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2024-06-24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精选12篇)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1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默雷说: “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初中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很片面,只是一味的追求时代潮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

1.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受普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就是歌唱课,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唱歌只是音乐课程类型的一种,如果简单的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很大程度上还是徘徊在“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他们忽视了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审美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了不让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学习了解音乐的道路上走向误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 社会传媒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构成了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大众传媒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也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影响。中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本身的审美判断力很差,加上当今现代传媒宣传的主流是流行音乐,忽视了传统正规的音乐,特别是传媒以各种名义举办的选秀、歌唱各类大赛以及“假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判断和审美能力的中学生。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抓好跨世纪一代中学生成长环境的治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

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愉快; 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忧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相反,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或欣赏曲子前对这段音乐毫无理解,或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错乱,只会适得其反。

2. 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 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 “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4.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创造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开展音乐创造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又如在学习和掌握了乐理知识后,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创编韵律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表现音乐,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之声。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成果教师切忌要合理评价,以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生活中审美实践培养出来的,这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人的审美教育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其中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能力,音乐美,想象能力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2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课题研究,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多模式、多层次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得本园的幼儿音乐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纲要》精神在幼儿音乐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贯彻。

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儿童的情感体验才能与音乐产生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小班组可确立“幼儿园体验式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尝试在小班音乐欣赏、韵律活动及歌唱活动等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谐是音乐美的关键,是音乐教育永恒性的基础,大班组立足于音乐本身,可开展以“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探究,并将拟订全面、系列的研究方案,开展扎实深入的研究。

幼儿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而幼儿在审美过程中必须以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作为支持,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以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基本是通过“授——受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的,即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最后通过多次的练习终于掌握了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幼儿毫无主体性、主动性可言。为了改变这种学习模式,中班组可尝试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支架学习模式的探讨”的课题研究。音乐艺术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生活是教育的根,是音乐艺术的源泉,幼儿音乐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还可从生活动作、音响、节奏等方面入手,开展幼儿音乐生活化的探索。《纲要》强调幼儿园各领域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环境、生活、艺术中节奏美的整合教育研究”、“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都可作为我们探索的基点;因为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同构能有效促进幼儿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与综合性艺术智慧的发展,顺应当前幼儿园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为了引导幼儿感受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努力挖掘丰富的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江南音乐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水平的提高。“幼儿音乐教育合作探究模式”的课题研究,可在各年龄班开展。“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轻松愉快的,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基于此,可开展“快乐的体态律动”的研究。

如何打破幼儿音乐教育完全预设性的课程模式,使得音乐教育的主题能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生成?有创新意识的老师可大胆开展“生成式幼儿音乐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为了贯彻《纲要》的“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等精神,可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性别化”及“幼儿音乐教育个性化”的研究。

以上我简单介绍了部分“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课题的子课题定位情况。希望所有教师能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得《纲要》精神指导下的幼儿音乐教育改革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为提升我园的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作出努力。

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3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二、氛围美

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教师和学生,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和接受者,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导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

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活跃而不失零乱,安静而不失呆板,紧张而不失抑闷,愉快而不失松散。良好的氛围,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者情绪热烈,学者反应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扎实稳重,因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目的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倘若无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哗众取宠、本末倒置了。课堂氛围美是传递艺术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无形中起了助手的作用,能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 ,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三、语言美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对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美好的语言使人高兴、心情舒畅。单调、呆板甚至粗劣的语言使人心情沉重、烦恼、急躁。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确和动听。”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我在上分析音乐要素时,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分别称为骨架、线条和色彩,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音乐的各个要素。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注意讲述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在语言美的融融春水中使学生聚精会神,乐此不疲。

教学的语文美不仅仅指口头语言,它还包括副语言和身体语言。所谓副语言是指笑、哭、呻吟、叹息、嗯啊之类的声音;身体语言是指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势等动作,这两部分统称伴随语言。马卡连柯說:“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在教课时,动用伴随语言一定要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口头语言,做到自然贴切。这也是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4

