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2024-05-19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共7篇)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1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高级中学 和会娟

【摘要】本文以音乐美学、音乐教学论、音乐审美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征进行剖析,进而探讨和总结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内涵,力求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学;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49-01

《音乐》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聆听、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瘸唱,积极参与瘸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更改,使得“审美教育”逐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高中音乐课的实施和安排也是围绕着审美教育而展开的。而占据高中音乐课堂重大部分的音乐鉴赏的教学中也至始至终坚守着这一原则。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国度乐曲的鉴赏,使得他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艺术,并最终能在感受音乐魅力、理解音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依据的支撑才更具科学性,音乐教育中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更是需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把理论诉诸于实践的教学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人正轨。现代教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鉴赏课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审美教育呼吁下的大的艺术教育环境也使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为单一,模式更为陈旧。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此时似乎更为迫切的受到呼吁。将审美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由表及里地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通过诸种音乐教学的手段探究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解学生的审美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成为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对尊重学生审美取向,整体遵循和把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开展高中音乐鉴赏课,在教师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内涵探析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安排和进行中就要把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美的教育氛围中便得以培养和提高。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审美内涵。情感作为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体现着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感得以抒发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美”,“美”可以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它对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映射可以使人无比的震撼和感动,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热衷于发现美、追求美。

歌德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艺术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富有着情感的力量,相对其他艺术而言,更适合作表情达意的载体。音乐鉴赏是建立在学生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借助学生以往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理解并判断、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审美感受和教学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教学论文 )欣赏和鉴赏虽一字之差,但却有着质的不同,欣赏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体会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有着对比、判断和结合理论性思考的目的性的欣赏。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阐释他们的区别,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飞跃。

(二)教材中的审美要素。高中音乐教材中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涵盖了诸多的形式、体裁、风格、流派等,中华民族音乐、欧美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单单就体裁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中便涵盖了艺术歌曲、音乐剧、歌剧、合唱、交响曲、浪漫曲、奏鸣曲、清唱剧、套曲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设置为高中生的审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和基础。除了学生的认真学习外,也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授课经验和业务能力去更好的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要素,要具备高的学识、美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气质。将自我学识和教材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为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课带来越多越多的审美共鸣、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和发展审美价值观,力争在我们的教育下使每个高中生都成为具有高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人。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把音乐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我的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是四国中最大的。困境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身处困境之中会让人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消极的情绪,会因情绪状态而影响到行为,更会因行为而影响到结果。因此,如何应对困境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技能。而人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弹性”。当人们听到音乐时,音乐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松弛,同时产生“兴奋灶”,引起愉快的情绪和舒适的、欢乐的情感,从而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美的音乐作品做教材,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更容易摆脱、忘记痛苦,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当我们从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会发现音乐鉴赏中作曲家的创作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学生们被贝多芬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和坚定“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所感动,重疾之下依旧创作,生命垂危依然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能力,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柔韧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例如,欣赏《问》时,笔者从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入手,通过聆听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印象;随后带着学生学唱作品的主要的旋律,加深学生对作品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要求学生以“青春”为题,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经过聆听、学唱、体验、感受后,对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现在社会青年学生现状出发,号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青春和年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发展良好的道德水平

音乐教育能陶冶道德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并直接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不管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平时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之中笔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和获得心灵的净化。在教学范唱中,笔者以健康的歌词,积极的音乐形象,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受到感召。好的歌词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使音乐教育互相渗透、融会贯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音乐鉴赏的教育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开拓艺术视野;还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有声的音乐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于是,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感人的旋律和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相互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教育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最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体验音乐所展示的崇高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

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欣赏音乐产生的愉快情绪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音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心灵交流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可以缓解人们之间的很多矛盾。托尔斯泰曾说:“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是彼此的情绪、情感,格格不入。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抛弃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音乐活动能调动人的情绪,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基础,而音乐教育通过声音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生活态度、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智,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摘要:健康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健康人格,音乐教育,高中生

参考文献

[1]景霞.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3

关键词:音乐作品欣赏 审美感受 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名作欣赏作为获得这种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方法,尤为受到重视,音乐学习者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这一活动,从中可以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因而,研究音乐名作欣赏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名作欣赏是提高个人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

