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2024-08-20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共6篇)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篇1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兼谈三年制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浙江绍兴师专中文系王松泉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旨在认真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新时期师范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相应决策,为深化师范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因而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包含的师资建设诸多问题中,有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面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和“三个面向”的要求,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以及研究界共同努力,既立足当前,又虑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需要,研究初中语文教师的规格,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政治思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等提出恰当的要求;同时研究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手段和教育教学方法,使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就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当代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试加议论。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篇2

一、语文应用能力概述

“语言应用能力”暂时没有明确的定义。语文应用能力应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它表现在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 有相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在语言上有逻辑与组织表达能力等表现。语文应用能力需要在语文教学与实践活中逐渐形成并日渐提升。《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有写到听与说的能力、 阅读与写作能力都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主要要素,概括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累积与训练才能获得。

二、当前初中语文数学中对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应试教育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被限制, 学生的思想受到桎梏,在阅读与写作上表现得循规蹈矩,甚至出现一大批学生文章同一思路,如同一个机器制版,没有创新性可言。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传统的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与“学”没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45分钟的语文课程,教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的讲解,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自主的思考,使得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能发挥。 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授课形式的过分关注可能致使授课内容尝试的缺失。如以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授课形式,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现了部分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在对知识没有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其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求知、探索能力的提高。 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的同时,未进行探究性教学,致使应用能力不高。

三、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听力能力培养 。听不仅仅表现为识别他人说话的能力, 更要做到对他人语言的理解。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能力, 也是培养“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基础。听力是在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整合,理解他人的思想,才能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抓住听课的重点。例如, 在语文课堂一开始,通过导语的设置,带有情感、抑扬顿挫的课文朗读,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在渐入佳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充满吸引力的教学语言抓住学生的听觉感受,能使学生深入课堂之中,进而使他们的听力能力得到锻炼。

(2)说话能力培养 。说话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掌握的能力,说话的能力是在社交中情感表达、思想沟通以及信息传递等实现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改变学生不敢讲、不想讲、讲不好的状况,通过生动的课堂环境营造,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内向羞涩的学生敢于开口、外向的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诸多有意思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积极的评价与表扬提高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3)阅读能力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能给人们带来正确的审美观,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与训练,通过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顺畅。例如, 教师可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对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等广泛涉猎,以健康向上、知识丰富的内容鼓励和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通过对报纸、网络资讯等的浏览, 对全球热点与社会民生现象进行关注,使学生眼界得到开阔。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在实际应用中熟练掌握与应用,能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方式。

(4)写作能力培养 。电子邮件、总结、报告都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表现。写作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以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出发,以实用为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将有对象、有目的的写作作为训练重点。如对某一流行词汇进行感受的表达,使学生对写作认知得以提高。应用文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能力的一种挑战。初中语文教学对应用文的训练应进行重点关注,鼓励学生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各种如简历、个人总结、申请书等应用文的写作,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力。

试论大规格法桐的科学栽植 篇3

1苗源地法桐的起挖和运输

法桐的起挖时间一般应选在落叶后至萌芽前, 所选苗木必须是无病虫害、无树干裂痕、生长势强的苗木。考虑到运输成本与苗木运输质量, 适宜选择裸根截干的移植方式, 但是起挖时要注意保护根系, 特别是要尽量保留须根。此外, 在起挖的过程中, 法桐根系不能出现撕裂、劈裂现象, 根系总长度应控制在苗木干径的6~8 倍。由于截干、缩根所造成的伤口, 应及时用白漆进行处理, 防止病菌滋生。法桐起挖后要及时装车, 同时用浸湿的草帘、麻袋等物包裹根系, 并用浸湿的草绳包裹树干至分枝点, 以保证法桐在远距离运输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树体水分的散失, 避免发生树干开裂, 树皮失水变质等现象。

