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日间手术(精选7篇)
妇科日间手术 篇1
日间手术在各大医院门诊较多, 为探讨静脉滴注异丙酚在妇科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异丙酚使用的安全性, 本文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96例妇科日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就静脉滴注异丙酚麻醉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6例妇科日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0~60岁, 平均 (32.6±4.2) 岁, 96例患者中50例为人工流产术、19例为宫腔镜检查、10例为上环取环手术、17例为LEEP术, 所有患者麻醉前ASA评价等级为Ⅰ级或者Ⅱ级, 排除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肿瘤者。
1.2 麻醉方法
麻醉过程中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异丙酚、利多卡因以及芬太尼。指导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常规的禁食禁水, 整个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按照3 L/min的剂量进行鼻导管供氧, 此后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实施麻醉处理。针对人工流产术、诊刮及宫腔镜检查等刺激性较大的操作, 静脉注射0.05 mg的芬太尼, 然后按照1.5~2.0 mg/kg的剂量静脉滴注异丙酚;对于射频消融宫颈手术、LEEP术、上环及取环等手术操作只需要按照1.5~2.0 mg/kg的剂量单次静脉注射异丙酚, 在患者失去意识后实施手术操作, 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相关指标适当的追加50 mg的异丙酚, 整个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相关指标, 同时记录术后相关指标[1]。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1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 min、用药后3 min及用药后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以及血氧饱和度;2所有患者中相关指标出现异常的情况;3患者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用药前与用药后1、3、5 min相关指标比较
患者用药前与用药后1、3、5 min的相关指标变化见表1, 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可知, 患者用药前后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方面变化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5;与用药后1 min相比较, #P>0.05。
2.2 患者异常指标发生率
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在用药1 min内出现了呼吸频率明显降低, 发生率为3.1%, 有4例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的明显降低, 发生率为4.2%, 在1 min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
2.3 患者苏醒时间及清醒时间
所有患者在术后 (10.0±1.9) min苏醒, 术后 (15.0±3.1) min清醒。
3 讨论
日间手术在现代医院门诊中应用较广, 特别是当前微创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日间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日间手术主要是根据患者的适应症, 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经过短暂的恢复及观察, 即可顺利出院, 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麻醉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从而保证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可以顺利出院[2]。
异丙酚属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全身麻醉剂, 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术后苏醒快的优点, 同时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相关指标较为稳定, 在不同的科室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方面均可应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接收的96例妇科日间手术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滴注异丙酚, 结果表明, 妇科日间手术采用静脉滴注异丙酚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关指标较为稳定, 而且患者苏醒、清醒较快, 保证了手术治疗后及时出院。
有研究显示, 注射速率与血药浓度之间呈正相关, 因此在妇科日间手术采用静脉滴注异丙酚麻醉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静脉滴注的速率, 从而保证血药浓度处于安全水平, 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对患者呼吸造成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 有3.1%的患者在用药1 min内出现了呼吸率明显降低, 有4.2%的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的明显降低, 分析原因是因为用药速率过快, 后期调整了用药速率, 此后其他患者的相关指标基本稳定。
综上所述, 对于妇科日间手术, 采用静脉滴注异丙酚实施麻醉, 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较小, 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应用过程中应控制用药速率, 同时须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参考文献
[1]邹渊.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妇科日间手术患者的效果比较[J].上海医药, 2014, 35 (23) :19-21.
[2]王越.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中静脉麻醉的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2) :237-238.
[3]马正红, 王放, 魏忠谦.妇科日间手术患者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10) :110.
