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024-10-05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共13篇)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1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启人类知识宝库中数学、文学和音乐的三把钥匙。而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呢?根据我多年的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演作用

做一个敬业爱岗的好音乐教师,必须挚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教育理论水平,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专多能的本领。音乐老师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对主要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很多方面也切实掌握,在音乐欣赏方面,要能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发展他们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此外,对指挥、创作、配器等技能也应有所选择地掌握。音乐教师还既是教师,又应该是演员。

二、情感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先导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语言,正确感觉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就需要有生动精炼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艺术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是通过学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实现的,而音乐对人的情感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节音乐课,利用包含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情感的歌曲,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上的共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用音乐这把钥匙去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从而培养出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通过音乐欣赏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对青少年思维力、创造力潜能的激发,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有着极其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四、丰富的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要延续到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既是课堂活动的延续,也是发现、培养和造就音乐人才的好园地。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文艺会演,举办校园歌手赛,音乐故事演讲,诗歌朗诵音乐会,音乐欣赏会,课前一歌等。这样既可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在活动中还可发现和培养人才。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的特长,组织音乐兴趣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乐器队,这些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等。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加强音乐素养教育,挖掘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还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

六、把器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为了获得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最高、兴趣最浓的就是开始阶段。他们刚一接触乐器,感到新鲜神秘,带着一种好奇心来学,当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好奇感逐渐淡薄,有的同学对学器乐感到索然无味,还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厌烦感。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寓教于游戏、律动、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唱、边奏、边表演,使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不怕苦的意志品质。器乐的技能训练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提高演奏水平。这样,学生在技能掌握的过程中,不仅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了毅力,锻炼了意志,具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2

一、积极创设信息氛围,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培养, 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 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 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1. 制作或在网上下载切合教材情境的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情境因素, 可以制作或在网上下载切合教材情境的多媒体, 为情境教学服务。

如在补充学习《计算机的组成》这一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时, 我便在课前从网上下载《计算机软件》Flash小课件, 然后放在学生机上。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照课件, 使他们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 教学效果比教师讲授更好。

2. 以网络入情境,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学生对网络充满了好奇, 通过适当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 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学校一开通因特网, 我便马上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为他们创设了环境, 服务于课堂教学。当他们上课时完成任务后, 便借助于网络查找有关其它课程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我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 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 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 领略到网络世界的美景,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 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

1. 引入“小专家”制, 让学生永葆学习积极性。

每次在上课前, 一些对电脑操作感兴趣的学生总是早早来到机室, 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先培训这些“积极”的学生。在学生自己练习时, 我任命这些学生为“临时小专家”手把手地指导本组同学学习。“临时小专家”的引入, 不仅使得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得到及时的帮助, 而且也在很大层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在“小专家”辅导本组同学的过程中, 汇总了大家操作中的技巧与疑问, 此时他们不仅是老师的小助手, 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 小组协作式学习, 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提高。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 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 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以掌握学习内容。

四、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锻炼学生的信息能力

1. 让学生观察生活, 养成收集信息的意识、习惯。

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 可接触到很多信息, 而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生活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 经常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从生活中收集信息, 能使他们养成自觉搜集信息的习惯。

2. 开展活动, 合理利用信息。

实践证明, 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 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 扩充个体信息容量,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促进主体充分参与, 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当然, 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 不断探索, 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 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 赏析教学 音乐素养

一、耐心引导,静心聆听

高中生学业相对繁重,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端正学习态度,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曲子,教学容易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发生,笔者在赏析前为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小约翰的故事,当讲到小约翰要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露天广场上指挥万人演奏与合唱该首曲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接着,笔者说指挥上万人的演奏与合唱不仅需要技巧,还要把握好曲子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演奏与合唱的效果。在这个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蓝色多瑙河》的赏析中,静心聆听曲子带来的震撼。

二、充实课堂,增强趣味

要想调动高中生音乐赏析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教师要筛选音乐素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赏析方案,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开阔自身的音乐视野,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如在教学《十面埋伏》时,笔者就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卧虎藏龙》的选段,通过分析电影情节,让学生对这首曲子的意境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好地把学生带入到音乐赏析的氛围中。通过这样的环境引导,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音乐的难度,同时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音乐赏析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情趣,也使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音乐文化。

