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反腐(共8篇)
形势与政策 反腐 篇1
形势与政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官员贪污腐败成为一个市民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导致腐败的形成,最大的原因大概便是权力的使用不当了,所以,如何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便成为全党,全国的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想,最根源的还是理想信念的丧失,封建思想的参与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是的,思想是影响人们的行为。思想守旧,西方腐朽的思想被彻底根深蒂固的时候,怎能清廉起来呢?第二,权力过于集中,对权力运行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没有阳光这么好的防腐剂,怎能杜绝权力的泛滥呢?第三,干部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滑坡。多少干部进入社会大学之后,甚至之前就已经被扭曲了,谈何清廉了呢?
经过上这节形势与政策,我才发现原来当代各国都存在严重或否的腐败现象。至于又是为何呢?首先,当代国家腐败现象最为严重多为如朝鲜等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而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其次,发达国家反贪制度比较完善,对官员的监督力比较大。最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腐败现象就更猖狂。虽然政府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还要清醒看到,这些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在行政权力集中的审批、执法等部门和资金资源管理权集中的领域易发多发。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逐渐增多,有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极坏。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我们应该认识到,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近年来,不少腐败案件刺激了人们的神经。***、陈良宇、刘志军、郑筱萸、康日新、许宗衡……虽然惩治这些腐败分子的力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每个腐败分子都挑战着人们对权力运行和公平正义的信任。还有一些腐败发生在基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这种腐败的影响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就像“苍蝇”,虽然这些腐败现象单个案件的直接危害可能不一定很大,案值也不一定都很高,但它发生在群众的眼皮底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极大。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 1
束,决不允许搞特权。讨论报告还指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其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标本兼治重在制度建设。
然而近几年来,从“房叔”蔡彬到“表哥”杨达才,再到之前查办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因网上热议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最终处理的,这些个通过网络热议打击腐败问题的案例成为新时期反腐的一种现象。
网络反腐已经越来越成为民众参与监督、反腐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网络监督、网络反腐也存在很多问题。从理性思考看,似可得出三点结论性意见。首先,那种“井喷式网络反腐”,实是一种非常态化现象。当各种反腐渠道均能及时有效表达民意之日,也是网络反腐回归常态之时;二是网络反腐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网络反腐是民众反腐形式的一种创新,但也会产生污名化现象;三是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善待并做好网络反腐。“要疏导不要阻扰”,正在井喷的东西如果硬去强制性堵塞,肯定易出问题;“要回应不要回避”,一回避就被动,到关键时刻便失语闭声,事后弥补仍然会失去部分话语权、伤害受众;“要引导不要强求领导”,因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上,网民往往不会以谁的权力大小作评判,这种时候,能否靠及时、真实、理性来引导,更为重要。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开设,彰显的即是这一理念。
腐败像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会一开始就置人死地,它只会慢慢侵蚀这个国家。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等待腐败滋生蔓延进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才想起来反腐倡廉。我们党从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把满目疮痍的中国建设成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共产主义现代化新型强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又怎能止步于腐败问题呢?所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我们一定要警惕,时刻注意远离贪污受贿的腐化。“防患于未然”总要好过“亡羊补牢”。
提倡反腐倡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秉承这样的信念,做一个清正的人。以后,为民者,不行贿;为官者,不受贿。共同创造一个公正清明的中国。把满目疮痍的中国建设成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共产主义现代化新型强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又怎能止步于腐败问题呢?今天,网络反腐不仅成为制度反腐的一个构件,而且也体现了民众对“为民务实清廉”之风的美好向往。各级党委政府只要积极主动地从提高执政能力上入手,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反腐,才能更好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我们一定要警惕,时刻注意远离贪污受贿的腐化。
形势与政策 反腐 篇2
