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活动

2024-08-26

语用活动(通用10篇)

语用活动 篇1

一直以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小学阶段英语对话教学的根本性目的。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语用活动。一般而言,高效的语用活动有助于学生洞察英语语言的意义,感知即便是适切的言语体系,在不同的文化价值中也会形成非正常的语言表达体系,从而在交际运用中发现障碍,引导学生调整自身的言语表达,避免交际障碍;而另一方面,真实有效的语用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跨越文化交际的意识,提升言语交流的品质。

真实有效的英语课堂对话,应该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交流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的体验实践和合作探究中感知文本内容,习得言语技能,发现表达规律,从而实现言语感知理解以及运用的过程。

一、研读教材语用目标,提升活动设计的针对性

如果英语教师仅仅将英语形式上的各种言语规则作为英语教学的唯一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正确的英语,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法则和运用规律,更要能结合相应的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做到言语表达交际的适切性和精确性。由此并不难看出,当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便在于教师并没有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准确发现教材所蕴藏的语用真实目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每一语篇和内容时,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真研究其语言交际的真实目的,从而设计出真实的语用任务。

如果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够在运用过程中渗透语用目的,整个教学就能拓展教学视野,使得学生从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转变为关注言语表达意义,从而真切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创设切实有效语境,提升活动设计的适用性

任何一种言语的学习都不可能是纸上谈兵,都要借助相应的表达交际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有效语境的浸润下得以练习。《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设计不同层次的言语环境,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提升。事实上,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属于模拟性和非真实性的活动,其对学生言语交际的推动力度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英语对话的认知和理解。

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真实的语用环境有助于学生感受和运用真实的语用,而语用的得体也会让学生在语境中真实地交流,从而提升学生英语交流的效度。在语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只要关注人物、场景以及所做的事情,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搭建科学规范的言语体系,其语境的真实性也就达成了。而有着语境和语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言语表达就有了环境的渲染。

例如在执教6B Unit6“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一课时,就依照文本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出了真实有效的英语表达环境。该教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预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整体出示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先了解自己应该着力学习的地方,接着通过对标题的感知主动提出内容,然后听读课文理解问题,从而理解了对话的意义,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中,提升了交际能力。

三、渗透社会背景知识,提升活动设计的文化性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的眼光和视域仍旧显得逼仄,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语篇中典型句式的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放置在学生依据知识把握句型规则上,而对每个句型中所包括的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却毫不关注。即便学生已经对语法知识已经了然于胸,但却不能在相应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准确有效的英语对话,从而将学生真实的言语能力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教材中的言语形式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将语言知识的教学蕴含在不同民族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冲突的调制和化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适切的环境中进行正确的言语表达,实现有效的言语交际。

例如在执教“Buying things”这个话题时,教师即可以穿插相应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话题所包含的意蕴,从而提升言语表达的规范化。例如在这个话题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在国外购买物品时根本就不存在“试试”的说法,因为购置任何的商品顾客都可以无条件调换商品。而这一内容是在教材言语结构中无法呈现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大道无痕地相机渗透,才能帮助学生提升素养,规范交际。

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交际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规范性上,更体现在社会文化浸润下的得体性上。在言语运用上,语用的失误是无法避免的,但言语表达的得体性却是可以无限接近的。在评价环节上,教师不应该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将对话内容蕴含更多的人文情愫,从而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

摘要:结合当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出“研读教材语用目标,提升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创设切实有效语境,提升活动设计的适用性;渗透社会背景知识,提升活动设计的文化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关键词:有效语用,运用能力,研读教材,社会背景

语用活动 篇2

【关键词】五位一体 语用活动 英语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8-02

当下,许多学生除了在家做听、读、背的英语家庭作业外,还在校外补学,却仍不能说!以新版PEP三年级为例,数字1—20,读熟,背熟了,但还不会用:听到数字,不能快速反应,不能流利说出门牌号、手机号。再如方位介词,看见知道,听着经常出错……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学生反应慢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英语思维,即需要一个在大脑中翻译英语的过程。汉语思维的运用不仅影响英语运用,而且影响学习效率。

英语思维,是指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使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而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单词、句型和语法,与文化背景、知识运用、能力培养脱节(虽有渗透,但不多),学生根本无法自如交流。应用著名的布鲁姆认知理论,学生建立英语思维通常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记忆和理解,第二个是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本文以新版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五位一体法,开展课堂语用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

一、游戏活动培养言语识记能力

游戏不仅深受儿童喜爱,且有助于其能力发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运用游戏教学能使枯燥的词、句练习变得简单易学、趣味无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且有助于他们运用所学语言。如,巩固数字1-10时,设计了报数游戏:

教师唱“Hello”歌与学生打招呼(为避免汉语思维影响,不出示任何跟数字有关物品。),打过招呼的都跟老师来到讲台前,一起向全班说“Hello”。

T: Hello, Im One.说完站到旁边学生后面。

S 1: Hello, Im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的名字。教师马上帮助纠正:Hello, Im One.并让他用一根手指表示。

S2:Hello, Im ….在教师帮助下继续往下说,并表示出数字。等学生明白游戏规则,就可加快速度。一组学生熟练了,就换一组。也可从任意一个学生开始报数。报数熟了,再增加点数环节,要求被点到学生按指令做动作。

游戏时,说错或慢学生将受惩罚:快速地说十遍说错的数字。

出于天性,学生会快速地融入到数字练习中。但注意要扩大范围,使全班都参与进来。

运用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熟记语言,掌握内涵。既培养识记能力,又锻炼运用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竞赛活动培养快速交流能力

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用竞赛活动训练学生快速反应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但必须用对形式,掌握能力范围。如,开单词火车;又如,看图抢答等。笔者在教学数字时发现,学生对数字反应不敏锐,因此设计以下活动:

1.算算谁更快。两人同时各用手指出一个数字,并快速相加(或相减),比比谁又快又对,赢的学生继续比赛。小组比完,举行班级擂台赛。据观察,举行班级擂台赛时全班学生都紧张而兴奋,并积极进行运算……

2.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男生:Whats … plus …? 女生:Its ….教师作评委。男生提问,女生回答,回答正确再提问,男生回答。直到出现错误,另一方赢了为止。自愿提问的一方,可要求对方任何人作答。因为谁都有可能被点名,因此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

