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肿瘤(共8篇)
盆腔肿瘤 篇1
盆腔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下腹部胀痛、白带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腰酸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若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易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是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的重要前提[2]。我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盆腔肿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女性盆腔肿瘤行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盆腔肿瘤患者78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5.56±4.32)岁;其中表现为下腹部胀痛患者、白带增多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腰酸患者分别为45例、51例、22例、3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盆腔肿瘤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及超声检查。
1.2 方法:
X线检查:患者取站立位,采用X线检查仪器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超声检查:首选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排空膀胱,平卧后取截石位,用高频探头涂以耦合剂,套上避孕套直接放入阴道内,对子宫肌壁、子宫内膜、卵巢及双侧输卵管的良、恶性病变进行观察;对未婚女性、阴道出血、大子宫及大肿块等患者,告知患者保持膀胱的充盈状态,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使用3.5MHz线阵探头在腹部做纵向、横向、斜向等多角度的扫描,同时对患者的病灶部位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扫查。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准确率为计数资料,差异采用χ2检验,以%表示。
2 结果
由数据可知,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0.77%(63/78),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58.97%(46/78),超声检查的结果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X线检查比较(P<0.05)
3 讨论
盆腔肿瘤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妇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到女性的身心健康。在解剖学上,将盆腔腹膜包绕的部分及盆腔腹膜外的部分定义为盆部,盆腔肿瘤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囊性腺瘤、囊性畸胎瘤、输卵管积水、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肿瘤类型[3],其中有些肿瘤类型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患者常常不易察觉。临床上常采用成像技术为患者进行有效诊断。X线检查主要是利用X线对患者进行照射,利用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能量转换过程,该种检查方式经济、简便[4],可对多个部位进行检查,但该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较低。超声检查主要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作用,该种检查方式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不会给患者造成经济及心理负担[5],同时可以清楚地反映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基本情况,同时可观察到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基本情况,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运用超声检查对盆腔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要求,需患者的膀胱保持充盈状态[6]。
在本次研究中,对78例盆腔肿瘤患者同时进行X线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0.77%(63/78),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58.97%(46/78),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女性盆腔肿瘤行超声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天民,李勇.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526-528.
[2]李怡红,赵志华,杨静,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闭孔淋巴转移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2):918-920.
[3]李怡红,赵志华.经阴道超声在盆腔肿瘤髂内淋巴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12):841-843.
[4]庄静丽.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91-592.
[5]张征,苏里亚,徐光,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流评估的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528-530.
[6]罗青,王伟群,肖清华,等.女性盆腔肿瘤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4):420-422.
盆腔肿瘤 篇2
【关键词】女性盆腔恶性肿瘤;CT和MR诊断;评价
下面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03月至2014年03月收治的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全部进行CT检测,之后患者还做了MR诊断检测,对患者的CT和MR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20例患者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患者年龄31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58.31±5.54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情况、腹痛以及盆腔肿块等[ 1 ]。
1.2 诊断方法
本次试验的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全部进行CT检测,主要就是患者进行GE8层螺旋CT全盆腔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诊断,之后患者还做了MR诊断检测,也就是磁共振扫描检测,扫描序列为S:T2WI T1WI,IRFSE,C:T2WI,IRFSE T:T2WI[2]。对患者的CT和MR诊断结果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本次试验的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CT和MR诊断结果分析
通过对本次试验的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CT和MR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其中9例患者是宫颈癌,5例患者是子宫内膜癌,4例患者是卵巢原发恶性肿瘤,2例患者是卵巢转移瘤。
2.2 影像学表现
9例患者是宫颈癌首次诊断,其中4例患者为内生型病例,MR诊断表现为宫颈体积出现不规则的增大,同时观察到了圆形团状的影像,信号不均匀,主要是稍长的T2、T1信号为主要信号分布[3]。剩下的5例患者首次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显示患者的早期肿瘤强化比较明显,信号高于正常的宫颈组织,之后信号开始下降,增强晚期的信号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的信号检测结果。5例患者是子宫内膜癌,经过CT检测以后,发现患者的子宫体积扩大,同时3例患者宫腔内形成了积液的影像,经过MR诊断后,发现患者的子宫内膜出席那了不规则的变厚,同时动脉期轻度得到强化,静脉期强化更加的明显,子宫侧壁受累。MR诊断表现为T1WI为高信号,T2WI的信号和肌层组织比较相似,同时3例患者宫腔内形成了积液的影像。4例患者是卵巢原发恶性肿瘤,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大网膜扁平状或者是圆形团状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同时在CT诊断检测结果中显示患者的盆腔肠周围形成了多个钙化的灶区,表明发生了钙化性转移。剩下的2例患者显示外淋巴结增大,同时肝脏内部发生了多发性灶区转移,表面发生了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是卵巢转移瘤,在CT诊断检测结果中显示患者出现了密度不均的肿块影像,同时内部发现血管影像,大量腹水影像形成[4]。
3 讨论
女性宫颈癌的诊断过程中,主要就是依据宫颈的涂片和镜检结果来对其进行检查和诊断。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CT和MR诊断,发现其检测结果各有优势。
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全部进行CT检测,之后患者还做了MR诊断检测,对患者的CT和MR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其中9例患者是宫颈癌,5例患者是子宫内膜癌,4例患者是卵巢原发恶性肿瘤,2例患者是卵巢转移瘤。在卵巢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大网膜扁平状或者是圆形团状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同时在CT诊断检测结果中显示患者的盆腔肠周围形成了多个钙化的灶区,表明发生了钙化性转移。剩下的2例患者显示外淋巴结增大,同时肝脏内部发生了多发性灶区转移,表面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在其他类肿瘤的诊断过程中,CT和MR诊断都表现出了各自的诊断优势。这说明MR诊断对于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测效果非常好,在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过程中优于CT检测,但是CT检测在对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化作的钙化性转移方面又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临床使用CT和MR诊断肿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用途来选择适合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宝国.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和MR诊断和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78-179.