三、用心体会,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所以在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用一种审美的理念对待音乐,感受音乐艺术带来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生学业任务重,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自身艺术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不高,不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之美,不能养成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事物的看法刻板、单调。针对这一现状,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音乐的艺术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梁祝》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讲述了这首曲子的板块可分为“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在赏析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划分板块。许多学生都能认真欣赏音乐,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如“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板块的音乐欢快、明亮,能够体会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和读书时的美好时光,令人听后心情愉悦;“英台抗婚”“哭灵控诉”板块的音乐激昂、悲壮,让学生联想到有情人被拆散时的痛苦、与面对爱人坟墓时的悲痛。通过这样赏析音乐,既能体会到中国音乐的灵魂之美,又能体会到小提琴音色的特点,逐步增强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加深对音乐的认识。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周方.略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7).

[2]彭华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的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5,(21).

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篇4

在众多的人文艺术门类中,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呢?笔者结合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小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说把音乐教室布置的富有新意,乐器的摆放很有造型,背景音乐的播放很舒缓。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教师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比如学唱《七子之歌》时,教师先设悬念说:”同学们,有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他在1925年写了一组诗,是以七个地点为名字的。其中就包含澳门。1946年7月15日,他在做完最后一次演讲之后,却被发动派暗杀了。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要欣赏这首歌曲的审美渴望 于 无忧论文网www.wypaper.com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感知能力,即音乐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欣赏《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简要的介绍一下这首歌的大致情况,这首歌是钟立民先生在福建时,想借当时之机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晚上,钟老和几位同事来到鲻良屿散步,当时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心中骤增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共鸣,给了他音乐的灵感,写成了这首《鼓浪屿之波》。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鼓浪屿与大海的景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站在大海边,眼前椰树在风中摇曳,海水蔚蓝而深邃;登上日光岩,站立顶峰,耳边海涛阵阵,物我两忘。面朝大海,远处水天一色,波光粼然。通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完整的印象和总体知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反之,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审美想象,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平静的湖边,微风轻抚湖面,水波荡漾,远方有音乐传来,它似乎在耳边,又似乎很遥远,像是一位老爷爷。同学们都依偎在他身边,他用和蔼的、缓慢的语调,给我们讲着他童年的故事……”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想象自由,特别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旺盛的创造性想象,更是充满个性化和新异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和引导。?

四、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5

核心素养,简而言之,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应获得的能体现学科属性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怎样正确的践行“核心素养”教学,怎样在鉴赏音乐作品中,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又为其未来的发展预备广阔的升值空间,是高中音乐学科的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每一位高中音乐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

一、审美感知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的,而观者是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而体验其中的情感的。欣赏音乐也有类似的心理过程。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鉴赏其美感,把自己培育成能听懂音乐的人,把音乐当成人生必不可缺少的伴侣,懂得什么是高雅的美,在美的浸润下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仅需要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形式要素有所理解。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不单感受音乐的语言美,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例如,在《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选段的教学中,先从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他嗓音的圆润甜美、韵味醇厚,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再让学生模唱第一句,尤其注重其中的韵味,接下来轻声吟诵唱词。在一系列亲身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体会角色内心的忧虑和悲怆,初步了解“南梆子”和“四平调”的不同唱腔,进而在理性上认识国之瑰宝--京剧的魅力。

二、艺术表现

因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在聆听音乐时,一定是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联想、想像加以丰富和补充。“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音乐片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在用旋律线条表现不同音乐片段时,选取《野蜂飞舞》和《天鹅》,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把音乐用线条先画出来,再让他们选择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情绪,真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旋律线条或密集或疏散,色彩或冷或暖,都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这也是主动参与作品欣赏的真实写照。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作品风格、情绪把握也是十分到位。在欣赏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作品片段,鼓励他们说出音乐的情绪特点。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在同一首作品中既有欢乐激情、又不乏悲哀叹息的情绪?从简单的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提升到音乐形式要素的分析,进而把握作品风格--“含着眼泪的欢笑。”在拓展部分,让学生跟唱SHE的流行歌曲《我不想长大》,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原来古典音乐就在我们身边,经典的永远是最流行的!由此可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三、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更透彻的把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情致。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例如在《高山流水志家国》的教学中,首先从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分析作品起承转合的结构,再从古琴的历史和构造着手,品读“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美丽诗句,进而体会古琴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意境和丰厚的文史底蕴。一方小小古琴,所承载的不单是知音难觅的情丝,更有着“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一曲《流水》蕴含天地之气韵,山水之风情,从开始的点点滴滴到最后的浩浩荡荡,始终有一股生命的韵律。它凝结着千年的沧桑,承载着世事的变迁,气韵依旧,风骨犹存。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宇宙与生命的律动。要使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不单停留到山泉、小溪、江河、湖海客观事物的描绘上,更注重感受作品内在所蕴含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恰似古代文人墨客谦谦君子之风的写照。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个人品味、文化修养的提高,何尝不是抛砖引玉?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6

