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2024-09-28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共7篇)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1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等优点, 被临床医生所青睐, 已成为微创外科的主流术式, 目前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领域被推广应用。但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或全子宫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术式复杂, 对术者的要求高, 需要较长的学习过程, 并且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妇科早期恶性肿瘤, 能否与开腹手术达到同样的效果, 淋巴结能否清扫完全,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共完成的32例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并与同期54例开腹手术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 选取我院妇科早期恶性肿瘤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2例, 其中子宫内膜癌17例, 病理分期ⅠA期2例, ⅠB期15例;宫颈癌15例, 病理分期ⅠB1期11例, ⅠB2期4例;同期我科收治因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行开腹手术的患者54例, 其中子宫内膜癌19例, 病理分期ⅠA期1例, ⅠB期18例;宫颈癌35例, 病理分期ⅠB1期24例, ⅠB2期11例。腹腔镜组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53.8岁, 开腹组年龄33~74岁, 平均年龄50.3岁;腹腔镜组合并有高血压8例, 开腹组合并有高血压11例;腹腔镜组合并有糖尿病3例, 开腹组合并有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阴道冲洗和肠道准备。开腹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癌患者分别行全子宫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腹腔镜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癌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全子宫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关键步骤:盆腔淋巴结清扫:沿骨盆漏斗韧带方向超声刀打开侧腹膜, 显露出腹膜后的腰大肌髂血管及输尿管, 分离腰大肌上的脂肪结缔组织, 显露生殖股神经, 避开输尿管, 打开动脉鞘, 沿腰大肌自上而下清除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前方及其周围的淋巴结脂肪组织。暴露出髂内动脉, 分离其间的淋巴脂肪组织, 在髂血管的最下端分离出腹股沟深淋巴结。在髂外静脉及膀胱上动脉之间进入闭孔窝, 分离出闭孔神经, 在闭孔神经的上方, 自上而下分离闭孔窝淋巴脂肪组织。同法清扫盆腔对侧淋巴结。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资料, 观察内容包括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切除的淋巴结数目、肠功能恢复时间、保留导尿管天数以及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 (172.03±36.32) min, 开腹组手术时间为 (167.94±31.60) min,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出血量 (158.75±203.32) m L, 开腹组出血量 (334.26±277.42) m L, 腹腔镜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切除淋巴结数目的比较

腹腔镜组切除淋巴结数目 (19.03±4.86) 枚, 开腹组切除淋巴结数目 (21.31±6.47) 枚,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保留导尿管及住院天数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 (1.93±0.50) d, 开腹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 (2.78±0.66) d, 腹腔镜组患者肠功能明显短于开腹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腹腔镜组患者保留导尿管时间 (13.78±13.30) d, 开腹组患者保留导尿管时间 (14.52±11.3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患者住院天数 (16.78±6.64) d, 开腹组患者住院天数 (17.72±5.4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盆腔淋巴结清扫是临床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处理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腹腔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创伤小、有利于恢复的显著优势, 但曾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 腹腔镜下进行盆淋巴清扫是否能够将盆腔淋巴结清扫干净[1]。目前,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对于妇科早期恶性肿瘤, 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 行腹腔镜下全子宫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通过与同期相同病种及手术范围的开腹手术对比, 分析两种术式的术中情况, 手术结果, 术后恢复等指标, 提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盆淋巴清扫在疗效、安全性方面相当,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也有文献报道,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通常都较开腹组延长[3], 也有两组间手术时间无差异[4]或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比开腹组明显缩短的报道[5]。

本研究中,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我院32例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或全子宫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54例经腹广泛全子宫或全子宫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发现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切除的淋巴结数目、术后保留导尿管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 且在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因此, 在严格掌握指征的条件下, 腹腔镜手术具有恢复快, 临床疗效肯定等优点, 可推广成为早期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术式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早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3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例, 其中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32例, 同期行开腹手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54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切除淋巴结数目、术后保留导尿时间、住院天数与开腹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 腹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在治疗妇科早期恶性肿瘤疗方面具有效果好, 创伤小, 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是一种较安全的微创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淋巴结,传统,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沈怡, 王泽华.腹腔镜下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 :48-51.

[2]Stevens VL, Jacobs EJ, Sun J, et al.Weight cycling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21 (5) :747-752.

[3]Yin XH, Wang ZQ, Yang SZ, 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cervical cancer[J].Int J Cin Exp Med, 2014, 7 (5) :1373-1377.

[4]张希峰, 丁士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病变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9) :849-853.

