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2024-10-10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精选9篇)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篇1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收获与感悟

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当今的社会,并能关注就业形势,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受益。本文简要阐述作者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所获得的收获与感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国家和民族 经济 就业 收获与感悟

从入学到现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已经陪伴了我们三个寒暑,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社会现状与行政政策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就业、以及未来的整个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关心形势与政策可以让我们的未来拥有更系统的规划和审议层次的认识,让以后的路平坦而宽阔。

1.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更加了解当今的社会

1.1学习《形势与政策》使我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巨大的自豪感

通过大学这几年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对海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从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全球化的时代安全、08 年以来的抗灾重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十二五规划等课题。在课下我们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在课堂上我们积极思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

在学习课题 08 年以来的抗灾重建时,我们感想很深,同时也对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一个伟大的民族从哪里学习都没有从自己的教训中学习来得快。在应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但在这些灾难中也暴露出了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和重要的启示。多难兴邦,一个国家正是在遇到困难时,才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骨气,正是在遇到灾难时,人民才会更加团结。我们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1.2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为未来的就业与工作做好铺垫

经济危机往往都酝酿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促进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加速了欧盟和欧元的诞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经济体“雁行模式”的区域分工结构,促进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也为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提供了历史性机会,全球经济格局正酝酿着巨大变化。目前看来,有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格局重构。

1.2.1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是影响经济格局重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过去20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一直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比重从2007年的43.7%上升到2009年的46.2%。特别地,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此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受到危机的冲击较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化程度不深,受到的冲击较小,从而得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IMF预测,2010年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将达7.1%,不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的经济增长率,也高于5%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随着危机期间实施的刺激政策退出、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潜在增速下降的压力,但是仍将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复苏步伐虽然可能进一步加快,但难以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从长期趋势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使得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对比发生变化。IMF预测,2013年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将超过发达国家。这种变化将对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产生重要影响。反映在新兴市场国家这边,就是开始谋取获得国际经济价值链的更高份额;反映在发达国家这边,就是对部分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国家戒心日重,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1.2.2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再一次挥动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全球贸易已经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全球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下降到40.95%,远低于危机前53.04%的水平,也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

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只买美国货”的条款,同时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提高出口来解决其自身巨大的贸易逆差和经济失衡问题。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如果关闭工厂也要关闭国外的工厂,要保证国内汽车工人的就业”,而意大利则发出了“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的号召。除了这些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外,一些国家还采用了规避制裁和把贸易保护主义合理化的措施,其中包括以低碳技术为壁垒工具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由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在各经济体之间以及经济体内部不断加剧,2010年前10个月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达到16起,其中不仅有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案,还有来自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壁垒。因此,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影响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

1.2.3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将一波三折

“实力决定地位,地位决定影响力”。随着经济实力上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要求更大的话语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三大战后成立的多边经济协调机构的缺陷和困境越加凸显,国际社会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试图通过改进和改善已有框架,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G20已经代替传统的G8成为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G20框架下,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4月下旬,世行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后者投票权上升了3.13个百分点,至47.19%。IMF11月也通过决议,2012年之前将份额向发展中国家转移6个百分点,将欧盟国家在执行董事会中的8个席位让出两个给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将对全球经济格局重

构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不会一帆风顺。多哈回合谈判多年来难达成果。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虽然有55国提交了减排承诺,但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2010年召开的坎昆气候大会最终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试图混淆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区别,不按照承诺中的条款采取行动,这与联合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背道而驰,导致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调整面临较大风险。

同时,发达国家企图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给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带来重重障碍。IMF份额和世行投票权向发展中国家的小幅转移,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发达国家在这两家机构影响力的下降,并不得不在未来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分享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但这种相对权利的下降换来的却是绝对权利的上升:发达国家通过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世行和IMF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和治理范围,而实质上最终决定权仍然在西方国家手里——两家机构的重要职务仍主要由欧美人士担任(几十年来,世行行长和IMF总裁一直都是分别由美国人和欧洲人担任),尤其是美国在IMF的“一票否决”权没有改变。

目前,全球经济格局在大调整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低碳理念的深化以及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都将促进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但这些在短期内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世界经济重返平稳增长轨道将面临巨大挑战。

2.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在未来的竞争中受益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激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激发的国际社会形态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停业,激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加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这个之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遭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接续影响到经济增加,这

