样或近似的感情范畴的体验联系起来。”这种体验包含了创造性的成分。我们在欣赏音乐时, 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中的情感音乐的体验上, 并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因素。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 我们很难脱离音乐结构、音响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刺激, 但也同样不能回避情感因素对我们的冲击。
四、结语
认知主义尽管在哲学上有明显优势, 但后来还是遭到了抵制。因为在某种程度上, 该理论被认为是对音乐体验的无感情描述, 而这种描述与一般的感受力大相径庭。正如作者在本书中对其他观点的态度那样, 在这里也赞同音乐认知论者的观点, 但绝不是要致力于对音乐进行无感情的分析。彼得在我们从音乐中听出情感和为这种情感所感动之间也做出了清晰的区分, 而且坚持认为我们被音乐所感动并不是因为该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特质, 而是由于该音乐所体现的音乐美感。但其实, 音乐认知和音乐情感并不冲突。
参考文献
[1]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5
天津市西青区付村中学
闫鹏
关于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美学思考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科领域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如音乐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以审美为核心"、"情感体验的美学观"等问题,是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究和改进的.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从整体出发,科学而准确地把握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审美表现形式和情感体验这两个方面,来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即坚持音乐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美学观,去体验音乐情感,它必然涉及音乐美学这一科学领域,这也是当前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必然涉足的研究领域.本文力求运用自己浅薄的理论素养,深入浅出论述这一命题和运用音乐美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音乐 情感 美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校与广大中小学正在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标准》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强调其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按音乐美学思想,准确把握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来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而是片面地从思想情感的角度加以引导,忽视了音乐审美表现形式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依据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从整体上科学而准确地把握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从音乐审美表现形式和情感体验这两方面来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它必然涉及到音乐美学这一科学领域。我们试图从音乐美学中得到启示和必要的答案,才可能使音乐教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再偏离“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审美”与“核心”的轨道。为此,本文提出这一问题与同行及有关专家商榷。
二、情感体验的美学观:
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所谓音乐情感体验(即审美体验范畴)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从音乐形式与情感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这里强调的是,不首先感知与把握音乐的外部形态与状貌,(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结构的布局等。)就无从进一步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点往往在教学中被人们忽视。音乐的美只有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才能升华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愉悦(即美感),才能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
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这是从美学的角度,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
所谓音乐的美,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它的内涵美,特别是在对人的心灵——情感美的集中表现中显示出来。
我国古代《乐记》中说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音乐美不同于其他艺术美,它既不需要客体形象(如戏剧情节、人物语言和行动体现)作为依托,也不受人的形体动作的限制(如舞蹈靠形体)。音乐的美由于音乐的律动起伏与情感的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由于音乐声音对人的情感的强烈作用,使得音乐在表现人的心灵——情感美时就更纯粹、更自由、更内在、更集中,并且更动人。因此,“情真而意切”构成了音乐美的重要特征。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音乐美的形态可划分为“综合性体裁美”、“标题音乐的美”、“无标题音乐的美”等三个方面。而歌曲是属于综合音乐体裁美的形态之一,是贯穿音乐发展全部历史,最具群众性的音乐形式。所谓歌曲美是指旋律美、伴奏美和诗词美而言。其中,旋律美是起统率作用的,构成歌曲的主体,用来集中传达歌曲情感与精神内涵,表达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伴奏美主要作用于对歌曲旋律进行烘托和渲染,优秀歌曲伴奏还能表达旋律美所不能表达的意境和形象,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但它在歌曲艺术美中只属于次要地位。而诗词美是指歌词的遣词造句和表达形象与意境的美而言。其作用是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适于歌唱语言,把歌曲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它的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地揭示出来,它是歌曲综合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音乐美的范畴来看,它包括:优美、壮美、崇高、喜剧、欢乐、悲剧等六个范畴。从音乐美的内容来看又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的情绪类型(即音乐性内容最外在的表现,如喜悦——悲伤;乐观——悲观;轻松——紧张等)。
2、一种风格意义上的范畴,它比基本情绪较为隐蔽(如逻辑的——直观的;有序的——混沌的;主动的——被动的等)。
3、一种总体上的精神特征。这些范畴比较深刻,人们只有在高度的审美活动支配下才能体察得到。(如崇高——平凡;深刻性——嬉戏性;英雄性——市民性等)。尽管音乐的基本情绪并不能体现音乐作品的深刻程度,但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内容,那么,情绪越鲜明的音乐作品也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如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它们的情绪类型往往都表现得比较鲜明;又如歌曲《走西口》、《信天游》;电视剧《便衣警察》和《雪城》中的插曲,采用的是一种善于表现压抑、悲哀情绪的西北民歌音调类型。还有如欧洲流行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等。这些都是情绪类型非常鲜明的音乐作品。音乐中的基本情绪类型对于非专业的听众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习惯于受情绪类型的支配,他们对于音乐是否被理解的判断,往往以情绪类型能否驾驭自身的听觉感知为标准。正因为如此,非专业的或音乐修养较一般的听众,就往往乐于欣赏哪些较为外在的、情绪类型鲜明的音乐作品。因此,它正适用于初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和审美体验的认知特征。
三、运用音乐美学观指导教学实践