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方面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要求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音乐作品欣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感知,还能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帮助。

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雪橇》一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极具代表性的示范作用。《雪橇》全曲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冬天的大美风光:一夜风雨一场雪,天亮之后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屋内借着炉火和沸腾的茶水温暖如春,给人恍若隔世的美感。欣赏至此,曲风一转,雪橇的声音打破了这种祥和、宁静,从远方传来赶路车夫的吆喝,忽远忽近,渐渐消失在风雪里。

欣赏完整首曲子,我们除了感受到它带来的艺术享受之外,还应从理论知识方面分析其内在的美感。《雪橇》的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运用抒情、广阔的曲调,四、五度音程的大跳、带有强音的切分节奏,并将主调的和声织体运用其中,中间部分采用旋律轻快的级进与大跳的结合,形象地描绘出由于外面飞驰而过的雪橇及马铃声,引起屋内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雪橇》这首乐曲是极具纯朴、刚毅、诚恳的俄罗斯人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我们细致地对这首乐曲多角度的分析与欣赏,可以在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等方面深刻地去感受和理解这首曲子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验。当然,个人还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风雪中的俄罗斯人,赶着车,铃声叮咚咚……这样的活学活用,对学生学习音乐审美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二、名作欣赏是培养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方法

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主要指在音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和审美观念等。音乐名作欣赏是培养学生的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全曲包含歌颂祖国——危机四伏——英勇卫国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曲调,共同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同仇敌忾的决心和顽强反抗的斗志。欣赏完乐曲,我们可以通过对整首曲子的乐思和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激昂的曲调中,使学生亲身感悟音乐的情感,获得个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奋勇的爱国心。

又如肖邦为祖国所作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全曲表现的是肖邦离开祖国后突然得知祖国沦陷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的悲愤之情。该曲运用了很多特殊技巧,极具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

《革命练习曲》开头采用左手上下行音阶,表达的是失望与愤怒,情绪犹如热血在沸腾,随后采用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果断有力地用右手奏出,致使乐曲的情绪此时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全曲后半部分带有喧叙调的特点,向世人直接诉说着心中的悲愤和痛苦,最后乐曲以宽广、激昂的和弦收尾,充满着英雄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曲调的变化和节奏的缓急,只有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曲调中,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才能熟悉并掌握音乐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运用音乐名作欣赏方法的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想要达到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听、唱、想三者相结合的办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听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倾听某种曲调或者歌声时,个人会产生一些兴奋、紧张、温暖、喜悦或者喜悦的情感,这些不同的音乐感受都是由于我们听到的音乐造成的无意识心境。因此,这种听觉上的欣赏,与个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理解能力密不可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明智的欣赏者要带着问题“听”,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发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意识的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才能对作品的情感正确把握,这也是对审美意识能力的锻炼。

唱是欣赏音乐的主要环节,在欣赏作品时提前演唱该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曲子的主题形象,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独立地认识和辨认所唱曲目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想是欣赏音乐的最后点睛部分,音乐名作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曲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是非具像性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作品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意境。音乐审美教育主要也是靠个人的想象,使个人感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实践证明经常欣赏音乐名作的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都比缺少名作欣赏的人要高。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通过音乐名作欣赏的学习和训练,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形成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宋晶晶.艺术与社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赵蕴萍.音乐欣赏与美育教学[J].黄河之声,2001,(03).

浅析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4

一、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 对音乐的审美教育便已经初见端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 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 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 并左右人性的,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 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可就目前来看, 在物欲横流大行其道、应试教育乏善可陈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之下, 大家对于音乐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娱乐及辅助的层次上, 其艺术功能没有达到有效的推广, 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最近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 令社会大众普遍意识到了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扮演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迎来了最切合时机的发展时期。

二、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水平来看,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种种的不足。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学生当中“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占有很大部分的比重。那么, 这种现象又是什么造成的呢?窃以为, 学生出现这种想法的重要因素便是大多数音乐教育从业者并没能够准确地拿捏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 并且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没能够产生足够的重视。关于当前的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没能有效开展围绕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审美教育亦可称之为美感教育, 结合音乐教学来讲, 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美的敏感力以及审美情操的教育。它通过对学生的人格及品质进行培养、塑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实现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审美教育, 普遍存在于艺术教育当中, 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 在整体教育链当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 也能在审美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当中, 也将“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针, 将人的情感世界摆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作用的核心。