1 制度反腐取得初步成效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消极腐败现象在我国体制转换过程中不断滋生蔓延,为此党中央作出若干严明党纪,加大遏制腐败力度的重大决策。1997年,党中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为源头防治腐败创造了有利条件。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党中央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此,我国从思想、制度等多层面大力整饬吏治,防止吏治腐败。2003年底,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中纪委、中组部组建巡视组到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巡行视察,又派金融巡视组对国有银行巡行监督,强化正面监察力度。2004年以后,《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规范行政机关施政行为提供了法律框架。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7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制度腐建设目标、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方略。
近年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败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显现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治腐败的治本力度渐次提高。在制度反腐建设中,以源头防腐为重点,改革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公共投资、干部提拔等多项制度。迄今,国务院及其下属各部委的审批项目50%以上都被调整,取消、合并审批项目达1800多项,使行政审批的腐败空间明显缩小;经中央批准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90%以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使行政事业收费的腐败行为大幅度减少;等等。二是惩治腐败的要害区间逐渐理清。在推行制度反腐中,打击腐败的利箭直指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如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严肃查处掌握较大公共权力和较多公共资源的个人或部门的腐败案件,以此遏制腐败现象高频率发生势头。三是不断加剧的干群矛盾逐步缓解。制度反腐在转变行政机关作风中,不断鞭策政府官员认真关注并切实解决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觉地维护民众切身利益。据中新社报道,自2009年以来,全国清理涉农收费文件2933个、收费项目5865个,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问题,减轻农民负担6.7亿元。全国查处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救灾救济资金监管违规违纪案件4245个,涉及资金44.5亿元。大量事实可以证明,在制度反腐实践中,民生问题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不断得已解决。
2 制度反腐面临重重压力
毋庸置疑,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我国正值转型时期,旧的体制在更新中渐渐失去作用,新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新旧体制相互交织与相互摩擦,导致腐败现象急剧爆发,使制度反腐面临多种沉重的压力。
首先,钱财侵吞量持续膨胀。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查办腐败案件中,近3年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分别为:2008年60.9亿、2009年44.4亿、2010年89.7亿。尽管这仅是亡羊补牢之后的数字记录,却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腐败个案而言,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有5位过亿巨贪相继折戟: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6亿元,获罪无期;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公款3.96亿元,获刑10年;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陆锦昌因挪用公款2亿元、受贿4750万元,被判无期;苏州市、杭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和许迈永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总额都超过2个亿,其中姜人杰1次受贿额达到8千万,成为大陆单笔受贿之最,现在二人均被执行死刑。此外,小官“千万巨贪”也陆续上演,如山西阳泉市城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长关建军等。透视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并非我国刑法不够重,死刑或无期已是贪污受贿罪重刑之顶峰,令人生疑的是,在严刑峻法面前仍有为数不少的人敢于冒着毙命的风险而疯狂敛财,居然不惧怕法律的严惩。从制度视角分析,如何扼制敢于腐败势头,产生不敢腐败的威慑作用,是亟待求解的制度反腐建设难题。
其次,“硕鼠”生长率居高不下。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从1999年到2010年,全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约为0.18、0.20、0.29、1.3、0.57、0.28、15.1、11.3、15.8万人;近3年立案数量分别为14.3万件、11.5万件和14万件。虽然这仅是有限的统计数字,却足以说明我国当前正处于腐败硕鼠数量疯长阶段。细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腐败案件,绝大多数不是单个人涉案,而是涉及一伙人的“窝案”和“串案”。腐败硕鼠竞相扎堆徇私枉法,聚团贪污受贿。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主犯马德,在任职8年中通过“批发”乌纱帽和工程项目,不仅敛财2385万元,平均每天“收入”上万元,而且牵连出265名共犯。再如,涉案金额530多亿的厦门远华大案,株连国企法人、政府官员及公务员600多人,涉及20多个政府部门,有173起案中案被检察机关提起诉讼。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制度反腐大网密度不断上升的条件下,还存在着不小的能够腐败空间,甚至可以容纳腐败硕鼠组成“谋私共同体”或“寻租生态链”长期集体行动。对此,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作出解释,“反腐败,不仅要有制度支持,还必须执行到位,现在就是有制度却因为执行不到位,制度不能发挥足够效力。”显然,在制度执行过程,如何把能够腐败因素转换成不能腐败因素,急需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作出回应。
