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语用失误

2024-09-12

社交语用失误(精选8篇)

社交语用失误 篇1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背景、文化的人际交流也日益密切频繁。在言语交流中,即使发音正确、掌握日常常用词汇、懂得语法的一方在同非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引起误解。因为他将本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知识带入交谈中,使对方无法正确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像这样说话不合时宜、不合习惯或者不恰当的方式,容易产生语用失误。而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很重要问题就减少出现语用失误。

1 社交语用失误

何自然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未能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包括是否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或违反对方语言习惯而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而社交语用失误却要复杂的多,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涉及讲话人的观念、愿望、意图以及语言知识等系统,可以认为是不同社会背景影响下的语言选择。

2 社交语用失误表现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会存在不同禁忌语,要注意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中国人不忌讳同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尤其是关于年龄、宗教、收入等都是敏感的话题。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例如:美国老师给中国学生口语课,下课后,王同学看老师有些累,问道:“You must be tired.”很明显,此句英文没有语法毛病,可美国老师听起来却感到很不舒服,以为是在嘲笑自己年纪大,体力不支。其实这句话从汉语角度来讲,是句礼貌用语,并非是说老师肯定是累了。在西方,下课后学生是这样问候老师的:“Did you enjoy your class?”又如,早晨上课美国老师看到有一位中国有位中国学生居然打起了呵欠。美国老师便问道:“Are you a little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work?”(你上节课是否有点累了?)学生随口回答:“Yes,a little.”这个回答使美国老师很不高兴。这位中国学生错把老师的问话当作关心,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老师的话,没有理解话语中的语用含义,不知老师的话中带有含蓄的批评。英语里的“Not at all”,“You are welcome”,“Don’t men t ion it”和“Never mind”等在汉语里都被译成“不用谢”和“没关系”,然而这些表达法之间稍有不同,比如当说话人做错了事请求原谅时,听话人会说“Never mind”来安慰说话人。如果误用了英语里的同义表达法,就会违反语用习惯。

3 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对英语教育很重视,无论是升高中还是上大学,还是考研究生和博士生,英语考试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更有甚者,从小学就开设了英语。大多数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常用语言知识,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对英语四、六级证的优先,使英语这门基础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在真实的交谈中,常常出现误解,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中国学生出现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忽视培养语用能力有关。现行的英语教育大多数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所学的英语,是书面英语,针对英语口语训练投入的时间不足,学生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很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开不了口,稍微好一些的学生也只能勉强开口讲几句套语,但不顾对象和语境的要求,随便使用在课堂上所学的较死板的书面英语。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交际中,学生只会说语法正确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出现,具备语用能力是顺利完成国际交往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里培养社交语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4 如何培养语用能力

4.1 优化教学习惯

在教学中,许多外语教师希望学生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在课堂上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花大量时间练习词汇辨析、句型、阅读技巧及写作方法。无论什么场合,要求学生用祈使句表示命令;用疑问句表示提问。很少涉及语气、语调和西方文化习惯。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或自修,进—步加强语用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4.2 明确语用原则

语用知识是应该教授的,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地介绍英语的相关语用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在交际中,最容易出现的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内容。如中国人见面传统的打招呼的问候语“吃了吗?”或者“去哪?”而在与初到中国的西方人相遇时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他们感到因惑:“为什么对我的隐私这么感兴趣?”合适的问候语应该是“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中国人爱讲面子,爱客气,而欧美人士可不是:中国人:Welcome to my home if you are free.英美人:I’ll be free next Friday.What about next Friday?中国人会认为,我只是客气一下,根本就没有准备呀!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掌握的汉语语用规则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对比英汉语用规则的差异,从而减少母语语用负迁移。

4.3 引入语用测试

外语教学中应引入语用测试,语用测试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反拨作用。科学有效的语用测试不仅不会妨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其跨文化语用意识。

5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文化技能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尽量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夏纪梅.英语交际常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误会实例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社交语用失误 篇2

一、留学生常见的社交语用失误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往往通过言语行为体现出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 这些差异常会造成文化摩擦甚至冲突, 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 留学生有着不同于我们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并且, 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比本土的外语学习者面临更多的文化问题。如果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规约缺乏了解, 他们在交际中就容易套用母语的语用习惯, 造成社交语用失误。留学生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涉及面广, 形式多样。我们选取了典型的几组, 以此为切入点对此类失误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 问候语和邀请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问候语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使用的程式化语言, 一般不传递实质性内容, 但具有重要的寒暄功能, 是人们联络感情、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一套问候语系统。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汉语问候语的使用规则, 在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习惯, 就会导致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

我们知道, 中国人习惯通过问候给人亲切、温暖之感, 因此, 汉语的问候语大量涉及对方的个人情况。比如, 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经常使用诸如“吃了吗?”“上哪儿去?”“怎么才回来?”一类的话语, 在问候不太熟悉甚至初次见面的人时也常会选择一些比较私人的话题, 如“你今年多大”、“工资待遇如何”、“结婚了吗”等等。其实, 问话人并非真的想弄清对方的实际情况, 而是由于中国人习惯用询问对方个人、家庭情况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人的关心。人们期望通过个人信息的交换, 使双方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但是, 这种中国式的问候关心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看来则有打探个人隐私之嫌。很多人在面对这种问候时感到尴尬、反感, 产生心理上的排斥。例如, 有些人听到“上哪儿去?”“在干什么?”等问候时, 会用“没干嘛”生硬地回应, 以示不满, 这是由于不了解汉语问候语使用的文化规约而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我们再以中国人打招呼常用的“你吃了吗?”为例。虽然不涉及对方隐私, 但这句话也可能引起外国学习者的误会, 因为“你吃了吗”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在英语国家, “你吃了吗”有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之意。如果一名来自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听到这样的询问, 却发现对方并无采取相应行动的意思, 就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满, 觉得对方虚伪做作。另外, 在韩国和日本, 询问对方是否吃过饭常被理解成“你有生活能力吗”或“你有钱吗, 用不用请你吃饭?”, 这样问会让他们产生对方看不起自己的猜测。例如, 有位初来中国的韩国留学生, 每当他与一位中国同学相遇时, 对方总会问他 :“吃饭了吗?”, 他为此感到不满和苦恼。终于, 他在对方再次这样表示时严肃地说道 :“Look, I have money, and I won’t leave myselfhungry.”。其实, “你吃了吗?”在汉语中既可表达想与对方一同进餐之意, 也可以仅是句单纯的问候, 中国人可以根据语境和语感灵活处置, 而留学生往往缺乏应变能力, 这表明其对汉语语用规则了解的不足以及在运用上缺乏灵活性。