由于竞赛对速度和质量的要求,学生不得不压缩翻译时间,直到翻译过程消失。当学生看到,想到和反应的都是英文时,那么离英语思维就不远了。

三、词句练习培养言语组织能力

组词、造句、看图说话等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法。英语学习也同样适用。如,在B2 U3 Lets spell的操练环节,笔者这样设计活动:

PPT出现单词: red, pen bed, wet, hen ,pet, leg, get…

在学生根据规则拼读正确后,呈现生词注释,并让学生说词组。S:red pen / red bed/ wet hen/…要求简单却新颖,学生说兴大增,不懂的学生认真听讲,慢慢领悟中。最后要求造句。S:This is a red pen. / A red hen has a wet leg./…在教师鼓励下,学生用遍了所学句型,且越来越得心应手,非常自信。

通过词句练习,学生内化了单词拼读,提升了拼读能力,还锻炼和发展了对词、句的组织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语言知识得到应用,英语思维逐步建立。

四、猜谜活动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猜谜能有效培养逻辑分析能力,只是三年级学生所学语言有限。因此,谜语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动脑。如学习数字10-20时,我找了一些数字谜,要求用英语完成。又如,滚动复习动物词汇时,采用猜动物谜语游戏,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运用语言,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关键是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

五、创编故事培养想象创作能力

故事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学生在经历以上练习后,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就能流畅自如地运用语言,达到建立英语思维的目的。但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材料。如:巩固方位介词in, on, under时,笔者设计了编故事活动:

PPT呈现四幅画:1.一只小老鼠。2.小老鼠在课桌上。3.小老鼠在箱子里。4.小老鼠在书包下。当画逐幅出现,说说小老鼠并猜猜为什么会去箱子里?会去书包下?最后串成故事,说一说。

创编故事,可以是出示主题和词句要求小组创编表演;也可以给出前半段要求结尾等。总之,在运用想象的创作活动中,不仅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且操练巩固了语言,英语思维在最后的想象创编中得以建立。

众所周知,建立英语思维需要通过恰当的语用活动。从游戏、竞赛到最后的想象创编五位一体法,包涵了言语识记,快速对答,言语组织,逻辑分析和观察想象创作五个层面,引导学生逐层递进,逐步建立英语思维。但任何活动都要从学生特征和能力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提升效果,提高语言能力,建立英语思维,为学生的英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乐平. 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 [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韩国)李政壎. 英语的原理:用美国人的思维学英语 [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语用活动 篇3

一、开设竞赛活动,调动参与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心理。初中生大都是青少年,会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想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鉴于这一点,我会在教学时开设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通常,我会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展语用能力。

比如,我在讲“Season”这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即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并且说出理由,然后大家比比谁叙述得最美。最后,由我和其他同学做评委,根据描述的具体、流畅程度选出优胜者。竞赛时,学生很热情,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有一位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最喜欢冬天,有一句是这样说的“My favorite season is winter,because it has Spring Festival and I can stay with my family.”让人很感动。学生在这样的竞赛里不仅能拓展语用能力,还能收获语言学习的趣味,一举两得。

二、开设娱乐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巩固复习

当代教育竞争很激烈,学生一谈到学习就一副不轻松的样子,可见其负担重、压力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入娱乐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将教学寓于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及时地复习巩固。

有效的教学注重劳逸结合,让学生在忙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放松娱乐的时间,让其能释放自己,调整心态,充满活力地迎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定期开展一些具有主题性的娱乐活动,让学生体验欢快的学习时光。比如,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会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名为“Happy New Year”的娱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准备这个活动。首先,我带领学生布置活动现场,他们分工合作把教室装饰得十分喜庆。接着,我就让学生推举两个主持人,准备台词。然后,就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活动,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活动当天十分热闹,学生一个个都是高手,不仅英文歌曲、英文小故事表演得很出色,还有人想到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在台上分角色表演,引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把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具人性化,考虑到了学生心理,让其在高效学习的同时能收获丰富体验。

三、开设表演活动,发挥语言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小学生成熟,又没有高中生理性,是一个既矛盾又活泼的群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引导,在遇到难点时不能使用单一的方式,要丰富教法,站在学生兴趣的角度设计,适当地引入表演活动,让其在享受扮演角色趣味的同时有效拓展语用能力。

有时候我讲新内容,学生在理解时会遇到障碍,为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我会投其所好地设计表演活动,圆其一个演员梦。比如,在讲“Birthday”这一课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缺乏在家办生日聚会的经验,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帮助其深刻领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就依据“Ben’s birthday”,“At a party”等情节设计表演活动,让学生参与。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其以小组的形式表演,首先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然后设计台词,安排角色,最后小组进行排演。等到正式上台那天,学生就一组组表演,我和其他小组就充当评委,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难点,还能在学习中体会不一样的乐趣。

四、开设生活活动,体验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隐藏着很多学习资源,只要用心挖掘都可以进入课堂为我们所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要结合生活设计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生活,进而在实际运用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

分析英语教材,大部分素材都来自生活,试图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不一样的生活。要提升学生交际运用的能力,我会依据教学内容给其提供实践机会。比如,我在讲“Let’s go to the park”等课文时就设计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到生活,真实地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景。学生来到校外马上就变得放松起来,很认真地观察,兴奋地聊着课文里的内容,我就趁热打铁鼓励其运用新单词、新句型沟通,学生很主动地和同伴交流,一会儿就掌握了新内容,能够流畅得体地交流,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讲到“A picnic”时,我就大胆带领学生去校外野餐,学生特别兴奋,我就引导其根据文本内容做好准备工作。让我意外的是,学生准备得很全面,使得活动顺利进行,大家玩得很尽兴。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化的活动中收获丰富的体验,有效拓展语用能力。

关注语用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篇4

关键词:语用训练;语用能力;PPT;品词析句

一、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我们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下面就让我们和秋天的雨一起去感受那迷人的景色吧!(PPT配乐欣赏秋天美丽景色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计如此的导入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再现秋天迷人的景色,在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为下文的语用学习埋下伏笔。)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从同学们那一双双充满憧憬的双眸中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这秋天美丽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自读第二自然段,感悟“五彩缤纷”,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生汇报颜色。描写颜色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师板书表示颜色的词,并相机启发学生总结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么多颜色啊!其实还不止呢!你能用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美丽的颜色吗?

生:五彩缤纷。

师:没错,“五彩缤纷”就是用来形容颜色非常的多,非常的绚丽。

明确颜色的归属。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秋雨都把这些颜色送给了谁?

