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2024-09-11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精选12篇)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1

建筑工程的每一个投资项目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尤其是建筑工程投资项目, 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有直接的、间接的、明显的, 但是每一种因素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如果在建筑工程前提没有考虑到风险因素, 或者忽视了主要因素, 这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投资项目失误。所以在建筑工程投资项目管理中, 建筑投资企业要重视质量、工期以及成本目标, 合理控制风险, 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确保建筑投资企业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1 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容易受到初步设计深度的具体影响

在建筑工程中, 初步设计概算不能够真实以及全面的将建筑项目的完整投资情况反映出来, 这就导致建筑工程在开工之后经常发生概现象。一般情况下, 随着初步设计阶段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设计规模的不断扩大, 促使建筑工程概算投资在不断增长。同时, 概算投资的合理确定以及有效控制受到初步设计阶段工作深度的影响以及制约。因为在初步设计这一阶段中, 往往更加注重方案论证与研究立论, 没有详细考虑到工程结构, 而是采用成熟的方案, 所以从初步设计本身出发, 粗框的结构设计与工程数量使得工作人员无法正确了解到造价数据, 从而为概算投资的失控埋下了隐患。

1.2 缺乏有效的机制、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项目建设主体

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由于在管理层次上存在着缺陷, 因此在概算投资控制上不到位。现阶段, 一些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并不多, 大部分各类建设项目会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 这一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 从投资控制的角度出发, 这一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一, 管理队伍缺乏专业化水平, 在各个阶段没有理清工作思路以及程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处于被动地位;其二, 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 有一些企业通过人为因素压低初设阶段的工程量或者造价, 等方案通过之后, 再继续追加投资进行调整, 促使各级政府投资决策没有做到位;其三, 没有与各类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这就使得项目建设方案决策周期较短, 缺乏科学系统的技术论证, 最终不利于调整概算。

1.3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算执行, 缺乏合理的、有效的计价监管

政府所投资项目在概算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无法贯彻各阶段造价控制指标, 从而在许多环节中概算投资控制存在的监控漏洞。第一, 从设计单位来讲, 长期以来, 概算编制人员的技术经济工作是属于建筑专业以及结构专业的设计工作, 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概算编制仅仅局限在设计方案上, 通过执行概算编制方案以及技术指标, 确保概算投资编制项目的顺利完成。由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领导不重视工程经济专业, 这就没有发挥经济分析会优化设计的作用, 并且经济分析不能够很好的引导设计思维等工作。

2 加强项目投资控制的具体措施

(1) 不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近几年来, 随着设计、招标及投标、造价咨询以及施工等建筑市场各个环节开始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相关单位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市场定位具有优势,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各方参与者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要想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完工, 此时要培养高素质以及专业化的建设项目管理机构, 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近几年来, 在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中已经开始涌现出不同的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 这些公司代替业主行使项目管理职责, 合理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

(2)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程序进行, 从源头上控制项目建设投资。在保证项目建设投资控制中, 设计方案的经济比选是一个关键环节。在工程建设中, 正确处理好投资、进度、先进技术的运用是一个难点。一些政府投资项目, 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实施的时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决策过程中要关注抢工期所带来的投资负效应, 这就要深入细致的方案论证与经济比选, 尤其要精心设计结构节点, 选择较为经济的造价方案, 从源头上控制项目建设的投资。

(3) 跟踪监管项目建设概算执行情况的计价, 贯彻实施各项投资控制指标。通过确定概算投资, 为项目建设各阶段投资控制提供方案, 并且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方案。所以要监管招标以及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等阶段, 确保概算投资得到控制。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 科学有效的控制工程投资是一项专业的、系统的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投资贯穿于这个过程, 并且工程投资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所以, 要执行科学的管理机制, 全过程的控制工程投资。

3 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建筑工程投资项目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 所以影响建筑工程投资项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后果。不确定性的因素识别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涉及到整个工程项目, 将一些不确定性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基本单元。目前, 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法以及监测诊断技术等。

4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对策

(1) 建设投资方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在建设软件的时候, 其中包括了具备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等内容。在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中要具备建设物资、成套设备的能力, 同时要具备协调能力, 善于应对风险, 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长远发展。

(2) 建设投资方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建设投资方应该依法竞争、依法签约、依法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 提高建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 建设投资方应该实施人才战略, 督促员工不断学习。建筑投资方应该鼓励员工不断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 为企业储备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人才以及管理人才。

(4) 建筑投资方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筑投资方要颁布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 并且要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 编制合理的管理手册, 建立起与建筑工程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风险管理体系。

(5) 建设投资方应该采取技术性对策来回避风险。第一, 项目回避风险的对策。建筑投资方要制定相关的制度, 依照法规来规避风险;第二, 减低项目风险的对策。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风险要尽可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促使风险降低到可以被接受的水平。第三, 分散项目风险的对策。建筑工程企业要将风险分散给其他单位, 比如:业主、投资人以及供应商等。第四, 项目自留风险的对策, 建筑工程企业自身要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抵抗风险,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

5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方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方法, 在整个审批、规划、建设以及验收建筑工程投资项目这一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以及管理各个环节, 尽最大的可能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 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建筑工程的投资管理是指工程造价管理以及工程成本控制, 通过合理管理工程投资, 保证工程投资取得较高的效益。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工程造价取得较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投资控制的现状, 针对这些投资控制风险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促使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投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静涵.建筑工程投资风险控制与合同条款设定[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 (06) .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投资风险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对投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如何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经营失败,甚至破产的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善于防范和化解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概率,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投资风险的含义

投资是指各个经济主体(个人、企业、机构等)为了将来的收益而对目前现有资金进行运作的经济行为,其资金来源于延期消费、筹措所得及暂时闲置部分,其手段是购置实体资产、金融资产及取得某些权利,其目的是能在未来获得与风险成正比例的预期收益、资本的升值及保持现有财富的价值。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可能后果。

由于企业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较小,可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或风险较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投资决策方案,那么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分析投资风险的成因,并及时提供防范与控制的措施。如果不能及时防范与控制风险,其损失对于企业来说将是巨大而长远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企业投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供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投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投资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任何风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正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实际投资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误差,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严重的甚至使企业濒临破产清算,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席卷了很多国家,许多企业破产,这些都是由于宏观投资环境的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缺乏投资风险意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筹集资金,发挥其投资效益,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谁又能保证,哪个行业能永远不被市场淘汰呢?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却使那些单项发展的企业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没有及时更换决策理念,对投资的风险意识不强,对投资计划和投资方案把握不准,选择和实施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投资项目,致使不能按期收回资金而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者缺乏应有的领导素质。由于领导者的理论水平低,不懂或者不太懂投资风险理论,加之缺乏成熟的风险决策经验,从而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第二,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现在许多企业在投资决策上,往往由经理、厂长等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缺乏一套既协作又相互监督的机制。这样的投资决策大都缺乏科学的依据,仅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去付诸实施,在投资时必然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就可能造成损失。第三,缺乏深入调查工作。领导者为了缩短决策时间,大都不愿从事市场调查、经济政策的研究,却不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第四,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一些企业领

导者在投资过程中大都不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外投资后对自身经营的影响考虑不全,从而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

(三)企业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一般来说,风险和利润是正相关的,风险大的投资项目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项目收益小,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风险大,收益就高。如果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高额回报,而忽略了风险的大小,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就如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盲目跟风,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看见别的企业投资某个项目赚钱了,自己也不惜任何代价,去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力量,结果却是还没等到产品上市,市场风云突变,原来的畅销产品成了滞销产品,原来的热门投资项目也纷纷转产或者是停产,使企业的投资顷刻间化成了泡影。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取舍,谨慎抉择,否则后果将无法预料。

(四)金融危机影响及利率升降

利率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利率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会出现升降等现象。由于利率升降不稳定而引起了投资企业的利润波动起伏不平,即当银行利率下降时,投资收益率上升;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收益下降,从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严重的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面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恶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部门及投资企业都应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投资企业利润的实现。

(五)被投资方造成的投资风险

企业将自己手中现有的资金、资产等进行投资,希望能够从被投资方那里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但由于被投资方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经营性亏损或虽未亏损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无法按期向投资企业支付红利或偿还本息,势必会给投资企业带来风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被投资的企业没有良好的信誉,在投资过程中未履行投资协议,也会给投资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前也应对被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生产规模、财务状况及信誉进行调查,才能有效的避免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认真分析投资环境,提高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认真分析投资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努力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投资环境问题往往影响投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投资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投资的收益和效果,成为制约投资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应对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的趋势及其规律,及时的调整投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以降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测