(二) 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对于恭维与自谦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找到依据。简单地说, 恭维是要求人们在言谈中不失时机、恰当得体地夸奖对方 ;而自谦则要求人们在面对夸奖时适当贬低自己, 以示谦逊。

爱听好话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因此恭维话在中西方社会都颇有市场。但由于语用规则衡量标准有别, 不同语言中恭维语的使用习惯不同, 正如利奇所说 :“语用规则基本上是共有的, 但它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异。一种文化的恭维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位去中国人家里做客的英国留学生, 面对主人家丰盛的饭菜, 兴奋地说道 :“我可以全部吃了!”, 其本意是想表达对菜肴的欣赏, 但这句话在中国人听来可能理解为客人嫌菜不够吃。造成尴尬的原因是, 学习者简单套用母语的恭维方式进行汉语表达,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汉语有一套完备的敬辞体系, 中国人在使用恭维语时往往遵循一种惯用的套路,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谦表达的运用。学者顾曰国曾归纳出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原则, 第一条就是“贬己尊人”。中国人乐于恭维别人, 却常用自贬来回应恭维, 有时甚至牺牲“质”的准则来换取自谦。这种表达方式常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当自己的称赞被对方否定时, 他们会觉得对方自卑虚伪、言不由衷。

然而, 有的留学生虽然理解这一语用习惯, 但在使用时不加变通, 闹出笑话。例如, 有的留学生在听到别人夸自己汉语讲得好时立刻说 :“哪儿的话!”还有的学生在得到老师表扬时回应道 :“老师, 您别拍我的马屁, 我的汉语水平还差得远呢!”。这表明学生对学到的规则尚不能全面、适当地把握, 而在使用时凭主观做出不当推断。其实, 语用规则在使用中有一个“度”的问题, 缺乏语用知识或对知识的运用欠缺灵活, 都会造成达不到或超过度的情况出现, 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三) 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社交语用失误

任何民族的语言中都存在禁忌语, 有禁忌就会有相应的委婉表达方式作为替代, 因此禁忌语和委婉语密切相关。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 不同文化禁忌的对象、范围有别。在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中, “死”及其相关字眼往往受到忌讳 , 人们在交际中总是尽量避免提及, 即使在说起时, 也常会采用其他委婉说法来替代, 如“过世”、“老了”等。

许多留学生由于不了解汉语的禁忌习惯, 不知道相应的委婉用语, 易在跨文化交际中违反礼貌原则, 冒犯他人。例如, 一名美国留学生在对帮助他的老人表达感谢时说 :“您真是位好人!您一定会上天堂的!”结果引得老人勃然大怒 ;还有位意大利学生在写信询问老师自己喜欢的一位中国作家是否健在时, 用了“是不是死了”的表达方式。这是由于其不了解汉文化与母语文化禁忌心理上的差异, 想当然地用母语文化习惯解码汉语表达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总之, 留学生因违反汉语语用规则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种类繁多, 本文不再赘述。这类失误比语言形式上的偏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大。并且, 学习者对目的语运用得越娴熟, 这种失误就越难以被对方理解。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表达流利的人对语用规则的掌握也应相应娴熟。所以此种情况下的失误更容易被归咎为说话者的有意冒犯,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语用规则, 减少社交语用失误, 是对外汉语教学必然面对的重要议题。为此, 我们需要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失误出现的原因, 尤其要重视其与当前汉语语用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

造成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语用知识教学的特殊性造成的不便, 也有当前教学方法上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 因教学的不当安排导致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情况日渐凸显。基于上文对各类失误的分析, 现将留学生汉语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母语文化规约的干扰

相对于汉语母语使用者, 留学生作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 具有不同于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并且, 作为成年人, 其母语文化习惯已根深蒂固, 在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母语文化规约常会对其汉语表达造成干扰。这使留学生经常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投射到汉语表达中,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可以说, 母语文化的干扰是学习者习得汉语语用规则必然面对的障碍之一。

(二) 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心理障碍

语用规则的差别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判断上有所区别, 有时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判。判断标准的不一是不同民族社会心理选择上差异的体现。

成年学习者由于受母语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 在目的语文化规约的接受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障碍, 一些规则在他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并顺利接纳的。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接受有一个心理上的“度”。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规约差异超过这个“度”, 学习者习得规则时遇到的内在阻力就更大, 克服阻碍、完成习得的时间也就更长, 在此期间也就更易出现相应的社交语用失误。

(三) 语用规则学习中的一对矛盾

语用规则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都有密切关联。汉语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度发达的语言形态, 其中的语用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现实决定了学习者对汉语语用规则的习得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而需要在汉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浸润。但另一方面, 成年人需要表达的思想是复杂而细致的, 在交际中接受的反馈也是多样的, 这就造成其汉语语用规则掌握的不足与对规则使用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语用知识习得的长期性、渐进性, 这对矛盾会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 造成留学生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社交语用失误。

(四) 教学中的问题

除上述因素外, 当前汉语语用规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重要诱因。

如前所述, 汉语语用规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 它涉及面广、知识点复杂琐碎, 这使我们难以对其作出全面、系统的归纳, 也给教学内容编排的条理性带来困难。此外, 语用知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受语境影响显著, 缺少固定标准可循, 这使我们不易对其作出量化描述, 也给教与学造成了客观困难。

以上特点, 加之对汉语语用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可借鉴的成果有限, 使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综合各因素, 我们认为语用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材编排的问题

目前, 汉语语用知识的教学尚无专门教材, 语用规则的讲授主要穿插在课文中进行。通过依附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呈现, 使知识的编排受教材中其他内容的制约, 不利于形成自身合理的体系, 影响到教学的系统性 ;另外, 由于语用规则庞杂琐碎的特点, 这种安排方式使教材难以对其做到全面的涵盖。编排体系的失当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 所教授的语用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实交际的需要, 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很多教材中出现的语用规则存在与现实脱节的情况, 教材没有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 我们应更多地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考虑, 及时淘汰落后内容, 尽量教给学生那些贴近日常生活且符合当前实际的语用知识。