生:黄色——银杏树,红色——枫树,金黄色——田野,橙红色——果树,紫红、淡黄、雪白……——菊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边读边画词语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学会通过关注文本的词句,来理解词语。)

3.品词析句,关注语用训练。

师: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画家,用他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为我们勾画出这么美丽的一幅图画。而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的美好。

(1)再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语言。

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这个句子美在哪。

生默读文本,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

师:先和你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看看彼此间是否能达成共识,还是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师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相机进行语用训练。

生1:我喜欢这一段中的第二句话。(生朗读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作者把黄黄的叶子比喻成了小扇子,我认为很形象,也很美。

生2:我也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不仅做了简单的比喻,还写得很详细。比如,作者说这些叶子是“黄黄的叶子”,小扇子也是“一把把扇子”。这样写很详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句子和第二句的句式是相同的?

生3:我找到了,还有第三句。(生朗读句子)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是的,你找得很准。我们来看,在这里作者又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4: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喻成了“一枚枚邮票”。

师:是啊!大家看,作者在“叶子”和“枫叶”的前面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小扇子”和“邮票”前面加上了表示数量的词语,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比喻句变得更生动。老师这有一个句子,同学们能不能也仿照着我们书上的句子来补充一下。

出示例句:

落叶像小船。

( )的落叶像( )小船。

生5: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生6: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

师:同学们真是一学就会。我们再来看看書上的句子。这个句子不仅是加上了表示颜色和数量的词语,后面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同学们能不能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我们刚才补充的句子再写一写。

出示例句:

( )的落叶像( )小船,___________。

生7: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漂到了遥远的地方。

生8:黄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荡啊荡啊,荡出了秋天的美好。

生9:枯黄的落叶像一条条小船,漂啊漂啊,带着我的憧憬和希望漂到了我梦想的天堂。

……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老师这还有两个句子,大家再来练一练,或者你也可以自己说一个类似的句子。

出示练习语句,并配上图片。

( )的云朵像( )棉花,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蒲公英像( )降落伞,________________。

生10:雪白的云朵像一团团棉花,飘啊飘啊,漂到我梦的家园。

生11:白白的蒲公英像一把把降落伞,飘啊飘啊,带着快乐和希望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表达又给这美丽的秋天增色了不少。

生12:我喜欢第五句。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你挤我碰”中我感受到了果实已经成熟了,而且丰收了。还有“争”也可以看出这些水果都急着想要为人们作贡献呢!

生13:我喜欢六、七句,这两个句子也是拟人句。而且菊花像菊花仙子一样,她还拥有很多的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不仅如此,这些菊花还在向我们“频频点头”呢!如果你们就是那些美丽的菊花,也请你们“频频点头”吧!

生通过动作,理解“频频”一词。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默读,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循序渐进的语用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将比喻句写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在出示例句的同时,再配上相应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想象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去发挥想象,说出更准确、更精彩的句子。对于段落中的其他句子,学生是在拥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去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也就更准确到位了。)

(4)齐读课文,整体感受。

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遍。

语用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我在《秋天的雨》这篇课例中,关注了如何将比喻句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这一有关语用方面的训练,学生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句,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富有艺术性,习作也变得更有文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语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用活动 篇5

“学习活动”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包括课文特定情境下的听说读写活动, 还包括阅读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运用等。教师应组织有序递进的学生“学习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策略、方法学习阅读, 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活动的推进,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亲历学习过程, 从而有效达成学习语言的目标。

一、细化目标, 螺旋上升

课标提出的有关学习语言运用这一目标是立足语言这一原点的, “语言文字”和“文本形式”组成了“语用学习”的两个层面。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运用字理、结合字义归类识字。如特别的谋篇布局, 总分结构式、首尾呼应式、按一定顺序写、内容的过渡等;如典型的段式结构, 段落不是词的随意堆积、句子的简单连接而成的, 是精心的搭配、有序巧妙的组合形成的。如精巧的句子样式, 文中一些句子既富有表现力, 也蕴含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如新颖的描述方式,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等。

以学习活动的推进来有效达成学习语言的目标, 首先需要细化课时学习活动的语言学习目标, 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 循序渐进落实学习语言运用的目标, 下一个目标建立在上一个目标学习的基础上, 体现学习的有序、扎实。

1. 识字教学层层推进。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教学中, 其中一个学习语言的目标预设为“运用字理, 结合生活实际, 识记形声字‘挂、伙伴、暖’等”。这一主目标的落实分别分解在复习导课——看图猜象形字, 运用字理认识“阳”;初读交流——以“伙伴”为例引出“形声字”的定义, 运用这一方法猜猜“甜”的意思;研读析文——想象说话谈感受, 抓住“温暖”一词, 在研读中再次渗透形声字的识记方法;复习巩固——归类复习形声字组成的新词。如此实施, 层层推进, 将本节课识字的主目标逐一落实到了每个环节中。

2. 段落样式点滴渗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课学习语言的一个重难点就是初步体会总分结构段落的构成方式, 学会用总分的方法介绍一个地方。如何化解这一重难点?先重锤敲击第4自然段:读后谈感受, 感知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接着迁移发现:文中哪一段的结构与之相似?以此进一步巩固对总分段落的认识。最后模仿运用: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 创编总分结构的段落。

诸如此类, 在第二学段教学中, 我们在着力于段落教学时, 应立足文本, 分解主目标, 让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 有机地渗透“构段”方法的迁移, 学习把段落写得更清楚, 更有条理。

3. 描述方式化为无痕。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 我们将学习语言目标预设为“学习用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描写”, 将学习活动的目标分解为感知场面描写, 整体把握概括写, 先从“面”上叙述, 再从“点”上描写, 点面结合;理解描写方法, 在读中发现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大象的聪明灵气、善解人意, 揣摩“用动词传情”这一特别的描述方式来描写“点”;转述具体事例, 融入语境,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为人做按摩”“和人开玩笑”, 借助动词来讲述;迁移场面描写, 利用文本空白处, 尝试运用“动词传情”来迁移描写“写一写当时大象跳完舞, 向人行礼谢幕的场景”。以上四个环节, 围绕“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这一核心语言学习目标, 教学中依次呈现“感知、理解、转述、迁移”子目标, 把本课时核心语言学习目标巧妙细化, 无形中为学习活动的安排导航。

二、遵循规律, 有序推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言学习目标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 做到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有序推进。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既有综合性的特点, 更有实践性的特质, 只有如此, 才能凸显以学习活动推进来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

