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化

2024-09-11

社交媒体化(共12篇)

社交媒体化 篇1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环境下, 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网络作为当前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和影响力大等特点。电视媒体在传统的媒体行业中一直发挥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引导力和权威性, 因此在新时期的媒体发展形势下, 电视媒体要加强与社交媒体的互动融合, 并积极开拓新的互动融合渠道, 从而更好地促使二者健康快速发展。

一、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互动融合的原因

1. 电视媒体有着自身的劣势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翘楚, 在多年发展中形成的受众群体、品牌形象以及新闻信息发布等特点, 使其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地位优势, 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 电视媒体也遭受到较大的冲击, 这使得隐藏在电视媒体背后的劣势也逐渐凸显出来。具体来说, 电视媒体的劣势主要受时空的限制较大, 受众的参与性较低、信息量较小, 这些劣势因素的存在对于新媒体冲击下的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使得电视媒体的信息发布缺乏即时性, 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 由于电视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 与新媒体形式相比, 电视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与观众的互动性不高。另外, 电视媒体还具有信息传播量小的劣势, 而这恰恰是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 在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下, 电视媒体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加强与社交类媒体的互动, 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扩大信息的传播渠道, 通过取长补短、整合开发等,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 社交媒体的不足之处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化、自由化和平民化, 但在给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彰显出了自身的劣势, 如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和使用, 使人们逐渐陷入“沉默螺旋”之中, 具体来说, 由于媒介大都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制造舆论, 由于“沉默螺旋”现象的日益凸显, 社交媒体中的大量评论和转载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多数人的意见, 这种意见成了网络中的公用舆论。在微博中, 当出现一个社会热点现象时, 很容易就会形成相关的意见环境, 在该环境中开展讨论和评价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成了社会舆论, 由于这种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使得一些有不一致意见的人不敢去表达和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3. 二者的用户重合度比较高

通过调查发现, 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当中, 同时使用社交媒体的受众主要集中在18到25岁, 其中女性用户占到69.64%、男性用户占到30.36%, 且在接受调查的电视媒体受众群体当中, 有58.03%的用户每天用多于两个小时的时间使用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事实上,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习惯于通过电脑观看电视节目, 很多人喜欢在看电视的同时玩平板电脑和手机。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各自独有的特征和较高的用户重合度都要求二者之间要加强互动融合, 从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 以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互动的新渠道

在当前的媒体行业发展形势下, 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或者社交电视等相关平台进行信息内容的推送, 同时电视媒体通过该信息交流平台还可以与观众互动, 并在互动中获得观众的信息反馈和对节目的参与热情, 促使自身品牌形象的提升。此外, 通过对微博或者社交类电视节目的利用, 电视媒体还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关注度, 并在自主权的掌握下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从而提升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社交电视和微博, 在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互动融合中还应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如新浪通过微博获取了大量的用户之后, 又依托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腾讯推出了新的交流方式——微信, 并通过微信开辟了社交媒体等相关领域中的新天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微信也不再局限于一般的社交功能, 而是在2012年推出了公众性的交流平台, 随着微信影响力的增强, 当前的许多机构和企业都纷纷入驻微信平台, 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这一时机, 采取有效的方式与其进行互动。此外, 电视媒体还可以利用人人网、SNS等社交媒体中的公共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 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效率, 扩大其信息传播范围。

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与互动是新形势下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有利于二者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措施。在新时期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电视媒体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 充分利用微博、社交电视、微信等交流平台加强与社交类媒体的融合与互动,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并为传统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发展视角。

摘要:由于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二者的用户也有着较高的重合率, 使得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与互动逐渐成为媒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互动的新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体,社交媒体,互动,原因,新渠道

参考文献

[1]鞠文宙, 季秀环.浅析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之道[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7) .

[2]陈佳伟.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

[3]李欣.浅谈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的推动与影响[J].南方电视学刊.2013 (10) .

[4]方行, 范惠闵.浅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互补共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 (9) .

社交媒体化 篇2

职位描述:

1、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策划并制定企业微信、微博运营策略,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2、更新及维护官方微博、微信,主动挖掘用户兴趣点增加粉丝数,提高关注度;

3、根据公司推广需求,完成相关平面设计工作;

4、跟踪微博推广效果,分析数据并反馈,撰写总结报告,分析微博、微信运营情况等;

5、紧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微信特点及资源,广泛关注标杆性公众号,探索微信运营模式。

任职要求: 1、2年平面设计经验,社交媒体深度玩家;

2、有较强的文案创作能力,能结合公司需求呈现图文并茂的推文;

3、熟悉微博、微信平台等各种运营方式和推广手段,能够根据公司的需求独立策划网站推广方案并执行;

自媒体-众媒体-社交网络 篇3

第一个特点为社交网络里每个注册用户均是一个自媒体原点

第二个特点为社交关系链

第三个特点,众媒体阶段产生的各种信息与观点的博弈,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越来越选择理性与接近真理

近,如果你错过了孔庆东粗口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错过了还在进行中的“方韩大战”,错过了360与金山关于360产品被苹果下架的纠纷,错过了超越想象的大事件;如果你还在错过,你基本上“out”了,或六根清净、立地成佛了。而这一切不能错过的,“被”不能错过的,皆因社交网络的发展。

这些事件,尤其是“方韩事件”,集中体现了社交网络的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为社交网络里每个注册用户均是一个自媒体原点。“方韩事件”的原点既不是方舟子,也不是韩寒,而是麦田,在他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对韩寒的质疑。

仅有这个质疑是不够的,社交网络的第二个基本特点为社交关系链。麦田有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粉丝,也是自媒体的第一批读者,而他们自身也有社交关系链。产生于麦田自媒体原点的内容,由于其质疑对象是网络红人,拥有庞大粉丝量和影响力,从而快速在网络里裂变式反应并放大。这样的冲击波很快到达以韩寒为首的韩粉阵营,引起不亚于十级地震的强烈反应。也许麦田并不是质疑韩寒的第一人,也许质疑早就存在圈子聚会的酒桌上,朋友的谈论间,也许质疑人本身比麦田更有名更专业,但这样的质疑不具备传播性和影响力。社交网络里的原点是谁、知不知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爆什么料。