[5]韩宁, 张毅.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38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09, 35 (3) :283-284.

盆腔种植脾误诊为妇科肿瘤1例 篇2

患者, 22岁, 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0天于2010年6月18日入院。患者18年前因车祸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查体:右侧附件区扪及两个直径约4 cm实性包块, 与子宫不相连, 质中, 表面光滑, 无压痛, 活动可。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卵巢大小正常, 右侧卵巢旁见5.6 cm×2.4 cm×3.3 cm长条状实性弱回声团, 子宫后方盆腔内查见3.9 cm×2.7 cm×3.5 cm稍弱回声团, 团块均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 其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术前诊断:盆腔多发性包块, 妇科转移性肿瘤待排除。于2010年6月21日行腹腔镜探查, 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回肠浆膜及系膜上见多个包块, 其中2个包块较大, 一个约4 cm×4 cm×3 cm, 另一个约4 cm×3 cm×3 cm, 相距约5 cm, 其余包块最小约直径0.5 cm, 椭圆形, 包膜完整, 表面光滑, 质中, 呈酱紫色。因不能排除胃肠道转移性肿瘤的可能, 遂中转开腹, 行肠段切除及肠吻合术, 切除肠段及包块, 包块剖面均一红色, 质软。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示:肠系膜结节自体脾种植。其余脾种植灶未予处理。患者术后恢复佳, 4天后出院。

2 讨 论

1939年, Buchbirder等首次描述“异位脾种植”现象。脾外伤破裂或脾手术后, 脾组织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其他部位再生称为种植脾。外伤性脾破裂较其他原因更易引起种植脾, 约50%的脾外伤破裂患者有脾组织种植, 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脾组织碎屑随血流蔓延, 种植于盆腹腔, 脾的未分化的网状细胞与纤维组织形成支架后, 进一步分化形成内皮窦、毛细血管和淋巴细胞, 最终形成脾组织样组织, 即自体脾种植。而脾静脉栓子随血行播散可能是胸腔脾种植的原因。因此, 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时反复腹腔冲洗, 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脾种植的发生。种植脾一般体积不大, 直径多在1~2 cm, 可单发也可多发, 巨大肿块少见。种植部位可在腹腔、胸腔、盆腔及皮肤切口等位置, 多发生在腹腔, 常种植在网膜、壁腹膜、系膜、盆腔器官及肠壁浆膜层等部位, 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 多数在体检时发现, 因与肠道关系密切, 可引发腹痛、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少数可被误诊为胃淋巴肉瘤、小肠类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甚至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也有脾种植结节因肠系膜动、静脉血流量较大而发生功能亢进的报道[2]。

种植脾常不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妇产科医生对此认识更少。很少能在术前确诊, 易导致误诊、误冶, 目前报道病例多为在剖腹探查时被发现。因此对于有脾外伤、脾切除病史的患者, 在出现腹部实性包块, 特别是多发性包块, 应该考虑到种植脾的可能。99mTc标记的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及99mTc标记的硫胶体SPECT扫描对术前诊断有所帮助[3]。超声检查诊断种植脾的特征性声像图为:包块多发, 有包膜, 边界清, 其内可见血流信号[4]。手术中对所探及的脾片进行冰冻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种植脾需与妇科的卵巢癌、转移性卵巢肿瘤, 以及副脾、肠道肿瘤、淋巴瘤等相鉴别。暴发性感染 (OPSI) 是脾切除术后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这是由于脾脏切除后机体失去了对颗粒抗原的过滤、清除作用及机体免疫力低下所致, 种植脾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和增殖功能, 从而可降低暴发性感染的发生率。因此, 对于无症状的种植脾, 原则上可不予处理。当较大包块对腹腔脏器产生影响, 引起症状如肠梗阻, 行肿块局部切除术即可。对于脾切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观察, 同时应将种植脾的可能性告知患者。

总之, 我们认为①盆腔种植脾易误诊为妇科肿瘤, 对于有脾外伤脾切除史者, 发现无法明确来源的腹腔实性肿物, 妇产科医生在鉴别诊断时应有“种植脾”的概念, 可通过特异性检查手段如同位素扫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或者腹腔镜下活检等方法, 对肿物进行定性, 有利于掌握患者病情, 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本案例术前未行穿刺定性, 是因为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避免穿刺时肿瘤破裂或转移。但是, 术中腹腔镜下未取活检定性, 中转开腹后立即行包块及肠段切除, 随后才送冰冻病理检查,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必要的手术范围, 亦是教训;②种植脾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患者的无脾状态, 一般不切除。本病例中, 其余脾种植灶未予处理, 告知患者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郭西民.腹腔自体脾种植2例[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5, 26 (2) :144.