1. 感知性学习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把握文章、段落概貌, 力求内容上知大意, 结构上识大体, 对文章和段落形成总的印象。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的学习中, 先请学生逐段读课文, 再出示四幅插图, 同桌合作按故事内容摆一摆顺序, 最后将四幅插图的内容串起来说一说。图文对照, 读—摆—说, 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将语言实践活动落到了实处。

2. 理解性学习活动。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包括以领会理解为主的理解性阅读, 如理解字词句标点的意思, 既有表面的意思, 也有透过表面深层的含义, 包括以“赏读”为主的评价性阅读, 如比较阅读、个性化阅读、拓展阅读等, 也包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创造性阅读, 如提出问题、融入想象等。

3. 积累性学习活动。阅读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积累理解后的好词佳句好段, 积累典型句式段式描述方式。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品读想象的基础上对诗文进行背诵积累。最好的评价, 就是运用。在评价这项积累性学习活动时, 就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会在一定的语境下去恰当地运用这些诗句。

4. 运用性学习活动。阅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 描写记叙方法的迁移运用, 在运用中得到内化和提升, 运用是阅读的极致。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 根据“学习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小说中人物形象”这一语言学习目标, 将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分成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几个步骤, 设计几个有层次的、具象化的学习活动:圈出特别的标点, 补充省略号中的心理活动;想象补写桑娜抱走两个孩子之前的心理活动。

三、让学于生, 从教向学

海格德尔说, 教学的本质就是 , “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学”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实践”, 就是善于给学生指点实践的门径和方法, 即“授之以渔”。

课堂学习是动态的, 是生成的, 理想的课堂学习活动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将教师的教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中, 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 需要确立“教学”到“让学”。

1. 导学。“让学”需要先学, 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从引导入手, 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学《花钟》一文中, 在研读第一段时, 根据第一段总分结构的特点, 围绕问题“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展开学习活动, 不仅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构段这一方式, 更感受分述部分句式的表达特点:巧用关键词, 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开放的写法。理解、体会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读读、说说、想想的学习活动中一次次感受用关键词来描写的好处, 把分述句写具体、形象这一学习目标水到渠成。

2. 放学。“让学”需要放手学, 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延伸学习, 引导学生“自己学”“分享学”。在教学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一文中, 为体现选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放手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游记散文的特点, 即语言表达极富渲染和形象化, 而且富有变化, 如对瀑声的描写, 将形象化描写与联想性描写相结合。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比较等学习方法自主感受、体会“用联想表达感受”, 积累游记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从而使语言表达、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等教学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

3. 用学。“让学”需要运用学, 学习活动的推进需要归结实践, 引导学生“习得学”“享受学”。如教学《蜜蜂》一文中, 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怎样写蜜蜂后, 落实迁移写:先自主默读第二自然段, 圈画表示法布尔做实验的动词, 体会用词的准确;再读体会法布尔在写实验过程时, 不但写怎么做的, 还写看到的和想到的, 这样把他的整个实验过程写得非常生动;迁移写法, 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观察加联想。

语用活动 篇6

1.1 对准确额度的绝对忠实

忠实主要是指商务英语的翻译是要绝对的准确、忠实。准确地运用英语的语法规则, 以最忠实的态度一字不漏地翻译原文, 力图保证翻译出来的文章与原文的意思一模一样。一般来说, 商务英语的用词正式, 译者翻译时不需用华丽的辞藻对翻译的文章加以修饰, 只需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可。

1.2 慎于用词

很多商务英语的词形与一般的词汇有相同之处, 但是却与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商务语境就有了比较特殊的意义, 不同的语境就出现了不同的含义。

2 商务英语语用误用

2.1 忽视语态的差别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最大的不同就在语态上。中文常常会用人称代词作为主语, 基本上用于主动句或者没有主语的句子中。在一些商务活动中人称代词通常使用主动语态, 所以人们常常把主动语态陈作商务语态。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也不不尽相同。

2.2 中西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别

中西两种语言本身具有很大的差别, 最简单的可表现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汉语第一人称的使用平率要高于英语。一般来说在商务交流中, 不可以过多地使用第一人称, 否则会是对方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由于中西方本身的文化差异, 我们进行商务活动时, 往往习惯使用第一人称。

2.3 过于冗长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上,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表达结构的不同。汉语强调含蓄、委婉的流露, 英语注重直白的表达, 所以英语在开头往往使用中心和主旨句, 然后再根据这个主题展开。英语的运用一般会有主旨句、辅助句、以及结尾句, 并使不同的句子用语言形式衔接起来, 使整个句子语义上完整起来。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外贸活动中, 西方人往往不习惯我们的曲折表达,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的效果。

2.4 专业术语的不统一

商务活动涉及的领域很广, 囊括了经济、贸易、法律的领域, 各个领域专业术语繁多。商务英语在翻译时往往要求采用标准的专业术语。在汉英的翻译过程中往往不能根据个人理解意思将固定的术语直译出来, 如果这样做会让翻译出来的意思与原文意思不符, 从而影响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3 奥斯汀的言后行为及交际效果

上世纪中叶,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奥斯汀在研究陈述句时把述谓句 (eonstatives) 和施事句 (performatives) 区分开来, 这是最早研究人类交际中“如何以言行事”。奥斯汀分析出了人类的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 (10cutionary act) 即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达到说话的目的。言后行为 (pedocutionary act) 即自己说话后产生的影响。奥斯汀尤其注意人的言外行为。一个人的言语是一个人手中无形的工具, 无痕却有力。相互间要能够正确认识交际意图, 从而能成功的完成交际。mey (2001:93) 曾经指出, 言语行为是随着人们在实际的交际中不断的发展而来的, 主要由人们的主观意图操控。

4 英文索赔信中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商务函作为一种商务英语, 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一种行为。一封成功的索赔信撰写, 主要是通过熟练地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根据一定的语用策略, 灵活的采取相应语言手段来达到自己的语言目的。