日间手术发展研究 篇2
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能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 具有效率高、流程便捷、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等特点,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上海作为国内较早由政府主导、市级医院共同参与开展日间手术的地区,其在开展日间手术的规模、日间手术管理模式、纳入病种(术种)种类和病人准入条件的界定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相关医院的专家就日间手术的内涵及适宜范围、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现状评估、日间手术相关者意向、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参考借鉴。
关于开展日间手术的实践和探讨 篇3
关键词:日间手术,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
目前,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解决患者住院治疗难的情况、探索城市大医院新工作模式,我院于2007年6月起设立了日间病房开展日间手术。通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日间手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人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床位周转率明显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间开展日间手术的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床位52张,手术分别涉及眼科、耳鼻喉头颈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普外科、肛肠外科、小儿泌尿科、整形外科、皮肤科、神经外科、小儿血液科、口腔科、介入科、创伤科、胸外科、内镜中心等17个临床科室。
手术名称包括超声乳化+晶体植入术、声带息肉摘除术、无痛人流术、乳房肿块切除术、内痔解剖剥脱术、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等在内的42种手术,共计手术患者14388例。
1.2 日间病房运行模式
日间手术是指择期手术患者当天入院手术后24小时出院,若病情不允许在24小时出院,医院将安排患者转到相应的科室继续治疗,日间病房住院不超过1天。
1.3 管理制度
1.3.1 日间病房规章制度。主要有各科室制定收治患者指征;患者住院时间≤1天;各专科医生每日查房2次;专职医生对于当日手术患者每日进行晚查房;各专科值班医生佩带拷机,紧急情况下,接通知后立即赶到。
两组比较:P<0.01
两组比较:P<0.01
两组比较:P<0.01
两组比较:P<0.01
1.3.2 日间手术患者诊疗流程。主要有门诊阶段(图1)、入院一站式服务(图2)、术前准备阶段(图3)、手术阶段(图4)、术后阶段(图5)、出院(术后第一日)(图6)、术后随访(图7)。
1.3.3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医院将建立出院后电话随访制度,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日间手术及非日间手术之间差异性比较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白内障手术与无痛人流术研究组
采用我院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日间手术中2880例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与464例实施“无痛人流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非日间手术的1678例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与543例实施“无痛人流术”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全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日间手术及非日间手术之间差异性比较用成组t检验。
通过数据比较可见,2组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2组病种人均费用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也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2 乳房肿块切除术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研究组
采用我院2007年6月1日~2009年1 2月3 1日日间手术中2 6 3例实施“乳房肿块切除术”的患者与30例实施“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非日间手术的197例实施“乳房肿块切除术”的患者与52例实施“输尿管镜下碎石术”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全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日间手术及非日间手术之间差异性比较用成组t检验。
通过数据比较可见,2组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2组病种人均费用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也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4)。
2.3 声带息肉摘除术与内痔解剖剥脱术研究组
采用我院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日间手术中71例实施“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与90例实施“内痔解剖剥脱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2007年6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非日间手术的65例实施“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与143例实施“内痔解剖剥脱术”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全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日间手术及非日间手术之间差异性比较用成组t检验。
通过数据比较可见,2组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5)。2组病种人均费用在开展日间手术模式后较同期非日间手术模式时也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见表6)。
3 讨论