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的成败存亡。管理者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是一个赋予企业以生命力的生气蓬勃的因素,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就只是资源,永远也不会变成生产。首先,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工作经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或者说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起作用的唯一有利因素,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务求全面。社会各个部位、各个层次都要相应同步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财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有明确地了解,提高对风险的客观性和预见性的认识,密切注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预测、控制投资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投资风险,总是在一定的投资环境中产生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及时的向领导者反映,领导者根据这些财务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避免和减少可能的投资损失。

(四)注重投资组合,分散或降低风险

企业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风险越大,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大。风险越小,企业的收益也越小。企业在日常投资的过程中,各种投资对象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为减少投资风险都会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项目上,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实践证明,投资组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不把资金全部投资在一个项目或一个阶段上,而是均衡地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分散在多个项目上,这样就可以把投资风险分散在各个阶段和各个不同的投资项目上。只要有些成功就可以补偿某个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对投入项目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则不用承担一个项目全部投资风险,避免孤注一掷。从当前投资市场来看,企业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以保证企业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

(五)将企业投资风险转移,以达到共赢结果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投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这种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投资项目的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合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而非保险转移风险是企业在投资时有意识地采取某些非保险措施将风险转稼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达到降低其自身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的目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将风险转移,保险转移通常直接称为保险,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将投资项目的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归咎责任和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总之,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结论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投资是指将资产投向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价值,同时存在巨大风险失败领域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最早出现在1946年的美国,以半导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性创新后,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风险投资机构从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上获得了巨额利润,风险投资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后,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金融工业。

国内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1984年,原国家科委提出了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1985年9月,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成立。虽然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然而风险投资是以高盈利为目的的,如何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

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的退出,就是将风险投资家在对企业价值评估后,将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资产变现,收回风险投资,以获得高额回报或者更多损失的过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才能收回原来的投资,并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开始新一轮的风险投资,从而开始新的循环。所以,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实现风险投资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IPO)

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是指当风险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培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后。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将其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出售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一种退出方式。

企业成功上市时,风险投资家一般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资本收益,因而有动力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管理增值服务;首次公开发行也使外部投资者具有衡量风险投资公司业绩的标准,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声誉,风险投资公司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扶持风险企业并使其成功地上市。

然而,通过二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退出风险资本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次公开发行退出方式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上市费用较高、受外在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大、法律对风险资本退出规定了锁定条款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后才能完全出售所持股份等。

2.股份回购(MBO)

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收回风险投资家或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份。它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式,当投资不是很成功时采用这种方式。股份回购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时所设定的一项重要条款,协议规定,当风险企业无法上市或无法转售给其他公司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家有权以确定的价格和支付方式要求企业回购风险资本家拥有的股份,或企业有权从风险资本家那里获得回购股份。

股份回购只涉及风险企业或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两方面的当事人,产权关系明晰,操作简便易行;股份回购几乎不受管制,风险资本可迅速退出,并取得合法可观的收益;股份回购对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特殊魅力,它可以将外部股权全部内部化,使风险企业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并拥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保值增值,预留了巨大的升值想象空间。

3.企业并购(M&A)

兼并和收购是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投资的另一条主要渠道,当风险企业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是预期投资收益现值超过企业市场价值时,风险企业常常与其他企业合并或被其他企业收购,风险投资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变成现金或具有更高流动性的证券,实现投资退出,获取风险收益。企业兼并和收购是风险企业无法获得IPO的情况下采用的主要退出途径。

企业并购往往得不到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欢迎,因为风险企业一旦被一家大公司收购后就不能保持其独立性,风险企业管理层将会受到影响。

4.清算退出

当风险投资公司意识到风险企业缺乏足够的成长性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或者当风险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出现债务危机时。为了避免各大风险,风险投资家采取清算的方式收回部分或全部风险投资的一种退出方式。

三、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财务风险

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风险资金投入安排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风险资本家需要从快速成长的企业获取高额收益。如果风险资本无法合理退出,导致资本沉淀、固化,无法循环使用,风险资本家后续经营无以为继。风险资本家为了实现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就必须分析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控制。风险资本退出会在以下方面面临财务风险:

(1)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他们的投资回报要通过退出变现,因此选择一个理想的退出渠道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自它投入创新项目时起,也就努力为自己寻找一条便捷、安全,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退出渠道,而能否成功地退出也是风险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国内的不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的专业人士缺乏、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不高等原因都限制了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选择。

(2)风险资本退出估价方法

风险企业一般均拥有较高的风险,但如果获得成功后投资者又能获得极高的收益,因此在风险投资家眼中,风险企业是一项特殊的“金融资产”,需要对这类“金融资产”能带给投资者的收益进行度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买入的价格就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投入,持有年限就是风险资本从投入到退出在风险企业里的滞留时间,出售的价格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企业股份比例和风险企业市值的乘积。然而,目前对风险企业如何定价却没有明确的方法,市场各方对风险企业的估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难于举出令人信服的观点与看法。目前。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的讨论多限于定性化分析,缺少定量化研究,导致了估价决策问题上的主观性太强,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

2.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风险投资家将风险资本投入到风险企业时,风险投资家们就已经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做出了一个初步的规划。风险投资公司必须依据其在投资后的运营监控中所获取的风险企业成长信息,适时调整风险资本退出规划。因此,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等不是事先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的,必须依据投资后的风险企业成长状况适时地确定。

首先,风险中心要根据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行业动态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对初始设计的风险项目退出计划做出及时的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发现风险中心在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风险分析,针对可能会发生的情景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原定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常用的退出方式有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

公开上市IPO、并购(M&A)、回购(MBO)、清算各有优缺点,而这些退出渠道当中公开上市退出风险中心不需要和风险企业确定退出价格外,其它几种方式都要风险中心对退出价格进行商定。

公司清算是指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需要终止,对其财产、债券、债务进行的清理与处分行为。用清算方式来实现退出无疑是痛苦的,确认风险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不能给予预期的高回报,就要果断地清算实现资本退出,然后将保全下来的资本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

其次就是退出时机的选择,从风险企业成长周期来看。风险企业处于成熟期将风险资本退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一个实现IPO的最佳时期,也是风险中心所投项目能获得最大价值的最好时机。

在企业快速增长期,这时风险企业家面对企业良好的预期,希望由自己控制企业,而不是听命于风险中心,风险中心也可以见好就收。此时的企业高速发展,对任何投资者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其退出的价格可能比成熟期还要高。因此风险中心可以选择风险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做交易对象,让他们以一个较高的价格将风险企业的股权回购回去。

而在企业的种子期,对于企业出现了技术失败、创业技术人员流失、风险企业资产转移等情况。风险中心都应该及时启动清算程序,降低财务损失。

在风险资本退出决策过程中,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就像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一样相辅相成;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选择,另两个选择也就被隐含地确定了。比如,先确定了退出时机,退出渠道和定价也必然随之被确定了。因为在一个确定的时点上,风险资本必须以一个确定的价格从一种确定的渠道实施退出。可见,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既然在风险资本退出过程中,各财务风险之间具有动态一致的特点,那么风险中心在实际运作中控制财务风险时,在遵循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风险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环境、市场的变化,综合地、灵活地实施财务风险控制。

首先,风险中心要关注业内动态,如果发现可能影响退出方案实施的某外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该及时地予以调整。因此,计划投资风险企业之初,除了设计一条主要的退出方案外,还应该多安排几种备用方案,以便在主方案受阻后能够迅速调整。虽然,在风险投资公司动态地调整各风险项目退出方案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也会据此做出调整,从而加剧了不确定性;但是,风险投资公司为了确保自身运营的稳定性,也不会过于频繁地改变各个方案,这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的对象在一段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各个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的相对稳定性,风险投资公司就可以对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定价和时机选择做出预期,然后再综合各个财务风险因素,对不同风险项目的退出方案进行有机的组合,来降低风险资本退出时的总体风险。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退出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其退出时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行研究。可以为风险投资者做决策时提供参考,提高风险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其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和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伟,冯文伟.创业资本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海峰.风险投资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5

[3]王庆明.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金融经济,2006(2):37—41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4