这些新理念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养料, 一方面迎合了音乐艺术的主要特性, 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音乐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性便是审美性, 能使人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它并非通过文学、书法、绘画等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来进行精神的表现, 如果不具备“美”的前提, 那么音乐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再好的教育也沦为空谈。孔子曾“三月不知肉味”而为《韶》, 并言“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审美又将它升华。

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来看, 将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 甚至连音乐教师本身都难以在课程当中实施审美教育, 究其根本, 始源于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致。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即是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综合推动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审美人格的发展。可以将之归为一种价值取向, 也可称之是一种心理活动, 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 进而达到对学生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2. 传统教学脱离了艺术化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项情感艺术, 所有音乐形式都具备应有的感情色彩, 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其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更能令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艺术生活化, 而非片面的过度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 让学生融入到音乐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当中。审美教育不但能令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 正规的渠道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更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长此以往, 学生的音乐修养呈阶梯式增长, 也必然会引导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 因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德育的养成。

对于传统教学当中某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化而不顾学生的审美感受的行为, 我认为不但违反了艺术教育的主旨, 同样也违背了音乐审美的价值规律。艺术教育应当是围绕美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 遵循艺术化的教学宗旨, 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鉴赏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 在当前的一些中学音乐课堂当中, 还存在有硬性灌输音乐基础知识等现象, 将中学音乐课堂演变成了一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课, 而脱离了艺术性的教学, 也令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如何实现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突显

1.增加音乐欣赏课程, 重视美育氛围的营造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的主体而贯穿教学始终。作为一项听觉艺术, 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应当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听觉训练来进一步完成。充分将教材中这种有意的安排加以利用, 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 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为了将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必须要注意几点:

首先, 作为教师应当精心筹划教学过程, 其中包含有教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 规避知识的过度输入,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体会到真正的艺术之美, 发挥出艺术教学的艺术特性;同时,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将教学所用的资料准备完善。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教以及硬性灌输, 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完整且不全面的, 极易消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 在课前将资料准备完善才是保障学生教材吸收率的前提。诸如挂图、幻灯片、视频、图片等, 不但能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增强直观的感受, 更能增加信息含量, 增强欣赏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其次,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讲故事、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等活动的展开, 来增加能够调动起学生思考能力及活跃度的教学活动, 从而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最后, 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在现代教学当中, 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比如在课中选取VCD的歌曲进行播放, 并配合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 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出应有的意境, 令学生更加直观地触摸艺术, 感受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营造出的艺术课堂氛围中, 加之老师翔实的引导讲述、明晰到位的画面切换, 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反应, 激发出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共鸣。

2.提炼美育教学精华,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在日常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 对于教材所涵盖的美育因素, 教师应当准确地加以提炼及概括, 并在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以增强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述音乐速度时, 让学生共同参与律动, 进而感受音韵的苦乐;而于节奏, 更可让学生以接触打击乐的方式, 全方位的去感受、领悟。这样, 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令学生增长对美的辨别能力与认知能力。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音乐教学, 而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知识灌输的同时, 也要兼顾一定的对美的表现手法, 在此之中便讲求技巧与方式。作为教师, 也应当深刻了解到,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才教育, 故此, 教师本身的素质必须过硬, 知识构架必须完整, 艺术修养必须高尚, 艺术视野也必须广阔, 学高身正, 义不容辞, 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知识构架的基础之上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 同时将教学活动安排缜密, 营造出艺术美的氛围。力求无论教师的仪态美还是语言美, 乃至教学的诸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及参与。所以作为教师, 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培养好自身的艺术修养, 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尽自己所能地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从根源上提升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教学效果。

结语:初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良好的导向性作用, 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提升其审美能力, 使音乐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真正的艺术享受, 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培养他们成为崇尚艺术、热爱音乐、享受生活的人。只有如此, 才能让初中音乐课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使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教程[Z].北京:中国舞协出版.