高中美术欣赏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 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 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 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 突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高中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1. 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 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 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乍一看, 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 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若隐若现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 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 从中产生了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中国画《泼墨仙人图》乍一看, 墨色淋漓, 或深或浅, 现实形象的支持极度的弱化, 但却使人感到清疏简括, 寥寥数笔, 神情俱现。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 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当年, 鲁迅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过:“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就因为它是艺术!”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语言特性, 艺术终究不是日常语言现实的哲理, 艺术语言的特征决定了它所独具的与日常生活相差异的性质。虽然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 但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 使我们的感知和审美评价有的放矢。

2.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 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3.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维纳斯》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又使多少人有昂扬向上之感。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巧解高考完型填空题

●马迎君

“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试题中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完形填空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的知识能力, 又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面广, 难度较大。因此, 做这项题型时, 不能争于求成, 而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满信心, 沉着冷静

2.精读第一句

它是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石。完形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 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 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 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 考生可以根据它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下面答题奠定基础。

3.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粗选答案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没有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的情况下就急忙边阅读边依空选择。这是一种不良的答题习惯。同学们在做题之前必须先集中精力将短文精读一遍, 掌握其大意, 同时要记住短文里的人物、时间或地点, 尤其要注意首句和尾句的含义。这样, 答题时才能心中有数。

4. 从上下文寻找信息词

完形填空所选的文章都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符, 而词语的重复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是重要的连句成篇的词汇纽带, 因此, 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语的复现、前后同义词、反义词相互照应等现象。

5. 形意结合, 前后参照

完形填空所要求填的答案在意义上必须和短文内容相符, 形式上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同学们在选择答案时, 应先从意义上判断其是否与短文内容相吻合, 然后再从形式上

4.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评价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引入生活这个大资源库, 集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艺术的审美评价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 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所以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 (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固定搭配等) 判断所选答案是否恰当, 前后参照, 连贯考虑, 提高选择的准确率。

6. 先易后难, 迂回解题

做完形填空时, 对于一时没有把握的题目, 在做完较容易的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那些难题, 同时把已确定好了的答案代入短文, 帮助理解。这样, 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7. 把握文章组织结构

做题时, 要把准文章作者发展脉络, 文章的起承转合, 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领悟暗示, 选对答案。

8. 了解生活常识, 确定相关知识

9. 全文贯通, 复查核定

做完题目后, 要仔细复查核定。全方位, 多角度地检查所选答案。

要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技巧外, 考生一要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扎实的基本技能, 对于重要的语法项目,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等, 要加以总结概括, 以便做题时运用灵活, 概念清楚。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加强阅读, 提高速度, 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感悟词语的辨析、搭配, 学会对文章进行逻辑判断及推理, 既要看懂表层意思, 更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三要由简到难、由短到长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材料要精选, 解题要限时, 体裁要多样, 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四要注意分析错题, 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只要在冲刺阶段注意到这些方面, 应该说解答完形填空的水平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冀州市职教中心)

反映, 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 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 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前,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可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 “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避免在欣赏上的“伪敏感”, 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

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篇5

而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措施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审美教育也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将审美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即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等中的审美要素分析

1、教师的审美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既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理应具备较强的审美素质、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念。

经过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印证发现,如果一位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会把积极的作用带入到学习中,也会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则会把消极的作用带入到学习中,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会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从而在学生心理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

根据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的来看,教师应该具备两种审美要素分别是:渊博的学识美和音乐的素质美。

2、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审美环境

众所周知,音乐教学都是在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中进行的,用环境来感染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有部分高中学习都已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专业的音乐教师、以及专业的教学设备,达到了当前教学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感与满足感。

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以便于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程度。

3、深挖教材内容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在教育形式与教学模式上发生着巨大改变,音乐艺术作为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审美情感、知识积淀以及道德情操息息相关,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审美教育存在关联,本文将阐述审美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间的关系,描述两者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一、审美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间的联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价值,逐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育的特征与美感,在美学教育指导下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独立学习品质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有较为深刻的体现,并贯穿在整个中学音乐教育阶段,两种教育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中学音乐教育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其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音乐歌曲中发现美,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以欣赏与练习为主,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还有一些民族歌曲,《蝶恋花》、《梁祝》等,歌曲中描述了革命抗战时期劳动人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歌曲似乎在陈述人民群众的伤痛与哀伤,情感抑扬顿挫,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推翻旧制度、打击腐朽统治者的决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从音乐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歌曲,表现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欢快轻松的生活情境。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了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才能实现情感交流,感受到美妙歌曲带来的震感,推进审美教育的发展与进步[1]。

