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势与政策

2024-09-11

中国形势与政策(通用12篇)

中国形势与政策 篇1

一、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一)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 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 很多企业濒临倒闭, 社会失业人数增加, 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 其影响规模巨大, 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 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 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 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 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 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 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 原来7、8年一次, 后来5、6年一次, 3、4年一次, 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 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因此, 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 D P为473104亿元, 2012年我国G D P为519322亿元, 2013年我国G D P为588019亿元, 2014年我国G D P为635061亿元, 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 D P整体呈上涨趋势, 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2013年G D P增速为7.7%, 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但G D 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 2014年我国G D 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 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因为截至2014年, 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 D 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 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 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 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 D 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 由于近几年我国G D 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 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 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有的认为呈W字型, 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 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 都持同一种观点, 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 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 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 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 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 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 会有发展初期, 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 经济增长也不例外,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 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 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在经济低迷时期, 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 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 货币供大于求, 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 物价上涨, 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实际上, 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 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 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 2014年, 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 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 要合理使用。

(二) 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 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 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 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居民消费增长, 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 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 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 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 明确哪些税收该减, 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 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 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 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 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 严惩贪污受贿官员, 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 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 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 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保障性安居工程, 农业、水利、城市管网, 社会事业, 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 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 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 另一方面, 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 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 但整体而言,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G D P逐年增长, 每年都有一定突破, 只是G D P增速持续回落, 另外,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 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8) :23-25.

[2]魏志红.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J].现代商业, 2014 (9) :77-79.

[3]陈建奇.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空间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4 (1) :89-90.

中国形势与政策 篇2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中国形势与政策 篇3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引资政策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被各国普遍认同。吸引跨国公司及其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各国制定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我国的引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全球跨国投资的新趋势,我们的引资政策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

1、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向东半球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跨国公司的对外转移加剧了这一进程。以美国为例,由于其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出去甚至完全退出国内的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据美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而东半球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相对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

2、服务业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联合国贸发组织的2004-2007年全球投资前景预测显示,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而且,除了传统服务行业中的金融服务业、贸易业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外,顺应国际制造业大规模转移趋势,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成为新热点。

3、高技术产业链中高价值环节的技术转移加快。随着研发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大提前和加快,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资源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如在上海成立的惠普中国软件研发中心,直属美国总部,是惠普在全球的第四个研发中心;诺基亚在杭州设立了3G全球研发中心。

4、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新趋势。随着转移层次的不断高端化,由过去单纯的制造业转移扩展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区位中心转移,最后形成涵盖产供销等全部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组团型转移。我国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充分发自身集群优势,承接国际组团式、产业链投资,为向国际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形势下中国引资政策的突破与创新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我国要积极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的思路,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吸引外资新机制。

1、要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的思路。从世界范围而言,各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代外资政策以激励为特征,主要包括财税激励和金融激励;第二代外资政策以规制框架为特征,规制框架有两个目的:一是投资保护,保护投资者不受东道国歧视性待遇,二是投资自由化;第三代外资政策则以加强关联为特征,所谓关联是指通过市场关系建立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供给方面的契约,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力。

2、提高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搭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平台。政府应通过加大研发、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构建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沟通和交流,强调与跨国公司合作,更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准确定位。每个企业必须正确衡量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能力缺口”的大小,找准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形式,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一国想要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在所有行业都可以发展,但关键是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服装业、制鞋业、织袜业、玩具业等很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将遇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集群战略向我国揭示了发展产业集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在我国吸引外资的各要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巨大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环境、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永友:《面对FDI新形势中国引资政策何去何从》,《中国外资》,2005(12)

[2] 胡小娟:《提高外向型产业集群吸收国际产业转移质量的思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探析 篇4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形势和任务,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必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应发挥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反映其思想的教育性, 明确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现鲜明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二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这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体现时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

