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2024-05-28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精选12篇)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篇1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重视地理知识的教育,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 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中, 地理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地理素养普遍欠缺。学生地理素养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学习动机理论在地理课程教学方面取得实证

从理论方面看, 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习动机引发、推动、维持和调节着个体学习行为, 动机的强弱与动机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量文献表明, 动机理论研究已较成熟, 然而动机理论与地理学科学习的实证数据相对偏少, 因此, 地理学习动机的激发能拓宽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范围, 探求相关理论在地理学科的实证, 为学习动机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衔接提供理论数据, 为转变地理教师观念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 符合高一学生身心特征、认知需要

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迅速发展期, 生理方面, 身体和外貌变化近于成人;心理方面, 认知能力大大提高, 观察力, 批判性及抽象性思维迅速发展, 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个性品质及思维类型差异基本定型。进入高中, 他们面对一个与初中完全不同的环境, 对学校、教材和教师都要有一个适应期, 在适应期中表现如何, 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因而, 高一学年对整个高中阶段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分化主要就在这个时期。所以, 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地理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教师是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参照“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标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地理观和地理教学观, 建构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下的理想教学模式, 以保障“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的顺利进行, 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也要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更新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投身教科研, 注重实践, 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 课堂教学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

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使他们富于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败,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吃透教材, 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公充分展示自我。

锋面系统的重点是比较冷锋与暖锋的异同点, 当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 学生们立即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说着, “都会降雨”、“冷气团在下, 暖气团在上”、“在冷气团处降雨”、“在锋面下面降雨”、“冷锋在锋后降雨, 暖锋在锋前降雨”、“暖锋是连续性降雨”…… (教师尽可能地书写在黑板上)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他们的答案, 而是进一步的去修正完善, 最后得出一个表达完整的科学的结论。

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这一方法使得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参与得多了, 课堂不再沉闷了, 变得活跃了, 学习的效果更加好了。

(三) 作业设计、评价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

为了与上述目标相适应, 地理作业的科学设计与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业的设计要对整个作业系统做出全面考虑, 兼顾作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 协调好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地理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地理作业应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加强区域分析能力培养。当然地理作业还应现实高效, 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坚决抛弃作业就是布置若干题目的错误认识, 规范作业内容与形式。地理作业要体现科学原则、趣味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地理课程评价形式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 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发展。地理教师在选择和运用评价方式时要紧扣生产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扬长避短。地理评价除了书面测验、作业、口头表达、绘制地理图表、小论文写作等常用评价方式外, 还可以参照学生在地理观察、地理探究、地理讨论中的表现来评价, 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及时给予学生评语,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教学时空, 2010 (08) .

[2]孙中伟, 王杨.公民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与提升途径[J].地理教育, 2010 (7) .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篇2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师应具有的素养

赵学武

摘要:地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将影响、牵动着万户千家,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新时期地理教师的素养,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方案来实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把各专门基础课、教育学、心理学及各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改革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只有在改革中同时对师范类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新时期的地理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既能把主要问题让学生弄清楚又能给学生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关键词:地理教师 自身素质 教育能力 素质教育

地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

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是推动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能

力的大小,将影响、牵动着万户千家,关系到一个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教师必须严肃、慎重

对待本职工作。经过多年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

认为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养: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所有地理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

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

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

任。

(一)爱岗,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具体体现

为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和热爱自己的学校,教师只有

满怀深情的去爱学生,才能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

生关系。爱学校、爱教育,就是要关心学校、关注教

育事业的发展,并以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

己任,表现在生活中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平凡;在工

作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能自

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为人

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可以说一个人一旦爱上

自己的职业,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二)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恭敬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千方百计将工作做好。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教

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全部的知识智慧乃至整

个身心奉献教育事业,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认识和

师德修养。

二、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不爱学生、不懂得如何施爱与学生的教师没有资格做教师。这种爱,非血缘关系的爱,是类对类的爱。它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片、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师生关系就越能迅速建立起来并得到健康发展,进而从正向积极的方向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依恋感,会将上学读书看着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乐事,在集体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其身心也会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教师的互动对象,也是教师生命的延续和镜子。有学生,才有教师价值的实现,教师爱学生也是在爱自己,爱自己用心从事的一切和产生的一切。爱学生,是一种珍惜:珍惜生命的成长,珍惜理想的实现,珍惜将宝贵的时间花于其上的教育实践。