第三,腐败施虐面屡屡扩张。国际反腐败经验早已证明,腐败不是政府的专利。对此我国也不例外,消极腐败不仅腐蚀党政机关,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程度地还侵袭着社会各个领域,例如:动摇国家经济基础的“国企改革的最后晚餐”、“金融创新的杀手”、“房地产的涨价联盟”;有辱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多开药”、“多检查”、“收红包”;抵毁教育圣洁使命的“师德滑坡”、“教材拼装”、“便向收费”;践踏体育之本的“踢假球”、“吹黑哨”、“兴奋剂”;颠覆文艺灵魂的“导演黑幕”、“主角交易”、“假唱捞钱”;戕害学术真谛的“论著注水”、“奖项泡沫”、“学衔蝗灾”;民众虽不堪重负却仍有部分人不得不“遇事托人情”、“做事找门路”、“办事送财礼”;等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想要腐败、接受腐败、容忍腐败的愚昧心理在许多领域广为存在。然而,这种负面心理或动机的止损点在哪,拷问着制度反腐可行性底线。对此,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制度不会彻底杜绝腐败,只有文化才能做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活人可以钻死制度的空子,甚至可以人为地重新注解制度。”由此类推,廉政文化可以引领制度反腐建设排除腐败不断蔓延的困扰。
3 制度反腐未来选择缘由
从大量的网络反腐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互联网蕴藏着一种新型的“防腐机制”,将其融入制度反腐建设中,可以践行新加坡的部分反腐经验,即产生“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的收益,使制度反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3.1 “倒逼机制”引发“危惧效应”
网络反腐理论认为,互联网中酝酿着一种“倒逼机制”,其中“倒逼”的源头是网民,“倒逼”的对象是纪检监察机关。消极腐败现象的任何蛛丝马迹只要进入网民视线,就会迅速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腐败硕鼠在网上与网下同心协力穷追猛打中原形毕露,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在不断放大中形成强烈的反腐风暴,咄咄逼人的气势无形中不断地向纪检监察机关施压,直至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介入调查处理行动,腐败硕鼠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由网络曝光的“躲猫猫”、“多妻制”、“零税收”、“灾难财”、“公款游”、“最牛局长”等诸多事件受到法办,都是“倒逼机制”作用的结果。以周久耕为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局长因不当言论,引起网民愤怒和关注,在一次会议中其手腕戴“高档表”,身旁摆放着“天价香烟”被网友拍照传到网上,瞬间成为网络凝视目标,网民自发的“人肉搜索”查出周久耕大量贪污受贿罪行,导致网络舆论不断高涨,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并对其立案调查,最终判处周久耕贪污受贿罪有期徒刑13年,彰显了网民“倒逼”纪检监察机构作为的威力。
在互联网“倒逼机制”作用下,一个又一个腐败硕鼠落入法网,使官场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周久耕受到法律惩罚后,有些官员手腕上的名表不见了,改用手机时间显示代替手表了;吸高档香烟的少了,吸中档或中低档香烟的多了;口出狂言、旁若无人的官气开始收敛了,变得言行检点、谨慎低调了。虽然这仅属于官场的表面变化,但其背后却折射一种“危惧效应”,官场产生了畏惧感和危机感。以记者部分相关采访为证,有些官员深感只要言行细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民盯上成为众矢之的,面临党纪政纪行政处罚危险,甚至丢掉乌纱帽断送仕途之路,陷于牢狱之灾。由此推断,随着互联网“倒逼机制”不断融入制度反腐建设,其“危惧效应”会不断放大,“谁敢腐败,触网就被拉下马”将成为喝止贪污受贿行为的又一个最强音,从而促进制度反腐建设不断朝着“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方向发展。
3.2 “透明机制”引致“阻遏效应”
“透明国际组织南亚及大中华地区事务专员廖燃曾表示:‘反腐败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需要一点一滴地改造,在社会结构中不断增加透明和制衡两种精神。[1]’”电子政务依托互联网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成为这种透明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并逐步转换成“透明机制”。从信息沟通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具有独特的双向互动性:一是自上而下互动。“电子政务的推行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告的内容和及时性,使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使政府权力的行使显露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防止下级政府或组织利用‘信息垄断权’、‘知情权’,搞‘暗箱’操作,防范下级政府或组织阳奉阴违,净化滋生腐败的土壤。只有经过阳光的曝晒,行政过程才不会长出‘蛀虫’和‘毒瘤,[2]’”。二是自下而上互动。互联网赋予民众“全新的举报反腐、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手段[3],如各层级纪委监察机关网站以及大多数政府网站均公布了授理揭发检举腐败的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此外,还有QQ、BBS、微薄以及民间反腐败网站等,网民随时随地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手段发布监督检举腐败信息。在这种双向“透明机制”作用下,“腐败行为好比躲在阴暗角落里的病菌,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便难逃灰飞烟灭的结局。[4]但是“阳光下的腐败虽有可能,却能得到及时监督、纠正。[5]”
随着这种“透明机制”渗透力不断加大,在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中迸发了“阻遏效应”。从政务信息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不仅使政府信息公开冲破了时空的樊篱,还使掌握政府信息资源的腐败硕鼠失去了垄断、封锁、截留信息的借口,挖空心思利用政府信息交易的市场已走向衰亡。从政务活动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在许多领域把需要多人、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复杂审批业务,从人工操作转化为信息网络处理的数字化程序并实时全程监控,如电子采购、电子财政、电子税务、电子海关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人为因素无空可钻、权力因素无机可乘成为可能。随着这种可能性不断放大,那些依权仗势的腐败硕鼠会失去权力寻租的“自选商场”,自行制造不符合国情、纳税人买单的项目并伺机贪脏自肥的财源将难以复活,编造“改革”、“赈灾”、“扶贫”理由中饱私囊的机会也将难以再现。可以预料,这种“透明机制”越趋于成熟,制度执行力越强,营私舞弊的空间就越少,违纪违法的难度也会越高,阻止腐败、不能腐败的效果则越显著,从而带动制度反腐建设寻围绕着“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的方向演进。