4.1 言语理论在商务函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即以自己的语言有意图的做事。根据奥斯汀的三个语言行为理论我们对商务函做了一个相应的研究。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要把某个特定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 孤立地把某个特定的言语行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是很难揭示出语言所带来的真正意义的。从另一方面来说, 现实交际中并不都是仅靠一句话或一个语言行为就能完成的。相反的, 交际事件大多都是由比句子大的段落或大于段落的语篇来完成的。因此, 要把单个语言行为置入它本身的语篇中研究。语篇是有序的言语行为的组合, 把有序的言语行为序列所组成的更大的语篇即“宏观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并且其行事行为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有了特定的意思, 这个特定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 这些言外之意按一定的方式把不同的言语行为组织起来。因此, 虽然每个言语单位有其特定的言外之一, 但是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而且各种言语行为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 重要性主次不一。从Ferrara (1980) 对言语行为序列的研究来看, 言语可划分成主导言语的行为和从属言语的行为两种, 那些言外之意在整个交际的语篇中起着主导作用, 它想达成的目的是展开交际的核心。而其他的语言只是这个言外之意的补助工具。因此通过研究商务函语篇中的言语行为的组合关系, 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国际交际时, 能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4.2 言语在商务函中的运用分析

索赔信是一种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与卖方进行交流商务函, 它有很强的目的性, 主要用于要求交际对方采取一定的商业措施。索赔信是一种主导的言语行为, 我们可以以分析信函的主导言语行为来分析交际的目的。再通过分析辅助性言语行为及主导性言语行为的关系来分析文章的整体机构。

索赔性的结构: (1) 信的开头应该表示对提出索赔这件事并表示遗憾; (2) 提供要索赔的货物, 提出索赔的理论依据, 及订单的日期; (3) 说明索赔的原因, 并要求卖方做出相应的解释; (4) 阐述产生的后果; (5) 提出相应的建议及索赔的方式和金额; (6) 表示前期愉快的合作并希望表达自己将来继续合作愿望。也可用一写警告性的语言告诉对方, 希望对方引起重视或者提出合理的索赔。

一般来说, 实现不同的目的需要用不同的语篇体裁。一般来说, 索赔信由以上的六个步骤组成了特定的交际模式, 共同传达索赔的信息以达成自己的交际目的。

4.3 索赔信中实现各种交际目的的言语策略

4.3.1 索赔信里的一些指令言语行为

写信是一个与收信方进行交际的过程, 它主要依靠文字进行交流。不同文字的使用, 不同语气的出现都会对交际产生影响。以下就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1) 表达主观态度时采用的动词如hope, 词组如I would like, 这些都是以愿望形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要求, 向对方发出命令。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保全被要求方的面子, 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还不影响双方的贸易关系。

(2) 尽量多用please+祈使句, 同样的, 这是以祈求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发出命令, 这样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

索赔信里的宣告言语行为, 多使用惯用术语和固定搭配。在讲礼貌的同时注重实效。

4.3.2 索赔信里面的表情言语行为

在商业活动中, 在严格遵守合同时仍然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从而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 双方对立的利益大时冲突不可避免。提出索赔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他人的面子, 为了避免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索赔方应尽量多使用表达或修饰感情的形容词及副词, 以缓和语气。

4.3.3 索赔信中的表述言语行为

(1) 用词简洁, 表达力求简练, 删繁就简; (2) 用词具体明了。索赔信用词要求具体、准确, 含义应清楚, 词语应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 避免因意义笼统甚至模糊词语而引起误会; (3) 频繁地使用缩略语和简称。缩略语和简称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约定俗成, 使用它可以节约时间; (4) 注意措辞和语气。在提供索赔相关的材料时候, 写信者应注意使用一些形容词或副词以加强言语行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芸昕, 仲文明.英文索赔信中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 2006, 27 (6) .

语用活动 篇7

Many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foreign trade work business personnel in the work practice process, because there is no exact understanding and will not appropriate apply business English and lead to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or distorted the meaning of each other, or let the other side produced misunderstanding, and even lead to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can't succeed 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ragmatics turned the language education has been fronts, which makes the language study center gradually to the actual function field draws close, gradually abandon originally simple language way, more focused on the work practice atmosphere how to use business English solution actual problem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Business English language to use the theory that the operational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in the first, people a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s of is to know how to exact understanding and proper use a foreign language, cultivat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mmunication, cross communication ability. Pragmatics is standing in this Angle to implement the business English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hen enterprise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usiness etiquette activities, should also take has the busines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he language with the idea of basic knowledge, grasps the business English appl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ools, initiate in the practical work to master the language.

1.the essence of business etiquette activ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Business etiquette activity is engaged in a business work in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 member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in line with the purpose of good image in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s commonly used in business etiquette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specific show and use, the main elements including activity subject, medium, object, the propaganda activities activities such as environment.

In business trade wor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nners should be courteous and natural and graceful, thus, treat guests polite courteous and so on, are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of the etiquette service scope. With the world economy gradually to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 good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tioners, not only need to be good business skills, must also has the very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n withstand that kind of pressure,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and business etiquette is all kinds of skills and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how the best chance. In addi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etiquette also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alone, it embodied in the five basic: the formal sex, restrictive, feasibility, the inheritance and change sex. Business etiquette many situations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tools,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the commercial activity of English is used by business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mon English, its itself have certain unique.

2.business etiquette pragmatic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 experts palmer ray's view is pragmatics showed its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main body and social situa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Language learning practical because it own goal and function have different from the research for grammar. It is a language for its own research, if the message and the listener understands the meaning. We will not pragmatic ought to make a part of language, the discussion, and should make its in language use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about elements. Through the business English expression on speech ac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kind,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language that behavior, also is to use the exact grammar speak out practical words behavior; The second type, use language map of the behavior, also is the expression in speak out a sentence with the language of the outside of the original referred behavior; The third kind, with the language of perfect behavior, also is in a word the listener on impact behavior. Language experts, philosophy experts in view of speech act's above made the other a linguistic behavior of the idea-" indirect "concept. He think that some things have many functions that kind of behavior to be able to use on other methods, this is indirect idea, specific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regularity and the regularity of two kinds.

As for how to judge the indirect speech outside the original meaning, stipulation concept is to the consistent according to discourse pattern, habit, and the regularity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idea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common know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d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is special. Business etiquette used in language is under special environment in the special discourse, in use the language, the speaker is not to want to express a single usually intended language and character of the unit static meaning, the listener often need to pass through a series of heart 'judgment of the meaning.

3.business activity cultural element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perts PiAiSi point of view is culture is highly condensed the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moving culture. Business etiquette activities in the associ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company culture and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oral level,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good corporate image, more able to show its advantag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 a certain extent, business etiquette activities would have become established company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ompany system of a key work.