(一)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能力相对偏低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造成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能力相对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人事编制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的数量相对缺乏,不可能安排与审计业务相匹配的审计力量;二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任务重,审计人员忙于应付审计项目,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培训知识更新。而工程投资审计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具有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基建预决算等方面专业知识。目前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涉及领域广泛,基层审计机关现有审计人员能力和业务知识难以胜任;三是审计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受经费预算以及政府采购的制约,审计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换,计价软件模块也未全覆盖,工程审计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无形中也增加了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风险。

(二)审计程序不规范,增加审计风险

现阶段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涵盖了工程预算审计、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重点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内容,但仍然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相关投资审计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相对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流程。基层审计机关由于投资审计项目多、人员少、限时效,有的项目就没有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走简易流程,未进行审前调查,未编制实施方案、无审理机构的复核意见,不经局务会讨论,直接审计组讨论决定出具审计报告。有的项目是领导临时交办,资料不完整,没有严格执行发送通知书3天后进点审计,边审计边补充资料。以上现状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随意放弃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审计,质量和风险难以监控

基层审计机关为了弥补审计人力的缺乏,大多采取购买社会中介服务参与工程投资审计。由于协审人员不是审计机关的在编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约束和管理,再监督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因协审费的结算跟核减金额相关,社会中介机构注重核减工程造价,忽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其他程序问题。协审人员的审计代拟报告提交审计组后,审计机关人员也仅是简单复核,很难发现纰漏或差错,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风险就间接转借到审计机关。

二、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工程投资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此,总结起来基层审计机关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投资审计人员培训,提升审计水平

目前基层审计机构的人员数量的不足和专业素质的缺乏是影响基层审计工作的重要难题。基层审计机构首先应注重此类问题的解决,重新完善和规范审计旧的编制,增加审计人员的数量。其次,要着力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定期对投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集中学习政府投资审计相关的知识,培养出既懂工程、财务又懂法规、计算机的复合型投资审计人员。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廉政教育,筑牢审计人员的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增强廉洁从审的自觉性,切实维护好审计人员形象。

(二)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流程

基层审计机关一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投资审计计划,既要全面审计又要把握重点。在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加强项目复核审理制度,对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和监督,重大问题提交业务会讨论决定,确保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中善于总结,提炼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规范性的投资审计标准流程,不断提升投资审计工作水平。

(三)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服务的约束和监督

基层审计机关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工程投资审计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采取公开、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严把准入关,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格。二是项目委托上采取随机抽选或竞标方式,可以防止舞弊、腐败行为。三是明确审计责任,谁审计谁负责,审计项目不再全盘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必须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组长或组审,对现场调查勘察需要全程监督,对协审人员的审计结论进行复核把关,强化审计质量。四是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和协审人员的考核,明确协审人员必须坐班,审计资料不准外带,定期或不定期对他们的审计质量、廉政纪律进行考核。

三、结语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任务量大,所面临的投资审计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在审计人员不足、专业素质偏低、审计工作流程不完善的压力下,基层审计机关为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需要加强审计人员编制改革,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完善审计流程,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约束和监督。相信在基层审计机关的以上努力下,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风险将大大减小。

摘要:随着地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逐年递增,审计任务也是越来越繁重,而投资审计专业人员的缺乏、投资审计操作规程不规范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给工程投资审计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投资审计质量。本文就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工程投资审计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工程投资审计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工程投资审计发展,规避审计风险,确保政府投资工程资金的安全运行,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工程投资审计,风险控制,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林.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合理控制审计风险[J].东方企业文化,2014.

[2]龙贺,张清美.工程审计中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路与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5

一、抓住整合初期的黄金时期,提前做好“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

“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一般情况下应由收购方在交割前准备好,其制定应依据项目法律、财务、技术各方面的尽职调查报告来制定,然后交易各方在交割后的100天之内按照计划认真执行,完善并购目标公司的运营,从而达到各方的并购目的。

实施100天运营改善计划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并购好比两个人相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合,但毕竟之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存在太多的差异,初期肯定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与其在未来各方心生嫌隙,不如就利用好这100天的磨合期尽快相互适应。

笔者曾经提供服务的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就从实际上印证了这一点。项目的股东协议对于合资公司的产品销售做了原则性约定:股东有权按照各自股份比例分配合资公司的权益矿产品。合资公司成立后,运营整合未能及时跟上,关于销售的详细流程迟迟未能制定,在市场尚好的时候,各股东还能彼此协商,分销合资公司的产品,但是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外方个人股东单纯追逐利润的木性充分暴露,不肯再接受合资公司的产品,甚至出现认为:按照股份比例享有权益矿产品是权力,但是却无义务支付上述产品货款的“荒谬”论调,导致合资公司一度资金短缺,频频告急。合资公司成立3年有余,各方股东利益几经较量,股东间的信任基础一再动摇,在此情况下,不够具体的销售模式难以为继,成了公司存续的一块“绊脚石”。而此时中方想按照章程通过董事会决议的形式变更销售模式,却遭遇外方股东无理拒绝。试想,如果在3年前,大家合作伊始,制度先行,丑话当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比现在的处境轻松些?

通常情况,“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变更计划,在作出调整时应尽可能的考虑到“激励机制”与“价值提升可能”相连:业务连续性的风险避免计划,要尽力确保目标公司交割后供货商、客户、人员的稳定性:明确交割后公司战略的计划:价值捕捉计划,即如何做,如何实现公司的战略?协调和动员计划等。

二、做好人员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尽快完成投资团队向运营团队的转变

项目交割后,合资公司设立,就需要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全面接管,该运营团队应由运营董事、专家、齐询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尤其是海外投资,运营团队最好应是跨职能、跨条线、跨国界的执行团队,同时最好在项目的交割前就可以充分的了解项目背景和进展情况,将投资团队和运营团队的衔接期尽可能缩至最短。另外还应注意,海外投资在当地的运营应当充分借助并购国当地专业中介的力量,尤其是当地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作为公司的法律顾问,我们一直以来极力主张海外公司设立后应该及时聘请当地的法律服务机构作为合资公司的法律顾问。

三、正确认识家族企业作为合作目标的风险

基于海外资源类项目的特点,合作目标公司往往是家族企业控制的公司。这种情形下,私营家族企业在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及长远发展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在项目谈判和后期运营整合过程中对太钢这样的国企充满挑战,很难控制其失信的风险。家族企业通常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多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有效地财务核算系统,有关财务信息的编制主要为了满足税务需要,为达到避税的目的在收入、成木及人力方面存在严重的操控行为。通常和关联企业进行资产和人员共享、或者发生代垫费用时不按照合理比例在各方间分摊或者确认合适的承担方。缺乏内部审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松散,某些家族成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个人随意性大。

国企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利润和效益目标,还有许多不易公开的.非经济目标,比如社会目标、政治目标、就业目标、规模目标等。这种机制上的缺陷和国企自目扩张规模、通过国际扩张在政治上增加业绩的冲动,势必与以利润为最重要并购目标的外国合作伙伴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表面反映为文化冲突,但实质是经营目标和战略决策的冲突、经营手段的冲突、短期和长期经营理念的冲突。两家合作伙伴在目标上往往“同床异梦”。四、尽职调查是保护购买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应对做好风险规避

笔者曾经经历的印尼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在尽职调查中查明对方的部分权证没有列入“清洁清单”③,对此律师提示了风险,但是对方对此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尼限制出ii矿业政策出台,再次印证了该问题的风险,由于没有列入该清单,导致这些矿区无法获得出许可,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可采储量的近1/3。

除了审慎对待尽调发现的问题,作为法律顾问还应该在交易架构和文件做认真的设计,例如:

通过特定的保留事项一票否决制、优先购买权、出售跟随权、TP 0进程的承诺和交割后48个月内利润保证机制,有效控制外国个人家族股东的相关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矿业板块股权利益100%回到目标公司,设置了《掉期协议》、《股息抵押协议》、《认扣协议》和《长期贸易合同》的利益回流体系,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6

单一产业投资行为是指产业投资基金对单一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或对单一的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行为。在国内产业投资基金的具体实践中,产业投资基金对单一投资行为的风险控制方法可归纳为四种,即技术指标控制法、协议控制法、现场控制法、夏普模型变型法。