[2]林民兴.大网膜异位脾种植结节功能亢进并溶血性贫血1例[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4, 1 (2) :188.

[3]Hagan I, Hopkins R.Superior demonstration of splenosis by heat dena-tured TC-99m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sompared with Tc-99m sulfur colloid scintigraphy[J].Clin Nucl Med, 2006, 31 (8) :463~466.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3

关键词:TVCDI,CT,妇科盆腔肿瘤,临床诊断

盆腔肿瘤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症, 好发于子宫及附件部位, 早期明确诊断有利于及早治疗, 以改善临床预后[1]。临床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作为诊断妇科盆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分别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CDI) 和CT进行对比诊断, 其宗旨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检查手段, 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 均为已婚, 年龄25~72 (42.5±2.3) 岁;所有患者均行CT和B超两种诊断方法, 并在手术治疗后进行病理检查, 并以此作为临床诊断准确性的评定标准。

1.2 方法

1.2.1 TVCDI检查

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6.5MHz, 协助患者取膀胱体位, 使用避孕套将探头罩住, 避孕套内均匀涂抹耦合剂, 将探头置入阴道穹窿部, 推动探头柄, 使深部和近端的肿瘤进入聚焦区, 旋转探头柄行多方位全角度扫查, 以观察全部盆腔结构, 若显示不理想, 需适当抬高臀部, 并腹部加压继续扫查。然后, 再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 必要时测定子宫动脉或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等。

1.2.2 CT检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T机, 检查前1.5h叮嘱患者服用水溶性3%泛影葡胺溶液500ml, 保持膀胱、肠道及盆腔的充盈度, 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 经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向上连续扫描至病变上界, 层厚10mm, 间距10mm, 螺距1.0, 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碘海醇100ml。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

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患者, 其中子宫肌瘤70例, 子宫内膜癌21例, 子宫颈癌31例, 子宫肉瘤4例, 卵巢良性肿瘤37例, 卵巢癌13例, 卵巢转移癌2例。

2.2 彩超和CT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

与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178例患者CT诊断符合率为90.4%, 略高于彩超诊断符合率为85.4%, 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3 盆腔恶性肿瘤诊断率及分期诊断率

178例妇科肿瘤患者中, 有71例恶性肿瘤患者, 彩超分期诊断率为70.4%, 低于CT分期诊断率83.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发展,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CDI) 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因其探头频率较高, 经无离子辐射, 易取得横轴、纵轴的扫描图, 对子宫、宫颈、双附件、肿块等均可在近区范围内显示, 可有效分辨肿块囊性和实质性病变, 对盆腔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定位准确, 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结果相媲美[2]。与此同时, TVCDI可有效显示盆腔脏器或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血流信息, 以此测定多普勒频谱数值, 进而有助于分析肿瘤性质[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与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178例患者CT诊断符合率为90.4%, 略高于彩超诊断符合率为85.4%, 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CT具有较高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可明显显示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还可直观清晰地观察盆腔、腹腔及髂窝内有无积液, 清晰显示出淋巴结播散肿瘤的位置, 能较准确地进行临床分期, 尤其是对评估淋巴结腹腔转移和其他器官转移情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同时能有效检出直径<1.0cm的小肿块, 尤其是盆腔恶性肿瘤, 由此对晚期盆腔肿瘤患者因建议采用CT进行辅助检查[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7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彩超分期诊断率为70.4%, 低于CT分期诊断率83.1%, 尤其是Ⅲ~Ⅳ期的CT分期诊断率为79.3% (23/29) , 明显高于彩超分期诊断率58.6% (17/27) 。

综上所述, TVCDI可作为妇科盆腔肿瘤首选的临床检查手段, CT可作为辅助检查, 以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

参考文献

[1]张燕, 梁成义.B超和CT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2 (4) :202.

[2]徐晓华.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11) :57, 64.