2.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活动的美感,人格魅力增强

通过音乐学习能够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掌握音乐节奏,增强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对人格魅力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比如,学生大合唱或者小合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歌词与情感抒发方式,共同营造出歌曲恢弘或者婉转的意境,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深了对歌曲韵律的掌握与节奏控制。团队大合唱或者小合唱需要每一名学生的配合,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节奏,既不能抢拍也不能拖拍,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团队演唱,如果某一名学生抢拍或者跟不上节奏,就会打破整体团队和谐感,影响团队演唱成绩。将审美教育贯穿音乐教学中,既能将审美教育体现出来,又能将学生独立人格魅力体现出来[2]。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描述了审美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间的关系,体现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效果,审美教育更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音乐的优美旋律、歌词、情感表达都是学生感受音乐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深刻了解到音乐自身的美感,善于从生活中创造美、发现美,某个经历或者情感抒发都会使学生产生回忆或者向往,引导学生敢于接受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与理想。音乐的奇妙之处就是旋律与节奏,当学生身心遭到重创可以用来慰藉与安抚。由此,只有不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美才能正确认识音乐、学习音乐。

2.审美教育能将学生美感能力提升

音乐教育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音乐学习能力、提升审美情操上,更体现在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能力上,使学生审美教育不断加强,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审美氛围与情感宣泄,将音乐教育引导到更高层次上。

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塑造音乐人格

很多音乐家或者流行歌曲演唱者都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兴趣,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音乐、领悟歌曲,而这其中应用的方法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看音乐剧、美术展、演唱会等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将音乐修养提高。比如,《狮子王》、《音乐之声》等都符合中学生兴趣,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实践效果[3]。流行音乐虽然不符合中学生趣味,但不能持否定态度,可以适当欣赏一些积极向上、青春的歌曲,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的信心,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同桌的你》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塑造独立人格与品质。

参考文献:

[1]范晓华.感受·体验·表达——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探究[J].艺术百家,2012(z1):384-386.

[2]李媛.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责任——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63-63.

浅谈音乐鉴赏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7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丰富情感体验, 培养审美意识, 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 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让音乐这门艺术, 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 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 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 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 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音乐虽然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美的感受, 但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美感教育所激发起来的, 虽然是无形却渗透进人的灵魂的那种火花。所以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是贯彻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发挥并利用音乐艺术的多方面功能, 积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领域, 能有效地提高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音乐语言是经过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结合而成的, 它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它既没有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 也不具备绘画和雕塑的视觉效果, 音乐只有经过演唱 (奏) 者的再创作才能为人们的听觉所感知, 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有它的局限性, 但却能表达线条、色彩和语言所无法表现的东西。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语言停止的地方, 就是音乐的开始。”这无疑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 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 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 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 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 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

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 乐曲的进行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如我国民族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意邃深远、由十个乐段组成的乐曲。有序曲、有展示、有尾声, 欣赏它犹如观看一幅淡墨山水长卷, 其微妙的情绪色彩和深藏的意境因素贯穿在旋律进行之中, 随时间的流动展示给听众, 具有时间的连贯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 它无须语言描绘, 就会引人步入诗的意境;无须借助色彩涂抹就能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无须物质造型却能感触到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如聆听《江河水》, 你就会感到凄楚、悲愤的情感;《春节序曲》则表现了愉悦欢快的喜庆氛围。

