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2024-08-18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精选7篇)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篇1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摘要:在当今国际局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在不断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我们大学生党员更应该为完成使命而努力奋发,为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大学生 使命 认识 党员素质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 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 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们的革命先辈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获得的科学真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所有这些理论成果都是我们党各届领导人在历史的沉淀中积累下来的结晶,是具有优越性的。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犹如指明灯,能够指引我们大学生党员在人生事业的道路上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犹如充满能量的源泉,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在人生事业奋斗的我们提供动力;中共产党科学理论犹如智慧之星,能够为正在人生事业道路上的我们提供智慧的力量。深入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能够指导我们大学生党员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奋斗以及能够让我们大学生党员怎样以创新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服务。学好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大学生党员素质和帮助我们提高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积极热情地投身到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让我们自己在充满着智慧光芒的党理论知识中不断武装,不断强化自己,从而让我们在以后的社会人生事业奋斗中有党的智慧的光芒的指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学习好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专心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激烈的时局,科学技术知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资本。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好,出到社会就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与别人竞争,更谈不上报效祖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了。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这个黄金阶段要珍惜光阴,把握机会好好地把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好,学精。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来大学的目标,明确我们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明确我们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我们在大学的这个美丽的时光,就能够有方向地学好科学知识来充实我们自己。

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勇于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够创新的人将会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引领潮流,能够在日益变化的时局中处于顶尖优势。

创新不仅能使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顺利扬帆前行,而且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在日益变化的时局中处于优势。回顾历史,我们国家的建设都在充满创新的气息中不断崛起。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都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富裕起来,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改革开放的创新成果中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美好。

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在学好党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的同时勇于创新。在不断的尝试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竞争能力,从而让我们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中取得胜利。

当然在提升自己的的竞争能力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思想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它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增强我们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加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很重要的。加强思想道德素质,首先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学起,学好《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与法律基础》,让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得到洗涤。接着我们应该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高素质的行为去规范自己,让自己的素质成为竞争的优势。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更要特别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

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让我们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事业道路的奋斗中能够自觉磨练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创造更加辉煌的事迹,从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助于我们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的优越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之一。深刻理解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对于我们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我们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人民的服务做贡献有积极的作用。

在当今形势不断变化的国际中,我们除了要学好上面那些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在时事中学习。当今的时事信息瞬息万变,我们应该时刻关心国内外的时事信息,了解我们国家在最近时期的政策,国家的发展与关注解决的问题以及了解当今国际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从国际的时事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学习中结合国内外时事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升了对时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国家发展在国际时代的潮流发展中才不会被抛在后面。加强我们大学生在关注时事中思考学习的修养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大学生更应该加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参与,需要我们去奋斗,这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我们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努力奋斗,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让我们的国家在时代发展中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理想之光》

2、《闪光的信念》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篇2

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使命的当代转型

在当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形成于19世纪末的“高等教育的三使命说”: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显然难以指导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尽管后来的学者对高等教育使命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似乎没有更权威的解释。尼尔森部长以“期望 (expection) ”的名义陈述了高等教育六大使命, 依稀可辨高等教育使命的悄然转型。

1. 促进人的潜力充分发展

《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开篇指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要对国家的未来做出基础性贡献。强大、多样、灵活的高等教育对建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国家主义”的取向。但在“国家主义”的取向下, 仍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第一使命:“高等教育应为所有国民提供终身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 促进人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从而对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做出积极的贡献。”凸现国家主义下对个体发展的尊重与关注。但这里的“人的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公民, 而是“拥有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具备自我约束力的个人”。在教育目的部分, 文件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充分发展对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意义:“为了个体的发展和成就, 为了有效参与工作, 为了对社会有建设性的贡献, 学会终身学习。”“使个体在本地区以至国内任何地方都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可见, 在知识社会和全球化竞争背景下, 由于生存的需要, “促进人的发展”, 首先要将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个专业人才。

其次, “促进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是通过“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终身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达成, 前者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超越“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使接受高等教育范围扩展到每一个人, 体现澳大利亚政治上平等民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诉求;后者, 反映了当代社会观念和技术快速发展要求国民素质做出相应的变化、提升,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见, “人的发展”这一传统使命有了现代意蕴。