[3]罗廷秀.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6 (8) :46-47.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4

关键词:妇科盆腔肿瘤,CT,MRI

妇科盆腔肿瘤是指盆腔内肿块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压迫神经或癌细胞向盆腔结缔组织浸润等,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尤其以子宫、卵巢部位发生的肿瘤多见, 但是往往由于起病较为隐匿或者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而延误诊治, 如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导致女性不孕,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 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断面扫描, 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 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MRI指磁共振成像, 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 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对患者病情做出监测[2,3]。CT与MRI技术均可用于妇科盆腔肿瘤的早期诊断, 对妇科盆腔肿瘤的定位与定性、病变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为进一步探究其联合使用效果, 现选取我院120例疑似妇科盆腔肿瘤的患者参与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疑似妇科盆腔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4]:检查中疑似盆腔内患有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的患者, 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腹痛、肿块、月经紊乱、阴道出血、经量增多而不规律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3组, 每组40例。A组:年龄41.37±5.44岁, 疑似子宫肌瘤19例、宫颈癌11例、卵巢囊肿6例、其他4例。B组:年龄40.88±5.82岁, 疑似子宫肌瘤22例、宫颈癌10例、卵巢囊肿4例、其他4例。C组:年龄41.92±4.73岁, 疑似子宫肌瘤17例、宫颈癌12例、卵巢囊肿9例、其他2例。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例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B组分别使用CT、MRI进行检查, C组使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查, 均在检查后1~2w内进行手术, 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照。

1.2.1 CT患者于检查前一小时口服500ml 3%的水溶性泛影葡胺, 使盆腔肠道保持充盈。使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Dual型CT机由骼峭到耻骨联合处进行连续扫描以初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定性诊断, 若为恶性肿瘤需分期。

1.2.2 MRI使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常规快速自旋回波 (TSE) 成像, 行横断面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以及矢状面T2加权成像, 视病情增加冠状面扫描。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定性诊断。

1.3 观察指标

记录120例患者年龄、病例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分为相符与不相符两类, 并统计肿瘤类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CT联合MRI技术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总检出率为92.5%, 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的总检出率明显提高 (χ2ac=9.04, χ2bc=6.65) ;而在子宫肌瘤的检查结果比较中, CT联合MRI技术比单独CT检查检出率更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附表。

3 讨论

注:*代表与C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 临床已广泛应用CT与MRI检查来诊断妇科盆腔肿瘤。CT常采用横断面的层面图像, 并将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连接而显示整个器官, 还可通过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实现多角度查看器官与病变的关系[5]。MRI可通过作多个切面图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 其空间分辨率较高, 不但可以显示病变的全貌, 还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优于其他X线成像等检查[6]。

由于盆腔器官运动较少, 且脂肪组织较少, CT能够通过平扫可以清楚地显示盆腔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情况, 甚至对于肿块、腹腔积液与邻近器官的位置关系以及密度改变情况均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增强扫描在必要时能够鉴别盆腔肿瘤, 分析恶性肿瘤的浸润情况及转移情况等, 便于临床医生进行分区[7]。MRI则能显示肿瘤各种结构, 有助于医生分期;其能够提供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高对比分辨率, 使影像学检查更准确和直观。子宫体在SE T2加权像上显示为三层结构, 中间的低信号即交界区对应内层平滑肌层, 对子宫内膜癌分期意义重大;而子宫颈、阴道是中间高信号粘膜层和周围低信号间质层的双层结构, 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使用CT联合MRI技术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总相符率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的总相符率明显提高;而在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的检查结果比较中, C T联合MRI技术亦更具优势, 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该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MRI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 它能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 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发现病变;MRI检查子宫肌瘤很敏感, 可以发现0.5cm肌瘤, 并可精确定位, 则在单独使用CT检查相比, 凡使用MRI检查, 对子宫肌瘤检出率有极大提高。但MRI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 对一些不配合的患者的检查较困难;缺乏合适的对比剂造成对运动性器官的显示常常不清楚;MRI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准确和敏感。因此, CT的高分辨力使其对盆腔腹膜后淋巴结的评价及对网膜、肠系膜、盆壁的观察较准确, 是评价晚期患者恶性肿瘤转移、浸润及分期的重要方法;而MRI软组织对比度好, 对超微的组织结构分辨准确, 可发现较小的癌灶及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对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分期很有帮助;联合二者使用, 可对各类妇科盆腔肿瘤的早期及晚期有较全面、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 CT检查和MRI检查各具其优缺点, 对不同的妇科盆腔肿瘤的检出率不同, 联合两种检查方法能互相弥补缺失, 提高检出率。

参考文献

[1]邓章基, 舒予静, 闫淑丽, 等.女性盆腔囊性肿物的CT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8 (12) :2297-2299.

[2]熊益敏, 敬宗玉, 马佩炯, 等.CT、B超对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4, 2 (4) :250-252.

[3]傅加平, 杜立新.MRI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6, 12 (4) :243-247.