三、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和楷模。这不仅包括教师的品德、学问,还包括教师的衣着、举止等体现出的风度。稳重、端庄、不随便、不轻浮的工作作风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处理日常小事时,要公正合理,做到真诚、爱护、理解、鼓励,要严中有情我,无私无偏。不能在学生面前摆架子,用命令式、教训人的口吻与学生讲话,应发扬民主,遇事多和学生商量。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当你为知心人,信任你,产生一种“一定要对得起教师”的朴素心理。朴素的衣着、端庄的仪态、稳重的举止易

《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月刊推荐稿件

于引起学生的尊敬和好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又和学生朝夕相处,因此,教师的风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风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四、渊博的知识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不仅是具有演说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让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勇于进取、可持续获得知识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永不满足的知识富有者。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精深灵活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要对所教学科,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课程标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五、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科学教育”是以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向,深入改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理科教育,并由此将改革经验和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迁移、辐射、拓展,运用到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从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以科学教育的实验和探索为特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精神,使每个同学学会学习,学会负责,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以形成其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未来需要人才,而理想的人才需要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主要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我们更应关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施科学教育,以人文的精

神进行人文教育,更应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理念来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完美的发展。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也面临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课程教学的关键领域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中应具备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就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人格、能力进行研究,将地理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优势,提高个人修养,注重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发展,逐步培养起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都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熟练掌握,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探究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规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由核心地理知识、核心地理技能和方法、核心地理能力、正确的人地观念等要素构成,并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机统一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体系。其中,地理核心知识对地理核心技能和方法来说有奠基作用。只有基础知识系统有了扎实的掌握,才能够真正推动技能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而技能和方法的灵活应用也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

国家一直在贯彻落实教育计划,推动地理教学改革,而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促进教改的顺利进行,推动地理教育发展。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健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机制的改善,充实国家人力资源,帮助国家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化和现代化发展。地理學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科建设向上发展,能够提高学科的专业性,实现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教师只有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地理教学,学生才能够学习到真正的地理知识,学生才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够让地理知识“活”起来,让其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三、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一)地理核心观念的培养

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教师应当认识到核心观念对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学关键时刻提醒自己运用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让核心素养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笔者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们首先对自然界的太阳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并以小组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尔后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对比,从而锻炼学生自我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观念的形成能够带动学生行为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二)地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地理,往往是对学习内容的死记硬背。近几年地理教育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凭借简单的死记硬背便可以对教材内容具有更好的理解。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我们发现已经呈现出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时候,同样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那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才会有成效。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照本宣科,对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我们当地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人口变化分析。这对学生们来说,一方面培养了其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从数据的各种变化中感受其背后反映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三)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

理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学生依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创建自己的理性思维体系。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样应当成为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理性思维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体系逐渐形成,并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笔者在进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研究,并让学生们在此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作为思辨过程的重要“主持人”,充当的是积极鼓励的角色,切勿简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批判,而是应当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四)地理必备品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育中,要具有对事实求真、求实的品质,才能够保证教学品质,而这也正是地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重要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地理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评阅,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比如笔者在进行《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对我国当前的城乡建设进行了解,从中找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让城县建设与环境更好地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究不足之处,才能够让我国的城乡建设更加合理,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够让我国的发展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让学生在优良品质的引导下获得精神层次的提升,从而达到地理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提升。

四、结语

高中地理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需要让学生养成重要的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实用性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做好核心素养的探究,让学生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为其之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汤国荣.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1):119-122.

[2]盛思月,何善亮. 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 教育参考,2016(02):12-20.

[3]杜若明. 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47-48.