[2]鲍海龙,赵希鹏,李伟霞,栗海龙.女性盆腔结核与盆腔恶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31(3):208-211.
[3]唐建华,张开华,周梅玲,阎伟伟,蒋玉莺.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诊断[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15-417.
盆腔种植脾误诊为妇科肿瘤1例 篇3
患者, 22岁, 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0天于2010年6月18日入院。患者18年前因车祸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查体:右侧附件区扪及两个直径约4 cm实性包块, 与子宫不相连, 质中, 表面光滑, 无压痛, 活动可。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卵巢大小正常, 右侧卵巢旁见5.6 cm×2.4 cm×3.3 cm长条状实性弱回声团, 子宫后方盆腔内查见3.9 cm×2.7 cm×3.5 cm稍弱回声团, 团块均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 其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术前诊断:盆腔多发性包块, 妇科转移性肿瘤待排除。于2010年6月21日行腹腔镜探查, 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回肠浆膜及系膜上见多个包块, 其中2个包块较大, 一个约4 cm×4 cm×3 cm, 另一个约4 cm×3 cm×3 cm, 相距约5 cm, 其余包块最小约直径0.5 cm, 椭圆形, 包膜完整, 表面光滑, 质中, 呈酱紫色。因不能排除胃肠道转移性肿瘤的可能, 遂中转开腹, 行肠段切除及肠吻合术, 切除肠段及包块, 包块剖面均一红色, 质软。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示:肠系膜结节自体脾种植。其余脾种植灶未予处理。患者术后恢复佳, 4天后出院。
2 讨 论
1939年, Buchbirder等首次描述“异位脾种植”现象。脾外伤破裂或脾手术后, 脾组织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其他部位再生称为种植脾。外伤性脾破裂较其他原因更易引起种植脾, 约50%的脾外伤破裂患者有脾组织种植, 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脾组织碎屑随血流蔓延, 种植于盆腹腔, 脾的未分化的网状细胞与纤维组织形成支架后, 进一步分化形成内皮窦、毛细血管和淋巴细胞, 最终形成脾组织样组织, 即自体脾种植。而脾静脉栓子随血行播散可能是胸腔脾种植的原因。因此, 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时反复腹腔冲洗, 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脾种植的发生。种植脾一般体积不大, 直径多在1~2 cm, 可单发也可多发, 巨大肿块少见。种植部位可在腹腔、胸腔、盆腔及皮肤切口等位置, 多发生在腹腔, 常种植在网膜、壁腹膜、系膜、盆腔器官及肠壁浆膜层等部位, 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 多数在体检时发现, 因与肠道关系密切, 可引发腹痛、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少数可被误诊为胃淋巴肉瘤、小肠类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甚至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也有脾种植结节因肠系膜动、静脉血流量较大而发生功能亢进的报道[2]。
种植脾常不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妇产科医生对此认识更少。很少能在术前确诊, 易导致误诊、误冶, 目前报道病例多为在剖腹探查时被发现。因此对于有脾外伤、脾切除病史的患者, 在出现腹部实性包块, 特别是多发性包块, 应该考虑到种植脾的可能。99mTc标记的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及99mTc标记的硫胶体SPECT扫描对术前诊断有所帮助[3]。超声检查诊断种植脾的特征性声像图为:包块多发, 有包膜, 边界清, 其内可见血流信号[4]。手术中对所探及的脾片进行冰冻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种植脾需与妇科的卵巢癌、转移性卵巢肿瘤, 以及副脾、肠道肿瘤、淋巴瘤等相鉴别。暴发性感染 (OPSI) 是脾切除术后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这是由于脾脏切除后机体失去了对颗粒抗原的过滤、清除作用及机体免疫力低下所致, 种植脾具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和增殖功能, 从而可降低暴发性感染的发生率。因此, 对于无症状的种植脾, 原则上可不予处理。当较大包块对腹腔脏器产生影响, 引起症状如肠梗阻, 行肿块局部切除术即可。对于脾切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观察, 同时应将种植脾的可能性告知患者。
总之, 我们认为①盆腔种植脾易误诊为妇科肿瘤, 对于有脾外伤脾切除史者, 发现无法明确来源的腹腔实性肿物, 妇产科医生在鉴别诊断时应有“种植脾”的概念, 可通过特异性检查手段如同位素扫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或者腹腔镜下活检等方法, 对肿物进行定性, 有利于掌握患者病情, 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本案例术前未行穿刺定性, 是因为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避免穿刺时肿瘤破裂或转移。但是, 术中腹腔镜下未取活检定性, 中转开腹后立即行包块及肠段切除, 随后才送冰冻病理检查,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必要的手术范围, 亦是教训;②种植脾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患者的无脾状态, 一般不切除。本病例中, 其余脾种植灶未予处理, 告知患者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郭西民.腹腔自体脾种植2例[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5, 26 (2) :144.