[4]王莲英, 高雁.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30) :5348.

[5]谷家林.CT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6) :89-90.

[6]周敏, 李海玲, 庞伟明.B超和CT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价值的对比分析[J].广东医学, 2006, 27 (1) :97-98.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围手术期中, 为了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241例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时, 将这25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组:妇科组和调查组。在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年龄23~55岁, 平均 (39.21±0.99) 岁。其中, 41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子宫手术, 32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输卵管类手术, 27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卵巢术, 25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盆腔清除术。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年龄24~55岁, 平均 (39.50±1.29) 岁。此外, 在妇科组中, 40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子宫手术, 33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输卵管类手术, 25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卵巢术, 27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盆腔清除术。对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用体系化护理的对策 (即:术前对策、术中对策、术后对策) , 对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进行平常化的护理。之后, 将调查组的统计结果与妇科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以此探讨出最佳的防范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1]。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对策:

对于高危的患者要将之筛选出来, 例如:心血管患者、糖尿病者、脂蛋白稀疏者、高血压者、高胆固醇者等, 重点预防;将多发症状、病症后果、危险诱因, 向妇科患者讲解;使患者自主锻炼、运动, 强化肺部、下肢的功能, 例如:练习咳嗽、大口呼吸、下肢活动;用药预防DVT, 药物:右旋糖酐、阿匹斯林、复方丹参液[2]。

1.2.2 术中对策:

若盆腔手术需要120 min以上的时间, 根据病症的特性, 可让患者头向下和病床对照降低14°, 使静脉能够快速回流, 并将一个小型的沙袋垫到患者足部关节之下的4 cm处。总之, 手术时, 时间要短, 操作需谨慎、轻柔, 不能随便按压。当手术时间在预定范围之外时, 要将600 m L的右旋糖酐滴入妇科病者的静脉[3]。

1.2.3 术后对策:

在病房时, 平卧7 h, 室温25℃;让妇科病者针对下肢做保健操, 例如:屈伸、背曲、足踝旋转、弯曲脚趾等;行术7 h后, 患者可以饮食, 食物要求:流质、低脂肪、软食、维生素多。食物种类:黑木耳、洋葱、芹菜、蘑菇、西红柿等;若疼痛过度, 可进行镇痛;告诉患者心情的重要性, 进而使之注意心情, 使心情美好并舒畅[4]。

2 结果

2.1 病情结果

调查组和妇科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具体见表1。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明显体系化的护理在预防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中更有效。

2.2 评价情况

调查组和妇科组对护理的感受与评价情况,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本文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行完盆腔手术后, 有31例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 概率24.80%。在妇科组125例妇科患者行完盆腔手术后, 有6例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 概率4.80%。此外, 在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认为体系化护理很好的有116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一般的9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不佳的有0例。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认为照常化护理很好的有76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一般的23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不佳的有26例。显然体系化的护理在预防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中更有效。总之, 体系化的护理能高效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应注重对体系化护理的实施[5]。

摘要:目的 阐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方法 在围手术期中, 为了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241例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时, 将这25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组:妇科组和调查组。对妇科组的125例妇科病进行体系化护理, 对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进行平常化的护理。之后, 统计围手术期中调查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 统计围手术期中妇科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将调查组的统计结果与妇科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以此探讨出最佳的防范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结果 妇科组结果好于调查组,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体系化的护理能高效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因此应注重对体系化护理的实施。

关键词:盆腔手术,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体系化护理,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林素琴, 林剑芳, 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 :136-137.

[2]邹清, 李林鲜, 杨宇翔, 等.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982-3983.

[3]沈海浪, 李彩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442-443.

[4]刘艳, 周艳红, 陈朔华.培训前后外科护士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20) :3180-3181.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盆腔内妇科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 依从性较差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充分知情, 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23.5~56.5岁, 平均年龄 (34.26±2.14) 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异常出血、月经不调、腹痛不适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检查, B超检查前使患者保持在平卧位, 同时将B超检查频率进行调整, 后对患者进行多角度扫查, 对于子宫形态、肿块大小等显示不清楚的患者, 应该及时调整扫查的切面, 必要时结合探头加压扫查, 全面获得患者病变资料后检查结束[1]。观察组采用CT检查, 使患者保持在平卧位, 开始进行扫查, 并且将扫查的层厚调整为11 mm, 先进行平扫, 扫描需要由上至下, 后对患者加强扫描, 获得详细资料后, 检查结束[2]。