3.3 “网络民主”引起“德政效应”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反腐败实践的一个公理。随着网络民主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日益突现,一种有助于反腐败的“网络民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民平等互动机制。“官员与民众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就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沟通切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和谐发展的道路的良性互动过程[6]”官员与网民在没有中介环节、不讲究身份地位的直接互动中,网民可以从中感受到官员的真诚与坦荡,勇于向“权力”讲真话、说实话;官员可以从中体会到民众疾苦,知晓民众现实要求,更愿意悉心聆听“权利”的倾诉并认真作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顾民众利益诉求,导致群体事件的悲剧将大量减少或不再上演。二是网民自主参与机制。“科学的决策要以民主化为前提。通过网络可以了解社情民意,把相关的公共问题上升到政府议程,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网民作为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体验者,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政策得到拥护并很好地贯彻执行,错误的政策得以及时修正或终结。[7]”特别是在自主参与的网络空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遗忘、束缚的因素逐渐被激活,变得越来越活跃,使网民参政议政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官员将会从中收获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决策参考信息,那些“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的现象“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等虚假信息及行为,对决策的影响将极大削弱或消除。
尽管“网络民主”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但在制度反腐建设却催生了带有廉政文化色彩的“德政效应”。在官民平等互动机制作用下,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纷纷利用多种网络渠道与网民互动,迄今已有50%以上的省级主要官员与网民互动,直面网民不留情面的质疑,对房价、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做出真诚的解释与答复,而不是用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或推卸责任回避矛盾的套话应付网民。在网民自主参与机制支配下,许多政府网站设置了“问政”频道等,人民网还设置了“领导干部留言板”、“舆情会商室”、“人民网评”等官民互动栏目。在满足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网络公共空间不断拓展中,官员有机会更多地倾听民声、化解民怨,更多地了解民心所向、触摸民意脉博、掌握民生需求。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民主”不断完善发达,“德政效应”的文化气息将日益影响着政府官员及其民众的价值观、道德感,将不断提高全社会同心同德远离腐败、拒绝腐败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制度反腐建设沿着“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方向进化。
综上所述,在腐败日益加剧污染社会各个领域,制度反腐任务日益艰巨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开发互联网的“倒逼机制”、“透明机制”和“网络民主”,并与制度反腐建设有机合成一体,即构成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互联网的“防治腐败机制”将会产生强烈的“危惧效应”、“德政效应”和“阻遏效应”,驱动制度反腐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互联网具有“双刃剑”效应,但是,只要客观地辨别和分析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中的双重特性,对其进行去谬存真的鉴别与利用,将会促进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产生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岳.透明国际十五年[J].世界文化,2008(1):7-8
[2]杜治洲.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J].信息化建设,2007(7):11-13
[3]朱四倍.网络反腐重在互动[N].武汉晚报,2011-8-9(特别报道)
[4]杜治洲.透明了,阳光才能进来[J].实事报告,2007(6):41-42
[5]陈兴国.用人制度透明比“老实人”实用[N].京华时报,2010-2-8(10)
[6]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形势与政策 反腐 篇3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政建设;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87-2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建设党风廉政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1 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字面上看,反腐倡廉教育就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洁廉政的教育。同样作为一种改造人们思想意识的教育活动,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一定社会或阶级运用一定的行政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廉洁、廉政思想和信念,并用以指导自身的现实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非常时期,经济在转型、体制在转轨、结构在调整,社会在变革,腐败一直是当前我国政府企业需要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当前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能够看出,大部分的腐败问题都是因为权力集中造成的腐败,还有就是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机制有漏洞。因此对于腐败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来进行预防和惩治,将反腐倡廉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度有效地发挥出来,要充分的利用制度来实现反腐。