4. Conclusion

语用活动 篇8

“以用促读”就是为用而读, 急用先读,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运用需求”, 在拓展阅读中寻找答案, 以拓展为运用创造条件, 以运用为拓展提供保证。

1. 走进文本前:拓展铺垫。

学生初步接触课文, 总会有所发现, 总会有所疑问。“发现”也好, “疑问”也好, 都为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对学生自行阅读中产生的疑问, 如与教学目标联系紧密, 须相机捕捉, 有机运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通过文本进行探究, 自行解决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发现拓展内容与文本的联系, 为学生走进文本、静心阅读、深入感悟提供保证。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具体、真切地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 那活泼跳跃的笔调, 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充满浓浓乡村气息, 富有浓厚生活色彩的风情画。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去感受画面, 感悟情感, 领悟语言文字的奥秘呢?

教学中, 教师揭示课题后, 引导学生阅读作者卡片:

有一本书, 让人读着读着, 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 笑微微地看看那个淘气的小姑娘, 看她“玩累了,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 不用席子, 把草帽遮盖在脸上就睡着了”。等着, 等她醒了, 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 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景画, 一串凄惨的歌谣”。

写这本书的人叫萧红, 她31岁的时候, 便离开了人世。

读着读着, 学生眼前便能呈现出美妙的画面———一幅描述孩子童年烂漫生活的多彩画面;心中便出现了诸多的困惑———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景画, 为什么又是一串凄惨的歌谣?还会出现莫名的酸楚———为什么能写这本好书的作者那么年轻就离别了人间?……

这样的课前阅读, 借助美好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诱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探究, 强化学生对作者深深的思念。无疑, “期待”“探究”“思考”将融合为阅读文本的巨大动力, 引领学生对文本情境、文本内容、文本情感进行初步的推测, 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创造条件。

2. 最感缺乏时:拓展补充。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这就阐述了“知不足”对“学”与“教”的促进作用。为此, 可巧用教材与学生的落差, 让学生知道不足, 感到欠缺, 以促使他们去求索。如:于永正老师在以“爱鸟”为主题的言语交际训练中, 先创设猎人打鸟的情境, 教者扮演打鸟者, 引导学生对打鸟者进行劝说。可因知识缺乏, 学生劝说总显得就事论事。其间, 打鸟者 (老师扮演) 再三申明:“你们说不要打鸟, 我可以听你们的, 但总得让我心服口服。”“你们总说鸟好, 到底怎么好呢?能清楚地告诉我, 我就可以听你们的。”“你们的想法也许不错, 不过我打猎的靠打猎为生, 没有充分的理由我还是要我行我素。不是我不听你们的, 而是你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听。”

此刻, 学生面面相觑, 而又无可奈何。为解学生的燃眉之急, 教者一本正经地说:“你们缺的是‘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的知识。我这里有篇文章, 它会具体告诉你为什么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 你们看过后就会对猎人做说服工作了。你们想不想读?”

知识贫乏的尴尬, 使学生萌生了对知识的渴望, 资料发到手中, 他们又是细心阅读, 又是认真圈画, 还有的潜心摘录。在此后的引导劝说中, 学生们旁征博引, 滔滔不绝, 言之凿凿, 有理有据, 教师学生形成了有效互动。

可见, 无论学生课前阅读面多广, 也难保课堂阅读中需要的知识都能招之即来。况且文本与课外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可谓数不胜数, 相关的知识不可能都能阅读。而课堂拓展的重要目标, 就是借助课内阅读, 开阔言语活动的空间, 掘进文本阅读的深度。因此, 课内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 可促使学生明确指向、集中注意, 学以致用, 使拓展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亟待深化时:拓展运用。

文本阅读的深度掘进不应该是平面的, 而必须是立体的;不应该是抽象的, 而必须是具体的。因此, 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欣赏语言后, 可引导学生探究促使文本深刻解读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阅读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学生知道了“做什么事情, 只有认准目标, 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对“持之以恒”学生一般都能理解, 但什么叫作认准目标, 则难有清晰的理解。为此, 课文阅读后,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读了课文, 大家对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道理清晰了, 但老师有个疑问:认准了目标, 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了吗?如我们村里有一个青年小伙子, 高中毕业后先是养山羊, 然后养兔, 结果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便搞起来了蔬菜大棚, 这才成功了。这就怪了, 不是要认准目标而不随便变更吗?他为什么变更了才获得成功呢?

当学生一个个莫名其妙, 不知其中原因, 难以回答老师的问题时, 教师及时引导:“其实, 其间的道理蕴含在下面的这篇短文中, 请大家认真读读, 也许你心中的谜团就能解开。”

苍蝇和蜜蜂的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 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瓶子平放在桌上, 瓶底朝着有光亮的一方, 瓶口敞开, 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只见它们都朝着有光亮的地方飞去, 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壁上。经过多次飞行, 蜜蜂发现自己永远无法飞出去, 只好认命, 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子底部。教授把蜜蜂倒出, 将瓶子照老样子摆好, 放进几只苍蝇。没多久, 它们居然全部从瓶里出来了。

蜜蜂以为出口总在光线明亮处, 没想到这使它进入了死胡同。而苍蝇坚持多方尝试, 飞行时或向上, 或向下, 或背光, 或向光。一旦发现此路不通, 立即改变方向。这些头脑简单者竟发现了出口, 在高智力的蜜蜂倒下的地方顺利得救。

可见, 遇到困难, 要勇于尝试, 善于改变, 直到最终成功。

在学生阅读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滴水穿石的启示》启示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而《苍蝇和蜜蜂的命运》又启示我们:要勇于尝试, 善于改变, 直到最终成功。这是不是矛盾?对此你又怎么理解呢?