每个专题 (四个学时) 我设计了四个栏目。在这些栏目的教学中,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主题内容的疏理, 又有文字及音像资料的支撑;既有相关内容的回顾, 又有本专题的内容的巩固, 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自然、流畅。

1 新闻播报

上课之前利用40分钟时间, 以抢答的方式提问, 让学生回顾播报上一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并选择1-2个与社会热点、生活相关的新闻,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观点和看法, 来检验学生在上课之前关注时事的程度。最后, 结合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 看待问题要由现象到本质,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习惯。由于一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 时间间隔较长, 用这种方式做开场白, 将同学们远去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主题, 学生迅速安静, 精力集中, 等待进入角色。

2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 讲解本专题涉及的话题的来龙去脉, 入情入理分析成因、经过、结果, 明确指出作为大学生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起什么作用、担当什么角色等,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时事大家谈

讲课结束后, 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看法, 联系学生的“困惑”点师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

4课外资料

在完成每一讲的课堂内容之后, 给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有关, 或者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 主要以图片新闻和音像资料为主。比如:讲“东北亚局势”时, 给同学们下载编辑有“朝核计划”、“美日军演”、“韩日军演”、“美日韩军演”等课外内容。

三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

形势是客观的存在, 政策是人根据客观提供的条件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 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形势是动态的, 教师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正确评述国家政策, 切实消除重形势轻政策现象, 否则就会出现就现象进行讲解而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不能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含义,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例如:台湾问题是形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回答此问题时, 要结合两岸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评述政策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 结合“九二共识”和“反分裂国家法”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两岸逐渐走向对话的今天, 结合两岸三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台湾问题的未来。

2热点教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形势教学中, 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局势变化中的热点, 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 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 联系事件的背景, 联系历史, 教给大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如2010年9月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购岛”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 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日文名称“鱼钓岛”;针对日本的行径,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 称为“保钓运动”。总之, 热点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要准备把握热点的本质, 从而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3 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形式与政策教学中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亦即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在形式与政策教学大纲中, 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自己的主题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联系国家政策实际与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比如在2008年突出奥运的主题、2009年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2010年突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主题、2011年关注中印关系、东亚新变局和国内民生改善等等。通过主题的学习,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性、完整性、逻辑性特点, 同时要避免教材的动态性不够问题。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育部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 安排有经验的专职教师自编讲义, 同时把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影像信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加注重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教材的权威性、严谨性以及单纯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教学中要充分影像资料。“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浓缩500年世界史, 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复兴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 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 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对于大学生而言, 都是难得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在道德教育专题中, 选取“道德的力量”, 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影像片为教学资料, 学生在模范事迹的触动中完成了道德观的完善或重塑。

总之,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如保障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探索等都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娥, 傅根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子教育, 2009 (4) :64-66.

形势与政策 中国梦 篇5

在当今这个车水马龙,姹紫嫣红的社会里,有太多的人碌碌无为匆匆毋庸。在我们行事匆匆间,是否忘记了自己真正的追求?自古以来,梦想被称作是一个人永恒的追求,前进的动力,它正似普罗米修斯所盗的圣火,简单却又可贵。美国有他们的美国梦——平等、自由、民主,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这个朴实单纯的梦曾吸引着一大批人移民美国,在这里不分昼夜的生活,反观自己,我们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做了什么呢?

何为“梦”?何为“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告诉所有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为了中国这个梦想,多少代人付出青春,付出生命,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中国梦之雏形。

既然中国梦是所有个人梦的总和,那么中国梦是不是就是个人梦呢?我认为,中国梦可以说是为了实现个人梦而创造的,也可以说成千上万的个人梦造就了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国民心中的梦,也是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这个梦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就如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只要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都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个人梦就好比一个结实的地基,而中国梦就是这地基上所建造的摩天大楼。一个好的高楼必须要有结实的地基,所以我们的个人梦十分重要,它是中国梦的基础是放飞梦想的起点和源头。就好比一个鸟儿飞翔,它离不开自己结实的翅膀,好比一艘货轮远行,它离不开一个可靠地港湾,好比一个游子归来,它离不开孕育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中国梦离不开个人梦。个人梦也依托于中国梦才能体现。