日间手术最早是英国医师Nichol提出的,顾名思义就是患者在一天24小时内完成由住院到出院及手术治疗的全过程[1]。日间手术是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手术模式,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据国外资料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约有40%~50%的手术是在日间手术中心完成的[2]。但在中国,这一治疗模式尚未广泛开展。2006年5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开始在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仁济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和眼防中心等6所医院启动实施“日间手术”试点工作。以新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眼防中心3所医院开展的白内障手术为例,试点前这3所医院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需住院5~7天左右,医疗支出约7000元,开展日间手术后,患者只需留院1~2天,医疗支出减少近千元。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实行日间手术后,费用降低1/3,平均住院天数下降4.25天。
近年来,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同紧张的医疗资源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日间手术无疑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开刀迟”的重要举措之一。归纳起来,日间手术有如下优势:首先,日间手术可以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日间手术一般相关检查在门诊完成,早上入院后就可以进行术前准备的相关检查化验,中午即可出报告,下午开展手术,术后再观察数小时,若一切顺利,次日清早就可以出院[3]。这样一来,住院当天即开刀,“开刀迟”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其次,日间手术解决了住院难的问题。由于日间手术的开展,提高了手术科室床位使用率,手术患者很快就能出院,这就大大缩短了下一个患者等待入院的时间,患者的症状也可以及早得到治愈或缓解。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平均住院日的降低,患者所需的费用,自然也就大大降低,既直接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支出,又减少了患者家属陪护所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诊费用;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病床的使用率,缩短了患者入院等候时间,简化和便捷了患者入院手术流程,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两组比较:P<0.01
两组比较:P<0.01
目前对于全国的综合性大医院,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住院的人数远远大于医院的床位数。由于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的有限,大幅增加床位数的方法并不切实可行,因此只有从提高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入手。而日间手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机会。由于日间手术的实施,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下降,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大大提高,住院人数也相应提高,使医院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及时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日间病房将住院时间缩短,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使用,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患者也享受到了“短、平、快”的医疗服务之便捷。
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永远是医疗工作的核心问题,实施日间手术同样面临着医疗安全问题。由于日间手术住院时间短,患者往往几小时后即可出院,医疗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为了打消患者的疑虑和降低医疗风险,手术前,主刀医生要与患者充分交流,交换意见;手术中,日间手术对手术医生的要求高,对麻醉医生的要求也相应严格,其麻醉有双重目的,既要保证治疗或诊断操作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又要术后恢复快、后遗症少[4]。手术后随访制度要求主刀医生或指定医务人员负责定期向患者询问病情,患者也可以拨打医生留下的电话以便随时获得指导。另外,为了降低日间手术存在的威胁,不仅要对开展日间手术患者身体状况和年龄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而且在日间手术病种的选择上,也要严格筛选[5]。
总之,尽管日间手术还存在医疗安全的风险,但由于其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床位使用率及周转率高,正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共同青睐。根据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的现状,日间手术在我国开展的潜力很大。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意识到了日间手术对医院及患者的重要性,相信会有更多的医院加入开展日间手术的行列中去,所以对于有关部门,如何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日间手术,还是今后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焰,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38-40.
[2]杜军,曲成业,林少宾.开展日间手术的有关问题[J].沈阳部队医药,2001,14(4):376-377.
[3]余秀君,程永忠,陈小蓉,等.日间病房诊疗模式的建立及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81-1882.
[4]王月,徐铭军.日间手术麻醉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35-41.
日间手术出院后并发症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湘雅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实施日间手术(不含前列腺穿刺和胃肠镜下治疗等操作)患者3 380例。其中,男性1 642例,女性1 738例;年龄2~82岁,平均39.3岁;全身麻醉2 153例(63.7%),局部麻醉1 227例(36.3%)。日间手术以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关节、耳鼻咽喉科的腹腔镜和内镜手术为主,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02例(其中腔镜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40例),胆道镜手术139例,传统或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36例,痔黏膜环切术或肛瘘手术35例,膝关节镜手术172例,取骨内固定或外固定83例,腹腔镜肾、肝囊肿去顶术25例,腹腔镜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178例,经输尿管镜输尿管结石碎石取石、D-J管更换术148例,膀胱镜手术40例,鼻内镜手术177例,支撑喉镜手术339例,耳部手术155例,宫颈锥切术122例,清宫术210例,宫腔镜手术61例,其他手术1 238例。一类手术切口2 779例(82.2%),二、三类手术切口601例(17.8%)。