[2]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5-56.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5

关键词:音乐审美,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更多的人将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论的高度,而高校素质教育里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仅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提升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审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审美素质的培养上,音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上最好的伴侣,也是因为音乐艺术是最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而想要提升音乐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提升了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才能避免低俗的音乐对高校学生危害,使得高雅、优质的音乐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情操得到升华。

1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1.1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教育,是按照审美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主要是特定时代、特定阶段为标准的审美观念,是以形象为主要手段,其核心是情感表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能使人更加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等,不仅要有欣赏美的能力,也要有创造美的精神。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要更为客观地去发现自然美,寻找生活中的美,对艺术要有欣赏的美,以及更好地去感受学习的美,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所在,这些审美教育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美,认识美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高校通过审美教育科研让不仅能提高道德素养、净化心灵,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也能树立正确良好的审美观。

1.2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

审美教育是应用哲学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审美教育的按照自身对美的了解和发展来改变自我认识的一种手段,是最基础的一种教育,而在教学内容上其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审美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基础,还与其他教育相互连通,不仅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

音乐审美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音乐本身展现的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相互统一的形体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也能在素质教育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从通俗音乐过度到纯音乐

通俗音乐可以很更好地反映歌曲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要锻炼学生纯音乐中的乐器、节奏、旋律等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入手,逐步将纯音乐带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中来,使得学生不仅更好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能不同程的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音乐情操。

2.2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非常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由于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音律多变化,地域特色化等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通过流行音乐做铺垫来更好地分析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有更多了解, 也能扩宽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范围,更好地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审美能力。

2.3从乐器独奏过度到交响乐

在音乐欣赏中乐器独奏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发了解乐器的声色和音色,感觉不同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而逐步过度到交响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器在整部音乐作品里扮演的角色,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审美品位,同时也能更好更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来开阔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校学生培养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借此改善和提升心理和文化素养。

3.1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升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是高校学生一种实现审美能力的体现,音乐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所以说音乐的现实形态,是对现实艺术的一种加工的现实没的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更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更多的音乐知识,也同时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调,让学生能了解音乐作品更深的蕴意,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能更好的领会音乐内涵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得音乐教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地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等信息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基础和表演技巧等,在音乐学习上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悠久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扩宽高校学生的自我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对多元化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这样都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开发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创造力成为人类社会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给了高校教学新的要求,让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综合。高校在培养学生上不仅要体现在对知识传播讲授上,也要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创造思维上的培养,音乐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创造力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博.音乐审美素质的养成与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6(5):106.

[2]万雅娜.新时期音乐审美的“异化”现象探讨[J].黄河之声,2014(1):90-91.

[3]付馨.大学生音乐审美行为探究[J].才智,2014(13):165.

[4]覃春梅.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6):147-148.

[5]白如雪.对音乐审美的思考与认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44-45.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6

1. 注重人的个性化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和专业领域人才的匮乏使得重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的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人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每个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素质教育的个性化要落脚于人的差异性,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个体的差异性与社会的统一性有机结合。注重人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激发、唤醒、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寻找最适合受教育者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道路是新时期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

2. 注重人文教育和能力教育

对人的素质教育通常被看作开发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教育,因此,我国继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具备人的精神教育和能力教育两重手段。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工具、机器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凸显,科学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盛行,因此,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倡导人文关怀,矫正片面的科学技术观,摆脱膨胀的金钱物质欲,重塑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世界成为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教育体系,其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 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社会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因此,对人的素质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想信念素质教育等的素质教育的总和。首先,身体心理素质是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础资本。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实现社会个体的健康自由发展。其次,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手段。再次,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挖掘个体的各方面潜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知识经济时代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崛起、国际竞争加剧的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以知识为主要发展核心,我们进入一个以消费知识为主要特点的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才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和应用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就等于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进步潜能,因此,世界各国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领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培养人才的工厂,已然成为世界各国人才战争的首要阵地。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现代人想要跟上世界发展形势,只接受学校有限的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及时、不断地更新、补充、吸收新的知识,而能完成知识的这一不间断的生产、传播、创新一体化的途径就是继续教育。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对当前教育领域改革提出的战略性措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一有力手段,整合开发人力资源、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促进继续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继续素质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且大力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确定今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方向,明确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协调继续教育体制、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