个人梦就像一个个篇章,而中国梦就是这些每页篇章的目录。中国梦就好比一个总纲,引领前进的方向。个人梦就是呢总纲下书写出的一篇篇美好的故事。中国梦是一个指引的方向,它引领我们的走向一个光明而正确的道路。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人都期望的。

个人梦是建立在中国梦基础上的梦,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能好。

中国梦是个人梦想的坚实承载,是个人梦存在和实现的前提。只有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才有了敢于做梦的权利;只有中国经济独立、发展态势良好,中国人才有了勇于追梦圆梦的途径和可能。只有国家强盛了,其国民才有尊严和安全;只有国家发展了,每个人才有实现梦想的机遇、追逐梦想的舞台。同时,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显然,这一美好又现实的伟大梦想,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而且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机会。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相连,个人的机会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中国梦,因汇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格外生动,因凝结着每个人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而分外鲜活。

在翻阅《少年中国说》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那一刻,我的青春开始沸腾,我的生命开始燃烧,我找到了要为之而奋斗的那个梦!我想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些什么。

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呢?

青年一代,需要扛起社会责任。这份社会责任,不单单是学习责任,还有遵纪守法和文明上网,爱惜生命和尊重他人,献身社会和创新开拓。我们要进入到社会中打磨,通过磨练获得书本中得不到的真才实学,即使在社会中跌打滚爬也不忘初衷——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坚韧毅力将个人理想、担当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结合在一起,实现青年梦,创造中国梦。

卢新宁曾在2012级北大中文系毕业致辞上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中国形势与政策 篇6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8-02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呢?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 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沒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 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強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初探 篇7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 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 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 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 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增强其实效性, 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 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 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 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 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 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 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 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 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 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 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 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 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 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 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 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 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利.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J].浙江工商职院学报, 2006.3.

中国形势与政策 篇8

一、受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价值的认知、学习效果的认知、内容的认知出现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客观、清醒地认识这些特点,对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据抽样调查显示,近94%的学生认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还应该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应该说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并未像一般性的批评意见所指缺乏政治责任感,而是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体承担意识。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虽然对形势与政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能在大学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来说,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二)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考核等环节进行确认,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真实反应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1/3左右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1/3左右的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样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致使课堂授课缺乏有效性覆盖,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从而影响到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三)对形势与政策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形势与政策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的形势与政策往往决定着、反映着微观的层次,如果对宏观层面没有必要的了解的话,对微观层面的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就不可能深入、全面,只能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次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使得他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对形势与政策的微观把握上,而对宏观的形势与政策缺乏主动学习、了解的愿望。调查显示,对决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走势的党的十七大,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但是有近50%的同学没有主动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许多同学很少和同学聊起时政话题,而对物价上涨和就业形势等内容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出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探讨的热情。这种由近而远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既符合一般性的认识规律,也和当代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上某种程度的不成熟。

二、“形势与政策”课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在强调价值导向性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强化育人功能,合理管理,正确引导,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中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

(一)“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提升大学生正确观察时政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力的双重职能。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形势与政策现状,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显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既体现出贯彻传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理性,又有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准确客观认清形势从而为自身提高发展开辟道路的人文理性,“形势与政策”课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统一和高度结合。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强调党和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传声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人文意识薄弱,工具理性在课堂教学目的中居主导性地位,致使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解中感受不到党和国家传达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改变图解政策、只求传声的倾向,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和“形势与政策”课貌合神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困惑和迷惘。在调查中,有些同学表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必须认清时势,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人物的成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的成功概率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1]。对客观形势把握不当,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教给他们正确地观察形势,利用政策,形成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力,培养起超前把握和利用形势和政策的胆识,树立自身发展的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三)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课程的价值在场