韩寒面对质疑的强烈反应是在网络世界里悬赏(不管这个悬赏申明有何逻辑上的问题),现在看来,韩寒在当时至少存在对社交网络特点不了解的失误。从麦田开始的自媒体对韩寒的质疑,已经在网络里通过社交关系链发展成众媒体,不仅在传播,同时在评论和再创造。韩寒的悬赏行为,等于为社交网络从自媒体到众媒体火上浇油,于是就有一个同是网络名人拥有大量粉丝并是该领域专家的方舟子应招,众媒体朝有目标和自发组织性的行为方向演变。接下的事情估计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众人拾柴火焰高,结果是不管韩寒还是方舟子,关于他们真真假假的信息已如大海,人生历程如渐渐散开的迷雾般越来越透明,真相在逐渐还原。

众多的网民,不管是参与其中,还是围观的看客,也各自在判断、拷问和受到洗礼。这就是社交网络的第三个特点,众媒体阶段产生的各种信息与观点的博弈,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越来越选择理性与接近真理。

“方韩事件”还有一个新出现的现象,那就是社交网络可以成为与传统媒体(包括传统互联网媒体)互动的平台。当方韩事件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众多传统媒体参与进来,也许你不看某张报纸某个电视台某个视频网站,但与这个事件相关的报道,只要有价值,都被原点们放到了社交网络里。

社交网络的发展,不只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商业机遇,尤其是在Facebook即将上市的2012年。我们可以去质疑扎尔伯格最初创办Facebook的动机,但无法回避和否认,现在的Facebook越来越接近“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这个理念。

社交时代的媒体营销 篇4

随着这些策略的成功奏效, 社会化媒体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各公司不仅通过社会化媒体来与用户进行互动, 倾听客户的建议和意见, 保持更为紧密、深度的关系, 而且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来进一步打造品牌, 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在打造品牌过程中人性化的重要性, 即要与自己的客户成为朋友关系, 或者让大家喜欢上自己的品牌。

“WHAT”

基于Web2.0的互联网应用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化媒体, 国内典型的案例如QQ、新浪微博、天涯论坛以及人人网、开心网等, 而移动设备与移动客户端的发展, 强化了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简单、随时随地、传播迅速等特点。数据表明, 截止2015年2月, 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2.9亿规模, 其中4G用户比超过10%。

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 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一个典型趋势就是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 新浪微博用户在2012年5月已经达到1.5亿。而顺应这一趋势, 已有超过3万个企业品牌在新浪上开设了官方微博。用户众多、信息传播量巨大,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在于其用户生成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 也就是说, 社会化媒体是由于参与其中的用户自发主动的内容创造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传播而存在的。用户参与、用户创造、用户分享是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特征, 同时又具有用户作为消费者身份的平等的关系特征。

这种内容加关系的双重特征, 彻底改变了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从内容看, 用户对信息内容的创造与分享使企业不再具有内容上的主导性;从关系看, 用户作为消费者的共同身份所体现的平等关系是企业天然所不具备的。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如果企业还固守传统的营销观念, 以主导者的形象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信息, 必然会因与其他用户作为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被用户所回避, 使企业的营销传播彻底失效。

社会化媒体的另一个特征是透明化。在企业的传统媒体营销活动中, 广告一方面通过突出企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优势来争取消费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掩饰自身产品服务所存在的劣势或缺陷。

而在社会化媒体上, 消费者基于自己的消费体验自由地发表关于产品服务的方方面面的评价信息, 消费者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的任何疑问也可以迅速地通过分享获得可信服的回答, 而企业发布的任何夸大其词或虚假的广告宣传都会迅速被揭穿造成品牌危机。

“WHY”

大部分企业社会化营销过程中都会出现几种常见情况:有的是缺少专业性的媒体运营, 大多企业都是新增社会化媒体运作, 企业内部并不具备有新媒体营销运营策划专业人才, 一味地想以公司产品为主线去写文案, 通常都无法编写出具有影响力的好文案。

由于新媒体新兴起, 大V、公众账号比比皆是, 哪怕你做得还算不差同样也是淹没在一堆销售推送信息中, 粉丝不会一直去关注一些只有销售信息的账号。除非是跟实体连锁店的优惠力度一样还多少能吸引客户。

还有就是急于求成的企业在前期建立粉丝时内容都选取与产品无关的段子来积累粉丝, 一旦有一些粉丝就开始每日产品销售、促销消息, 这已经违背了自媒体的定义和最初的方向。

因此, 微博、微信大幅度出现一些僵尸官微, 就是没有人更新管理信息。这些企业都吃到社会化媒体的亏, 如果你按着以上的几种情况去运营自媒体, 那还是不要浪费这份人力和财力。正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果企业可以配备专业的人才管理运营自媒体是一条放长线钓大鱼的路, 这个方法适合财力较为充足的企业。如果微小型企业预算有限, 市面上有一些专业代理运营官微, 企业可以节省下人力管理等成本。

“HOW”

营销的规则已悄然改变, 社会化营销时代即将到来。在这里, 人人都是参与者, 人人将是营销者。传统的推播式营销将过度到社会化集客式营销;我们需谨记三个关键词“社区, 口碑, 分享。”资深社会化媒体学者, 社会化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陈迪如是说。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网络营销成为企业推广的主战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社会化营销如火如荼, 成为企业争夺用户关注和品牌塑造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 社会化营销的策略需要随热点的变化不断更新, 在营销中吸引大量的关注并达到营销目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 你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吸引粉丝的关注, 从而创造一个高忠诚度的活跃社区。以豆瓣网为例, 你可以发起一个“周末电影”, 这好比举行一个虚拟的网络聚会, 你的粉丝可以把他感兴趣的信息分享到他自己的主页。活动的时间可以设置为一天或者更长, 这个根据你自己的机会而定。通常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 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者, 增加社区的趣味性, 你的努力可以活跃整个社区, 增加成员的归属感, 有时候也可以给你带来商机。

许多页面创建者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线上活动, 但是往往过度频繁的活动却会削弱活动的效果。一般情况下, 每4—6周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会取得比较好的营销效果。

在举行线上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给活动设置好标签, 并为你的活动做详细的计划。为了保证参与活动的粉丝数, 你可以在早上的时候先发出一定数量的活动邀请, 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适当邀请粉丝参加。