对就业增加将是一个很是不利的信息。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底子所在。尽管大学生就业时下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很是乐观的的。陪同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生产力成本的优势,财产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太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力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生产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财产结构调整开端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加准备了广漠的空间。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3.总结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当今的社会,并能关注就业形势,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受益。感谢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这么有用的一门课,也

感谢晏老师带给我们那一堂堂精彩的课程。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篇2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 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同时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教师运用美术技能分层互补教学, 其指导思想便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征为依据, 在进行教学实践中, 加强学法指导, 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同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包括技能个体发展差异的互补和个性品质差异的互补。 (如图1)

1.1 个体发展差异的分层教学

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互动讨论后, 认识自己的绘画层次,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决定是“扶着”学生走, “引导”学生走, 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作画方法为主, 使学生获得“鱼”的同时掌握“渔”的方法。

1.2 个性品质差异的互补教学

由于不同性格类型在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方面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学习美术的过程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 是人的心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具体到一节课时, 由于不同小组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 因而在诸多的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此, 教师在分组上要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和技能技巧发展的交叉综合性, 开展优势互补的个性品质分层教学, 使其在学习中个性不断得以发挥,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广泛了反馈途径, 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密切和有效, 比较好的提高了学生鉴别优劣作品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发展了理论水平。

2 开展美术技能分层互补教学对评价的多元性, 发展性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 即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 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 及时调节, 以达到预期目的。促使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 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 从正面加以引导,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而本堂课的评价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它不单是在教学评价环节中体现, 更扩展到整个课堂, 延伸至课外。建立了多元作业评价体系, 联系学生以前作业的情况, 重视学生作画过程的评价, 建立老师评价和同学间评价相结合的多向交流师生互评体系, 使学生透过评价及时获得反馈, 体现了评价的整体性, 全方位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3 在问题中推进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 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这堂课就是在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中互动循环前进的。比如在与高一层次的同学一起作画, 就可以不断思考他人画起来为什么是那样的, 我画起来为什么是这样。用他人的作品和自己作品进行比较, 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中来。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 广泛了反馈途径, 进一步使同学在作画的过程中获得包括问题存在和解决方法的更多信息。教师简练经典的讲解, 更促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加快了理论知识的内化, 随之出现新问题推动了新的探究学习活动。 (如图2)

这堂课对相互评价共同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 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相结合, 使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形成良好的的合作学习氛围。特别是这种组织学生到外边风景写生时, 使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反馈途径, 技能比较全面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评价和鉴别的经验。当然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 构建学生合作探究自学学习方式仍是我们现今重要课题。而这堂课显然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党建会 形势与政策 作用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目前全国高校都建立有学生党建组织,用于开展大学生党员发展,党的政策宣传,学生党建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次调研基于“大学生党建会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影响”这一课题立项,通过调研,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得出大学生党建会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的作用影响。

二.调研数据

通过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59分,其中有效问卷为390份,用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归类汇总:

三.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对回收的39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和效果要明显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参与党建会活动的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和成绩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党建会活动的学生。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论得出:大学生党建会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起到了正向的激励作用,大学生党建会通过开展党建活动可以促进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提高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2.盖莉,张静.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提高教学效果研究[J].科学大众,2014,6:130-131.

3.王一青.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聂海滨.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37-38

5.袁先海,吴海良,许战.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三个基点[J].科技教育创新,2011,6:149-150

6.孙英楠,王建民,矣宁.创新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思考[J].金融天地,2012,1:213-233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篇4

摘要: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三年了,在这三年的大学时光中,我们一直在学习着一门“形势与政策”的课。每年老师都会讲不同的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虽然每学期学习时间短暂,但这门课教导了我们:时代是变迁的,形式是变化的,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政策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国际时代的步伐。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他不但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能培养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重要性 内容 感悟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不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名族认识世界、认清形势很重要,他还对于我们大学生培养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内涵很重要。学习这门课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逐步加快,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与重大事件不断呈现在高校师生面前,需要揭示、解答和研究的各类问题日益丰富,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因此导致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4.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始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挑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外部条件,以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激发他们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近代以来,在世界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的反侵略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长期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人民艰苦探索、英勇奋斗的结晶,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具有伟大的意义。它使得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使得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它使得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政治前提和重要的制度基础。2.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3.改革让人们走上致富快车道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短短几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和感悟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

学习形势政策课让我对现在所面临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门课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他的作用,使我们在大学阶段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早一步做出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发展方向。形势政策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形势政策的学习,能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全面发展自己,更全面的适应这个社会,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形势政策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学习形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在这几年的形势政策的学习中最深刻的心得体会。

四、结束语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 篇5

题 目: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感悟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还应对祖国历史、国际形势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三年的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我从中正确认识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对我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字 时事 使命 与时俱进 社会担当

转眼之间自己步入大学校门已近三年,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也陪伴自己了三个年头。回头想这三年间,只有这门课程才让自己真正的了解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形势,也是在这门课程的带动下,自己也逐渐开始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关心民生,我想这才应该是一个青年应该做的事!