价值是指标志客观事物及其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范畴,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价值可以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能够始终维持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处于正价值状态就成称为价值在场,否则就是价值不在场[2]。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教授内容与课程价值相分离,出现了价值不在场的状况,课程教授内容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相适应,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微观内容,希望能够有对形势与政策微观内容的纵深解读,而不是从宏观着手,再向微观印证。据调查,在各项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学生对物价上涨、就业形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微观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自身利益诉求成为学生中最大的热点,另外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要调动各方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中观开掘内容,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目的,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在场。

(四)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课堂教学是一切问题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要充分重视,及时收集调研,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经常性地动态跟踪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研报告、党团会议等形式关注焦点问题,深入分析现状,总结思想特点,使教学部门能够据此了解学生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上好“形势与政策”课。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依托分团委、学生会、学生党组织、理论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党团学习、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要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态度,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统一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上来,强化育人意识,形成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培养起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进入学生头脑。

三、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评价方式上进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授课水平

目前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党政领导、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兼任。不同的授课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的建设,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课程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要创造条件让教师攻读相关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其学历层次,打好理论功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专业课老师同等对待;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学、科研交流,鼓励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好、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深厚、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课程的政策性、重要性客观上要求有统一的讲授规范和内容,但是目前课程尚无统一的教材,影响了对课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有统一的内容规范,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最新的形势发展,编写统一教材,具体阐述党和国家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上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要积极创新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努力探索运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学习课程的途径,使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占到一定比重。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重塑时期,应该在发挥其个人主动性的基础上,以个人体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封闭式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灌输和传授,而应该把授课过程看作一个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吸取有用的信息,以自身的体会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取舍,和别人积极交流,总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对学生基于个人体验所得出的结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予以分析、引导,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的形势背景。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既具有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国内外重大时事上的政策、立场、态度的功能,也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的作用,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本文从调查问卷总结出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点出发,重点阐明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力求切准学生思想脉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成果

参考文献

①唐耀华.和大学生谈形势、政策与个人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切入点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篇9

1课程定位不当

虽然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各高校常规教学计划,看似与其他课程,或者说与其他思政课程取得了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此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缺乏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从而造成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社会上所谓的“3+1”或者“2+1”的提法就说明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尴尬。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作不可少的摆设,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使得课程的保障机制不能到位。

2课程设置与管理不明确

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属思想政治工作范围,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育教学上需要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实际上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管部门不一,有的由宣传部主管,有的由社科部主管,有的由学工部主管,也有的由上述部门共管,这种管理重叠或多头管理,虽然理论上可以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但实际执行中各个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多数学校存在各部门之间推诿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个别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只是点缀;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单打独斗的现象。

3课程主体积极性不高

课程定位不清、设置与管理的混乱影响了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在校缺乏被重视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更主要的原因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着课程周期长、授课班级规模大、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变化快等特点,特别是课程内容的不稳定和学科涉及面宽给教师备课和上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而且在教师队伍结构上存在着专兼职并存、专任教师较少、人员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等情况,即使是专职教师也有个专业归口和学术属性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都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只有从其他相近或相关专业部门师资中抽调,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就略显不足。教师教学投入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虽然有着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强烈的内在需求,但囿于认识的偏差与教育给予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对待形势与政策课程态度消极,从出勤率和听课状况、课堂笔记、作业诸方面都能够窥其一端。

4课程内容的非系统性

高校设置的课程,一般来讲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并且相对稳定,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则以不确定性、非线性、动态为显著特征,尤其是其中的“形势”部分内容,变化之快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来形容。在知识上又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在使用规范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用书、科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困难,也是少有的教材缺失的课程。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还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窘迫。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是紧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确定的,理论味浓。所以偏重于理论教学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教师也便宜于操作,但学生不喜欢。实践教学的难度特别大,经费少、教师少、学生多,简直无力而为。这种课程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相当的难度。