[2]林民兴.大网膜异位脾种植结节功能亢进并溶血性贫血1例[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4, 1 (2) :188.
[3]Hagan I, Hopkins R.Superior demonstration of splenosis by heat dena-tured TC-99m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sompared with Tc-99m sulfur colloid scintigraphy[J].Clin Nucl Med, 2006, 31 (8) :463~466.
盆腔肿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2月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70例,收集其CT扫描及灌注扫描的资料,全部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其中良性肿瘤肿瘤(良性组)28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20例,卵巢畸胎瘤5例,卵巢囊腺瘤3例;恶性肿瘤(恶性组)42例,包括卵巢囊腺癌29例,子宫内膜癌10例,盆腔转移瘤3例。全部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45.3±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64层多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前先行清洁灌肠,并以1%碘海醇150 m L保留灌肠,检查前4 h嘱咐患者饮清水1000 m L,保持膀胱充盈,CT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刺骨联合下缘至盆腔病变上界,设置电压120 k V,电流120 m A,层厚1.25 mm,螺距1.375∶1。灌注扫描采用5 mm×4层轴扫描,电压120 k V,电流40 m A,肘静脉注射造影剂50 m L(碘海醇注射液,300 mg I/m L)后10 s,开始第一阶段扫描30次,间隔1 s,第二阶段扫描30次,间隔3 s。灌注扫描完成后行常规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使用碘海醇注射液肘静脉注射(300 mg I/m L)70~80 m L,流速2.5 m L/s,延迟25 s扫描。
扫描数据均输入GE AW4.3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灌注扫描数据采用工作站中CT perfusion软件处理,首先选取肿块显示最大层面,根据血管强化情况确定感兴趣区,选择一侧髂内动脉为输入动脉,利用软件计算输入动脉及兴趣区的CT值,得动脉及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横坐标为扫描时间、纵坐标为CT值),并进一步得到灌注图像,显示肿瘤灌注情况,主要有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
1.3 观察指标
根据平扫及灌注扫描情况,分别观察患者形态学及血流灌注指标,并进行良恶性肿瘤间的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学比较
恶性组肿块边界清晰者明显少于良性组,盆腔淋巴结肿大明显多于良性组,瘤体最大直径及扫描增强CT值明显也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可以认为在盆腔肿瘤中,恶性肿瘤典型特征为边界不清、淋巴结肿大、CT值明显增强、肿块较大。
2.2 盆腔良恶性肿瘤灌注指标比较
CT灌注扫描后处理显示,恶性组BF、BV、PS明显高于良性组,MTT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输入动脉(一侧髂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图显示为速升速降特点(图1A),而良性组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平缓特征(图1B),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的特点(图1C)。由此可见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有明显差别,可作为鉴别的有效依据。
3 讨论
盆腔肿瘤是妇科常见症,肿瘤性质、分化程度、位置、大小等信息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主要资料,尤其是盆腔恶性肿瘤,部分早期症状不明显,预后极差,因此盆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常规CT扫描可以明确肿瘤形态学特征以及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随着CT分辨率的提高,其肿瘤内部结构也能良好显示,对性质鉴别有重要意义。
3.1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CT平扫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CT扫描可见其子宫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大,宫腔出现移位或变形,子宫肌瘤的密度略低于周围正常肌层[2]。卵巢畸胎瘤是最具特征的盆腔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囊内有脂肪、钙化及牙齿骨骼密度影,囊内出现脂肪-液面征,其他部分多显示为水样密度影[3]。另外卵巢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及黏液性两种,两者均呈水样密度的较大肿块,前者多为单房、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囊壁薄且均匀;而黏液性囊腺瘤呈多房状,各房密度不一致,囊壁厚度也不均[4]。
盆腔恶性肿瘤中,以子宫内膜癌及卵巢囊腺癌较常见,其中子宫内膜癌早期病灶较小时CT可表现正常,病灶侵犯子宫肌层时,会出现子宫增大,宫壁厚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为低密度肿块,肿块直接向外蔓延挤压导致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同时可见盆腔淋巴转移[5]。卵巢囊腺瘤CT主要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囊壁不规则增厚,并且可见壁结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其生长方式的差异,因此由上部分良恶性肿瘤CT表现可见,盆腔恶性肿瘤多有侵袭性特征、瘤体较大、边界不清,本文CT平扫显示恶性肿瘤组,边界清晰者明显少于良性组,肿块直径明显大于良性组。此外结果显示盆腔恶性肿瘤中有95%以上的患者伴盆腔淋巴结肿大,且明显多于良性组,这提示淋巴结肿大可作为肿瘤恶性的重要预测指标,另外他还可以用于肿瘤分期的判定。