2、教师不当的讲练方式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指导练习的方法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口头表达流利性较差, 就会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的某些不合乎用语规范的表达方式, 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由于语用知识的教学尚缺乏统一标准可循, 教师们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教学, 这使教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 影响到知识的客观传授。

汉语语用规则的使用需依据语境灵活处理。留学生由于缺少汉语文化积淀及相应的语感, 对所接触的语用规约难以准确深入把握, 容易停留在表面的、机械的理解上。他们无法准确辨别教师教学中主观性过强、有失偏颇的部分, 因此, 学习效果易受到影响。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教师对某一知识点过度强调, 也可能诱发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教师过分强调某一习惯用法, 带领学生反复操练某组对话, 而未对该对话的使用条件作出全面的揭示, 学生就可能在此建立起机械的联系, 日后与汉语使用者对话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套用该组句子, 在语言使用上脱离语境、生搬硬套, 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3、课堂教学模式失当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牢固。这使我们在保证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的同时, 相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根据交往实践观, 课堂教学可被看做一个交往过程, 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达到良性, 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语用知识来自实践, 又必须用于实践, 教师的单向灌输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只有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得切身体验, 才能将所学规则真正内化。

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 师生间的交流几乎成为课堂交往的唯一代表形式,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使学生间的交流空间被压缩, 学习者彼此间通过互动交流实践语用规则的机会十分有限。

4、指导思想的偏差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者要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相应的汉语语用知识, 因此, 语用知识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我们一方面应加强汉语语用规则的教学, 另一方面应对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以目的语及其文化为参照来审视跨文化交际, 往往以交际双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并运用了目的语文化规约来评价交际过程的有效性。本文将其称为单向的评价标准, 即判断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以目的语的参数为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倾向于采取另一种观点 :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它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的交际模式为准来衡量。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 跨文化交际应承认并允许差异的存在。如果试图用某一方的文化作标准去消除差异, 使双方完全达到语用上的统一, 就可能最终消解了交际的跨文化性质。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 应以交际的顺利达成为最终评价标准, 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规则的运用要理性看待, 既要求其表达尽量符合汉语语用标准, 又要考虑到其文化背景, 不要刻板套用某些规则过分限制其交际行为。

我们进行汉语语用规则的教学, 并非是要把汉文化的价值观全盘灌输给学习者, 将他们彻底变为用汉语文化规约约束自身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人, 而是要通过合理讲练, 使他们对汉语与其母语语用规则上的差异了然于胸, 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够客观、灵活地看待和处理具体情况,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误会, 增加共识。

另一方面, 当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教师主观性过强的情况。有些教师受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 常不自觉地以母语文化为标准来对待汉文化同其他文化的差异。这使得不少教师在进行语用知识教学时评价标准有失客观, 在教学的“度”的把握上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启示我们, 在对汉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应采取一种更加包容、全面的态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来文化背景、学习心理特征, 在进行语用规则教学时客观比较文化差异, 努力避免评价标准偏颇, 做到因势利导, 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汉语语用教学。

摘要:社交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较大,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失误与学习者的汉语语用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 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用知识水平, 对培养其汉语交际能力意义重大。本文拟从留学生常见的汉语社交语用失误入手, 分析其成因, 并着重探讨其与当前对外汉语语用教学间的关联, 由此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思考, 为今后教学上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留学生,社交语用失误,汉语语用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 1993, (1) .

[2]杜迎洁:《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索》, 2012, (4) .

[3]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3) .

[4]夏伊:《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4.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

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 篇3

人们的语用行为受制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由于语用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因使用的外语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只有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找出英语语用失误中的文化根源,才能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作 者:邱桂萍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英语系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 篇4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电视广播到报纸杂志, 广告无处不在。它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受到语言研究学者的关注。Leech在English in Advertising (1969) 一书中就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广告包含的各种语言策略。随后, 其他语言学家也从文体、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广告进行了研究。

中国加入WTO以来, 与全球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广告的翻译也势必成为跨国贸易中重要的一环。假如一则广告能够吸引外国消费者, 自然能为产品赢得市场。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些广告翻译往往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而导致营销失败。因此, 从语用学角度对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广告的语用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 必须引人注目, 具有“注意价值 (attention value) ”和“可读性 (readability) ”, 同时还要有巨大的“说服力 (persuasive power) ”或“推销能力 (selling power) ” (廖, 2002:247) 。广告语通常自然亲切、简洁有力、新颖生动, 是一种鼓动性语言, 翻译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译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效果。语言的语用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 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 即联系意义。词语的语用意义即在实际运用中所蕴含的意义, 它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 并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蒋, 2002) 。因此, 广告翻译也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语用翻译实际上就是研究翻译等效问题。它可以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类似于Nida的功能对等。在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 必须注意原语境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 , 它又分为暗含 (implicit) 的言外之意和明说 (explicit) 的字面意义。翻译时要小心分辨语言的言外之意, 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语用用意。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文要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 从而实现等效翻译 (何, 1997:78) 。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种方法往往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为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译者可将它们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2.1 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为达到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 必须识别暗含的言外之意, 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例如:

[例1]Do your teeth a favor!

There’s not toothpaste around that’s better at fighting cavities than Crest. (徐, 2004:54) .

这则广告采用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英文短语:“do somebody a favor (帮某人一个忙) ”。如果我们将它直译为“帮牙齿一个忙”, 听起来会非常奇怪。从广告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 这则广告其实是在宣传几种新型口味的佳洁士牙膏, 因此, “do your teeth a favor”实际上也就是“do your teeth a flavor”。为达到语用语言对等, 原文可翻译为:

令您皓齿生香

佳洁士牙膏的防蛀功效比其他任何一种牙膏都好 (徐, 2004:54) 。

[例2]It happens at the Hilton.

