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精选8篇)
高校形势与政策 篇1
摘 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有自身独特性。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信息,加大学生参与意识,努力开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新局面,最终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施。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效果,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一、“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需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状况,使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最终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课程有强烈的时效性,需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站在爱国的立场关注当前各种热点问题,要使大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明确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如下:
(一)“形势与政策”的实施情况
各高校都能按时开设并完成计划学时。通过教学,大学生能认清新国内外形势与变化,拓宽视野,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部署,有利于结合自身实际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能结合自己的理想和国家需要规划人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二)“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几所高校中调查发现,“形势与政策”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信息化社会冲击下的选择性辨别困难。
网络及多种信息的影响使学生个体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特点,学生思想差异大,缺乏主动性。一方面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另一方面辨别力有待提升,对政治问题缺乏敏感度。高校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思维敏捷、责任感多等,但是随意性大、思想不稳定,有时懒惰散漫、好高骛远,有时缺乏自信、消极悲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意识不足,多样化的信息冲击也带来了分析和辨别力困难。
2.教学内容时效性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因为时效性较强,需要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掌握当前时政要闻及未来走向,需要教师有结合学生实际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就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要求看,信息更新快,如何在有效的授课时间里,讲授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传递更多正能量,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个别教师把“形势与政策”内容变成枯燥的理论解读和政策宣讲、缺少趣味性,无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缺乏师生互动和思想交流。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多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好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节约和整合资源,传递有效信息。缺点是忽视了与学生互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沟通及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引导影响了听课效果。
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 “形势与政策”的创新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一)团队合作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团队模式集体备课、评课、竞争上岗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可以采用讲座、研讨会、外出学习等形式,让教师得到交流,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围绕核心价值观,突出重点进行实践。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核心价值观中24个字的要求,多研究国内外动态及国家最新的形势,把握时效性,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选取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丰富的案例,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动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良好局面。
(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多样化。比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等方法,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在分组讨论和研究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把中央精神渗透到每堂课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道德教育等,让学生认清形势,为构建未来人生航向打好基础。
(四)利用网络,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要结合新媒体及网络增加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除了课上的讲授、讨论和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课下也要多沟通和交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师生共同探讨理想、人生,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 篇2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 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 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 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 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增强其实效性, 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 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 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 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 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 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 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 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 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 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 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 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 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 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 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 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 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利.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J].浙江工商职院学报, 2006.3.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与政策
中央16号文件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
首先,矛盾的教育制度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导作用。
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读书将近二十载,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而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其考核往往敷衍了事。由此,轻视形势与政策课就好像显得理所当然,这似乎很是合理。我们经常喊着“要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口号,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制度在这方面无疑起着误导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但如今的大学生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要取得社会的报酬”观念的人居高不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不在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的动荡和模糊不利于自身崇高信仰的形成,大学生普遍功利化、肤浅化,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心系祖国发展的动力,缺乏胸怀全球的志向。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热点、难点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
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现在大学生们大都期望“工资较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致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感情比较淡化。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和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理应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意识,这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当今全球化的日益深化,科技的迅速发展,更需要我们具备全球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所以无论是从增加个人的知识层面,成功应对以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看,还是从社会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要求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过程还停留在教师讲课这一模式上,没有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形式与政策课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老师授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缺少与同学们的互动,只是拿着准备的材料朗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第二,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认识存在严重偏差。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公共课,不太重要,所以对待教学不是那么认真,备课时间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也很难合理化。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政治课,必须坚持原则不放松,这样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往往拒绝开放的探讨,仅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教学,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难以发挥。
第三,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有着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单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经分析发现 ,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风气,学习也只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课余的时间根本就不能触及此类资料。
四、如何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
一、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