通过讨论, 使学生对课文阐明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目标专一并不意味着方法单一, 目标要明确, 方法要灵活, 这才能保证目标的最终达成。如此一来, 学生对刚才的疑问也就有了清晰的答案:青年小伙子的目标是干出一番事业, 这一目标始终没有变, 他变化的只是自己到达目标的路径, 是达成目标的方法。这样理解, 就显得全面而准确, 灵活而合理, 具体而深刻。

二、学用一体:生活为学用奠基

生活既是语文的发源地, 也是语文的运动场。如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在语文学习和运用中的作用, 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融为一体, 让学生带着语文走进生活运用, 在运用中形成能力;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 在吸收中丰富语文, 那么语文与生活的融合就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寻找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

1. 科学实验中的学用一体。

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要做实验, 而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实验将会越来越普及, 作为实验设计、实验总结等应用型文体的运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 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文体的习作训练, 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实验型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一个完整的实验一般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总结, 也许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其实验就可能失败。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不少小实验, 教师可有机结合, 安排习作训练。这类习作主要可引导学生写清楚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实验总结。如一个学生写的“聚光小实验”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聚光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 了解凸透镜的聚光特点。

实验准备:凸透镜一个、火柴几根、小鞭炮几个、白纸一张、棉花少许。

实验设计:

1.选择阳光直接照耀下的空地。

2. 把白纸平铺在地上 (或者桌椅上) 。

3. 将凸透镜对着阳光调节光距, 使阳光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留下的光点最小。

4. 把火柴放在光点处, 等待火柴被点燃。

5. 把小鞭炮放在光点处, 等待鞭炮被炸响。

6. 把棉花放在光点处, 等待被燃烧。

7. 记下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选择远离易燃物的地方实验;请家长配合, 点燃小鞭炮要确保安全。

实验记录:在调好光距后, 点燃火柴花费了15秒钟, 小鞭炮点响花费6秒钟, 烧焦棉花需要25秒钟。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 阳光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当阳光聚于一点时, 点上的温度就逐步升高, 使这里的温度足以使有关物体燃烧。凸透镜真有聚光的特点。

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 学生的实用性语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当然, 如果在写实验报告的同时, 引导学生以实验过程为素材进行习作, 其效果将更好。

2.班队活动中的学用结合。

使学生逐步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培养交际能力仅靠语文课堂的训练还不够, 教师要在班队活动中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野炊活动中, 先后对学生进行了四次实用型习作的训练:

(1) 记一个会议记录。教师向学生介绍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的会议情况, 对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主持人、会议的程序、会议的决议作了详细说明, 并指导学生掌握会议的记录方法, 根据教师介绍的会议情况整理好会议记录。在此基础上, 学生参加中队委员会, 在教室目睹了会议的全过程, 以会议记录员的身份, 做好会议记录。

(2) 写一份告家长书。在学校公布星期天举行野炊活动的消息后, 教师引导:要使这次野炊活动圆满成功, 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 要家长支持什么呢?我们必须写一份《告家长书》, 让家长知道这件事, 知道该怎样配合学校、配合班级做好野炊活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告知学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初步打算, 让学生知道需要准备的东西以及需要家长协助的事情。这就为学生写好《告家长书》提供了材料。在学生写好《告家长书》后, 教师进行了评讲, 引导学生修改, 进而让学生认真誊写, 教师签名。家长看到学生带回的《告家长书》, 对班级的活动表示大力支持。

(3) 出一份活动通知。活动前一天, 教师这样引导:参加活动的不仅有我们班级, 还有中年级的小朋友, 为保证他们也能充分准备, 我们代替他们的老师, 为他们拟一份通知, 对有关情况进行详细提示。经过学生写通知, 教师评讲, 学生修改、誊写后, 把通知交给中年级的老师, 再转交给中年级的学生。

(4) 写一篇通讯报道。野炊活动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活动过程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写一篇通讯报道稿, 并选择合适的稿件向广播站推荐, 当学生在广播里听到自己写的稿子时, 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种实用型的习作,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富有生活气息, 很有实用价值, 其应用效果不言而喻。

3.社会调查中的学用结合。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言的大课堂。教师要把学生的视角引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 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关注社会生活, 进行有关的语文训练。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环保现状”的主题, 进行了调查:

一是小河的变迁。调查走访老人, 请他们谈谈过去家乡小河的状况, 再分别到家乡的小河边去看一看, 瞧一瞧, 真切感受到家乡小河由清澈到浑浊、由清甜到苦涩的情况。

二是秸秆的命运。在秋收季节, 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 看农民是怎样焚烧秸秆, 焚烧秸秆时是怎样搞得乌烟瘴气的;收集近几年的报纸, 看秸秆焚烧, 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询问爷爷奶奶, 以前人们对秸秆是怎样处理的;发函到市科协, 请他们谈谈秸秆焚烧的危害, 并请他们谈谈秸秆处理的方法。

三是废水的路径。走访本地小工厂, 看他们是怎样处理废水的, 找出在处理废水中的不良现象。

每次调查后, 要求学生围绕调查专题, 把调查所得写下来。调查全部结束后, 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为使调查报告给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以震撼, 要求学生精心设计题目, 达到撼动人心, 引发人们关注的目的, 结果学生的命题各不相同, 有“值得忧虑的家乡环境”, 有“请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有“小河在哭泣”, 有“为了子孙后代”……在调查报告中, 学生具体列举了家乡环保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呼吁科研单位, 进行秸秆处理方法的研究”, “对小河定期进行疏浚”, “坚决取缔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把绿化与家乡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把调查报告寄给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 并寄给市环保局、科协,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的学用结合, 超越了语文运用的本身,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实践意识, 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实践能力、言语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的综合培养和提高。

4.社会服务中的学用结合。

生活与语文有诸多联系, 只要善于挖掘, 巧妙运用, 生活就会为语文提供无穷的教育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 走上街头管交通, 走进商店学营业, 走进银行学储蓄, 走进车站学服务, 走进社区学管理……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 认识生活, 学会生活, 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如:重阳节, 为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情习俗, 了解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的传统,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收集敬老尊老的故事, 采访敬老尊老的模范, 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不仅了解了“重阳登高、尊老敬老”的习俗, 知道了9岁的黄香为父亲扇枕温席、王祥卧冰为生病的母亲求鱼的传统敬老故事, 采访了本校老师、本地村民孝敬老人的故事, 还为老人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如为爷爷奶奶捶背、洗脚, 陪爷爷聊天、读报, 带爷爷奶奶逛公园、逛商场, 给爷爷奶奶送礼物。活动中, 大家不仅受到尊老敬老的教育, 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5.社会交际中的学用结合。

让语用实践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奠基 篇9

关键词:语用实践 研读教材 依循多元 满足诉求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都不能脱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真实的语用实践。有效的语用实践能够把学生能够充分让学生辨析英语语言的价值意义,从而选择合适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往。

鉴于此,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有效实践活动中,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总结出英语语言运用的规律,并付诸于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英语对话的质量。