记得第一次上这门课是在一个大教室里,当时自己才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久,对大学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好奇。或许大家和我的感觉也一样,第一节课,基本上全部到齐,大教室里可谓是座无虚席,怀揣着好奇的悸动等待着上课!或许是由于高中时的自己只是关注于学习,心中只想着怎么考得好成绩,怎么才能上一所好大学,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生活圈子里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面发生的一切都好像与自己无关。那时的我没有时代的感觉,更没有胸怀天下关注民生的青年使命。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三年来,我从懵懂无知到逐渐关心社会关心民生,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感受到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教育发展的必要。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对形势与政策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形势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是人们选择行为的依据。面对形势,人们需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正确应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分析和认识形势的产物,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必要保证。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人们需要做到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改革的支柱,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社会的物质化,世俗化,影响着大部分人,大学生也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所以造成很多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只关心及时享乐,无心学习,更别说集体利益了。因此能够让学生看清社会现象,了解国家时事和自身就业前景的形式政策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八零后、九零后了。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被溺爱的一代,任性和自私是我们儿时的代名词,与父辈们相比,我们这一代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良好地教育条件。我们在摇篮里长大,可以说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因此,有些人便只顾贪图享乐,缺乏理想,无心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学到了一些专业文化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中国人,好多人对自己祖国的历史缺乏起码的认知,对国家发展政策和国际形式格局更是一无所知。有些同学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其中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同学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我们将来都要步入社会,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这个信息化大爆炸和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如何融入这个“全球化”的社会!

只有对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有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这个社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胡锦涛同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一定要认清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形势政策。而形势与政策课既具有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上的功能,也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时俱进。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收获 形势与政策课上,老师通过播放精心准备的课件,加之妙趣横生、精辟透彻的讲解,让我们慢慢地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仍然记得老师第一节课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从新民主主革命开始至今已将近百年。在这近百年的岁月里,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四年国共内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他们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实现了反抗外敌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是他们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挽救了中国。

接着老师又详细讲解了建国之后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在各个不同阶段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方针措施。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的国内国际形势!当然,在其他时期发生的国家大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比如中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第一课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一系列事件现在听来仍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是的,中国人民受压迫太久了,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大地上有太多的伤口需要我们去抚慰!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的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饱受列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我们在建国后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要看到当时的中国仍然非常贫困,百姓的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再加上十年“文革”**,令我们的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这时,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1979年正式实施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在这三十多年了,我们成功抵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侵袭,并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取得了反台独、藏独、疆独、抗击非典、汶川救灾的伟大胜利,还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彰显了综合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的汶川大地震,当时自己还在上高一,对时事政策还不太了解,现在自己再翻翻那年汶川发生的一切,不得不慨叹祖国的发展进步!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四川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同时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但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人民子弟兵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持续作战把大批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又为灾区群众运来了大量急需物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国各族人民以捐款等形式为灾区群众送去了温暖。相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的震级还没达到汶川的8.1级,但是,给我们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直接死亡人数超过十万人。有报道指出党中央在地震三天之后才知道地震的确切位置。想想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在地震当天温家宝总理就抵达了重灾区,10万人民子弟兵投入到救灾一线,各种救援物资从海陆空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为减少财产损失降低伤亡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的知识有些是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也有些是自己查阅资料、观看新闻了解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重大事件没有提及比如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形势与政策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看社会看世界的窗口,让我看到了这个多变的世界发展!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想

这门课程行将结束,回味这三年来学习的心得体会已难以言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我们的专业课,但是,有很多同学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门课,有些同学干脆不去上课,对这门课程缺乏最起码的认知。此外,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当增加互动环节,多举一些时事热点新闻作为案例讲解,比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这些我们比较关注的热点新闻。此外,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我们有些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得不被压缩,我认为应当尽量避免压缩这一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多一些学习交流机会。

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感悟 篇6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年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解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政策的重要性,培养了我对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兴趣,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准确的判断形势,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政策。形势与政策课教会了我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独立的事件。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时事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改变着世界的或者中国的当前形势,课堂上老师总能通过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为我们勾勒出事件的全貌,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管中窥豹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贴近现实。通过联系的目光看待形势与政策,老师总能从世界看到中国,又通过中国看到世界,这不仅更全面,也让我们知道形式与政策无处不在。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是使我对当今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事物的看法能够由表及里,实现质的飞跃。同样也使我的课余时间更加的丰富,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坚持看CCTV-1的新闻联播,乐此不疲!