《荀子·乐论》中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 它是靠对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和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学生通过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 可以启迪智慧, 开阔视野丰富情感, 增强审美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音乐是文明的音响, 是情感的世界, 是智慧的结晶, 极其丰富和神奇。可见, 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 首先要具备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 特别是纯音乐———器乐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的语言是难以解释的, 往往“只可意会”, 因此理解音乐还必须用音乐本身的手段来达到。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特别是节奏感、音乐感、音高感、和谐感、对比感、层次感等。让学生在学习鉴赏音乐的时候,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竖琴表现的流水之音等, 让学生在情思飘缈、联想浮翩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其次, 美的旋律可以美化生活, 陶冶心灵,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一个美好心灵的培养和形成, 虽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但音乐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欣赏《命运交响曲》, 应使学生感受到“扼住命运的喉咙”的斗争精神, 去探求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听赏《梅花三弄》让学生体会梅花傲雪、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歌唱、演奏和欣赏的同时, 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产生情感的起伏和共鸣, 从而升华了精神、陶冶了性情。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 虽无汹涌的波涛, 却能浸透人的灵魂。但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它需要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因此, 教师应是美的教育者、传播者, 把充满美感与积极向上精神的音乐传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曼君, 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12) .

[2]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 .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4]袁江.走进音乐的殿堂, 倾听心灵的歌声.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1 (6) .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8

一、音乐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人脑结构看, 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据科学家推测, 音乐开发右脑, 并通过胼胝体促进左脑的发展。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与右脑, 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各国科学家、文学家、名人情况看, 很多与音乐有着不解的缘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十分通晓音乐。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 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 都十分喜爱音乐”[1]。放眼世界, 俄国作曲家包罗廷是位化学教授;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巴尔扎克等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 或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 或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艺术的创作, 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 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 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音乐创作中自由联想的特点以及音乐形象本身表情的丰富性, 显然有利于人的个性培养和思维的展开, 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二、音乐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 指的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而音乐教育的本质, 在于它的审美特征之体现。这种美的特质是诉诸于心灵的、感情的、思想的, 是其它任何一门自然或社会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新颁布的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大纲, 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 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因此我们也称当代的音乐教育为“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是对音乐这一特定审美客体的被动接受, 更重要的, 是它可以对音乐的创作、演绎、研究等主观感知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说,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个人审美意识, 锻炼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世纪是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 而审美是综合素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个合格的人才都应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而音乐, 正是以它的美学特点, 被我们当作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最直接, 最有效的审美教育, 便是音乐美学教育, 也叫音乐审美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艺术就是情感”[3], 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音乐的美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 净化心灵从而塑造完美人格。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 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推进音乐教育, 培养综合素质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所以一切音乐审美教育理论, 都必须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检验, 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任何审美活动, 都离不开审美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人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及对美的追求, 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而是有赖于长期的审美熏陶、陶冶和培养。据此, 在音乐教学中, 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自觉性, 培养他们自由快乐的参与意识与激情。音乐教学题材本身必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优异品质, 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再者就是教学手段上的功夫, 填鸭式的课堂气氛绝对不可能出现共鸣的情感热情, 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审美心理激活手段才是现代音乐课堂所必须遵照的通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 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 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 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 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对美的追求, 可以将审美活动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创造美。这可以说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 通过对主动性的培养, 学会对美的执着追求, 无论最后的效果是学会了一种音乐作曲、音乐表演的全新创造, 还是只能对现有音乐的美感进行创新点的挖掘, 又或者仅仅是培养了一点点创新的意识或冲动, 那也是音乐美学教育丰硕的果实。总之,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音乐教师应多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修养。以长远的目光, 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 从未来教育的角度, 来实施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科学的教育方法,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必将为祖国提供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 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一代。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 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对创新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创新教育与审美教育日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里, 我们通过创新思想完美意识的分析, 提出了推进音乐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途径。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9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新课标中指出,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 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 是用情感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音乐中有do、re、mi、fa、so、la、si, 而美术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

听, 是音乐的学习的重要手段。听, 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受学生个体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 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 仅靠听很难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所以,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彩图。例如, 湘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德彪西的《月光》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音乐所描绘的景象。我在教学生欣赏之前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乐曲所描绘的情景, 对乐曲的理解就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 并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 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 让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时, 我根据音乐制作了简单的动画, 每段都配上一个情节动画, 帮助学生分析音乐。这样, 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了解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其注意力, 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视觉与听觉的互相配合, 使得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多姿多彩。

