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2024-07-28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共12篇)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1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为学生其余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因素, 是当前初中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得到综合、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融入人文素养及生活元素, 注重实践学习, 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1]。语文素养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 方有可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实提升, 真正地融入到语文应用的浩瀚海洋之中。为此, 本文试图分析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若干模式, 并依此阐述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实际应用, 旨在实现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科学体系的建立。

一、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模式

日常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渠道, 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课堂中的长时间耳濡目染, 积淀形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拥有极强的文化综合性质, 是最具有社会、民族与历史文化积淀的课程。故此,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应当深挖教材, 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当中文化内涵的识别与汲取, 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通过语言文字和声音资料向学生传递历史的、现代的和祖国的、世界的多元文化, 使学生对多元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和感知,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从教材入手加深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分析、引导, 挖掘教材的年代、历史,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时代精神, 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当前所处时代的观念去深入探索课文当中所散发出的智慧光芒, 使师生找到共同的精神感触点, 以此加强学生心灵的碰撞与共鸣。

2.寻求有效教学途径

为初中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与途径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必要条件。运用对话方式, 在当中夹杂读物渗透则是其体现形式。新课标提倡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平等对话方式进行师生交流, 在对话中感悟人文, 将语文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 体现语文素养中的精神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当中最为宝贵的品质便是人性的流露, 对孩子深沉的关怀。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文本作品中的情与味, 用对“深沉的关怀”来触及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 与作品当中所体现的人性一起共鸣, 借以表达出语文所蕴含的人文之美。

二、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实际应用

1.加强教材文本研究

运用文本材料对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 并通过课前布置阅读, 达到提高课堂知识点吸收效率的目的。在进行课前阅读布置的过程中, 教师应按学生分组设置, 对学习小组同学下达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渗入了思考, 为课堂中教师的顺利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2]。课前加深教学内容印象, 课堂进行小组讨论, 课后布置写作任务, 三个环节, 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理解, 对课文中综合知识点的把握能有更加准确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出师表》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课前便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布置任务, 让学生拓展阅读所述事件的时代背景, 即对《出师表》一文所处的外部环境, 乃至作者诸葛亮本人的生平事迹等等进行统揽。

2.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能够方便学生了解他人不同的思想, 还能调动起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积极性, 增加活动参与度。在课堂组织中讨论也是笔者经常用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讨论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重要基础。当每个学生都对文章作者基本情况有了了解之后, 进而进行课堂讨论、梳理、归纳, 便会为学生提升许多自身所欠缺的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出师表》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初中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 也很难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时提出课前问题, 如:诸葛亮在文章中为刘禅提出三大建议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抑或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等等。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阅读, 并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课外资料拓展阅读, 课堂上教师加以点拨、分析, 并分组讨论、总结, 学生对内容的认识自然会变得深刻。在课后, 教师应布置写作任务, 笔者便曾拟题为:《假如我是诸葛亮》让学生作文, 或假刘备之名写《我为什么把蜀国托付给孔明》, 如此一来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新思维的拓展很有帮助意义。

3.精神意义的解读

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应对文章之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进行解析, 让学生对“士为知己者死”、“士伏处于一方兮, 非主不依”以及“知遇之恩”等思想、精神和节操所在进行思考研究,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进一步论述说明其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 并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希望能为读者起到参考、帮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君涛.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非语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

[2]林莉.开拓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 , 2011.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2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谈谈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3

【關键词】积极性 课堂教学 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77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考分是一切,对语文素养却很少提及,这就是很多老师花了心血却没有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根本原因,因为一切得语文具体教学,都只是“表”而不是“里”。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能力也才能够得以提升。语文教学教无定法,也要讲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素养这一目标,真正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以不需要教”的境地,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素养和终身受用的财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和听说素养……”可见,培养学生的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

面对新世纪,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素养、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都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培养素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目标的思想,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出发,兼顾课堂课外。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点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是一句空话,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才可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逐步形成,语文素质才可能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能随之而提高。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语文和自己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初中一册语文教材的选编,是充分考虑到这点的。所以在语文课本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一),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素养,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分类安排。”在初中一册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学生从中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在课文教学中再深入认识这些关系。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命题,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一步加深对语文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文后面介绍的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生性好动,思维活跃。呆板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常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思维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如和尚念经,索然无味,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往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适用性、趣味性。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球,或安排讨论,或开展小小的竞赛活动。或以练代讲。对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采取好的学生讲、大家议、教师点评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