[4]李红. 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 教育探索,2016(05):29-34.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篇4

地理课本是我们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之中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提升他们的地理和人文素养。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针对地理课本的内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更加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我们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应该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 提升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2.地理知识的素养内容

2.1 地理知识素养的基本意义

地理知识的素养和其人文的影响是当前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学习时期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来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 尤其是可以有效的增加他们的地理素养。从地理学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地理素养的养成过程是漫长的, 学生可以在平时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地理的深层次内涵, 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地理的素养和感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纲之中, 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目标和意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也包括对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内容。地理素养的养成和获得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来得到, 再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加工从而进行升华, 既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理能力, 又可以展示自己地理的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地理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需要很高要求的,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和反复的实验才能实现。所谓地理素养就是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地理内容的过程中, 自己总结出怎样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从而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养成很好的地理素养, 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进步, 实现更高的发展。

2.2 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关键点

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怎样让学生很好并且快速的学习这些难题的策略, 最终为学生养成较高的地理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要想提升自己当前的地理素养, 需要自己学习大量的地理内容和知识, 从而在这些知识之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让自己学习地理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来看, 我们高中阶段所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 进行一些知识的扩展, 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学习和记住课本上的内容, 最后还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一系列的作业。在这样沉重的课程学习的压力之下, 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并且也逐渐丧失了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和兴趣。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 很多学生都反映自己并没有学到地理知识的内涵, 都只是理解了一些比较表面的东西。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学生是不能学到地理内涵的, 也影响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当前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积极的转变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在教学的时候切实的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他们的科学引导者,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积极的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让学习地理知识成为自己的兴趣所在。

3.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地理素养

经过了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之后, 我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转变当前的教学情况,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让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不仅如此, 现在经过改革之后的地理教材也非常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能够有效的提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为他们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背景。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之中不仅仅包括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在内, 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设计出比较合适的地理学习方案。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也可以根据教材所教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 让这些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加深他们的理解程度。

每节课程的开始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个会影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如果教师可以在这个课程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好的引入, 那么同学们会提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最终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成绩。因此教师可以在这节课的开始, 将这节课应该学习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知识做一个整体的介绍, 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情况, 集中更多的精神研究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在研究人口数量这个章节的过程中, 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和学习, 从而对这个人口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做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现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己的地理素养。

小结

总之, 通过我们本文篇文章的分析和了解, 我们能够认识到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地理学习情况, 同时还必须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帮助他们以更加轻松的形式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形成较高的地理素养。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 而是学生将这些地理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 最终可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这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仁龙.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J].新课程 (下) .2011 (01) :13-14.

[2]李京华.浅析新课程下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2011 (06) :16-17.

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篇5

一、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提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与中小学,更侧重于对信息技术理念、素养的培养。如果把信息技术比作一门武功的话,在中小学阶段是练习基本功(操作),到了高中则侧重于“内功心法”的培养(理念和素养)。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比中小学理念性的东西多了一些,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枯燥无味,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在上课方式上要有所改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第一节课,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有跨度地讲,可以先讲计算机硬件,或先讲音频、视频的处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组织活动都可以用到,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用处很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2)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有所改变要丰富课内外活动,除了课堂学习,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组织兴趣小组、协会。学习内容也不必拘泥于课本所限定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边缘知识”。

(3)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上有所改变现在的学生早熟程度高,情商较高,可以课前课后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进行一些沟通,既了解他们的想法,又熟悉了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快,各种信息在网络时代传播非常迅速,任课教师也要有丰富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现代社会信息面广、快、多,更新变化迅速,知识过时很快。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信息价值观、注意力和敏锐力。

(3)在课堂教学中,对软件操作的培养是必须的,但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或举一反三

二、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能力。在发现并获取信息后,该如何快速筛选、甄别、处理、汇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子文档,对其进行编辑、排版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课题,还学到了各种处理信息的知识。

(2)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以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隐性课程即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着信息技术教育。除显性课程外,可以开发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很多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重视对技能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是比较弱的。但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信息伦理基础上的,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对信息有区别、有选择地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态度,就要对学生渗透信息伦理道德观。

(1)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力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有利信息,也有大量的“垃圾”,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信息,不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别人的事。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到点就关机,不乱删别人文件,不玩暴力游戏。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篇6

一、人口问题。高中教材有关的内容包括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从历史上看,按人口生产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再生产类型:(一)原始型;(二)传统型;(三)过度型;(四)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等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包括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的量大,这些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在160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每年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没有工作、待业。而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以每年9.60%的速度增长,但却有25%新增的国民收入用于新增人口。在二十多年后,将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列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将到来,应付起来还有很多难处;贫困人口仍不可小视,尽管我国已基本上事先了小康,但我国人均收入仍捧在世界100位之后,所以贫困的人口仍然有好几千万,因此解决起来决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协作。同学们对系列的人口问题都会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人口问题要得到解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在校学生深深铭记在心,并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多做贡献。