我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音乐美学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统一”、“音乐内容美的六个范畴”和“基本情绪类型”等音乐美学观指导音乐教学实践,特别是重视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以初一年级(七上)第六单元“荧屏乐声”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歌曲《雪绒花》、《冰山上的来客》、《我心永恒》及电影《悍牛与牧童》的音乐。
(一)本单元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引导学生学唱和欣赏电影音乐(歌曲及音乐),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美的特点等电影音乐知识。
2. 深情地学唱和背唱歌曲《雪绒花》。聆听《冰山上的来客》、《我心永恒》两首电影歌曲,以及听赏《悍牛与牧童》音乐。采用师生互动、多媒体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表现形式及情感美的特点。
(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导入本课主题。
师生共同探究电影音乐知识,以及影视歌曲的作用等。然后,切入正题。重点学唱歌曲《雪绒花》。为了使学生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启发学生观看电视录像片断《雪绒花》,请对影片故事情节较熟悉的学生讲剧情梗概,为理解歌曲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奠定基础。在学唱这首歌的过程中,师生对歌曲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所表现的情感进行深入探究,在演唱中加深体验。使学生了解这首带有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歌曲的特点。这首歌的音乐形式是大调式、三拍子、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曲调朴实、优美感人,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先后三次出现,赞颂祖国、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A 段节奏舒展,旋律起伏较小,感情真挚亲切、优美抒情。B段节奏变化出现休止,旋律出现五度跳进,与前段形成对比,情绪更加激动,力度相对加强,表现出主人公热爱祖国的激情。二声部起了烘托的作用,增加了歌曲的美感。这样,教师便指导学生运用歌唱技巧,做到有对比、有变化和满怀深情地唱好这首合唱歌曲.这样,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及师生从形式与情感的结合上加以探究,并运用歌唱技巧深情地演唱,从中加深了对"雪绒花"这首影视歌曲的情感体验,并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此外,为加深对歌曲不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欣赏带有悲伤情感的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冰山上的雪莲》和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使学生再次从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美学角度,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欣赏,以巩固和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学应树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必须坚持科学的音乐美学观,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沿着音乐审美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完美结合的思路,去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审美情感中的表现作用。深入浅显地,从整体把握音乐作品的审美情感的美学实质.
参考文献:
教育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幼儿 情感体验
幼儿接受音乐欣赏教育多数是在集体的教学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很多幼儿园里都开始逐渐的普及音乐欣赏活动。研究者通过在幼儿园里长时间的观察,产生的最大的感受,或者说这些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让研究者产生最深的情感体验就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动力性的一个因素,情感体验得到重视,可以使音乐欣赏教学得以順利进行,同时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的情感体验概述
1.情感体验的内涵。本研究把“情感”“体验”放在一起,并不是把情感体验做一个简单的拼凑,是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考虑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以身体去“体会”,用“心”去“验”的活动。把“情感”和“体验”放在一起,倾向于情感体验本身是存在于生命整体里,是指个体的身心与世界交往并生成“感受”“情感”“领悟”等的活动。这种情感体验不是对当前刺激物、当前情境的瞬时、单一的体验,而是个体用自主的、全身心的经验参与的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的整体性体验。
2.以直接体验学习为主的学习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幼儿不能或很难通过文字从事学习,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成为幼儿的实际学习内容,幼儿也不能以听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也就是说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直接体验的习得,是幼儿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幼儿如何获得直接经验呢?幼儿只有依靠个体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印象深刻的直接经验。
3.幼儿情感体验的价值。情感体验作为幼儿主体亲历的实践活动,它的对象不同于认知活动的对象—单纯的客体,而是体验主体对于自己参与的某一过程或身临的某一情境所建构的意义和联系。事实上,主体只会对与自己有关系或具有意义的事物产生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自我的,旁人无法替代。情感体验自身的这种独特性和个体性决定了幼儿在体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可以使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去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探索和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二、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情感体验质量
1.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本文中所指的音乐欣赏,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虽然在部分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并没有进行明显的干预,但是无意中的引导都会对幼儿的情感体验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能绝对的说这样的影响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但是,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掌握一个“度”,掌握好这个度,适当的进行恰当的引导,不至于使因为幼儿的年龄认识问题而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极大的错误。教师的角色是个引导者、支持者,或者说教师应该与幼儿一起作为一个欣赏者而存在,这样能够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幼儿的不同,自然就不会轻易的对幼儿的情感体验进行随便的干预和轻易的否定。教师充分的认识自己的角色,十分清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幼儿最真实的表达,是幼儿内心世界生动的反映,是幼儿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暂时碰撞,或融合或冲突,但都是幼儿作为一个存在的人的一种主体的感受。
2.幼儿情感体验表达及生成的氛围。“存在性”是哲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这里主要借助于教育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念对师幼关系做一个探讨。