2法桐栽植地的准备与栽植

法桐栽植地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土地。法桐在异地栽植时, 对栽植地的土壤条件要求较高, 因此, 栽植前应提前对栽植地进行深翻, 并配施一定量的腐熟有机肥, 从而全面提高栽植地土壤理化性质。法桐适宜生长在微酸性和中性的土壤, 由于土壤地块差异, 在培肥养地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测定栽植地土壤p H值, 并通过土壤酸碱改良剂将土壤p H调节至最佳区间。在栽植前半年, 收集园林废弃物, 通过粉碎、堆沤、杀菌等一系列措施, 形成成品备用, 同时将采购回的有机肥进一步消毒, 杀菌备用。栽植前10 天进行开坑, 根据所选法桐规格大小定坑穴间距, 坑穴直径比所选法桐根系大50cm, 坑穴高度比所选法桐原土痕高度高10cm。开好坑后, 根据坑穴大小, 将园林废弃物成品、有机肥和园土按3:2:5 比例混匀后放置坑穴旁备用。

法桐运输到栽植地后, 对法桐进行一次细致的检查, 看有无病虫害的侵染, 如有及时清除。检查完毕后, 快速进行种植。种植时, 法桐的栽植朝向要与原生长地保持一致, 同时对根系喷施适量浓度的生根剂, 法桐扶正后, 用准备好的混合基质分层踏实掩埋, 掩埋上限深度应与原土痕保持一致。栽植后做好苗木支撑, 防止因浇水和大风等因素导致新植法桐根系受损, 为法桐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根系生长环境。最后, 垒好灌水堰, 立即浇足透水。

3法桐适应性栽植日常养护

法桐移栽后的水分供应量和供应次数是法桐成活的关键[2], 因此, 法桐应在栽植后10 天内浇完头3 次水, 且每次均要浇足浇透, 以后每隔10 天浇水1 次, 直至萌发新芽, 以后便根据天气和土壤实际情况进行日常浇水。对于北方城市栽植法桐, 特别是采用裸根截干方式栽植的法桐, 要十分注意对新芽的保护, 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用草绳缠绕树干, 不间断地进行喷水, 减少树体水分的散失, 同时搭建遮阳网, 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芽水分蒸腾, 保证新芽快速生长。每年于5月、6 月、7 月中旬对法桐进行复合肥追肥, 每株法桐300~400g, 施肥后及时浇水, 保证肥料利用效率。法桐栽植应适时中耕, 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 同时还可抑制杂草生长, 减少病虫害的侵染。在保证充足养分、水分供应的基础上, 还应注意法桐病虫害的防治, 勤观察, 通过物理去除和化学药剂喷施双管齐下的方法,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此外, 近年来, 黑光灯诱杀、生物激素诱导、天敌招引等技术逐步应用到病虫害的防治, 该方法势必是未来园林苗木病虫害防治的主流[3]。在法桐栽植第1 年, 主要是促进法桐地下和地上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平衡, 对新芽一般不进行修剪, 树干抹芽即可, 从第2 年开始, 及时剥芽疏枝条, 选取3~5 个强壮的主枝开始重点培养, 经过3~5 年的科学修剪, 最后形成完美树冠。对于北方地区法桐的栽植还应特别注意冬季的防护, 除正常浇冻水和解冻水之外, 还要用草帘或草绳包裹树干, 对于树冠也应用工程布进行包裹保护, 在翌年拆包时采取逐步拆解的方式, 保证法桐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并促进新芽萌发[4]。