提供干货, 而不是泛泛而谈。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化媒介, 提供有价值的内容都是获取关注最正确也是最迅速的途径。

在web2.0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互联网内容的制作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如果你可以提供新颖专业的知识, 你势必会引起同一领域内许多从业者的关注, 他们也会很乐意与你这样精通特定领域知识的人沟通和互动。在互联网上, 有不少专业人士通过写高质量的行业博文而成功获得大量关注。因此, 不管你身处什么行业, 你都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化媒介, 比如微博、博客、论坛等, 发布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 不断积累人气。当你有足够的关注度后, 你就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 甚至是意见领袖。

选择正确的社交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他们真正的挑战是能否通过社会化媒介把信息传递到真正的目标受众。好多公司的网络营销人员认为他们需要在所有的社会化网站上面注册账号。特别是当有一个新的社会化网站风生水起的时候, 他们觉得自己也需要去该网站上面开展推广。事实上这种人云亦云, 认为这些社会化网站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小企业人员配备有限, 手中掌握的资源又少, 采用这种广撒网的策略来开展社会化营销往往会事倍功半。

那么, 在人员和各种配备有限的条件下, 应该如何开展社会化营销呢?很简单, 你要了解你的客户, 然后找到他们活跃的平台,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注册账号, 然后在一两个特定的社交平台深耕, 塑造企业形象, 提高影响力。

与你的粉丝进行真实接触。不管网络怎么发达, 通过互联网与人接触还是无法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一些隔阂。如果你可以与你的听众进行一次真实的对话或见面, 让他听到你的声音, 看到你的真人, 这会是一种很好的拉近与听众距离的方式。与你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这是对线上社会化营销的有效补充。一般情况下, 你可以通过微信语音或者直接通过电话和你的活跃用户进行沟通。那些积极参与你线上活动的用户, 通常都是和你有共同的兴趣或者对于你的公司或者产品有兴趣, 通过进一步挖掘, 在这样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中有可能发展成为你真正的客户。

社交媒体科技创新论文 篇5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1.3突显特性

什么是社交媒体 篇6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用社交媒体,但我们有多少人知道是谁先开始使用社交网络呢,当然不是马克·扎克伯格。

社交媒体的黎明

社交媒体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讲是网络发展的历史。早在1971年,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出了世界第一封邮件,于是开启了交流革命。与此同时,公告板系统也发展了,使想法相似的人们通过调制解调器下载文本信息并且为其他的会员上传信息。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的一群学生创造了网络浏览器Mosaic, 如此诞生了互联网。从此,对互联网的需求从小众的统治领域转为了大众市场,我们也正式进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第二年,来自索斯摩大学的学生贾斯汀创办了他的网络日记“Justin的地下链接”,被认为是第一个个人网络博客。互联网也流行起来。到1995年,有超过100万的网站。同年雅虎的域名yahoo.com也被创立。

1996年是社交媒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年头,因为这一年即时聊天工具产生。Mirabilis发明了一款任何人可以用的即时发信息的软件网路呼叫器。它使在线的客户通过此软件进行沟通。尽管网路呼叫器并不那么流行,但它成为了很多现在市场上的即时聊天软件的雏形。1997年,美国在线服务公司使他们的客户可以通过聊天室和即时讯息进行对话。

Friendreunited.com网站于1999年创立,是在英国较为出名的第一家社交网络,它的目的是把处于相同学校、大学、地址、工作地点、运动俱乐部或军队的人联系在一起。同年,肖恩·帕克创办了纳普斯特,可以让同伴们分享像MP3一样的文件。

社交媒体的繁荣

2002年交友网站进入美国大众的视野,并且在三个月内拥有了300万用户,也就是每126个人中就有一个在用。2003年,以商业社交为导向的“我的空间”和商务化人际关系网问世。

随着社交媒体巨头脸书、推特、优酷和微博的创立,2004至2009年是社交媒体的鼎盛发展时期。脸书创立于2004年,起初创立人将其局限于哈佛大学,后来扩展到了波斯顿的其他学校,常青藤和斯坦福大学。最终每一个超过13岁的人只要有有效邮箱都可登陆。在其创办的第一个月,就有19,000名学生注册。2006年,推特作为一个微型博客创立,使用户可以发布和接受140个字的信息。视频网站和优酷分别于05和06年在美国和中国问世,人们可以上传,观看和分享视频。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最出名的社交网站微博成立,微博是脸书和推特的合成体。

到2010年底,据估计全球已有19.7亿的网络用户,约占总人口的30%。伴随着人们寻找社交媒体和个性化的新闻的趋势,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指出网络已经超过了报纸,成为美国人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公共外交新平台 篇7

一些国家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甚至是领导人,比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和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中国微博上开设账号,直接与中国网民互动,传播本国的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这个做法值得中国外交官借鉴。

事实上,可以说社交媒体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新兴平台。公共外交就是政府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推广国家价值的信息输出和交流行为。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外交官,也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意见,比如傅莹在英国当大使时就多次在英国媒体发表过文章。不过,中国外交官在社交媒体上还不够活跃。

我们的外交官可能更多地热衷于沙龙聚会,热衷于在大使馆招待外国政府官员,向他们推荐中国的美食文化。可是,这样的外交活动在客观上拉开了与所在国家公众的距离。在现代民主社会,如果政府的外交仅局限于执政者,而没有顾及所在国家的公民,那么,这样的外交是被动的,作用十分有限。

一些国外的外交官之所以热衷于在中国的互联网上频频露面,甚至开设专门的“微博”直接与中国网民交换信息。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政府外交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寄希望于各国人民”。换句话说,只有争取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外交的目的才能达到。直接与所在国家民众交流,是现代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各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外交官不妨试试通过社交媒体发表意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互通性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回答各国网民提出的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崭新的形象。委内瑞拉总统来华访问,开设微博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他在中国的人气。陆克文所开设的微博账号粉丝量高达188万,足以说明社交媒体平台的价值。美国、法国、英国驻华使馆的相关官员,也以实名制开设微博账号,向中国网民传播他们的政策。这表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希望以现代互联网络为载体,打造出一个无所不在的“大使馆”。