技术指标控制法

(一)常规指标设置

贴现现金流量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采用贴现现金流量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总体思路是:基金管理人首先应估计投资期内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用于计算这些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其次是计算出目标企业的总现值,如果产业投资基金独立投资一个项目,只要总现值大于初始投资额就可以选择该项目,否则应弃权;如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是一个企业的部分股权,则用股权比例乘以总现值就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内部收益率 所谓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产业投资基金在使用内部收益率法进行风险评价时,要综合考虑项目寿命期及项目投资总额,将项目的收益率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进行对比,如果本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则项目值得投资,否则应放弃该项目。当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不好确定时,即无法找到确定的行业投资收益率资料时,可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近三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均值,以此作为对比的基准。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计算项目投产后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的收益额和计提的折旧额、无形资产摊销额用来确定收回项目总投资所需的时间,并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对比来分析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一种静态分析法。只要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计算所得的投资回收期短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或短于预期的投资回收期,该项目就可考虑接受。

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是产业投资基金对投入目标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也被视作投资项目的取舍率,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比较、选择投资方案的主要标准。在产业投资基金对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时,一般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产业投资基金在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与资本金利润率(在不考虑再融资的情况下)、总投资收益率以及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相比较,只要项目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小于这三个指标,该项目就可以值得投资,反之应放弃。

(二)常规分析方法的运用

综合杠杆分析 经营杠杆系数可用以衡量经营风险,财务杠杆系数用于衡量财务风险,二者的乘积即为综合杠杆系数,用于衡量公司的总体风险。

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产业投资基金应对所投资的单一投资项目或企业的综合杠杆进行正确引导,当过多地使用财务杠杆,就引导其使用较低的经营杠杆,从而抵消财务杠杆系数较高的影响;反之,如要过多地使用了经营杠杆,就要引导其通过减少使用财务杠杆来加以平衡。

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是指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测算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动态不确定性分析,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项目评估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弥补敏感性分析的不足,在进行项目评估和决策时,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尚须进一步作概率分析。

概率树分析法 概率树分析是一种从结果到原因逻辑分析事故发生的有向过程,遵循逻辑学的演绎分析原则,即仿照树型结构,将多种风险画成树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若能在此基础上对每种可能性给出概率,则为概率树法,它可以使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更为准确地判断每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进而计算出风险的总概率。

风险调整分析法 风险调整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二是确定等值法。因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比确定等值法更方便实用,所以在产业投资基金进行项目风险衡量时可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在产业投资基金进行项目决策时,对于投资风险大的项目应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对于风险小的项目应采用较低的贴现率。

期权分析法 一般来说,在使用贴现现金流量进行决策时,是事先将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看作是既定的,并假定所有的营业条件已事先作了安排,但在产业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中,投资决策的机会往往取决于项目未来的发展状况,产业投资基金在营运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有扩大投资、减少投资或取消投资等不同的选择权,即期权,由于加入了期权的分析,最后得出的净现值或期权价值与不采用本方法的净现值可能相差太远,其结论可能完全相反。

协议控制法

协议控制法是指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安排,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的合同协议约束、法律条款约束以及保险约束三种办法。

对企业的合同协议约束 在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以后,如果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或回报的话,基金管理人可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要求被投资企业不得进行分红,不经过投资管理人的同意不得进行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定向及非定向增发、配股等资本运作活动。产业投资基金还可以针对投资股权出现波动的情况与目标企业事先签订一个股权回购协议,一旦设置的条款生效,企业则必须回购全部或部分股权,从而使产业投资基金达到了风险控制的目的。

法律条款约束 法律条款约束是指通过公司法、投资基金法以及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被投资人守法经营,同时在股权投资中以公司章程的形式进一步约束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及管理层合规经营,从而确保投资基金的利益,并以法律形式规避相关投资风险。

保险约束法 在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方法进行风险转移时,就以相关的保险条款保证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部分风险以保险协议的方式得以控制。

夏普模型变型法

夏普模型主要用来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调整,产业投资基金可通过对其部分指标进行变型后,用在对单一投资行为的风险调整上。

夏普模型的计算公式为S=(Rp―Rf)/σp?

其中:S表示夏普业绩指数,Rp表示某只基金的收益率,Rf表示无风险利率,σp表示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它是总风险。

在产业投资基金调整单一投资行为的风险时,可将上述公式中的分子保持不变,将分母改成该项目所处行业的风险系数。如果计算出来的夏普业绩指数大于1, 则投资项目或企业的盈利表现就会超越该项目所在的行业盈利水平,相应的其投资风险就越小,反之,盈利就差,投资风险就越大。

投资工程的风险控制 篇7

1 目前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中存在的风险

1.1 编制工程量清单阶段的审核风险分析

(1) 叙述工程量清单项目不清晰。按照最新版的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需要描述清楚工程量清单中的每一个项目, 并做特征性描述, 同时也包括对项目工作的具体表述, 主要包括项目实施中所需的材料数量、型号、质量要求, 以及施工参数、技术参数等, 为的是方便投标人按照项目特征进行报价。但是目前不少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 未对项目做特征性描述, 只是简单的罗列, 使得投标人在审阅工程量清单时, 对选用何种规格、种类与技术参数存在不同理解, 增加了工程审核的危险[1]。 (2) 工程量计价清单中项目设置不科学。在建设工程量计价清单上的项目, 其划分有着规范的模式, 以及对应的工作内容, 但是部分招标文件中, 将工程量清单上的内容分解掉, 违背了工程清单计价规则, 可能增加工程造价审核风险。

另外, 施工图纸设计深度不够, 也是工程量计价清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理论上来说, 在投招标前, 应全面、详细制定设计图纸, 且要保证深度, 用来编制工程量清单。但是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图纸设计工作不到位, 往往在项目实施后还未能提供施工图纸, 或图纸深度不够, 如果以此为图纸编制的依据, 则必然会使得工程量清单出现问题, 增加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造价审核风险。

1.2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中的风险分析

(1) 过大的工程量变更增加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设计深度不够或设计图纸本身不完整, 使得工程量清单编制中出现不少问题, 因为和工程实际偏差比较大, 使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变更比较多。另外, 还有一些单位在利益驱使下, 随意变更工程, 增加了工程造价审核的风险。 (2) 虚假的工程资料, 增加了工程造价。在对工程进行特征性描述时, 要求所提供的资料是真实的、完整的、准确的,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一些人员缺乏职业精神, 常常出现资料失真。

1.3 工程清单结算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招标文件, 不同的合同限定口径, 在文件中不得调整, 也不得随意调整。如果随意评估工程量, 会出现重复计算或高估的问题。重复套定额、高套定额等, 会将低价分项套在高价分项上, 而在一些定额中, 可能出现重复套定额问题[2]。最后一个问题, 是材料价格过高时, 如果一些材料商故意提高材料价格, 则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签证时, 材料价格已将运杂费和采保费包括在内, 可是在结算过程中, 又加上了运杂费、采保费, 特别是部分装饰材料, 报价可能出现过高的问题。

2 降低工程造价审核风险的策略分析

2.1 高度重视工程量清单编制与审核中的风险

由于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编制与审核过程中的风险较多, 所以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 均应高度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审核。根据是求是的原则, 要如实编制工程量造价;第二, 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工程量造价编制, 避免出现较大误差;第三, 对于业主委托的单位, 需要确保资料完整性, 保证审批手续过关, 积极做好复核工作, 有条件的工程可并做好复核工作, 如果条件许可, 则应道现场进行复测, 确保工程竣工图的真实性, 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结算造价编制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准确性[3]。

2.2 加强对材料价格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 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 比如钢筋、水泥, 而且用量非常大, 所以材料价格也成为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 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量结算造价的重要因素。降低工程造价, 也需要加强对材料价格的重视和控制。而加强工程材料的控制,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和材料市场供应的研究, 尤其是对价格走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掌握材料价格波动的因素, 合理确定材料采购时机, 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2) 价格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投入, 定期发布全文主要建材与设备价格信息, 以供施工单位参考[4]。另外, 还应重复利用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结算的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和开发适合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审定的材料价格数据库, 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和审核过程中, 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真正控制。

3 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风险控制措施

3.1 重视项目投资估算工作

为了提高对工程造价审核风险控制的效果, 施工单位应重视项目投资估算工作, 对于项目投资估算工作, 首先要高度重视, 加强对造价审核人员的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方法。计算方法;第二, 应该编制正确的、科学的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为投资决策和初步设计编制, 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5]。