2. 推进研究和创新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高等教育应“以研究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显然是对洪堡提出的“发展科学”使命的继承和发展。洪堡提出“科学和教学相统一”目的是“由科学而达致修养”, 即科学地学习和研究使学生成为理性、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研究内容是“能够统领一切学科, 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识的最终归属”[4], 即基础科学, 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事实上, 柏林大学践履了“发展科学”的使命之后, 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实力。随着知识与经济之间联系进一步被揭示出来, 科学研究也从基础研究拓展到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竞争时代, 澳大利亚政府努力在知识创新与经济之间架起桥梁, 在教育目的中再次强调两者内在联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推进知识的进步;帮助应用知识, 了解知识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益处。”为了提高科研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明确地提出“研究商业化”。

3. 对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应“对国际教育、研究、全球化经济和国际关系作出重要贡献”。这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全球化背景下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首先,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全球化会对澳大利亚规模相对小的经济产生影响。高等教育输出, 既能带来经济利益以及国际声望, 也是澳大利亚通往全球化经济的桥梁。从1990年以来, 澳大利亚取消海外留学资助项目、引入海外学生付费机制的改革取得了成功, 海外学生市场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重要成果之一。因此, 继续发展海外学生市场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 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次, 在对国际研究和全球经济贡献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全球化已经导致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的流动。研发和大的合作管理基地会落在世界上那些拥有高技术劳动力、充足的资金、稳定的政府和经济以及拥有企业家文化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的地区。将澳大利亚建成吸引全球资本投资的地区, 高校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最后, 高等教育对国际关系的贡献也是值得期待的。澳大利亚历任教育部长从约翰·道金斯 (John Dawkins) 、布莱登·尼尔森、朱莉·毕晓普 (Julie Bishop) 都积极推行“教育外交”策略, 通过教育合作项目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4. 繁荣社会

高等教育机构应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繁荣和丰富社会”。这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使命的重新诠释。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使命始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赠地运动”, “赠地运动”带来了农业与工业学院……引进了农业试验站和服务局;20世纪初, 范·海斯的“威斯康星理念”创立了“大学为全州服务”[5]的范式, 使“服务社会”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三使命。在当代的知识社会、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 “服务社会”的使命正向纵深发展。澳大利亚政府认为社会期望高等教育机构为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重视研究、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劳动力市场要求提供服务、开展应用研究;以领先的知识解决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包括区域安全、社会凝聚力、生命伦理和水的质量等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创新知识的应用, 改进人们对问题及其原因的理解。所以, 高等教育机构要与社会各界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大学应该形成一种机制, 通过向各界成员和企业提供技术和专家确保澳大利亚各行业增加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以免被知识经济超越, 要使各行业能够积极提升期望和抱负, 实现区域技能升级。大学与社会各界合作要成为大学使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一个附属的功能。”

5. 丰富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政府将“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原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独特地位。”作为一项使命提出, 既是追随世界潮流, 也是期望通过高等教育纠正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 澳大利亚一直奉行“白澳政策”[6], 澳洲土著居民和其他有色人种在受教育方面是被严重歧视和排斥的。从70年代初开始, 多元文化教育逐步引起澳大利亚各界人士的重视。7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结束了逆世界潮流的“白澳政策”, 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主张“种族融合”, 而不是“同化”, 强调文化多样性, 尊重和容纳多元价值观, 实行无歧视的移民政策;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制定和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主张在“公正、平等、正义、宽容”的原则下各种族和平共处, 各民族都获得了受宪法保护的受教育权利。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 澳大利亚政府赋予高等教育改变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教育落后面貌的使命, 尤其强调在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下对土著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实施特殊政策, 包括开办补习学校、提供第二次入学机会、双语教学和免费教育等。

6. 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重视保护个人权利, 培养个体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澳大利亚政府在强调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保护的同时, 要求高等教育肩负培养个体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包括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这是澳大利亚政府赋予高等教育第六项使命。如果说第一使命强调了个体的“人的潜力充分发展”, 把普通人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从而能够“有效参与工作”, 那么, “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则强调了人作为社会成员, 为了参与社会生活而准备。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针对学生的“公民知识、理解、归属感、能力与参与性下降”这一社会现实成立了以历史学家斯图亚特·麦辛泰尔为首的“公民学专家组”, 开展公民教育问题研究, 开发公民学课程, 推行公民身份和公民学教育计划 (包含学校、高等教育、技术与继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 , 目的是建立“积极的、明智的公民身份”和就“一套核心的澳大利亚价值观、权利和责任”达成一致的意见[7]。