(1)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充分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条件虽然本论文是在研究音乐欣赏中幼儿的情感体验,但是教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性因素。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被代替的,教师的师生观决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自我意识是更重要一个方面,教师如何看待自我是教师如何进行展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音乐欣赏中幼儿存在的独特性。关注幼儿的存在问题,其实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认识,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幼儿,关键是如何认识“幼儿”这个教育对象的问题。从教育史上看,“作为教育对象的幼儿”的认识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古代,认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就是“作为成人雏形的幼儿”或“小大人”,否认幼儿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在现代,由于受幼儿中心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作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就是“作为幼儿的幼儿”,强调整个教育过程都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后现代,一切教育者不仅意识到“作为幼儿的幼儿”,而且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幼儿”。就是说,“幼儿”同样与我们分享着人类的尊严,又遭遇着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3)音乐欣赏中的“存在性”师幼关系。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就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也必须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重构师幼关系。重构后的“存在性”师生关系不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幼儿的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师生之间的共性就凸显出来了,面临着共同存在的问题。
三、结论
在教学情境下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幼儿的认识和表达往往还受到教师与其他幼儿的影响,但教师与同伴的影响也会同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融合,或者说被幼儿己有的认知所同化,重新建构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进行更进一步的表达,无意识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认识,并且幼儿在逐渐的“去自我中心”后,形成对自己的一些基本认识,如,认为自己比别人知道的多等。另外,幼儿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发展,通过音乐欣赏中幼儿情感体验的研究,我们己经认识到幼儿的经验、日常的经验对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形成与表达,或者说生成新的情感体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01) .
用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 篇7
在我自己的教学和听取同仁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欣赏课学生缺少真正的情感体验, 只是教师的枯燥讲解与全曲欣赏;有的教师认为课上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与音乐情绪, 然后让学生欣赏便是欣赏课……面对这些现象与问题, 我就如何在欣赏教学中真正体现音乐特性, 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 从而热爱音乐, 喜爱音乐课几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情感投入,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情感体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情感体验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的教学情感投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记忆、情感的表达与欣赏音乐的兴趣。作为欣赏教学中的组织者、主导者, 在教学中, 首先要用自身的真挚情感来感染打动学生。用自身情感的投入来激励学生对作品欣赏的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独白, 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音乐教师来说, 丰富的情感是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 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剂。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 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 参与情感体验。
二、用音乐情境, 使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音乐情感体验。
1、视听效果的运用
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视觉共同完成对音乐的欣赏。观看音像资料、音乐影片可以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异国风土人情、音乐的景象, 清晰的表达出来, 它不仅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而且随着音乐的发展在声象并进的情景中, 准确的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 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乐曲欣赏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大阅兵》阅兵仪式画面, 使学生置身于庄严威武的情景之中。然后再进行乐曲的欣赏, 学生们很快理解了音乐形象, 准确的体验到音乐情感。
2、教师语言的运用
教师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大师, 善于用语言的力量来启发学生求知的心扉,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深情的话语, 更是启发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钥匙, 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例如:欣赏《走进西藏》, 我先介绍:“西藏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雄伟的布达拉宫, 壮观的青藏高原, 飘香的酥油茶, 深情的弦子, 热情的锅庄, 洁白的哈达。这一切怎能不吸引我们走进西藏, 走进那美丽的地方。”
3、环境的创设
音乐教室是学生欣赏音乐的神秘殿堂, 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将影响学生的欣赏效果。良好优美的音乐氛围会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
4、比较的运用
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指出:“每一位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 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 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如何去触动学生那敏感而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呢?那就是:让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循着问题, 一步步的思考, 逐渐“走进”音乐所创设的故事情景中, 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1) 在不同作品中比较。