4北方城市绿化法桐应用

法桐在圃地内培育成形后即可出圃应用。现阶段, 城市绿化对法桐的应用, 多要求为大规格, 并且具有圆满树冠的法桐, 这就要求在移栽的过程中要非常小心, 在各个环节均要做到保质保量, 尽量避免因移栽不当引起的法桐自身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首先, 在移栽前1 年对法桐根系四周进行截根处理, 促进毛细根的生长发育。移栽前1 周适当进行浇水, 既可保证根系水分, 还能提高起挖土球的稳定性。移栽前1 天, 在保证整体树冠完整的前提下, 对法桐进行适当修剪, 同时喷施植物抑制蒸腾剂。移栽时, 土球直径应为树干直径的8~10 倍, 高度为土球直径的75%, 起挖后对土球做好防失水保护, 同时要避免因吊装, 运输过程中发生机械损伤。其次, 虽然经过适应性栽植的法桐对当地气候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和抗性, 但北方城市绿化对于法桐的应用仍然要与其他乡土树种区别对待, 无论是栽植地的选择, 栽植坑穴大小的敲定, 还是栽植基质的选用, 均要以为法桐提供优良生长环境为前提, 切不可盲目栽植。道路栽植地应选择在背风向阳, 有良好浇水排水条件的地段, 同时配植一些花灌木和地被, 建立起3m以上的绿化带, 为法桐提供一个优良的气候小环境, 栽植坑穴应为当地乡土树种的1.5~2 倍, 栽植地土壤应是无外源物杂质的壤土, 且土壤表面无硬质铺装。栽植基质除常规肥料外, 还应在基质上表面铺设树皮块或枯枝条落叶粉碎物, 增加基质的通气透水性。最后, 法桐栽植完毕后, 应对其进行精细的养护管理, 例如叶面肥的喷施, 科学的修剪, 冬季叶片防冻液的涂抹等。除此之外, 还应当加强苗木保护宣传力度[5], 避免人为干扰对法桐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行人的损害, 生活污水的倾倒, 融雪剂的堆积[6]等。

总之, 正确的引植方法和精细的养护管理手段是北方城市绿化法桐科学应用的前提条件, 尽管目前法桐在北方城市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 但是随着园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城市建设以大规格法桐作为行道树将不再是南方城市的专利, 树种多元化, 优质高规格的苗木发展趋势将是未来城市园林建设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姚石伟, 陈静徽, 牛金伟.如何提高法桐大树移栽成活率[J].现代农业, 2012, (10) :70-71

[2]田勤科, 赵京献.法桐大树移植成活率影响因子研究[J].安徽农业通报, 2011, (18) :87-89

[3]田松英, 丁长年, 张玉文.浅谈潍坊地区法桐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J].绿色科技, 2014, (6) :24-25

[4]陈翠荣, 王灵文.太钢厂区法桐生长不良的初步分析[J].现代园艺, 2013, (12) :214

[5]王付民, 李磊, 温红.行道树法桐衰枯原因及解决方法[J].河北林业科技, 2010, (1) :73-74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篇4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要清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修养”一词, 来源于“修身”与“养性”的结合, 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 既包含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和水平, 又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态度, 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品质, 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指的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 它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说来,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事业。只有真正献身教育事业, 忠于职守的教师, 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这既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 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 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

2.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是否热爱学生, 这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生充满爱, 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才能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 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 但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 而不歧视差生, 要是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3.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这是老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每个学生, 都有十几年的时间, 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 在小学,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 教师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长。所谓以身作则, 就是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 是自己成为他人的表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 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教师首先自己不能做。

4.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 不断钻研专业知识, 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 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个方面是外界环境的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提高。

1.从外界环境来说,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来建立的。因此, 国家要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使高校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2)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监督机制。国家或者各个学校, 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 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 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监督作用, 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1) 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 也包括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 还包括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习。 (2)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磨练, 教师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成为学生的榜样。 (3) 自我反省, 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以师德规范为标准, 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 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纠正,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试论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5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 但实际上, 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因而在写作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有拼写错误, 影响理解; 词语误用, 表达不准确; 某一词语反复使用, 文章显得单调乏味。显然词汇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的瓶颈。而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大错”, 又多半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 学生在写作中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等情况屡见不鲜, “中式英语”现象更是不乏其中, 所以词汇量和语法问题是中学生英语写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来说英语词汇的熟练掌握更为重要, 因为它是写作的基本构成单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打好词汇基础, 理顺语法句型结构相对写作来说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二、要多读、多背, 熟能生巧