3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狠抓作风建设,思想教育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质变就是因为量变的逐渐积累而导致的。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就是从小事开始逐渐走向了腐化堕落的境地,收钱送钱、跑官要官、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谋利、参与赌博、利用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等歪风屡屡侵害党员干部队伍的健康肌体,如这几股歪风继续蔓延,党的执政地位就会遭到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会受到摧残。腐败止于正气,习近平总书记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国法的教育、反腐倡廉的教育,以使干部筑牢思想防线。习总书记提出:“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反腐倡廉关键在“常”、“长”二字,要经常抓,长期抓,坚决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切实的成效取信于民。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以上带下,持续努力的纠四风,收获了令人民满意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使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3.2 严明纪律,权力进笼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纪律严明纪律,纪律不能成为“稻草人”,不能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当前我国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蚁穴,腐败问题高发的地方仍很多,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摆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严明党纪,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让制度发挥其最大功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从政行为,完善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使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法规制度一旦确立,就要使铁规发力、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以实施,而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
3.3 依制选干,从严治吏
在我们这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党的建设事业的领导者,而其中的一把手更不是简单的自然人,而是党和政府人格化的代表,一把手的个人能力和修养关系到整个干部班子的发挥,因此,一把手的选拔和任用也被提到突出位置,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选人用人,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公开选拔,民主测评,有才德者上,杜绝干部成为唯票干部,崇尚满票干部,继而阿谀讨好,做尽老好人,花钱买选票,拉关系。用人方面党委要擦亮眼睛,多双眼睛掌握情况,发现埋头苦干、德才兼备的人,避免失真,提拔任用一心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有些党员干部可能一开始是好的,但是后来却利欲熏心,贪图钱财,贪图权力,变得腐化堕落,那么除了在选人用人上的德才兼备外,还要建立一套对官员的考核、配套罢免制度,使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力求选好人,用好人,及时更新党的血液。从严治党,必须提高警惕,用好惩治这一着,查处违纪领导干部,使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得以切实解决。
3.4 中央巡视,加强监督
从严治党的过程中,监督机制可以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鞭长莫及,往往很多事情监督不到,尤其是地市县的领导以及他们的关系网,为了克服这一困境,中央建立了巡视制度。自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成立,到王岐山领导的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到一省巡视四月左右,以点穴式、巡查式、回访式等巡视方式,及时发现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发挥震慑力,坚决落实责任,敢于碰硬,当好钦差大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违反八项规定开始的。通过加强巡视工作,严明党的纪律,使纪律不流于形式,防止纪律变成一个很松很软的东西,真正强化刚性约束。”在巡视时,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巡检力度,发现腐败贪污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5 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育工作
大胆探索新路径,创新实践载体。运用信息技术,发送手机廉政短信;针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的风险因素,制作岗位廉政风险提醒卡,将卡片放置在工作岗位的明显位置;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设网上廉政警示教育课堂等手段。
开展经常性教育。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在他的“记忆曲线”实验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周期里经常对其进行教育。因此,我们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也要像督促学生学习那样,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宣传栏、报纸等传统载体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微信、微博等信息化载体,充分利用专题教育活动,党政例会等一系列时机和场所,也利用智能手机等信息化高度普及等工具,广泛深入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开展针对性教育。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存在不同的工作阅历、社会经验、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避免“曲高和寡”,“对牛弹琴”现象的发生。
开展先进性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利用党校反腐倡廉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模范作用。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开展学先进、做先进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廉洁从政氛围。
4 结论
通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环境,使正气上扬,邪气收敛。真正体现出廉政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旺青,刘瑛,张云鹏.浅谈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21:186-187.
[2] 武文艳.新形势下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效性[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06:20-21.
