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2024-05-31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共8篇)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篇1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邓恒

摘要: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的挑战。今天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同时我们又面对着各种敌对势力的挑衅,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来维护祖国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思想;和平与发展;现代化建设;祖国的统一。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是承上启下的时代,继承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切优良传统,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自觉担负起挑战,敢于迎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即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项历史重任。

一、社会基本状况。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世纪,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将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自己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骨干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人是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国际竞争在很程度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但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加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先进文化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还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科学文化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修养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有人说,一个只有道德而没知识的人是次品,而一个有文化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品。思想道德的修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保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保证我们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使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而不为邪恶势力所用,现代社会各种欲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在这些欲望中正确地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当成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是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使命同时还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对祖国建设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并且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的特点:①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加大,高学历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客观上就成为了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②关注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大学生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在不断增加,党校培训也有些“应接不暇”了,这都反映出大学生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了。④大学生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且更加注重社会实践,自觉的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⑤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比较开阔,束缚他们的“传统观念”在这一代学生身上很难看到,他们求新、求变、追求最好,且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以上这些反映出这一代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流,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2、教育的有效性

1、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2、确立个性教育思想。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4、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5、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6、重视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特别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

三、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了解大学教育、环境的特点,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环境。同时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认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坚持和自觉实践“四个统一”,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学风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为承担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篇2

第一,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 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新的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正在来临。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4)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进步特征, 就是知识不断创新, 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面对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 面对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现实, 当代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华民族科技创新, 步人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历史重任, 自觉加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举创新的旗帜, 不断开拓进取, 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青春和力量。

第二, 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这一历史重任。自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一直在交替使用武装颠覆和“西化”、“分化”两种战略, 力图铲除社会主义制度。

当其用军事干涉等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行为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便改变策略, 着眼于政治攻势、思想文化渗透和经济手段, 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进行分化、瓦解, 使之“演变”为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两个挑战, 既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 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挑战。迎接两个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既需要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青年一代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 以此振兴我国科技事业, 使我国的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运用科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学生是我国人口中有机会享受现代科技教育的很少的一部分人, 是未来我国迎接科技挑战的中坚力量, 理应肩负起振兴我国科学技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历史使命。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就是要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让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身上复辟资本主义的梦想彻底毁灭。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走下去的这一历史使命, 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一代只有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培养大无谓的革命胆略和气概,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飘扬下去。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再经过50年的奋斗, 也必将胜利完成。”

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100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揭开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 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伟大构想,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 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既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 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无疑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 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在党的领导下, 这个历史伟业一定能胜利完成。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全党同志都决不能固步自封, 决不能畏惧艰险, 必须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并进的一代。他们将是这个过程的亲自参加者, 这段历史的直接创造者。这既是难得的机遇, 更是崇高的责任。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的肩上。当代青年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赋予的重任,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 总是从永葆我们党的事业生机与活力, 从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来认识和看待青年。面对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掌握什么样的知识,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关注未来, 就要关注青年;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篇3

[关键词]教师 民族文化使命 践履策略

[作者简介]周元宽(1974-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2006sk070)及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G06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80-02

人类正步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浪潮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传承危机。此情此景,不能不引起肩负文化使命的当代中国教师的深切思考和自觉行动,不能不认真地对待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教师民族文化使命这一重大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民族文化使命的凸显及其表征

(一)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危机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征。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文化多元化的独特景观。① 相对于我国经济和文化而言,外来文化依凭其实力强大的经济载体和科技手段,显示出其强势地位。伴随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纷至沓来的外来“强势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从多元文化角度而言,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民族文化,正经受着如何建构自身而又不迷失自我的巨大挑战。这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的危机,直接表明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如何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与对外域先进文化适应是辩证的关系,认同不是全面的认同,适应不是消极的适应,应当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当代中国教师民族文化使命的凸显

一是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蔓延。当代青少年学生从小感受并长期肆意享受着外来文化(产品),在体验外来文化优越性时,有一种意识已在内心暗暗滋生、蔓延:国外(外来)的都是好的、时尚的,我们的都是老土的、过时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日益冷漠感,似乎一直在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二是教师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淡漠。面对民族文化危机,广大教师表现出整体性淡漠,对民族文化总体上缺乏“自知之明”的理性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深陷应试教育洪流不能自拔,也不愿心有旁骛。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素养整体不高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令他们难以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认识和正确把握;长期以来对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也阻碍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三是教师民族文化使命感的缺失。使命感源于主体自觉意识。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就不会有文化使命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淡漠,内在地导致了民族文化使命感的缺失。面对受多元文化尤其是外来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影响的青少年学生,教育的普遍反应是漠然视之,广大教师也无动于衷。