《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 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 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 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 手法简练, 形象生动, 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它贯穿着第一乐章, 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 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 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 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 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 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 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 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 狂欢突然中断, 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 但已是苟延残喘, 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 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 以排山倒海气势, 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 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多么相似的经历, 虽然他们生长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国度, 但是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属于全人类。这样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曲家与作品了解, 在比较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去鉴赏音乐, 感受到作者“民族音乐交响化, 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音乐风格。明白了音乐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度的。
(2) 在同一作品中比较。如在欣赏七年级 (下) 第一单元《保卫黄河》时, 首先做简介:《保卫黄河》选自钢琴协奏曲——《黄河》, 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 狂号的浪涛风声, 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 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 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 经过短暂的喘息, 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 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 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 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 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 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 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 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 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 从愤恨的高潮滑落, 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尾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 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 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 终结全曲。
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听辨不同情绪的旋律, 运用对比、重复、变化来区分乐曲的段落, 感受乐曲澎湃激昂的心声, 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形象。通过对比欣赏, 学生很快找出乐段的差异性, 加深了对《保卫黄河》的理解, 进而了解《黄河大河唱》, 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教学中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学科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例如:欣赏《踏雪寻梅》前, 先朗诵一首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总之, 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情境中, 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她们写道:“音乐欣赏再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雪山, 而是一片宽阔的海洋,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尽情的享受、自由的邀游———因为我们已得到了音乐的真谛!”……
运用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欣赏的探索 篇8
一、听——情感调动的开端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 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 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要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 培养学生终生渴望聆听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 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 而直接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是对教师知识经验的重复, 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我以为,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应该以“听”来激发学生的感知情趣。
首先, 以经典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感知音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及不同价值定位的音乐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和研究的对象。这样的音乐其本身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感知情趣。例如:委婉细腻的《茉莉花》、如诗如画的《沃尔塔瓦》、如诉如泣的《江河水》、热情澎湃的《蓝色狂想曲》等等。
其次, 欣赏作品不局限在教材规定的范围, 而更注意捕捉当前的流行话题, 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选取一些符合高中学生生活经验及欣赏情趣的音乐作品。如补充欣赏周杰伦的《蜗牛》、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品、奥斯卡获奖电影音乐等优秀的流行音乐, 深受高中学生的欢迎。
正如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广泛的阅读一样, 音乐情感的培养也首先必须让学生广泛地“听”。
二、思——情感培养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思”, 是指让学生的在“听”的过程中有所思考,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音乐固然是一门“听”的艺术, 但要达到音乐欣赏的真正目的, 就不能只把音乐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 而应当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要素上, 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来进行情感的体验。我们知道,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这个过程。从喜欢听音乐, 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 再到理解、评价、分析, 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以《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为例。该曲音乐形象鲜明, 曲式结构严谨, 旋律古朴典雅, 节奏平稳舒展, 表现手法含蓄, 意境深远,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让学生的欣赏从官能的欣赏深入到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为什么全曲共有十个段落, 听起来却十分和谐?
2、乐曲采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使全曲的主旋律轻盈平稳?
3、“渔歌唱晚”一段诙谐活跃, 是通过哪些音乐要求来实现的?