现在有很多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一门“形式”课。没有对这门重要的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理解和达到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就一堂课,一共才一个半小时,没有其他的活动;讲课的老师不都是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关的专业老师,头衔很多,教学水平非常一般;最终的考核仅要求学生交一份“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等等。所以要想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把这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转变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高校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认识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从制度、物质、环境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严格的按照课程要求加强管理。
二、从教学上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使得教学方式要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避免出现“形势课”向“形式课”转变的怪现象,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片、举办时事政治论坛、讲座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利用宣传窗、校园报纸、网站、广播台进行宣传、报道等。相对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时数比较少, 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相关专题的讨论研究, 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逐渐熟悉本专题的内容, 并且在收集过程中, 也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而教师在课堂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阐释, 并适当组织讨论,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要加强教学资料方面的建设,教学资料要以课堂的基本理论为主,重点介绍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理论宣讲,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精干化、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教育教学监督、评估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形成教育教学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的监督体系。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案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多项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发展。最后, 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 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 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 以保证客观和公正。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 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2004-0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许浩.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熊培西.论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2005(11)
[5]布占坡.新形势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高校形势与政策 篇4
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一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这条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真理性、这一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二要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加强宣传阐释、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三要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宣传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充分展示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四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传,科学理解和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
二、深刻学习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目前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举措。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重要部署,以及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二要大力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总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以及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的部署。三要积极宣传
教育实践活动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取得的进展,在解决“车轮上的铺张”、“餐桌上的浪费”、“人情消费”等突出问题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
三、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正确认识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既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信党和政府必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又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坚定党和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促进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二要正确理解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三要准确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
四、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活动,有效引导社会热点,积极回应学生关切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大学生对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以及腐败等问题的期待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回应学生关切,一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成效,加强民生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特别是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和自主创业扶持等措施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学生形成合理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二要结合纪念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周年,大力宣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三要将举办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阐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
五、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深刻认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充分认识“三农”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要正确把握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形势。今年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总体平稳”的良好发展态势。农业生产
稳定增长,夏粮再获丰收,农产品市场总体稳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有序进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村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保持和谐稳定。二要科学认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农业发展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压力较大。受H7N9禽流感等影响,保持畜产品稳定发展难度较大。从农民增收看,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下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幅仍可能继续下滑。从农村改革创新看,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村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还比较突出。三要进一步明确下半年农村改革发展重点。稳定发展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夺取农业生产“十连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征地制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总书记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全面分析世界经济走势与特点,客观看待各种因素对我国的影响
今年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下行风险有所减少,但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总体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
调整期,呈现出新的走势。把握世界经济形势,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其新变化、新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延续“双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依然低迷。美国经济持续恢复,但经济金融刺激措施何时以及如何退出目前并不明朗;欧洲经济未见起色,失业问题加剧;日本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虽然短期内有效果,但解决不了日本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新兴经济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增速开始放缓。二是贸易增速放缓,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各国贸易政策愈加以自我为中心,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三是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但受双边政治关系等因素影响,三边合作势头明显减弱。美国企图通过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抢先制定下一代贸易规则,继续控制世界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欧美贸易标准也力图促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进行新一轮改革。四是全球需求不足,以黄金和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有利于改革发展。
二、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大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度加深,在诸多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汇合点在扩大和拓宽,也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的新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一是美国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微调,中美关系企稳回升。奥巴马政府改变过分突出军事安全因素的做法,对外更加强调“再平衡战略”中的外交、经济因素,并试图淡化针对中国的色彩。以中美元首加州庄园会晤为标志,中美尝试在亚太地区扩大合作,以此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起点。二是日本右倾化动向加剧,外交针对中国态势明显。安倍晋三在历史问题上否定侵略,在安全问题上致力于扩大自卫队军事编制,企图推动日本加速迈向“正常国家化”,摆脱战后秩序安排。中日关系持续恶化,政冷经冷的态势仍未根本改观。三是欧盟保护主义抬头,中欧关系受困。欧盟贸易保护体系进一步升级,对中欧贸易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四是欧美协调增强,但由于TTIP涉及包括金融、食品等诸多产业的监管、技术标准等政策方面,欧盟方面对谈判的前景仍持谨慎态度。
三、及时了解地区热点动态,清晰把握地区形势演变的脉络