1.2 随访方法
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回院复诊时面对面的随访。根据随访管理要求,由经过随访培训的专门护士和医生对全部出院患者进行≥3次随访,覆盖出院后第1、3和10天或第30天。随访工作包括询问获取患者术后康复状况、各专科日间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否存在,回答患者咨询和进行康复指导。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并发症,应增加随访次数,直到患者康复。
1.3 随访异常与并发症记录方法
建立专门的日间手术患者出院随访档案,包括日间手术突发重大不良事件登记表、日间手术出院患者主要不良事件登记表、日间手术出院患者72 h内急诊登记表、日间手术出院患者72 h内非计划再手术登记表、日间手术出院患者72 h内再住院登记表、日间手术出院患者术后30 d内再住院登记表,以及其他随访异常登记表。在随访过程中,详细记录与手术、麻醉相关的手术后全身状况,包括发热、恶心、呕吐、排尿困难等;手术部位的感染、伤口裂开、肿胀、疼痛;专科并发症包括输尿管镜手术后血尿、膝关节镜手术后关节肿胀、腹腔镜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睾丸肿胀等。及时记录咨询中患者倾诉的不适现象。
发热指腋下体温≥38.5℃。剧烈疼痛指按照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5分。伤口肿胀指患者感觉手术部位胀痛,或者有少许渗液,但不需要拆线或切开引流。伤口感染指手术部位积液、积脓,伤口裂开或需要切开引流。关节肿胀指膝关节镜后关节肿胀,需要穿刺抽液。血尿指手术后有明显的肉眼血尿。
2 结果
3 380例日间手术患者中,无出院后30d内死亡与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发生。随访异常和并发症患者86例,发生率为2.5%(86/3 380)。出院后随访发现异常和并发症的时间为术后第1~30天,术后7 d内发生比例为50.8%,术后10 d内发生比例为80.5%。
其中随访异常11例,发生率为0.3%(11/3 380),包括手术后自觉咽喉部轻度不适或咳痰不爽2例,胸前区不适2例,皮肤轻度麻木2例,视物模糊2例,宫颈锥切术后5 d内小便轻度失控2例,腭部肿物切除术后误吞纱布1例。
出现并发症75例,发生率为2.2%(75/3 380),年龄5~72岁,平均40.8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38例。72 h内急诊6例,发生率为0.2%;30 d内需要再住院14例,发生率为0.4%,无非计划性再手术患者。主要并发症有发热、出血、恶心、呕吐、感染、疼痛、关节肿胀、血尿、睾丸肿胀、排尿困难等。发生单一并发症60例。同时发生2个并发症15例。其中,感染合并疼痛13例,恶心、呕吐合并疼痛11例,发热合并血尿1例。手术部位肿胀和疼痛发生率较高,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手术部位感染经过清创引流后全部痊愈。见附表。
日间手术出院后感染发生率为1.0%(33/3 380),其中一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8%(23/2 779)。日间手术出院后出血发生率为0.4%(12/3 380),需要急诊或再住院治疗发生率为0.3%(11/3 380)。其中宫颈锥切术出院后出血8例,宫颈锥切术出院后出血发生率为6.6%(8/122),发生于出院后第2~18天(中位数为第7天,全部予以局部纱布再次填塞后止血;鼻内镜下手术后3例,包括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术后再出血1例,小切口渗血1例,均采用局部填塞止血。
血尿全部发生于输尿管软镜或硬镜下的输尿管结石碎石取石术,发生率为2.7%(4/148),不需要特殊外科手术治疗。肿胀发生7例,其中膝关节镜手术关节肿胀5例,予以门诊关节内抽液后痊愈;取骨内固定术后肢体肿胀2例,予以肢体抬高后痊愈。排尿困难1例,发生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在急诊予以插导尿管排尿和健康指导后痊愈。
3 讨论
日间手术不同于传统的住院手术模式,可分为过夜和不过夜手术,手术后经短暂观察与评估后出院回家。日间手术出院后发生手术并发症,可能因不能获得及时、有效地处理,而影响患者安全和手术治疗效果,这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日间手术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4,5,6]。
本日间手术中心2015年开展日间手术3 860例(不包括前列腺穿刺和胃肠镜下治疗等操作),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2 h内急诊率为0.2%,30 d内再住院率为0.4%,无非计划性再手术患者。MEZEI等[1]报告日间手术后30 d内再入院比例为1.1%,但因并发症再入院的比例为0.15%。
日间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分为3类,包括出血、感染、疼痛等手术部位并发症,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反应,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膝关节镜手术后膝关节肿胀等专科常见并发症[2,7,8]。
术后出血是外科手术的早期并发症,需要早发现、早处理。本中心随访获取的出院后出血主要发生于宫颈锥切术,发生率为6.6%,多发生于出院后拔宫颈手术部位填塞纱布或者血痂脱落时,因而发生时间较晚。由于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中获得足够多的术后可能出血知识,能够及时来医院就诊并走绿色通道,治疗及时。
出院后切口或手术部位感染是日间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是切口浅部感染,非深部感染或者体腔感染,仅需要通畅引流。清洁手术切口的术后感染率在2.0%~4.8%,与手术时间、肥胖、糖尿病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有关[9,10,11]。由于控制抗生素使用,本中心对于清洁手术切口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院后感染均为手术部位浅部感染。
术后疼痛是影响日间手术延迟出院的主要原因。本中心严格遵循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常规使用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模式,减少术后剧烈疼痛的发生。
恶心、呕吐是全身麻醉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ODOM-FORREN等[5]报道全身麻醉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7 d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56.9%,其发生率远高于本中心全身麻醉手术出院后患者。本中心随访获得的出院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0.5%,发生率较低,与本中心严格遵循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预防性使用止呕药有关,但也不排除医护人员认为恶心、呕吐属于非严重和急性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关注度较低的可能。