3.2 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必须执行限额设计, 将限额设计始终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个极端, 并利用价值工程对财政性投资项目设计方案, 不断优化和比较, 最终使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工程项目在初始设计阶段, 实现有效、合理控制。

3.3 完善工程项目变更流程, 并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水平关系到工程造价, 加强合同管理, 并完善工程项目变更程序有助于控制工程造价审核风险。为此, 需要加强对合同执行的审核力度, 提高合同管理控制效果。对于财政投资审核人员, 应积极了解和学习合同, 了解并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计算机构业务人员系统培训, 注重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办事效率[6]。另外, 在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上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 出台投资项目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 切实做好建设资金预算的编制、监督、管理等工作, 控制工程造价的审核风险。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项目工程越来越多, 而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审核, 是一项专业性工作, 需要高度重视工程造价的审核, 同时也因为它是政策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 需要审核人员具备较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 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熟悉各个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 在审核中多利用知识与技术, 实现对工程造价审核的全面控制。

摘要:新建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做了修订与完善, 相比以往的规范, 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 根据目前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规定, 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工程项目中, 应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而这也就要求对清单计价项目工程造价审核, 将转变为财政性投资工程造价审核形式。文章从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常见的审核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核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政, 陈彦璋.浅谈BT项目投资方风险防范及造价控制[J].工程经济, 2015, 23 (03) :5-10.

[2]张丽燕.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跟踪审核风险的识别及决策[J].科技视界, 2013, 14 (01) :74+118.

[3]唐俊.浅谈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要点[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 23 (06) :200-203+10+9.

[4]徐时环.浅析如何加强市政项目的造价控制及管理[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24 (03) :423-424.

[5]钱新月.财政投资工程预结算审核问题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4, 14 (09) :29-30.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 篇8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各投资经营主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加剧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控制内部经营活动和应对外部风险的难度, 围绕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与监管,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关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投资风险控制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提高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效率,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1 投资风险的内涵与内容

1.1 投资风险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 (Knight) 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 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把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另外将“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同时指出利润就是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1]。

投资风险有两层涵义。一是不可能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是指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即收益的不可能性。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投资活动时, 其目的是获取收益,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内外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企业的预期目标可能实现不了,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可能性越大, 投资风险就越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各种经济工具和数理工具对可能性风险进行定性定量测度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方法。二是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还指对于投资结果的无法预测性, 即投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与管理中, 经常面临收益不确定性问题, 不可能预知所有可能的后果, 即便知道, 也无法测度, 不知其出现的概率, 因此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

1.2 投资风险的内容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指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有效经营国有资产的经济实体, 是拥有国家委托经营的国有产权、投资决策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法人资格, 对财产关系和债务关系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既不是事业单位, 也不是民间团体, 而是以国有经营性资产为产权基础的从事资本经营的法人单位。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与市场内各类投资经营主体的境遇是一样的, 而且它的地位更特殊, 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 因此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

投资经营主体面临着来自内部经营活动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风险。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总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作为微观基础的投资企业来说, 就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有利的, 也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就要受政策法规风险的影响, 如出台行业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各类市场行为法规等。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超出投资者自身控制能力之外, 由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企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和外部贸易壁垒等投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如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容量、竞争对手等) 。

(3)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收益的变化, 是投资主体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 如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负债过高等。

(4)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对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可行性估计不足造成的投资失败, 主要指所投资的领域或行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在未来具有竞争性, 如生产线技术、产品科技含量、技术的可转化性及成本控制、技术的成熟性与适用性、替代技术和技术生命周期、知识产权等。

2 投资风险控制与决策

2.1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投资风险管理是投资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预期程度, 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处于可控范围内。根据COSO 2003年7月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草案) 》, 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 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 从而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框架由3个维度构成:一是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 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市场目标等;二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 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三是投资主体 (企业) 整个组织构成, 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类项目或业务、下属各控股公司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为投资主体 (企业) 目标服务, 投资主体 (企业) 各组织层级都要坚持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各种要素和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2]。投资主体风险管理与控制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可以运用此模型, 将投资经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纳入整个管理体系, 保证投资主体多重目标的实现, 为管理决策者实践操作提供规范化流程参考。

2.2 投资风险决策

根据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企业肯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方案, 但往往是高收益率意味着高风险, 对风险的选择不同决定收益的不同。一方面是既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对比不同投资类别, 选择较高投资收益且承担较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既定投资方向下的投资风险控制最小化, 即投资目标是确定的, 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概率。主要体现在:

(1) 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 但应当理解为:风险大的投资, 在风险控制得好时, 收益也大;在风险控制得差时, 收益降低;若风险失控, 收益可能没有甚至发生损失。

(2) 合理规避风险。

即在投资收益相当的投资决策情况下, 选择相对风险较小的, 即使有一定的风险也应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发生的程度, 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当前投资体制的深刻变革, 使投资领域及投资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投资主体由过去的单一的国家主体发展到国家、企业、私人、外来资本等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面对如此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投资决策, 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如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中的期望损益决策模型, 它是以期望损益或期望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但是期望损益模型是建立在绝对的期望损失额或期望收益额的基础上的, 没有考虑到不同决策主体面对相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而期望效用决策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局限性;马尔可夫风险决策模型和随机模拟的重点在于获得不同决策下的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并以此为基础, 再应用期望损益决策模型或期望效用决策模型[3]。

2.3 风险控制矩阵分析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将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发生对预期收益目标的影响程度两种因素构造到直角坐标系中, 并划定每个因素的变化范围形成矩阵区域。两种因素的评估衡量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实现:采用定性方法即由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无法量化, 但借助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可以定性描述, 如“极低”、“较低”、“中等”、“极高”等;采用定量方法即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用实际意义的数量表达, 一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发生的统计学概率、影响程度的收益率或损失额等。对两因素的层次划分以分析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若进一步细化, 就将层次划分范围缩小, 扩大层次数量。

(1) 可能性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1。

(2) 影响程度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2。

(3) 风险矩阵图。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2) , 1~9选项代表各类风险状况定性分析, 如选项 (1) 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 (9) 发生的可能性为“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中等”。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3) , 如风险1可解释为项目投资的风险发生概率为85%, 由此造成的损失为180万元;风险2可解释为项目实施风险概率为40%, 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为380万元;而风险3可解释为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在54%~61%之间, 风险损益在740万~920万之间, 在坐标图里用区域来表示 (见图4) 。

通过矩阵分析图可以对各类风险决策进行直观判断和比较, 从而制定其优先方案和策略。如图4中, 将矩阵坐标图分为4类区域, A区域:相对安全区域, 一般也是决策的优先方案;B区域:应严格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C区域:在承担风险的同时, 应制定各项预防管理控制措施, 把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D区域:属于高风险、高破坏性区域, 应尽量规避或转移各类风险, 同时严控风险发生和制定各项应对措施。

3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管理

前几年新加坡中航油炒作石油期货濒临破产, 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长虹、TCL家电企业至今一蹶不振, 源于当年战略决策失误而巨亏;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违规炒作期货铜而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关键在于内部监管不力。这些案例引起了国民对国有资产管理及安全的担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到:“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对于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经营来说,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资产安全进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所以在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培养与建设中应当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方面, 在投资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将风险意识摆在突出位置。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文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较为系统的划分, 对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作了详细解释, 明确了风险管理实施流程、实现目标和原则。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回报,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荣融同时提出, 要在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这对进一步推进将风险管理纳入制度建设,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及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4]。

3.1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作为独立法人, 以公司制实施内部治理, 既担负投资经营确保资产增值的义务, 也要承担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 以往不注重投资效率、投资浪费或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要改变, 即做到:

(1) 明确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责任。

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树立风险意识、规范投资决策过程。

(2) 确保投资主体分享风险报酬。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积极发挥管理潜能, 寻求最佳投资策略, 并在投资经营中积极采取降低风险的各种措施。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4) 严格监督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授权经营关系, 降低制度风险。

利益、风险态度、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契约建立的不完备, 极易出现代理方与委托方目标不一致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5], 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3.2 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 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 如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状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进行收集, 分析税收、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探索投资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收集市场风险信息, 如分析经济景气状况、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市场供求关系等;收集经营风险信息, 如分析制订企业战略计划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企业投融资流程细节、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质量、新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等,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集技术风险信息, 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对科技转化的可行性分析等。