二、听赏与律动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诗经·大序》曰: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舞蹈与音乐, 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 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 ( 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 和不同的风格 ( 如进行曲、摇篮曲) 仅靠欣赏或者讲解, 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舞蹈动作等才能作出反应, 才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唱《歌唱祖国》时, 我启发学生: 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首进行曲速度的歌曲呢? 有的学生用跺脚, 有些学生很自然地踏起正步, 有的用甩胳膊等。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进行曲而且还能体会到旋律的强弱。还有我在教完《举杯祝福》这首歌曲后,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这首歌曲进行舞蹈创编。让学生边唱边跳这样学生更能感受音乐的动作美。“情有所感, 心有所动”, 当把音乐的欣赏与活动结合起来, 使整个音乐学习过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想象与语言描绘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新课标中指出,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 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想象不是幻觉, 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 想象离不开教师恰当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 学生在欣赏《野蜂飞舞》时把可爱勤劳的小蜜蜂, 有的想象成了苍蝇, 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 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还有一次, 看了《百鸟朝凤》的插图, 学生大多这样说:“草地上百鸟在悠闲地踱步, 凤凰站在中央的石头上。”其实, 重要的是注意百鸟与凤凰的神态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为什么是这个神态呢? 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 你想, 我也想, 你这样想, 我那样想, 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内涵美。

四、模仿表现与知识技能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新课标要求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比如, 在感受《百鸟朝凤》的音乐形象时, 学生欣赏了一段鸟叫虫鸣的乐曲, 他们听后, 会认为是杜鹃、喜鹊、蛐蛐等的叫声。学生们争先发言, 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使得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在欣赏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中国》时, 我先让学生交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绘祝福祖国的画卷。结果, 许多学生运用了丰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图案来表示他们的祝福, 展现他们的才能, 真是美的享受。再如在学习乌孜别克族民歌《举杯祝福》时, 我和我的学生们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旋律的二度创作, 将2/4拍XX热情欢快的旋律改编成3 /4拍XX X具有舒缓优美的旋律, 这样旋律的情绪立刻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学生都感觉自己是一个作曲家,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 应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 形成审美情操, 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 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 日臻完美。

摘要: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遵循美育规律, 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知识技能,审美体验

在新课标理念下, 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一种崭新的理念形成了———注重审美培养, 还音乐课以本色。每一位音乐教师也都转变了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研究实施新教学理念的最佳方法、最好途径,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位音乐教师在实践中探索, 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 都在思索音乐课“路”在何方?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同样走在课改的路上, 在教学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不断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在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是一个重情感体验弱化专业技能的过程。那么是不是乐理、知识、技能就可以完全忽略呢?很多教师设计了很多多元化的教学环节, 知识是少了没了, 可花架子却多了, 眼花缭乱的一节音乐课, 课堂很热闹, 但学生很茫然, 且没有收获。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应弱化这些环节的专业性, 让这些音乐知识融于音乐的有声世界里, 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而不是完全取消或忽视。这些乐理、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石,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理解, 在音乐实践中展现,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 在音乐殿堂里快乐飞翔。

在学习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时, 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一”中, 让学生用杵乐节奏为歌曲伴奏;而且书中34页歌词下面有杵乐节奏, 35页有杵乐表演的图片, 那么杵乐节奏的教学就可以和歌曲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在本节课的歌曲教学中, 引入了杵乐节奏的教学。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 我结合插图简介杵乐文化, 然后引入杵乐节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歌曲下面的杵乐节奏, (师生共同研究找规律读节奏, 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可以弱化专业难度, 提高学生兴趣) 并为歌曲伴奏。学生们兴趣很高, 学习得非常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烈。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不仅感受了杵乐文化和高山族音乐的特点, 而且体验到了给歌曲伴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音乐实践中, 有的学生节奏会不完全按书上的走, 这时教师就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发挥, 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音乐;不禁锢学生的想象和实践感受, 允许学生的改变和创新。我引申出一个学生们热烈参与的环节———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有的用手打节奏, 有的用笔或尺子打节奏, 有的用简单的律动) , 体现了“乐”学的价值。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有知识与技能教学, 但这不仅没有令音乐课高不可攀, 反而增进了学生对高山族音乐的感受, 激发了学习热情;让学生们从实践中收获快乐, 在快乐中收获美好心灵,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非洲的灵感———《阿伊亚》教学中, 在聆听歌曲时学生们对音乐很感兴趣, 学唱旋律兴致也很高。我就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解非洲音乐的特色:简单的旋律组成多声部交织的美妙和声, 并且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三声部合唱, 加深对音乐特色的感悟。