降低日间手术出院后并发症的发生和让患者能够获得及时处理,除严格日间手术准入外,还需要从患者健康教育和加强出院后随访入手[12,13]。①日间手术中心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各个日间手术的常见出院后并发症及发生率,以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②有针对性的给患者提供出院指导,让患者能够知道在家怎样康复;③让患者了解常见出院后并发症的表现和体征、常用的处理方法,以及怎样选择这些处理方法;④做好出院后随访,及时发现患者出院后并发症,提供治疗和康复指导方案。
妇科日间手术 篇5
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缓解参保患者大医院住院难的问题, 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近日, 江西省人社厅启动实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日间手术按病种收付费试点, 在总结前三年相关病种实际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支出水平的基础上, 按照方便让利患者、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基金支出的原则, 与定点医疗机构谈判, 合理确定日间手术相关病种医疗保险收付费标准, 探索解决部分病种日间手术支付问题, 实现医、患、保三方共赢。
按照试点工作要求, 2016年各统筹地区可在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并已开展了日间手术业务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中, 选择一所开展试点。首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日间手术按病种收付费的病种暂确定为26种, 由各统筹地区在此范围内选择实施,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除上述病种外, 对纳入全省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管理的非手术类病种中病情单一、诊断明确、治疗规范、疗效确切、处理相对简单, 个体费用差异不大、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3天的病例,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日间手术的办法, 纳入日间病床管理。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试点的日间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由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照确定的日间手术病种的收付费标准实行限额结算。为鼓励日间手术的开展, 参保人员实行日间手术不另设住院起付线, 不纳入重复入院考核, 实行日间手术后, 因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需改成住院治疗的, 其在日间手术发生的医疗费用与本次住院费用合并结算, 纳入住院结算管理。
妇科日间手术 篇6
我国日间手术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香港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日间手术.而内地则起步更晚, 从2005年开始, 天津、武汉、上海、成都等地医院陆续开展。虽然手术量还很少, 但是上升势头明显。
日间手术具有很多优点, 它缩短了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 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对儿科患者而言, 避免了在不熟悉环境中过夜所存在的弊端, 是一种颇受患者欢迎的手术方式。且改善了患者“住院难, 手术等待时间长”的困境,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状。
本文以长春市某三甲医院三种疾病的门诊手术与住院手术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日间手术运行模式的效果及对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影响。从医保政策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长春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日间手术模式下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761例为日间手术组, 同期非日间手术收治 (即住院治疗) 的1512例患者为住院手术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1.2.1 基本实施情况
日间手术室地点选择在急诊科, 增加急诊科手术室无菌术间、开放术间和相应的辅助房间, 手术、麻醉设备及医疗器械的配备与中心手术室相同。增加日间手术病房。由科主任管理配备日间手术室及病房人员, 设专职麻醉医师、专职手术医师、住院医师和专职手术室护士, 其余事宜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协同负责。
1.2.2 日间手术程序
按照表1步骤, 实施日间手术:
1.2.3 日间手术的管理
日间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得到直接的医疗照护相对住院治疗要少, 要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规范化保障体系必不可少。
为此医院建立了手术、医师、患者的准入制度, 以及入院前、出复苏室、出院的评估, 抢救、转住院、延长出院等应急方案, 以及患者离院后随访制度。
同时, 结合纳入日间手术病种的变异相对较小、患者基础疾病少的特点, 将病种临床路径引入日间手术。入院评估及指导、术前准备、术中的麻醉用药、术中监护, 术后的麻醉复苏、健康宣教、出院后的随访内容、出院后健康指导书等均规范化管理。既确保了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得以有效实施, 又有效衔接了日间手术诊疗活动过程中门诊、手术、病房医生、评估预约、病房、随访护士的工作, 实现了医疗活动的细分与整合。
1.3 统计指标
对手术患者的基本住院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 指标具体包括等待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费用支出组成 (即患者自付费用和医保支出费用情况) 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全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 P<0.05则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
手术组的平均等待时间和住院日为3.13±0.72d和4.50±1.13d, 日间手术组患者手术的平均等待时间和住院日为0.42±0.11d和1.21±0.17d, 表明开展日间手术后平均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都能有显著下降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日间手术组和住院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2 住院费用统计