4、“水深云际”一段不同音区与音色的对比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乐曲, 情感上往往会更加投入, 对该乐曲的情感体验自然也会更加深入。
当然, 引发学生“思”的方法可以有所变化。可以先提问, 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倾听音乐、感知音乐的好奇心。如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樱花美在哪里?”“欣赏《樱花》时,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樱花》为什么被看成日本民歌的代表?”, 从而引出日本民族调式的特点。将传统教学中的技术教育 (知识和技能) 降低一定的比例, 更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从而发现音乐独特的美。当然提问设计要有价值、针对性要强, 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也可以边听边提问, 让学生在思考中欣赏, 在欣赏中思考。如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引子部分, 就让他们反复听, 对平时熟悉的作品要听出新的东西来。但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这样让学生反复地听, 就要巧妙地设疑。我就提问:“引子部分, 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很多学生答:“长笛。”我又问“再现部中的这一主题呢?”学生于是又静静地欣赏一遍, 听出了竖琴的几个和弦音, 更有小提琴的背景颤音, 他们一下于关注到音乐本身的音响运动中, 触及了音乐欣赏中理性的东西, 有了进一步听下去的愿望。有时, 提问并不一定让他们回答, 而是让学生在关注问题时, 自然而然地关注音乐本身。
三、结语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 音乐教师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 我们音乐教学才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 在其教育、教学的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 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 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笔者曾尝试“听”“思”结合的方法。通过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以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9
一、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1. 选取经典曲目, 激发欣赏兴趣。
在欣赏教学之初, 教师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 如, 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其受到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感染, 打破他们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 并引导他们逐步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开展节奏练习, 调动积极情绪。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节奏练习, 以调动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情绪。
3. 满足发展需要, 完善情感世界。
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情感的日益丰富。其主要表现为充满活力、激情, 注重感情。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功效,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方表达情感的热土。
4. 贴近生活实际, 引入流行音乐。
学生情感的丰富既可通过欣赏古典音乐获得, 也可通过聆听流行音乐获得。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流行音乐, 教师如在课堂上禁止他们聆听, 只会适得其反。为此, 在课前教师可对流行音乐进行筛选, 课上留出5~10分钟, 让学生听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这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心情,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
5. 提供表达方式, 促进个性发展。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的需要, 却使得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会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失去兴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方式, 如, 表演、绘画、歌唱、朗诵、讲故事等, 这其中也包括语言表达, 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注重课外与课内的结合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 篇10
一、创设情境, 引导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 就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情境的创设, 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一个良好的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进行想象,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 多媒体的运用更能结合音乐作品, 发挥出很好的情景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作品中, 更是可以大展身手的。如:在鉴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水中的倒影》时, 在放音乐的同时, 播放动漫画面:平静的水面, 忽然, 微风吹起, 飘落下一片树叶, “碰”到水中, 泛起微波, 在阳光的照耀下, 波光鳞次栉比, ……这样, 让学生的视听结合,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课时, 教师还可以鼓动学生积极跟随着音乐的节拍及旋律的起伏, 做出自然的肢体活动, 有时闭目聆听, 有时安然感受。让优美的旋律自然流淌到他们的心底。在他们的笑脸上浮现出的是投入, 是满足。可见, 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另外, 教师的语言, 体态的表演, 都是可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响应的想象, 有时甚至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提高音乐鉴赏的效率。
二、着手意境, 引出情感共鸣
审美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教学, 都可以从意境着手, 以情感为切入口。这也符合音乐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学生非常欢迎的民族器乐曲,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曲乐的引子由古筝模仿的几声远处钟楼的钟声, 轻飘而来, 原来已是夕阳西下, 月上东山。紧接着音乐的固定性音型演奏的出现, 给人以夜深人静的美景。花影尝叠, 微风轻拂水面, 泛起的阵阵涟漪, ……水云深际, 渔歌晚唱, 矣乃归舟, 万籁寂静……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 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 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引起了学生的音乐的情感共鸣, 才能使音乐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鼓励创造, 引起情感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在于老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 引起感情升华。
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在学生理解音乐内涵, 引起了情感共鸣之后,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者为作品创编伴奏等进行再创造,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二度创造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中延伸情感, 达到创造美。例如:在让学欣赏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 (格林卡曲) 时, 先让学生唱熟主旋律《送嫁歌》《卡玛林斯卡亚》。然后, 请学生听好音乐的节拍, 旋律的起伏, 音量的强弱, 然后用双手进行指挥家作品, 聆听音乐。这不仅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音乐, 而且, 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的内涵。
音乐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新实践, 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 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律动、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 或者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和结构特点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堂的讨论的环节去进行的。
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1