3.2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并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CT灌注成像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Miles等[6]提出,这是一种CT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常规CT扫描不同,灌注成像不但可以显示解剖学结构,还可以重建显示局部器官血流情况,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肿瘤生长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无血管期为肿瘤发病初期,主要靠周围组织提供营养,血管期指肿瘤生长一段时间以后,内部出现新生血管,保证肿瘤血流丰富以从机体获取营养,同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迁移。因此恶性肿瘤内部血流情况与其生长、转移等密切相关[7],CT灌注成像正是通过观察肿瘤兴趣区高密度血管网导致的局部灌注异常。研究显示肿瘤内部血供情况明显较正常组织丰富,但血管网排列杂乱,且新生血管发育不成熟,基底膜不完整[8]。上述研究体现在血流指标上就是肿瘤内部血流量和血容量较高,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本文妇科盆腔肿瘤患者行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恶性组BF、BV、毛PS明显高于良性组,且差异显著,与文献报道相似,另外恶性肿瘤平均通过时间短于良性肿瘤组,可能与肿瘤内大量动静脉通路有关[9]。
3.3 小结
在盆腔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中,采用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可以从肿瘤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血流方面有效判断盆腔肿瘤性质,在盆腔肿瘤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另外研究报道CT灌注成像还可以用来判定肿瘤组织治疗前后的血流情况,为治疗效果判定提供参考[10,11,12,13]。
盆腔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女, 33岁, 因口腔起水泡、溃疡8月余, 全身起红斑伴痒1个月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口腔起水泡, 易破溃形成溃疡, 开始按“口腔溃疡”治疗, 间断口服强的松30g/d, 共1个月, 效果不佳, 5个月前双手双足起红色斑丘疹伴瘙痒, 未治疗, 3个月前肛周及口周起类似皮疹, 且破溃伴疼痛, 又按“白塞氏病”治疗, 予强的松50mg/d口服, 环磷酰胺0.6g/d静脉滴注, 疗效亦不佳, 后经腹盆腔CT扫描发现盆腔实性占位。
1.2 体格检查
头顶部毛发稀疏, 呈虫蚀样脱发, 面部、双耳、双手、双足可见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的暗红色斑丘疹, 表面有少许稀薄鳞屑。口腔溃疡, 口周、外阴及肛周皮肤溃烂。有脓性分泌物及暗红色血痂覆盖。
1.3 辅助检查血
WBC7.33×109/L, RBC 4.89×109/L, ESR 46mm/h, PLT 39×109, IgG 15.5g/L, IgA 2.77g/L, IgM 0.95g/L, C31.10g/L, 血气检查 PaO2 84.2%, PCO240.5%, sPO2 97%。ECG正常, 胸部CT正常。声门镜检查示:左侧会厌游离缘喉面及左侧咽会厌襞粘膜溃疡, 双侧声带后端披裂粘膜对称性溃疡, 披裂粘膜充血。皮肤组织病理符合天疱疮。腹盆部CT 盆腔实性占位, 肿瘤与髂血管、输尿管关系密切。
1.4 入院诊断
副肿瘤性天疱疮;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1.5 术式
剖腹探查加盆腔肿瘤切除术。
1.6 麻醉方法
术前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2.5g, 患者入室后先建立左侧上肢静脉通路, 在局麻下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桡动脉压, 测BP130/100mmHg (1mmHg=0.1333kPa) , P115次/min, sPO298%, 口唇及面部覆盖湿纱布, 面罩给氧, 以罗库溴胺50mg、丙泊酚100mg、枸橼酸芬太尼100μg, 咪达唑仑1mg、2%利多卡因40mg诱导麻醉, 行经口明视插入I D 7.0气管导管, 插管顺利, 导管远端距门齿23cm用绷带缠绕固定于头颈部, 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VT400ml, R12次/min, I∶E为1∶2, 气道压22cmHO2, 听诊呼吸音较粗, 双侧对称。PCO240mmHg。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 置入双腔静脉导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为14cmHO2, 手术开始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考地松100mg, 术中吸入七氟烷, MAC1.3, 间断推注罗库溴胺、枸橼酸芬太尼维持麻醉。
2 结果
手术历时4h15min, 术中出血约1 000ml, 累计尿量约200ml。输注林格氏液1 000ml, 胶体液1 000ml, 悬浮红细胞4U。游离切除盆腔瘤体时, 气道压一过性升高致28mmHg, 。给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mg静脉滴注, 嘱术者操作轻柔后, 好转。手术顺利, 术毕带气管导管回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第2天拔除气管导管。切除肿瘤组织病理结果为:Castleman瘤 。
3 讨论
3.1 Castleman病由Castleman[1]于1956年报道, 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原因可能与慢性抗原刺激、病毒感染或药物等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有关。副肿瘤性天疱疮 (Paraneoplastic pempigus, PNP) [2]是一种与肿瘤相伴发的自身免疫综合征, Anhalt[3]等于1990年首先报告。Castleman病伴副肿瘤性天疱疮是指天疱疮伴发肿瘤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 可能与体内肿瘤组织产生自身免疫抗体, 桥粒交叉反应和机体的免疫失调有关[4], 将PNP作为一独立疾病, Castleman瘤约见于10%的PNP患者, 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天疱疮样抗体而发病, 国内资料表明, Castleman瘤在PNP并发的肿瘤中约占77%[5]。最近的研究认为, 与PNP并发的淋巴源性肿瘤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6,7], 这些抗体能与复层上皮棘细胞间的斑蛋白发生特异结合, 从而引发黏膜及皮肤的损害。