试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问题 篇7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

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可仍旧存在部分高校教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1.课程内容不符规定。虽然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有严格规定, 但由于教学内容多、教材发放滞后等原因, 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会做出一定调整, 但调整并非与国家规定所吻合。2.缺乏课时。根据相关部门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占16学时, 且必须贯穿大学四年教学, 不过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仅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甚至有的高校未开设该课程, 严重不符合国家要求。3.以影代讲不符教学规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的确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播放内容乱、次数多则会起到反作用。部分高校课程影像教学几乎完全代替了教师讲授, 更甚者直接复制央视节目不做任何整理进行播放, 缺乏目的性、针对性的教育。而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进一步整合高校形式与政策师资力量, 提高学生素质将成为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学中亟待改进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

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以“多渠道组织, 分专题培养”为主。学科种类齐全师资力量丰厚是高校主要优势之一, 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聘请相应学科专家补充课程师资, 并将课程内容分专题施教, 比如分为国内或是国际形势专题等, 同时针对各个专题组织相应的教师讲师团。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 针对授课教师高校要加强专业课技能培训, 特别是从别科聘请的授课教师, 更应该加强专业培训,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授课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步伐, 随时充电自己拓展自身知识面,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实时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最后教学活动重视与学生互动性探究。授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做到针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中的各种问题及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2. 科学选择专题,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动态性特点进行更新。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其具有较强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吻合国际国内形式需求, 第一时间将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在大学生眼前。但教学内容滞后则会得不到大学生认可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例:十八大后,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地震后,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形势与政策教学重点……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体现时政热点价值与教育的导向, 并且教学不能就事论事, 要以前瞻性、展望性眼光看待各时政热点。

另外, 该课程教学必须以教育部每年提出的教学要点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明确课程重点教育内容, 科学选择教育专题,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中。借由师生共同探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局变化, 让学生认识到对我国而言,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确有我国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更让学生清楚看到我国当前也有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领域,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为人才发展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进而凸显该课程教学主题。

3. 根据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形势与政策要依照学生个体特点, 根据不同层次构建“梯形”内容体系。由于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接受能力在层次、专业、年级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差别很大, 因此只有把握住学生反映最激烈、最关心的问题, 找准联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需求的点, 形势与政策才能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尽可能将基本的政策和理论安排在中、低年级。教学时数采以“梯形”结构为主, 从低到高逐渐减少, 因为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分析形式能力, 累积有相应量的理论基础, 所以适当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要注意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并构建梯形教学内容层次, 促使课程内容整体衔接, 并具有一定可持续。

总结

总而言之,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存有许多尚待改善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学校方面则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学合理选择教学专题, 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能有所改善。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着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担, 是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教育渠道和阵地。纵观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还存在尚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主要在于教学方法、认知及经验等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 笔者认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丰富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将是各个高校当务之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与前辈理论知识基础, 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学问题,形势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邓小丹.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规范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40-42.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主要媒介.同时也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学习及生活.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拓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渠道和手段,为加强及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带来新机遇.

1.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将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中,纷纷涌现出各种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了网络教学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网络教学的定位模糊

目前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发展基本上呈现出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早在1999年1月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然而,时至今日除了2002年6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外,仍未出台过任何有关网络课程评价的相应标准.某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仅仅是将电子教案和PPT放到网站上,没有体现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任何教学活动,且教学内容资源极其匮乏.