在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信息作出风险分析评估, 风险评估由识别、分析、评价3部分组成。风险识别是发现整个投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对这些发现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 指出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 说明哪些风险是关键的;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各类风险的权重关系等。

3.3 加强对投资项目 (投资客体) 的可行性研究

国有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造成目前国内经济中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 生产性企业产能过剩、浪费严重;而部分行业由于投资回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等原因造成投资不足,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既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对所投资的行业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又要立足长远战略, 注重投资的长期稳定回报。

3.4 投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

通俗地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基本手段, 包括投资客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是国有投资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通行做法,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应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化实施的途径, 降低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风险。

3.5 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任何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都有个过程, 比如投资前的调研分析、专家报告、可行性分析等以及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如项目实施质量、工作时间、财务审查等。因为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效果, 给投资主体带来损失, 所以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存在广义上的风险。尽管一般认为这些风险属于管理的范畴, 但只要具有使预期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应当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

具体做到:首先, 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按计划方案有步骤实施, 并依客观情况作必要调整, 对投资项目进行追踪管理与控制, 尽可能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其次, 对投资实施后的后续分析与评价, 比如将实际回报收益与预期收益作比较, 分析差距原因;最后, 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4 小结

风险管理的本质, 就是将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领域最大化, 将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楚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决定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风险不能量化, 但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却是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有效方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要求一方面加强投资主体对内部制度风险的控制, 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规范经营管理流程等;另一方面提高抵御外部市场环境的风险的能力, 制定投资预防与控制机制, 改善国有资产投资效率。

摘要:投资风险控制是投资经营主体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资风险的形成及来源, 分析了投资经营主体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及如何进行投资风险决策, 提出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控制从内部制度风险控制到外部市场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Frank Knight.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York:Houghton Mifflin Co, 1921.

[2]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 2005, (6) .

[3]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08—334.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导》的通知[S].2006.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 篇9

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1.1 政治风险及其成因

政治风险是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最普遍的风险类型, 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种风险。目前全球局势相对比较稳定, 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仍然会有很多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会威胁企业的对外投资安全。政治风险的类型一般包括战争风险、社会动荡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政府违约风险等。对我国企业而言, 目前面临的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于投资目的国与我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所致。例如, 2005年,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投资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事件, 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可能为由阻挠了这次并购。

1.2 经营风险及其成因

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不科学或者对外投资经验不足导致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很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环境的把握能力不强, 自身投资经验比较缺乏, 一旦遇上比较剧烈的经济环境变化, 会给企业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另外,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不注重品牌意识, 在国外的品牌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 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一旦出现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 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亏损。

1.3 金融风险及其成因

金融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种。

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 尤其是大型并购项目更是耗资惊人, 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融资才能筹集足够资金。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投资规模, 往往对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 很多项目的收益无法覆盖巨额的融资成本,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验不足, 往往会面临着定价风险、税务黑洞、资产错配等类型的财务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引发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价格变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我国由于一直实施汇率管制, 且风险规避和对冲机制不健全, 所以企业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近些年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汇率风险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规避和化解。

1.4 管理风险及其成因

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环节的缺陷而给对外投资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管理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外投资的管理要远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 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人文环境等差异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也给企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在近些年投资规模飞速扩张, 很多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对外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 盲目地进行扩张投资规模, 等到风险发生时已经来不及应对。

2.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管理经验不足

近些年来, 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企业缺乏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经验, 也缺少高水平、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人才, 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对外投资的形势发展需要。

2.3 企业投资发展战略不明确给风险控制带来难度

在我国企业纷纷对外投资的浪潮中, 有部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完全是为了响应号召或者赶潮流, 企业没有明确的对外投资发展战略, 这给风险控制带来了难度。如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前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 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投资规划, 对外投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相吻合, 往往给企业风险控制带来很大困难。

2.4 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针对对外投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尤其是缺乏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往往都是事后处置, 缺少相应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等能力。例如, 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我国中信泰富和中海油对外投资巨额亏损事件, 就是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

3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3.1 对外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企业一定要慎重开展对外投资, 在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企业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投资国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对外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时, 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 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首先,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 要对国际政治局势进行全面的分析, 尤其是要分析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如果投资所在国或地区存在战争、社会动荡等风险, 则需要谨慎考虑投资。其次, 企业要对投资国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因素。最后, 企业还要对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面临的市场风险。

3.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对外投资对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非常高, 只有建立了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的企业才能很好地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控制。近些年来,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球化风险防控机制, 因此企业仍然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首先, 企业要针对对外投资设置一套全球化的内部控制机制, 各部门负责人都要积极参与内部控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以及投资规模确定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 各部门负责人要在职责范围内承担其风险防控责任。其次,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对外投资运营风险, 要对投资过程中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以及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并制定包括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会计控制、授权等一系列风险控制制度。

3.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预警、防范和控制。

首先, 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来负责统筹和组织这项活动。组织机构的成员应该包括树立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管理人员、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 有些时候还应包括外部的咨询管理专家。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应该独立于企业的财务部门之外, 直接对企业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 不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进行干涉。

其次, 财务预警系统要对企业潜在的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控, 对潜在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知。

最后,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之后, 还要利用财务、统计模型等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分析, 挑选出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些风险进行研究, 预估其将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目前,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环境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完成的, 企业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额度, 随时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3.4 政府要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投资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为企业的经营与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首先, 成立专业的对外咨询机构。我国政府应该在自身外交关系开展的基础上, 对外部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负责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还需要一个专业的评估机构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其次, 我国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志, 这些投资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并且其特殊背景往往容易加大投资的政治风险。因此, 国家要尽量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从而平衡投资格局, 降低政治风险。

最后,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金融政策体系。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跨国服务的数量比较少, 且规模不大, 因此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服务支持, 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金融体系, 鼓励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外投资进行服务, 鼓励银行在投资较多的国家建立更多的分支机构, 为企业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4 结语

企业对外投资伴随着众多类型的风险因素, 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对对外投资风险的重视, 及时发现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措施, 提升对外风险控制能力, 保障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 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本文基于此背景, 对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提出一些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类型,问题,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康利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政治风险评估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1 (06) .

[2]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04) .

[3]曹旭平, 黄灿, 沈杰.中国对外投资风险防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05) .

浅析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的控制 篇10

国内企业尚未建立相对统一、开放及完善的市场体系。当前, 我国投资市场体系与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仍然显得十分不平衡、不完整, 也很不稳定, 这主要因为我国投资主体处于一种较为复杂、不够健全的市场中, 其受到行政干预和市场双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 行政干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行政力量, 以及市场发育不平衡的宏观背景, 都为我国投资主体身份不明、投资行为缺乏理性营造了不良氛围;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完善和成熟的客观现实, 也使我国较多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难以从根本上实施和进行, 而系统性风险又与特定主体相关联, 某些投资可能仅仅对某一企业来讲才具有较高风险, 则企业在经调查求证后, 若发现投资项目存在很大风险, 只要排除投资是盲目性重复建设行为, 即可在有效的产权交易市场上以转让相应产权的方式有效转移风险, 但目前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并不能真正满足企业转移风险的要求。

我国关于关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的立法十分不完善。首先, 我国产权交易立法严重滞后, 这不仅表现为国内缺乏一个全国性统一而协调的并购立法, 还表现为已出现的几部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法规本身存在实效性差的缺陷, 以《公司法》为例, 该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股份时须在证券交易所进行, 但同时法人股又限制流通, 则如此内容在客观上大大限制了一些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然后, 目前国内除了《保险法》, 几乎再无关于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任何立法, 这使我国企业展开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法规力量支持。

我国企业仍缺少相应的高速有效的股权投资资讯系统。因受到投资市场阻隔、国家尚未开放及时性和有效性投资信息网络等因素的限制, 当前我国企业仍然无法及时查询相关信息, 其导致国家很难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无法在投资行为发生前做出有效性调整, 而多半只能实施事后干预和惩治, 其大大降低了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能力。此外, 各种投资者也因为资讯渠道不畅, 而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市场调研, 最终很难把握市场状况、准确识别以及预测投资风险, 造成了企业进行某项投资的盲目性和较高的风险。