一、情感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現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并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目前中学生繁重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每周一节的音乐课显得更为重要和受学生欢迎,那么音乐的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如何为学生开启音乐的大门,要靠教师选择好的金钥匙,那么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音乐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如何通过情感的体验使中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更深刻地欣赏音乐、感悟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我们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些节奏的训练,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们喜欢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大可投其所好,比如播放周杰伦、潘玮柏等歌手演唱的歌曲,通过欣赏这些歌曲,学生可了解嘻哈音乐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如果一味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那么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释放,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和机会给学生们自己,哪怕只有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沟通,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从而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
三、课内外相结合
在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还可用舞蹈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型打击乐器并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情感体验 篇12
一、高中音乐欣赏课中体验情感的意义
音乐的想象、联想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音乐欣赏课中借由听觉体验音效,和我们的亲身经历相互碰撞,同时会时空穿越,令欣赏者能够远离当下的情境,身处音乐所表现的时代和环境,同表现的东西共命运、共呼吸、共同体验,同时加入丰富的情感和思考,会有更深刻的感悟。音乐的魅力体现在它可以更贴近人们的心灵,也能最直接地激发和表达情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像李斯特所言:“音乐虽然不能叙述和说明你是什么,但是你心灵的一切活动,只要是明确的,它却都能再现出来,表达出来。”
音乐源自生活,可以使情感能够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音乐是综合性的,表现的东西包罗万象,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音乐的作用。音乐是极富感情的艺术,因此,同样情感丰富的人类与音乐极易沟通。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它让人们得到的是直接经验。音乐新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其特点是以审美为核心,突出显示音乐学科,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些都还原了音乐课的本质,只有真体验才会有真情。音乐课中的情感体验靠的不是一些外加的东西,也不是虚情假意。教学的要求就是要真,只有“真”才可以入目、入耳、入心,才会让人感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1. 注重学生的心理反映过程。
音乐的赏析是心理反映过程,就是:音响感知、想象和联想、感情的共鸣、认识与理解。因此音乐赏析的教学一定要遵循由外及内的心理反映阶段,因为喜欢听音乐,渐渐地用心来感受音乐,再发展到分析、理解、评价,让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逐步提升。高中学生不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趋向成熟,其情感也渐渐变得丰富。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侯,可按照高中学生特征来体验情感。在这种特殊时期可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例如,可以选择周杰伦的《蜗牛》这类流行音乐,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在积极的音乐态度下,思想和情感得到健康引导。
2. 了解学生喜好,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
音乐情感的体现可以是古典音乐如贝多芬莫扎特等的音乐,可以是流行、通俗音乐如学生比较喜爱歌星的作品。高中生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是通俗音乐,所以课堂上听些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使学生直接接受到音乐的感染,让学生有信心听懂音乐,听第二遍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听流行音乐里面加入了哪些不同风格的新元素,例如,学生喜爱的新生代歌手许嵩的歌曲《胡萝卜须》,该曲大量运用爵士乐的旋律及节奏特点,使全曲蒙上了一层忧郁及神秘的味道。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了解爵士乐的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爵士乐的热情。
3. 丰富与学生的感性交流,了解音乐背景。
音乐给了我们展现感情的空间,感性的交流让学生对音乐有了强烈兴趣,那些感人的作品会保留在记忆中,可能时间久了会遗忘一些,但是每当音乐再响的时候,又会想起来,由于年龄的增长,欣赏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初级阶段可以选择比较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茉莉花》等,可以让学生直接受到音乐感染,让学生有信心听懂音乐,多次欣赏以后,再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要听出乐器的差别,作品风格、作品段落等,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激情。”
比如在《黄河大合唱》这一节课中我们在学生聆听音乐后,向学生描绘音乐是怎样对黄河水的形态进行描述,音乐节奏的变化、不同音色的乐器的使用等外在东西的了解,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塑造以及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对中华民族魂的形象描述,这要求学生用心去感悟,只有这些才是音乐的精髓、内涵所在。
4. 组织小型音乐会,活跃课堂气氛。
随堂的小型音乐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台上可以尽情展现、表演,而且反响强烈。情感的投入越多,就会有越浓厚的兴趣,不仅是自娱自乐,更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目的,娱乐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就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爱好性格不尽相同,教师还应该考虑这个因素,推荐风格各异的音乐给不同的学生,相信会有一个点可以与他们碰撞出火花。例如,每个学期末结束时,我会让学生以班级的形式组织一场小型音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表演,如配乐诗歌朗诵、乐器独奏、舞蹈(舞种不限)、独唱、合唱等,形式不限,通过小型音乐会,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站上舞台表演,激发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情感体验不单单是高中音乐赏析课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音乐课是否能够上好的关键所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对提高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有利,而且还让音乐赏析课增加了生命力。现如今提倡美育、素质教育,需要深化音乐赏析课的情感体验方面的教学,教师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使高中的音乐赏析课更加有生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音乐的熏陶,可以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判断力,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赏析课的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方法, 巧妙地帮助学生增加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音乐的美感, 同时还能对塑造人、陶冶情操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推荐阅读: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08-02
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分析07-06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8-28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07-05
音乐欣赏与群众文化05-18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06-24
欣赏体验06-18
体验音乐09-05
高中音乐欣赏07-16
民族音乐欣赏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