3.2 PNP的临床表现[8]: (1) 好发于中青年, 男女均可罹患。 (2) 黏膜损害突出, 尤其是顽固性口唇及口腔黏膜广泛糜烂和溃疡。眼结膜、外阴黏膜发生溃疡、糜烂、出血、瘙痒及疼痛显著;皮疹呈多形性红斑、扁平苔癣、类天疱疮、寻常性天疱疮等, 可伴皮疹、风团、斑丘疹、小疱、大疱糜烂等多形性损害。 (3) 呼吸系统常受累[9,10], 患者易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严重者可发展成闭塞性支气管炎 (bronciolitis obliterans, BO) , 病情逐渐恶化, 直至呼吸衰竭。 (4) 同时并有潜在肿瘤, 肿瘤可出现在天疱疮皮损前后, 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 肿瘤多位于胸、腹、盆腔及腹膜后。 (5) 组织病理是棘层松解, 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及真皮表皮交界处致密单个核细胞浸润, 直接免疫荧光是IgG/C3在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沉积。
3.3 PNP的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潜在肿瘤的治疗, 一旦明确有肿瘤存在, 即应手术切除;二是对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
3.4 本例病人的临床表现:皮损活检病理结果和全身CT扫描, 均符合Castleman病伴PNP的诊断。病人病情较重, 经多个临床科室会诊讨论后的治疗方案为:尽早行腹腔肿瘤切除术。该例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体会如下: (1) 重视麻醉前访视, 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评估, 如该病人术前已存在感染性休克及BO的早期表现。 (2) 与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3) 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首选全身麻醉, 因病人有口腔、咽部的皮损, 气管插管按困难气道处理, 操作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执行, 并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如面罩吸氧时, 口周创面垫无菌生理盐水浸过的纱布, 气管导管应用绷带条代替胶布固定等。同时备好气管切开的设备。 (4) 完善的监测有利于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判断诱因并作出有效处理。本例术中建立了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气道压、呼吸末二氧化碳、动脉血气等监测, 在气管插管后还进行了显微支气管镜检查, 发现病人气管及支气管部分黏膜有溃疡形成, 远端细支气管黏膜呈灰白色。以上监测均对术中用药 (包括糖皮质激素, 人类免疫球蛋白) 及输液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5) 术毕建议患者带气管导管回重症监护病房。
在麻醉处理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因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操作时严格无菌, 防止感染。 (2) 口腔舌黏膜溃烂, 张口受限者应选择气管切开, 术中术后尽量少用呼吸机, 早期堵管、拔管。 (3) 因Castleman病多与内脏肿瘤相关, 多累及多系统, 故麻醉药尽量选用对心血管抑制较轻、对肺功能、肝、肾损害较少的麻醉药物。如合并感染性休克, 应积极补液输血, 避免大量胸水引流及术中短时大量输血所造成血流变波动太大,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减少低血流灌注影响多脏器, 预防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 Castleman病伴PN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8], 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并做好术后随访, 为该类疾病的麻醉管理积累经验。
关键词:Castleman病,副肿瘤性天疱疮
参考文献
[1] Castleman B, Iverson L, Menendex V.Localized, ediastinal lymphnode hyperplasia resembling thmoma〔J〕.Cancer, 1956, 9:822-830.
[2]于洪芝.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8) :1194-1195.
[3] Amhalt GJ, Ki mSC, Stanley JR, et al.Paraneoplastic pemphigus:an autoi mmune mucoculaneous disease associared wirh neoplasia〔J〕.N Engl J Med, 1990, 323 (25) :1729-1735.
[4] Chorzelski T.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associated with Castle-man tumor, myasthenia gravis and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J〕.JAn Acad Dermatol, 1999, 41:393-400.
[5] Ki mSc, Chang SN, Lee I J, et al.Localized mucosal involvementand severe pul monary invotuement in a young patient with para-neoptasdtic pemphigus with Cattleman’s tumor〔J〕.Br J Derma-tol, 1998, 138:667-671..
[6]朱学骏, 等.伴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Castleman瘤附10例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38 (12) :745-747.
[7]马蕾, 等.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7) :448-450.
[8]王亮春, 等.副肿瘤性天疱疮伴发Castleman肿瘤分泌致病相关抗体的初步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2) :74-76.
[9]张澜波, 等.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副肿瘤天疱疮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5, 20 (3) :153-155.