形势与政策论文反腐倡廉2 篇4
[摘要]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要借鉴古今反腐倡廉的经验,坚持不懈才能创造一个清正廉明、法制健全、高度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关键词]反腐倡廉;道德教育;健全法制;民主;文明
一、当代社会腐败滋生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的变革
改革开放使我国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国门打开,过去封闭条件下的理性观念也随之瓦解,西方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大举登陆。东西方物质生活的强烈反差,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些官员的精神意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俘虏。
(二)制度约束力下降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法制不健全,制度上有漏洞,坏人就会趁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做好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处在探索之中,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制度只能一步一步地完善。制度的缺陷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分子在制度的空档中频繁作案,危及社会。
(三)人性的因素
人性中既有仁爱、慈善的一面,也有贪婪、邪恶的一面。人的自私在适当的环境中很容易显露出来,其结果必然导致因为个人利益而危及他人和社会利益。正是这种人性的贪婪邪恶,造就了当代社会一大批腐败分子,并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腐败事件。如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贪腐案, 广州市花都区原区委书记潘潇受贿案等。①
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
(一)反腐倡廉方能兴党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唯有坚定不移地反腐倡廉,才能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反腐倡廉方能国泰 ① 佚名.辉煌90年,中共反腐“成绩单”世人瞩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原创.2011年09月20日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渡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旧体制的调整、改革、更替、完善必然是一场重大的社会革命,反腐倡廉建设在其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服务保障作用。
(三)反腐倡廉方能民安
反腐倡廉能够切实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拥有平等发展机会,获得与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真正获得幸福。
三、反腐的方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加强教育,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他们遵纪守法,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以私利而危及全局。这种思想教育工作在廉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健全法制
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更大的腐败。治理腐败,必须构筑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权力的运作,使掌握权的不能贪,这是反腐倡廉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严格执法加大打击腐败斗争现象的力度
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决不能让腐败分子漏网。否则,法律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法律条文再多,对于惩治腐败只能纸上谈兵,无所作为。
(四)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改革
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公职人员,制定严格考试制度,加强考核和审查,加强社会透明度,规范公职人员的日常行为,使反腐倡廉在源头上得以制约并贯穿于始终。参考文献:
[1] 佚名.辉煌90年,中共反腐“成绩单”世人瞩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原创.2011年09月20日
[2] 佚名.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贪腐1.98亿被判死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原创.2011年09月20日
形势与政策 反腐 篇5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示的:“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持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现就我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看,腐败是寄生在个人和单位身上的一棵“毒瘤”,因此,必须狠下决心将这棵“毒瘤”摘除,才能使个人和单位的肌体健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几年倒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党政人员不少,更有陈良宇、成克杰、陈希同、刘方仁、胡长清等省级高官,真可谓成果显著,可以说迈出了反腐斗争的一大步,但这些层出不穷,前赴后继的腐败高官也说明反腐斗争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而是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的。
二、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
1、反腐败斗争不只是惩治少数几个人的腐败问题,而是要以此带动社会经济秩序、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民的日子进一步好起来、富起来。我们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反腐败斗争的“两手抓”方针,把反腐败斗争同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健全法律规范,严密防范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坚持长期作战的思
想,同时打好阶段性战役,一步一步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坚持重点抓领导干部、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廉政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群众举报和专门机关依法查处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文化水平。
《在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反腐败斗争是在社会变革的动态中进行的,决不是停下来搞运动,因此,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必然要受到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影响,所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腐败所表现的程度、特征也不一样。如:五十年代初杀了刘青山、张子善两个大贪污犯,对全国的腐败份子就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而现在的反腐败是在搞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新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情况复杂得多,而且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坚决杀掉那些罪大恶极的贪污腐败份子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此一举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认识反腐败斗争不仅是一场攻坚战,而且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在严格执法、执纪的同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人类社会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只要有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就始终会有人产生唯利是徒、拜金主义等思想。我们国家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社会和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将长期存在。如果我们放松警惕,商品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很容易侵入政治生活中来。
1、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在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
2、权力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一是运用权力可以为人民、为社会谋福利;二是也可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甚至干出祸国殃民的事来。所以,只要国家还存在、政权还存在,就始终存在一个对权力的制约问题。而建立权力的制约机制是需要时间的,就是制约机制建立起来了,还要看各级党委、政府、纪委是否真正按中央和胡总书记讲的落实了。因此,对反腐败的斗争仍然是一项长期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形势与政治反腐败论文 篇6
摘要: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是当今社会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几乎任何社会不正常现象都可以与腐败联系起来。腐败是“异见”朋友们(我称其为朋友自有其道理,多元社会,不必把“异见”对立起来)借以攻击所谓“中央集权”的现国体,攻击毛泽东的主要筹码。因之,反腐败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历史命运(君不见我们的许多要害部门已被共产党的敌人占领,如重庆市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文强之流)。那么,如何认识反腐败?腐败到底是经济性的还是经济性政治性兼而有之?我们不搞阶级斗争,不搞“文革”式的群众运动,是不是我们党用以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群众运动就只有置之历史博物馆?我想,我们仅仅讲怪话,发牢骚是无济无事的,我们最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理论与实践,从历史与现实,从中国国情与西方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反腐败措施,以遏制腐败“前腐后继”,把腐败这个恶瘤遏制在社会容许的程度。
关键字:反腐败 改革 十八大 法制化 监督 廉政 收税 权力 体制 腐败分子
执法执纪部门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以来者羞。这是包拯对腐败的看法,但是腐败二字不仅仅只存在于他那个时代,这个时代腐败依然是社会的一大毒瘤。
十八大中关于反腐倡廉的态度十分坚决明确,作风与廉政的问题,事关政党和政权的建设,甚至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各位名人志士都做过思考。
反腐败进行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与困难,其一存在税务干部行为的风险问题,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它所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首先政法制本身的不健全也会带来执法者依法行政的难度。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诉求和不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多元化所形成的多元化价值观对税务干部的影响和渗透力越来越强。其次违规违纪及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及手段异常隐蔽,加之查处不及时或不力,导致风险警示作用弱化,总结其成因,大体是税务干部对自身风险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