尽管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化,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综合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增强。把握地区形势演变的脉络,要重点关注几个地区热点动态:一是中东格局在动荡中继续深度调整。叙利亚危机至今已有两年多,是“阿拉伯之春”引发地区动荡中持续时间最长、牵涉利益最多的一场变局。巴沙尔虽已扭转国内战局,但无力确保政局朝着对其有利方向发展。巴以问题在中东变局中持续边缘化。以民族为核心的“中东地区多极化”渐趋明朗。什叶派与逊尼派凸显权力争夺,主要表现为伊朗为首的什叶派对抗沙特为首的逊尼派。二是朝核问题出现严重倒退,东北亚局势一度紧张。朝核问题有关各方经历领导人更替,但朝美韩错失缓和契机。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及美韩军演直接引发半岛局势新一轮恶化。由于朝鲜“核武入宪”、公开废弃“9•19共同声明”等一系列承诺和协定,美国借题发挥加紧东北亚军事部署。同时,各方开始谋求新的出路。但朝试图在拥核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平机制的谈判一时难以启动,朝核问题仍存不确定性,半岛形势依然有再次逆转的可能。三是南海、钓鱼岛争端不断,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复杂。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继续引发和造成一个接一个的南海事态,目的要寻求与中国对抗。在钓鱼岛等中日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问题上,安倍继承了日本前任政府否认中日之间曾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搁置争议共识的立场,矢口否认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安倍提出“民主安全菱形”战略构想,推行“价值观外交”,将其围堵中国的外交构想付诸实施。
四、重点把握我国外交新动向,准确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布局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显露出勃勃生机,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中国奉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外交,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并支持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标、立场、原则:一是全方位。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出访国既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既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拉非国家,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二是宽领域。外交活动涉及各领域,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三是多形式。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中国领导人已同世界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出席韩国新任总统就职仪式,中国接待朝鲜领导人的特使就半岛局势交换意见。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夯筑的是中国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外交的全方位舞台,展现的是中国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胸怀,编织的是立体外交的纵横经纬,着眼的是中国梦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高校形势与政策 篇5
摘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对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现状入手,并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高校是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国防教育是旨在提高全体公民保卫国防的意识和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大力加强学国防教育。国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科技和国防建设还有很多薄弱之处。因此,我们更应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安全威胁,催生继续艰苦努力的巨大动力。目前,许多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着轻国防文化重国防科技的现象。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防科技、武器装备知识方面的教学,又要注重国防意识、战斗意志方面内容的教育,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安全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支持国防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当前实施、开展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主要表现在:其一,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学界对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关系做过较多的探讨,而从如何有效实现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层面研究很少。其二,已有的实践层面研究,论证浅显,亟待深化。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尚未真正开展起来,固然很多理论和实践还很片面,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比较零散,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其三,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较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研究的重要价值引起众多学者在短时期内参与研究,但由于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内容的出现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内容相仿,有些文章内容甚至相近或相同。一项成果被多人用来使用、借用乃至盗用,以至不能查究原创及原作者,这种相互转抄挪用且不做注释既是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国防后备人才的需要。国无防不立, 民无兵不安,国泰才能民安,这是被历史证实的真理。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
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乃至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今天的大学生无疑是明天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在和平的条件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钢铁长城的基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训练并重课程设置要注重“虚实并重”。
“虚”指的是开设国防理论、国防精神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引导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国防。“实”指的是开展军事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军事实践,引导他们从感性上认识国防。两类课程各有短长,互为补充,形可以高枕无忧,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己无关。只有深刻认识到安全威胁,产生维护安全的内在需求,才能真正认识到维护安全的重要性,产生加强国防和军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一旦解决了思想动机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虚”依靠文本施教,可以“神”入国防的各个领域,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防;依靠实践施教,可以“身”入国防一些领域,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高校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虚实并重”。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防观念的精神作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场合,比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等物质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牢固的大国防观,就没有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的有效转化,国防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谈。
2.2 国防教育应“因材施教”
新生应突出抓好入校后的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在此基础上,依托国防教育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低年级学生认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要突出自我养成教育,讲求教育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主张要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措施,提高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防教育要充分发挥“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 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应具有系统性, 全面反映该领域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第二,应具有概括性,高度抽象出该领域特有的概念、范畴、定律等;第三,应具有创造性,以发展态势推进该领域理论发展。
2.3 国防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发挥军训、军事理论课的主体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以树立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一是以历史纪念日等特殊日子为契机,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片、参观历史文化纪念胜地等形式进行,二是把国防教育同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利用征兵、军训等时机进行公民义务、国防法制和国防知识教育,四
是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组织的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使他们的活动有组织领导,有计划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篇6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此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潜在对手。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2、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3、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4、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5、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地区。运筹和团结周边国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
(一)坚定不移专注自身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阶段性负面变化有其必然性,这是每个崛起大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互动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这种阶段性负面变化因崛起大国的实力上升至特定阶段而出现,也必然会因为崛起大国实力上升超过一定阶段而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对比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将更多依靠中国自身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因此,处理周边国际事务的首要源头来自于中国自身而非运筹国际力量。中国应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推动实现好“十二五”规划,不断提升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加强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合作。
地缘经济影响力是中国外交在周边最为突出的实力,要从发挥整个地区经济潜力,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简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切实增强中国影响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实现亚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大发展架构,扩大中国对周边发展的掌控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这是实现亚洲地区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便于输出的优势产业,其连带经济、政治乃至战略效益要远远大于承建互联互通项目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长远,以政府援助、优惠贷款、民间融资、资源抵押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相关国家采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标准规则,为便利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精心设计大项目,打造龙头产业、核心企业。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必须发挥整体潜力,形成国际竞争力,实现整体效益,而不能简单地叠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聚拢亚洲地区能源、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够体现亚洲优势和竞争力的、以核心企业带动的龙头产业,实现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周边的援助力度。对周边中小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进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渔,把经济援助与对象国的发展意愿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有限的经济援助调动对象国发展积极性,撬动周边共同发展。