(三)教师民族文化使命的表征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② 教师首先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对于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当代中国教师而言,首要传承的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使命以其基础性、主体性地位凸显于当代中国教师文化使命中。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当代中国教师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者、主要传扬者、理性反思者和当代诠释者。首先,教师是民族文化历史继承者。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作为文化的使者,教师首先是民族文化的检储者。对民族文化的“检储”过程,就是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体认的过程,它既是教师成为“文化人”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师”的过程。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知识分子,教师通过检储民族文化使自身获得了作为教师所应有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成为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者,成为了实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最为忠实、稳定的“传人”。其次,教师是民族文化主要传扬者。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是通过教书——文化传扬来实现的。纵观历史,民族文化传承是教师的永恒文化使命。这是由教师的知识分子特性和教师职业角色决定的。作为知识分子中的重要群体,教师的“知识分子”特性,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而实现传承和创新。而教师的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的特殊性等又使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占据枢机。再次,教师是民族文化理性反思者。反思意味着批判。民族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源于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分析和崇高使命感。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危机,引起了作为“社会的良心”和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面对民族文化危机,保持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正代表着当代中国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最后,教师是民族文化当代诠释者。所谓民族文化的当代诠释,就是立足于当代世界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现实需要,在全面准确把握和合理批判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做出符合当代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的诠释——“批判继承”后的“综合创新”。就此而言,所谓民族文化的当代诠释者,就是民族文化的当代建设者。教师作为民族文化的当代诠释者,主要体现在教师作为新文化的建设者之中。这一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③

二、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民族文化使命践履的基本策略

教师民族文化使命的践履最终需要通过教书育人活动来实现,必须立足于教师的本职工作、立足于教师的“教育生活”来进行。就基本策略而言,主要应立足于教师群体自身,着眼于课程载体,运作于课堂教学,其中教师自身是根本,课程载体是基本依托,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

(一)反求诸己:重塑教师文化

一要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要有基于理性的强烈民族文化责任感。只有真正具有基于理性的强烈民族文化责任感,才能在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民族文化危机来临之际,真正扮演好民族文化历史继承者和理性反思者的角色,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理性和情感两个层面来实现对民族文化(主要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唯有这种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才有民族文化使命的真正践履。二要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全面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其教学的文化品质,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决定着其教学的民族文化品质和底蕴。教师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才能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来吸引和感染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三要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重塑当代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确立着学校的传统等,对学校文化特别是学生文化建设起着导向、规范和激励等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应坚守自身群体文化建设者的角色,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以民族文化为基色,打造良好的教师群体文化,即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特质的当代中国教师群体文化。

(二)依托载体:重整课程文化

一是加强对当代课程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意识。课程文化是我们以文化学视野去审视“课程”的结果。当前我国学校课程文化存在诸多不足,相对于日益加快的文化变迁,作为文化载体的课程的发展显得缓慢。④加强对课程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应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点,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当代诠释为重点,全面审视与反思课程文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多个层面上展开。二是强化当代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学校教育系统应将这些作为重要教育目的来追求。”⑤基于民族文化危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民族性,不论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还是“情感陶冶”,都须强调民族性,强调民族文化的底蕴、民族情感上的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培养。当然,这种民族性必须获得了“当代诠释”,因而兼具了时代性。三是凸显当代课程内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要让学生全面认识、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民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进课程并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引领、示范。只有在课程内容中给予体现,弘扬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制定出更多更好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而有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课堂,更全面地凸显当代课程内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四是注意当代课程实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作为体现于课程实施活动中的一种课程文化样式,理想的课程实施文化是一种开放、合作、对话文化。正是在开放、合作、对话中,教师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清醒的民族文化自觉、炽烈的民族文化情感全身心地参与着,并以自己的闻道在先、术有专攻而默默地进行着思想启迪、精神引领、情感导向;正是在这种教育性交往氛围中,一切美好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了学生的心灵,内化为他们的人格。也唯有在这种开放、合作、对话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才能更有效地践履民族文化使命。