布莱登部长说, “教育不仅仅为年轻人将来作准备, 而且要培养他们创造他们想要的生活。”这种现代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能积极参与民主社会建设, 能够创造有道德生活的人, 为“建设民主、文明社会, 促进宽容, 并为建设这样宽容、民主和文明的社会提供支撑。”

二、启示

从高等教育“传统三使命”说到澳大利亚《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中六使命的当代转型, 显现三方面特征:工具主义取向的强化, 民族性的凸现以及产业性的彰显。

1. 工具主义取向的强化

考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六大使命, 我们不难发现, 澳大利亚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关于大学理念、使命的思考, 进行了继承与扬弃。它包容了工具主义、存在主义、理性主义的大学理想[8]中适合现代知识型社会和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需要的合理成分。它继承并发展了以博克和克尔为代表的工具主义的大学理念, 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 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 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作为手段, 而不是目的;它汲取了以纽曼、洪堡、弗莱克斯纳等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发展知识的理念, 大学是一个学术系统, 学术发展是其最根本的目的, 教育的作用在于使理性完全发展, 启发良知良能, 以陶冶理想的人格, 达到自我实现;它重视以雅斯贝尔斯、奥尔特加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观点, 知识带来自由, 可以使人免于偏见与无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认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责任等。这些历史元素使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扎根于历史传统, 但不固守传统。

它又吸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理性主义理论[9]。20世纪60年代,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教育政策领域, 并不成功。20世纪80年代, 国际经合组织 (OECD) 对人力资本理论修正, 号召成员国重新审视私人教育投资和社会教育投资的关系, 教育的私人投资、教育创造个人收益、经济增长和平等方面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澳大利亚政府于是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私人投资联系起来。经济理性主义于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麦克尔·普西 (Michael Pusey) 提出, 主张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引入公共部门管理, 认为主要的政治问题都是经济上的问题, 教育被视为经济政策的分支, 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政策的混合。这些理论应用使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在工具主义取向上不断强化。于是, 高等教育的公司化运作、质量、公平、公共问责、成本效益、价值增值等问题被纳入到高等教育变革的视野里来认识。

2.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凸现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当代使命尽管根植于历史传统, 蕴涵普遍性意义, 但在知识社会勃兴, 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 也凸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首先, 与“传统三使命说”比较, 澳大利亚政府在当代使命中增加了两项使命:一是对国际教育、研究、全球化经济和国际关系作出重要贡献;二是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原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独特地位。前者表达了政府进一步争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维护澳大利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后者则作为长期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 赋予高等教育“丰富多元文化”的使命, 以期改变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教育落后面貌, 实现整体国民素质提升的补救策略。这两项使命都极具澳大利亚本土色彩。

其次, 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六大使命中虽然关于促进人的发展、科学研究和创新、繁荣社会文化与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等四项使命与传统三使命存在继承关系, 但是在民主、知识社会和全球化竞争背景下, 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在人的发展含义上, 专业能力优先发展;在道德发展领域, “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目标超越“个人行为约束”目标;在科学研究方面, 不再是纯科学研究, 或关注应用研究, 而是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在服务社会方面, 不仅是向社区提供培训、技术服务以及校园设施, 而是引领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使命不再是科学的“副产品”[10], 而是当代基本使命之一。

这些变化便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使命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表现。因此, 《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一个综述性文件》可能预示着高等教育使命国别化研究走向深入。

3. 产业性的彰显

从政策的视角来看,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使命的当代转型过程是从公共事业走向产业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惠特拉姆政府时期, 在“推进社会平等和生活质量、扩大民权、经济的稳定繁荣发展、促进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安全、营造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国家政治目标下, 澳大利亚大学是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机构或场所, 是为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构。高等教育目标与政治目标一致。政府的高等政策致力于入学机会的平等。“作为获得个人能力, 教育机会的权利而非作为个人发展方式的收入政策或职业创造的平等观, 占据了主导地位。”1974年, 政府取消学费, 对大学实行全额拨款, 大学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机构, 高等教育属于一项公共事业。