二、资源问题。主要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废物,回到了自然环境中去,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包括与农业、建筑、交通的关系;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海洋空间的利用,港口建设、添海造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陆地资源,陆地资源的有限性、分布规律、相互联系。陆地资源与人类关系;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等等。通过以上学习,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列,学生明白了以下几点资源问题:

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很严重,我国有13亿人口按人口平均来算,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农村缺水面达40%,占400多平方公里。而且有大量农民得不到清洁饮用水,缺水城市更是日益增多,连许多南方城市,比如成都也成为了缺水城市。这些问题值得同学去思考。

2、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很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非农业农地迅速增长。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列如广东、浙江、山东,人均耕地不足0.033公顷。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导致农产品减少。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猛涨,这些都与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有直接关系。

3、能源问题十分突出,我国油气相对而言短缺,每年有近50%左右的原油靠进口,而现在国家石油价格接近每桶100美元。因此我们国家经济受国际油价上升而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浪费资源严重,国民素质普遍没有建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回收利用效率很低,比起美国的节约方式方法来,我们还差的太远,这样一来,能源资源的消费速度加快,以现有的储量来算,我国煤、石油、天然气将在近几十年内完全枯竭。

4、是森林草场面积减少,过度放牧、乱开乱垦、草地荒漠化现象很严重,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每年都要受到多次沙层暴天气袭击,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和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环境因素等等。结合我国生产生活实际,同学们明白了以下一些环境问题。一个是酸雨问题。我国酸雨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四川盆地。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日益加大,二氧化硫的来源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城市里面还包括汽车尾气排放等。要减少酸雨问题,需要我们做出不懈努力,二是城市污水排水大量增加。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影响深渊的污水事件。如昆明滇池水污染,太糊蓝藻事件等,这些事件使当地水质污染到了及至,甚至连当地居生活用水都得不到保证,连续停水多日,使居民遭到了恐慌。三是工业固体废气物排放大量增加,每年废弃物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我们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得力,因此污染也很严重。

浅谈对初中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7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地理素材

人文地理教学区别于自然地理教学, 它更侧重于关注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具体的人文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与之相符的地理观念。

比如在讲解“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划分”一课时,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概况。教师可以以图片展示中国行政区域的轮廓来帮助学生记忆, 告诉学生中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并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具体找出自己的城市和家乡,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就可以对他们自己所在的位置和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此时借助讲解“人口和民族”知识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教师需要借助图片资料展示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发展趋势, 通过讲解具体的环保措施,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保护环境靠大家, 引导学生改变自我观念, 从身边琐事做起, 从而传递正能量于他人。

在挖掘课本的人文地理素材时, 还需要教师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寻找人文素材, 将人文地理思想循序渐进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二、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点滴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能把知识活用到生活实际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人文地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感悟地理, 寻找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区域环境问题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当地环境材料, 发现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尝试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措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 提高初中生整理资料、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获得热爱家乡、关注环境、懂得人地协调等人文素养。

通过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章节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我国森林、水以及矿产资源等的分布特点、现状、存在问题等知识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当地的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现自己或周围同学在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等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 促使学生养成厉行节约的优良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思想观念, 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

三、采取适时灵活的教学方式

人文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教师选取适时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 并且把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同时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此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和发展的, 它是一门融合声音、图像和视频为一体的新技术。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现, 这样可以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印象。在借助PPT时教师需要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把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等知识用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 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引领者、管理者、参与者, 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对于地理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多与学生沟通思想情感, 并且要求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沟通、多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情怀, 提升个人人文素养。

时下将人文素养内化到个人情感, 落实到个人行为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最高境界, 也是教师教学最想达到的层次。笔者在一次示范课中尝试针对校园环境问题, 鼓励初中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 带领学生做环保志愿者, 为美化校园环境献计献策。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后, 要求学生“检讨”人类快节奏的经济步伐, 哪些错误的开发方式破坏了土地资源, 哪些行为方式使得土地退化、土地污染、耕地减少等等, 当学生了解这么多知识后, 一致认为要节约资源, 从自我做起, 情感得到内化, 个人行为也开始改变。

当然, 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教师需要将人文思想贯穿于日常地理教学的始终。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挖掘人文地理教学素材, 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等形式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从教材理论走向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其人文素养, 使之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莫权.有关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11) .