在学习合唱时从中声部———中声部与高声部合作———中高低三声部合作的环节入手, 逐步深入进行学习。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声部的感觉、和声的美妙, 而且在学习中体验了非洲音乐的风格和魅力, 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合作的技巧与和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 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在学习旋律较简单的歌曲时用视唱法教学, 如《大海啊, 故乡》、《让世界充满爱》、《阿西里西》、《青春舞曲》等, 并且结合打节拍、简单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增强音乐体验、活跃课堂气氛。较难的旋律用模唱法、听唱法等进行教学, 既能降低难度, 又能提高兴趣。这样寓音乐知识技能于活泼多样的音乐教学环节中, 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有梯度有层次、有知识指引有音乐体验, 二者完美结合的快乐教学, 人人都可以自由歌唱的美妙世界。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 审美教育

现实生活中包含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来源,美术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感情,从而征服我们。更重要的是教导我们审美对待现实生活本身,养成形象思维习惯,并使自己各种活动都带有创造成分和艺术性色彩。

从美术作品中描绘的事物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意会到那些并未被直接描绘出来的事物,犹如投石于水,引起层层涟漪。美术欣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并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彻始终。

一、美术欣赏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要素

高中美术欣赏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繁杂,而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各类欣赏和专题介绍体现,这就需要学生加强基本理论常识学习,从而丰富学生审美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并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1.了解美术的社会作用。

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美术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要理解塞尚的作品就必须理解塞尚的时代和构成塞尚作品的文化背景,以此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另外美术还具有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罗中立的《父亲》中看到了各种人物的精神性格美;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米勒的《晚钟》、勃鲁盖尔的《农民舞蹈》、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看到了各类社会事件的美和社会关系的美。凡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各个种类、不同形式的美,几乎都可以在美术作品中见到。我国美术界在社会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中必将起到教育作用和提高审美作用。

2.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美感质量高低不仅是个形式问题,首先取决于内容的充实“有分量”。我国现代油画家罗工柳的作品《地道战》就是内容充实的范例。在这幅油画作品中,非常鲜明地表现了时代精神,作品活生生地体现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理想: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画面运用经典的对角线构图形式,主次分明,动静得宜,扣人心弦,作品感情真挚,洋溢着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确是一幅革命内容与完美艺术相统一的革命历史佳作。同学欣赏分析作品的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作品能力,将历史课中所学知识结合到作品分析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讲述,多给学生表现、展示的机会,通过动脑、动口充分认识到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是统一有机的两个方面,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欣赏作品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重大题材的艺术作品内容就有分量,而不重大题材艺术内容的意义就会很小。”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如欣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喂食》,画面刻画了三个孩子坐在门槛上,他们姿态各异,生动地反映了嗷嗷待哺的神情,作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之间亲切真挚的感情,使人们联想到主题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中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当时的生活历史背景,以及作品怎样反映出法国几次革命运动带给人民的贫穷和落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意识到不能只把重大题材与内容分量及思想混为一谈。再如凡·高的《向日葵》、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等虽不是历史重大题材但都具有个人的典型性,是美术家对生活真理发现的再创造,艺术具有典型性,是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志,是美术创作的艺术表现。由此可见,题材的大、小、轻、重,对作品的思想意识倾向,即主题没有决定性作用。

二、美术欣赏是审美素养得以逐步提高的必要条件

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定审美知识和审美观点逐步提高的。同学们通过欣赏中外各类美术作品,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同学们明确地认识到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意大利文艺复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女性美的典范,是人类认识和探求的结晶。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不是硬性灌输,而是美术作品包含的审美和意义价值感染了欣赏者的结果,美术欣赏符合人们感性的认识规律,同时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的那样:“人民每天瞻仰的这些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美术欣赏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美术欣赏是审美教育得以融入生活的感情要素