社交媒体,企业营销新战场 篇8

前不久,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 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让营销的精准性得到空前突破, 2012年将是企业社交网站的爆炸年, 社会化媒体营销将受到企业空前的青睐。

社交媒体, 企业营销新锐平台

社交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关、客户服务的维护和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Flickr和Video等。社交化媒体有五大类: (1) 社会关系网络 (代表:开心网、人人网、Facebook、Twttier等) ; (2) 视频分享网络 (代表:优酷网、土豆网、YouTube等) ; (3) 照片分享网络 (代表:Flickr、uutuu等) ; (4) 即时消息新闻共享网络 (微博、博客等) ; (5) 社会化书签 (代表:Delicious等) 。

调查显示, 美国超过百人的企业中, 约有80%的企业已经在利用社交网站做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了, 包括品牌塑造、客户服务、产品服务展示、促销、公关、整合线下活动、电子商贸等。美国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做营销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甚至很多已经把大部分的推广预算放在社交媒体上。

社会媒体网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而且中国网民在网上内容的制造和消费方面十分活跃、主动, 他们不仅在网络上观看视频、阅读内容和下载图片, 他们还是积极的内容创造者, 比如发表微博、在论坛评说、上传移动图片和分享内容。在美国, 有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网站, 但中国的3亿多网民还是更喜欢本土的社交网站, 如拥有庞大注册用户的开心网、人人网、博客、优酷、QQ以及无数的在线论坛、微博、微信等。

社交媒体营销有何独特之处, 能为企业带来哪些益处。

1.更大量营造企业的网络曝光度、增加网站流量。企业应用社交媒体, 可以在社交网络、微博、博客等拥有海量注册用户的社交媒体网上发布相关的服务信息和产品资讯, 利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关注效用和社群效应, 增加企业产品与服务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曝光量。企业也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或垂直门户的资讯频道上建立自己的社交网, 发布有吸引力的信息, 然后通过关键词搜索, 由搜索引擎带来相关的流量和点击, 并吸引大量用户注册。

2.创造高质量的销售机会。包括食品、零售、旅游、金融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在Twttier、Facebook上的成功应用已经证明了社交媒体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在美国, 许多知名企业都通过FacebookAds发布产品消息、利用网络下载优惠券、在微博上发起与产品有关的话题、关注感兴趣的客户, 并结合邮件和博客营销, 带来大量的销售机会。在国内, 马云称今年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之一, 就是将淘宝全网SNS社交化, 凡客诚品也推出了购物分享社区“凡客达人”。

3.有效减少营销费用开支。这是因为社交媒体有着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传播效应。一方面社交媒体网络的开放性吸引了大量的注册用户, 另一方面有关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可以利用性价比高的社交媒体网络以更快的速度传播。若企业能够将社交媒体与视频营销、病毒营销结合起来, 能够达到出乎意料的营销效果。

4.挖掘更多志同道合的业务合作伙伴。社交媒体在吸引个人用户的同时,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统计显示, 美国有70%的企业利用社交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这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来认识、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共同推进销售。

据调查, 在美国, 约有30%的IT企业用Facebook来做广告宣传, 约有47%的IT企业认为可以通过在Facebook投放广告带来业务;约有28%的IT企业说Twitter能够给它们带来效益。

由此可见, 社交媒体对消费者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 大约四分之三的美国IT企业表示要更多的参与社交媒体平台, 而半数没有在Facebook上做广告的IT企业则表示要在2012年进军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必将成各类厂商营销的新战场。

企业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

作为消费者的新聚集地——社交媒体, 其高影响力、高精确性、高性价比备受企业推崇, 因此如何借势新锐营销平台再上一层楼, 已是如今营销模式越来越同质化的企业新战略课题。

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有效的产品文宣

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在拥有海量注册用户的社交媒体网络上发布产品、服务资讯, 利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关注度和社群效应来增加企业产品的曝光量与知名度。

借助社交网定位忠诚客户, 寻找意见领袖

只要企业产品没有质量瑕疵, 就会有人喜欢。因此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活动范围, 是否喜欢企业产品, 可不可以给他们提供额外优惠, 并鼓励他们向朋友群或者社区分享购物经历。如果企业产品的消费群里有意见领袖或知名博主、有影响力的人, 一定不要忽视他们, 可以跟他们商议比较深度的合作, 争取通过他们的公信力和分享来扩大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以此引导、推动社会消费。

持续推广有效的促销活动

无礼不成局, 无礼不成销。任何没有礼品、赠品、抽奖甚至折价的营销活动都很难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中胜出。有效的促销活动加上新营销模式, 往往能让企业逆势突围。

从微博到SNS社交媒体, 越来越多的国内领军品牌开始尝试新媒体时代衍生的新营销方式, 那就是和消费者精准、深度的接触。

一般借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活动的组织者往往会在促销刚开始时进行一系列的促销推广, 但促销活动一段时期后就鲜有继续跟进, 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所以保持促销适度的平衡与持续力是很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相关赠品、抽奖等促销活动都必须为参与者提供较为适宜的条款和参加条件, 在微博等社交网上也同样如此。微博上类似“转发有奖”大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无障碍分享和现实性, 使促销信息可以更为广泛的转发。

给网友一份惊喜与关怀

在关系紧密相连的社交网络王国里, 心情愉快、觉得自己被关心重视的顾客网友更倾向光顾企业所在的社交网、官网, 并乐于向朋友推荐企业的产品, 这样就可以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因此在网友生日时候, 可以送给他们一份祝福, 过年过节可以给老顾客一张明信片, 给消费者网购的邮包里面多放一份额外的小礼品, 也可以鼓励网友分享他们的购物经历, 并给他们优惠价格, 甚至在网友购物发生不愉快时, 利用社交视频网络进行赔礼慰问等。

社交媒体营销, 国内企业应做足功课

美国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做营销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甚至很多已经把大部分的推广预算放在了社交媒体上, 成绩斐然。然而, 时下中国企业却并没有好好重视社交媒体, 仍将其放在传统媒体营销之后, 也并没有努力实践、实施社交媒体营销。国内许多企业营销人员甚至不知道社交媒体营销为何物, 更别说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零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 社交媒体营销在中国还只是“星星之火”, 大部分企业对它的成效都十分“怀疑”, 而最致命的就是许多企业老板也不懂, 即使有些较为先进的企业, 也只是把社交媒体营销当成是公关的一部分。在营销模式越来越同质化的年代, 企业就很难借势新锐营销平台再上一层楼了!