盆腔肿瘤 篇6
关键词:TVCDI,CT,妇科盆腔肿瘤,临床诊断
盆腔肿瘤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症, 好发于子宫及附件部位, 早期明确诊断有利于及早治疗, 以改善临床预后[1]。临床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作为诊断妇科盆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分别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CDI) 和CT进行对比诊断, 其宗旨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检查手段, 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 均为已婚, 年龄25~72 (42.5±2.3) 岁;所有患者均行CT和B超两种诊断方法, 并在手术治疗后进行病理检查, 并以此作为临床诊断准确性的评定标准。
1.2 方法
1.2.1 TVCDI检查
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6.5MHz, 协助患者取膀胱体位, 使用避孕套将探头罩住, 避孕套内均匀涂抹耦合剂, 将探头置入阴道穹窿部, 推动探头柄, 使深部和近端的肿瘤进入聚焦区, 旋转探头柄行多方位全角度扫查, 以观察全部盆腔结构, 若显示不理想, 需适当抬高臀部, 并腹部加压继续扫查。然后, 再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 必要时测定子宫动脉或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等。
1.2.2 CT检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T机, 检查前1.5h叮嘱患者服用水溶性3%泛影葡胺溶液500ml, 保持膀胱、肠道及盆腔的充盈度, 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 经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向上连续扫描至病变上界, 层厚10mm, 间距10mm, 螺距1.0, 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碘海醇100ml。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
178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患者, 其中子宫肌瘤70例, 子宫内膜癌21例, 子宫颈癌31例, 子宫肉瘤4例, 卵巢良性肿瘤37例, 卵巢癌13例, 卵巢转移癌2例。
2.2 彩超和CT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
与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178例患者CT诊断符合率为90.4%, 略高于彩超诊断符合率为85.4%, 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3 盆腔恶性肿瘤诊断率及分期诊断率
178例妇科肿瘤患者中, 有71例恶性肿瘤患者, 彩超分期诊断率为70.4%, 低于CT分期诊断率83.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发展,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CDI) 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因其探头频率较高, 经无离子辐射, 易取得横轴、纵轴的扫描图, 对子宫、宫颈、双附件、肿块等均可在近区范围内显示, 可有效分辨肿块囊性和实质性病变, 对盆腔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定位准确, 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与CT检查结果相媲美[2]。与此同时, TVCDI可有效显示盆腔脏器或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血流信息, 以此测定多普勒频谱数值, 进而有助于分析肿瘤性质[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与妇科盆腔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178例患者CT诊断符合率为90.4%, 略高于彩超诊断符合率为85.4%, 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CT具有较高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可明显显示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还可直观清晰地观察盆腔、腹腔及髂窝内有无积液, 清晰显示出淋巴结播散肿瘤的位置, 能较准确地进行临床分期, 尤其是对评估淋巴结腹腔转移和其他器官转移情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同时能有效检出直径<1.0cm的小肿块, 尤其是盆腔恶性肿瘤, 由此对晚期盆腔肿瘤患者因建议采用CT进行辅助检查[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7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彩超分期诊断率为70.4%, 低于CT分期诊断率83.1%, 尤其是Ⅲ~Ⅳ期的CT分期诊断率为79.3% (23/29) , 明显高于彩超分期诊断率58.6% (17/27) 。
综上所述, TVCDI可作为妇科盆腔肿瘤首选的临床检查手段, CT可作为辅助检查, 以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
参考文献
[1]张燕, 梁成义.B超和CT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2 (4) :202.
[2]徐晓华.CT与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11) :57, 64.
[3]罗廷秀.CT与B超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6 (8) :46-47.
盆腔肿瘤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 年2 月至2015 年3 月因盆腔包块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98 例, 病理学确诊卵巢恶性肿瘤64 例, 盆腔良性疾病234 例 (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82例、畸胎瘤25 例、囊腺瘤或纤维腺瘤40 例、囊肿54 例、输卵管良性疾病33 例) 。另收集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46 例, 作为对照。.