同样, 有人或许会将这则广告译为“它发生在希尔顿”。虽然字面上与原文意思相符, 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译文并没有抓住原文暗含的意义。希尔顿酒店的这则广告其实是要向人们展示其周全的服务, 让人们觉得所有服务在希尔顿都能得到满足。因此, 它应当译为:

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正确理解广告语言的语用用意对翻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实现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 还需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例如: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联合快递服务公司)

虽然这则广告中英文版的字面意思和语言形式都大相径庭, 但中译文仍保留了原文暗含之意。译者在识别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后选择以四字短语进行表达, 符合汉语习惯, 也更加生动简练。若照原句译为“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我们责任感的服务”, 显然不如前者更具可读性, 也不方便人们记忆。

2.2 广告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

实现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 译者必须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原文的语用意义因文化差异不能被译文的读者接受时, 要进行恰当的处理, 避免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甚至误解广告的语用用意。例如:

[例4]此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 清明前精心采制……

The tea is grown naturally on mountain slopes nourished in clouds and mist.Owing to its slow growth at this altitude, the plants give high quality and pure health tea.The tea is prepared from tender leaves which are picked before early spring, and every drop of its essence is retained in the tender leaves… (徐, 2004:116)

译文中, 译者为达到社会语用等效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 他将“清明前”译作“before early spring”。对中国人而言, “清明”是一个熟悉的日子。这一时期正值初春, 万物复苏。这时的茶叶嫩绿新鲜, 香气怡人。清明节前采摘的春茶称为明前茶, 保留了茶叶的鲜嫩和营养。这才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用意。倘若将“清明”译作“Qingming Day”或“the Tomb-sweeping Day”, 反而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 他们也不知道“清明”到底是什么。如果再慢慢解释, 反而显得罗嗦, 也不符合广告语的特点。因此译文直接纳入“早春 (early spring) ”的概念, 使外国读者能够清楚明白原文的语用用意, 达到社会语用等效。另外, 译者对“高山云雾之中”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因为熟悉茶文化的人知道, 生长在高山云雾中的茶叶品质更好, 营养价值更高。但外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译者将其加入广告中, 使外国读者更易了解茶的品质, 同时也使广告更具有说服力。

3 广告翻译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所用句子的符号关系是正确的, 但语言的使用不合时宜, 或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也就是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与时间、空间、对象、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不匹配,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这种错误统称为语用失误。简单地说, 语用失误就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Thomas, 1983) 。

3.1 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原则。在广告翻译中, 译者有时忽略了语言上的差异而译出机械生硬的译文, 令目的语读者感到费解。这样的译文就属于语用失误。比如, 有的译文生搬硬套, 用目的语中对应的词来翻译, 字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了, 原文暗含的语用用意却没能表达出来, 导致了误解。

[例5]本品可即购即食, 食用方便。

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蒋, 2002) .

这则广告原本是想要强调食品食用方便。这里的“即”不能译为“immediately”。因为“eating immediately”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食物不马上吃就会坏掉。这当然不符合原文的意图。不如直接将其译为英语惯用的表达“instant food”或是“always ready to serve”, 这样才能在双语转换中达到等值的效果。

另外, 将母语习惯套用到目的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因素。如果译者过多地受到原语广告写作手法的干扰, 一味考虑原语语言因素, 则可能使广告变得不伦不类, 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6]三十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经验。质量第一, 信誉第一, 友情第一。重合同、守信用、始终一贯。

30 years’experienc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 export.Quality the Best, Reputation and Friendship the Foremost.Always abide by Contract and Credibility (廖, 2002:259) .

这则广告是典型的逐字翻译, 还不要说其中的语法错误, 这种形式也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 因为这与他们心目中的广告形式实在大相径庭。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 诱导读者购买宣传的产品。广告的翻译不需要在文字和形式上与原文完全相符,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复制原文对读者产生的促销效果 (廖259) 。

3.2 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广告中因不了解或忽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比如, 在中国, 广告商更倾向于标榜某产品符合大众的口味, 人人都喜爱。北极绒保暖内衣就诏令天下:地球人都知道!这可谓是全中国最知名的广告语了。但在西方国家, 人们却更中意标榜个性而不随波逐流。因此便有了“Cindy Clauford’s Choice”、“Anna Kournikova’s Choice”等广告。当然, 这也是利用了明星效应。但在中国, 同样选择明星为产品代言, 商家却不会直接地说:“北极绒保暖内衣——赵本山的选择!”。

[例8]Make yourself heard. (Ericsson)

理解就是沟通。 (爱立信)

这则译文可以说是原文的改写。如果将它再翻译过去应当是:“Understanding is communication”。这里的改写却是必要的, 因为它避免了社会语用失误。在美国, 人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广告也自然倾向于个人。Make yourself heard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在中国, 太强调个人会被视为一种炫耀, 甚至有个人中心主义之嫌。中国人更注重合作, 宣扬集体主义。因此, 原文中的单向交流被改为双向交流——相互的理解和沟通, 更好地达到了等效。

4 总结

总之,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语用用意极具挑战性。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 实现语用等效, 这样才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或许不能解决广告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但也为我们开拓了思路, 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进行探索, 分析广告翻译如何达到等效, 并关注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力求提高广告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用翻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English in Advertis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69.

[2]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No.2, OUP,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 Vol.23, No.3, 2002.

[6]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避免语用失误加强语用能力的途径 篇5

Leech[1]认为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构成语用能力。在Chomsky看来, 语用能力是人们大脑中有关语言的一种心智状态, 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语用能力表示有关恰当使用语言的条件知识及如何使用语法和概念结构去实现一定的目的。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不管怎样区分, 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二、学生语用能力的现状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根据托马斯[2]的观点,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 以致于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谈起语法来也是头头是道, 一旦用口语进行交际就会错误百出, 辞不达意。

(一)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1. 将汉英词语等同, 造成失误。

例如, 外教问学生:“Is Wal-Mart open Sundays?”中国学生会说:“Of course.”然而of course的意义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的“当然”等同。学生在这里本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回应外教, 但他误用了of course, 其效果却成了: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2. 滥用完整句, 忽视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例如, A:Have you bought your T-shirt?B:Yes, I havebought my T-shirt.应答的后部分重复了问句中的话语, 明显是属于多余的信息, 从语用学角度出发, 无意间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 让人推导出本不该有的含义。操英语的本族人听起来会觉得应答人在不耐烦地“使性子”, 或耍脾气。