在高校中,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任务向来都是由《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的.然而,这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现状却与该课程本身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的明确定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2网络教学中互动环节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几乎都是以静态的网页形式呈现的,而且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比较单一.其主要的呈现形式有三种:第一,文本和图片,即电子版的书;第二,教师的PPT课件;第三,教师的教学录像和配套的讲义文本.前两种没有体现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最后一种也只不过是将网络教学简单地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播放教师坐在镜头前讲课的录像,而另一部分则是与教师授课内容相配套的讲义文本.这种教师以长时间一成不变的姿势进行授课的形式,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从严格意义上讲,上述三种网络课程形式称不上是真正的网络教学,缺少教学互动环节.而网络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互动,进而产生教学共振,使学生达到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状态,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中互动环节的缺失也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3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单调

网络教学环境,即课程教学内容的网络呈现方式.因为网络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教学内容资料,还要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进而使其成为自己的老师,所以从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角度看,网络教学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得都比较单一,并没有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特点凸显出来.作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应具备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还要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的特点凸显出来,并要体现在其教学功能上.

因此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并不意味着其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都过于凸显“教”,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久而久之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失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达不到教学效果.故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单调亦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改革的策略

要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网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设计网络教学互动环节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常用的网络教学互动工具有:电子邮件、QQ、BBS、博客、微博等.其形式有如下三种:第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互动.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其他人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其一起讨论.第三,学生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自主挑选学习内容,自主调控学习的步调,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中相关资源的链接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现实中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往往都是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学习的,如果没有网络教学互动,就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互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丰富的平台,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交流合作的作用,帮助自己打开思维,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效果.

2.2设计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网络教学环境,即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网络呈现方式.由于从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角度看,网络教学环境亦可视为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那么设计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也就是要为学生设计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从如何利用各种网络学习资源来支撑“学”,而并非仅仅是支撑“教”为出发点的.因此,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就成为设计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网络学习资源的选择应该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第一,启发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故应选择既具趣味性又具启发性的网络资源.第二,针对性.应把各种网络资源以一定的专题为模块建立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设计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知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教学资源信息的各种合理要求.

2.3加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馈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反馈,它在网络教学中也同样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想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或是学生遇到了某些问题,那么就必须及时地对其进行反馈.有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效果得以强化.

一般来说有两种反馈方式:第一,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教师的及时反馈,并获得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加强学习效果.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信息反馈时,应以一些激励性的正面反馈为主,过多的负面信息反馈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其他同学的信息反馈.进行网络教学学习的学生既是反馈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提供者.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进度和方法,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结论

只要我们能够认清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网络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够使其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的增强,进而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霞,徐晓辉.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4).

[2]蒋成凤.网络学习者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J].中国远程教育,2005,(1).

[3]张月群.在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收获与感悟 篇9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感悟与收获1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实施民法典,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并提出要将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以及考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标准。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学法、说法、用法上下功夫,全面贯彻,持续推进。

重在学法。广大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者、带领者、执行者,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宽窄、执政能力高低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而学习民法典有利于帮助领导干部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和依法执政能力,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福祉。倡导领导干部学法:首先要增强领导个人学习意识,以学习的冲劲点燃学法的热情,形成一股领导带头学法、主动讲法、积极普法的风气,通过以上带下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增强全体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坚定性;其次要主动扩大学习范围,以民法典为中心点,全面辐射其他法域,学懂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实体法,弄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程序法等程序法,用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规章制度,夯实法律基础,做实法规制度,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最后各地司法、组织等部门要完善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在原有学法考试基础上,加大法律知识考察力度,增加最新法规考试,多次测验重点常用的法规,将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倒逼领导干部自动、自主、自觉学法。

难在说法。据了解,大部分群众面对冲突、处理纠纷时,不会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不诉主义”“厌诉情节”普遍存在,而提倡领导干部说法能充分借助领导干部这一群体优势,在工作过程中贯彻落实普法释法活动,着力提升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鼓励广大群众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权利保障。落实领导干部说法责任: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作用,自上而下传导普法任务、层层压实释法主体,聚焦主责主业,严格执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主动指导各部门结合法制宣传日、党员主题日等,统筹做好普法实践,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二要抓实法律教育,打造“党员普法大使”,引导各党员干部主动化身“行走的民法典”,全面全速随时随地展开普法宣传,启发党员干部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抖音短视频等载体,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创造喜闻乐见的大众读本,真实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进一步引导百姓懂法守法用法。