此外,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课外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有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多方面获取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运用语文知识的素养,离不开课外生活。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十分注重课外这个大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写好影评和观后感;二是组织文学社,一方面传授知识,一方面指导写作,把好的文章推荐到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推荐参加各种竞赛,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组织参观、郊游等活动,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积累、学会写作,在大自然的美的熏陶中产生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四是要求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阶段,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素养的基本形成,都应在初中阶段完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又主要依靠课堂,因而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下大功夫,花大气力,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做好语文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斓降一内容为中心,却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初中三年,教了一百多简课文,许多学生仍然不能自己独立阅读,更谈不上具备运用语文知识的素养。究其原因,显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教风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的结果。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得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变主要由教师讲到主要靠教师点拨、靠训练上来,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的语文课堂教学,重在从加强学法指导方面去探索、去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篇4

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二十年, 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众多的高效课堂形式纷纷出炉。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之中, 我们似乎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就是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本和课堂的学习, 它应该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初中语文应树立大语文理念, 处处语文, 时时语文;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应该着眼于细处, 从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

一、新课标的要求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是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 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 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应该采用“养成”模式。“‘养成’就是激发、培育、养成、熏陶、感染等, 多方面信息, 多种方式和力量, 多渠道, 自我建构、生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素养养成的一个方面, 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语文素养养成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呼唤

改革的中国呼唤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不能只顾知识、能力或思想情感某一部分。

把“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 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无论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实行素质教育, 二者并不矛盾, 都需要我们摒弃小语文的狭隘观念, 树立大语文的理念。所谓的大语文就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应当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水平的提高仅仅局限于课本之内课堂之中, 也应该放眼于这二者之外更大的范围,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处处语文, 时时语文。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扑下身子从细处入手小事抓起, 把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在初中三年的有限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目的,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为我们的学生一生的负责, 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践行。

三、具体的培养策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既明确地指出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强调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 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 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 不要人为地割裂。而这段话也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对语文的教学工作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到“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更高的高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七年级练字要求用书法稿纸, 上学期全体同学练正楷体, 下学期部分正楷体达标的同学可以练行楷体, 这与语文课程的规定一致。但我校学生水平高低不齐, 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定。八年级除了部分正楷体不达标的同学外, 其他的同学继续练行楷体。九年级部分行楷体成型的同学我将要求他们练毛笔字, 既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又继承我们中华传统, 同时有助于调节毕业班紧张的心理, 平静地应对考试。

四、目标与期待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5

核心素养

[摘 要]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将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有趣,丰富多彩,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开展和实施语文教学,要努力开发与时代和本地区相适应的微课型课程资源,并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微课; 开发利用 ;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微课开发原则

当前的微课资源构成比较单一,大部分为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片段,无法体现出课程的整体性,对学生的系统性学习非常不利。微课开发应整体设计,构成系列而不是零散的单一的课程。微课开发中不但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比如在阅读写景散文中,教会学生品味词语、赏析修辞、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景物等一系列的方式;在阅读叙事散文时,培养学生利用时间、空间的转换,通过词、句、段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与能力,以及赏析各种描写手法的能力,还有加强对抒情、象征、对比、伏笔、想象、联想、夸张、衬托等手法的感知、体验,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积累多类文言词语的方法等,另外,还要能够体现出聚焦性的原则,也就是短小精悍的原则。微课一般时间为10-15分钟,因此在开发微课时要严格控制时间,设计的课程内容要精炼。单个语文微课的设计要与语文知识点以及语文素养点相对应,使其发挥语文微课的教学效果。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开发还需要遵循情境性原则,要注重构建主题明确的教学情境。在开发时要注重保持学习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课程内容四要素之间的统一,而且在实施中也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充满学习热情。

二、基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微课开发流程

1.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微课的前期分析

现在的教学设备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原来的黑板加粉笔转变为多媒体与交互式白板的设置,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微课开发时,对微课采用何种方式、形式要合理选择,为后续的开发做准备。然后分析学习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课程内容。再对学习者的情况深入了解,着重了解他们的已具有语文认知水平与风格,以及学习需求、信息化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状况。经过了解,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依据。微课的开发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开发,因此要分析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微课的开发也需要分析课程目标,以指导整个的微课开发的进程。在分析时首先要掌握每个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并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其次应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应分解与表述微课的教学目标,把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点一一对应微课目标,以保障制定的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知识与认识水平相一致。