3. 说话人措辞不当, 或使用歧义词语, 导致的语用失误[3]。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目的地, 问司机“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司机回答:“Don’t worry, it’s a big place, ———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学生向司机表达了自己的意图: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伯明翰, 但when这一分句在此却是一个歧义词, 司机以为学生要求到达时告诉他一声, 造成了交际失败。

(二)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 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学生在公车上给一位上了年纪的外教让座:“Please sit down, Mrs.Green.You are old.”尽管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但外教感觉不出来。当她听到别人直言她老, 这简直是一种冒犯, 有谁愿意别人公开说自己老的呢?何况是一位西方老太太。

2. 说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例如, A:You’ve made a wonderful speech.B:Dr.Smith, your lecture was such an attractive one that I’d like to listen to you for another three hours.两句恭维话分别使用了wonderful, attractive等强烈的词语来渲染、描述学术报告, 就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 会令听话人感到尴尬, 并被有可能理解为讽刺、挖苦。

3. 称呼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向Johnson先生打招呼:“Hello, Teacher Johnson.”汉、英称呼系统不对应, 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4]。

从上面的举例和分析中可以看到, 中国学生之所以出现英语语用失误, 与日常英语教学缺少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 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迫切的。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 提高教师对英语语用教学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语用学是强调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正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现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也提到“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只有教师的语用意识提高了,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加强语用学的理论学习, 并在工作中自觉地从语用学角度审视英语教学, 纠正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 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英语。

(二)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意识, 提高对语用知识的敏感度。

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语用意识的掌握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的结果。除了课堂上的传授以外,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对语用的敏感和兴趣。可以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的文化作品, 进行各种文化异同的对比, 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 事后写成书面报告,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语用知识。

(三) 强化文化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量, 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输出时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境, 顺利地进行交际。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在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比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更多,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敏感造成的[5]。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介绍各国民族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适应这种差异, 在交际时尽量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思维。

(四) 加强语境教学。

语境是指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 如语言环境、社交环境、认知环境等。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教师在教学中, 要特别强调语境对语意的决定作用, 对语言形式不同的语用功能及使用的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并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模仿、实践、运用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创造一些模拟真实语境, 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扮演角色、参与课堂讨论等最终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用英语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而语用失误又是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还必须注意培养语用能力, 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使学生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Thomas, J.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称赞语回应与语用失误 篇6

1.称赞语定义

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通的语言现象, 应用范围广, 使用频率高。是人们对人或物表示赞美、欣赏、钦佩等感情的话语, 是人们美好感情的传递, 在表达打招呼、致谢、邀请、祝贺、开始或结束谈话、摆脱某一尴尬局面时的用语。

2.称赞语的基本模式

称赞语的基本话语结构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它的结构特点是“称赞与回答”构成的两种语言行为, 缺一不可。从社会行为的角度看, 称赞语所体现的是对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与事的价值判断、评价、欣赏与赞美, 是对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映。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使称赞语的内容、语言形式、应答模式带有不同社会文化规则的烙印。

3.称赞语回应

许多语言学家们对英语称赞语回应的模式进行过调查和研究, (如国内的:郭爱先, 贾玉新, 李悦娥等) 并试图总结出应答的规律策略。综合各家之观点, 本文主要采用何明智 (2002) 对称赞语回应的分类方法。英汉国家对称赞的回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接受式。一是感谢式, 用“Thanks”或“谢谢”作答, 感谢别人的称赞, 这种回答可以避免对赞扬内容表态。二是同意式, 以“I like it, too”, “我也挺喜欢的”这样的形式回答, 表明与称赞者意见一致;三是愉悦式, 一般用“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我听了很高兴”来回答, 表示被称赞者听到别人的称赞后的快乐心情;四是微笑式, 以微笑或点头对对方的称赞表示认可和同意。

第二类是修正型接受。一是回赠式, 通常回答说:“Yours are nice, too”, “你的眼镜也挺漂亮的”;二是降格式, 比如:a) It’s a delicious cake. b) It’s not really beautiful to look at. 三是夸大式, 即接受称赞, 但认为称赞的程度还不够, 还需要自我称赞。此类情况常出现于熟人之间。这种回应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违背自谦的社会礼貌原则, 因此常带有自嘲、骄傲或开玩笑的口气, 如:这幅画真漂亮。你也不看看是谁画的;四是转移式, 即把话题转移到第三者或其它物品上去;五是评论式, 即说明被称赞物的来历, 听者用介绍背景的方法来表达“接受+同意”的态度;六是质疑式, 用提问的方式证实对方的称赞, 如a) That’s a nice sweater. b) Do you really think so?

第三类是非接受式。一般以“No”或“不行”作为回答也可以转移话题, 如用“你吃了再说吧”, “别开玩笑了”等来回应对方的称赞。就非接受式来说, 中国人在回答称赞时, 是以理想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所以即便是自己做得再好, 离理想境界总还差得远, 不能因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鼓励着人们不断向着尽善尽美努力。虽然西方人也讲谦虚原则, 但与中国人的谦虚不同。他们的谦虚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减少自我夸奖, 二是不要自我贬低。只要赞扬的内容符合实情就尽量接受, 以承认对方的鉴赏力, 尊重称赞者的面子。

由此可见, 汉英称赞的回应方式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各有侧重。西方人侧重于接受, 而中国人则侧重于否定拒绝。这是由于各自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交际规则决定的。

二、语用失误及分类

跨文化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

2. 语用失误的分类

根据J. Thomas 的观点, 语用失误分为两类, 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是由语言障碍所造成的, 即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按母语语言习惯套入英语,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语用失误就被称作语言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这种失误往往是因为交际的任何一方不能根据对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引起的。

3.称赞语回应中的语用失误

(1) 体重。

英汉国家对胖瘦的理解不一样。西方人对体重很敏感, 如果别人认为他 (她) 太胖就得减肥, 而中国人认为胖是生活条件好, 身体健康的标志。对于曾经很瘦的人来说, “You’ve put on weight”在中国可以是句称赞语。但是在西方, 则认为是不健康的标志。由于两个人在交流时都没有考虑到彼此不同的价值观, 结果造成误解, 不但没有起到称赞的作用, 反而使得双方都陷入尴尬境地。