(三)把握阵地:重建课堂文化

一要加强教学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加强教学反思,有助于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民族性或者说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探险”,⑥ 需要通过经常的科学反思来积累经验,加深认识,掌握规律,从而顺利高效地开展教学。实施反思性教学,积极地开展教学反思,使教学总是处于一种理智的状态,有利于真正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而有效地传扬,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接受和内化。二要审视课堂生活,重建课堂文化。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阵地和“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一种基本场所”。⑦ 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当前课堂中存在着专断压抑、背离对立、单调乏味等种种弊端,只有“知识的教学”,没有“文化的教育”,不是教师践履民族文化使命的理想场所。必须改造这种课堂,重塑理想的课堂文化。理想的课堂文化应是以民主开放、积极合作、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重建理想的课堂文化,就是要献给学生一个对话、开放、探究、建构、感悟、快乐的课堂,就是让课堂成为文化共生、交流、融合、共享的殿堂,让师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从而使师生双方获得文化的提升、生命的成长,教师也自觉、默默而有效地践履民族文化使命。三要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理想的课堂教学,既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文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精心设计。为此,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教学组织方式的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教学艺术的高明善化。通过课堂教学方略的全面优化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民族文化的高效传承。

[注释]

①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新华文摘,2005(8):13.

②冯增俊.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02.

③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24.

④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

⑤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14.

⑥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5.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篇4

键词关:民族,复兴,大学生,使命,责任

正文:近来,总书记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反复强调中国梦,全面阐述中国梦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内在联系。这是承接鸦片战争170多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历史主题,召唤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劲号角。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的使命。抗战的年代,人们有救亡图存的使命,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时,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当然这绝对不代表没有使命。

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使命,青春之民族。”并由此提出青年人应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征程岁月中,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了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展示崛起的风采。潮流涌动,兴盛即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举起民族旗帜,开拓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和烽火逍遥,浴血奋战的英勇者,中国共青团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中国共青团的基本纲领。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学会感恩,学习共青团基本纲领的精髓,因形而变,灵活的将它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中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最新生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所以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异于他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大学生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文化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的使命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大学生的发展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势,应有更加自觉而强烈的使命感。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坚定崇高的信念,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积极影响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军,到基层就业等各种号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存忧患意识。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解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自觉在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再者,当代大学生要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勇攀科技高峰,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掌握建设祖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阔眼界,锤炼品格。要注意增进身心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党和人民寄厚望于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同样,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肩负起责任。

我个人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

责任问题是一个大题目,涵盖很广;责任又是有层次的,有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有作为一个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有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责任在某些方面具有道德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又是一个法律的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又存在矛盾。很难一下说得清楚。至于说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关于责任的观念和对于责任的态度。所谓价值多元,其实从范畴上来讲,不外乎是如何看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问题。如果只强调个人价值,那就会削弱社会责任。如果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责任,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条件的。社会呼唤有责任感的大学生。

所以,大学生要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从而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渐渐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习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更应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握基本国情、落实总布局、围绕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用聪明智慧铺路搭桥,要实践新时期的标准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努力加强磨砺和修养。

另外,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明白这样的道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它需要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能够用坚强的意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树立起我们大学生的先进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求实创新、奋发成才的模范。中国是世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大学生更应有社会责任意识,克服浮躁心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仁不让的承担起属于自己那份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 篇5

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的使命。抗战的年代,人们有救亡图存的使命,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的时候,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变了。不再是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当然更不是没有使命。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天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长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继承和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自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自主创新的前列,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发奋成才,为成为一名共和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蓄能量。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勤奋学习、勇于拼搏、锐意创新、发奋成才,用我们无限的热情和无悔的青春展示学子的崭新风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崇高的理想激励着我们,光荣的使命鞭策着我们,辉煌的前景召唤着我们。我们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顾名思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代表着最有年轻活力的一族。

一、当代大学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弊端

从全局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他们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心。他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他们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他们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

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也着实令人担忧:沉迷网络不思进取、集体观念薄弱、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之风盛行、目标模糊得过且过、大学生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现象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一)受社会不良影响的侵蚀

随着中国入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心志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抵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害,加之刚离开中学教育阶段,他们就像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大学里自由奔跑。殊不知,在那片自由的草原地外面竟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草原尽头的时候,他们往往已经迷失了方向。