1.2 血清HE4、CA125、ROMA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
所有纳入者均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 由我院检验科统一检测血清CA125、HE4 水平。
参照国内相关判读标准:HE4:40~70 pmol/L, CA125:0~35U/ml。
应用Fujirebio公司肿瘤标记物风险软件计算绝经前后ROMA值[3], 公式如下:
绝经前预测指数:Predictive index (PI) = -12.00 +2.38×LN (HE4) + 0.062 6×LN (CA125)
绝经后预测指数:Predictive index (PI) = -8.09+ 1.04×LN (HE4) + 0.732 0×LN (CA125)
ROMA index=Exp (PI) ÷[1+ Exp (PI) ]×100%
LN代表自然对数, Exp代表指数函数。将自然绝经时间≥1年定义为绝经后状态, 其余为未绝经状态。根据Fujirebio公司肿瘤标记物风险软件说明判断, ROMA的截断值绝经前≥7.4%为高风险, 绝经后≥25.3%为高风险。
1.3 超声检查方法及评价指标
我院采用GE_LOGIQE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0~5.5 MHZ, 经腹或经阴道常规探查, 结果判断参考Timmerman[4]提出的标准, 见表1。
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卵巢恶性肿瘤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健康女性组。计算各种检测方法在盆腔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 (Se) 、特异性 (Sp) 、阳性预测值 (PPV) 、阴性预测值 (NPV) 和诊断符合率 (DAR) , 并评价ROMA值联合超声检测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因所采集数据呈偏态分布, 故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 同一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血清HE4 、CA125 水平及ROMA值
经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3 组血清HE4、CA125水平与ROMA值差异有显著性 (χ2=65.274、82.009、74.567, P=0.000<0.05) 。以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卵巢恶性肿瘤组HE4、CA125 水平与ROMA值中位数分别为133.50 pmol/ml、243.21 U/ml、77.85%,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女性组相比, 明显偏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00<0.05) 。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女性组血清HE4、CA125 水平, ROMA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2.2 HE4 、CA125、ROMA及超声检测在盆腔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诊断性能 (见表3~5)
根据表4、5 结果可得出, HE4 在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时特异性最高, 达97.44%, CA125 则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92.73%) 。ROMA的诊断性能与患者绝经状态有关, 绝经前后ROMA的诊断性能明显不同。ROMA值联合超声检测较单项检测在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方面均明显提高。
3 讨论
目前, 卵巢恶性肿瘤致死率位于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因在疾病早期缺乏有效筛查手段, 导致检出率低, 晚期广泛盆腹腔侵润转移, 治疗效果差。然而, 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诊断分期, 相关数据显示[5,6], 临床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90%, 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3.1 HE4、CA125 单独检测的不足之处及ROMA值联合超声检测的可行性
目前, 血清HE4、CA125 检测, 已常规应用于盆腔包块患者临床筛查。但相关研究表明, CA125 对卵巢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 在肺部疾病、乳癌、胰腺癌、胃癌时, 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且在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表皮中亦有所增加, 这使CA125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低、敏感性差的缺点[7,8]。HE4由国外学者Kirchhoff在人附睾远端上皮细胞中发现[9], 通过c DNA微阵列研究发现其对应的m RNA在卵巢恶性肿瘤中高表达, 在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低表达或不表达[10]。后续研究进一步证明HE4 作为卵巢恶性肿瘤标记物, 具有明显优势。但鉴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 处于绝经状态是否会影响血清HE4水平有待进一步证实。
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复杂的数学模型被应用于临床, 使得利用多种标记物同时检测一种疾病成为可能。关于卵巢恶性肿瘤筛查及诊断的数学模型也相应诞生。Moore等[3]结合患者绝经状态以及血清HE4、CA125 水平, 运用公式计算ROMA值, 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其在诊断灵敏度、特异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独及联合应用肿瘤标记物检测, 较为成功的预测了盆腔包块患者中恶性肿瘤高风险者。但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也有不足之处, 如缺乏病变定位能力及难以了解疾病转移情况。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判读的局限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连贯、动态地观察脏器, 立体显示病灶, 探查病灶血供、测定血流阻力指数, 为发现卵巢恶性肿瘤的可靠手段。Timmerman等[4]在2008 年提出的关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盆腔良恶性肿瘤的标准, 为超声标准化诊断提供了依据。但超声诊断也存在局限性, 如易受器材、个人主观因素等影响。Rehn等[11]认为, 经腹超声探查盆腔恶性肿瘤, 特别是诊断浆液性卵巢癌, 准确率较CT高,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成像质量受较多因素限制、对于结果的判读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
3.3 ROMA值与超声联合检测在女性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优势
ROMA值与超声联合检测可达到优势互补, 弥补二者的不足之处[12]。本研究结果表明: (1)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CA125 水平与ROMA值均较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女性组高, 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0.000<0.05) ;血清HE4、CA125水平与ROMA值在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女性组间,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2) 从表4 可看出, HE4 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最高, 达97.44%, 但其他诊断性能不高, 尤其是灵敏度, 只有67.19%, 这与沈宇欢[13]的研究结果一致。ROMA的诊断性能与患者绝经状态关系密切, 不同绝经状态下ROMA诊断性能不同, 这与Chudecka-Glaz[14]的研究结论相符。 (3) ROMA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较HE4、CA125 高, 分别达90.60%、92.98%。因此可认为, 结合患者绝经状态以及ROMA值可提高HE4、CA125 对盆腔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性能, 帮助临床医师更加精准地评估患者卵巢恶性肿瘤患病风险, 进而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盆腔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达87.58%。 (5) 根据表5 结果可知, ROMA值联合超声检测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时, 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 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分别达83.33%、95.12%, 进一步说明多项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更具优势。本研究受人员及时间等限制, 纳入的样本较少, 未对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血清HE4、CA125 水平, ROMA值以及超声诊断结果做进一步统计学分析。