每个功能区下设有多个子模块。微课实施平台界面的设计要色彩鲜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要简单易懂。在使用微课时可以作为课堂演示的补充,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它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还可以按照本校的特点进行拓展开发。

2.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微课的评价

不同类型的微课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但是在进行评价时首要应关注其能否聚焦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课程目标与初中语文微课的相关内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微课过程中,而且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微课评价还应贯穿于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整个过程之中。微课的评价是对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评价。微课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与结果实施合理评价。其过程还应包含学生学习态度与语文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参与学习的情况和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并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更好的为微课的开发服务。

三、开发和利用微课资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使用微课作为教学手段,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微课的短视频设计不需要过于精美。一些教师看到了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对视频的设计追求华美,不免本末倒置。微课只是课堂的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将教学任务全部侧重于微课,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需要用花哨的视频过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明了,立意鲜明,主题突出。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让微课程喧宾夺主。

其次,微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不能使用微课教学而忽视其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微课教学,要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达到1+1>2的效果。

再次,微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学,这就存在学生自制力差而不能发挥微课优势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比如给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或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综上所述,微课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的优势与弊端,开发和利用微课资源和课程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并对所选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微课的学习有所收获,从而准确地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避免错误,将微课与其他的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感 语文素养

前言:

对于初中的学生不仅要进行阅读、写作、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语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这已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初中生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语感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培养初中语文语感的措施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通过写作训练的方式培养初中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作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指引学生认真的体会文中的意境,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写、仿写、写日记、写观后感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的形成。

(二)通过听、说训练的方式培养初中生的语感

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等多方面的准确感知,我们引导学生要讲话讲的清晰,准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的正误感,让学生在说话的时候注意说话的分寸,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感。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朗读的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让学生掌握说话的节奏感,通过对学生正误感、分寸感、流畅感、以及节奏感的训练,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通过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来向学生教授掌握语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引。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要把具有描述性的话语就行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掌握通过描述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很自然、轻松的领悟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教师把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语言。

二、培养初中语文语文素养的措施

语文素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情况上,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表现在能够灵活的运用语言进行读写与表达流畅的方面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与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并形成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以便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初中语文选取的很多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中文字优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体会所用词语的妙处,仔细的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吸取文中的精华,以便以后供自己更好地运用。为了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的加强,还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语库,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进文章,深入解读

语文课程还有丰富的情感、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也比较大,对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深入的解读文章,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与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可前都给学生们留出给学生们扩展阅读和本节课相關的阅读,让学生们有新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观看圆明园的相关视频,同过网络查阅圆明园毁灭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体会文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一是,阅读内容要进行选择,要选择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促进作用的,而且是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读物。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以及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的知识积累与体验感悟,三是教师进行引导交流,让学生对于阅读的知识有效的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定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在班级组织交流学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同时,同学间的不同分享,也有利于知识面的扩大。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磨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并且灵活的使用好语言。

(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为学生们提供正确有效的讲解与指引。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以及语文素养。

总结:

初中是学生人生阅历与知识水平不断积累和增长的阶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语感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敏感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邝坚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J].教师,2014,(29):49-49.

[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189-189.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内涵,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 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的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 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 用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思考,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文章, 通过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如在《多一些宽容》的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宽容”的涵义, 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 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课本里, 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有很多,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了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教学中, 教师要将这些不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以准确、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引导学生, 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共鸣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美, 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以情感塑造人

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大量具体、形象的且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面对同样的作品, 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以情感塑造人, 不断去感化和影响学生。

1.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 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等, 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 如此学生才会坦然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例如在讲《台阶》一课时, 我播放了《父亲》这首歌, 让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艰险和为了这个家所做出的努力。学生由此受到熏陶, 感情得以充分地流露, 这样的方式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 以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 教师在讲解的同时, 还应以情感塑造人物性格,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到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把人文元素渗入到教学情境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其人文性离不开教材, 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中去。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 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 对于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作用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例如, 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教师首先应做的事情就是向学生介绍苏轼的个人资料;其次就是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人物周瑜的故事, 将语文课本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情感引到课堂中来, 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接受情感的激荡。结合文本讲述真实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内在情绪的最有效手段。教师要用情、用心、用意, 用一颗自信的心和一双坚定的眼睛, 时刻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钙质, 营造出浓浓的人文情境, 以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要让语文学科融入生活, 与生活水乳交融