20世纪80、90年代, 随着知识经济勃兴,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在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同时, 试图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和一个更平等的社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是澳大利亚政府和商业部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理性主义的框架下, 高等教育目标从与国家政治目标趋同转向与国家经济目标一致。大学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机构, 可以扩大收费和赢利、可以像企业那样运作和破产。高等教育成为一项引领经济发展的产业。于是, 争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维护澳大利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使命。

《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发布至今已过去6年,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正如政府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部分, 并为整个社会各界带来进步与繁荣。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07年公布的数据[11]:在OECD国家中, 2005年, 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59%, 位居第一;高等教育入学率82%, 位居第一;在国际教育市场所占份额位居第五, 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2008年12月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显示[12], 高等教育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产业, 仅次于煤矿和铁矿。

摘要:进入21世纪, 面临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 澳大利亚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的影响下, 基于本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成就, 在2002年《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中赋予高等教育六大使命: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推进研究和创新、对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作出贡献、繁荣社会、丰富多元文化和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文本的解读, 我们发现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使命悄然转型并展现出工具主义取向的强化、民族性的凸现以及产业性的彰显的特征。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使命,《处在十字路口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An Overview Paper[EB/OL].http://www.backingaustraliasfuture.gov.au/publications/crossroads/pdf/crossroads.pdf.2008-10-12.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 陈军,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46, 56.

[3]葛盈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革[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24-26.

[4]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5.

[5]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戈, 汐汐,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

[6]牛道生, 陈尚真.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教育——试探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体制形的艰难历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98-105.

[7][澳]西蒙.马金森.现代澳大利亚教育史——1960年以来的政府、经济与公民[M].沈雅雯, 周心红, 蒋欣,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205, 13, 17.

[8]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J].江苏高教, 2000, (2) :8-11.

[9][澳]西蒙.马金森.澳大利亚教育与公共政策[M].严慧仙, 洪淼,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1, 14.

[10]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64.

[11]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EB/OL].http://www.oecd.org/dataoecd/5/58/39367703.2009-03-20.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篇3

关键词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方法 考核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on Vocational Colleg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Reform

FAN Yaro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6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method to reform vocational college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aching for a new exploration,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evaluation form also made a corresponding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voc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form

1 對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

总体来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案的理念是,教、学、做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是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教学等手段,经常选用典型的源于课外的案例,通过PPT展示给学生;把从电视网络上下载的与课本内容紧密的法制节目,通过视频展播给学生,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角色倒置等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课堂讨论、时政评论、读报评说、辩论。布置课外课题研究,课堂进行成果展示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起指导作用。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完成我们的教学过程,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一些环节和步骤:

(1)教学介质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图文并茂展示讲解。形式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决定,不可能用传统的教学设备去完成。教师也不可能通过黑板提供大量的板书来传递丰富的信息, 因此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不仅能通过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载体及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立体的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2)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构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而不发,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也就是教师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专题,引发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去解决,去探究。

(3)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主要是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种专题讲座与热点评说、课堂讨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氛围。真正让广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课堂上提高关注时事、分析动态、理解政策、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教学中,就某一个专题而言,学生主要是参与发言,点评、讨论;教师主要是要点讲授、就学生的发言、讨论纠错,就学生疑惑的问题答疑。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的分配大致是1:1的比例。当然,时间分配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因专题的内容性质影响,教师占用时间的多了;或者会因为学生参与时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多,教师讲述的时间长了。而有些专题,可能学生关注得比较多,参与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比较高,人数比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占用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组织好课堂,不要让讨论偏题,控制好方向就行。

(5)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无论教学过程如何设计,一定要围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难点重点和教学目标实现,这是根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掌握时代的脉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主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

形式与政策课教学不仅在于课堂教学,实际上学生课外去关注事件的动态,跟踪关注事件的发展,思考回味课堂学习内容更重要。因为无论设计多么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它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观点。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去学习弥补这些欠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布置课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一方面,课题研究问题的题目可以布置得外延大一些。让学生有自主选题的空间。比如就中美关系问题探讨,学生选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现状,未来的预测或选择某一阶段作为课题研究都是可以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PPT课堂给大家展示讲解;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文论和专题讨论稿交给教师。