1.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是四国中最大的。困境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身处困境之中会让人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消极的情绪,会因情绪状态而影响到行为,更会因行为而影响到结果。因此,如何应对困境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技能。而人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弹性”。当人们听到音乐时,音乐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松弛,同时产生“兴奋灶”,引起愉快的情绪和舒适的、欢乐的情感,从而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美的音乐作品做教材,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更容易摆脱、忘记痛苦,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当我们从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会发现音乐鉴赏中作曲家的创作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启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学生们被贝多芬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和坚定“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所感动,重疾之下依旧创作,生命垂危依然斗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境的能力,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柔韧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例如,欣赏《问》时,笔者从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入手,通过聆听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印象;随后带着学生学唱作品的主要的旋律,加深学生对作品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要求学生以“青春”为题,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经过聆听、学唱、体验、感受后,对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现在社会青年学生现状出发,号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青春和年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发展良好的道德水平

音乐教育能陶冶道德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并直接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不管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平时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之中笔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和获得心灵的净化。在教学范唱中,笔者以健康的歌词,积极的音乐形象,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受到感召。好的歌词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使音乐教育互相渗透、融会贯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音乐鉴赏的教育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开拓艺术视野;还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有声的音乐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于是,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感人的旋律和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相互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教育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最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体验音乐所展示的崇高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

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欣赏音乐产生的愉快情绪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音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心灵交流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可以缓解人们之间的很多矛盾。托尔斯泰曾说:“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是彼此的情绪、情感,格格不入。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抛弃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音乐活动能调动人的情绪,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基础,而音乐教育通过声音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生活态度、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智,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摘要:健康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健康人格,音乐教育,高中生

参考文献

[1]景霞.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浅析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美术也不断的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美术的生命力是不容小觑的,它作为一种文化缩影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血液里。美术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其审美能力,其关键“在于利用美术学科的属性为健全学生自然、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必备能力”。因此,教育者有理由将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但是,目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对高中美术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立与实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中仍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加之美术不属于考试科目,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笔者所在地区部分高中缺乏美术教师,一些教学力量不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工作由其他科目教师代为完成,教学质量不高。此外,由于一些教师美术素养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抹杀高中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长期看,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公民审美素养的提高。

1.2过于重视西方的绘画艺术

我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较大。如,我国传统文人画如风景画比较注重写意,而西方传统绘画如宫廷画比较注意写实,有的作品刻画细致入微。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评判两者的优劣,而应辩证地欣赏不同艺术的美感。国画中的墨色变化和以线条为主的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多种表现手法,具有高度提炼概括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其产生的美感也是油画所不能体现的。在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艺术。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审美观的扭曲。

1.3过于重视技巧,忽视艺术

由于教师的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偏差、部分家长的功利心态和目前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缺陷,传统美术教育把美术的技能教学定位在“以熟练某种表现程式、反复的程式训练为学习方式与手段”层面,而学生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被过度地授以各种方法,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操作程序,简单易教。但美术教育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道”,是观念,是一种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重技”就容易忽略让学生观察、发现和感悟的过程,这无疑是对学生观察力的抑制与扼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有把美术当做一门艺术,理解并自觉运用其中的规律,才能够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

二、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2.1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是没有意愿主动获取知识的。所以,高中美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之前,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作为成年人,其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因此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而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被开发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强求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欣赏莫奈、德加、凡·高等人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作,更不能奢求学生立刻能理解毕加索等人的抽象主义绘画。在教学伊始,教师应该让学生欣赏较为古典的作品,如我国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或西方的宫廷人物画、圣母画。总而言之,要使用符合学生审美能力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艺术的诞生源于灵感,而灵感的诞生源于积累,源于生活环境。如,我国璀璨的文人山水画,多来自创作者恬静放旷的胸襟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西方绘画领域,虽然莫奈、凡·高等远离沙龙的画家生活比较困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因此他们才会留下那么多隽永的作品。所以,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很好地认识美、创造美。