2. 受教群体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诉求

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在职前学校教育中学习的书本知识不但有限而且陈旧,人们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教育手段接受最新的、持续不断的社会知识成果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核心部分,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健全人格,保持心理健康。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每天都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巨大的生存、生活压力使得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素质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除了要提高人们自身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个体在自身能力和社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个体对继续教育的依赖性加强。据统计,当前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四年高等教育在大学毕业后真正有用的不足四分之一,而能终生受用的知识不足全部所学知识的10%,大部分的知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获得。可见不论从事何种专业的人才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体现出强大的需求。最后,在继续教育中增强素质教育是提高个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一个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就是利用继续教育“短、平、快”的特点,不断提高个体受教育程度,是推动个体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3. 各教育领域竞争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多以零散的集中式培训教育为主要手段,与相应岗位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联系较少,对行业最新知识、最热资源、最火领域掌握不足,教育机构功利思想太重,只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技能的提升手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成员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灵活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模式、大数据教学数据储存和分析方式等科学技术手段,这种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继续教育的发展逐渐受到其他教育领域冲击而有所缓慢。一方面,国内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不断出现,学校在规模、层次、质量、生源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而其中教学质量又是影响竞争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学员成为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落脚点;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人口不断出现负增长,优质教育资源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成为许多国外学校竞相争夺的生源市场,他们纷纷在中国教育市场大量投资兴办私立学校,采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学校实施具有足够吸引优秀学员的奖学金、助学金、免费留学、公费资助等奖励制度,成功掠夺我国大量优质人才,因此,生源危机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又一项挑战。

三、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

1. 树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观

国家2010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继续教育产业未来十年在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新的部署,明确提出每年要培训100万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技术专业人才,到2020年要累计培训1000万人次;在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等方面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现有教育设施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国家已经为今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搭建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教授学员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重任。在继续教育院校中要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加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素质教育从隐性的要求上升为显性的制度,树立以提高“技术—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想信念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素质教育、心理身体素质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和范本,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为推进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建设,懂得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明白“个人—社会—自然”的行为关系准则,拥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真正起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其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转变教育培养方法,要注意创建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采取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讲座、讨论、辩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潜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观点和方法,增加人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把传道、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等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整合到学生学习全过程。最后,加强教师素质培养。继续教育相关院校要定期组织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进修和培养,为教师设置专项培训经费和专项科研经费,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培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质量。

3. 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继续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体现继续教育的教育特点,还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目前,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表现出重技术轻素质、重经济轻人文的弊端,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上优化继续教育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成为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途径。第一,进行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学科间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壁垒,破除独善其身、自立门户的观念陋习,要实现学科间交叉互补式的复合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素质的人才除了掌握要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能力、金融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提高的内外需求的新世纪人才。第二,优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要将历史、文化、哲学、人文等社会科学知识有计划地穿插于专业技术知识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在课程设计上要科学规划素质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有限的理论课学时中,专业技能的讲授往往占用大部分时间,因此,必须全局把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方式,把不同特点的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构建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齐头并进的科学局面。

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继续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受教人群类型广泛,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在职工作人员,有的是职业技术工人,有的是低学历的打工人员等等,这些人由于社会背景、家庭教育、知识结构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追求标准也不一样,继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不同受教群体的群体特征,不仅要开展相应的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必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完善继续教育人才评估体系,尤其是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必须纳入到考核体系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手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应当是考核评估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学员的考核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张理论考核的试卷,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参考性强的考核评估体系。承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应用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水平等五个方面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教育单位除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对学员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对学员课后学习生活中的素质水平进行跟踪调查,实时掌握第一手的学员素质评价信息和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信息反馈,这些信息的掌握不仅有助于继续教育单位掌握学员人文素质水平,对学员的素质水平做出客观判断,还有助于继续教育单位对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进行核定,及时改进继续教育素质教育体系规划,提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水平,优化继续教育评估体系。

摘要: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既是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育人方针、培育能力、拓展素质、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要寓于继续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和继续教育的考核评估,进而推动继续教育在更加科学、有效和积极健康的轨道上行进。

关键词:继续教育,素质教育,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娟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9):110-112.

高中政治教学审美性内涵探析 篇7

一、使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审美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应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1)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2)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3)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4)愉悦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 精心筛选美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尽,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审美性的内涵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摘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这很值得关注。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上一篇:基金下一篇: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