综上所述, 肿瘤标记物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已成为卵巢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理想工具, 但单个肿瘤标记物检测很容易导致误判或漏诊。结合患者绝经状态及其血清HE4、CA125 水平, 通过Fujirebio公司肿瘤标记物风险软件计算ROMA值可明显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采用影像学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 不仅能够确定肿瘤部位以及有无邻近脏器侵润, 而且可通过回声强弱以及血流信号较为准确地判断肿瘤良恶性。我们认为, ROMA值联合超声检测可发挥二者优势, 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究卵巢恶性肿瘤风险预测 (ROMA) 值联合超声检测在女性盆腔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298例因盆腔包块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资料, 收集同期46例在我院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E4、CA125值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计算ROMA值, 以术后临床病理诊断为标准, 通过比较灵敏度、特异性探讨各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 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CA125水平和ROMA值均较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女性组高, 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血清HE4、CA125水平, ROMA值在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女性组间,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 HE4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最高 (97.44%) , 但其他诊断性能不高, 尤其是灵敏度 (67.19%) 。 (3) ROMA诊断特异性、阴性预测值较HE4、CA125高, 分别为90.60%、92.98%。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 达87.58%。 (5) ROMA值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时, 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独检测, 分别达84.38%、95.12%。结论 ROMA值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发挥二者优势, 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盆腔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进行盆腔肿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共150 例, 年龄14 岁~75 岁, 平均年龄 (42.3±13.4) 岁, 依据疾病情况分成4 组。A组为盆腔脓肿, 共28 例;B组为附件区炎性包块共31 例;C组为卵巢良性肿瘤共33 例;D组为卵巢癌共58 例, 入组病例不包括纯实性及纯囊性等易于鉴别的病例。治疗方法:A、B 2 组开腹手术26 例, 腹腔镜手术12 例, 阴式手术3 例, 后穹隆切开引流1 例, 保守治疗超声随访17 例。C、D 2 组均进行手术治疗, 并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1.2 仪器和方法4 组病例入院时均经超声检查, 检查仪器均为惠普HP89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超声探头检查频率设置为:经腹壁3.5~5.0 MHz, 经阴道5.0~10.0 MHz。检查期间应着重观察盆腔肿物的内部回声、囊腔内实性区、囊壁透声性、囊内乳头状结构、囊内分隔、囊壁厚度 (>3 mm为囊壁增厚) 、边界回声情况、盆腔带状回声、卵巢受累情况以及腹水量等[2]。
1.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 软件包进行系统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A组共6 例, B组共9 例声像图在盆腔肿块内显示正常卵巢结构, C组仅1 例存在正常的卵巢结构, D组病灶内无1 例显示卵巢结构;盆腔内带状回声A组共6 例, B组共5 例, C组1 例, D组0 例;A、B 2 组存在腹水的患者腹水量均<500 m L, C组8 例存在腹水, 腹水量>1 000 m L共2 例, D组35例存在腹水, 腹水量>1 000 m L共13 例。4 组间在病灶内卵巢结构、囊腔内实性区、透声性、边界不规则、盆腔带状回声、囊壁增厚、腹水量方面对比差异显著 (P<0.05) ;4 组在囊内分隔和囊壁内乳头状结构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盆腔炎性肿块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疾病[3]。尤其是在盆腔脓肿形成后, 若不早期有效治疗脓肿破裂可导致腹膜炎、脓毒血症的发生,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盆腔脓肿及附件区炎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可在输卵管卵巢脓肿处看到囊性肿块, 囊腔内存在液面分层及细微点状低密度回声, 超声较容易诊断[5]。若脓肿吸收后周围坏死组织机化会出现囊内实性肿块, 需与卵巢癌相鉴别[6]。卵巢良性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C组中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超声特点是囊内分隔多, 但连续性较好[7];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多表现为多房性结构;同盆腔脓肿及附件区炎性肿块对比, 囊内分隔多以弱回声为主, 囊壁增厚或呈断续状改变。卵巢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卵巢癌种类众多, 在一个卵巢肿瘤内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可共同存在;卵巢癌的囊性部分由多种成分组成, 密度不均;卵巢癌伴随其他囊肿时, 可使肿瘤的超声形态及回声等变得更加复杂[8]。卵巢癌的超声特点是卵巢癌肿内分隔完全不规则, 囊壁明显增厚可延续为实性肿瘤, 实性肿块内血运丰富。
综上所述, 对于女性盆腔肿物来说,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鉴别盆腔炎性肿块和卵巢肿瘤, 病灶内可见到正常的卵巢组织是最重要的鉴别征象, 囊腔内实性区、边界不规则、囊壁增厚、盆腔带状回声、囊液透声减弱等有助于鉴别。
参考文献
[1]方丽军, 康会书, 梁馨饶, 等.超声鉴别诊断盆腔炎性肿块和卵巢肿瘤的价值与影像学分析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45) :11-12.
[2]马星华, 刘苗英, 薛冰, 等.16例女性盆腔肿块超声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8 (2) :94-96.
[3]王艳飞.超声检查在盆腔炎性肿块与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4 (z1) :94-95.
[4]周小媛, 俞群军, 杨忠诚, 等.盆腔结核误诊为卵巢癌的超声对比与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6) :822-823.
[5]康健, 曾彤彤, 左洁萍, 等.盆腔肿块在超声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广州医药, 2006, 37 (1) :64-66.
[6]唐丽娜, 尚志红, 阎若元, 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4) :644-651.
[7]唐翠琴.妇产科急腹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0, 19 (1) :52-54.