2.3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审美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难以定义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心中美的含义都不一样,所以人类的美术史乃至艺术史才会一直进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增大赏析作品的跨度,不能将目光拘于一隅。如,在讲中国传统绘画时,既包含人物画,又包含山水画;既要有明清时的秀丽温婉,也不可少了秦汉时的粗犷放达和唐朝的开明繁荣;既要有表现世情风俗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包含浪漫情怀的《洛神赋图》。一言以蔽之,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欣赏美,因此审美的角度要尽可能广阔,这样学生看到的才是泰山而非障目之叶。

2.4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多学科领悟

美术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而艺术之间在“道”的层面上是可以相通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能形象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能表现美感,使人们能够感知到艺术的巨大魅力。因此,美术教师可充分利用各学科独特的艺术来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而且一些美术作品正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结语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就需要构建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是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最后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永红.基于提升中学生美术素养的教学举措[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

[2]李璇.论美术教学中美术素养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2015(06)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篇9

一、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旨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化学潜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化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认识,有探究的热情及方法,这都是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实验是培养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重要“窗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能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化学的魅力,理解并懂得化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实验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依托化学实验,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如何深挖教材,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一)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化学实验僵化,按部就班的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善于思考,紧扣实际生活,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更加透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更多地突出教学的生成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盘活课堂教学。学生有主动思考、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其次,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在传统化学实验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多地是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空间;再次,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整合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二价铁、三价铁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就转变传统灌输性教学,转而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验。一、二组探究“二价铁的氧化性”;三、四组探究“三价铁的氧化性”,盘活僵化的实验课堂,也为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二)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践行“生本”理念,就是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实验的实践性,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在探究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高中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化学学习中未能发现其魅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接触。为此,实验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直接的接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图i所示,是“氯气制备”实验装置。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创新意识。用“批判的思维”对图1装置提出质疑:所收集到的氯气是纯净的吗?学生们便发现,通过此实验装置所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HC1”、“水”。为此,需要对装置改进,进而对水蒸气和HC1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是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从装置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探究中,用“浓硫酸”对氯气进行干燥处理,进而去除其中的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去除HC1”。这样改进之后的装置,更加科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为此,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加深学生化学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学生在紧扣教材制备方法的同时,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制备“氯气”。学生通过“AT73+6AC7=AT7+3d72t+3尽〃”制备氯气。通过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而拓展性实验,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强化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化学核心i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着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依托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发散的思维空间;紧扣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墸ǎ埃罚.

[2]臧景芽.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7,(11).

[3]王宝斌.发展学生化学黑心素养的三大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3).

[4]付波.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神州,2016,(15).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10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二、以下是我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10。25。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1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化学这样的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中,科学素养逐渐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去课本知识以外的另一重点。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端正态度,重视实验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重点集中在课本知识上,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都认为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将这些知识都运用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在大学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化学实验。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重新意识到化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入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在化学实验中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对待化学实验的态度,重视化学实验,这不仅是对这门学科和学术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以“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为例,过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将这个实验的现象及原因讲给学生听,过后再通过学生课下不断地记忆来加深印象,但是学生并不了解这个实验的过程,只知道过氧化氢是制取氧气的一种化学药品,以及通过课本上的插图了解到这个实验所需的仪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不再是学习成绩,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师生应该端正态度,认清当前的教育环境,对化学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创新实验,激发思维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

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极为重要。以往的高中化学实验都是按照课本上所讲的步骤进行,实验目的只为求证课本上的结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思考。前人的化学实验步骤与结论都是经过反复实验,慢慢摸索出来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通过在实验中改变一些小小的步骤,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人有不同的思想,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由于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思考不同。如果学校教育出的学生所思所想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些学生是可怜的,学校教育也是失败的。

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过程,最终结果并不重要,思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三、分组实验,团队合作

在近几年的公司及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具备团队精神”这一项要求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司选人用人的一项重要标准。团队合作精神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也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所关注的一方面。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团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对团队合作最准确的描述。团队合作进行实验,各人分工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虽然有大有小,但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个学生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完成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多人的通力协作。以氨气的制取实验为例,在实验开始之前,材料、仪器设备都需要多人同时准备,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以及步骤需要同学间互相提醒,最后的成果展示更是代表整个团队的成果。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化学实验中的团队合作能够带给学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豪感。

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责任。教师再也不能以陈旧的思维方式进行化学教学,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改革,并且坚定的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汪阳华.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中师范大学,2007.