企业仍未理顺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经营者利益的获取和自身风险承担之间不相匹配。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而言, 其具备一种独特的委托即代理关系, 换言之, 一个“出资者”机构介入企业所有者层面和经营者层面之间, 并以所有者代理人的角色行使其所有权。但真正的问题在于, 在现实的投资管理过程中, 我国尚未构建起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并且未能切实形成国有资产运营效率负责的主体, 这导致我国企业一方面陷入企业内部人控制造成国有资产经营者所设投资项目利益获取和风险承担不匹配而无法投资成功的境地;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风险意识淡薄甚至存在过度投机、过度涉险的倾向, 而加重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尤其是上市公司企业, 由于法人股无法流通, 企业便必须自留投资风险。

不乏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存在盲目扩张的冲动。扩张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本能, 但任何形式的扩张都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根本条件。一直以来, 我国都热衷于将企业发展速度当作企业经营者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并很自然地将企业自身经营规模与经营者的能力评价以及报酬等相互联系。如此一来, 问题便出现了, 有些企业经营者则极有可能并不真正出于竞争的目的, 而一味地为了凸显个人才干, 去追求个人或者某一利益集团实际经济利益, 而赞成企业进行盲目的扩张。则这种形式的规模扩张, 必然会只追求于企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营规模扩大, 并对投资风险视而不见, 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发展的稳定性以及投资回报的稳步增长明显受损。

二、实施我国企业股权投资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为了解决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完善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 我国企业应积极进行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其中应做到:

选择实施产权管理的、极具能力对国有资产担负财产责任的机构。理论上分析, 在彻底弄清楚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以前, 企业可以先进行另外的尝试, 即仿效一些上市公司的做法, 坚持“谁出资谁拥有”的原则, 处理那些产权不明晰的国有资产。也就是说, 先由出资人做出决议, 经过出资人授权其法人代表完成法律所认可产权协议的签署后, 再要求企业经营者权责利的一致和完整, 最后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真正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分析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源动力。

健全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相关的立法体系。我国应逐步强化、逐步完善企业产权交易的相关立法, 创造一个利于企业实施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 同时还加速风险管理立法, 特别要以法律的强制性, 来推动企业界重视风险管理规划的进程, 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和控制机制, 最大程度上完善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发展。

建立投资资讯系统, 创新风险信息咨询服务。我国不妨以保险业为主体, 由企业界和政府共同参与成立相应的基金, 构建投资信息中心, 并要求该中心能够充分收集各类风险的损失概率及损失幅度的资料, 以及足以导致增加或减少损失概率的相关因素的详实资料。其中须囊括有国家产业政策和税率及税制的重大调整状况、利率与汇率的重要变动情况, 以及有关变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具体信息。当然, 该信息中心还要收集企业相关的主要行业及其骨干企业经营与财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趋势性资料, 以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等。值得一提的是, 该信息中心还要采取开放性信息共享方式, 借助于计算机的网络授权提供相关服务, 或者以其他出版物的形式提供有关信息, 真正建立健全投资风险资讯系统, 努力将企业风险管理由消极地挽救和处理转变为积极地预测和防范, 达到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

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规避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对于有些企业盲目投资、缺乏长远性规划的行为, 我国应积极尝试在企业每年所设对外投资金额方面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管理时, 参考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和战略, 进行股权投资规划和布局方案的编制, 并在企业投资规划和布局方案指导下, 主动寻求合作方, 规避投资盲目性, 提升股权投资成功概率。

完善投资管理制度, 明确出资阶段管理流程。企业进行投资, 其出资阶段主要分为项目提出、项目评估、项目决策以及项目实施》等四大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其中, 在项目提出阶段, 企业应对相关项目跟踪一段时间, 在此基础上获取该投资项目的规律及其相关详细数据, 须全面掌握相关区域内名列前茅的同类企业情况, 并由此编制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全套投资方案;在项目评估阶段, 企业应首先建立起评审专家数据库, 并从中抽取有关临时专家及常设专家组建评审小组, 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投资方案进行, 经评审专家投票表决后, 给出书面性评审意见, 对于那些风险巨大、不可行性投资项目给予坚决的封杀和规避;在项目决策阶段, 企业应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方案以及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与表决结果等, 由企业领导层据相关内容进行决策;在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提出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全面负责实施项目决策, 比如起草签订出资协议与公司章程, 外派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等, 认真负责投资项目的运营管理, 构建相应职能的风险预警系统等, 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解决风险隐患, 并且做到岗位不相容, 确定各环节责任的落实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确保对外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 最大限度地规避法律风险及其他投资风险。

三、结语

有调查显示, 我国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股权投资管理时普遍缺少风险意识, 不乏经营者在实施经验管理时出现投资冲动、盲目扩张以及好大求全倾向。正因为此, 我国企业更因在投资方向上审时度势、量体裁衣, 努力回避追踪热点、不注重实证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做法, 正确认识和估计投资潜在的风险。对于一些盲目涉足其他行业的做法, 企业应认真研究投资项目的作用范围、程度和有效性, 深入实践系统、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尽快建立股权投资风险监控机制, 并采取恰当的股权投资风险的评价方法, 加强企业股权投资的管理, 实施有效性股权投资风险控制。

摘要:近年来, 我国企业迅猛发展, 企业超级兼并的浪潮越演越猛。在获取经营规模、品牌建立的同时, 多数企业不具风险意识, 而疏于股权投资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客观地说, 在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的情况下, 企业股权投资的成功管理是必须要以风险管理为前提的。针对当前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本文展开相应的分析, 以真正提出有用性对策, 为我国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做出相应的努力。

关键词:企业,股权,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柏高原.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治理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05)

[2]、王艳晓, 赵会茹, 孙晶琪.谈项目后评价在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财税, 2010, (01) .

[3]、李雪欣, 姜海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基于辽宁外资企业的调研[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投资,风险控制才是王道 篇11

日经股指的暴跌引起了“全球性的反应”,不但引发了包括韩国和中国(包括上证和恒生)等东亚国家在内的熊市,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市场也均因此有较大幅度的下跌——也就是说,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几乎没人会不受影响。

本次日经股指大跌所反映出的是:“世界经济的好坏已经完全取决于资本意志”。

经济学家对此的评价中,以来自欧洲,但供职于日本“大和资本市场”的经济学家托比亚斯·布拉特纳的讲话最为直接——他说,“现在,所谓的全球经济增长,其实纯粹是由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所推动的账面增长,与经济基本面的实际情况几乎毫无关系。”

他还指出一个大家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早在21世纪之初,世界商品交易额与商品总价值之比就已经达到百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纸面上的财富越来越多,世界经济的风险也就越大——大家都在通过各种理财和投资机构,做着买入和卖出的危险投机游戏。”

但世界已经成为资本主导的世界,认清这一事实对仍然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意义重大。我们不能像布拉特纳先生那样完全摒弃投资理财行为,因为,如果我们还像共和国过去的三代人那样,有了闲钱全部存银行,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而且在这个银行利率的保值功能逐渐下降的大时代背景下,投资理财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资产价值安全的必然选择。

从本次日经指数暴跌事件和布拉特纳先生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推论,即:在这个因资本流动,而使得现代财富的主要载体——纸面财富不停动荡的世界里,投资理财最重要的也许不是赚钱,而是有充分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应急预案保证。

越是动荡,生存就越艰难也越重要,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才是真正的赢家——道理很简单,只有站着的人,才有资格分利益,而倒下去的,将被世界所抛弃和遗忘。

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 篇12

关键词:投资担保,代偿,风险控制

投资担保公司是中小企业的一条重要融资渠道, 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投资担保公司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下, 由于货币政策回归稳健, 银行信贷紧缩, 使得担保行业链上各参与者危机频出, 投资担保公司业务运作问题凸显, 风险空前增大。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从金融资本、中小企业、银行和投资担保公司等在担保业务链条上彼此之间的关系, 发现投资担保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风险的重要原因, 找到投资担保公司规范运营、规避风险、增加收益和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至关重要。

一、投资担保公司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一) 投资担保公司发展迅猛

根据银监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 截止当年年底, 我国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达到6030家, 收资本总额达4506亿元, 同比增加约1000亿元, 平均注册资本为0.75亿元, 全行业资产总额达5923亿元, 净资产4798亿元。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 国内中小企业大多进行生产转型, 资金需求很大。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 社会中的民间资本非常充裕, 投资渠道狭窄。由于当时投资担保公司进入门槛较低, 各地投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据统计, 湖北省荆州市从2000年成立第一家投资担保公司到2011年以来, 注册资金已经由最初的500万元增长到近7亿元, 担保总额有最初的1500万元增长到16亿元, 10年来, 担保总额增长100倍。在2008年一年内, 河南省郑州市就新注册开业了120多家投资担保公司。2011年上半年, 重庆市已经有109家投资担保公司获取经营许可证, 注册资本达到180亿元, 担保总额达到1310亿元。