社交媒体助力企业招聘 篇9

2013年, 针对中国HR专业人士运用社交媒体现状及相关策略, 马克西姆雇佣营销集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53%的受访者正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雇主品牌推广和企业招聘。并且, 31%的受访者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会尝试这种招聘新方式。可见, 国内企业和招聘管理人员对社交媒体招聘的陌生感已经大幅度消退, 开始接受这一全新的招聘渠道与模式。尤其是2014年初以招聘业务扬名的全球职业社交网站Linked In高调正式入华, 让更多的企业和招聘人员开始关注并深入了解这一新时代的招聘潮流—社交媒体招聘。

一、社交媒体招聘的定义

所谓的社交媒体是基于人们的社交需求和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Web 2.0的支持得到发展, 是熟人与熟人或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用来分享观点、经验的平台, 依据六脉分割理论来丰富人际关系, 拓展人脉的工具。国内的知名的社交媒体既包括人们常用的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大众社交网站, 也包括效仿Linked In模式的各大职业社交网站大街网、天际网等;国外用户量最多的职业社交网站是美国的Linked In, 还有娱乐为主的社交网站Facebook以及美国著名的微博网站Twitter等。而社交媒体招聘是企业招聘人员通过社交媒体关系网发布职位需求信息寻找人才或通过展示企业信息吸引潜在求职者的新方法, 同样也是求职者了解及对比各个企业, 通过自荐或被人推荐的方式来获取职业机会的方式。

二、社交媒体招聘的优势

商务人士社交平台红桃网CEO徐凯祥认为, 精准、高效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招聘管理人员的核心诉求。曾叱姹风云的传统招聘网站因求职者背景信息不实、公司应聘信息更新太慢、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无法解决招聘人员的核心需求, 网络招聘行业亟需一个全面的改革。由社交网站延伸出来的社交媒体招聘凭借自身优势, 冲击着传统招聘模式, 成了为企业招聘的新渠道。

1.利用更完善的信息, 助力求职者背景调查。在传统的招聘网站, 招聘人员很难仅通过一份简历来判断候选人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但通过社交媒体招聘就可以通过候选人社交网站主页的详细资料及其生活中发表的动态来详细了解候选人的情况, 或者通过他们的人脉圈或推荐人, 从侧面了解到候选人简历的真实性。尤其是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开始注重人才的背景调查, 社交媒体的“虚拟网络, 真实社交”的特点也便于企业对求职者进行深度分析, 使得人才的质量和背景的真实性得到保障。

2.平等、公平的双向选择。相较于传统的招聘模式信息不对称, 社交媒体招聘的方式让求职者拥有与企业平等的地位来进行选择, 在社交网站上用户可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公司, 了解到更多的企业信息, 通过与其他公司的比较,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雇主。同样, 企业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充足的潜在候选人信息来决定是否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这反映的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双向选择, 从而也避免了由于彼此了解不充分造成的入职后人员流失的现象。

3.高效率、低成本, 备受青睐。相比较传统的网络招聘方式还要交广告费等各种费用, 各社交媒体对于企业和个人一视同仁, 都是免费注册, 企业可经营自己的主页, 更新公司资讯或用人需求等信息,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社交媒体招聘主要就在于关系两字, 就是招聘人员是否能与潜在候选人建立联系, 并维持下去。由于社交网络较大幅度的扩大了候选人的甄选范围, 就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几率。正如使用颇为广泛的QQ群, 某高校毕业生建立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校友QQ群, 群成员基本都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届毕业生, 在群里不定时的交流经验、互相推荐所需人才, 大家利用这个庞大的关系网, 为招聘提供便利。

社交媒体招聘的高效率不仅在于在微博、人人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后的回收简历之多, 还在于企业在没有接触到应聘者的情况下, 就可以提前通过求职者的社交关系网络、社交动态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生活习惯、社交关系等方面, 初步判断是否符合企业要求, 并可以和求职者进行即时交流, 使潜在人才与企业更容易实现适配。

4.便于特定人才的选拔。随着人们开始接受实名社交, 社交媒体也得以发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社交媒体中尤其是职业招聘的社交网站, 包含的信息量超出想象, 将个人的基本信息及人脉关系都转移到网络上, 并将兴趣、特长、职业、行业相同的人们吸引到一起。这对于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选拔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企业可以加入到一些专业人才的圈子中, 几乎每个社交网站都会有这样的社区或社团, 在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络圈子中, 企业就能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大批目标人群。

三、社交媒体招聘的劣势

尽管国内的社交网站看似风生水起, 但是社交网站的招聘方式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面临着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1.同质化趋势, 缺乏自身特色。国内社交网站的发展晚于国外, 现有的几家如大街网、经纬网、天际网等职业社交网站从页面设计到用户体验及其经营模式大多模仿领头老大Linked In, 呈现出同质化趋势。随着已拥有中国职场400多万的中高端用户的Linked In正式入华, 使得各大社交网站急于革新, 来抗衡来自这一社交“巨头”的竞争, 但大都忽略了将其网站本土化, 一味的复制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中国有着不同于国外的职场与社交文化, 更需要的是实用、真正本土化的产品。

2.求职者刻意地“美化”自己, 背景信息不真实。也正是因为社交媒体成为了网络招聘的载体, 每个求职者的主页及其相关信息, 其重要性不低于求职简历。“有政策就有对策”, 对于那些自身实力不强但又想为自己建立“实力品牌”的求职者, 就会刻意的“美化自己”, 导致背景信息的失真, 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招聘风险。求职者也会选择性的发布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力的信息, 避免有负面影响的言语, 给企业造成假象, 使企业不能全面、立体的评判求职者, 同样带来一定的招聘成本。

3.企业只顾雇主形象宣传, 弱化其招聘作用。企业将社交媒体加入到企业招聘战略中, 不仅让企业与潜在候选人及时沟通、保持联系、尽快招到合适人选, 也意味着企业可以更加直接的将企业品牌、文化等方面传达给潜在员工。而有些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招聘时, 其展示作用却大于招聘本身, 从而弱化了社交媒体的招聘作用, 使其不能在企业招聘中发挥很大效力。