小议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素养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素质,信息化,培养方法

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是教育事业发展对于当代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要求。只有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 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与工作实践中, 实现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与传统的教师相比, 当代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意识

受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影响, 许多学校的地理学科都具有很强大的专业性。这就使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具有较强的地理专业知识能力, 就可以很好地操作高中地理教学。但是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传递, 造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信息的需求程度大大减少, 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意识明显不足。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意识进行培养, 是提高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第一步。这需要引导教师进行信息需求的自主调节。只要教师自身加强了对地理专业科学技术的关注, 就会对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教师再利用网络进行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的查阅, 其信息意识就会得到有效的建立。

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 教师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理信息结构。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是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 所以教师从教材中的内容很难进行地理信息的全面分析。当教师的地理知识结构不断科学建起时, 其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较大, 自然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搜集, 从而能够促进其地理信息意识的提高。例如, 教师要讲解《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课就要对不同时代的人口分布信息进行了解, 需要利用一定的图表与数据进行结论的总结。教师要开展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 必然要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与信息的整理。在这样的实践中, 教师的信息意识大大提高, 这对于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极为重要。

2 丰富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知识

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充足的信息知识, 是无法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的。高中学校要多多开展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丰富信息知识的学校培训, 使高中地理教师接触到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 培训者要对高中地理学科特点进行分析, 让高中地理教师认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在培训中, 要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引导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加强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 在多次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学校还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让高中地理教师学习幻灯片与视频剪辑技术, 利用多种计算机软件来服务于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

在诸多的计算机软件中, PowerPoint是最为简单的一款。利用这一办公软件,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对大量的地图与其他图片进行处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让学生欣赏与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图像。加强电子演示方稿知识的丰富对于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来讲较为重要。另外,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了解Flash相关知识, 利用动画的插入, 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校还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水平考核, 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以促进其信息素养的快速提高。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师信息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 往往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持。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需求较大。所以学校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时, 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切入点。由于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涉及众多相关的图片、地理信息数据的统计图表等, 所以教师在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后, 可以对这些教学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与整理, 使其更有序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以多媒体为切入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1高中地理教师要尝试对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的网站进行熟悉, 学会从不同的网站上进行有效的资源的获取。互联网平台上虽然具有较大的信息, 但要进行有效信息的挑选, 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2学校要引导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个性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每一位教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方便自己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的手段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培养, 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素养是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一项业务能力。利用有效的方法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具有了较为强大的信息素养, 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汉群.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素养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3, 92.

[2]贾荷陵.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1) :105-107.

[3]旋晓伟, 王林, 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125-128.

[4]王莉, 王杰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51-53.

[5]马玉玲.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 2013 (7) :74-75.

试论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9

一、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意识、情感等智能要素的综合反映。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最重要的构件, 所谓地理科学素养是学生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以及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有机要素的综合反映。大致可以概括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方法和过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1) 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知识是基础, 比如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过程以及成因、特征、规律等内容。地理技能是关键, 包括提出问题、收集问题、整理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等技能。地理能力是在地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2) 地理方法和过程。主要是指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设计探究方法, 开展调查研究, 得到解决方案, 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见解、交流体会、反思成效的过程。这些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激发他们积极去探究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起到奠基作用。 (3)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上体会地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体会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逐步感受地理学的自然美。在情感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并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关心周围环境和地域变化, 做到时刻关注人地关系。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迷信权威, 尊重自然。对所处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责任感, 成为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 教育主体。在影响培养地理科学素养诸多因素中, 教育主体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教师的知识广博程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以及敬业程度, 学生的性别、年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以及意志情感等因素。 (2) 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有时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 影响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 要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改变评价与管理模式。 (3) 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由原来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对地理知识、规律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转变成为积极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4) 评价方式。地理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目标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 既关心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侧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成为地理评价中的主体,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5) 课程资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地图、资料、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完善地理教学。