(二)我国教育部门重视不足。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阶段,近年来大学生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再教育的机会,大学教育发展迅速。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们只看到了数量上的增长却忽略了质量的提高。重科学,不重人文;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能力,不重品德;重形式,不重实质等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教育缺失的重要根源。我国教育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但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社会风气的下降,也使的我们家庭教育出现了惊人的变化。父母们给我们灌输的更多的是怎样去与别人斗智、争夺,怎样去投机取巧,怎样去牟取个人利益;五讲四美三热爱,早就被压在床头柜下面了。

三、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面对诸多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二十一世纪振兴中华使命的群体,应如何克服上述困难,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层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中国当代大学生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这把保护伞下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他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关

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之无愧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

(二)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

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三)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固步自封就会导致逡巡不前,只有不断的改革,着眼于历史的高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不断保持年轻的生命力。

试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篇6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民,公民意识,养成

随着我国由“传统百姓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 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原有的身份界限逐渐被打破, 而他们共同的一种基本角色——公民, 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子民意识”, 提高国民的“公民意识”, 为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合格公民, 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政府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一员, 其公民角色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利未能得到完全发挥。在现代民主政治及网络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造成拥有几千万庞大数字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公民意识教育和参与状况不足, 亟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养成教育。

一、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内涵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手段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虽然早已有了“公民”这个概念,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 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 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 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体来讲, 公民意识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公德意识。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 应该自觉地遵守公共规范和约定俗成的礼仪, 这是公民明确自己处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第二层含义是法律意识。公民在社会中应具有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观念, 还应具有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平等观念等;

第三层含义是国家意识。公民应该以主人翁责任感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 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应该明确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具有民主观念、政治观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等。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

1、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 主张个性化发展, 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和维护个人的利益。他们普遍关注于自身权利的索取, 不重视义务的承担。然而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但没有带来主体意识的自觉性, 反而使得大学生的公民身份的“主体”意识更加淡薄。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习惯了在家里的地位, 使得他们在社会上思考问题时也是以“孩子”的身份自居, 而忽略了自己独立的“公民”身份, 没有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主体, 自己应该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到社会公共关系和政治秩序中去。

2、权利意识不强

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 权利意识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权利的知晓、理解和把握;二是社会主体对他人权利的知晓和尊重。权利意识具有物质制约性、时代性、阶级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状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指示器, 也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普法教育的普及,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但在维权的技巧和能力上却显得稚嫩, 有待提高。影响大学生权利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毋庸讳言, 公民常常感到个人在权利主张、权利实现和权利救济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 反映在大学生身上, 权利意识整体性不强, 许多学生对有关权利实现与维护的问题是知之甚少, 对法律途径信任度不高。这与传统意识的持续惯性作用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个人作为利益主体的地位和意识肯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3、政治意识冷漠

大学生是社会最为重视和关注的群体, 社会发展需要他们的参加。但是受自身社会地位、知识结构及能力所限, 使大学生校园政治参与受到很大的局限, 导致政治参与动力不足。一方面, 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生, 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 在与社会的关系中, 属于受控群体, 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定型的非常阶段, 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独立自主的参与政治;另一方面, 大学生虽然是富于政治激情的热血青年, 但他们缺乏深刻的社会经验, 也缺乏足够的政治理论依据, 有限的自身条件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参与的热情, 表现为这种冷漠。

政治冷漠指的是大学生对政治活动和政治问题冷淡而不关心的态度, 通常表现为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现存制度的不完善, 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更多地体现为功利主义。因公民身份带来的公共生活参与义务, 越来越难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折射, 很多集体活动甚至采用的是“抓阄”和找人替代这些方式来完成。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养成的路径分析

1、建立健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

公民的身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体现的首要身份, 所以公民教育也应该作为教育最基本的方面, 贯穿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体体系中, 当然学校理应成为最主要的教育主体。, 国家教育部门要考虑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组建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来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 从而在制度上根本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落到实处。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以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主, 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传授过程中, 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工作实际、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突出公民教育意识的具体内容,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志愿者服务体系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行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志愿者行动强调参与者以自身的自主选择和行动来接受熏陶, 而不是通过书本等载体被动地接受灌输。志愿者行动的广泛开展可以有效地转换角度, 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公民的内涵。现代公民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公民能够积极、普遍地参与公共生活, 在参与中逐渐体会和明晰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正确观念和优秀品质。