生活是文本的源泉, 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作家生活经验的真实再现。因此, 在解读文本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设法唤起他们相似的生活体验, 以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1.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从中择取与文中相似的体验,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2.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来学习语文。社会是一部鲜活的教材,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沃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语言积淀、运用和提升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留意观察周围的生活, 教学生看问题一定要持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切忌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另外, 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积极面对新课程的要求,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尤其要注重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变了, 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了, 责任更大了。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提升自己。

语文是一门大学科, 涵盖着很多内容, 综合性比较强, 和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开发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 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再现语文的美, 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 享受人生的幸福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广大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切实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夏秀.让课堂焕发人文色彩——《小河与青草》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3) .

[2]姚丽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8) .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教师,教材,课堂

在学校教育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上, 而是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条件, 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中, 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以教师人文素养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前提

(一) 以人格素养和情感素养来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生正为范, 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 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 以自己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来感染、影响学生。

其次,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受制于分数、升学率, 似乎已经忘记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是具有丰富感情和主观能动性的人, 似乎除了知识还是知识, 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其实, 这是完全违背语文的教育目的的, 语文是具有丰富人文性的学科, 是情感的学科。作文语文教师, 只有让语文回归人文本位, 以自身的情感来倾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爱成为教师互动的桥梁, 学生只能在读中去深刻体会文本所具有的内涵, 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 以知识素养和语文素养来引导学生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 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学科。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知识基础。这就需要在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做“一桶水”, 更要做“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语言学, 文字学, 修辞学, 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要以哲学, 政治学, 心理学, 教育学, 社会学, 历史学等学科学习为辅助,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才能引导学生。

其次,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语文是研究语言的艺术,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为媒介, 不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 以准确、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引导学生。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媒介,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去体会、感悟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材中拥有者丰富的人文精神, 不过更多的是被忽视罢了。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还得从教材中进行挖掘。

(一) 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汉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 从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楷书, 演绎的是音、形、意中的龙的文化。一个“人”字, 就那么一撇一捺, 去告诉我们做人要挺立于天地之间;上面像手, 下面像树木, 表示用手来采摘果物, 这就是“菜”, 似乎暗着人类发展历程中曾经的原始生活。的确, 汉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从音、形, 意上引导学生来认识汉子, 还注重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汉子中感受文化, 受到文化的熏陶。

阅读则是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方式, 在阅读中, 只有在充分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 学生也才能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因此,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不拘一格的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 在解读中生成出自我的感悟。如《五柳先生》教学中, 如果连基本的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 有怎么能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呢?在《海燕》中, 如果不能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或许那只“海燕”也只能是一只海燕了。

(二)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技能, 就写作而言, 不仅仅是词语的罗列, 更多的还是学生借助文字这一媒介,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的感情。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摆脱考试作文的种种限制, 设计一些具有深厚人文性的主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感受生活;其次, 在写作中, 要从传统的教师布置, 学生写作, 教师讲评的模式中走出来, 在师生合作中去讨论, 去写作, 去修改, 让作文过程成为一个自我发现, 自我纠正, 自我成长的过程。其次, 教师要透过学生的作文来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 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看世界, 去观察生活, 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域”。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堂是师生互动时间最多, 交流最强的场所, 语文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首先要从导入开始, 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

首先, 要在导入中以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性。如《芦花荡》“老头子”智勇双全, 痛打鬼子, 讨还血债, 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所表达的和平呼声, 这些, 都需要教师以凝练的语言, 巧妙地设问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 去解读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如《雪》的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后, 更要理解, “南方的雪”, 它是一种美的象征, 但这种美未经磨炼, 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 不被理解, 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 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 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当然,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总有“师者”的权威而高高在上, 更要深入到学生中, 以“俯下身子”的姿态来聆听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 和他们一起分享, 一起感受, 在分享、感受中引导, 在引导中共同成长。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堂, 抓住了人文性, 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 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多方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彭祖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 语文天地, 2009年13期。

[2]、李志君: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钦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培养 篇9