三、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策略

(1) 教师的讲授是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地理教学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和其他的动物、植物共同享用自然环境。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自然环境就会和人类和谐共同发展;倘若人类不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 良好和谐的自然环境就会消失, 自然灾害就会接踵而至。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剖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环境与发展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2) “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要结合实际, 紧扣“本地”具体情况, 将学生身边的“地理”融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学习城市的规划时, 可让学生讨论本地工厂企业的布局是否合理, 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技能, 又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视野”, 使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得到提高。 (3) 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课堂”要扩大化, 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作为地理课堂。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下, 教学活动不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师生平等互动、生生互助合作, 学生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愉悦情怀。 (4) 开展第二课堂, 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实践证明, 学生应参加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比如生产布局、环境污染等社会调查, 这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总之,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 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出发, 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和地理科学意识, 努力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2) .

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 篇1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地理学知识内容广博,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 因此, 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即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 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学习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首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地图技能也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图, 做到“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学习地理事物务必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脑中有图, 建立一种对地图的敏感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其在地图上对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特征、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认知与识记, 并使其掌握常规的读图方法, 如识记图例、量算距离、判断地形、读图步骤等。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图表训练, 一方面可将地理图表进行分类, 以便在读图、析图中找准图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画图,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如多角度光照图的转换以及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

其次, 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一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善于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结构, 把握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 语言要简明、扼要, 用词妥帖, 能否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头脑中的概括反应。地理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问题, 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1. 比较的思维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石。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要列出不同的比较要点:

(1) 相近地理概念的区分比较:如天气与气候、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地形与地形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等。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2) 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善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人文经济特征上的异同点, 深化认识。如日本和英国同属岛国, 它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方面有何异同;我国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很大, 但却存在着相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它们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同种地理事物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比较:如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差异、气团与锋面的联系。

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地理事物从各方面进行分解,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组成要素相结合, 是从局部到整体。两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分析, 不综合, 好比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反之, 只综合, 不分析, 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因此, 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地理思维的整个过程。如说明气候特征时, 可对其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在一起即为气候特征。再如学习区域特征时, 应先分析其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气候要素是关键要素, 它影响其他要素特征的形成。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人文状况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 即得出区域的综合特征。

3. 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是指从个性的地理事象归纳出具备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用其解释特殊的地理事象的思维方法。如从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入手, 归纳总结出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再举一反三去解读其他的等值线图。

三、建立清晰的时空概念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就是区域性。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基础上, 再去阐明其空间联系, 并进一步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因此, 空间定位是基础, 认识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 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有了空间定位才能有空间联系、空间想象思维。

地理教学中要通过经纬网来构建空间概念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板块构造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 心中有了这张综合地图, 进行空间联系便游刃有余。

空间和时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范畴, 地理现象是随时间而发生、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进行时空转换, 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时间段里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关注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形成地理观点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G633.55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完成对新课的引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来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后可以通过检测反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就是本章及的拓展活动,也就是实际运用环节,让学生完成呼伦贝尔草原房车样板房的制作,这也是对前三种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拓展。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运用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主要地形、河流的空间位置,可以.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与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可以举例说明西北地区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活动,学生往往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了。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备好课,备好教材,即在哪一个环节抛出问题教师都要实现设计好,要事先预料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

其次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分组,保证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再次就是教师的介入、点评以及总结都要恰到好处,教师的点评不仅仅要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具体、有针对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更好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过程性的,应该是能全面、客观、科学反应学生实际水平的,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由家长参与的。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升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既定教学目标,围绕实际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手段,切实做好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孝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洋流”一课为例[J] .地理教学,2015,22:31-32.

[2] 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5:44-45.

[3] 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44-45.

[4]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9:51-53.

[5] 刘霞,朱志刚,陈佩尧.应用数字星球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49-50.

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12

一、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必须正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 构建“合格+特长”, 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接触现代地理科技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以保证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并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使喜爱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生脱颖而出, 发展个人兴趣志向, 正确引导他们思考和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及就业趋向。

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发现问题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前提, 因此应重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养成科学态度,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三、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给学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众多领域的渗透, 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上一篇:铁路货运计量分析下一篇: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