其二,群里运行过程中腐败问题集中。行政审批领域中出现的权力商品化、权力私有化、权力官僚化、权力特殊化,干部人事工作中的跑官、骗官、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成为诱发其他腐败现象的直接根源。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为他人在录干招工、提拔任用、工作调动、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中,实行批警或打招呼等形式,索贿受贿。体制上的弊端给腐败行为造成可乘之机。体制是国家权力配置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它对国家权力的划分和配置、组织机构的设置、国家机器的运转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当前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大多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关。可以说,这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也是当前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而形势依然严峻的根本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期,其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客观上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国家参与市场调节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其三,腐败行为出现了组织化和集体化的势头。现阶段腐败现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由个人腐败向团伙和集体腐败发展。有组织的团伙性腐败活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成为腐败活动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一些腐败案件中,往往涉及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腐败分子,并发为大案要案,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制度上的缺陷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空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各级政府对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有些地方虽然制度有建立,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执行制度未有足够的认识,不愿按照制度办事或者没有心思抓好制度落实,建立规章制度仅是做做样子,根本上没有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因此往往给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例如沈阳的“慕马”案件中,慕绥新、马向东等人利用手中权力,直接插手土地批租、工程承包、大额资金使用,越权决策,违规审批,暗箱操作等行为,就是钻了制度的空子。
其四,伴随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手段更为隐蔽的新的腐败问题。一些腐败分子对我国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规章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了然于胸,通过钻空子、打“擦边球”,既捞取腐败利益,又逃避惩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改革过程中,由于缺少规范的反腐败措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腐败行为。例如土地使用权出让中的暗透标底、假公开和暗箱操作,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明招暗定,政府集中采购中缺少监督制约等问题。反腐败工作存在着年年搞年年有成效,但形势年年严峻的异常现象。各种反腐败主体和反腐败力量虽然机构众多,反腐败措施全面,反腐败队伍庞大,但是由于他们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行动机制,没有形成对腐败行为高压态势的反腐败合力和反腐败网络,因而在反腐败实践中没有收到与之相称的反腐败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并不是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自然对应而出。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现行体制的某些弊端是产生腐败的客观因素,如果不加以改革,腐败现象就无法遏制。因此,必须抓住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机构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作,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权力运作要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另一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
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实践证明,法制化是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高级形式,离开了法制和规范,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就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执纪工作力度。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执法执纪部门要抓好协调配合,使法制监督形成合力。对重点法规制度建设项目,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统一协调、多方联系、责任明确、连续运转的良性机制。加强执法执纪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敢于碰硬、坚决维护法纪尊严的干部队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再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廉政监督机制是规范监督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的总和。当前大量的违法违纪案件和一些腐败现象的蔓延,都与我们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定期分析和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努力构建切实有效的防腐保廉机制,抑制、消除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把党内监督、法制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惩治腐败。利用重大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当然最后要落实而不是纸上谈兵,落实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出让和批租、建筑工程、产权转让等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运作。朱镕基总理曾说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强调了廉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有关秩序,关安定。我们的国家就像一棵枝繁叶茂,屹立千年的苍翠大树。地面上,树冠高耸入云;树叶们生长在各自的地方,依附着大树,同时又构成大树。地底下,盘根错节的庞杂根系在暗中巧妙地把养分输送向四面八方的每一片树叶,虽然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基本维持平衡。我们作为一片树叶,从萌芽,舒展到凋落,完成我们的一生,但依然会有新的树叶不断的生长出来,国家因此而免于消亡。政府就如同连接绿叶彼此的枝桠,一样的可以分为主干与支干,中央与地方。被输送的养料就好像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你不能真切的指认它的存在,但它仍以一种奇妙的形式在看不见的地方供养你的生存。事实当然要比这复杂,但其遵循的,规则不此显。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召开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6,(05)[2] 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J].理论与当代 , 2005,(05)
[3] 吴官正.围绕党的工作大局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J].中国监察, 2005,(15)[4] 彭森.坚持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 努力做好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
作[J].中国经贸导刊, 2005,(06)
[5] 正确认识形势 全面履行职责[J].中国监察, 2006,(02)
试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篇7
一、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形势政策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形势, 明确奋斗目标和任务, 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1]考虑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必须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只有目标正确, 才可能为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正确的方向, 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取得更大的成效。”[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通知》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提供了重要指导, 准确理解《通知》精神, 才能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
1、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 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 并引导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3]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我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从而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2、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形势的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住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即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 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 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这种正确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
3、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
“形势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政策则引导人们的行动, 从而影响形势的发展。”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事实真相的解读,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党在某一时期针对某一事件的政策、对策, 进而才能增强他们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发生、发展的实质和动因, 进而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在此意义上,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包括热点问题的解读, 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是什么?形势怎么样?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达到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的。
4、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识别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 ”[4]只有学生自己具备了这种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排除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左右, 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日标的自信心、自觉性、凝聚力。