一、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 采用任务驱动, 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 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 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 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技术更新快, 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 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 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 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 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 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 与实际相结合, 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 因此, 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 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 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 将其拆解, 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 在操作课前,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 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 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 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 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 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立足史料, 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 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 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 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 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 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 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 通过“分类游戏”, 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 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 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 立足学科整合, 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 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 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 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 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 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 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 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 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 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 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 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 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 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 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 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 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 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 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

在课程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 在信息发布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要有责任心, 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 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 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 无法控制, 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 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 立足自我,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 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 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 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 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 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 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 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 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信息技术不单纯是一种技术, 还是一种文化。当前, 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应用, 而缺少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努力提升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五个方面着手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3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张福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0.

[4]武玉侠, 倪守花, 葛晓曦.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04) .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10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让教学走进生活

新课改要求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看, 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喜闻乐见, 通过那些灵秀的文字, 结合作品的主人公, 犹如自己跃动的影子, 通过这些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文章的教学, 怎能不使学生怦然心动、趣味盎然呢?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 不急于教课文,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提出学习要求, 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 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 并写好读书心得等, 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 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看,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 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深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创新为宗旨,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强化校本的实施, 关注质量, 稳健推进的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 灵活运用语文教材,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落后的理念, 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 违背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明确取代, 克服过于重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 而忽略对初中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避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秀”行为, 合理构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教学, 共同探讨和挖掘初中语文教学的潜力, 注意语文交际能力的运用、情景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 打好语文基础, 精细讲解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进行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 尊重学生对教学的不同见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 读“懂”课文、读出“个性”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养, 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基本功。教科书为师生的个性化阅读搭建了平台, 教师还应为自己搭建广阔的平台, 对老课文联系现实, 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新启示, 对新课文多读几遍, 自己摸其韵味, 而不要依赖《教师用书》, 更不应受其束缚。总之, 只有真正理解了一篇篇课文, 理解了一位位作家, 理解了一个个单元的教学要点, 理解了一册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率。

五、创设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 是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构建丰富课堂人文内容及表现形式, 立体展现语文魅力教师集体备课, 感悟课本内容的思想精髓, 真正从心灵出发感知教材之美, 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美、形式美, 让语文教育负载人类终极关怀, 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并力图引导学生从“灵魂”出发, 感悟语文教材的人文关怀, 引入录音、录像、书法、绘画等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于一体, 信息容量大, 直观形象, 这种立体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新奇感, 并使之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利用资源, 自动学习。

六、改进评价方法

以往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实现的, 这些考试以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点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这使得语文教学的考、教脱节。语文新课程对涉及考试和评价的地方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建立了发展性评价制度, 因此老师必须改进评价方法, 评价不仅是检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七、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 “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产生巨大的转变, 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想, 即把学生看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 可以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 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还参与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 有章可循, 并取得成就感。

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 篇11

语文教学,近年来已成为舆论热点。弄得我们语文教师手足无措。闭门思之,对语文教学的误解自不必言,就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某方面便存在着较大的失误,其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现状堪忧。看看中学生的书写,字体潦草,笔顺颠倒;一个学生很难说是正儿八经读了几本著作。语文知识的积累少得可怜,语言文字的感悟差得可怜,语文知识面窄得可怜。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岂能等闲视之?中国的21世纪,同样需要国学大师。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多年,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树立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根据实际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識是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在彼此质疑、交流与相互促进中深入。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先让学生讲述交流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题拟出作文提纲;再让学生结合课文,领略台湾作家张晓风是如何描述“第一次”的。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作比较,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由此领悟文章的精妙所在,以达到学习本文的写法的目的。

1.2 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内化学生素质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1.3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来激励学生看书质疑,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1.4 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情感体验是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