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要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首先,就要思考选择研究的方向,也就是选题。然后,收集相关资料,阅读资料,筛选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这个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和关注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了解形势政策的过程。最后,撰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讲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通过布置课题研究的形式,有助于教学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一目标,通过课外研究环节得以很好的实现。

3 形势与政策考核形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否则,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它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笔者一改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过程考核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课题研究报告(70%);另一部分是考勤发言时政评论等(30%)。第一部分,在教学中采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所讲的专题中,选出3~4个专题做研究。也就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将自己的研究展示讲解给大家。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的充实性(50%)、观点的创新性(20%)、资料的准确性(30%)对研究报告打分,总分100分。第二部分是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时政评论、读报评说、辩论的参与情况及考勤记录过程考核成绩,这部分成绩由教师评阅掌握,该部分成绩的高低要以讨论记录为依据,总分100分。期末成绩的依据就是每个同学课题研究报告的平均成绩€?0%+考勤时政评论课堂发言等成绩€?0%。

过程考核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压力,也带来动力。学生期末考核参数综合而多样,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都是期末成绩的依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后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形式——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1999(10):58.

[2] 周亚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体现灵活性增强实效性[J].教书育人,2010(12).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4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在过去20世纪的百年中,中华民族和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奋斗与努力,不仅无愧于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革命战争时期,青年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是“救国、救民”;那么,处于和平年代,特别是在经济与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时代造就青年,时代呼唤青年。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实现这一历史重托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 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尽管一些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但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大有可为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成才,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成为了近代历史上的落伍者,在现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洪流中,在一个充满创新,依靠创新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奋斗努力,靠的是各国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献,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当代大学生理当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我们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些历史使命.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着: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由此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

我们要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成为了近代历史上的落伍者,在现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洪流中,在一个充满创新,依靠创新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

我们要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奋斗努力,靠的是各国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献,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挑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因为每一代都为完成自已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顽强地奋斗,才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秦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乐章,推进了历史进程,刷新了社会发展的车轮,当今社会性会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时代前进地鼓点越敲越响,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性会主动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示来社会的建设者,要实现立志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报效祖国的愿望,必须认清时代特点顺头时代潮流,明确时代要求,迎接时代挑战。时代,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个阶级在政治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及依据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来划分的社会性会各个发展阶段,使用权命脉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要完成的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仙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时代使命)历史使命脉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随着社会性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脉,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性会主动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当代大学生庆具备的历史使命有: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动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世界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对和平环境的要求,今年内天的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示有的高度,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和平成为各国共同企盼的目标,经济强国的梦想比军事强国的梦想更有吸引力,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为世界和平的持续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中心问题,是保持国内政局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各平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些历史条件,客观地要求当代大学生庆坚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和平与发展为已任,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均力势,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这个和平的机会又给当代大学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向世界展现自我的平台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伟大挑战。二社会性会主动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吸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性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性会主动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性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长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受帝国主义长期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性会的全面进步,当代大学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引起经济和社会性会许多重工业大变动,而管理,法律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些积极的东西和消极的档西相伴随的予盾现象还存在,封建社会性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仍有一定影响,社会性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曲折,而发达资本计义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 的压力和西说谎意识形态的渗透还存在,西方敌对势均力敌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妄图“和平演变”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在社会性会主义建成设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应坚持走建成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对社会性会主义事业的忠诚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了生应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做社会性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三在现有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迎接挑战的历史使命1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性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赤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成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也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

文化的历史重任。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当今年内世界经济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这些国家拥有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却以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为代价的,改变世界经济不合理的局面,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南北发展悬殊的贫富问题解决好,必须改变南北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提倡以平等互利为方式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当代国际社会之间的不合理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发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篇5

(一)我们面临的历史趋势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弄清楚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趋势?以及我们面临的“现状”和“历史趋势”之间到底还有多少距离?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历史趋势就是正快速迈向现代化。经济的愈加繁荣,文化产品的丰富,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获得政治话语权渐进加深,人们的生活在实现了小康之后向富裕的明天跨进,这一切仿佛都预示着共产主义社会即将到来。

但是在阳光之下必然存在着阴影,中国这30年来的跨越发展就像是养鸡场中的人造鸡,有身材却没有质量。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非常之慢;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高污染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人民急需的服务行业跟不上,反而一些不正当行业滋生得很快。贪污腐败这个毒瘤这几年又有扩散的趋势,党风廉政建设不到位。人民思想构成复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严重,部分青少年崇洋媚外,蔑视本国人。