成在用法。用法的实现是民法典落地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只有领导干部执政过程中牵头做实、带头抓好法律适用问题,自己坚守法律准绳,不超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对于直接涉及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人格尊严等行政行为严格审批,敢于出面维护受害群众、帮助实现权利,才能真真实实保障百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证实现用法要做到:第一,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各单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领导干部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先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法律明确授权的、法律许可的依法依规审批办理,法律没有授权的坚决不越权越规处置,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保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第二,强化过程监督,积极探索民意调查、主动引入群众评判等机制,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开通多元化、多渠道的举报方式,时刻监察领导干部履行公职的行为,合法用法、执法、维法,全面抓好民法典的落实,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第三,畅通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渠道,大力支持各机关部门创新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做到有案速接快接、有案应办尽办,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行政复议、国家赔偿、司法再审、上诉抗诉等制度,确保做到违权必究、违法必赔。

民法典的条条框框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事关百姓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进一步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法理体系建设。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感悟与收获2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法律。正如王晨副委员长在民法典立法说明中指出的:“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作为一名人大人,笔者对民法典的诞生感到由衷高兴,对民法典的实施充满期待。

我国的民事立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标志是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行。犹记得笔者1987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时,民法老师欣喜地说,你们这批学生赶上好时候了,我们国家已经有了民法,现在虽然还是民法通则,将来有一天也会有民法典。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那么,制定民法典为何如此重要?它对我们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笔者结合学习民法典的一些思考,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家。

可以从下述几个维度来认识民法典。第一、民法典的层级与位阶。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可以看出,宪法之下,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立法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作为基本法律,民法典归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属立法权范畴内,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制定或修改。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连同其他基本法律)的地位仅次于宪法。第二、民法典的性质。民法是典型的私法。法理上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主要看其调整主体。公法是指调整国家与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以及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之间关系的法律,公法的主体一方总会有国家,而国家与另一方不可能构成平等主体。私法主要指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民事主体地位完全平等,国家作为民事主体也可参与民事活动,它和其它主体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对私权利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所以民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意思自治,即只要没有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民事活动则遵循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国家不予干涉。第三、民法典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权利本位成为民法典最响亮的表达。民法典通篇以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为取向,以保障和救济民事权利为要义。如果说宪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一张纸(列宁语)”,民法典就是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一一转化为具体的民事权利。权利本位构筑起民法典的逻辑主线,权利保护成为民法典的灵魂和归宿。第四、民法典的法典特质。法典者,集大成也。民法典不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法条容量最庞大的一部法律,更在于它的体系性、完整性。它包含总则、分则,分则又分为各个编,整部法律贯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各个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典实施后,原有的单行立法全部废止。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迈入一个新阶段。

依笔者看来,这部法典的特色和亮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人格权独立成编。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各项权利,民法典把宪法宣示的“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落实到具体法条中,体现了全面保护人格权的原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有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法典仍然将人格权保护列入侵权责任范畴内,没有独立出来。在这方面,我国民事立法是一大突破。第二、直面现实问题,吸收最新成果。人们往往把民法称为“社会生活大百科”,它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而现实生活复杂多变,常常充满不确定性。如何适应多变性,无疑是对立法者智慧的考验。民法典没有回避问题,如创设居住权制度、完善高空抛物责任认定规则、明确虚拟财产继承权、增加打印及录像遗嘱形式、确立农地三权分置等等,以上都是为回应纷纭变化的现实情况而增加的内容。这样一种立法思路,可以进一步扩展立法的前瞻性、灵活性,使民法典更具面向新时代的生命力。另外,民法典也大量吸纳了最高法院行之有效的司法解释内容,从而保障了法典实施后和当前司法实践衔接的平顺性。第三、民法典重新打造了民法的体系架构,整体布局科学完备,逻辑缜密。这方面仅举一个例子:民法通则第二条就民法调整范围的表述原文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典第二条的表述修改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但立法语言更简洁,而且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换了前后顺序,这说明民法典的立法重心更侧重保护人身关系,彰显了人本主义立法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指导思想。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感悟与收获3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构建完备的社会财富保护体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让公民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民众智慧得到极大发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当具有的历史价值。他建议,民法典颁布后,普法教育要及时跟上,尤其要通过教科书、现代通讯网络进行普及,普法教育要进机关单位、进学校社区,走进千家万户。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感悟与收获4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260条。律师从头到尾都要熟读、记忆、掌握每个知识点。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学习才能精通。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宝典!

这部法典,关系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2020民法典学习心得感悟与收获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释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充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民法典“讲义”,更是饱含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法经》问世,到《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通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了民法典编纂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法治保障。民法典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民法典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怎么办?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侵占通道等引发的纠纷,相关方如何担责……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社会关切,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推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这部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有力度、有温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上一篇:初二物理上册期末测试下一篇:职工拔河比赛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