5教学模式的固化性

在教学模式上,形势与政策相比其他课程,就是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也表现出一定的固化性。因为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开设时间少,一般为16学时,或者更少,而每一专题或讲座的知识含量丰富、政策性又强,教师偏爱于理论的满堂灌,采用单向传授既定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理论教学、生硬灌输、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讨论、缺乏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更缺少认知以外的其它素质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周期长,但每学期教学时间不长,课程内容总量有限且系统性不强,教学对象又覆盖全校,所以目前各高校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选择的余地不大,基本采用作业式的考核办法,方式过于单一。此种情况下,学生习惯于应付了事,多表现为网上找来资料,复制粘贴抄写完成,使得考核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基本功用,既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深入、全面、科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无益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突破

1准确定位课程

既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中宣部、教育部明确列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序列,各高校特别是高校领导层应当遵照要求严肃、认真落实,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要从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高度来认识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高校有关领导要带头认真研究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文件以及课程的目标、特性,成立专门的管理与教学部门,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

2明确课程设置与管理

中宣部、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有着明确的规定,本科4年、专科3年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总学时16学时。所以,各高校不能因人、因部门随意开设或者增减形势与政策课,专业教学计划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科学设置。在课程管理上,应加强常规管理,在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规范化管理,特别要在部门管理上明确职责,党委直接领导下由专门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如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而非多头管理。理论上多头管理显示了校方对课程的重视,但在实践中不易形成合力,倒是容易产生相互制掣。学校与院系工学部、团委等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做到分工明晰,各有所为。

3提高课程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突破口。首先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给予制度性保障机制,如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师资水平,教育部门要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编制或师生比率等。其次,鼓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力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使他们的内源性积极性得以调动,这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性最有效的药方。而在高校的课程序列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具备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优势的。课程内容变化快,又没有国家统一具体标准,这就给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广阔天空。依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大有可为。

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学校营造关注、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校园文化,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了解省情、国情,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动态是时代赋予的职责,胸怀天下,才能承担起复兴伟大祖国的重任;另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增强课程自身的吸引力,选择课程内容切合学生的需要,组织课程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教授艺术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加强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应遵循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传授的基本理论、课程覆盖的基本知识领域的相对稳定,变化的是形势,基本理论和知识范畴还是一脉相承的。课程内容的非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选择的具体授课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总是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可以考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等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趋势。

因此,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常设机构,由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作科学研究和构建框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把握。并且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兼顾实践教学的需要,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第一线提供内容丰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学资料。

5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开展条件、课程主体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固化就意味着死亡。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客观条件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参与式讨论、科学调查、学生主讲不一而足;特别要积极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网,通过专栏、专家论坛、在线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

6课程考核方式的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课程主体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要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积极功能,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考核方式更应注重生成性、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任永辉.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飞.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篇1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在校学生关注时事发展, 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一个主要窗口,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却面临许多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表现有:

1上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老师课堂教学的模式刻板, 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教材按照自己的思路独自说下去, 学生被动听讲, 缺乏互动交流。

2教师上课内容学生不太关心, 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往往又很少涉及

教师上课的教材都是早已编写好的。而国内外形势与政治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 学生们通常比较关注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 而这些学生们比较关心且喜闻乐道的形势问题, 课堂上老师往往又很少讲。这样往往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

3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长期以来这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甚至有很多班级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间看作是有事开班会无事放假的机动时间, 因而基本失去该课程设置初始的宗旨, 亟待对该课程进行试点改革。

二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灵活性选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和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联系, 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中, 课堂的讲课内容都是任课老师定的, 一般来自单调乏味的时事政治课本, 甚至是一些枯燥的法律条文。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将课堂内容制定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内容, 由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事政策提出一些主题;与此同时我们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代时事提出一些主题, 最后将所有主题汇总在一起由大家民主挑选“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上课内容, 尽管初步拟定的课堂内容并非最终的课堂内容, 但是在课程的开展中老师和我们学生一起根据时事事件将课堂内容调整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内容。