(二) 投资担保业务需求急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中小企业以其应变能力强、受经济震荡影响小、新机制引入快和创业管理成本相对低等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并迅速崛起。当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 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资金缺乏是其发展壮大的瓶颈。第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纷纷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各国央行大量发行货币, 导致通货膨胀, 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加大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尤其对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 产品销售难以消化不断提高的成本。同时, 通货膨胀又导致资金放贷紧缩, 中小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更为紧张。第二、信用评价不高导致融资困难。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储备有效、负债能力不强、破产风险较大以及发展方向相对于大企业较为不确定等因素,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不高。企业的信用额度及资源, 要通过不断的广告投入或者社会公益事业宣传获得。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初期, 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承担巨大的宣传费用, 信用度无法快速提升。第三、金融银行的利息较低, 股市长期熊市, 楼市泡沫加大, 闲散的民间资本缺少合适的投资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来快速获得经营资金。但由于民间借贷的自发性、盲目性、无序性和约束缺失等不足, 资金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及市场金融资本的正常运转产生不利影响。

投资担保公司的出现, 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营, 为借贷双方提供经济调查和信用担保等业务, 打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资金瓶颈, 也促进金融资本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 有利于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 投资担保公司问题凸显

一些投资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盈利能力不强、担保资质不高, 为了获取大量资金促进发展, 以担保的名义开展高息借贷。通过高息吸储募集资金、以高利率贷款从中赚取利润。这类投资担保公司一般有两类:一类由关联企业成立, 即由母公司成立注册投资担保公司, 将担保的资金用于所辖的另一公司。如, 一些房地产公司为了快速获得资金拍卖地皮, 成立自己的投资担保公司来满足大量资金需求。

另一类直接开展民间资金借贷。经调查研究, 投资担保公司进行借贷的业务链条中有“中间人”、“散户”、“庄家”等, 投资担保公司处于业务链条的中心, 即“中间人”。投资担保公司一般处于业务链条的中心。作为“中间人”的投资担保公司为了支付前面放款人的资金本息, 就必须不断招揽后续放款人的资金。一旦资金断流, 在高息融资的本金和利息无法支付的情况下, 资金风险会迅速传播, 从而引发金融资本和社会恐慌。

即使投资担保公司的高利贷资金能维持下去, 所得到的利润和偿还的利息都来自实体经济, 追本朔源, 中小企业是其最终负担者。中小企业也面临“贷不到款拿不到资金是饿死, 拿到高利贷资金是自杀”的畸形困局。这种资金利益链条, 折射出混乱的金融资本秩序。在温州借贷危机发生后, 社会有关人士提出“三逃”, 第一是中小企业倒闭逃跑, 第二是投资担保公司逃跑, 第三是银行逃跑。

二、投资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 担保管理团队不专业

投资担保行业内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娴熟的业务技巧的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匮乏, 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投资担保业务要具备管理、金融、经济、法律、财会和税务等基础知识, 也需要具有生物、设备、电子和软件等与担保对象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多数投资担保公司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及从业经历, 对投资担保的业务结构、市场定位和担保原则模糊不清。缺少专业的评估人员, 对担保对象不能

The Capital Luck Camp|资本运营

客观调查和详细分析。

(二)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缺失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保障投资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投资担保所能依据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更加侧重于资金提供方的权益。《物权法》虽对《担保法》中的担保物权进行了完善, 但满足不了对于日益发展且丰富的担保业务需求。由于对担保对象的调查、担保审批、风险防范、债务追偿、资产保全等业务管理制度缺失, 担保公司业务开展随意, 担保审批判断失误机率较大, 加大了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 实力不够、规模偏小

投资担保公司之间注册资金数额的差别很大, 有的多至过亿, 有的不足千万元。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 距离银行的授信条件和授信额度差距较大, 所能得到的担保贷款资金就少, 担保费用随之降低, 经营赚取的利润较少。根据统计, 近八成的投资担保公司所担保的资金为短期流动资金, 期限最多是半年, 中小企业所长期资金的需求还得不到有效满足, 经营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四) 投资担保公司自身风险控制意识差

投资担保业务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集中了资金风险、信用风险和生存风险等多个重要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的审核、运行监控、资金追偿等相关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 管理制度的缺失将导致投资担保公司风险防范的办法不多, 抗风险能力不强, 缺少事前预测、事中监控、事后化解的能力。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可抵押的资产不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比较低等自身缺陷, 加上资金需求的频率高且生产经营风险高, 都将导致投资担保公司代偿的机率增大。

(五) 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社会整体较低的信用水平, 个人和企业淡薄的信用意识, 导致贷款违约机率较大。由于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 投资担保公司和借款企业信息不对称, 获取企业信用评价的渠道较少, 所以辨别中小企业信用优劣的可靠信息较少。银行基本不会涉及高风险业务, 投资担保公司将承担着更大的经营风险。

三、投资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

(一) 担保费用过高, 从事高利贷

投资担保行业对担保费用和企业支付的利息没有硬性规定和统一标准, 缺少规范的行政监管和市场准则。投资担保公司之间为了招揽更多担保业务, 不断压低担保费用, 提高支付利息, 恶性竞争经常发生, 在这样的担保环境下, 企业的融资成本太大, 生产经营风险过高。如果借款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 资金链发生断裂, 对于投资担保公司将会是致命的危险, 对整个投资担保行业也是巨大的打击。

(二) 高息吸储, 非法集资

有的房地产企业、煤炭销售企业、小规模资源矿产企业, 为了降低借款成本, 自己建立注册投资担保公司, 从而促进原本企业的经济发展, 赚得的利润用来计时偿还贷款, 如果原本企业受到国家政策或者经济发展大势的影响, 一旦经营出现问题, 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 担保业务同质化

当前投资担保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设计、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服务销售方法、技术含量都大致相同。

(四) 担保对象的经营水平低

在市场经济中, 中小企业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政策支持、社会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中小企业产品本身的科技水平的高低, 会计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会计处理办法、财务制度的落实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能力也大不相同。

(五) 监管缺失带来的风险

政府对投资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和担保能力不进行充分的监督管理, 投资担保公司出现巨额代偿, 会远远超出投资担保公司自身资金能力, 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四、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 建立资金补充机制

投资担保公司引入风险投资进入担保业务链, 引导风险投资方参与到担保业务中来, 彻底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风险投资方对中小企业做出承诺, 满足金融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需求, 同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优惠价格参股该中小企业, 提供新的资金来偿还贷款, 这样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继续生产经营。对银行来说, 坏账损失的风险得到控制, 资金安全有了保障;对投资担保公司来说, 有效地避免了代偿风险, 顺利地获得资金贷款, 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获取预期的目标公司。

(二) 合理灵活地运用反担保措施

除了把房地产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之外, 投资担保公司要尽可能地将中小企业的成套设备或者生产线作为反担保抵押, 这是因为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不容易被损毁、转移或者变卖。投资担保公司也可以把中小企业的股权用于抵押, 一起把抵押物品的买入期货合同签订进去, 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资金, 投资担保公司可以优先处理或者销售抵押物品。还可以与中小企业、证券公司共同签订合同, 设置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值的最大预警, 将中小企业的流通股作为抵押物品, 如果股票市值达到预警指标时, 中小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补足市值, 投资担保公司要求证券公司把企业的股票进行平仓处理。

(三) 建立投资担保风险预警系统

利用数据库建立客户的风险预警系统, 为投资担保公司提供全面有效的参考信息, 满足在担保业务发生前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预测的需求。风险预警系统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应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动态静态相结合、普遍特殊相结合的原则。例如, 信用值、风险预警值来自于上年度的数值, 属于静态数据;利润、负债等情况来自于本年度随着经营不断变化的, 属于动态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 建立投资担保风险的预警值, 成为投资担保公司向中小企业开展担保的风险底线。

(四) 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

强化学习培训, 掌握投资担保业务的新技术、新方向、新观念, 提升风险防范水平。不断通过案例分析、行业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 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从业经验, 并不断加强法律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

(五) 顺应宏观经济政策, 拓展投资担保业务

上一篇:会计人员培训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国形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