(三)处理好中国与大国在周边的互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欧洲等所谓的域外大国实际上也深度参与中国周边事务,与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一样是中国周边关系中的重要大国。处理好与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关系,是运筹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要依托中俄全面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各大国在周边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推动中美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与各大国构建以尊重为前提,以合作为途径,以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
(四)构建周边立体式外交格局。
各国内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传统政府外交已经不足以实现日益复杂多样的外交目标。深化国家、政党、社会、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加深各国人民相互理解,拉紧彼此心理距离,化解相互误解疑虑,营造友好合作气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优势互补、有效配合的多层次对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发挥政党外交面向周边各国政党及其党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交往的特点,密切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政党在战略政策制定、政党优势发挥、进行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治国理政经验方面的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政策战略制定和国家总体外交。
(五)推进周边机制建设。
高校形势与政策 篇7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科学定位
(一) 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不仅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还是一门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说它特殊, 是因为它并不像“原理”课那样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 而“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帮助青年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 时代性和实践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二) 目标定位
2004年11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见, 高校《形势与政策》不是简单地讲解形势, 宣传政策的, 它的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一要“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要“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信心投身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 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因为《形势与政策》是政治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外交等, 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教学就很难产生实效。因此,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所谓“专兼结合、以专为主”, 是说教师队伍必须要由专职、兼职和专家队伍三支队伍构成。只有这样, 才既能深刻挖掘教学内容, 又能引入多种教学风格。“结构合理”是指要有优化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职称结构, 这样才能满足这门综合性课程建设的要求。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课程培训, 以便掌握和传递更为全面的教学信息。
(二) 教学规划是基础
制定一套周详的教学规划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对象广泛, 教学内容多变, 教学组织比较困难, 因此周详的教学规划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制定依据、适用对象、学分学时、课程目的、课程要求、教材教参、课程内容、习题要求、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先修课程等。教学计划包括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的授课计划, 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对全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予以宏观安排, 课程组的授课计划又叫学期授课计划, 主要依据教育部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某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和考核办法作出具体安排。课程组的授课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编制依据、教学目标、适用班级、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教学内容、课外作业、考核方法等。
(三) 教材体系是依据
完善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依据。《形势与政策》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变性而没有全国统编教材, 这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并为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规范课程建设, 必须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稳定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全国统编教材、省编指导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教学辅助参考书。全国统编的《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是最主要的教材, 权威出版物《时事》VCD、《半月谈》等是全国性的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省编教材应该融入地方性重大形势内容作为高校的一种教材选项, 除此之外, 各学校也可结合以上两级教材与自己学校的特色, 尝试自编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材与丰富多彩的教辅资料。
(四) 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大小。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专题讲座法, 亦即专题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对象容量大、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主题集中深入, 其不足之处是师生互动时间少、学生活动少、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传统讲座法的基础上, 应该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演讲与评点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新闻评论教学法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 教学改革是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 教学内容不够稳定, 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因此《形势与政策》更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完善课程体系, 在改革中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 并及时通过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把教学改革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 完善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六) 教学管理是保障
教学管理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基本上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 如学期计划、课时设定、课表编排、学生评教等由教务处负责;二是中层管理, 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的检查, 备课制度, 听课制度, 教学质量评估监督, 教师的培训进修等由院系组织完成;三是基层管理,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 教研教改活动, 集体备课听课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等由教研室和课程组实施。只有这三级教学组织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教学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另外, 专家讲座、名人讲座应由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宣传部组织实施, 院系予以密切配合。
(七) 课程考核是总结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验证, 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 因而说是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总结。课程考核不仅有总结功能, 而且考核方式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也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 主要是应该统一考核标准, 明确考核方式, 编制考核说明, 进行考试分析。考核标准的统一能体现考试结果的公平性;考核方式合理、考核说明具体详细, 如成绩结构的说明:考勤、作业、课堂活动、期末考核各占的分值比例, 这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课堂表现等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考试分析是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经验教训等的综合总结, 不仅有必要, 而且十分重要。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 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必须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既要重视教师的素质建设, 又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特征,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都有可能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只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才能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形势观和政策观, 最后才能化知为智, 化智为行。所以,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完美结合, 由教师主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让学生成为思考主体,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立教学模式, 开设“热点讨论”等专题, 利用高校网络平台, 实行“网络化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不仅要重视理论专题的设立, 还应该重视实践专题的设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在结合, 要让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机会去感受时代形势, 体验政策机遇。理论和实践结合还表现为理论知识要融入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要有理论知识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有着科学的学科定位和目标定位, 还有着完整的课程体系要求, 如师资队伍、教学规划、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课程体系建设还要通过“主体与主导”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来实现。
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講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則。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高校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高校安全形势与对策06-11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08-24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08-31
《形势与政策》讲稿07-03
形势与政策 反腐10-19
中国形势与政策09-11
形势与政策报告05-09
形势与政策强军06-01
形势与政策尔雅答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