如在开学初始, 指导老师根据时事政策和大学生特点提出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中职业规划”等主题, 而我们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也提出了“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我为特奥献份爱, 关心智障儿童”“新农村生态环境考察”等一系列主题, 在学期进行中发生的“南方雪灾”, “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又牵动着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心, 因而在课堂的开展中我们又添加了“走进雪灾”“情系汶川”“聚焦三氯氰胺, 关注食品健康”等学习主题, 大家都对学习主题内容很感兴趣, 从教学内容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竞标承办、活动开展的良性竞争模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基于不同专题组织的讲座、报告, 老师在讲台上独角戏, 学生被动学习, 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忽略, 因而课堂气氛往往沉默, 我们很多人甚至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而在我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试点中, 我们不仅在教改内容方面做到学生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 民主选择课堂内容, 而且探索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改革:以自发组成形势任务课程小组的模式将班级同学分组, 每个主题学习开展前由各组递交既定主题开展的竞标书, 竞标书中包含开展形式, 最后由老师和班级同学共同投票选出负责主题学习的小组。每学期末班级同学对各小组进行评比, 选出最佳策划小组以及最佳学习主题并激励同学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如在“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主题学习中, 第一小组提出学习方案为参观校史馆, 观看同济百年宣传片;第二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绿色访谈, 采访各年龄层次的同济校友, 寻找当年同济的故事;第三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同济校园变迁, 分组拍摄校园视频, 以PPT和知识问答的形式帮助大家了解同济历史。三组同学分别递交了竞标书并向班级同学介绍了自己活动的相关细节, 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下决定该主题学习, 采用第三小组的方案, 并由第三小组负责承办, 学习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竞标承办主题学习模式,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往往站在讲台上的不是老师, 而是我们学生自己。将课程的主体由老师转变成学生, 大大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两年的课程改革, 同学们相争走上讲台, 几乎每位同学都获得上台主讲某学习主题的机会,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载体

以往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在教室里面进行, 而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我们的课堂从教室内走到校园内, 从校园走进社会。例如在“走进雪灾”主题学习中, 我们将我们的DV视角从教室走进校园, 通过在校园内自制雪灾中自救视频, 校园采访同学关于雪灾感想等形式将我们的课程从室内转到室外;在“新农村建设考察-嘉定联华镇之行”和“参观南极考察船, 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学活动中, 我们将我们的课堂搬到嘉定联华新农村和中国极地研究国内基地码头, 在考察中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骄人成绩, 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 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让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课堂地点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我们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形势与政策的发展有着更直观的认识和收获。

班级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和探究的特点, 摒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师讲, 学生听, 满堂灌”的课程形式, 而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选择不同的课程形式。例如在“学习十七大精神”、“两会精神学习”等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视频学习、知识竞答、模拟两会等形式, 既让大家学习到了最新的时事政策, 又让活动形式丰富,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走进雪灾”“情系汶川”等学习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诗歌、演讲等形式, 让在座的班级同学都从内心深处触动了大家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在“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和“我为特奥献份爱, 关心智障儿童”等学习活动中, 我们采取了辩论式的学习方式, 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辨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载体方面我们突破了老师板书学生笔记的模式, 而是通过自制电子演示文稿、拍摄DV、自制短片、制作实物等众多课程载体, 让课程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也让我们的课程更加地生动。众多的课程载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互相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我们班级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程主体从老师转至学生,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课程地点从教室至校园至校外, 课程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让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再单一, 不再乏味, 同时也在课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创新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1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为了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接受思想教育。课题组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以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线,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当今社会的时事政策穿插进课程内容中, 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来策划课程内容和上课形式, 既让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又在生动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对时事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尽可能的利用学院和学校的平台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课堂模式, 同上海市嘉定区联华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育基地, 使班级同学在与社会接触中能够多方面接受学习认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2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过程中, 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 从厌学转到乐学。每个学习小组为了争取主动上台主讲, 动足了脑筋, 调动起所有的智慧, 制作具有知识性、政治性、鲜活性和实效性的课件, 构思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形式,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了同学们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另外学生从竞争到一个学习主题到整个的学习活动开展都是通过自己小组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 也极大的锻炼了大家研究的能力。