从住院费用统计可以看出, 住院手术组总费用高于日间手术组 (P<0.05) , 但住院手术组个人支出费用小于日间手术组, 医保承担的比例大于日间手术组 (见表3) 。
日间手术组和住院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3.1 日间手术模式开展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医院, 而老百姓到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到知名医院手术更是一床难求。日间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 无疑是提高医院服务效率的一种选择。目前, 国内只有北京、天津、武汉的部分医院尝试了这种新的手术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 日间手术可能成为中小择期手术的发展方向[2]。
近年来, 随着医疗费用不断攀升, 整个社会“看病贵, 看病难”的问题越发突出。目前, 大多数地区职工医保是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其中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普通门诊费用。而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没有个人账户, 在门诊治疗只能自费[3~5]。这部分患者如需手术, 为寻求报销一般会选择住院治疗, 加剧了大、中型医院普遍存在着患者“住院难, 手术等待时间长”的问题。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手术的风险逐步降低, 不住院在门诊就能高质量的完成手术成为可能。这样的手术方式既可以发挥门诊地治疗作用,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经济负担, 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 完善现有医保管理制度。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住院手术组的平均等待时间和住院日为3.13±0.72d和4.50±1.13d, 日间手术组患者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日为0.42±0.11d和1.21±0.17d, 证实了日间手术能有效缩短平均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
3.2 不同医保类型影响患者手术种类选择
本组统计数据显示, 住院手术模式人均总支出为1210.2±593.1元, 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患者人均总支出为921.1±371.3元, 表明从总费用上来说, 日间手术模式可降低总支出。但是, 日间手术患者自费部分占比较高。非日间手术患者医保承担费用占总支出费用的79.70%, 而日间手术模式患者医保承担费用仅为71.60%。其它文献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类似[6,7]。对患者医保类型分析发现选择日间手术的多为职工医疗保险患者, 主要是省医保和市医保, 而选择住院手术的多为新农合、外地转诊医保、居民医保患者。而新农合、居民医保、外地转诊医保患者没有个人账户, 在门诊治疗需全额自费[8~10], 为寻求报销, 他们倾向于住院。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虽然目前日间手术可加快病床周转率, 提升床位利用率节省更多医疗资源, 但还是有一部分患者为了降低个人负担, 更多享受医保, 宁愿选择住院治疗而非进行日间手术, 这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是开展日间手术的障碍。
3.3 加强日间手术普及率的政策建议
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 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日趋明显, 床位压力不断增加, 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为复杂的形势[5]。而成立日间手术病房, 减少病人治疗费用, 降低病人住院均次费用和住院天数, 可以切实满足短期手术患者的医疗需求。面对当前医保参保人员不断增加的形势, 如果在开展日间手术治疗的基础上, 能够将医保统筹报销与门诊日间手术相结合, 在政策和宣传引导下, 会有更多的医保患者主动选择在门诊日间病房进行手术[11~13]。因此, 从政策角度来说, 国家应当不断提升新农合、居民医保待遇, 大力推进门诊统筹、城乡统筹、地级统筹, 使得转诊医保、新农合、居民医保患者在门诊享受同样的报销。2011年度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指出:“在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增强保障能力的基础上, 应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积极开展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因此, 适当扩大门诊医保统筹的范围, 针对一些医保患者短期手术, 设立门诊日间手术病房, 是符合我国医改要求和医保发展所需要的。并且, 医保患者在日间病房手术享受医保统筹待遇, 且日间病房的手术费低于住院手术费用, 可以有效的节省医保基金, 有利于医保资源的合理利用[14]。
妇科日间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上级医院日间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其中,5例人流、6例脂肪瘤切除、9例包皮环切术,5例腱鞘囊肿切除术,5例眼科小手术。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2~60岁。其中,7例人流、7例脂肪瘤切除、8例包皮环切术,5例腱鞘囊肿切除术,3例眼科小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均知情,并自愿签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家庭式后续护理方法。
术后院方及时给予患者及家属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告知后续切口护理注意事项与方法,配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3]。
1.2.2 实验组采用社区后续护理方法。
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建立医院-社区后续护理的协作体系,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护理服务,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由相应科室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对患者所在社区的参训人员临床带教,主要包括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及换药。在社区学员经过严格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后,方能加入日间手术患者的社区后续护理团队。确保对术后的感染、排线反应等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并予以适当的治疗干预,最大限度降低再入院率,为患者及院方带来切实的利益[4,5]。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再入院率、切口延期愈合率及患者满意度。切口延期愈合率越低、患者满意度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2 结果