(二)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每个时代产生的历史问题总是由这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们解决的,这些问题有时并不能一次完整的解决,这就需要两代人甚至多代人不懈的努力。毛主席那代伟人们解决了中国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任务,在实现中国繁荣复兴又一个历史任务上也有所建树;邓小平同志及其后的江泽民主席和现任的胡锦涛主席一直在我国的崛起和复兴上做出努力,这个任务正如上面提到的,并不能靠一代人的作为解决或者实现的。

我们这一代多是80 90出生的,上代人打下的江山经营的初具规模,正需要我们把它发扬光大。如今我国现代化的程度不深,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更进一步,另一方面,面对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得慎重合理有序的解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有利的环境。这两项任务都不是能够简单完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尽这代人的微薄之力,尽力促进那个美好社会早日降临。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篇6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王勇平

201011022913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然而我们所处的21世纪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虽然现在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然而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却任重而道远,对大学生提出的挑战是艰巨而持久的。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代表,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身担重任,大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国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一、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到爱国主义,我们就不得不牢记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还清晰的记载着: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割我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了我园林瑰宝---圆明园,俄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土140多万平方公里;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盗我白银2亿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公然索赔4.5两白银;1937年日本法西斯展开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残害我30万同胞。这一条条历史的罪证,我们怎能忘记。

一百年,耻辱的一百年,一百年里,帝国主义屡次践踏我大好河山,欺辱我淳朴人民,蹂躏我巍巍中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国之耻,我们不能忘,大学生更不能忘,牢记历史,爱我中华。

现在,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仍有一些敌对分子仇视我中华民族之崛起,各种敌对势力的挑衅也成出不穷。分裂势力气焰嚣张。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作为一个大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人民的利益,反对敌对势力的一切破坏活动,我们责无旁贷。我们都要牢记我们都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只要祖国需要,我们义不容辞,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

二、作为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向党靠拢,自觉站在党旗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的正确选择,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三个代表”的代表者,有其不可替代的先进性,是带领人民走向富强的中坚力量。

作为大学生,党的方针政策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党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党的需要就是我们执行的命令。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我们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与党保持统一性,以祖国为重,以人民为重,在个人问题上绝对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同时,我们在行动上要服从党的安排,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命令,用党的章程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同时,我们要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生的目标,自觉站在党旗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党放心,让自己满意”

三、争做时代先锋与成才表率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更应该争做时代先锋与成才表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生作为当今人才的代表,更应该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立志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大学生群体以空前的速度增长,而整体大学生素质却在明显下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已迫不及待,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立志成才,以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知识,而更着重于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好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使命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到的“四个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其次,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树立好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要立志成为“多能一专”的有用之才。同时,我们还应加强道德方面的培养,做到德才兼备,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作为大学生,就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已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把自己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立志成才,我们志在必行。

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不是纸上谈兵,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祖国。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 篇7

一、学生是一个完整性的生命存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完整性的生命存在。完整性的生命存在是指个体的生命是一个由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等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健全的。个体生命的完整性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某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生命是全面的、完整的,他才能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建构自己完满的精神世界。因此,当代教学“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所谓完人教育,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人是统一体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在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所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和情感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

在以往,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我们通常是把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视为一个单纯的认知性存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实际上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种狭隘的教学对象观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个性和完满人格的养成。对此,叶澜教授曾经明确指出,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不断改革的状态,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探讨,主要还局限在认知领域内,实践中更是如此”,“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之主要不足,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侧重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依然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它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视”。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开发人的认识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并非无所不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教学活动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针对这种状况,美国科学家赫尔伯特·豪普特曼认为:“我们今天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向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迅跑……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的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冰川式融化的人类的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以世纪为单位来测量的话。科学和良心之间、技术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冲突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它们如果不以有力的手段尽快地加以解决的话,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本身,也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对这种以培养和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一种智力,这种认识对人的智力作了褊狭的理解。其实,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多维的,它是由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构成的,具体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多种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智力领域。在个体的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存在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每一种智力在个体智力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教学活动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与认知有关的智力领域,而是应该面向学生多方面的智力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当代教学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与动态生成过程,是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逐步丰富的过程。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质量的提升等多方面的任务,“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学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当然,这里我们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坚持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绝不是要否认认知性生存的价值,而是要超越认知性生存,以一种更全面的观点来关注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不可否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是居于基础性地位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只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是基础而不是整个“建筑物”。承认认知能力在个体生命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不意味着就要忽视或否认教学活动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任务,从而否认学生的生命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尽管认知方面的任务是很重要的,但是,其他方面的任务并不是完全依附于认知的,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并不是自足的,它只是完成了学生整体生命发展中的一个局部的任务,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这一个方面,我们培养的就只能是一个“单向度的、片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在这一点上,当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不在要不要关注认知,而在关注什么方面及把它放在什么地位。