四、企业的应对策略

社交媒体招聘渐成潮流, 为了提高企业招聘的有效性, 企业应从组织战略上重视, 制定与社交媒体招聘特征相契合的招聘策略。

1.准备工作不容忽视。首先, 企业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社交媒体招聘。社交媒体招聘只是给予招聘人员一个更快捷、准确的方法去寻找适合的人才, 但不是唯一的招聘方法。企业不应该过分依赖这种方式用于招聘, 也不应该对其避之不及, 需要与其他测评工具结合起来。其次, 企业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招聘之前, 还应有相应的能力去处理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 能够跟踪维持潜在人选, 拥有对网络数据的收集流程。而且为了灵活运用这一招聘新工具, 人力资源部门应组建专门的社交媒体招聘小组,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目的在于使其了解社交媒体用于招聘的简单应用, 并懂得如何处理负面信息及维护好与潜在求职者的关系, 发挥企业的雇主魅力。做好了前期准备, 才能使后期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2.明确目标人群, 选择恰当的社交平台。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 灵活选择才是上策。对于应届生或实习生这些年轻、非高要求的目标群体, 利用更加贴切他们生活的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媒体进行招聘会更加有效, 例如目前德勤在微博上的招聘账号目前拥有粉丝近5万人, 并具有较好的雇主形象, 使得德勤在寻找实习生时, 仅仅几个小时之内, 就能收到足以填满这些岗位的申请资料;而寻找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 就是要进入专业人士的社区, 这些社区在如Linked In、红桃网等中高端职业人群的社交网站里并不难找, 同时也考验了企业在国内众多的社交媒体之间的灵活性。

3.避免空头账户, 保持活跃度。只有社交媒体账户已远远不够, 这些平台需要有目的地使用并保持活跃状态以达到更重要的目的。没有信息更新的空头账户, 只会损害企业的雇主形象, 百害无一益, 既然想让社交媒体为招聘所用, 就及时增加企业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 提高公司在网络上的雇主形象, 吸引潜在求职者。

首先, 企业要懂得让合适的员工加入到企业社交网站主页的互动中, 不一定每一项工作都要由招聘人员亲自来做, 这样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选择一些经常使用社交网络并且工作业绩较好及忠诚度较高的年轻职工以用户身份加入企业互动中, 这些员工也可成为公司理想的形象代言人。

其次, 对于微博、人人网这样大众又贴近90后新生代员工的社交媒体, 企业可以针对其需求推出不同的互动活动, 增加企业的关注度。例如, 可以为应届生提供一些简历的建议或帮助他们修改简历, 满足其需求才能获得他们持续的关注。除此之外, 在招聘信息发布时尽可能附上员工平日工作状态的照片或内部员工为企业代言的视频又或是能够展示企业文化的短片, 使招聘信息的传递更加亲切、更加具有吸引力, 增强求职者加入这个组织的意愿。

4.潜在目标人群的关系维持。相比于传统网络招聘的单向沟通模式, 社交媒体招聘变得更加人性化, 沟通互动的及时性给予了招聘者更加满意的用户体验。这种及时的沟通使得招聘双方的信息更加准确, 也带来了更高的招聘效率, 降低了招聘风险。而大多数公司很少主动保持与潜在候选人的长期联系。潜在目标人群的关系管理, 不仅可以降低简历的耗损率, 也可以维护企业在外的雇主形象。因此, 针对潜在的不同类别的目标人群,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候选人才库, 并为求职者提供多种信息交流渠道, 如在线互动问答等形式或通过微博, 电话, 电子邮件, 微信等多种手段来保持联系, 不断改善用户体验, 增强招聘工作的匹配度。

五、结语

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篇10

社交媒体营销又名社会化媒体营销, 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 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进行营销、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SNS社区、论坛、微博、博客、图片和视频分享等。

一、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1. 传播方式的不同。传统媒体中, 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户外广告, 企业发布的产品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强迫性的、单向性的传播, 无论你是否喜欢, 只要你接触到这些承载着信息的广告媒体, 就只能被迫接受。而社交媒体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性和交互性, 你可以关注自己想看的信息, 取消不愿意看的, 而且可以直接与企业、广告商和其他消费者相互沟通交流。

2.传播内容的不同。由于传统营销渠道一般需要支付大量的广告费, 传播信息内容主要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展开。而社交媒体营销中, 每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根据每个人所关注的程度和所在的社交圈而定, 而且社交媒体中所宣传的内容可以是和产品本身有关的, 也有可能是和企业文化、企业活动、企业管理者有关的, 更能够很好地调动消费者的主观积极性。

传统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的区别还表现在多个方面, 笔者在下表作了对比:

二、社交媒体营销的SWOT分析

1. 优势。

(1) 门槛低。社交媒体并没有对使用用户做出任何限制和条件, 这就意味着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注册并进行使用。 (2) 传播快。通过转发和分享, 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 扩散速度很快。 (3) 互动性。较传统营销方式而言, 社交媒体营销是一种沟通、交流、辩论, 甚至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 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更加立体化、多维化。例如微博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为企业开展口碑营销、情感营销、危机公关奠定了基础。 (4) 成本低。社交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 较传统的广告媒体而言, 价格、成本低廉得多, 因此, 企业应该重视这个新生事物, 并将其纳入企业营销体系。

2.劣势。

(1) 容易被埋没。社交媒体的门槛低导致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数量的庞大, 所以那些内容单一, 营销活动乏味, 期待短期效益的营销手段很难看到利益回报。 (2) 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不够重视。目前, 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微博用户进行市场细分, 分析出潜在客户, 挖掘出消费群体。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尚处于成长期, 用户需要引导来参与活动, 然后产生互动需求。当前中国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 对社交媒体营销不够重视, 更没有将其纳入到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中。

3. 机会。

(1)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多, 社交媒体营销前景巨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 (CNNIC) 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网民数达到5.64亿。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4亿, 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据调查, 人们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所花费的时间占所有在线时间的30%, 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2) 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 社交媒体平台功能的逐步完善。随着其功能的逐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利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对个人消费者来说, 社交媒体有可能进一步成为他们的个人消费门户。 (3) 企业创建社交媒体认证账户可以提高权威性。企业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和用户沟通, 由于公众对其信任度较高, 因此既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了解, 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4. 威胁。