实验组发生的再入院率和切口延期愈合率分别为3.33%、1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36.67%(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见表1。
3 讨论
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以其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节省医疗资源等优势,在医学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得以广泛开展实是必然趋势。日间手术的迅速开展依托于日间手术团队、日间护理及后续护理的同步协作。构建日间手术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同服务体系,不仅能促使日间手术的进一步开展,更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护理质量,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6]。目前,我国各地凭借区域卫生合作平台建立起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一体化协作网,让日间手术患者在家便可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与干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日间手术患者因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对术后当日出院恢复时间短暂而引起的术后焦虑,也使患者更愿意向他人推荐日间手术模式,促进日间手术的广泛应用[7]。
上述表明在我国医疗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特点下,构建“医院-社区-家庭”的协同延续护理模式的必要性。同时,这种新型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创建过程中,存在着护理团队的不健全、社区与医院在延续护理工作上缺乏有效性衔接、护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因第三方的出院服务机构不足,大多数日间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主要由院方来负责,从而在构建术后延续护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资、人资,尤其在护理团队的配置上难以完善。而目前的大多社区护士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技能素质较低、不能满足患者实际的需求,从而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应成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区域为依据,形成以医院为中心、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续护理团队,明确成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各项职责。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培训课程,夯实术后社区后续护理质量[8]。日间手术模式的手术方式和内容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这就要求从事术后延续护理的医护人员能够对新的信息加以总结,不间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后续护理服务。医院与社区对患者术后的延续续护理工作上缺乏统一方案和护理模式,缺乏信息共享。院方虽提供出院后延续治疗护理,但社区也是单独提供护理服务,从而不能实现延续护理的无缝隙衔接。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专科医院联系在一起,应以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让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社区医生则成为日间手术患者的第一时间接触者,能及时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处理紧急情况等,协助患者一同制定并顺利完成术后康复计划。我国对于延续护理服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对社区的支持政策不足,相关法规有待完善。而社区人员资源有限,对医院-社区的联动延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社区后续护理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同时为医患双方带来切实利益,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社区后续护理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60例日间进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家庭式后续护理模式,实验组采取社区后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发生的再入院率和切口延期愈合率分别为3.33%、1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36.67%(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 社区后续护理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后续护理,日间手术,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全科护理,2013,11(10):2767-2768.
[2]白雪,马洪升,罗莉.中外日间手术发展对比研究及展望.中国医院管理,2014,34(5):35-36.
[3]房良,张薇,杜宁,等.基于增进患者满意度的日间手术效果评价研究.中国医院,2015,19(1):16-18.
[4]郭晶,刘素珍,李继平,等.日间手术医院社区一体化协作网的建立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986-988.
[5]马洪升,戴燕.日间手术治疗模式国内外发展简述.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47-48.
[6]何慧琳,刘莉,陈雪,等.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训的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4050-4051.
[7]龚丽娜,谢建飞,丁四清,等.社区老年患者尿失禁症状体验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13,28(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