(2) 金钱。

对中国人说“你们家真有钱”, 这是一种恭维。人们称赞一个人的家庭背景, 特别是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是很自然的事。但对于美国人则不然。他们不认为说“你们家真有钱”是一种恭维。尽管美国人也利用家庭背景带来的好处, 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个人努力而积累的财富。

(3) 外貌。

就对外表的称赞来说, 美国人侧重“刻意修饰的效果”;而中国人在称赞别人的外表时更注重自然气质。虽然外貌在两种语言里都是主要的称赞话题, 在美语里人们对女性外貌的称赞自由度很大, 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对女性外貌的恭维是很自然、很普遍的。而在中国, 特别是在陌生的异性之间, 男性一般会避免直接恭维女性的外貌, 否则容易让对方产生言语轻佻的印象, 甚至发生误会。即使是熟人之间的称赞, 被称赞者往往会自贬一番, 用“哪里, 哪里”、“过奖了”等自谦语作为应答, 以示谦虚有理。

(4) 年龄。

一般情况下, 在中国的文化中, 年龄可以随便谈论, 老年人往往倍受尊敬, 中国人爱称赞老人高寿。因为中文化提倡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人们爱用“老”字表达尊敬和爱戴。而美国人怕老, 忌讳“old”一词, 常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的表示“老年”这一概念。

(5) 能力。

下面一个例子是一名外国人对中国朋友制作的 flash 动画的称赞: A: The flash you designed is great! B: No, no, this one is very simpler. 对中国人的谦虚回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因而会本能地感觉不快。而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 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 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6) 所属物。

中国的情形与西方大相径庭, 中国人非常重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 所以他们在回应称赞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不接受, 或不正面接受。虽然从心里感受上说, 中国人同样爱听表扬的话, 但在口头上, 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或在公共场合, 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拒绝。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传统的观念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不少人, 尤其是年轻人, 对称赞的接受情形也越来越多了, 甚至还有人认为过分的谦虚就是虚伪、骄傲的表现。

总之, 称赞作为一种纯交际的用语, 回应得当, 可以增进友谊, 联络感情, 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 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回应不当, 则可能适得其反, 使人感到虚伪, 不真诚, 降低了说话者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感, 冲淡了彼此间的感情。随着“全球化”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 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增多, 文化适应日趋受到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都尽量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避免语用失误。由于受到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些人开始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观念。这一变化也反映在称赞这一言语行为的使用当中。年轻一代一般都不愿别人提及自己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情况。因此, 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 看到彼此文化差异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东西方文化走向融合这一趋势。

摘要:称赞、赞扬或恭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 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是人们用以建立、维系、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恰当的称赞和应答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称赞语,称赞语回应,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Vol.4 (2) :91-112.

[2]郭爱先.美国英语称赞语回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0) .

[3]何明智.英汉称赞语表达及称赞语回应比较与语用失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 (6) .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篇7

一、什么是语用失误

我们将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以下两类。

1.语用语言失误

以英语为例, 语用语言失误就是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而按母语习惯去生成话语。例如, 英语口语课上, 外籍英语教师请一位学生帮忙分发上课用的小卡片时, 满脸真诚地对该学生说“Thank you very much”, 而该学生则立即回答“Never mind”。然而, 在英文中, “Never mind”的言外之意是“安慰”, 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介意的场合。这里, 学生错误地使用了“Never mind”表达法, 属于措辞不当, 直接导致了语用失误。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跨文化交际中, 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 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 中国学生梅梅与美国学生Mary一起购物。途中, 她们都感到有些饿了, Mary想去吃东西, 于是去了一家小餐馆。Mary问梅梅“Are you hungry”, 梅梅立刻回答“No, no”。所以, Mary只买了一杯牛奶和一份面包来自己独自吃了。梅梅很饿并很生气, 她觉得Mary很不礼貌。这里, 中国学生本来很饿, 但却说“No, no”。她以为美国人也会像中国人那样既使这样说了, 也会为她买来吃的食物, 但美国人并不懂中国人的这种含蓄, 真以为她不饿, 就独自吃了。显然, 两位学生因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二、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虽能通过相当级别的英语类考试, 但一旦同操英语的本族人交流时, 就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这些语用失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注意培养语用能力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有关。因此,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把纠正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

1.语用语言失误与英语教学

不难发现, 我们的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脱离语境进行语言教学, 这使得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后却不知道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如何将它们运用起来。因此,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语境, 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语言的操练。

(1) 正确使用有歧义的词汇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义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中, 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在脱离语境的情境下, 其意义是不清楚的, 甚至会产生歧义。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将单词放在语境中进行教学。如“board”一词, 其意义有“a long thin flat piece of cut wood”、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activity”、 “the cost of meals” 。如在“the school’s board”中“board”意为“甲板”、“董事会”还是“伙食费”, 我们无法判断。但如果我们说“the headmaster is a member of the school's board of governors”, 歧义顿失, “board”就是“董事会”之意了。

(2) 正确使用主谓倒装

在西方国家, 为了表示强调特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 人们往往将其要强调的部分前置, 使用主谓倒装的结构。如:

a. You can make a progress in English in this way.

b.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make a progress in English.

教师在讲解时, 应告诉学生例a是用来强调只有用这种方法, 而非别的什么条件, 你才能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而例b则只能说明你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进步, 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取得进步。

(3) 正确使用省略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告诉学生如何使用省略句, 特别应该指出省略结构所表达的特殊的请求或夸张等功能。如:

a. Have you seen the film?

b. Seen the film?

很显然, 例a可以有询问或请求等多种用途, 而例b这个省略句则只表示说话人请求对方提供这部电影的相关内容。

(4) 正确使用日常用语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到英语和汉语的某些语言结构的语用差异, 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 培养他们的英汉语用差异意识。

A1: I’m sorry I forgot to post the letter for you.

B1: That's OK.

A2: I’m sorry to have to tell you the news.

B2: What happened?

A3: I’m sorry? What did you say?

B3: I mean you can have a day off.