浅议音乐审美教育 篇12

审美要有修养, 既要有文化修养, 更要具有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越丰富, 修养就越高, 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 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 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另外, 还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在“吸引力”上下功夫, 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 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之内涵:现代音乐审美教育与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具有了许多崭新的内涵。我们知道, 传统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其哲学思想基础是康德对人心理的三分法理论。现如今, 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发展的总的特点呈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显然, 我们所论及的音乐审美教育已涉及众多学科, 至少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以及思维科学等等。由此, 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阐释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就教育学、心理学发展来看, 美国当代教育家加德纳主持的“零点项目”针对传统智育的弊端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 把音乐智能提高到与语言、逻辑智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而使音乐审美教育在教育中具有从未有过的重要作用;1990年美国的沙洛维和迈耶提出“情商”概念, 1995年美国又一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将情商 (EQ) 理论详细阐述为五个方面, 认为情商的实质是一种调整与控制情感的能力。他还认为, 在人的成功因素中, 情商所起的作用占80%以上。对这一理论尽管还有争论, 但己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学术界引起广泛的重视。其中, 戈尔曼还特别强调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情商”的重要途径。这是又一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有力证据;美育一直以来是美学的一个不重要的领域, 但时代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 美学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古典形态的美学学科, 从重视纯理论层的探讨实现美育转向, 关注美同人类生存与文明的关系, 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因此, 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必然成为热点。

我国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地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美育再次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中,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就有了根本保障。但目前, 迫切的任务是尽快改变美育薄弱的状况, 将其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一定学时的美育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在这一系列的音乐审美教育实践即将展开的同时, 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必须要跟得上, 理论与实践只有很好的相结合, 实践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此外, 教育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材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而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创造力中的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这说明, 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具有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这也突显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地位。最后, 还有, 由于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高速的生活节奏, 人们的身心经受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精神疾患成为难以控制的世纪病、时代病。人类应该拯救自身, 特别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损, 这己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而音乐审美教育对克服人的情感的“异化”, 使之身心和谐乃至全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从音乐的价值理解音乐审美教育:要想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教育中的审美, 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通俗的说就是音乐的美, 清楚了何谓音乐的美, 我们才知道该“审”什么。音乐的价值何在, 一直以来也是令艺术家们为之激动的一个问题。音乐美学中,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客观论的信奉者们到作品自身的物质材料和结构特性中去寻找美的特性基础, 用这些结构特性的变化来解释价值标准的变化。主观论的代表们则到听者与作品的关系中去寻找价值评价的基础。”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认为:“音乐作品的客观结构特性正是听觉口味和欣赏方式形成的基础, 它从自己这个方面决定着作品能不能被看作是一种价值。”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 决定着价值评价的标准。因此, 音乐的价值不仅来源于音乐作品自身的结构特征, 而且还是其对于人的价值。只有当听者接受了一部音乐作品, 并在体验中找到了音乐的美的时候, 音乐作品的价值才在对象中实现。因此, 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 在这一点上包含了两个方面, 首先, 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能使他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体验。因为不懂得适当的音乐知识技能, 很难从音乐作品的客观结构特征方面来理解音乐, 而这些方面正是音乐所独有的, 完全来自于音乐内部的, 如果仅仅诉诸于听觉器官, 虽然也能对所听音乐产生相应体验, 但是这种体验绝对不是深刻的, 在一定程度上说, 音乐知识技能了解得多的人获得的审美体验相应的也会多。其次, 教育者应从音乐本身出发对受教育者加以的正确引导, 才能保证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不可否认,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能开发创造潜能, 能陶冶学生情操, 甚至在更高的程度上能净化心灵、和谐社会, 但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最本质的一点就是, 作为音乐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学科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 通过其他的途径也能使学生获得的话, 那么音乐就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 任何轻视音乐特点和违背音乐本身意义的做法, 都是非审美的。在音乐教育中来贯彻审美教育必须要体现音乐独一无二的价值, 要让学生真正的从音乐的本身感受到美, 并得到审美体验。同时, 审美教育不应该是教师唱“主角”, 而应该是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自由翱翔。教师要重视主体的体验, 尊重个体的差异, 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审美价值并不是完全相等的, 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音乐真正唤起每个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曾繁仁.作为中西方当代学术和社会热点的审美教育[J].东岳论丛.

上一篇:胆管扩张诊断下一篇:教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