可以教材为基础, 通过课文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 应从教材内容中提取典型例句和表达法, 让学生体会或背诵, 使其记住其中的关键单词、词组及句型的用法, 为日后在写作时语言的输出做好准备。还要根据自己的程度, 多读一些课外的东西。从报刊杂志到简易读物, 不断增加阅读量。对于精彩的文章, 要力争熟读并能背诵一些篇章或文中精彩的段落、好的句子等。

三、多写、多练, 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要求表达清楚而完整, 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写作涉及的问题很多, 除了语言各方面的问题外, 还有思路和组织条理, 书写格式等都需要仔细考虑, 认真对待。多提笔练习是写作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1. 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会用词造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学写作应从词句练起。要遵循先易后难, 先短后长, 先学会简单句、并列句, 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 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去写有中心的文章; 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 由限定字数少到多等原则, 脚踏实地, 一环扣一环地进行, 切不可为追求进度, 而操之过急。

2. 熟悉各种文章体裁, 掌握正确的行文格式。初中阶段, 我们常见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日记、书信、假条等, 不同的写作内容适应于不同的体裁, 而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人称、时态、格式要求。

3. 重视课外练笔,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英语写作实践, 是英语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英语写作要突出实践, 正如学习游泳一样, 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作文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写”出来的。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才能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能, 而且写作技能只有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 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

总之, 全面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 教师要将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使英语基础教学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试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培养规格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学习体验,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 通过教学不仅要达到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及基本技能的目标,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培养, 进而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重要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始终把握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现就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总结。

一、以“问题式”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 费一番苦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自己设计问题, 之后以小组方式相互提问, 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教师汇总。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教学目标时, 教师适时地予以引导,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有了成就感, 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种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实际精心巧妙地设计出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 把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 适时地把学生引入物理情境思维中,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探索、体验, 把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来教学,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积极的学,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变得“爱学”。

二、以“体验式”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所谓体验主要是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 引导他们质疑、调查, 同时探究其内在本质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体验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课前体验。课前体验是课堂体验的基础。教师可根据预授内容, 引导或指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收集资料、参与操作等一系列体验活动, 让学生体会与课本有关的内容, 搜集、整理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 通过直观感悟来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 产生求知欲。学生在这种课前体验中, 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观察力和感悟力,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前提,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第二步是课堂体验。课堂体验是教学活动的主题部分, 是学生探究知识、提升思维、深化情感的主要阵地。杜威曾说, 人类的真智慧, 靠两样东西作基础, 第一样是从近身环境中所得来亲切的知识, 第二样就是从训练中得来处理环境的能力。因此,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师, 在课堂中要善于围绕主题,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 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放开思维, 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合理,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深化, 情感、行为的发展过程。

第三步是课后体验。课后体验是课中教学活动的延伸。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 要想真正达到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要让学生课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广阔资源, 进行各种体验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先从小制作入手, 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小发明。总之,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体验实践的快乐,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由“爱学”到“会学”。

三、以“竞赛式”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竞赛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灵活, 教师可根据具体授课时段或内容灵活选择, 可以课上进行或课外进行, 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或技能实验性竞赛的方式, 可以学生个别报名或分组报名参加, 可以一班参与或多班参与。就竞赛的目的而言, 是针对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巩固, 加深, 拓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 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所以, 要求教师在竞赛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对竞赛的内容、方式和竞赛的具体过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指导,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方式, 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全面参与, 而是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在竞赛后要搞好赛后小结, 表扬先进, 表扬有进步的同学, 同时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小结。

俗话说:教无定法。以上的几种方法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初步尝试, 仅供同行参考, 但有一点是我们的共识: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教师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目标从事教学活动, 最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物理教与学》, 余文森,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版。

[2]《中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中学生成长必读》何绍纯、王旭飞,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全新摘选下一篇:男孩(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