第一组对话中, A1因为忘记帮B1寄信而感到抱歉, 此时的“I’m sorry”是用来表示后悔、致歉的, 所以B1用“That’s OK”来回答, 表示自己不介意。第二组对话中, “I’m sorry”表示A2虽然很遗憾, 但却不得不将某个不好的消息告诉B2, 所以B2用“What happened”来回答表示自己的担心。第三组对话中, A3因没听清或没注意到B3所说的话, 用“I’m sorry”请对方重复刚才说过的话, 因此B3用“I mean you can have a day off”来做出解释。

2.社交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现在, 外语教育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那么, 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应从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上来。要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在于认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

(1)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及交际能力, 首先,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高度重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也可采用对话、表演、游戏、媒体等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 还可以定期开设英语角活动, 进行英文演讲比赛, 请外教与学生交流座谈, 介绍学生多看英语节目, 如《六人行》、《生活大爆炸》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可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2) 导入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关的背景知识的缺乏, 常常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因此, 教师在备课前应搜集大量的资料, 在上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应向学生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

(3) 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帮助学生克服交际障碍

在学习英语时, 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许多困难。英汉语用差异主要表现在招呼用语、道别用语、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方面、道谢和道歉方面、敬语和谦词方面、禁忌和隐私等方面。如果不懂这些方面的差异, 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因表达不得体而导致交际失败, 而这种失误是不可原谅的, 因为听者会认为这是无礼粗鲁的表现。

(4) 运用讨论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而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没有英语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创造各种英语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教学法, 即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并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如我们在学习“Animals in danger”这一模块时, 在充分介绍了濒临灭绝的各种动物的现状及将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以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设计出各种保护动物及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标语。这时, 学生就会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去, 设计出诸如:“Our friends, our future”、 “Keep animals, keep ourselves”、 “Strike for the happiness of animals”等充满创造性的标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2]古良.浅析语用学与英语教学[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8 (2) .

[3]张雪红.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7) .

涉外英文导游语用失误调查 篇8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外交流与合作机会日益增多。目前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语, 涉外英文导游在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语言习惯、社会价值和认知模式的巨大差异, 导游接待过程中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失误时有发生, 严重地影响了导游的服务质量。本文将以近年来关于语用失误的一些重要理论为依据, 对桂林涉外英文导游语用失误的实例进行调查分析。英国语言学家Thomas (1995:23) 认为, 语用失误是指“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根据Thomas的观点, 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与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到目标语而造成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语用错误, 涉及哪些话该讲, 哪些话不该讲, 人际关系的远近, 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均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本文以Jenny Thomas (1983) 跨文化语用失误理论为理论背景,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对桂林英文导游语用失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1. 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比初涉旅游接待的导游出现的语用失误少吗?

2. 针对两种语用失误形式, 涉外英文导游出现哪种语用失误几率较大?

(二) 研究受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杉湖国际旅行社、桂林明珠康辉国际旅行社和桂林海外旅行社的126名涉外英文导游。这126名导游的工作年限为1至15年不等;年均接团量27至93个团不等;其中有61名导游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15名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13名通过非英语专业6级考试, 19名通过非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11名托福成绩在570分以上, 7名导游雅思成绩超过6.3分;此外, 77名导游每年收到感谢信10次以上, 49名每年最多收到过10次感谢信。本文根据他们的经验度将所有受试分为两组 (Group 1and Group 2) :

(引自Brown&Levinson 19781:137)

通过计算得到126个经验度的数据, 它们介于0和1之间, 即An∈ (0, 1) (n=1, 2, ..., 126) , 经验度越接近1意味着导游越有经验。其中67名英文导游的经验度介于0-0.5之间, 59名介于0.5-1之间, 因此笔者将受试导游分为两组G1: (0, 0.5) 和G2: (0.5, 1) , 即67名经验欠缺的导游 (G1) 和59名经验丰富的导游 (G2) 。

(三) 调查过程

此项调查采取问卷答题形式,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观题, 主要是了解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如工作背景及语言能力等问题;第二部分包括30道客观题, 旨在测试导游语用失误的发生频率。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笔者随后参阅了所有受试导游的个人信息及接团反馈表等相关资料 (问卷表内容参见表1) 。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语用失误的确存在于英文导游的交流过程当中。如图1所示, G1和G2的平均语用失误率分别为24.24%和14.85%, 这就表明G2对语用问题的回答比G1表现得好, 由此可以得出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比经验欠缺的导游所出现的语用失误少。在图2中, G1和G2的平均语言语用失误率分别为21.23%和13.53%, 而社会语用失误率平均为27.25%和16.16%;由此可以得出,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英文导游还是经验欠缺的导游都更容易犯社会语用失误方面的错误。何自然和冉永平 (2009:267) 认为, 社会语用失误与语言使用的社会条件有很大的关联。由于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适当的语言行为持不同的观点, 这是导致社会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

(一) 语言语用失误原因

1.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

以问卷的第4题为例, G1和G2的语用失误率分别为15.65%和9.33% (见表2) 。

该问题的正确选择应该是“My pleasure”。在英语中, “Never mind”多用于答复他人表示道歉的话语, 而英文导游将“Never mind”和中文的“不用谢”错误地等同起来, 于是造成了语用言语失误。

对于第17题, G1中47.29%的导游选择了A选项“please follow me”, G2的语用失误也高达38.31% (见表2) 。

他们的语用错误在于将源语语义信息和句法结构机械性地移植到目标语中, 属于典型的文化负迁移现象。我们将跨文化交际当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称为文化的负迁移。正如盛炎 (1990) 所说, 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 这种自我认同跟第一语言的学习息息相关,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 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形成一种自我疆界 (转引自廖剑2002) 。这种在自我认同情感基础上而形成的自我疆界主要指跨文化交际前, 交际者就已经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语言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本民族的文化模式。交际者常常以“先人结构”为基础, 用自己固有的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系统来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比、评价和筛选。相同的就顺利接受, 对相异或部分相异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情绪。在运用时, 又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语言文化中去, 用旧的框框套新东西, 套不进去的地方, 就按自己原有尺度对新东西进行“削足适履”式地改造, 这就难免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 或两者兼而有之。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母语文化多多少少要对目的语发生负迁移作用。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差别越大, 文化的负迁移作用也就越强, 语用失误也就越容易发生。