(1) 网络平台不够完善, 阻碍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网络安全是开放性的网络营销方式健康发展的前提, 与国外相比, 目前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的网络平台安全性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平台还不够完善。 (2) 缺乏互联网监管, 阻碍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由于用户发布信息自由化, 言论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不利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 会使公众对其信任度降低, 一定程度上对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社交媒体营销的策略

1. 企业营销策略的整合。

(1) 选择正确社交媒体平台和目标客户。由于社交媒体数量较多, 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社交媒体平台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 企业和品牌需要根据目标人群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例如快消品, 具有庞大的人群基础, 在微博、SNS平台能够有效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对于汽车品牌, 那些来自于好友的体验分享, 更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消费者聚集的SNS平台,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汽车品牌的传播者。微博的互动性比较强, 较为适用于那些亲民的日用消费品的品牌和企业;以人人网为主的SNS网站则比较适用于那些以展示为主, 需要构建小众人群的品牌忠诚度的品牌和企业。另一方面, 公司应该制定有效的在线营销策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社交媒体在促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非常有效, 利用新型媒体鼓励双方对话, 鼓励消费者对品牌提供反馈, 企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建议和要求。 (2) 注重产品内容的发布和更新。由于社交媒体具有随时共享信息的特点, 所以在平台上发布信息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筛选和控制。企业要仔细研究信息的展现方式, 不能随意堆放毫无兴奋点的垃圾信息, 过度的垃圾信息容易使用户产生厌恶。而有“兴奋点”的信息会让消费者愿意回访你的网站, 这也使营销人员更容易链接到它。 (3) 结合企业的公益性宣传。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企业的非商业性社会活动, 有助于加强产品品牌的认知维持品牌的忠诚度和客户关系。当今社会, 因为工艺的进步,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消费者面临非常多同样是质量好的品牌的选择。 (4)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交媒体主要的风险来源于账号安全、企业官方所发布的信息内容以及企业员工和相关个人。首先, 来源于网络传播的大量病毒和木马使得个人信息被盗且做商业交易, 很容易形成虚假消息风靡社交媒体的情况。如果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注意账号的安全性, 社交媒体营销的风险就会显著加大。其次, 企业官方发布的内容也很容易造成风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调查发布信息, 很容易造成用户的反感和集体抵制。再次, 企业员工的不当言行也很容易造成一定风险。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都会发动自己的员工参与社交媒体的营销之中, 这也导致了一些员工可能成为风险的导火索。每一个员工的社交网站账号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他们的言论也部分代表着企业的表达, 所以规范每一个企业员工的账户使用和言论使用也是当务之急。

2. 社交平台的建设和整合。

现在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完全能够支持社交媒体的第三方应用。依靠单纯的社交媒体平台文字、图片的信息发布已经显得单调和呆板。Google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搜索引擎巨大的商业价值, 而社交媒体正是这些搜索引擎密切关注的站点。“关键词”是借助搜索力量的一种最基本手段, 它能对目标受众和品牌知名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关键词的设定要能围绕公司的业务中心创造出吸引人的、更新及时的关键字, 要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视角的变化以及产品的变化而进行及时地更新, 这样才能有效通过搜索方式提升“品牌存在”的价值。

3. 政府积极发挥监管作用。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急速增长, 尤其是使用用户的范围扩大, 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和网络信息的“垃圾化”、“虚假化”, 造成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很难获取正确的信息, 不利于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 也不方便用户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政府应当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控制谣言及虚假信息的传播, 成立相关的信息监督部门打击网络造谣, 对于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的商家和个人进行处罚。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 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用户量的连年激增,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选择社交媒体作为营销的重要渠道。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 在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可信度、传播面、影响周期、传播成本、控制度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分析社交媒体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从中国目前的企业营销状况出发, 从企业自身、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政府三个方面对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营销,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雁.中国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优化[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5) .

[2]龙峰.社交媒体网站的商务模式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2) .

社交媒体“群雄图” 篇11

社交媒体正在改变世界。6年间,Facebook在全球吸收到5亿用户。Twitter则在4年里收获了1亿用户。所谓的“Twitter革命”根本性地改变了2009年伊朗那场有争议的总统选战。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取胜,社交媒体也要记上一功。

根据咨询机构Forrester的预计,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人口将达22亿之巨,从社会交往到各类商业行为,我们在网上所做的任何事都将同这张大的“社会图谱”整合起来。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席卷之势,诸如iPhone,iPad,Blackberry和Android系列的智能终端并移动网络应用程序的强劲增长,社交媒体也正在加深对于移动互联领域的掌握。

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前景并没有争议,但最关键性的问题是——现有的多种社交媒体商业模式到底产生了哪些价值?未来竞争版图如何?我们通过对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高端访谈,结合现有数据做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社交媒体格局图

虽然都被冠以“社交媒体”的称谓,但其实它们大有差别。表1列举了不同社交媒体的类别。

用什么模式盈利?

不同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仍在不断变化。如表2所示,广告依然是主要的收入模式,不过仍有多种次模式存在。正如Boardreader的访谈中提及的那样,“每一家都在实行广告模式,或许是它们还未能充分解读用户的要求,还没有哪家形成了清晰独特的商务模式”。

根据访谈,表2总结了目前社交媒体主要的盈利模式。诸如Facebook和Linked-in等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摆脱对广告模式的完全依赖,Facebook在其收入模式中加上了用户为“虚拟礼品”和“社交游戏”等直接付费的模式,Linked-in则从用户使用高级付费业务中获取收益。

在社交媒体中行得通的收入模式,通常需要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要了解你的受众;其次要目的明确;最后,要有一个独特和直截了当的价值主张,并使之与目标受众的需求相吻合。

自2004年创立以来,Facebook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而Twitter在2006年7月创建,如今已拥有1亿用户,企业估值高达10亿美元。对Facebook和Twitter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们是否能保持这样的增长并从中获取价值?