二、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完整性的生命存在,个体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某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片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生命是全面的、完整的,他才能够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这在客观上要求当代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整体生成,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一)传统教学活动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当代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但是,传统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培养的是一种“单向度的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教学活动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活动只是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教学活动的唯一任务,忽视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他们的整个生命活动,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种教学活动“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这样,传统的教学活动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教学活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种唯理性主义教学活动造成的结果是:“在文明人那里,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积累,一切都颠倒过来了。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欲求和意志则成了认识的仆从。仿佛人一诞生下来,他的全部生命就是认识世界,对他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生存的问题……他们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现代文明人对知识的崇拜更为严重,只有当他们的生存被撕开一个裂口,即面临巨大灾难时,他们的目光才会重新回到生存问题上来。”

二是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活动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只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种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忘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对人生远大理想、坚定信仰的孜孜追求,培养出的往往只是一些缺乏情感、热情以及独立人格的“物质的人”,学生形成的是一种沉溺于物质生活而丧失了精神追求的“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的畸形人格,“现代人习惯于把世界看作一个听任摆布的世界,他似乎对丰富的物质感到满足……与此相应,人的地位被降低为一个消费者和操纵者。他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用性之中,一旦关上窗户,他便看不到可用性范围之外还有什么”。这样,教学活动的真义被遮蔽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日本学者池田大作与英国学者汤恩比曾经作了如下评论: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学活动已经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教学活动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针对这种片面强调教学活动的外在化而造成了其内在尺度的缺失的现状,鲁洁教授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的教育,仅仅致力于教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学活动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

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个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写给一位中学校长的信,在信中他尖锐地批评了这种仅仅以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活动的偏颇,值得我们深思:“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们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become human)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重要的。”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教学活动的一个根本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试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德国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处理量竟达1000具尸体的高效焚尸炉,到日本法西斯“731”部队在中国人身体上试验的细菌武器,哪一样不是出自德国、日本教育培养出的高级研究人员之手?他们莫非是未及开化的野蛮人?显然不是,他们都属于有知识、有技能的精英阶层,却没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二)当代教学活动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当前,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完整性的生命存在,而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个体,因此,当代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要具备文化的全部。什么是“全人教育”呢?在小原国芳看来,就是“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是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人教育,是指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而言,人在文化上欠缺了多少,作为人就残缺了多少”。因此,那种单纯强调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或宗教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的,都无法培养出完美和谐的人格,都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肢解人的教育。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全部(或者说教育内容)是由六个方面组成的,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这六项价值,其中,前四项为“绝对价值”,因为它们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后两项是“手段价值”,因为它们是维持身体方面的问题,“这六种文化价值正如庭院中盛开的大波斯菊一样,它在试图和谐地生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现代教学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学活动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作用的看法。当代教学活动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该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学活动的作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学活动单纯看作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因此,当代教学活动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当代教学活动的“四个支柱”: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因此,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学活动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应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而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

由此不难看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学生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它关注的应该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分裂的人,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片面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而忽视学生生命整体性发展价值的弊端,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最高宗旨,“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这也就是说,当代教学活动必须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培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统一,以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完满人格。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努力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目标,否则,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奢谈。但是,“学会生存”和“何以为生”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项任务,而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旨趣,更不是教学活动的终极使命。对此,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活动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当代教学活动必须接受人类完美理想的指引,具有超越现实、引导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功能,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因此,“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是当代教学活动的“两翼”,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而是应力求引导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这两个领域,从而使学生既要懂得他所处的外在世界之道,以求生存与发展,更要懂得他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目的。两者相通,才能形成完满的人格。

上一篇: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路径下一篇:寒冬里的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