2. 言语行为的认知差异

以第26题为例, G1和G2中分别有60名和57名英文导游答对了此题, 因此两组的语用失误率仅为10.27% (G1) 和2.88% (G2) (见表2) 。正如陈治安等 (2002:280) 所提到的, 在中国, 连小学生都知道“来是come, 去是go。”因此大部分人认为, “来 (come) ”表示语码转换过程中接近讲话者所处位置的动作, 而“去”指的是语码转换过程当中背离讲话者所处位置的动作。如果说英文中的“come”也表示接近讲话者的动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I am coming.”这样为广大操英语者所接受的句子。这就是为什么少部分受试导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 因为他们忽略了英汉言语行为的异同, “come”在英文当中是指发话者向受话者所处方向位移的过程。

(二) 社交语用失误原因

1. 中英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以第6题为例, 该题答案为B选项, G1和G2中分别有48名和52名导游选对了此题。事实上, 许多语用失误可以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得到解释。英美人注重个体主义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哲学家亚历克西斯托维尔 (Alexis Tovell) 发明了“个体主义”一词用以描述美国人最突出的特征 (转引自黄明哲1999:3) 。从本质上来说个体主义是一种宽泛的价值取向, 强调“自我的独立意识”与“自我的依赖”。由于受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英美人形成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互不干预、平等独立的关系。而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追求“内集团”需求高于个人需求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强调“我们”的身份重于“我”的身份, 对群体的职责高于个人的权利, 在人际交往中, 常以热情关心, 对别人的体贴为原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折射在言语行为中, 造成碰撞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2. 英汉言语功能—语体的异同

语体是言语功能的变体, 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及社会交际需求而形成的使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语言体系中并存的功能分化的同义手段是构成语体差别的重要因素, 但这些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构成具体的语体。语体是历史发展的现象, 但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来说, 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质。人们使用语言时, 除了受全民语言的一般规范的约束, 还要受语体的约束。语体对使用语言的约束作用, 是言语规律的表现。根据在交际中对语体选择的要求, 交际者应根据交际的情况慎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体, 否则可能引起交际障碍。G1和G2中分别有40.63%和32.19%的受试答错了第15题 (见表2) ,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B选项“Oh, stop. (噢, 够了) ”。这里面就存在社交语用失误的问题。在美国朋友没事喝酒聊天时, 老外可能会边斟酒边说, “Say when.”, 意思是“Please tell me when Ishould stop pouring.”。据此, 上面的情景可如例1所示1:

但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来说, 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质。人们使用语言时, 除了受全民语言的一般规范的约束, 还要受语体的约束。语体对使用语言的约束作用, 是言语规律的表现。根据在交际中对语体选择的要求, 交际者应根据交际的情况慎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体, 否则可能引起交际障碍。G1和G2中分别有40.63%和32.19%的受试答错了第15题 (见表2) ,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B选项“Oh, stop. (噢, 够了) ”。这里面就存在社交语用失误的问题。在美国朋友没事喝酒聊天时, 老外可能会边斟酒边说, “Say when.”, 意思是“Please tell me when I should stop pouring.”。据此, 上面的情景可如例1所示1:

3. 礼貌原则的误用

礼貌是每个语言社团都有的普遍社会现象, 但这些礼貌言行并非在所有社会里及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相同的语用功能。在16题中, 分别有12.15% (G1) 和5.65% (G2) 的导游选择了A或B选项 (见表2) 。

英美礼貌的核心是个人自由的相互尊重和利益得失的相互调整。西方一些学者把礼貌分成“消极礼貌”和“积极礼貌”, 这是源于Brown和Levinson (1978) 的“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的理论。“消极面子”可以理解为不愿被对方反驳的希望;“积极面子”, 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认可或赞许。“消极礼貌”就是不侵犯他人行动自由, “积极礼貌”就是赞赏和满足他人的愿望与要求, 前者是礼貌的重点。“得体原则”是Leech礼貌原则的核心, 讲的就是交际双方利益得失的调整与平衡;而贬己尊人被认为是最富有汉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高东军2009) 。事实上, 中西两种文化都遵从了“谦逊准则”,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的谦逊体现在“卑己尊人”上, 而西方人则“尊人”不“卑己”。深层的原因就是两者的文化差异 (李玉梅2008) 。中国人听到对方的赞语或恭维时, 一般都要表示不同意, 然后谦虚客套一番, 或者反过来赞美对方以示自谦, 在涉及自家人时也往往是如此。如一个英国人见到他的一个中国朋友及妻子时的一段简短的会话 (如例2所示) :

(2) 英国人: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中国男:Where!Where!英国人:Everywhere!

按中国人的习惯说法, “哪里!哪里!”属于谦逊的表达, 意思是“其实她不怎么漂亮”。可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的言语对应“Where!Where!”与汉语的语用意义大相径庭, 使得这个英国人窘迫不堪, 于是硬着头皮回答了一句“Everywhere!” (你的妻子哪里都漂亮!) 。这就是典型的由于恪守礼貌原则而引发的社会语用失误。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 同刚从事涉外旅游接待的导游相比, 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所出现的语用失误较少。在旅游业中, 涉外英文导游所出现的社交语用失误要多于语言语用失误。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方面是他们不了解或不熟悉英语本族语的语用方式和习惯;另一方面是其不了解目的地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 有效的交际不但要求交际者掌握语言的形式规则, 而且要求交际者懂得语言的使用规则, 即语用规则和社会语用规约。涉外英文导游要想顺利地传递、接受信息, 就必须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 并自觉地改变和调整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超越“自我疆界”, 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障碍, 使自己处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位置和思路上, 达到移情 (empathy) 1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陈治安, 刘家荣, 文旭.2002.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东军.2009.英汉礼貌原则之跨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8 (3) :98-100.

何自然, 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明哲.1999.梦想与尘世——二十世纪美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李玉梅.2008.中西方对“谦逊”的不同理解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J].考试周刊 (38) :208-209.

廖剑.2002.汉式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6) :82-83.

盛炎.1990.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Brown, P.&Levinson, S.1978.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4 (2) :91-112.

上一篇:如何上好低年级音乐课下一篇:润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