[2]杨红梅.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任翔宇.基于科学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篇12

一、注重鉴赏,培养特长生音乐敏感

音乐具有抽象性,培养特长生乐感至关重要。作为音乐特长生,对音乐应该有较强敏感性,音乐审美意识要比一般学生更强烈、更显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音乐特长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感知环境。首先,教师要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鉴赏活动,帮助音乐特长生快速建立音乐感知。音乐鉴赏不是单纯地听音乐,要引导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思想有深刻体悟,形成独特音乐认知。其次,教师要强化音乐特长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音乐特长生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为音乐展示、音乐表演奠定基础。

例如,学唱《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对歌曲特点展开集体讨论,最后让音乐特长生进行演绎。在歌曲特点讨论时,教师给出思考问题:这首歌曲属于陕北民歌,它展示了什么样的地方特点?陕北地理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歌唱这首歌时,需要介入什么样的情感意识?这首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让音乐特长生分享对问题理解。在歌曲演绎时,教师让音乐特长生进行个性展示表演,鼓励其加入一些表情动作,以增加音乐表现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为特长生提供了重要的感知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音乐讨论,不仅厘清了音乐旋律特点,还对歌曲情感、韵味等展开探讨,这为特长生现场演绎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提升其音乐敏感性有重要帮助。

二、强化表演,塑造特长生音乐气质

音乐特长生应该具备音乐表达、音乐表演的素质,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给音乐特长生以更多展示表演的机会,让音乐特长生在多种展示演绎中获得音乐成长。那么,培养音乐特长生表演气质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培养特长生音乐节奏感、音乐感。特长生音乐敏感度高,主要体现在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的把握上,因此教师要从乐感方面展开训练。其次是训练特长生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表演时需要展示各种动作,身体协调性是关键因素,激活身体每一个音乐细胞,才能对音乐作品做出到位的解读。最后是培养特长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作品有具体的情节,特别是音乐旋律、内涵、气质等要素,需要用特殊的音乐符号进行记忆,这就要求音乐特长生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如《踏浪》合唱时有一个二声部教学,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让学生对这个关键点形成直观感知,教师专门组织音乐特长生展开演绎活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黑鸭子组合演唱的《踏浪》,让特长生观摩,并进行模仿。然后利用多媒体制造歌曲背景,引导特长生展开训练,教师介入其中引导学生展开二声部训练。最后是正式演绎,教师指挥音乐特长生展开演唱。演唱结束后,让其他学生对演绎活动展开评价。教师将学生评价意见集中起来,并提醒音乐特长生改进存在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观看黑鸭子组合的演唱视频,展开多种形式的模仿演唱,让特长生具体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要素,体会演唱技巧。特别是二声部介入的时机和技巧,为实际操作做了充分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后评价活动,对特长生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也为特长生音乐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加强训练,历练特长生音乐技能

音乐特长生训练方式众多,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是训练特长生节奏感,音乐节奏感培养有众多技术要素,简单击打节拍是最基础的音乐节奏训练,节拍有强弱快慢之别,且要与音乐作品形成高度匹配,这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其次是训练特长生音量、力度感,音乐中有强、弱、音量、力度等技术要素,要求歌唱者能够艺术地处理好这些音乐要素,这样才能达成音乐美的境界。最后是对特长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音乐特长生对音乐有天赋,乐感鲜明,教师要多给予技术指导和精神鼓励,为特长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训练力度。

如在学唱《雨花石》这首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并亲自展开示范演唱。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展开训练。自主学唱、同桌对唱、小组演唱等多种训练形式交互展开。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给音乐特长生布置一个特殊训练任务:课下,借助媒体手段,自行制作《雨花石》演唱MTV,下节课展示各自作品。学生听说要制作音乐视频,都显得极为兴奋,纷纷制定操作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特长生要查阅相关资料,邀请同学或者家长介入,这对增强特长生训练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

教师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并给音乐特长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课外训练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大多没有制作MTV的经历,对这样的训练机会当然非常重视,他们的课外准备工作也会更细致。音乐特长生有音乐天赋,教师教学训练方式要体现个性化特征,以激活其参与的主动性为出发点,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实现训练效果。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篇13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上一篇:组委会工作会议总结下一篇:教师第一书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