2.1 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在生活中汲取语文养料。“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是解决不了问题。” “要是我们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番话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讲古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积雪等,激励学生勤奋读书。(2)读给学生听,或组织学生收听评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进而吸引学生关注你所读的书。(3)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韩寒的《三重门》等,让学生了解广阔的生活世界。(4)结合课文,让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3 在生活中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时间不仅仅在课堂,学习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读物。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语文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在生活中把握。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在乐趣中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记得有次上课前,教室里一片争论声。仔细听一听,原来是学生在讨论综合实践课的小制作。我灵机一动,随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制作拿出来比试: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驳壳枪,有的做小航模……看到学生都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要求他们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参与实践解决了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由于把握住了生活中的偶然,语文与生活犹如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活起来了。我想,学生的这段体验即便是多年以后也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3.2 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是育人的。教学生做人,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情、意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会,去表达。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吃饭的时候给长辈夹夹菜,晚上给长辈洗洗脚,并让他们就此写自己的感受。这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怜悯与感恩之心的现状而设计的一道“亲情作业”。从此,学生变得懂事多了。懂得了亲情,懂得了爱的付出,这样的作文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 篇12

一、了解人类进化, 充分认识自己

早在多年以前就已提出, 人类是由猿演变来的, 而且在所学的历史课中也阐述人类是如何由猿类进化来的。人类最初的形态就是猿类, 现在所会的点点滴滴都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如果想要充分认识自己, 便要首先来探究人类的进化。例如, 当教师讲到初一上册历史课本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时, 由于这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就必须先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使他们更加想要了解中华历史以及西方历史。所以, 教师就第一节课的内容给学生们讲了人类是怎样由猿类进化而来的。教师先给学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来的?”这样便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接着各种回答接踵而来:女娲造人啊, 神仙用法术变出来的啊, 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啊……千奇百怪的回答, 让教师感觉到学生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样, 教师再顺势把真实的历史传达给学生, 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到知识, 而且可以引起他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同时, 通过讲述猿类的进化, 也可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了解到自己是如何从爬行走路到直立行走然后再到现在的能跑能跳, 还有最重要的是语言上的进化与思想的进化。

二、论证人物传记, 体会立世之本

历史一步一步累积, 它不光记叙了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而且也论述了各国游人的所见所闻, 汇成了多种文化。从历史人物的游历中, 学生会了解到更多的历史, 增加自己的见解, 通过论证人物传记体会立世之本。例如, 教师在讲到初三上册历史课本的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历史时, 这时正教到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就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游记。还记得语文课本里讲的一篇《苏武牧羊》吗, 苏武也是一位大英雄, 为了自己的国家宁肯牺牲自己, 也要保住民族的尊严。他自己一个人被放逐到岛上, 每天听着北海呼呼的寒风, 还有咩咩的羊叫, 但心里依旧怀揣着一份幻想和一份执着, 这是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而哥伦布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迈出了脚步, 勇敢地踏上了前方的路, 一路上风雨同行, 最终为自己的国家获得了荣光, 开拓了一片疆土。太多的人物传记, 使学生们体会到了立世之本。我国的人物传记不计其数, 他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文化也各有不同。例如, 《论语》被祖祖辈辈传承下来, 世代相诵;徐霞客游历大江南北, 看过多少山川凝聚而成《徐霞客游记》……这一个个人物传记都发人深省, 使人体会到立世之本。

三、探究朝代更迭, 洞悉社会发展

从原始到现在, 人类历经了多少变化, 每一个朝代的开始, 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历史教学, 可以使学生能够学史致用,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正所谓鉴古通今, 教师要探究朝代更迭原因, 洞悉社会发展。记得有一次讲课, 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关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课题, 让他们根据几个朝代的更替来探究社会发展, 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从夏、商、周的兴衰讲到春秋战国的枭雄, 最后再回归到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上。对于古板而枯燥的课题, 学生们肯定不感兴趣, 更甚者会有可能对历史开始产生厌倦或反感。于是, 就这些因素教师做了小小的变动, 根据所给的课题编一个历史小故事并且带有总结, 从事物拓展到人类再拓展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发展。一开始, 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然后汇集大家的思路构建自己组内的短篇故事, 选取代表作答, 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不只是要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且还要让他们快速记忆的同时能够记得牢。通过这个课题, 主要想让学生从这些朝代的更迭中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从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随着每一个朝代的灭亡, 会有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感叹, 这些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但是如果有自己的感想, 那便会更加深刻。就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学生必须以此来洞悉社会发展规律。

四、结束语

陶行知曾说:“身处历史之中, 不可被历史所牵引, 务必要借古讽今, 学史致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更应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给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历史中充分认识自己, 体会立世之本, 洞悉社会发展, 做到学史致用, 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越, 徐继红, 张小平.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框架的提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5 (02) .

上一篇:哈尔滨生态区下一篇:越冬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