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媒体是否终将被下一轮“破坏性创新”终结?正如目前的社交媒体已经对传统通讯方式进行了部分的摧毁。尤其是Bebo和MySpace一蹶不振,让我们警惕社交媒体的过度繁荣。社交媒体到底创造了哪些价值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为何Facebook和Twither能胜出

所有的社交网络中,Facebook和Twitter是目前的胜出者,而其他竞争者正败下阵来。根据资源论,一个企业要将短期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战略性资源必须是难于复制的。那么,Facebook和Twitter的不可复制且难于仿效的资源又是什么呢?

清晰的价值主张Facebook是一个“零内容社会效用”(“zero content social utility”),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撑,使人们可以与朋友和家庭联络和分享。Twitte r则是“互联网络的短信服务”(“SMS of the internet”)。

简单的用户界面(U1)这一点为Facebook和Twitter的优胜奠定了基石。Facebook更为用户提供工具,使其体验个性化。Twitter的差异化在于它让全世界通过不到140字来进行实时通讯,而后围绕这一点全力推进。

可以货币化的商业模式Facebook实现了连年的收入翻番,表明其商业模式的货币化能力。Twitter首先打造的是连接性和流行度,才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收入转化战略,这也正在取得进展。

规模与功能Facebook和Twitter都为用户提供不断扩大的平台规模与功能,从而保证他们的持续参与。

持续创新Facebook的核心优势中,有一条就是它对于创新的执着。它向开发者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确保了新的应用不断涌现,每周推出大约一打新产品。与此同时,尝试新的广告形式,比如通过Facebook社区及其免费广告空间进行推广,成为品牌营销投放的最佳选择。类似的,Twitter也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作了深广投入。

社交图谱Facebook已经证明,社交图谱是全部服务所植根的核心资产,比许多人所料想的更为强大和具有防御性,从而加强了它的差异化特证。

以上的这些战略资源,使Facebook和Twitter形成了竞争优势。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将各自的战略资源整合成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式——正是这种商业模式最难复制。Facebook和Twitter将会继续成长还是会被取代?来看看正在影响产业总体发展方向的几个重要变革。

未来谁能一统江湖

Facebook已经达到临界规模,将继续雄视天下。AOL则已出售了Bebo。新闻集团可能会出售MySpace。而象hi5这样较小的地方性企业,有可能会被Facebook这类企业吃下。就连Twitter都有可能遭到并购。Flickr只有在保持广告收入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存在。平台供应商和品牌还会继续在移动网络上投入,驱动网络平台、零售商及两者之间的新的并购与战略联盟。

品牌都会增加在社交媒体方面的投入。开发者将继续寻求到大型平台上做大规模和业务。由于平台商急切地希望抓住互联网上下一个热点,比如视频游戏,象Playfish这样的社交游戏厂商有可能被平台商收购。

总而言之,大玩家会变得更大,跨行业的整合也将会发生。问题只在于,相关产业到底能容纳几个大玩家?估计未来的情景会是:少数几个成功的行业型社交网络,比如Linked-in,和少数几个通用型网络比如Facebook和Twitter将会一统江湖。

对于Twitter来说,问题在于新的货币化战略可扩展性如何,这又取决于用户如何应对隐私问题以及开发者能否从中获利。而对于Facebook这类规模、有流量、功能强大和拥有付费机制的企业来说,将逐渐向电子商务平台方向靠拢。

即使Facebook基本取得全球统治地位,在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等几个国家,它还没有成为领先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和Bebo的例子还告诉我们,由于地区文化差异,社交网络实现全球到达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Friendster只是在东南亚地区成为老大,Bebo则从未在美国受到青睐。

总体来说,Facebook很有可能继续充当王者,它将支持建设分布式、可互用的社交网络并发挥领袖作用。Twitte r要稳健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两件技术问题(比如不久前的网站崩溃事件),在某些关键问题上改进以后,还将能一往无前。

对社交网络和品牌而言,要改变对广告的完全依赖,交易模式都将变得更加突出。来自iPad的早期经验表明,如果能少看些广告,用户是愿意为小控件付费的,从而可能催生出更多的订阅模式。问题正在于,对于非特定类型的网站来说,混合模式可以复制吗?象Facebook这种网站的一般用户,会愿意支付服务费用吗?而出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考虑,所有广告模式都将是基于用户许可的。在移动网络这方面,实时、实地和社交场景等因素将大幅推动广告收入,此外收费业务方面亦能有所贡献。

社交媒体时代的微创业 篇12

这几年,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小农如何介入市场。对这个问题, 很多文章、研究都有涉及。小农向商贩、向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是介入市场的途径之一, 但是怎样才能走得更远?如何才能改变在供应链中最底层的地位?如何能在供应链上游进行升级, 从脱贫再到致富?我们的看法是:应用互联网, 组织起来, 与终端消费者直接联接, 改变小农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

传统农业对茶农不利

在传统的茶叶供应链中, 茶农通常以生产者的角色位于供应链的底部。铁观音茶产业的供应链分布是:茶农-->商贩 (合作社) -->茶业公司-->经销商-->消费者。

因为底端茶农的弱势地位, 收茶的公司、商贩给出的收购价格并非按照茶农的产量和生存状况来定价, 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给出最低价格, 且这个价格并不依照茶叶的质量而有很大的差异。公司将收来的茶叶二次加工, 进行品牌包装后再卖给消费者或者经销商。至此, 茶叶这个产品已经产生了高于其生产价格数倍的产品附加值。消费者以这样的一个价格购买了产品, 但作为生产者和供应链起点的农户只分到了极少的利益, 这一分配机制并不由茶农自身的产品质量差异决定, 而是取决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茶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茶叶的收购价格过低, 导致部分茶农生计艰难, 忙活一年所得的收入甚至不足以维持家庭温饱。

社交媒体改变茶农命运

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是产品所有价值得以最终实现的环节, 他们对产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影响着供应链所获得的利益。但是在传统意义的销售中, 消费者与茶农之间不存在任何信息沟通, 如何让消费者与茶农能够面对面地交流?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 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通过社交媒体这个平台, 可以让消费者了解生产者, 绕过诸多的中间环节, 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关联。淘宝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交易问题, 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又让产品配送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社交媒体+淘宝”这样一个微创业的模式, 形成公平、合理、有保障的机制。底端生产者的收益水平得到改善, 终端的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健康、更廉价的产品, 整个供应链趋向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中国形势与政策下一篇: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