4、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孕育公民意识的温床, 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显性约束、隐性感染大学生, 使他们养成公民意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注意形式多样和有效策划, 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隐含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社会责任感, 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 从对自我负责发展成为对群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国家负责。

5、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步入职业生活的系统化知识储备阶段, 学生要完成的是从青年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过渡。因此, 大学教育要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 为今后践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奠定基础。大学生自身也要主动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 努力去适应这种过渡与变化,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大学阶段的公民教育中, 可以根据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独立承担起自我主体应有的义务和责任。现在各个高校设有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 如图书管理委员会、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网络管理委员会等等, 可以组织学生有组织地参与, 有利于学生强化民主权利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并提升其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技巧。

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和公民参与的研究,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 社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适应政府社会管理的转型。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 在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任务的当代大学生, 一定能够将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铭记在心, 并且深谙公民教育的深刻内涵, 为实现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韵、林巧:《基于时代环境特点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策略》, 《前沿》, 2012, (7) 。

[2]朱蕾:《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刍议》, 《文教资料》, 2010, (12) 。

试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篇7

关键词:我国 当代大学生 政治冷漠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但是部分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政治冷漠,政治参与不积极。深入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于更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合理地引导其参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我国实现公民参与现代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当代大学政治冷漠的表现、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概念的界定

(一)政治冷漠的涵义

《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中是这样定义政治冷漠,“政治冷漠,属于政治社会学范畴。作为一种政治态度,它指的是一国的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淡和对政治问题的漠视;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指的是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1]但是,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对政治冷漠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冷漠是公民对政治生活和政治问题的冷淡的心理态度。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冷漠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类型。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冷漠是政治参与行为缺失的表现。综合以上三种观点,本文认为,政治冷漠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作为一种政治态度,它指的是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淡和对政治问题的漠视;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指的是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2]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外界或个人的原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便显出不参与或消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以及对政治活动和政治问题采取冷淡、漠视的政治态度。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

大学生由于国家、社会或个人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不参加政治活动,在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的不作为的现象。经过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如下:

(一)政治参与上主要表现为一种激情参与,而缺乏理性。对于国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只是口头上的 “义愤填膺”式的表达,而真正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正式场合的政治参与或政治活动中却往往逃避常规的、主渠道的理性政治参与,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政治表达;在理性政治参与中表现为漠视甚至主动放弃政治投票和政治选举的权利等。

(二)政治认知浅显,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并且政治评价趋向功利化。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理性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直观化、浅显化。同时,当代大学生对某一政治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评价,有一定的参与基础,却往往在实际参与行为上有偏差,表现得知行不一。此外,目前大学生的政治评价功利化较为严重,为了综合素质考评加分、评奖、评优而参加共青团、党等学生组织部分活动。

(三)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但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但是大学生却表现出相当的不满意甚至讨厌政治课。

(四)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有效理性参与较少。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政治信息、引发政治讨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休闲娱乐等信息,关于时事政治讨论的帖子较少,点击率和跟帖率也很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形成的原因

我國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在经济上的不独立地位导致了政治参与不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父母,部分同学靠社会兼职来或者国家贷款维持自己的生活,大学生这种经济不独立的性质决定了其政治参与不足。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目前随着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了,部分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考研或考博,同时大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水平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利用假期来实习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各种有效的证书来更好求职。因此,他们在校期间除了上课学习、考证和社会实习等,用在政治上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了,面对学校的各种选举也成了一种应付差事了,并没有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没有这种政治参与意识。

(三)学校教育管理导向的偏差。高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阵地,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教学评估实行量化管理,各高校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重视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加了工作技能的培训,而对隐性的不易考核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培养不够,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学生政治理性,导致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四)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误导。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侵入我国,而我国对大众传媒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落后,以至于一些不健康、消极反动的文化严重毒害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我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政策,因此,我国政府特别是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

(五)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多大学生更加关注经济,关心金钱,特别是面对现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医疗等,他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首先还是生存问题,以至于他们无暇关注政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其政治冷漠。

参考文献:

[1]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篇8

摘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我国面临重大历史变革和世界处于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更义不容辞。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踏实苦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使命时代

一,大学生的社会历史地位

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流行于全世界。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大学生的历史要比中国大学的历史要稍长一些。洋务运动中被派往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 ,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能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是建设伟大中国接班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

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西部大开发中,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上一篇:生命中永恒的动力高中优秀作文下一篇:老带新青年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