1.3 观察指标

将不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进行实验室病理检验, 将CT和B超的诊断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计算其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5 0例患者中, 经实验室病理检查发现, 子宫肌瘤1 8例、卵巢良性肿瘤1 5例、子宫颈癌8例、子宫内膜癌4例、子宫肉瘤2例、卵巢癌3例。

2.2 CT和B超的诊断结果比较

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的过程中, 目前临床采用的方法主要就是CT与B超, 但对于两种方法的使用, 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我们积极进行研究, 对两种方法的检出准确率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考证, 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CT在对于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主要是利用人体不同组织对于X线的吸收不同进行扫查, 由于设备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敏度, 通过将扫查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大小, 和病灶部位等情况, 利于临床按照检查结果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B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不同组织对于超声波的回声不同, 对于病变的部分进行判断, 同时判断其病灶部位的大小, 再通过计算机成图对病变进行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B超的临床使用价格相对低于CT, 但从本次检查结果看来, 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 即CT的准确率略高于B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 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 从而及时介入有效的治疗,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摘要:目的 探究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 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盆腔内妇科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采用CT检查, 对照组采用B超检查, 将不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实验室病理检查发现, 子宫肌瘤18例、卵巢良性肿瘤15例、子宫颈癌患者中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4例、子宫肉瘤患者共2例、卵巢癌患者共3例。CT诊断准确率88%高于B超诊断准确率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 以期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 从而及时介入有效的治疗,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CT,B超,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检出率

参考文献

[1]线滟.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30) :121-122.

[2]罗廷秀.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8) :46-47.

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篇7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护理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一种常见的妇科盆腔术后并发症, 具有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可堵塞静脉管腔, 产生血液回流障碍, 使深静脉生理功能遭到破坏。据文献表明, 待血栓脱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肝、肺、肾造成不良影响, 若治疗不及时, 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因此, 必须重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手术期的护理。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对76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实施了围术期针对性护理, 效果理想,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152例,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6例。对照组:年龄20~54岁, 平均 (42.15±1.36) 岁;手术类型:41例卵巢手术, 21例子宫手术, 14例输卵管手术。实验组:年龄22~53岁, 平均 (41.26±1.68) 岁;手术类型:40例卵巢手术, 24例子宫手术, 12例输卵管手术。比较两组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手术期接受针对性护理, 具体:

1.2.1 术前护理:①风险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加强体征监测, 对患者潜存或已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进行评估, 并制定预防性干预计划, 从根源上扼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②心理干预。多与患者交流, 给予心理疏导, 使其消除内心疑惑。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作用及治愈案例, 帮助患者克服术前焦躁不安、紧张恐惧等心理, 从而乐观向上地对待治疗。③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 如临床症状、发生机制与危险因素、预防方法等, 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 掌握有效咳嗽技巧, 做好全面准备。

1.2.2 术中护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手术时间具有直接关联[3]。手术时间预定为2 h以上的患者, 术中应使患者头部低于手术床15°, 并于患者足关节下方放置一小型沙袋 (高约4 cm) , 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 术中操作要轻柔, 尽量避免有按压动作。如患者手术时间超过预定时间, 当经静脉推注适量低分子葡萄糖酐 (500 m L左右) 。

1.2.3 术后护理:①体位护理。术后不可使用枕垫, 体位以平卧位为主, 具体可根据患者感受适当变换体位,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 以降低下肢静脉压力。②健康饮食。术后饮食要健康清淡, 可指导患者多进食低糖、高纤维、高维生素及低脂、高蛋白食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提升肠胃动力, 确保排便通畅。③康复指导。适当伸屈膝关节与足踝内外翻转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待患者病情恢复后, 当确保患者每天下床活动次数为4次左右, 每次持续30 min。使患者穿弹力袜, 以提升下肢静脉回流速度。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SPSS13.0, 计数数据采取卡方检验, 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共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占5.26%;对照组共2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占27.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住院时间为 (6.12±0.35) 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9.13±0.50)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有72例, 护理总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的有61例, 护理满意度为80.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妇科盆腔手术后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而仅凭治疗很难从根源上杜绝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因此当评估其危险因素,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护理措施, 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 对照组为27.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使患者早日康复、临床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这与何克英等报道观点接近[4]。综上所述, 在妇科盆腔手术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当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侠.妇科盆腔围手术期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0 (11) :93-94.

[2]孙艳芳.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8 (6) :189-191.

[3]伍香姑.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1) :56-58.

上一篇:预精馏塔下一篇:生态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