3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每次活动的开展, 从选题到策划组织到最后总结整理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的, 每组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我们同学相互合作, 相互协调, 共同完成。在十几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过程中, 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生态考察, 走进西塘”、“参观南极考察船, 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活动中, 增强了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4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 促进班风建设

班级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 在一次次学习主题选择、策划、上课形式、课堂气氛调动和时间安排的研究中, 各组成员内部讨论时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分工负责、共同配合, 通过收集资料, PPT制作、DV拍摄、上台讲解、主持辩论、台上台下互动等各个环节, 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机会, 每次成功学习的组织都凝聚着我们每位同学的智慧和合力, 因而班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得到了拓展和提高。班级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互相进步, 极大程度促进了班级班风的建设, 使整个班级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 经过改革和试点, 形势与政策课改在2008-2010年级的班级课程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班级每位同学都感到收获了很多专业课程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家都对改革的推广充满信心和期待, 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能不断推进并继续延续下去, 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M].2004年11月.

[2]黄启明.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J].学术问题研究, 2009 (1) .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1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其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复杂的世界形势之间反差矛盾突出。200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说明,师生都已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但较之于老师,更多的大学生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媒体(64%),其次才是学校和师生(36%)。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教学手段有待于多样化、灵活化。[1]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至今已经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3%,学生数量增加4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功利性增强,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一是内容庞杂,教学领域宽,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262名学生(81.86%)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50.62%),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79.06%);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86.25%),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78.75%),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57.19%),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11.86%)。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共鸣,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②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③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制作相对简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④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讲解引导不够。⑤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教师是教学中心,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拓宽其知识面,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如态势(SWOT)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扩大覆盖面,形成合力。

5.拓展教育空间,课堂教学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叶忠明,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2008,(5).

[2]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困境研究 篇12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应然作用

要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困境,就要从研究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其应然的作用开始。价值和作用就是该课程教学的目标。

1.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把握国家以及国际社会重大政治事实的重要窗口。尽管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引导学生爆炸式的信息量中对关键领域的形势和政策加以及时地关注,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主动把握、分析和判断,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作用。

2.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结合实际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抓手。在西方国家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之时,党中央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当中将理论与现实连接得最为紧密的课程,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可以起到极为生动的效果,这是思政课体系的其他课程难以达到的。

3.形势与政策课要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培养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13号文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课可以较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解释现实社会的问题,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教学困境

1.把握统一教学内容和政治思想方向上存在的困境。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形势与政策课首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强。而由于编写教材的周期较长,教学内容上很难依靠或者参照某种教材。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思想性与社会思想的复杂性难以真正意义上保持一致。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倾向。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不论是西方的和平演变还是我国现实社会出现的腐败与各种不良之风,都是对大学生思想的巨大冲击。这使得他们对于国际关系、国家形势、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易出现偏差。如何让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维分析下的时政,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纠偏是目前教学中的一大困境。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应该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之下,各高校经过长期的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不少好的经验,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填鸭式”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等。首先,现在时代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密切跟随社会进步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才能起到思政课应有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其次,时代变化使得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方法都随之改变,这也需要教师在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改变。然而,目前各高校师资的匮乏以及教学硬件、技术的落后,阻碍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及时改进。例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和硬件上还保持着一两百人的大课堂,这难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3.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敏感性,并具备较好的教学理念、掌握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多数是由思政课专业教师、行政领导、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班主任构成。这样的教师队伍,其政治意识、理论基础、敏感性水平参差不齐,理念和方法不甚明确,再加上教材无法保证,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难以确保。

只有明确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才能进一步找到改革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下一篇:社交媒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