总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该课程的组织实施, 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认识形势的方法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本身面目、帮助掌握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方法。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 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才能真正把握和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保证和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确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确立, 对于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沿着教育目的这个逻辑起点, 各高校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力量, 朝着确定的目标, 选择适当的内容,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
1、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使参与者的行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的力量, 沿着共同一致的方向组织起来,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而言同样如此,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各方行动起来, 沿着确定的方向, 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最终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预想的结果。
2、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提供了动力。
明确的教育目的, 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双方指明了方向, 激励他们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努力奋斗。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可以促使教育者围绕目标认真思考、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另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则可以督促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 根据教育者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 接受教育, 加强修养, 尽力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了依据。
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那么, 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如果通过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果部分地达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是较有成效的;如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则是没有成效的。总而言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衡量形势与政策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
4、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依据。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知识体系来讲,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防和外交等诸多领域、多门学科, 知识点多、知识面广;从涉及的范围来讲, 它既包括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也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热点、焦点问题多、变化快, 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又十分复杂。如何在每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富有成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 并阐明相关的政策。那么, 每学期国际形势讲什么?国内形势讲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选择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围绕教育目的, 选取教育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 反映的是国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总要求, 它的确立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明确方向, 激励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自觉行动, 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 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确定教育目的, 还可以为选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提供依据, 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提供评价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时, 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教育目的, 而且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目的, 才能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
[3]苑爽, 李庆霞.实践教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效的有效途径.
形势与政策教育“三双模式”探析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模式;创新
形势政策课具有时效性强、知识面广、教师队伍复杂、教学方法丰富等特点,无形中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与管理的难度。为进一步完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强该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形势政策课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双统一”
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理论外,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地方政策的调整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永远在不断更新,同时,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多领域。这些决定了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要坚持“双统一”原则。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的原则性即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为本,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形势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灵活选取不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做到教育内容与各年级的思想实际相吻合,如,一年级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首先从认识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国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恋爱观教育;对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关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知识性与方法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涉及领域广,而课时安排少,如同“隔靴搔痒”,这要求我们变教育内容的“多而杂”为“少而精”,抓住关键,注重实效,提高形势政策课的知识性。同时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规律,预见形势发展与政策提出的必然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教育渠道的“双结合”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形势政策课的有效载体,把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活动和生活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展现欲。同时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关心的形势政策热点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校园活动,如,学习“七一”讲话“胜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等活动。
(二)“第一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结合
形势政策教学的特点是灵活性,这注定了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运用深化理论的主阵地。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贴近群众,才能获得一手材料。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要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矛盾问题;围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积极倡议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考查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共青团中央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教育活动。
三、教师队伍的“双互动”
(一)课前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形势政策课教师的每一次课程设计都要符合时效性,相对其他理论课教师而言,教师面对的内容永远都是新的,同时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充分发挥教学队伍的优势,实行课前集体备课,提前将专题交给教师,让他们自己选择所擅长的内容。主讲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然后集体备课,备课组提出各自意见并确定讲稿后,就同一内容给多个班级讲授。这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减轻了他们的备课负担,也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集思广益、百家争鸣,还使教师有了相对固定的教案,强化了对内容的把握。
(二)课后交流反馈,互助带动发展
要促进形势政策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课后交流反馈外,更重要的是专兼队伍的互相促进,共生共建:形势政策课专职教师长于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准确把握,而作为兼职教师的各学院党委领导和辅导员,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但专业功底不强。形成两支队伍互相交流机制,各自融入对方的工作中,这既有利于专兼队伍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有利于在共同工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形成全员育人、互动互助的良好局面。
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整合统一、教育渠道的拓展结合、教师队伍的互动共建三个环节。如何实现形势政策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程丽.抓好两个环节激活形势政策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
[2]韩玮.理工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形势与政策 反腐】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关于反腐倡廉08-08
《形势与政策》讲稿07-03
高校形势与政策08-28
中国形势与政策09-11
形势与政策报告05-09
形势与政策强军06-01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08-24
形势与政策尔雅答案10-20
形势与政策课中05-16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