一、研读教材,探寻教材的语用元素

当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将教材中语言形式的开掘提炼作为教学的重点,误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就能够正确有效的运用语言。殊不知,好的英语不仅仅是正确的英语,更是适当的英语,即要把握在相应的场合下进行话语表达方式的有效性,符合人说话表达的真实意图。因此,当下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读懂教材,更没有对教材课文中所蕴含着丰富教学元素和价值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探究学习,而这些典型用语的真实形态却鲜有人群关注。这也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创设出有效的情境,更无法设置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A时,不少教师认为单词和词组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如talk,weekend,spend以及句式How dou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因此,教学中应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而巩固对课文重点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分析和教学思路看似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然而却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语用价值最为鲜明的一点:运用所学的句型进行周末活动的探讨交流。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教材的这一语用目标,教师在流程设计、策略选择中就会表现出更为宽阔的视野,从而将整个教学由关注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机械化模式向关注语言表达意蕴的灵动化模式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高。

二、满足诉求,营造真实的语用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与语境有着密切联系,没有语境的渗入,对话交际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语言运用和真实语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语境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设机会。设计的语境层次越多越真实,就越有助于学生对话的质量的提升。实践中,小学英语对话时语境都属于模拟性和非真实性,而要提升语境的真实程度就要借助于教师的创造设置能力。其核心要素就在于:某人在某场合下以所给的语言做了某事。

一位教师在执教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时,就营造了真实课感的语言运用环境,师生都沉浸在真实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之初,该老师先让学生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将其整体呈现出来,让学生明晰课堂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明确哪些是学生该做该完成的。紧接着通过标题的方式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课文内容上,让学生自主质疑,并在听读课文之后自我解决问题。

整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真实有效的对话情境,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也都行云流水巧妙自然,实现了对学生对话能力的再度提升。

课堂真实语境的创设主要还在于创设者教师自身的见多识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哪怕是影视作品,尤其是原声版的内容,对于教师提升英语运用情境的创设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三、依循多元,注重差异的文化渗透

英语语言的工具性造成了当下不少英语课堂教学中过于偏重英语局势的语法结构的教学。他们更加在乎的是学生能够创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规范语句、学生在整体运用过程中是否能够借助语用规律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而对于学生的表达是否得体则无人问津,这就牵涉到英语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则 文化差异的遵循。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切不可忽略了对其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迎合,这对于学生在怎样的场合下该运用怎样的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做到语法规律和文化背景的双重关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也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但她们在教学时机以及策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造成了两者的人为分裂,而事实上应该将语法知识、运用规律的教学巧妙地融合进文化差异体验的环境中,在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冲突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教学“Buying things”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而自然地渗透文化常识,避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英语语言对话出现尴尬局面。如在购买物品时,外国就不存在试穿试用的环节。他们在购得物品之后如果发现并不合适,完全可以无条件退货。因此“试”的环节就显得多余。而这些文化差异的渗透对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外国风情,正确得体而合理地运用语言对话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避免语用失误加强语用能力的途径 篇10

Leech[1]认为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构成语用能力。在Chomsky看来, 语用能力是人们大脑中有关语言的一种心智状态, 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语用能力表示有关恰当使用语言的条件知识及如何使用语法和概念结构去实现一定的目的。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不管怎样区分, 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二、学生语用能力的现状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根据托马斯[2]的观点,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 以致于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谈起语法来也是头头是道, 一旦用口语进行交际就会错误百出, 辞不达意。

(一)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1. 将汉英词语等同, 造成失误。

例如, 外教问学生:“Is Wal-Mart open Sundays?”中国学生会说:“Of course.”然而of course的意义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的“当然”等同。学生在这里本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回应外教, 但他误用了of course, 其效果却成了: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2. 滥用完整句, 忽视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例如, A:Have you bought your T-shirt?B:Yes, I havebought my T-shirt.应答的后部分重复了问句中的话语, 明显是属于多余的信息, 从语用学角度出发, 无意间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 让人推导出本不该有的含义。操英语的本族人听起来会觉得应答人在不耐烦地“使性子”, 或耍脾气。

3. 说话人措辞不当, 或使用歧义词语, 导致的语用失误[3]。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目的地, 问司机“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司机回答:“Don’t worry, it’s a big place, ———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学生向司机表达了自己的意图: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伯明翰, 但when这一分句在此却是一个歧义词, 司机以为学生要求到达时告诉他一声, 造成了交际失败。

(二)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 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学生在公车上给一位上了年纪的外教让座:“Please sit down, Mrs.Green.You are old.”尽管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但外教感觉不出来。当她听到别人直言她老, 这简直是一种冒犯, 有谁愿意别人公开说自己老的呢?何况是一位西方老太太。

2. 说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例如, A:You’ve made a wonderful speech.B:Dr.Smith, your lecture was such an attractive one that I’d like to listen to you for another three hours.两句恭维话分别使用了wonderful, attractive等强烈的词语来渲染、描述学术报告, 就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 会令听话人感到尴尬, 并被有可能理解为讽刺、挖苦。

3. 称呼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向Johnson先生打招呼:“Hello, Teacher Johnson.”汉、英称呼系统不对应, 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4]。

从上面的举例和分析中可以看到, 中国学生之所以出现英语语用失误, 与日常英语教学缺少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 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迫切的。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 提高教师对英语语用教学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语用学是强调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正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现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也提到“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只有教师的语用意识提高了,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加强语用学的理论学习, 并在工作中自觉地从语用学角度审视英语教学, 纠正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 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英语。

(二)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意识, 提高对语用知识的敏感度。

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语用意识的掌握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的结果。除了课堂上的传授以外,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对语用的敏感和兴趣。可以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的文化作品, 进行各种文化异同的对比, 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 事后写成书面报告,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语用知识。

(三) 强化文化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量, 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输出时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境, 顺利地进行交际。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在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比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更多,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敏感造成的[5]。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介绍各国民族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适应这种差异, 在交际时尽量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思维。

(四) 加强语境教学。

语境是指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 如语言环境、社交环境、认知环境等。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教师在教学中, 要特别强调语境对语意的决定作用, 对语言形式不同的语用功能及使用的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并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模仿、实践、运用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创造一些模拟真实语境, 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扮演角色、参与课堂讨论等最终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用英语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而语用失误又是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还必须注意培养语用能力, 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使学生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Thomas, J.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语用活动】推荐阅读:

语用07-14

语用文化05-11

语用模式06-02

语用理论06-20

语用特点06-28

强化语用08-04

语用因素08-05

语用对策08-06

语用对比09-08

认知语用09-15

上一篇:妇科日间手术下一篇:个性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